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32卷第5期 2012年9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mal of South—Centrl Unia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1.32 No.5 Sep.2012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 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田孟清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比,恩施州经济发展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然存在发展相对缓慢、与省内 其他市区差距扩大;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自我“造血”功能不强、扶贫开发任重道远;招商 引资规模小、民营经济发展难度大等问题。为促其进一步加快发展,必须继续加强公路、铁路建设,找准产业定位, 夯实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建立武陵扶贫开发试验区,设立“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专项基金”, 设立“鄂西(自然)生态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在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注重并搞好环境保护。 关键词: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扶贫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2)05-0109-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恩 施州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不仅交通、通讯、水利 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扶贫开发取得显著成效,人民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而且产业兴 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3,与倒数第二位的黄冈市相 比,也有近1/4的差距。 从全省76个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名来看, 除利JiI、恩施两市居中游靠后(分别排第47、51位) 州迈出坚实步伐,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主导产业 初露端倪,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水力、矿产、旅游等资 源开发成:果丰硕,招商引资取得一定突破,民营经济 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作为基础薄弱的山区、民族地区, 能够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但与全国或湖北省内其 他地市相比,恩施的发展还是显得较为缓慢。在进一 外,其他各县都处在末端(来凤、建始、鹤峰、巴东、宣 恩、咸丰分别排在第64、68、71、73、75、76位)。由于 增速慢,使得原本巨大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 拉大之势。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恩施与全省平均水平的绝 对差距由2001年的4460元扩大至2008年的12297 元,相对差距由2001年57.1%扩大到2008年的 66.1%,扩大了近10个百分点¨J。与位居前列的宜 步发展中,恩施州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乃至亟待解 决的问题,成为持续增长的障碍,本文着重于问题分 析,以寻求对策。 一昌、鄂州、荆门、襄樊等市相比,差距更大。 总之,从经济规模、人均产值、财政收入、增长速 度、产业基础、贫困人口、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 、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发展缓慢,差距扩大。数据表明,在全省17 个市、州中,恩施州一直处于后列、末端。例如,恩施 州GDP占全省比重,2001—2007年分别为3.18%、 2 99% 2 87% 2 82% 2.65 2 50% 2.30%,2010 收入、教育科技水平等多个指标来看,恩施州目前无 疑是全省最落后的地区。 2.交通“瓶颈”仍未完全消除。尽管“两路”已 年为2.2% ,呈逐年下降之势。 通,机场也进行了改扩建,交通状况明显改善,但这种 改善还只是局部的、初步的,总体上看,恩施州大部分 区域(县市、乡镇),尤其是越到基层,交通越是落后, 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公路为例,恩 最近5年,恩施州GDP增长率在全省各市州中 基本上是最低的,位列最后一、二名。从人均GDP这 一指标来看,恩施州也是全省各市州最低的,仅相当 收稿日期:2010—10—28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湖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BSY07009)。 作者简介:田孟清(1964一),男(土家族),湖北省来凤县人,中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与国际贸易。 ①资料来源:恩施州统计局调查队编《恩施州统计年鉴》(2007、2008)(2010)。 l09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施州的公路密度(0.7 km/km )虽不是全省最低,比 十堰(O.67 km/km )、随州(0.65km/km )两市略高, 跟不上,导致抗灾能力弱,很多道路经不起自然灾害 的侵袭,遇到暴雨或泥石流便路断车阻,交通中断。 3.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受区位(交 通)、资源、生产力布局等因素制约,恩施州产业,无论 是农业还是工业、服务业,都较为落后,整体处于半原 始、传统状态。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现代工业、服务业 少。产业不仅块头小,而且结构层次低,近400万人 比荆f1(0.76km/km )、黄冈(0.96km/km )低,但交 通类型单一,以公路为主,而十堰、随州都早就通了铁 路,境内分别拥有铁路130多km和150多km,而恩 施则2004年才开始修筑铁路,2010年铁路才开始 营运。 恩施交通的落后还表现在,公路、铁路分布不均 衡(均匀),主干线结构不合理,现有铁路、高速公路均 为东西方向,平行偏北排列,且间距小,南北方向无铁 路、高速公路;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分别经过 北边4个县市21个、16个乡镇,仅占全州乡镇总数 的23.8%、18.2%,只基本解决了州府及“北4县”与 口,GDP只有250亿,人均6300元,比排全省倒数第 二位的黄冈也有近2000元(1/4)的差距;农业比重 大,占了近40%,工业比重小,只有25%;没有上规 模、有竞争力、能担当重任的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拳 头产品,是典型的前工业社会特征。 投资结构畸形,产业层次低。由于历史欠账太 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尽管近几年投资规模较大,增 外部的连通问题,“南4县”与外部的联系仍相当 不便。 目前交通最突出的问题是乡村道路级别低,路况 差。全州仅有通乡油路931km,省级出口路和经济断 头路308km,通村油路(水泥路)5891km,虽全部乡镇 都通了油路,但仍有716个村基本不通公路,占总数 的25.5%;其中75个村(占总数的3%)完全不通路, 另有641个村(占总数的22.5%)只有毛坯路,晴天 速很快,但大部分投资都集中在基础领域,如交通、能 源、通信、水利、市政等,加工、制造业投资所占比例很 低,制约了制造业扩张。例如全州“十一五”规划的 109个重大项目中,工业项目只有16个,投资额比重 仅占7%;高新技术项目5个,投资额比重仅占 0.61%;2008年重点建设的58个项目,工业虽有12 个,但计划投资额(106377万元)仅占总投资额的 3.85%;农业、能源、交通、城建、环保及社会事业占了 95%以上。产业项目投资拉动明显缺乏增长后劲和 漫天灰,雨天一身泥。全州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仅为 74.5%,通畅率更是低至52.3% 。 从通车自然村数量所占比例来看,由于境内山高 坡陡,地质条件复杂,恩施州2476个自然村中,只有 长远效益。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看,投资也偏重 于基础设施和非工业领域,2005、2007年采掘、制造业 48.59%的村实现了通达,而重点贫困村仅有37.55% 通机动车。此外,由于建设质量差、级别低,养护管理 投资仅占1/8,近年虽有所提高,但仍不足20%。 表1 恩施州2005、2007、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行业结构 单位:亿元 农业 电力煤气 交运仓储 采掘制造 水的生产 房地产 供应 邮电通信 3.17 4.0 9.10 7.8 水利环境 教育 公共管理 公共设施 5.36 6.9 16.34 14.1 社会组织 2.35 3.0 1.40 1.2 2c105 200投资额 比例% 投资额 比例% 4.84 6.2 7.85 6.7 10.0l 12.8 14.96 12.9 32.09 41.1 39.46 34.0 3.51 4.5 7.01 6.0 2.53 3.2 5.6o 4.8 7 2010 投资额 比例% 13.7 5.6 46.05 18.8 39.25 16.1 28.7 11.7 33.3 13.6 21.8 8.6 5.6 2.3 20.1 8.2 数据来源:相应年份《恩施州统计年鉴》。 工业瘸腿。支柱产业难担强县富民、吸纳劳动 受资源、资金、技术、交通(区位)、市场等因素制 约,恩施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仅325家,无一家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也不到40家, 力、扩大就业、增加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重任。具体表 现为工业规模小、比重低,结构不合理、效益差,提供 利税少。三次产业比为30.7:28.7:40.6;结构呈“三 一其余全是小型企业;小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近90%。 从内部行业结构来看,多是一些技术简单的原料性、 初(粗)加工轻型产业(企业),技术复杂的精(深)加 二”形态,表明发展处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 渡的阶段。 l10 第32卷 田孟清: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工、重化工业很少。从产品的要素密集性来看,也是 资源密集、劳动密集的多,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少。 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总产值、增加值仅分别有2930万 元、1265:万元;缺少骨干,更无龙头。全州还没有产值 过5亿元的企业,没有纳税过3000万元的企业。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加工能力弱。种养业大部分 为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规模 化的基地集中生产比例小,缺少中介和龙头企业。一 是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抗风险、灾 害能力弱,库、渠、塘、堰、泵站等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 修,损毁严重,基本农田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滞后,防 灾减灾能力弱,不适应发展需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 系没有建立起来,科技应用水平低。二是农业产业结 构不合理、调整难,产业化程度低。虽然目前已形成 了农业六大支柱产业,但板块基地较为分散,农业龙 头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管理粗放,农产品附加值低,市 场竞争力弱,属于低水平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全 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37.2亿元,与农 业产值之比仅为0.57:1,远低于全省0.95:1和全国 1:1的平均水平,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不强。 4.自我“造血”功能不强,扶贫开发任重道远。 财政入不敷出,自给率越来越低。2001年以来,恩施 州财政收入尽管连年增长,但赶不上支出增长,导致 自给率越来越低,对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补贴)依 赖越来越严重,满足“吃饭”之余,用于建设的财力更 小。2000年,恩施州自有财力为92159万元,占财政 支出140512万元的65.6%;2008年,自有财力虽增加 至204954万元,但占同期财政支出(513669万元)的 比例却降至39.9%,8年问下降了25.7个百分点。 目前,全州60%的财政支出依赖上级转移支付维持, 发展(建设)投入严重受限。宣恩县2008年地方一般 预算收入6820万元,而当年财政支出却高达58376 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1.7%。 扶贫开发,任务艰巨。一是还有近l/3的人口未 脱贫。截止2007年底,全州农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 口还有124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31.7%,占全州乡 村人口的36.4%。其中,绝对贫困人口有49.5万人, 占农村人口的14.5%;低收入贫困人口有74.6J]-人, 占农村人口的21.8%。全州饮水不安全的有255万 人,饮水极不安全的有149万。全州居住在海拔1200 米以上区域的困难群众50万人,其中40万人需要采 取搬迁措施解决脱贫问题 。现有贫困人口大多集 中在深山区、高寒区、地方病高发区,自然条件恶劣, 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文化教育滞后,交通不 便,信息不灵,是扶贫的难点。 二是已脱贫人口基础脆弱,容易返贫。由于只治 了标,未治本,没有根本解决生产和人口素质问题,没 有长期稳定脱贫的产业、门路,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贫 困人口素质没有显著提高,使得一部分贫困人口一遇 上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疾病等因素,刚脱贫又返贫, 前功尽弃。仅2006年和2008年的大雪、大风冰雹、 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就使全州相当一部分已经脱 贫人口又返贫,基本上每年返贫人口在20万人以上, 返贫率在10%以上。 三是还有1 140个重点贫困村亟待实施“整村推 进”。这些重点贫困村基本属于难啃的“硬骨头”,脱 贫难度大。其中301个村不通公路,57万人就医困 难。省政府要求2009—2010年,“整村推进”每年需 启动570个村,2010年内实现“三个确保”的目标。 时间紧,任务重,财力、人力不济;实施“整村推进”的 贫困村数量是最近5年(每年约150个左右,共实施 完成826个)的3.8倍,按每个村省里补助资金50万 元(占总额的一半)计算,每年需投入资金近3亿 元 ,缺口很大。 5.招商引资规模小,民营经济发展难度大。目 前恩施州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投资不足,无论是内 资还是外资,规模都十分有限,究其原因,一是投资 软、硬环境欠佳,二是产业基础薄弱,配套能力差,无 规模和集聚效应,三是有竞争力、吸引力的项目少。 民营经济往往是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它的发展状况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 而且在经济性质、类型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市、州、县一 级,民营经济状况往往左右、决定经济发展大局、全 局。恩施州由于民间社会资本积累少,区位条件受 限,对外来资本吸引力弱,内部和外来投资不踊跃,投 资主要依赖政府,导致民营经济不仅规模小,而且占 比低,发展相对缓慢。恩施州现有工业、企业虽以民 营经济、民营企业为主,2007、2008年增加值分别达到 71亿元和90亿元,分别占当年GDP的33.7%、 36.1%,但与省内其他市,如十堰(45.7%)、黄冈 (61.3%)、咸宁(66.9%)等市相比,差距较大;且民营 经济、企业大部分都是国有、集体经济、企业改制过来 的,新增加的并不多,属于“国退民进”,此涨彼消,以 至于整个工业规模并没有显著扩大。2010年,全州 民营经济增加值只有124亿元,在除神农架林区(人 口、面积仅相当于一个小县)以外的16个市州中排最 后;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35.3%,全省最低。 6.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恩施 1 1 1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州作为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度浅、利用率低的贫困地 区,应加大资源开发力度、广度和深度。 近年来,为加快经济发展,造福人民,恩施州“靠 山吃山”,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也取得明显进展、成 效,但没有做到科学合理开发、有效保护,没有制定系 统完整的开发规划、方案,管理松解,存在不加选择的 无序开发现象,水、大气等污染加重,乱占耕地,水土 流失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为避免走其他地 区“开发——破坏(污染)——治理”的老路,必须遵 循科学发展观,实行新的开发模式,在保护的前提下, 适度开发耕地、矿产、水力、动植物、旅游等资源,决不 能以牺牲环境生态去换取经济增长。 二、加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1.彻底打破交通的“瓶颈”制约。前湖北省委书 记罗清泉同志在恩施调研时指出,民族地区、贫困地 区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交通基础设施 滞后的问题。恩施州只有建立起遍布城乡、连通内外 的交通网络,才能为经济发展奠定起坚实的物质 基础。 完善骨干交通路网体系。可从三方面推进:(1) 为了改善南4县的交通状况,形成骨架,贯通南北,应 优先考虑,力促计划、铁路部门尽快开工建设对改善 路网布局结构具有重要作用的黔江一张家界一常德 和安康一恩施一张家界两条铁路(此二路已纳入铁道 部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方案)。(2)切实落实、严 格执行渝鄂公路通道建设协议,除在建的沪渝高速、 沪蓉高速(宜巴线)外,恩黔高速、利万高速应按计划 如期(2010年)动工建设,恩奉高速也要抓紧做好前 期准备,争取纳入路网规划,并早日开工兴建;一旦以 上铁路、高速公路建成,恩施州就形成了公铁结合、纵 横交错的路网体系,交通面貌将大为改观。(3)提高 县际公路和旅游景区公路等级水平,使县际公路达到 山区一级公路标准,景区公路达到山区一、二级公路 标准。 改善乡村交通状况。目前恩施州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乡村道路问题,应将其作为 下一步交通建设的重点之一。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和 扶贫“整村推进”,大力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增加资金 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像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那样,力争两年内基本解决700多个村道路通畅问 题。对片区(通往过去的小乡或经过多个村)公路, 应参照乡镇公路的标准去建设,以确保共用(到达以 往管理区所在地)路段畅通无阻。 2.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目前,恩施州虽初 1 1 2 步建成了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中药材、特色蔬菜 为主的六大农业支柱产业和以卷烟、水电、药化、富硒 绿色食品、建材为主的五大工业骨干产业,但这些产 业都还没有“定型”,还只是“雏形”,面临一系列问 题,需继续探索、筛选、凝练,进一步完善、配套、细化。 恩施州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选择还面临可 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恩施工业的发展在规模上必 须有所控制,恩施经济不可能以二产为主,只能在农 业多样化和服务业(如旅游,建设大型休闲度假旅游 目的地)上做文章。其次,工业发展在方向上必须立 足于基础和为农业(包括林业)服务,重点发展农 (林)副产品加工业;对于矿产开采、加工等重化工业, 如钢铁、制药、建材、化工等产业,必须严格控制企业 数量;对于有中度以上污染的资源开采、加工项目,决 不能搞“遍地开花”,无节制地乱采滥挖,土法开采、提 炼,必须环保先行,加强跟踪监督,确保达标排放。再 就是要实施积极的环境一生态保护战略、策略,使人 口一资源一环境、经济与环境(生态)呈现良性循环, 环保、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3.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当家产业、骨干 企业。综合资源、技术、市场、发展状况(基础)等方面 的条件,笔者认为,恩施州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以市 场为导向,在技术允许(可获得、可掌握)的前提下,从 现有基础条件较好、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中选择食 品、医药、旅游、建材等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生产肉 制品、水果汁、茶饮料、中成药、水泥、石材等产品,提 供旅游接待服务。 设立“民族地区产业(企业)发展基金”。民族地 区企业起步晚,起点低,错过了初发机遇期,在进入门 槛越来越高、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相 当艰难。为改变民族地区工业落后状况,促进民族企 业成长,建议湖北省(经贸委、发改委、财政厅)设立 “民族地区产业(企业)发展基金”,满足新办中小企 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的资 金需求,增强竞争力,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同类企业 的差距。 对关联(同类)企业进行整合重组。恩施J'l I工商 企业绝大部分为小企业(全州中型企业仅有40家), 规模小,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不稳定,而且重复雷 同现象普遍严重。例如恩施州每年茶叶产量近3万 吨,但有几百个茶厂,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也不可能创 品牌,其他农副产品加工也是如此。全州电力、烟草、 食品加工、建材、药化等产业都是以现有的资源条件 为基础,发展的总体规模不大,经济总量较小。为此, 第32卷 I ̄tN.清: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建议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操作、股份合作的办法,以资 本市场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以行业榜首企业为班 底,对有基础、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合并。 对并购企业给予政策鼓励(如助推上市、税收优惠、财 政补贴、优惠贷款等);以调动其积极性。成立能源 (电力)、矿业、化工、肉联、茶叶、饮料、药业、建材、木 业(造纸)、旅游10大企业集团。支持恩施州组建清 江电力公司、清江旅游开发公司,采取定向增发、入股 等方式,整合州内各电厂、各旅游景点,滚动开发,为 上市做准备。 4.推进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设立“武陵 山区扶贫开发专项基金”。武陵山区恩施、湘西、铜仁 及渝东南5区县行政上分属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 省市,从自然地理来看,属于彼此相邻的一个整体,但 经济上却相互封闭、分割,没有形成相互开放、彼此合 作互惠的共同体,更无法进行跨区域优化整合;由此 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区域交通因断头路而无法连接, 形成网络;产业重复雷同,市场割据;作为南方唯一跨 省市集中连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四州、地、区有许多 共同点:都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自然资源丰 富但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贫困面大,贫困程 度深,扶贫开发任务重等。 为了加大整个武陵山区扶贫开发力度,统筹解决 共同面临的难题,国务院把包括恩施州在内的武陵山 区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建立武陵山经济协 作区,设立“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专项基金”(类似于 “‘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进行试验区开发 建设;持续5—1O年,国家财政每年拿出4—5亿元的 资金,主要用于武陵山区4州、地、区各县市的农业综 合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贫困村整村推进、实施 “雨露计划”等,使武陵山区落后的基础设施有一个 根本改观,区域特色产业崛起。 5.设立鄂西生态(自然)保护区,大力发展生态 文化旅游业。既然恩施州确立了“生态立州”战略, 就应将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第一位,一切不利于生态 改善的事都不要去做,各种有损于良好生态保持的行 为都应予以禁止,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环境,如 参考文献: [1]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统计年鉴(2008、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 版社,2009:128. [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M].武汉:长江出 版集团,2008:234. 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盲目开采,任意排放等;妥善处 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当二者产生冲突时, 应毫不犹豫地取环境而舍经济,坚持经济利益服从环 境利益,前者为后者让路的原则。 把恩施州和宜昌、十堰部分县划定为生态(自 然)保护区。无论是从全省、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改善来说,还是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来说,建立 “鄂西生态(自然)保护区”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此, 建议在“主体功能区”划分中,将整个恩施州划定为 “生态型限制开发区”,严格限制土地、森林、矿产等资 源的开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生态保护、限制开 发而给地方、农民带来的损失,给予合理的补偿。这 是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前提、基础;因为两者 相互依托、支撑,相得益彰;没有良好的生态,生态旅 游便无从谈起。 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把恩施州作为“鄂西生态 文化旅游圈”的重点区域来建设。从鄂西生态文化旅 游圈建设的规划、投资等来看,目前重点还是放在“一 江两山”的打造上,恩施州的建设项目,尤其是重大项 目还很少,在“圈”中的地位亟待提高。为使清江民俗 旅游板块和线路真正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不可或 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增加公共 投资,建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是景区公路;使恩 施主要景区、景点与三峡、神农架、张家界等周边景区 联为一体;此外,接待服务能力低,高规格宾馆饭店少, 旅行社、导游力量不足等薄弱环节也须尽快改善。(2) 将标志性旅游资源,如沐抚大峡谷、坪坝营森林公园、 水布垭库区等纳入省开发计划,以省圈投公司为主,地 方为辅,共同投资建设。(3)支持恩施州创国家5A景 区、国家旅游强县,做好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 (4)加大恩施州旅游产品推介营销力度,利用媒体的力 量,扩大恩施州旅游影响,提高知名度。在对外宣传营 销中,增加恩施州份量,如在权威媒体广告中,加入有 关恩施的内容。(5)考虑到旅游业对恩施州的重要性 和清江旅游资源实际状况(禀赋),建议把重点打造的 “一江两山”改为“两江两山”(即长江、清江、神农架、武 当山)。 [3]湖北省委政研室.“两圈一带”展宏图[M].武汉:长江出版集团 21309:312. [4] 肖旭明.坚持产业兴州,推进加快发展[J].民族大家庭,zx ̄(3). (责任编辑彭建军) 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