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信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大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受到生活背景、学习成绩、个性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在互联网飞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接受的文化日趋复杂,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其心理问题出现几率,影响到其良好人格的建立。通过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克服自卑心理、自私自利心理、嫉妒心理等心理问题,从而建立大学生自信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大学生;自信人格;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需要面对的诱惑逐渐增多,受到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几率越来越高,严重阻碍着人格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加大对大学生人格建设的重视程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方式,引导大学生自信的面对生活。
一、影响大学生人格构建的心理因素
困扰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包括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受到个性特征、社交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格建立过程中,仍存在交往困难等多种问题,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分为以下几方面:
1.自卑心理
在大学生人格建立过程中,因自身家庭条件、生活环境、自身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条件较差的学生会出现自卑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不敢与他人交往、不愿意与他
人分享,甚至还会出现自闭的情况,其交往能力急剧下降,自卑心理的出现,不仅会直接阻碍大学生日常交际活动,还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难度,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2.自私自利心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加,部分大学生为了赢得更大就业空间,通常会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带有较强的功利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自私心理。在实际人格建立过程中,自私通常都会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严重的交际困难。自私自利心理违背人格建立过程中的互助、诚信等原则,大学生有可能拉帮结派,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有可能出现危害社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动荡因素。3.嫉妒心理嫉妒心理主要表现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在发现自身能力、外貌等不及他人时,会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表现出愤怒、憎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滋生打击报复心理。嫉妒心理如果没有及时加以引导,有可能导致细小的矛盾加剧,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建立的发展。
二、建立自信人格的心理教育途径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大学生人格建立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不断丰富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其排解心理困扰,具体措施分为以下几方面:
1.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锻炼大学生心理素质
大学生人格建立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将心理素质教育合理纳入大学生专业考核体系,充分发挥心理课程的作用。在实际
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须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通过分析人格建立个案等途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得学生正确认识到人格建立的重要性。
2.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解决大学生心理困扰
学校和心理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困扰倾诉的场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具备辅导、心理咨询等基本功能,同时,其应该面向全部的大学生,主动帮助学生解决人格建立过程中的困难,可定期举办活动,了解学生人格建立的发展趋势,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防止出现校园交往不良事件,以提升学生综合心理素质。
3.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调适能力
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具特殊化,其要求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因此,教师可以与心理健康协会进行合作,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大学生人格建立的困扰和心理健康指数,再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此外,基于信息化时代,为发展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虚拟网络,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使其能够正确对待网络交流,抵制网络不良诱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困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私、自卑、猜忌、嫉妒等,如果教师没有加以科学地引导,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误入歧途”,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问题,合理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正视心理困扰,增强大学生信心,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车丽萍,庞连生,黄大伟,赵紫凤.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信人格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20-24.
[2]林宇,周慧.大学生自信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7):116-117.
[3]潘小.大学生健康人格与心理健康、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27-132.
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且对所有患者展开两对半检验,分析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结果其中所有患者均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借由两对半检验可以得到大三阳患者为25例,占22.72%,小三阳患者为22例,占20%,其他类型的患者63例,占57.27%,且P<0.05。结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的临床医学检验,可以有效完成对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定期的展开两对半检验,对预防乙肝病毒性肝炎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关键词】乙肝病毒性肝炎;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结果
乙肝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是由的乙肝病毒的引起的,且具备的传染性,其中具体的传播方式为血液传播、体液传播等形式。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以恶心、食欲减退、呕吐和肝功能异常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针对乙肝病毒性肝炎,临床主要是结合血常规展开患者的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为了探究分析分析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110例,所有患者均展开血常规,并对其进行两对半诊断,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5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并对患者的展开血常规,再对所有患者的血常规样本展开两对半检验,所有患者均符合乙肝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110例患者中,共有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8.52±6.92)岁,病程0.5~8年,平均病程(4.45±1.56)年。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以肝功能异常、食欲减退、恶心和乏力等。
1.2方法
具体的检验主要的是对患者血液样本展开检验,需要展开患者血液样品的采集,在采集患者血液样品时,需要保障患者处于空腹状态,需要保持患者禁食8h以上。故此,在具体的血样采集需要在第二日上午展开,避免患者食用早餐,且取患者的静脉血。血样采集完成后,选取4mL血样,通过离心机对血样进行处理,其中离心机可以选择3000r/min,最终得到血清样品[1]。检验主要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相关软件,主要对患者的HBsAg、HBcAb、HBeAg、HBeAb、HBsAb这几项指标进行检查,观察患者大三阳、小三阳和其他类型检验结果[2]。
1.3评价指标
对酶联免疫法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其中大三阳的为HBeAg、HBcAb和HBsAg均为的阳性,其余指标为阴性。小三阳为HBcAb、HBsAg和HBeAg这三相指标检验结果为阳性,其余为阴性[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利用SPSS20.0专业统计学软件,对数据中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并使用(x±S)进行表示,数据中的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计算,当P<0.05时,说明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其中所有患者均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借由两对半检验可以得到大三阳患者为25例,占22.72%,小三阳患者为22例,占20%,其他类型的患者63例,占57.27%,且P<0.05,如上检测结果,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不同类型,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乙肝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弱存在差异进行展示(P<0.05)。
3讨论
乙肝病毒性肝炎是临床常见的肝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极大的影响,甚至还会导致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乙肝病毒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传播、母婴和性传播、医院性传播、体液传播等,具有较多的传播途径。部分患者在感染乙肝病毒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使这
类患者属于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故此,需要针对乙肝病毒性肝炎选择适宜诊断方式,再采取适宜的预防措施,减少乙肝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4]。针对乙肝病毒性肝炎需要采取的适宜的检验方式,并针对患者采取适宜的方式,选择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主要是对患者血样样本的HBsAg、HBcAb、HBeAg、HBeAb、HBsAb五项指标的进行检测,可以完成对乙肝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仅管采用上述方式不能直接的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基本情况进行展示。但是,可以直接的患者的大三阳、小三阳等进行诊断。具体的诊断中,不同的检验指标可以代表患者具有的传染性等情况。其中,HBsAg呈现阳性,则说明患者处于急性感染的早期,或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患者具有传染性。HBsAb的检验结果呈阳性,则说明患者对乙肝病毒具有较好的免疫性,表明患者曾接种过的乙肝疫苗。HBeAb基岩结果呈现阳性,则表明患者同样是患者具有的乙肝病毒传染性的指标。HBeAg的检验结果呈现阳性,则说明患者已经切实感染乙肝病毒,患者的乙肝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此时患者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HBcAb的检验结果呈阳性,表明患者患有急性乙肝或是慢性肝炎,且乙肝病毒具有传染性,患者需要得到治疗[5]。通过适宜的乙肝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可以获得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检验过程,需要针对患者展开相关预防措施。首先,需要做好的对患者的隔离观察的工作,结合两对半检验方式,再判断患者的肝功能是否出现稳定的症状。且定期的展开对患者的回访工作。其次,普及患者做好的相关防治传染工作,合理的控制入口食品接触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其三,对于易感人群,需要及时进行乙肝病毒疫苗的接种,切实有效的乙肝病毒育苗接种,对预防乙肝病毒性肝炎具有积极和明显的效果。本次研究通过分析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得到其中所有患者均为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借由两对半检验可以得到大三阳患者为25例,占22.72%,小三阳患者为22例,占20%,其他类型的患者63例,占57.27%,且P<0.05。且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不同类型,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乙肝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弱存在差异进行展示(P<0.05)。由此可见,采用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可以有效的对患者十二临床状态表现进行观察,并对患者传染性和病情状态等进行观察,选取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能够为患者定期监控乙
肝病毒性肝炎提供基础,且结合相关预防措施,降低乙肝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且为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基础,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恒,WANGHeng.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147-148.
[2]周秀萍.乙肝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检验结果的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49-50.
[3]袁玉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分析[J].哈尔滨医药,2011,31(5):246-246.
[4]王宇.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两对半检验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6,24(78):365-366.
[5]闫峰.乙型肝炎病毒DNA与“乙肝两对半”模式关系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26):105-1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