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整合教材资源 优化《经济学常识》教
学
单茹茹
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皇冠上那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经济学常识》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供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学生选修。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选修模块的教学既着眼于部分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要体现其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要反映其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因此,《经济学常识》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理论本身。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经济学常识》与《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以及历史科目教材进行整合,将《经济学常识》的学习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现实经济生活背景之中,于全局之中谋一域,在经济学学科、思想政治科目、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这三个层面的整体框架内整合教材资源,拓展教学视野,挖掘课程价值,力求在更丰富层面和更宏观视角上实现本模块的教学目标。
一、与《经济生活》整合,于经济学全局中谋一域
《经济生活》作为必修模块呈现的是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强调生活逻辑;《经济学常识》作为选修模块,以历史发展为线索,选择不同历史时期有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或领导人的主要经济思想、政策主张进行介绍,凸显理论逻辑。两个模块的内容构成和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却同属经济学,存在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
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学常识》为《经济生活》许多知识提供了理论“溯源”,两个模块的许多内容具有相关性(见表1)。
表1:《经济学常识》与《经济生活》具有相关性的具体内容
经济学常识
劳动价值理论(斯密、李嘉图、马克思)
绝对成本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
斯密、李嘉图关于自由竞争的主张
马克思的商品、货币理论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生活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经济全球化之贸易全球化市场配置资源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多变的价格;市场配置资源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国家宏观调控;财政的作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课程目标上看,《经济学常识》要引领学生认清我国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让理论回归到现实的经济生活,解析和指导经济建设实践。因此,在《经济学常识》的教学中链接《经济生活》,有效整合两个模块的相关内容是一种较佳的选择。《经济学常识》理论性强,其内容比较抽象,更多的是属于“前人积累起来的系统的间接经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有一定的距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整合《经济生活》教材、链接相关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不仅能使教学产生亲和力和生活味,更能收到“温故而知新”和“学以致用”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李嘉图的政策主张》时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皮鞋是温州的“王牌”产品,康奈皮鞋在法国设有自己的专卖店。法国是葡萄酒的故乡,如今在温州也随处可见法国葡萄酒酒庄的身影。生活中,我们几乎处处都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材料二:(根据《经济生活》教材第十一课第一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探究素材改编)
甲国:每人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皮鞋300双(或生产)服装400套
乙国:每人的劳动生产率——(生产)皮鞋600双(或生产)服装500套
你能用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解释材料一中的现象吗?
甲国在皮鞋和服装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如果两国进行贸易,甲国应该如何选择呢?
以上设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链接了《经济生活》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成本学说“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并同时比较了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异同。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评价和总结环节中进一步指出,绝对成本学说是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富论》中提出的理论,《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直到今天仍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深刻感受经济学的魅力,并体会其指导人类财富积累与创造的作用,从而强化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与《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整合,于思想政治科目全局中谋一域
从《经济学常识》的编写特点看,教材是从各种经济理论、政策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分析其产生,评价其作用,并注意了不同经济学家理论之间的前后继承性和发展性,以体现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这种编写特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方法。如每一
种经济理论、政策主张的产生都是其所处时代的产物,并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又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对斯密和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批判继承,并在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和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扬弃”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可以说,《经济学常识》的学习正是必修模块《生活与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实际应用,挖掘这两个模块的深层联系进行教学设计,既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生活与哲学》的三维目标,也有助于学生以科学的态度更深刻地认识和对待各种经济理论,可谓一举两得。如我们在教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做了如下设计:
材料一: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开始反思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有人认为金融危机是对资本主义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嘲弄。澳大利亚总理说,危机的始作俑者就是过去30多年以来自由市场意识形态所主导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从金融危机到主权债务危机,为破解经济困局,欧美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援助计划、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有经济学家认为“现在,我们都成了凯恩斯主义者。”
为什么说自由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在今天是否已经过时?为什么有经济学家认为“现在,我们都成了凯恩斯主义者”?凯恩斯主义能否拯救资本主义经济?结合材料,谈谈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可以从中获得哪些经济学启示。
这一设计结合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组织课堂探究,在探究中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自由市场和凯恩斯主义的作用,强调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辩证地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经济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它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文化创新的典型和真实案例。《经济学常识》中渗透《文化生活》的教学目标,同样具有如前所述一举两得的功能。
《经济学常识》所介绍的经济学家或领导人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中也涉及到《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如斯密和李嘉图关于政府职能的观点,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关于“转变政府职
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等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联系《政治生活》第三课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以及依法行政的必要性。
《经济学常识》和《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属于高中思想政治科目的不同模块,坚持共同的课程理念,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于思想政治科目全局之中进行《经济学常识》的教学,有利于选择最佳教学方案,实现整体课程目标。
三、与高中历史科目教材整合,于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全局中谋一域
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整体规划课程内容、有机融合不同科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中新课程设置学习领域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是“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经济学常识》模块就其内容而言与该领域的历史科目有着密切联系。从18世纪中叶的亚当·斯密到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再到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到20世纪初的列宁,再到毛泽东、邓小平,《经济学常识》教材如同一部简洁的近现代“经济学说史”,荟萃了近现代历史演进中有重大影响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历史必修第二册中的近现代经济史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各种经济理论、政策主张的产生和作用。如圈地运动、产业革命、罗
斯福新政、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内容,学生已在历史必修第二册的学习中获得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学中引导学生调用相关历史知识自主地学习《经济学常识》,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帮助学生树立整体学习的观念,进一步贯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 如我们在教学《罗斯福新政》时借用历史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以历史人物的话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史实,并通过回忆历史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材料一: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敌人入侵时一样。
——罗斯福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运用广泛的行政权向紧急状态宣战”是指什么?请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其具体内容。
“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 是指什么?新政的实施是否如罗斯福所说“永远地纠正”了“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在教学中,除借用历史课的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尝试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才能,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同学温习“经济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自主归纳梳理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历史线索,于宏观的历史长河之中领悟经济学的价值。
选修模块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选修课是基于学生兴趣、情趣和志趣的选择。相对于必修课,选修课程更依赖相关学科的理论逻辑,更显现学科的“专业拓展”特征。树立整体观念,有效整合教材资源,上好《经济学常识》既是模块本身内容的客观要求,也是充分体现课程价值,为学生进入高校后进一步学习经济学专业理论初步奠定
基础的要求。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325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