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木拱廊桥研究综述

木拱廊桥研究综述

来源:尚车旅游网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木拱廊桥研究综述

陈晓悦,韩

【摘

笑,马英,陈进燎,彭东辉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要】木拱廊桥是闽、浙地区具有独特性与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近

代以来有几十座木拱廊桥毁坏消失,现存数量仅100多座,亟待研究与保护。文章通过文献梳理,对木拱廊桥普查、建筑学、文化、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以期为木拱廊桥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木拱廊桥;

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文献标志码】A

物普查与地域文化的研究,但成果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各不相同,难以形成木拱廊桥相关信息收集的均衡发展。以龚迪

[12]

、陈镇国为代表的学者多次参与木拱廊桥调查和

资料收集,介绍了现存闽浙木拱廊桥的名录情况,较为全面

【中图分类号】U448.22

“河上架桥、木拱廊桥是一种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

一体”的古老而独特的桥梁样式。19年,桥梁专家唐寰澄在故宫博物院首次公开展出的宋代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中,发现画中的虹桥制式是有别于西方国家,中国独有的该木拱桥在北宋时期风行于中原,自北宋一种木拱桥形式,

900多年后却在闽浙山区一带被重新灭亡后该桥逐步消失,

发现,被称为我国木结构桥梁的活化石。在2004年,南京大

学的赵辰教授将这种大量存在于闽浙交界山区,编木拱结构“木拱廊桥”。目前,且带有廊屋的木构桥称为木拱廊桥这个名称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1]

[10-11]

对桥址、年代、桥长和宽地总结了福建地区的木拱廊桥桥谱,

[13-15][16]

、等基本信息进行详细描述。方佣戴志坚在闽浙山区考察,介绍木拱廊桥的技术传播、留存情况、结构成就等

情况。

总体来说,对木拱廊桥进行区域调查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厚,体现形式为文字描述结合图片,研究内容较为综合。但调查分散且覆盖范围局部,导致调查信息的汇总与交流不足,调查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调查内容采用的标准不一,导致调查结果的内容与深度参差不齐。

木拱廊桥是闽浙交界山区先民遗留下的,具有独特性与

木拱廊桥作为闽浙山区城镇的地地域性的文化遗产。同时,

标性建筑,承载着故乡的记忆,寄托着游子的乡愁。2009年,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2012年,国家文物局审核通过了闽浙七县联合申报的22座木拱廊桥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木拱廊桥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原因,近代以来有几十座木拱廊桥毁坏消失,现仅遗存100座左右,并逐年减少,与此同时建造技艺由于传承人的逐渐老去而濒临失传。因此,木拱廊桥以及营造技艺的研究与保护迫在眉睫。

50~80中国木拱桥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年代末主要体现为桥梁技术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

后,地方文物工作者、高校和国际学者先后加入木拱廊桥研呈现多元化、国际化的研究局面。为了促进究与学术研讨,

木拱廊桥的研究更加系统与深入,本文从木拱廊桥普查、建筑学、文脉研究、保护与利用方面等对前人研究进行系统整理,以期对木拱廊桥的后续研究提供参照。

2

2.1

木拱廊桥建筑学方面的研究

木拱廊桥结构和力学方面

结构研究一直是木拱廊桥的研究热点。19年唐寰澄

“叠梁拱”,将新发现的虹桥结构称为引起了国外桥梁建筑学《中国科学技者的关注,英国李约瑟引用唐先生的资料,撰写

[17]

,“多角度伸臂梁”。20术史》书中错误地将虹桥认为是世纪80年代,茅以升、唐寰澄在闽浙交界山区发现了结构类似的木拱廊桥,称其为“演进了的虹桥式木拱

[18]桥”,后经过唐先生的深入研究,将其更名为“贯木拱”

[19]

或者“编木拱”。

1998年赵辰就试图用新的理论解读中国传统建筑木构系统,木拱廊桥的木构体系进入她的研究视野。赵辰团队赴闽浙山区进行实地考察,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析木拱廊桥构

[2019-04-16定稿日期]

[基金项目]福建农林大学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项目“闽(项目编号:CXZX2018073)。浙木拱廊桥时空特征研究”[作者简介]陈晓悦(1994~),女,硕士,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等研究工作。[通信作者]彭东辉(1971~),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等研究工作。

1木拱廊桥区域普查

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十余个县(市、区),许多学者多年

专注于木拱廊桥调研,成果丰硕。其中,部分学者与对

[2][3-4][5][6-7]

,、福建省屏南县、宁德市浙江省庆元县、泰顺县丽水市

[8]

等地区的廊桥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也包括廊桥群与

[9]

古村落的国际、多学科、多领域合作的调查研究,充分了解

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与乡土文化背景,加强了县级文

四川建筑第39卷6期2019.12

39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造关系,得出桥梁建筑形态的特殊建构意义,这是国内学者

[20]

第一次从建构的角度研究木拱廊桥。结构类型学为木拱廊桥结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双三节苗是混合撑和成熟的木拱廊桥之间的过渡形式,说明了木拱廊桥结构类型学的发展体系用

[21]

廊桥中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

[39-40]

。国外学者也提出从

[41]

民俗活动中探求祭祀和建造活动中的音乐与声音研究。

4木拱廊桥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

“浙闽木拱廊桥保护与开发研讨会”自2004年以来,木

,桥板苗系统对木拱廊桥类型发展起到重要作

[23]

[22]

。其结构发展同时也引申出木拱廊桥发展体系的

,独特的中国编木拱结构有别于国外木拱桥,使

[24]

问题探讨

拱廊桥保护研讨受到闽浙两省的重视与国内外专家学

者的关注。

木拱廊桥的保护与利用长期以来都是学者关注的焦点。

[42]

根据所用材料和所在地区特性,木拱廊桥防火、防风抗洪

[44]

、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有一些成果。国外学者呼

[45]

论述了中国古桥中的木拱廊桥美吁建立中国廊桥名录,

[46]

[43]

中国编木拱结构研究意义深刻。

随着结构力学量化方法不断扩展,学者们构建力学结构

[25]

模型分析木拱廊桥构建技术,内力模拟分析探究其拱的,基于现存木拱廊桥的结构调查,对其主要参数进行归纳分析,总结主要的结构特点,提出用有机玻璃模型受力机制

进行试验受力研究2.2

[27]

[26]

国古廊桥的遗存情况。闽浙七县设立廊桥保护联盟,22

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方面

座闽浙木拱廊桥已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

产预备名录。在世界文化遗产的特质下木拱廊桥文化遗产

[47]

价值讨论持续增加,提出申遗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论

[48-50]

。述其遗产价值、保护与开发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51]

在海西发展背景下,木拱廊桥与海西城市特色研究、亲水

[52][53]

文化旅游、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也成为近年来新的

早期关于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介绍多是在相关综合研

,“中究中附带,少有系统地介绍营造技艺的研究。2009年国木拱桥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后出

现了更全面介绍营造技艺的专著。在全方位田野调查的基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础上对中国木拱桥营造技艺深入挖掘,

[28]

阐述。程霏介绍了木拱廊桥建造技艺,分类论述了建造活动、建造工具、造桥工匠、建桥组织与桥约、社会管理[29]等,为保护和传承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提供参考。Siviero以中国与意大利合作建造的木拱桥为例,称其为沟通两地对话的桥梁,介绍中国木拱廊桥中木材与传统建筑工具、工艺、梁编和榫卯接合的核心技术,追溯文化遗产的历史2.3

木拱廊桥装饰造型方面

[30]

关注点。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发展实现了更加个性化、表现性和视

觉性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参与的新形式。通过对中国廊桥网的案例讨论,从互联网角度提出了促进公众参与廊桥保护与

[]

申遗行动的研究新方向。

5展望

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木拱廊桥的研究得益于学界、政界、地方等多方力量支持,研究工作已进入多学科、多领域、国际化的研究阶段,已取得一些成果。由于木拱廊桥作为中国特殊的文化遗产,其结构形式为中国所特有,故国外的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研究内容涵盖从物质形态到非物质形态,主要涉及廊桥普查、建筑形制、木拱结构和构造、民俗文化、营造技艺、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讨论,但研究内容不够系统,研究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研究手段还停留在定性,调查的范围不够全面。对此,笔者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有待加强:5.1

系统性与规范性研究联合学界、、社会力量组成调查团队,构建统一的调

建筑装饰是木拱廊桥廊屋造型的重要部分,其造型艺术

特点反映了当地文化背景与审美认知。该领域研究多数是从微观角度解析木拱廊桥装饰艺术,研究范围或者覆盖的研

未能涉及全面的比较。大都从建筑自身和究对象相对局限,

装饰特点出发总结不同地区的木拱廊桥建筑艺术以及装饰

[31-32]

。也有从艺术学角度研究福建地区木拱廊桥的造艺术

型艺术,诠释了其对现代艺术的启发,并提出对廊桥保护的[33]

思考。

3木拱廊桥文脉方面的研究

木拱廊桥作为多元价值的地域文化载体,承载着多样的文化信息。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木拱廊桥的文化研究,主要是文化特殊意义、农耕文化、民间信仰等方面论述其文脉内涵。当地的地域地理环境、民俗以及历史文化是木拱廊桥产生的大背景,木拱廊桥作为特殊的山地人居文化遗产具有重

[34]

大意义。由于其地域性特点,木拱廊桥的文脉可从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两个角度展开,其文脉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35][36]

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文脉扩展至文化景观、木拱廊等概念,更全面地诠释了木拱廊桥建筑群独特的文化遗产文化与景观特性。木拱廊桥作为居民信桥文化生态体系

,是乡民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仰文化的载体,涵

[38]

[37]

查内容标准,建立廊桥(木拱廊桥)名录,并对信息及时补充

与更新,有利于更全面地探讨木拱廊桥的多元价值。5.2

木拱廊桥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将研究对象从木拱廊桥本身转移至周边,把木拱廊桥与人、村落、古道,自然环境作为有机的整体联系起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历史变迁。

5.3宏观尺度与跨学科综合研究

现状研究大都处于微观、中观层面,研究尺度应进一步扩大至宏观层面,进行多个样本的比较,探索木拱廊桥与中国其他类型、地区廊桥的联系;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助新技术手段,扩展木拱廊桥的研究方法,从定性转变定量研究,加强学科综合研究。5.4保护与开发研究

强化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培养技艺传承专业人才;

。木拱廊桥具有丰富的民间信仰内容,木拱廊桥民间

信仰中包含神明类型、活动类型及其社会功能等方面,从宗

教信仰的角度,调查木拱廊桥民间信仰概况,能够挖掘木拱

40

四川建筑第39卷6期2019.12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建立木拱廊桥修缮、防洪、防火检测与应急响应保护机制;在的监督与倡导下,健全村民参与机制,联结民———“自下而上”,间协调保护与发展,逐步构建木拱廊桥文化生态保护体系;宏观规划古村落和廊桥群的串联旅游线路,发展廊桥-古道-村落徒步旅游,促进木拱廊桥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张成,关瑞明.木拱廊桥和虹桥的比较研究[J].福建建筑,

2007(4):4-7.

[2]郑道居.屏南古代桥梁[M].宁德:政协屏南县委员会,2003.[3]宁德市政协文史委.闽东虹桥实录[M].宁德:宁德市政协文

2003.史委,

[4]宁德市文化与出版局.宁德市虹桥氏木构廊屋桥考古调查与

2006.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5]庆元县县委宣传部.中国廊桥之都———庆元[M].杭州:西泠

2007.印社出版社,

[6]刘杰,李玉祥.乡土中国-泰顺[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

2001.联书店,[7]

刘杰,沈为平.泰顺廊桥[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2005.社,

[8]丽水市政协文资料文员会.处州廊桥[M].北京:中国民族摄

2006.影艺术出版社,

[9]吴松弟,刘杰.走进中国的传统农村:浙江泰顺历史文化的国

2009.际考察与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10]龚迪发.闽浙木拱廊桥调查报告[C]//2009中国古桥研讨会

2009.暨海峡两岸古桥学术交流会.福州,

[11]龚迪发.福建木拱桥调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2]陈镇国.福建木拱廊桥[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1.[13]方拥.闽浙虹桥的调查研究(一)[J].福建建筑,1995(3):1

-4.

[14]方拥.闽浙虹桥的调查研究(续完)[J].福建建筑,1995(4):7

-10.

[15]方拥.虹桥考[J].建筑学报,1995(11):55-60.[16]戴志坚.中国廊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7]

NeedhamJ.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M].Britai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2.

[18]茅以升.中国古桥技术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19]唐寰澄.中国木拱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0]赵辰,冯金龙,冷天,等.木拱桥:一种传统木构营造技术的研

究[C]//陆元鼎、潘安主.中国传统民居营造与技术.广州:华2002.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1]苏旭东,——木拱桥发展体系中的刘妍.“双三节苗”木拱桥—

2010(10):39-42.重要形式[J].华中建筑,

[22]刘妍.浙闽木拱桥类型学研究———以桥板苗系统为视角[J].

2011,41(2):430-436.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3]陈云根.浙南木拱廊桥结构与起源探析[J].东南文化,2003

(9):66-71.

[24]刘君平,杨艳,陈宝春.木拱桥结构形式及中国编木拱技术研

2017(9):65-70.究价值[J].福建建筑,

[25]张鹰.闽浙木拱廊桥的建构技术解析[J].福州大学学报.自

2011(6):917-922.然科学版,

[26]吕伟荣,陈智,王智丰,等.大跨木拱廊桥的数值模拟与内力

2014,34(8):86-.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7]杨艳,陈宝春.现存中国木拱桥结构调查与分析[J].福州大

2015(6):809-814.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8]周芬芳,陆则起,苏旭东.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M].杭

2011.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9]程霏.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M].合肥:安徽科学技

2013.术出版社,

[30]SivieroE,MartiniV.TheBridgeoftheDialogueinChiavenna

[C]Berlin:the6thInternationalFootbridgeConference,2017.

[31]张可永.闽东木拱廊桥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J].艺术研究,

2012(2):6-9.

[32]张可永.福建寿宁木拱廊桥的建筑艺术研究[J].装饰,2008

(10):114-116.

[33]韦锦城.福建木拱廊桥的造型艺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

2015.学,

[34]毕胜,赵辰.浙闽木拱廊桥的人居文化特殊意义[J].东南文

2003(7):52-56.化,

[35]张光英.闽东北浙西南木拱廊桥的文脉研究[J].温州大学学

2010(3):55-60.报.自然科学版,

[36]张光英.闽东北浙西南地区木拱廊桥建筑文化景观特性研究

[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4(2):73-78.

[37]张可永.地域文化视野下的闽东木拱廊桥文化生态[J].福州

2017(4):17-21.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张光英.闽东木拱廊桥空间中的民间信仰文化研究[J].宁德

2012(3):59-62.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叶其炎.闽东木拱廊桥的民间信仰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

2009.大学,

[40]吴燕霞.廊桥中的民间信仰———基于福建省屏南县的田野调

2012(5):195-204.查[J].东南学术,

[41]MillerTE.TheSoundsofaChineseBridge:MusicandRitual

AssociatedwithChinese“CorridorBridges”[C]//2013闽浙木拱廊桥保护利用与申遗学术(政和)研讨会论文集.南2013.平,

[42]缪小龙.闽浙木拱廊桥防火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9

(12):945-948.

[43]缪小龙.风起水涌,——闽浙木拱廊桥抗风防洪研廊桥遗殇—

2012,30(10):174-179.究[J].华中建筑,

[44]赵兵.基于杉木特性的闽浙木拱廊桥保护措施[J].山西大同

2015,31(2):94-96.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5]KnappRG.Chinesebridges:livingarchitecturefromChina's

past[M].Tokyo,Rutland,Vermont,Singapore:TuttlePublish-ing,2008.

[46]KnappRG.America’sForgottenGreatWoodenCoveredBridges

[C]//2013闽浙木拱廊桥保护利用与申遗学术(政和)研讨2013.会论文集.南平,

[47]张光英.世界文化遗产语境下闽东北浙西南木拱廊桥研究

[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1-362.

[48]唐留雄.浙闽木拱廊桥“世界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开发对策

2005(3):73-77.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49]徐.浙南木拱廊桥的现状及保护研究[J].建筑与文化,

2009(5):94-96.

(下转第43页)

四川建筑第39卷6期2019.12

41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3

3.1

设计方案

区域结构联通

3.4历史文化传承

。规划设计区域总体空间结构为“一心、两轴、五片区”

“一心”所指站前综合交通枢纽核心,以交通功能为主导,以阆中火车站站房为标志性建筑,是区域人流最为集中的场;“两轴”——东北向联络阆中古城的文化传承所分别为西南———东南向联络七里新区的服务开发轴;“五区”轴和西北—从南到北依次为山水生态居住片区、站前综合服务片区、江南拆迁安置片区、锦屏风景名胜片区、阆中古城片区。3.2山水引导型平面布局

本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内部原有地形地貌,重点关注规划区域内的山和水。

一方面,对设计范围内的山体均加以利用和改造,尽可能维持原有生态,保持山体原貌。以保留山地形成地块内部“城市观景阳台”,高点,设置建设开发用地环绕或半环绕保留山体分布,相邻地块山体高点之间预留联络绿化通道,和站前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形成视觉交流通道。另一方面,延续原有城市水系,提升区域环境品质,打造城市活力空间。将南北两侧既有水源联通,引入内部地块,在不同的功能区

——住宅区以湖的形态呈现,域以不同的形态特征出现—形成临水而栖的环湖居住组团;商业街区设置硬质溪道,利用地

形高差形成叠水,营造休闲式滨水空间;锦屏山麓区域降低以自然水体为主题,打造游憩型生态湿地和临水建筑密度,

空间;古镇区域为灵活多变的小桥流水诗意亲水空间。3.3

多样化立体化游线营造设计以步行优先为原则,主要步行游线有两条,即上文

历史文化是阆中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其形成了特定的

城市性格并在当地居民特有的生活方式中呈现。本次设计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布局及基地周边发展现状、道路交通、自然景观等,对纵贯江南新区的核心区域的历史文化传承轴线进行了重点设计研究。主要包括入口空间、中心节点、公共通道、街巷空间等方面,充分考虑同传统历史文化的联系和影响。3.4.1

入口和重要节点

入口是建立规划设计区域与周边功能联系的关键性节点。设计根据地块不同的功能布局及与周边地块的联系设置地块入口:(1)火车站站前广场前昊天大道与落下闳大道“T”字交汇处是区域内最重要的入口节点,设计在两侧商业地块预留街头绿地,结合站前广场形成喇叭状开敞空间,外围形成连续的商业界面,引导吸引人流,形成人气聚集的城字交汇处市形象展示节点;(2)阆南桥街和落下闳大道“T”是中部商贸片区的入口,同时也是衔接规划区外围南津关古镇的重要节点,地块背山面江,远眺阆中古城。设计结合阆

——落下长公水中历史典故,结合地形设置纪念性标志建筑—广场,创造具有可识别性的视觉汇聚中心。

3.4.2公共通道和街巷空间

公共通道是组织基地内部各项功能的动脉。在文化传承主轴线的公共通道设计中,以水的流动引导公共空间的流动,制造活力聚集人气。街巷空间设计遵循人流的集散流动规律,控制街道尺度和建筑体量的有效过渡,在站前商贸区段和锦屏山麓水街区段尽可能采用内街形式组织引导步行交通,恢复阆中传统建筑的街、巷、院、坊空间组合关系。3.4.3

其他

通过细化设计导则,严格控制历史文化传承轴沿线的建筑风貌,保证建筑材质、色调、装饰构件的协调统一,控制建筑高度和商业建筑贴线率,控制建筑界面开口,引入戏台、灯笼等传统文化元素,结合阆中风水文化、三国文化、春节文化、科举文化等民俗特色,提供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平台。

提到的文化时空游线和生态休闲廊道游线。

阆中火车站是未来阆中旅游的重要集散点,火车站至阆中古城一线是未来阆中旅游的黄金通道。在进行该游线的特色空间营造时,应该注重分段处理。从火车站和站前广场的巨大开敞空间,到南津关古镇、阆中古城的传统小尺度巷道空间,街道尺度和建筑体量的过渡极为重要。站前商贸区段、锦屏山麓水街区段提供了这样的过渡区间。为避免城市主干道的影响,过渡区间采用步行内街的形式,在地块内部营造适宜步行的连续小环境。

区域内部保留山体较多,主要景点有锦屏山风景名胜区、锦屏山麓生态湿地、春节文化广场、前头山林地花园、冒火山游憩公园等。通过景观廊道的设置,局部地段可利用高差设置天桥跨越市政道路,避免步行流线和车行流线的平面交叉,实现连续的立体的生态休闲廊道。

4结束语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根基。历史文化风貌的传

承与发展,是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历史沉淀和形态延续的特点决定了城市风貌特色与传统、历史相关的一面。古城的历史就是阆中最好的名片,新城则是具有地域特色、文脉传承的活力新中心,以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继承和发展。

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上接第41页)

[50]孙琦琦.试析闽浙木拱廊桥的文化价值和保护利用[J].浙江

2015(2):6-11.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51]赵兵,郑立文,何细树,等.海西背景下闽东木拱廊桥与城市

2012,31(1):97-98.特色研究[J].价值工程,

[52]林锦屏.木拱廊桥建筑群与闽东北亲水游文化内涵提升[J].

[]

2012(1):56-60.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3]侯志强,朱翠兰.闽浙木拱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

2013(6):33-37.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SvenssonM,MaagsC.ChineseHeritageintheMaking[M].Amsterdam,AmsterdamUniversityPress,2018.

四川建筑第39卷6期2019.12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