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O卷第2期 2010年2月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Vo1.10,No2 Febmary,2010 近十年北魏墓葬研究综述 马旭东,李斯娜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兰州730070) 摘要:由于墓葬材料的大量现世和学者们的辛勤耕耘,近十年北魏墓葬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北魏史、考古、文学、 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契机。进一步提高报告整理发表的效率,系统出版相关考古报告,强化学者之间、学科之间 的联系,打破学术材料与地域的限制,北魏墓葬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将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关键词:近十年;北魏墓葬;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8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0)02—000059—06 魏晋南北朝的墓葬文化,上承秦汉传统,又得游 牧文明浸润,对后世影响甚远,在中国墓葬史上占有 极重要的地位。其中,北魏墓葬又是这一时期的重 要代表,具有很高的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学研 究价值。 一1997年, 王银田、刘俊喜, 《文物》 为北魏平城墓葬中 大同市区 《大同智家堡北魏 2001年7 首座石椁墓,清理 南智家堡 墓石椁壁画》;刘 期; 《文 出3块松木彩绘棺 村 俊喜、高峰,《大同 物》2004 板。 智家堡北魏墓棺板 年12期 画》 考古报告 1999年, 大同市考古研究 《文物》 北魏平城时期砖室 大同下深 所,《山西大同下 2004年6 墓。 井乡 深井北魏墓发掘简 期 报》 2000年, 刘俊喜,《平城考 《文物世 2008年,刘俊喜主 大同雁北 古再现辉煌》 师院 界》2001 编的《大同雁北师 年1期 院北魏墓群》由文 物出版社出版。墓 中出土了精美的石 椁、大量的陶器,珍 贵的壁画等。 2000年, 大同市考古研究 《文物》 雁北师院北魏墓群 . 近年来北魏墓葬发现颇多,且内容丰富多彩,为 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北魏历史提供了新的材料,笔者 现将所见近十年北魏墓葬发掘报告整理如下: 表1 1986—2007年北魏墓葬发掘记录 发掘年份 与地点 作者与报告 期刊 备注 1986年, 大同考古研究所, 《文物》 出土一套木质棺 大同大秦 《大同湖东北魏一 2004年12 椁,棺和棺床外均 铁路湖东 号墓》 期 有精美彩绘漆画。 1987年,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 科学出版 《文物》1992年第8 山西大同 学院、山西省考古 社, 2006 期已有山西考古研 南郊 研究所、大同市博 正 究所《大同南郊北 大同雁北 所、山西省考古研 2001年7 中,宋绍祖墓以仿 师院 究所,《山西大同 期 北魏宋绍祖墓发掘 木结构石椁、精美 壁画和明确的纪年 物馆,《大同南郊 北魏墓群》 魏墓群发掘简报》 发表。 简报》 引得学界广泛的关 注。 收稿日期:2009—12—08 作者简介:马旭东(1985一),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研究;李斯娜(1982一),-k-(满族),内蒙古根河人,硕士研究 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研究。 60 宜宾学院学报 2001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 《文物》 女仆俑造像独特, 洛阳纱厂 作队,《洛阳纱厂 2002拄9 较为少见,且有墓 路北魏HM555发 期 志出土。 掘简报》 2001年, 大同考古研究所, 《文物》 M35出土了“大代 大同南郊 《山西大同七里村 2006年1O 太和八年”(484 七里村 北魏墓群发掘简 期 年)墓铭砖。 报》 2002年, 大同考古研究所, 《文物》 北魏平城时期墓葬 山西大同 《山西大同迎宾大 2006年lO 群。 迎宾大道 道北魏墓群》 期 2005年, 大同市考古研究 《文物》 M7号墓,既有彩绘 大同沙岭 所,《山西大同沙 2006年10 图像和纪年文字的 村 岭北魏壁画墓发掘 期 漆画.又有保存基 简报》 本完整、内容丰富 的壁画。 2005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 《文物》 出土有子母盘、托 河南偃师 作队,《偃师前杜 2006年l2 盘等器物组合。 首阳山南 楼北魏石棺墓发掘 期 麓 简报》 2005年, 洛阳博物馆,《洛 《文物》 北魏夫妻合葬墓, 洛阳宜阳 阳北魏杨机墓出土 2007正11 出土了一批精美的 县马窑村 文物简报》 期 陶瓷器,是北魏迁 三道岭 都洛阳后的文化代 表。 2007年, 内蒙古考古研究 《内蒙古 大致可推断为北魏 土默特左 所、内蒙古师范大 文物考 迂都洛阳前后的墓 旗国营 学考古系,《土默 古》2008 葬。 特左旗国营苗圃北 年1期 魏墓清理报告》 2005年,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 文物出版 明确了墓葬形制、 宁夏吴忠 所和吴忠市文物管 社,2009 葬俗等方面从北魏 市北郊 理所,《吴忠北郊 正 到唐的延续性。 北魏唐墓》 2007年, 洛阳市第二文物工 《文物》 出土了北魏墓葬中 洛阳衡山 作队,《洛阳衡山 2009拄3 较少见的坐俑。 路东红山 路北魏墓发掘简 期 工业园 报》 2001年,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 《文物》 出土了大量精美彩 西安市长 古所,《西安南郊 2009正5 绘陶俑,其中M4、 安韦曲镇 北魏北周墓发掘简 期 M5各出土墓志1 塔坡村 报》 块。 此外,据一些主要的报纸网站,可得知已经发掘 但尚未有报告发表的墓葬情况。如:据《大同日报》 2008年10月9日讯,大同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厂发掘 出10座北魏墓葬。其中M9为壁画墓,甬道东壁题 记载墓主人为:“散骑常侍、选部口口、安乐子梁拔 胡”葬于“和平二年”;据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 2008年河北省任县发现北魏假梁郡公游雅墓;u 又 据中国文物信息网,同年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 东沟门村发现4座北魏墓葬等。 二墓葬的规律问题研究 总论乔梁 对近年来北朝墓葬进行系统性研 究,以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朝墓葬进行了分区分 期,并就墓葬的发展规律及分区特征进行了探讨。 韦正 对已发现的鲜卑墓葬的埋葬方式、器物组合 重新分析,并对以往民族归属的推测检讨,以求进一 步准确地揭示鲜卑族的兴衰沉浮。余黎星等认为洛 阳北魏墓在结构组成、各部分特征、随葬品的种类组 合、器物特征、葬具、葬俗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汉文 化特色,鲜卑原有的习俗在洛阳北魏墓中已基本不 存在。吴松岩 比较研究了盛乐、平城地区的北魏 鲜卑与汉人墓葬,指出鲜卑与汉族及其它民族在盛 乐、平城地区共同生活、相互交融,使得这两个地区 融合了鲜卑风情和汉族文化,反映了这两个地区文 化面貌“华夷糅杂”的现象。 墓葬的分区 张小舟 将北方魏晋十六国墓葬 分为中原、西北、东北三个区域。郑岩 对北方的划 分同张氏,但其从壁画墓的研究角度将整个魏晋南 北朝墓葬划分为中原、西北、东北、南方四个地区。 韩钊 赞同郑氏的分法。韩小囡¨ 按当时的地理区 划,将北朝壁画墓大体分为平城及周围地区、洛阳地 区、邺城地区、晋阳及周围地区、冀定沧幽地区、青齐 地区、长安及周围地区等七个区域。又按时段将北 朝壁画墓分为北魏迁洛之前、北魏迁洛后至东魏末、 东魏末年以后的北朝晚期阶段。李梅田¨ 根据画像 形式、布局和内容等区域性特征,将北朝墓葬划分为 云代、洛阳、邺城一晋阳、关中、青齐五个地区。王雁 卿¨ 以墓葬结构之不同,分北魏墓葬为中原、西北、 东北、山东青齐四大地区,并对各区墓葬的历史特征 作了考查。 墓葬的分期唐仲明¨ 根据考古类型学对墓室 壁画进行排比分类,分别从北魏、西魏一北周、东魏 一北齐三个时期探讨墓室壁画布局和内容的演变。 李梅田¨ 以墓葬资料为基础,将中原魏晋北朝墓葬 文化分为曹魏晋初、西晋中后期、十六国、北魏前期、 马旭东,李斯娜:近十年北魏墓葬研究综述 6l 北魏后期、东魏北齐六个阶段,并指出关中北魏时期 的墓葬文化主要是本地魏晋至十六国传统的延续, 受乎城影响较少,但出现了许多来自河西、西域的因 美术题材、绘画技法及书法艺术的研究,认为公元5 世纪晚期汉胡文化交融下的平城,正流行着楷模汉 家风仪、宗尚儒道伦理的审美时尚。扬之水[24 认为 屏风绘画内容、取材及寓意均与司马金龙一家同皇 室、特别是文明太后间的错综关系有着某种呼应,至 少折射出处在政争漩涡之中的墓主人的一种心态。 素。孙危在 依据墓葬形制、随葬品种类、数量及器 物组合等方面的变化,将拓跋鲜卑墓葬分为五个发 展期,分别是:公元前1世纪末至公元1世纪末,主要 是拓跋鲜卑从嘎仙洞南迁呼伦湖途中及在呼伦湖周 吕文平《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赏析》 谈了自己对 围的活动遗迹;2世纪初至2世纪下半叶,主要为拓 跋鲜卑南迁“匈奴故地”途中的活动遗迹;2世纪末至 3世纪末,主要为拓跋鲜卑初居“匈奴故地”的活动遗 迹;4世纪初至4世纪末,为拓跋力微建都盛乐之后 至拓跋硅迁都平城前后的阶段;5世纪初至6世纪上 半叶,即北魏迁都平城后至迁都洛阳后的阶段。 三典型墓葬研究 北魏陵墓董延寿¨ 认为北魏迁洛后的陵寝主 要有三个特点:第一,逐步恢复了秦汉以来,尤其是 东汉的寝陵定制;第二,陵园内增置佛寺、斋室等,表 明佛教的影响已渗入生死观念和陵寝制中;第三,陵 区布局整齐有序,既包含有秦汉陪葬墓的特点,又带 有鲜卑族族葬的遗风。燕睿 认为在迁都洛阳以 前,北魏帝陵的墓室结构就沿用了中原自汉以来的 传统形制,但将墓地与佛寺结合起来,则是北魏陵寝 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 1990年,李俊清《北魏金陵地理位置的初步考 察》¨引一文的发表,引起了学术界对北魏金陵问题的 关注。古鸿飞¨ 认为北魏金陵有云中金陵、盛乐金 陵和金陵三处:云中金陵应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 托一带,是北魏早期的皇陵;盛乐金陵应在今内蒙古 自治区和林格尔西北,是北魏定都盛乐时所建的皇 陵;第三处没有冠以地名的金陵则应在今山西省左 玉县的大南山~带。刘溢海 则反对此观点,认为 北魏金陵只有一座,而且很大可能只在盛乐存在。 《魏书》中运用三种不同称谓指的是在云中、盛乐、金 陵三地设有太庙,而并非有三处金陵。 此外,殷宪 以访录记的形式,考察了北魏窦太 后陵的情况。陈连洛 以大同永固陵制为依据,认 为古“里”所用尺度一直以“营造尺”为基准,1古里 相当于现今576m,并指出在考古中应采用“营造尺” 为基准,或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才是较为科学准确 的做法。 司马金龙墓近年来对司马金龙墓的研究主要 在屏风。张丽 通过对司马金龙墓木板屏风漆画的 墓葬屏风漆画艺术的看法。 其他方面,宋馨 对司马金龙墓的历史价值重 新作了审查。王恒 ¨对石棺床和石雕柱础上雕刻的 乐伎乐器做了研究。廉婷 着眼于北魏时期的文化 大背景,论述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自身的装饰性与 审美性。 宋绍祖墓2000年,雁北师院发现大型北魏墓 群,其中宋绍祖墓以其仿木结构石椁、精美壁画和明 确的纪年引得学界广泛的关注。张庆捷、刘俊喜 据砖铭首先对宋绍祖其人作了考证。张海啸 结合 史料,对墓主爵位、年龄、官任时间以及北魏常制进 行考证。并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墓葬的工艺出处、石 料来源、建造费等作了考查。张志忠《北魏宋绍祖墓 相关问题的研究》 ¨探讨“石椁定义”、“石椁壁画”、 “墓葬的俑群”等要素,认为宋绍祖墓是将石椁壁画 与陶俑较早融合在一起实例。其另文《大同北魏宋 绍祖墓陶车模型浅议》f32 3据墓中出土车俑对北魏车 舆及车舆制度作了探讨。 其他殷宪 以北魏王礼斑妻舆砖、王斑残砖 为切入点,对王礼斑其人及高丽王氏一脉的变迁进 行考查,并讨论北朝辽东政治圈的历史情况。张志 忠 对墓主人种族、身份和墓葬年代进行探讨,并据 墓志记载的墓葬方位考证北魏平城的位置。王银 田∞ 依据墓地反应的鲜卑文化特征,认为墓主人应 以鲜卑族为主,但也不排除鲜卑化汉人墓的存在。 四墓葬各要素研究 墓葬绘画韩小囡 刮指出,北朝墓壁画的渊源 是汉墓壁画,而其继承的途径是对魏晋十六国时期 河西、东北地区保存下来的中原汉文化传统的接受 和利用。同时,又有对南朝丧葬文化的借鉴和当时 石窟装饰艺术的吸收。李梅田 ¨认为,从洛阳到邺 城,墓室画像的形式、主题和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不 同。洛阳承袭汉魏传统,而邺城更多地吸收了来自 南方和西域的文化新风。二者不同的艺术渊源,反 映了洛阳和邺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同 62 宜宾学院学报 时,从洛阳到邺城,墓葬的核心也发生了转变,洛阳 以葬具为核心,而邺城以建筑为核心。墓葬核心的 转变反映了丧葬观念的变化。杨明 认为,该墓棺 盖顶端所画左右屋宇内男女二人并非是墓主形象, 而是“东王父”、“西王母”画像的演化,反映了汉魏以 歧很多,有学者认为其源于汉代的榻,也有部分学者 认为源于阳宅之床,第三种观点认为它与床无关,而 可能与佛教中涅架思想有关。巫鸿H引认为,北朝和 隋代房形石椁的原型是四川出土的房形石棺,造成 这种文化传播的媒介是叫做天师道或五斗米道的早 期道教。李永平、周银霞 认为围屏石榻是在榻与 来统治阶级幻想死后登天成仙的思想追求。邹清 泉 就北魏墓室所见孝子画像与“东园”及“东园秘 器”的关系作了探究。 漆皮文字赵瑞民、刘俊喜 对出土漆皮上的 题记进行考证,认为墓主人死于太延元年(435)四月 屏风的发展和结合中产生的,并结合石榻的形制与 图案对北魏墓葬中所体现的祆教风俗作了探讨。王 雁卿 叫对大同出土的典型石棺床分别作了介绍,并 推测平城出土的不见围屏的石棺床其象征意义可能 是当时北魏时期北方人家的火炕,而形制采用榻形。 二十一日,为鲜卑人。是侍中、主客尚书、平西大将 军破多罗氏之母,其家族是天兴四年随常山王遵迁 到平城的。张庆捷 u则对赵刘文遗误之处作出更为 精细的考证,认为墓中后壁彩绘的男性墓主人不是 平西大将军“破多罗”之父,应是平西大将军“破多罗 太”本人,志文中“破多罗太夫人”则为“破多罗太” 夫人,而不是“破多罗”太夫人,且破多罗太死于其妻 之前。 陶器俑王雁卿等¨ 认为周汉以来陶器上几何 纹、云气纹、雷纹、动物纹等装饰纹样逐渐被暗纹、植 物花纹、水波纹等所取代,而且忍冬纹同石窟的雕刻 纹饰一样成带状装饰为这一时代装饰纹样的主流。 闫琰 将忍冬纹的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 年代考证:张景民 通过对墓葬遗物及形制研 究认为,此墓并非北魏而属大夏。倪润安 从墓葬 形制和出土器物对孟宾墓进行重新考证,认为此墓 的年代为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墓主可能是赵郡李 安世。卢瑞芳、刘汉芹 断定吴桥8座北朝墓的主 人应属北朝时期的勃海封氏。 五墓志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对隋唐墓志关注较多,但是对北 魏墓志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多为考释与录文, 至今还没有出版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著作。 总论李永明 指出,三国两晋时禁止立碑,于 是墓碑由大缩小,以便埋人墓圹,也有因担心墓碑日 样三种形式进行分类和研究。 商春芳 认为洛阳北魏墓女俑服饰代表北魏迁 久损毁,而另于墓中置石记以志久远者。马立军 认为,北魏时期墓碑的大量使用和世俗价值,在一定 程度上削弱了墓志的地位。而孝文帝迁洛,则又为 墓志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赵超《试谈北魏墓志的 等级制度》 指出,随着正方形墓志成为主要的墓志 形制,结合礼制,北魏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套对墓志外 形尺寸以及雕饰的正式等级规定。 墓志考疏历年来对墓志的研究主要在对墓志 的考疏,文章众多,择要而举。杨卫东 ¨认为,卢誉 为“征虏将军、中散大夫”,四征将军之一,武将。其 生虽秩高名显,却一直未能任要职、居方面,也未 都以来的一些服饰习俗,体现当时服饰文化中南北 混杂的特点,是当时文化构成的缩影。宋丙玲 通 过对出土的北朝袒右肩陶俑研究,发现袒右肩陶俑 皆为男性俑,且胡人、汉人形象均有,其中鲜卑、胡人 的形象比较常见。认为这是由中原服饰文化与胡 族、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古顺芳 参照云冈石窟中期石窟中乐伎雕刻和 有关音乐史著作,对雁北师院的北魏墓葬M2、M5中 出土的一批陶俑乐伎所持乐器类型及其动作行为作 出推测。张志忠《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 征》 从面貌、衣服、乐舞等方面,将大同北魏墓葬出 土的胡俑与太原隋代虞弘墓、西安北周安伽墓等出 土的具有鲜明粟特人特征的胡俑进行对比研究,再 根据粟特人进入平城的历史背景,认为大同北魏平 一见有何建树。宋燕鹏、冯红 不同意此考证,提出卢 誉为士族末流,官品低下。认为北魏后期双授现象 普遍,当前史料还不能说明卢誉为武官。在马小 青 与郝黎 研究的基础上,陈瑞青 ¨根据墓主 朱益墓志中关于其祖父朱怔任饶阳郡守的记述,对 北魏曾设过饶阳郡的史实进行了考证。陈小青 据 墓志认为孝文帝迁都,杨播为密谋人之一。其文 城时期墓葬中出土的胡俑有中亚地区粟特人的特 征。 石椁葬具关于北魏的石棺床形制,学术界分 《(北魏司马显姿墓志)考释》 通过考证,认为贵嫔 马旭东,李斯娜:近十年北魏墓葬研究综述 63 不属嫔,当属夫人,与贵华皆属北魏三夫人(相当于 三公)之列,且为列首。 古工作单位需尽可能提高报告整理发表的效率;其 次,相关部门需尽快出版一套收录所有已发表报告 周伟洲等 考证了墓志所载韦氏事迹及其与其 的系列书籍;第三,深化北魏墓葬的系统性研究,强 化学者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打破学术材料与地域 他士族联姻的情况。盖金伟、董理也有《新出四方北 朝韦氏墓志考补》 。.罗新 对拓跋范、拓跋良世 袭支系进行了疏证。赵超 ¨研究封氏诸墓志中反映 的限制。相信在学术界不断努力和配合下,北魏墓 葬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会取得更为辉煌的成绩。 的地方豪族及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民族与宗教 张乃翥 引据墓志,对北朝末期拓 跋政权与蠕蠕之间的关系做了梳理呈现,并对北朝 末期予以蠕蠕贵族高官厚禄的原因作了解释。刁淑 琴、朱郑慧 通过对鄯乾、鄯月光、于仙姬等西域人 墓志的考证,展现北魏与西域诸国的友好关系。 赵振华 叫认为北魏在都洛阳以后,宫廷中仍有 浓厚的道教色彩。墓志为北魏统治者利用道教的历 史事实提供了实证,填补《魏书・释老志》中未见孝 文帝以后宫廷有道教活动的历史空白。 墓志书法 北魏墓志的书法价值备受学界关 注,其志文书体开隋唐楷书之先河,在中国书法史上 被称为魏碑体。沈文中¨¨认为北魏在汉化过程中自 觉吸收南朝文化,二王的书法也成为北人模写的典 型。唐荣" 指出,北碑具南帖神韵,而南碑有北魏风 骨,是南北书风相互影响、互渗互补的结果。 语言词汇 目前,学术界多偏重于考察墓志的 历史学、考古学、书法学等方面价值,对墓志语言词 汇的研究尚需深入。魏萍 通过对墓志铭中含 “松”、“玄”“幽”、“泉”等字的一些有关“坟墓”义的 复音词的考释,探讨了北魏时期有关坟墓、死亡、阴 间的思维形式,进而从一个侧面揭示汉语在北魏时 期的语用特征和汉语书面语的使用习惯。张建坤 运用根据朱晓农方法制作的辙离合指数计算工具,对 北魏部分墓志进行统计研究,将北魏墓志铭分为34 部,其中阳声韵10部,人声韵11部,阴声韵13部。 结语 由于墓葬材料的大量现世和学者们的辛勤耕 耘,近十年北魏墓葬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 也给北魏史、考古、文学、艺术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带 来了契机。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尚待解决:首先,考 古报告的发表普遍滞后和分散,限制了学者们对墓 葬研究的取材和效率;其次,由于出土墓葬具有地域 性限制,研究者的研究范围也带有地域性;第三,虽 然研究成果多面开花,但是缺乏系统性,且与相关学 科的联系也不够紧密。针对以上几点问题,首先,考 参考文献: [1]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北魏古墓现身河北省任县墓葬 主人为假梁郡公游雅[EB/OL].(2008—7—10)[2009—11 —20].http://www.wenbao.net/details.asp?id=2292. [2]中国文物信息网.内蒙古发现4座北魏墓葬出土近300块 文字砖[EB/OL].(2008—03—13)(2009一ll一加].ht— tp://www.ccrnews.corn.cn/100004/100007/16943.htm1. [3]乔梁.北朝墓葬研究[C]//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北 京:文物出版社,2002. (4]韦正.鲜卑墓葬研究[J].考古学报,2009(3). [5]余黎星,黄吉博,余扶危.洛阳北魏墓研究[J].洛阳师范学 院学报,2008(1). (6]吴松岩.盛乐、平城地区北魏鲜卑、汉人墓葬比较分析[J]. 北方文物,2008(4). [7]张小舟.北方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J].考古学报, 1987(1). [8]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9]韩钊.中国魏晋南北朝壁画墓和日本装饰古坟的比较研究 [J].考古与文物,2007(2). [1O]韩小囡.论北朝墓壁画的艺术风格[J].中原文物,2005 (3). [I1]李梅田.北朝墓室画像的区域性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3). . [127王雁卿.北魏墓葬结构的区域特征[c}// ̄L朝研究(第六 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3]唐仲明.试论北朝墓室壁画的内容与布局特征[J].山东大 学学报(哲社版),2000(1). [14]李梅田.中原魏晋北朝墓葬文化的阶段性(J].华夏考古, 2004(1). [15]孙危.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6]董延寿.论洛阳古代墓葬的价值和作用(J].洛阳大学学报, 2004(3). (17]燕睿.北魏陵寝制度的基本特征[J].南都学坛,2009(1). [18]李俊清.北魏金陵地理位置的初步考察[J].文物季刊,1990 (1). [19]古鸿飞.北魏金陵初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8(5). (20]刘溢海.北魏金陵探究[(:]//北朝研究(第六辑).北京:科 宜宾学院学报 学出版社,2008. [46]古顺芳.大同北魏墓葬乐舞俑初探[J].文物世界,2004 (6). [21]殷宪.北魏窦太后陵访寻记[J].沧桑,2008(4). (22]陈连洛.从大同北魏永固陵制看古代的长度单位——里 [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3]张丽.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7]张志忠.大同北魏墓葬胡俑的粟特人象征[J].文物世界, 2005(6). [48][美]巫鸿.“华化”与“复古”——房形椁的启示[J].南京艺 术学院学报,2005(2). [24]扬之水.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屏风发微[J].中国典籍与文 [49]李永平,周银霞.围屏石榻的源流和北魏墓葬中的袄教习俗 化,2005(3). [25]吕文平.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赏析[J].文物世界,2007 (5). (26]宋馨.司马金龙墓葬的重新评估[C]//中国魏晋南北朝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7]王恒.司马金龙墓石雕乐伎乐器研究[J].文物世界,2000 (5). (28J廉婷.浅论大同司马金龙墓石雕柱础的艺术风格(J].沧桑, 2008(5). (29]张庆捷,刘俊喜.北魏宋绍祖墓两处铭记析[J].文物,2001 (7). [3O]张海啸.北魏宋绍祖石室研究[J].文物世界,2005(1). [31]张志忠.北魏宋绍祖墓相关问题的研究[J].文物世界,2007 (4). [32]张志忠.大同北魏宋绍祖墓陶车模型浅议[J].收藏家,2008 (2). [33]殷宪.从北魏王礼斑妻舆砖、王斑残砖说到太和辽东政治圈 [J].中华文史论丛,2006(4). [34]张志忠.大同七里村北魏杨众庆墓砖铭析[J].文物,2006 (10). [35]王银田.试论大同南郊北魏墓的族属[C]//北朝研究(第六 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6]韩小囡.北朝墓壁画渊源探讨[J].东岳论丛,2005(4). (37]李梅田.从洛阳到邺城一 E朝墓室画像及象征意义的转 变[J].考古与文物,2006(2). [38]杨明.论固原北魏墓漆画棺盖绘画的内容和渊源[J].宁夏 大学学报,2001(6). [39]邹清泉.北魏墓室所见孝子画像与“东园”探考[J].故宫博 物院院刊,2007(3). [4o】赵瑞民,刘俊喜.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出土漆皮文字考[J]. 文物,2006(10). [41]张庆捷.北魏破多罗氏壁画墓所见文字考述[J].历史研究, 2007(1). [42]王雁卿,刘贵斌,高峰.北魏陶器的装饰纹样[J].文物世界, 2003(3). [43]闫琰.北朝忍冬纹装饰纹样的类型[J].文物世界,2008 (6). [44)商春芳.洛阳北魏墓女俑服饰浅论[J].华夏文物,2000 (3). [45]宋丙玲.北朝袒右肩陶俑初探[J].华夏考古,2007(2). [J].考古与文物,2005(5). [5O]王雁卿.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石棺床[J].文物世界,2008 (2). [51]张景民.乌审旗翁滚梁墓葬年代问题[J].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1(1). [52]倪润安.河北临城“盂宾墓”为北魏墓葬考[J].中国历史文 物,2004(6). [53】卢瑞芳,刘汉芹.河北吴桥北魏封龙墓及其相关问题(J].文 物春秋,2005(3). [54]李永明.中国古代墓志铭的源流[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 (】). [55]马立军.试论北魏碑志关系的转化与墓志形制演变[J].史 林,2008(2). [56)赵超.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J].中原文物,2002(1). [57]杨卫东.北齐卢誉墓志考[J].文物春秋,2007(3). [58]宋燕鹏,冯红.《北齐卢誉墓志考》献疑[J].文物春秋,2008 (4). [59]马小青.齐故尚书都事朱君之墓志铭考[J].文物春秋,1999 (2). [6o]郝黎.《齐故尚书都事朱君之墓志铭》补考[J].文物春秋, 2000(5). [61]陈瑞青.《齐故尚书都事朱君之墓志铭》续考[J].文物春 秋,2005(4). [62]陈小青.《北魏杨播墓志》考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1). [63]陈小青.《北魏司马显姿墓志》考释[J].图书馆杂志,2006 (11). [64]周伟洲,贾麦明,穆景军.新出土的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释 [J].文博,2000(2). [65]盖金伟,董理.新出四方北朝韦氏墓志考补[J].考古与文 物,2007(5). (66]罗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魏元则、元宥墓志疏解[J].中国 历史文物,2007(2). [67]赵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北朝封氏诸墓志汇考[J].中国历 史文物,2007(2). [68]张乃翥.间伯舁墓志所见的北魏柔然[J].河南科技大学 (社会科学版),2006(3). [69]刁淑琴,朱郑慧.北魏部乾、鄯月光、于仙姬墓志及其相关问 题(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6). (下转67页) 李恒光:《河北宣化纪年唐墓墓志》札记 67 叶;崔号文宗,宏才掩于三代。” j9 《唐故赠左卫大将 2OO8. 军幽州都督上柱国刑国公王君愕妻义丰县夫人张氏 墓志铭》:“虽积庆之德,克嗣箕裘,而渐训之功,良资 圣善。” 。《唐故使持节睦州诸军事睦州刺史夏侯府 [2]于希贤,于涌.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 日报出版社,2005. (3]曾良隋唐出土墓志文字研究及整理[M].济南:齐鲁书社, 2oo7. 君之墓志铭》:“固以声流乐府,誉满词林,积庆表其 灵长,济美昭于不朽者矣。”【4 故此,认为此处“度” 当释读为“庆”为佳。 参考文献: [4]中国文物研究所.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下)[M].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0. [5]罗新,叶炜.新出土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M].北京:中华书 局,2005. [责任编辑:许洁] [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Notes on Tang Tombs with Dated Epitaphs Excavated in Xuanhua District of Hebei Province LI Heng—gu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The annotation article of Tang Tombs with Dated Epitaphs Excavated in Xuanhua District of Hebei Province is written in simpliifed Chinese characters.Some words such as“Yin”,“Gong”,“Qi”,“Qing”have misinterpretations, which need interpreted appropriately. Key words:epitaphs of Tang dynasty;misinterpretation;correction (上接64页) [70]赵振华.赵暄墓志与都洛北魏朝廷的道教政治因素[J].河 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3]魏萍. 魏墓志铭有关“坟墓”义的复音词考释[J].宜宾学 院学报,2002(9). [71]沈文中.论北魏时期二王行草对元氏墓志书法的影响[J]. 甘肃社会科学,2007(6). (74]张建坤.北魏墓志铭用韵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4). [72]唐荣.浅论南北书风的相互影响——从《张玄墓志》谈起 [J].嘉兴学院学报,2008(4). [责任编辑:王露] On the Tumulus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over the Latest Decade MA Xu・dong,LI Si—na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discovery of a large number of the tumulus materials and the hard work of scholars bring a turning point to the research of northern Wei dynasty’S history,archaeology,literature,art,etc.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tumulus re— search,the eficifency of archaeology・related report publish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cholars and subjects as well as the elimination of the boundaries of academic materials and regions,the research of the tu— lnulus of northern Wei dynasty will gain more splendid achievement. Key words:the latest decade;tumulu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summar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