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2月2日诗歌鉴赏-《咏物诗》600份

12月2日诗歌鉴赏-《咏物诗》600份

来源:尚车旅游网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课堂导学提纲(语文2) 编号:YWTG—一轮复习(咏物诗) 使用时间:2014-12-2 编制人:杨丽强

诗歌鉴赏复习——咏物诗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早读资料,能够说出咏物诗的概念,并识记咏物诗的特点。 2.学生通在回忆以前见过的咏物诗的基础上,归纳并识记咏物诗常见的意象,如杨花、梅花、西风、夕阳、青山、草木等。 3.学生在分析诗歌意象的基础上,能够说出咏物诗常见的情感,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厌弃官场、高洁洒脱等。 4.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分析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如托物言志、比喻等。 5学生通过认真审题,能够挖掘题干的隐含信息,明确诗歌的答题思路,用规范的语言、合理的步骤准确答题。 【重点难点】 重点:识记咏物诗常见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能够准确分析咏物诗的内容和情感。 【导学流程】 一、了解感知(10分钟)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早读材料上咏物诗的相关知识,边读边勾划要点并识记以下内容: ⑴咏物诗的概念。⑵咏物诗的常见意象。 ⑶咏物诗的情感。⑷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2.典例分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①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②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①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②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二、深入学习 请同学们结合“早读资料”和“了解感知”积累的咏物诗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设问形式,完成下列题目。 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咏素蝶诗 刘孝绰(南朝)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2.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三、迁移运用 请同学们读下面的诗歌,认真分析设题形式,用规范的步骤和通顺的语言完成下列题目。 商调·黄莺儿 赠燕 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高三语文 第 1页 (共2页) 高三语文 第2页 (共2页)

石家庄精英中学学生课堂导学提纲(语文2) 编号:YWTG—一轮复习(咏物诗) 使用时间:2014-12-2 编制人:杨丽强 咏素蝶诗 刘孝绰(南朝) 1(1)【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2分)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1分) (2)【参考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3分)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 【翻译】:素蝶随蜂在翠绿的香草蕙间环绕,为了躲避雀而隐匿在青薇间。和旭日一同起飞,争着飞向天空,忽然大风袭来,只好匆忙踏上回程。经常在繁花、参差不齐的绿叶间飞荡,日久生情,芳华因素蝶的光临而感到幸运,进而不愿凋谢;嘉树因留恋素蝶,进而愿与素蝶长久相依。 野菊 【宋】杨万里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 率性自然 超凡脱俗 商调·黄莺儿 赠燕 张潮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高三语文 第 3页 (共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