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学期第3单元8 匆匆第二课时公开课教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匆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描写细致、多用比喻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描写细致、多用比喻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词语:空虚、涔涔、潸潸、挪移、旋转、痕迹、赤裸裸。 二、课文学习。 1.再读课文,思考:全文共分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指导学生略读全文,分出课文的几部分。课件出示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4段):写时间在我们的身边悄悄地逝去,令人感慨。 第三部分(第5段):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 2.学习第一部分。 (1)课件出示:“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自然现象?师引导学生从分号考虑。 指生回答:排比。 师问: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引导学生纵观全文考虑,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燕子、杨柳、桃花都是用“再”来形容,而时间可以用“再”形容吗?能说时间可以再回来吗?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匆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但作者并没有在文章开头就写时间怎样快,而是写燕子去了又回,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再开,作者这样写,意在与下文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 (2)课件出示问题:在第一段中,作者问了几个问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真的在问吗? 学生齐答:不是。 师小结:这一连串的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恋。 3.学习第二部分。 (1)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 ①课件出示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日子的相关句子进行分析。 指生回答出书中的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和“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②课件出示:“确乎”的意思是的确,“空虚”的意思是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师问:从“确乎”和“空虚”这两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同桌讨论。 师小结: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无所作为,所以说“的确很空虚”。 师解释:“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这句话还是说明作者觉得自己无所作为。其中的“八千多日子”是指作者从1898年出生到1922年写作本文时,一共是24年,即八千多个日子。“溜”字让人感觉时间在快速地、无声无息地流逝。由此可见,作者是十分在意时间的。因为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能感受到时间的无情流逝,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才会用一日一日来计算时间。 ③课件出示:“头涔涔”、“泪潸潸”。 师问:你知道这两个词大多是用在什么时候吗? 生齐答:流汗、流泪的时候。 师问:那你知道这两个词表现了什么感情吗? 全体讨论。 师小结:表现了作者因面对光阴流逝却无所作为而产生的羞愧之情。 ④课件出示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举手回答:比喻。 引导学生比较“像”字前后的内容从而找出本体和喻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珍惜时间的角度去考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师小结: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日子显得那么渺小,消逝得那么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2)课件出示: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句式? 引导学生从“怎样”和“呢”,来回答用了什么句式。 生举手回答:设问句式。 师解释:设问句的特点是有问有答,答案自在问句中。所以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是在来去中时间匆匆地就流逝了。 同桌交流,体会设问所折射出的感情。 (3)课件出示句子: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引导学生去体会,没有脚的太阳,是怎样挪动呢?从而让学生回答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心情。 师小结: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一句则以略带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糊里糊涂地过着日子。 (4)课件出示句子和问题:“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话作者描写了几个生活细节?有什么作用?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间来去匆匆。 课件出示几组图片,训练学生句子仿写,可用“……的时候,日子……”的句式,结合图片说句子。 出示例句:聊天的时候,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也可以说出课件中没有出现的。) (5)课件出示句子: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 师问:这段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体会红色字体“伶伶俐俐”“跨过”“飞走”,从这三个词中感受作者用的修辞手法。 指生回答:拟人。 师小结:“伶伶俐俐”“跨”“飞”这些词赋予了时间以人的灵性,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时间犹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 (6)课件出示: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师引导学生感受“溜”字的用法,学生举手回答自己对“溜”字的理解。 师小结:“溜”字一般形容快速地走,一个“溜”字不但将时间拟人化了,而且写出了时间流逝的不易察觉和迅速。这里再次让学生去感受作者对时间的珍惜。 (7)课件出示句子: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师引导学生体会“闪过”一次的意思,也是形容速度快。 师小结:“闪过”一词形象地说明了时间流逝快的特点。 师问:那这句话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指生回答,让学生自己回答对时间的理解。 师小结:这句话说明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逝,他的脚步不会停下,叹息是没有用的——在你叹息的时候,时光正随着叹息在流逝。 (8)指生朗读第4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和句子:“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下些什么呢”? 感悟设问句:第一个设问句,作者是要表达不知道能做什么的意思,所以这个设问句把作者的情绪进一步释放。第二个设问句,作者是想表达没剩下什么,所以这两个设问句都有对自己的反思和责问。 (9)课件出示: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师问: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答:比喻。 师问:那作者把看不到、听不见的时间比喻成了什么? 师提示:如的意思就是像,所以是比喻句。引导学生去感受如字前后的内容。从而找出本体和喻体。 指生回答:把无形无声的时间比喻成有形的“轻烟”和“薄雾”,被“吹散了”,被“蒸融了”。 师问: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师小结:这个独特的比喻,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使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如同烟雾飘渺在眼前,而瞬间又被微风吹散了,被初阳蒸融了的景象。 (10)课件出示句子: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引导学生理解“游丝样”和“痕迹”的意思。(可以想让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做总结) 师小结:“痕迹”是指生命的痕迹,成就。这里表现了时间的重要性。“游丝样”突出作者反省自己在过去的日子里连游丝样微乎其微的痕迹也没留下,为此深深自责。 帮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时间的重要性。 (11)课件出示: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 师问:这句话中的两个“赤裸裸”的含义一样吗? 引导学生去理解“赤裸裸”不仅是身体上的一无所有,也指身体以外的东西。 师小结:“赤裸裸来到这世界”指婴儿光着身子降临到这世界。而“赤裸裸地回去”则指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痕迹,什么成就也没留下就走了。 知道学生从这句话中,感受作者的自责。 (12)课件出示问题:“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从这句话是个问句考虑,并结合这个问句的答案。感受作者不愿白白走这一遭的心情。 师小结:这句话是文章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者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情感。 师小结:本段共出现了三个问句,表达出作者强烈的情感,这是作者对时光匆匆的慨叹与无奈;这是作者不敢虚度光阴,力求上进的内心独白;这更是作者真诚的呼唤,呼唤人们珍惜时光,不要在世上白白走这一遭。 4.学习第三部分。 课件出示: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文章的第一段作对比,去全面地分析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时间的情感。 师问:这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这段文字在文中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强烈突出了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5.拓展环节。 课件出示问题:说说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想?面对如此匆匆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去体会我们该如何珍惜时间。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 生举手回答,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总结、点评和补充,本环节重在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三、课堂总结。 本文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同时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四、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优美语句。 2.完成课后习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