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融合多种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建模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11年2月第46卷󰀁第1期󰀁

󰀂综合研究󰀂文章编号:1000󰀁7210(2011)01󰀁0098󰀁102

融合多种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建模

陈建阳*󰀁田昌炳󰀁周新茂󰀁王󰀁辉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陈建阳,田昌炳,周新茂,王辉.融合多种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建模.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46(1):98~102

摘要󰀁本文以大庆长垣X56区块为例,通过综合利用多种地震属性、地质、测井、岩心以及动态信息,提出了一种在密井网条件下应用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井间储层预测、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建模新思路:首先采用井属性提取与聚类分析技术,建立地震参数与储层砂体厚度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式,通过井、震结合开展沉积微相研究;然后利用变差函数分析工具进行空间结构性分析,采用二维趋势约束的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将从沉积相图中提取的相带边界作为量化约束条件参与建模过程;最终建立一套由动态生产数据验证的完全定量化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研究实例表明,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在纵向上指示了岩心、测井信息反映的储层垂向变化特征,在平面上反映了地震数据的连续性信息,使得平面沉积微相展布研究更为精确。关键词󰀁地震属性󰀁沉积微相󰀁储层建模󰀁聚类分析󰀁变差函数󰀁地质模型中图分类号:P631󰀁󰀁文献标识码:A

间展布特征的刻画。

1󰀁引言

2󰀁融合多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

对特高含水阶段的老油田进行沉积微相研究时,一般依据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单井信息,首先统计各层段的地层厚度、单井测井解释的砂岩厚度以及含砂率等数据,编制含砂率或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分析砂体的平面展布状况;然后依据各井在各层段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同时参考各种沉积环境下的沉积模式,在平面上组合单井微相,最终确定工区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1,2]。而融合多种地震属性的储层建模技术,一般通过建模软件从三维地震数据体中提取多种属性,然后选择与储层岩性或含油性对应关系较好的属性,协同地质建模。此种方法常用于油田开发早期、井网稀疏情况下的地质建模。

本文以大庆长垣X56区块为例,通过综合利用多种地震属性、地质、测井、岩心以及动态信息,提出了一种在密井网条件下应用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井间储层预测、沉积微相研究及储层建模新思路,将沉积微相研究从二维平面分布规律的描述提高到三维空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910信箱,100083。Email:aacjy@126.com本文于2010年1月26日收到,最终修改稿于同年12月14日收到。本研究得到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491001)资助。[3,4]

2.1󰀁技术思路

鉴于X56区块的开发现状,仅利用单井信息研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精度较低,同时也达不到开发调整(如加密井)的要求,必须以地震属性来辅助进行。地震属性分析以地震属性为载体,从地震资料中提取某些特征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换成与岩性、物性或者油藏参数相关的信息,充分发挥地震资料潜力,提高地震资料的储层预测、表征和监测能力。利用地震资料中的多种单一属性,并用相应的、适合工区地震地质条件的数学关系将它们组合起来,形成能反映储集层特性的综合信息,称为多地震属性的融合技术[5,6]。

2.2󰀁关键技术

不同的地震属性融合技术(RGB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各有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本文采用多地震属性融合技术,主要包括井属性提取和聚类分析

󰀁第46卷󰀁第1期陈建阳等:融合多种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建模󰀁99󰀁

技术。井属性提取技术以井点为中心,在以某一长度为半径的正方形范围内(半径不能选得太大)读取地震属性值,并将这些值加权平均后得到该井点处的加权属性值[7,8]。由于井点Ai(ai,bi)处的地震属性与最邻近点及其周围的地震属性存在密切关系,因此对点Ai处地震属性的预测,应考虑Ai点邻近网格点地震属性的影响。寻找Ai的一个方形邻域U(Ai,󰀁),只考虑该方形邻域内的属性点对Ai点地震属性的影响。对于任意的点(xjk,yjk) U(Ai,󰀁),定义(xjk,yjk)到Ai的距离为

rjk=Zi=

(ai-xjk)+(bi-yjk)

22区域内的沉积微相比例做好设定;然后由当前网格点的坐标定位它所在的区域,根据该区域内各沉积

微相的比例确定当前网格点所属变量类型的概率分布;最后,随机抽样产生该网格点处的变量类型。经过上述流程后,如果事先明确定义某区域内可能出现的微相类型,那么模拟结果在该区域就不会出现其他微相类型;同时,由于事先确定了各相带区域内的沉积微相比例,因此模型实现的微相概率统计也将与地质认识上的统计结果更为接近。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建模结果充分运用,并体现前期地质研究成果,可将地质微相图转化为量化约束条件[10]。

(1)(2)

则Ai点的地震属性为

(x

jk

,y

jk

!

) U(A,󰀁)

i

Wjk(i)Rjk

4󰀁研究实例

X56区块面积为11.9km2,共有323口井,平均井距为300m,目前完成的三维地震资料记录长度为6s,采样率为1ms,地震数据面元为20m∃20m。目的层为下白垩统姚家组一段葡萄花油层组,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砂岩夹有灰绿色、棕红色泥岩,为河控三角洲沉积,可进一步划分出泛滥平原、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文中仅以Px3小层为例进行多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建模,分别提取了均方根振幅、能量过半时长、有效带宽、弧长、平均反射强度、砂体厚度等六种常规地震属性。从聚类分析的属性组合图(图1)可以看出,均方根振幅和弧长具有最大相似性,因此选用这两种属性进行井点位置的砂岩厚度参数和地震属性的相关性分析,并得到回归公式(相关系数为0.8476)

y=2󰀂3731∃10-4x1-3󰀂3771∃10-5x2

式中:x1为均方根振幅;x2为弧长;y为计算得到的砂岩厚度。

[11]

式中:Wjk(i)=1r2jk

1为属性点权值;

!i2

(x,y) U(A,󰀁)rjkjkjk

Rjk为方形邻域内点的属性值。

此算法基本思想是对于任意的点(xjk,yjk) U(Ai,󰀁)对点Ai处地震属性预测值的影响随(xjk,yjk)与点Ai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为了研究由式(2)得到的井点处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首先选用布洛克距离算法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确定最终选用属性;然后采用未加权平均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并输出回归函数,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参数(砂岩厚度或者含砂率)之间的转换关系式。

3󰀁储层建模方法的优化与改进

3.1󰀁区域化变量的变差函数分析

利用空间分布表征一个自然现象的变量称为区域化变量。区域化变量能同时反映地质变量的结构性与随机性,通过区域化变量有限的空间观测值构建相应的理论变差函数模型,以表征区域化变量的主要结构特征,即为区域化变量的∀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一个把地质认识与区域化变量相结合,求取变差函数的过程[9]。

3.2󰀁二维趋势约束的序贯指示模拟算法

二维趋势约束的序贯指示模拟算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地质相图中提取的微相相带边界数据参与到建模过程中,其流程为:首先根据地质沉积微相图把整个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相带区域,并对每个

图1󰀁属性组合图

1为砂岩厚度,2为有效带宽,3为能量过半时长,4为均方根振幅,5为弧长,6为平均反射强度

󰀁100󰀁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

󰀁󰀁鉴于研究区井距为300m,共有301个可用井点资料的情况,将拟合的地震属性砂岩厚度值适当抽稀并与井点资料匹配,可得到1238个控制点(其中可用井点301个,新增控制点937个),大致每两个井点间新增1~3个控制点。根据岩心和测井曲线综合分析井点位置的沉积微相,同时结合这1238个数据点勾绘出的砂岩厚度图,编制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图2)。在Px3小层沉积时,分流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较发育,平面上河道迁移频繁,垂向上相互切割叠置。工区东、中及西部发育三条主要的分流河道带:东部主体河道以北西%南东流向为主,中、西部分流河道以北东%南西流向为主。三个主河流带在工区中部X7󰀁30󰀁630󰀁X8󰀁11󰀁637井区汇集又迅速分散入湖,形成水下分流河道。由于单支河道宽

度变窄及河道的频繁分叉和改道,使水下分流河道总体向东、南、西部扩散。三角洲前缘沉积中的河口坝砂体规模较小,主要分布在南区三角洲前缘的中部河道带地区。研究区储层较发育的微相主要为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因此通过对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河道进行空间结构分析,近似得到井点砂体数据的空间变差函数(图3)。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地质成果转化为量化数据约束地质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分流河道主体的长变程为2315.6m,短变程为706.9m,垂向变程为4.5m,基本反映了河道砂体的长、宽、厚。

综合以上地质研究成果,沿沉积物源的主要方向设计网格,以小层为模拟单元建立储层微相三维地质模型,以此定量表征储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

󰀁第46卷󰀁第1期陈建阳等:融合多种地震属性的沉积微相研究与储层建模󰀁101󰀁

及其非均质性。根据增加的井间数据控制点的分辨率及刻画砂体非均质性的要求,再采用20m∃20m∃0.5m的网格精度搭建三维网格,采用二维趋势约束的序贯指示模拟算法,结合变差函数分析,建立沉积微相三维地质模型(图4)。在沉积微相模型控制下,求取孔隙度、渗透率变差函数,分析储层物性参数的空间变化特征,采用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建立属性模型。

为了检验地质模型的真实可靠,利用生产动态资料进行验证。X8󰀁10󰀁637井、X7󰀁D4󰀁139井为注水井,X8󰀁10󰀁638井、X7󰀁D4󰀁140井为采油井。在未利用地震信息进行沉积微相及地质建模研究时,认为Px3小层在这4口井中的砂体是连通的。在综合利

用多种地震属性信息进行沉积微相及储层建模后认为:X7󰀁D4󰀁139井、X7󰀁D4󰀁140井均发育水下分流河

道微相,其砂体是连通的;X8󰀁10󰀁637井发育水下分流河道间微相,X8󰀁10󰀁638井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两者之间由于相变原因导致砂体不连通。上述认识通过分析4口井的生产情况得到验证:X7󰀁D4󰀁140井与X7󰀁D4󰀁139井分别为采油井、注水井,在1994年11月~1999年6月期间,随着X7󰀁D4󰀁139井注水量的增加,X7󰀁D4󰀁140井的日产油量、含水量增加,当注水量降低时,X7󰀁D4󰀁140井的日产油量和含水量亦递减,说明这两井之间的注采对应关系明显,两者连通较好(图5);X8󰀁10󰀁638井与X8󰀁10󰀁637井分别为采油井、注水井,在1999年7月~2001年12

󰀁102󰀁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1年󰀁

图6󰀁X8󰀁10󰀁637井与X8󰀁10󰀁638井注采反应曲线

月期间,X8󰀁10󰀁638井的日产油量与含水量呈现平稳趋势,并没有随着X8󰀁10󰀁637井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对X8󰀁10󰀁637井注水对采油井(X8󰀁10󰀁638)影响较小,两者连通的可能性较小(图6)。

[5]󰀁

5󰀁结束语

应用多地震属性在密井网区进行沉积微相及储层建模研究,融合不同来源、不同尺度的多种数据信息进行三维储层地质建模,采用二维趋势约束的序贯指示模拟算法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这是一个经由动态生产数据验证的完全三维定量化的储集体模型。在纵向上指示了岩心、测井信息反映的储层垂向变化特征,在平面上反映了地震数据的连续性信息,使得平面沉积微相展布研究更为精确。

[8]󰀁

参考文献

[1]󰀁袁静,鹿洪友,高喜龙等.胜利油区新北油田馆上段沉

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沉积学报,2009,27(1):18~25YuanJing,LuHong󰀁you,GaoXi󰀁longetal.The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andfaciesmodeloftheuppermemberofGuantaoformationoftheEoceneinXinbeioilfieldofShengliPetroleumProvince.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2009,27(1):18~25

[2]󰀁马强,屈红军,严耀祖等.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中部

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性研究.沉积学报,2009,27(3):443~451

MaQiang,QuHong󰀁jun,YanYao󰀁zuetal.Studyonsedimentarymicrofaciesanditsoil󰀁bearingpropertiesinChang6memberinthemiddlepartofYi󰀂ShanslopeinOrdosbasin.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2009,27(3):443~451

[3]󰀁郭华军,刘庆成.地震属性技术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

势.物探与化探,2008,32(1):19~22GuoHua󰀁jun,LiuQing󰀁cheng.Thediscussionofearthquakeattributetechnologyshistory,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tendency.GeophysicalandGe󰀁ochemicalExploration,2008,32(1):19~22

[4]󰀁曾忠,阎世信,魏修成,刘洋.地震解释技术的研究及

[9]󰀁[7]󰀁[6]󰀁

[10]󰀁

[11]󰀁

确定性分析.天然气工业,2006,26(3):41~43ZengZhong,YangShi󰀁xin,WeiXiu󰀁cheng,LiuYang.Studyofseismicattributeinterpretationtech󰀁nologiesanddeterministicanalysis.NaturalGasIn󰀁dustry,2006,26(3):41~43

赵虎,尹成,朱仕军.多属性融合技术研究.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9,32(2):119~121

ZhaoHu,YinCheng,ZhuShi󰀁jun.Techniqueofseis󰀁micmulti󰀁attributefusion.ProgressinExplorationGeophysice,2009,32(2):119~121

冉建斌,李建雄,刘亚村.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油藏描述技术和方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39(1):102~112

RanJian󰀁bin,LiJian󰀁xiong,LiuYa󰀁cun.3Dseismic󰀁data󰀁basereservoirdescriptiontechnologyandmeth󰀁ods.OGP,2004,39(1):102~112

张小浩,周鼎武.径向基函数方法在南泥湾油田勘探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1):213~217ZhangXiao󰀁hao,ZhouDing󰀁wu.ApplicationofradialbasisfunctioninNanniwanoilfield.ProgressinGeo󰀁physics,2007,22(1):213~217

赵军.地震属性技术在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石油物探,2004,43(增刊):67~69

曾雪梅,刘柏松,付勇等.变异函数在井间砂体预测中的应用.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1):32~34ZengXue󰀁mei,LiuBai󰀁song,FuYongetal.Applica󰀁tionofvariablefunctiononsand󰀁bodypredictionbe󰀁tweenwells.PetroleumGeology&OilfieldDeuelop󰀁mentinDaqing,2002,21(1):32~34

张祥忠,熊琦华,蔡毅.应用多级序贯指示模拟方法模拟火烧山油田岩相.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6):81~82

ZhangXiang󰀁zhong,XiongQi󰀁hua,CaiYi.Applica󰀁tionofmultibinarysequentialindicatoralgorithmtosimulatelithofaciesinHuoshaoshanoilfield.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2003,30(6):81~82

吕晓光,李长山,蔡希源等.松辽大型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前缘相储层结构模型.沉积学报,1999,17(4):572~577LuXiao󰀁guang,LiChang󰀁shan,CaiXi󰀁yuanetal.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andfrontfaciesreservoirframe󰀁workmodelinSongliaoshallowlacustrinedelta.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1999,17(4):572~577

(本文编辑:刘勇)

󰀁2011年2月第46卷󰀁第1期󰀁

作者介绍

李晓东󰀁高级工程师,1963年生;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专业;曾就职于地震资料处理员、地球物理师、采集项目技术总监等岗位,参加和主持过多项部级,局级科研项目,在专业期刊及相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物探采集技术支持工作。

徐维秀󰀁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1989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应用数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8年获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同济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数字信号处理及其方法研究、相关软件开发等工作;现在中国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开发公司从事地震数据采集技术研究及相关软件开发工作。

张󰀁虎󰀁硕士,1983年生;2004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获双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地震数据采集方法研究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已发表论文5篇,申请专利一项。

易昌华󰀁高级工程师,1968年生;1991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工程测量专业,获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石油地震勘探测量导航工作,现任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装备事业部测量总工程师。

赵󰀁虎󰀁博士研究生,1983年生;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2007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现在西南石油大学从事地震资料采集处理与解释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郭向宇󰀁高级工程师,1961年生;1983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物探专业,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中国石油大学物探专业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近几年参与了三分量地震数据处理等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熊章强󰀁教授,1963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在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地震波正反演研究及应用。高建军󰀁博士研究生,1983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课程,2008年在资源与信息学院获准提前攻读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近期主要从事多维不规则地震数据规则化重建方面的研究工作。

高󰀁秦󰀁工程师,1983年生;200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长庆分院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分析工作。

杨󰀁宁󰀁博士研究生,1981年生;2008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现在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地震正、反演方法以及各向异性研究。

冯智慧󰀁博士研究生,1981年生;2006年毕业于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震信号处理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研究。

高少武󰀁高级工程师,1965年生;1986年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获学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现在成都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各种国际国内会议和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2个,受理发明专利8个;现在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从事物探处理方法研究与软件开发工作。

张󰀁华󰀁博士研究生,1979年生;2004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地震数据处理和成像方法。

李桂花󰀁1977年生;2001年毕业于长安大学应用地球物理专业,2008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资源探测与信息技术方向,获工学博士学位;现在山东科技大学从事地球物理专业和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目前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

项目一项,发表论文10余篇。

潘树林󰀁讲师,1979年生;2008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获得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多波静校正和去噪方法的研究,已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目前在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从事地震勘探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于承业󰀁高级工程师,1964年生;1986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勘查地球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一直在大庆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和方法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Q值估算,反Q滤波,AVO和油气预测方法。

杜启振󰀁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年生;1991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1997年获该校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清华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从事地震全弹性波传播与联合成像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陈建阳󰀁工程师,1978年生;2000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物理工程学院,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获博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现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从事油藏描述与储层建模工作。

代双河󰀁高级工程师,1966年生;1988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地球物理勘探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博士学位。长期在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从事石油勘探研究工作,现在北京大学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从事科研工作。

文晓涛󰀁副教授,1976年生;1997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学院物探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年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储层地震预测及流体识别。

李国发󰀁副教授,博士,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2003~2004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从事博士后阶段研究工作,2005年起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从事地震勘探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和复杂构造地震成像。

孙夕平󰀁博士后,1976年生;1998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勘查地球物理专业,2003年获该校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位,现从事复杂地质条件下地震勘探机理、处理和解释方法研究工作。许辉群󰀁博士研究生,1981年生;2007年毕业于长江大学,获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物探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地震信号处理及储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

黄福喜󰀁博士研究生,1975年生;1998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专业,现为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学、成藏分析与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工作,发表论文10余篇。

李建慧󰀁博士研究生,1982年生;2005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矿业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瞬变电磁法正演研究与资料处理工作。

索孝东󰀁高级工程师,1965年生;长期从事重磁电及化探资料的综合研究工作,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勘探构造方向博士研究生。孙󰀁娅󰀁1984年生;200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获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学学士学位,同年被保送到中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2010年获工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地球物理电磁法勘探以及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现为中南大学地质资源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目前是美国Rice大学地球科学系为期两年的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地震波成像方面的技术。

刘振武󰀁教授级高工,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石油工程专业,曾就读英国Heriot-Wett大学,获石油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编出版了&二十一世纪初中国油气关键技术∋、&油气应用基础研究展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和&中国石油\"十五\"科技进展丛书∋等专著;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副主任。

󰀁(󰀁

OilGeophysicalProspecting2011󰀁

Keywords:upholesurveyindoublehole,qualityfactorQ,estimation,peakfrequency,inverseQfil󰀁tering,seismicresolution

1.InstituteofExploration&Development,DaqingOilfieldCompanyLtd.,DaqingCity,HelongjiangProvince,163712,China

2.1stGeophysicalExplorationCompanyofDrill󰀁ingEngineeringCorporation,DaqingOilfieldCom󰀁panyLtd.,DaqingCity,HelongjiangProvince,163357,China

Oil&gaspredictionbymulti󰀁wave2Dtime󰀁frequencyanalysismethod.DuQi󰀁zhen1,BaiQing󰀁yun1,WangXiu󰀁ling2andBiLi󰀁fei2.OGP,2011,46(1):93~97

10

ThemainpayzoneNg8~5inK71wellBlockinShengliOilfieldischaracterizedbyfluvialfacies,thinandinterbededdepositionwithseverehetero󰀁geneity.Thetraditionalpredictionmethodcannotmaketheprecisepredictionforoil&gas.Basedonmulti󰀁wellinterpretationresultswhichwereusedasconstraint,themulti󰀁wave2Dtime󰀁frequencya󰀁nalysismethodwasusedforthepredictionofoil&gasinthemainpayzone.Theexactflowchartisasbelow:(1)Interpretingthedataofthemulti󰀁wellstoobtaintheinterpretationresultsofthemainpay

10

zoneNg8~5,(2)conducting2Dtime󰀁frequencya󰀁nalysisforP󰀁andconvertedwavesectionstoobtainthedatavolumesintime,frequencyandspacedo󰀁main,thenconvertingthe2Dseismicsectionsto3Ddatavolumesbyusing2DS󰀁transformtoana󰀁lyzethecharacteristicsoftheoilandwaterindif󰀁ferentfrequencybands,and(3)applyingdifferencecalculationforthetime󰀁frequencydataofthewaterzonefromthewelllogginginterpretation,takingthefrequencybandwiththemaximumdifferenceasidealfrequencybandandconductingthe2Dtime󰀁frequencyanalysisfortheP󰀁andwaveconvertedseismicdataintheidealfrequencybandtoobtainthe2Dinstantaneousamplitudedata.Thefieldap󰀁plicationresultsshowthattheseismicattributesextractedinidealfrequencybandcanamplifythedifferencebetweenoil&gasandwaterandhigh󰀁lighttheoil&gasanomaly,sothefluvialfaciesreservoirwithrapidlateralvariationcouldbebet󰀁tercharacterized.Thelocationoftheoil&gascanbeseenasbrightspotontheP󰀁waveseismicsec󰀁tion,andasdarkspotontheconvertedseismicsection.

Keywords:convertedwave,2Dtime󰀁frequencya󰀁nalysis,oil&gasprediction,thininterbeds,in󰀁stantaneousamplituderatio,2Dcomplexseismictraceanalysis1.CollegeofEarthResourceandInformation,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DongyingCity,Shan󰀁dongProvince,257061

2.GeophysicalResearchInstitute,ShengliOilfieldBranchCompanyofSinopec,DongyingCity,ShandongProvince,257022,China

Sedimentarymicrofaciesstudiesandreservoirmodel󰀁ingbyintegrationofmultipleseismicattributes.ChenJian󰀁yang1,TianChang󰀁bing1,ZhouXin󰀁mao1andWangHui1.OGP,2011,46(1):98~102

InthecasestudyofX56wellBlackinDaqingOilfield,throughintegratedutilizationofmultikindsofinformation,suchasseismicattributes,geology,drilling,coresandperformancedata,anewideaofcross󰀁wellreservoirprediction,deposi󰀁tionalmicrofaciesstudiesandreservoirmodelingunderthedensewellpatternwasproposedinthispaper.Atfirstthewellattributeextractionandclusteranalysistechniquewereusedtoestablishtherelationshipsbetweentheseismicparametersandthereservoirthicknessparameters,andtocon󰀁ductdepositionalmicrofaciesstudiesbyintegrationofwellandseismic;thenbyusingvariogramanal󰀁ysistooltoconductspatialstructureanalysis,andbyusing2Dtrendconstrainedsequentialindicatorsimulationalgorithmthephasebandboundaryex󰀁tractedfromthesedimentfaciesmapswastakenasquantitativeconstraintconditionsinthemodelingprocess;finally,asetof3Dfullyquantitativeres󰀁ervoirgeologicalmodelwhichwasverifiedbyper󰀁formanceproductiondatawasestablished.Thestudyexampleshowsthatthe3Dreservoirgeolog󰀁icalmodelcouldindicatenotonlytheverticallychangedcharactericticsreflectedbycoresdataandwellloggingdata,butalsothelateralcontinuousinformationoftheseismicdata,makingthedeposi󰀁tionalmicrofaciesdistributionstudiesmoreaccu󰀁rate.

Keywords:seismicattribute,sedimentarymicrofa󰀁cies,reservoirmodeling,clusteranalysis,vario󰀁gram,geologicalmodel

1.ResearchInstituteofPetroleumExplorationand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City,100083,China

Applicationofmulti󰀁waveletdecompositionandre󰀁constructiontechniquein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1

inTKT󰀁NGSOilfield,Algeria.DaiShuang󰀁he,ChenZhi󰀁gang2,YuJing󰀁bo2,XieJie󰀁lai2,Mao

345

Feng󰀁jun,WeiTian󰀁changandLiYong󰀁bao.OGP,2011,46(1):103~109

TheoilfieldinTKT󰀁NGSareaofnortheas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