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前班学前心理学第三章感知觉练习题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14 级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幼儿常常将\"b”和“d”,“p”和“q”相混淆,这是因为其( )发展不够完善。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2.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

3.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 ) A.远距离感觉B. 外部感觉C. 近距离感觉D. 内部感觉 4.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 A.视觉B听觉C. 感觉D. 知觉 5.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A.转换B. 收集信息C. 神经传导D. 中枢加工 6.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7.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

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 称为(B )

A.暗适应B.明适应C. 不适应D. 知觉适应

8.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

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 A.明适应B. 光适应C. 暗适应D. 不适应

9.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 辨,这个过程是(C )。

A.漂白过程B. 明适应C. 暗适应D. 感觉后效 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B. 听觉适应C. 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

A.感觉B. 知觉C. 记忆D. 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

A. 视知觉B. 听知觉C. 视、听知觉D. 视、感知觉

14.一旦形成固定认识,形状、大小、高度、颜色等知觉的改变不影响人们对物体的认知,这说明知觉具有( )

A.整体性 B.理解性 C.恒常性 D.适应性 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 A. 视觉B. 色觉C. 知觉D. 感觉

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 A. 整体性B. 选择性C. 理解性D. 恒常性 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

A.知觉的选择性B. 知觉的理解性C. 知觉的主观性D. 知觉的恒常性

18.在“万绿丛中一点红”中,绿草更易被归为一组,这是知觉的( )。 A. 整体性B. 选择性C. 理解性D. 恒常性 19.看到一朵红花,这时的心理活动为( ). A.感觉B. 知觉C. 视觉D. 色觉

20.双关图是____________中的现象。( ).

A.知觉选择性B. 知觉整体性C. 知觉恒常性D. 知觉理解性

21.把煤放在日光照射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 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

A.知觉的理解性B. 知觉的选择性C. 颜色恒常性D. 知觉的组织性 22.通常人们觉得北方人是粗犷爽朗的,而南方人则是温和细腻的,这是( ) A.近因效应B. 第一印象C. 晕轮效应D. 刻板效应 23.“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 A. 刻板效应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D. 首因效应

24.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

看法,这是( )

A.社会刻板印象B.印刻 C.社会知觉过程D.从众

25.人们通常认为北方人直爽,南方人机警、圆滑;男人富有刚性,女人富有 柔性。这种对一类人产生较为固定看法的现象,心理学称之为( ) A.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C. 晕轮效应D. 刻板效应 26.儿童最早能够辨别的图形是( )

A.圆形 B.正方形 C.三角形 D.长方形 27.下列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最易辨别的是( )

A.长方形 B.三角形 C.梯形 D.半圆形 28.______开始能够正确地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 )

A. 3~5岁儿童 B. 5岁儿童 C. 3岁儿童 D. 2~5岁儿童 29. 3岁儿童( )

A.能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 B.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C.能辨别前后 D.能辨别上下

30.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 )。

A.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 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

C.幼儿的方位辨别能力比较弱 D.幼儿的方位知觉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

31.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是( )。

A.方位知觉 B.大小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32.让3岁左右的幼儿跨过前面的一条线,他往往踏在线上了,这是因为( ) A.距离知觉发展不完善 B.观察的持续性不够 C.形状知觉发展不完善 D.视力较弱

33.“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_______的有效装置。( )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时间知觉 D.观察 34.某幼儿能够依靠生活作息制度来认识时间,如“下午是午睡起来以后”,这说明该幼儿( )

A.根据日夜和季节变化来对时间定向 B.依靠生理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C.能够对持续时间进行估计 D.有了与具体事物和事件相联系的时间知觉 35.3岁儿童( ) A.开始能辨别前后 B.开始能辨别左右方位 C. 仅能辨别上下 D.已能掌握左右方位词

36.儿童对“上下、左右、里面、后面”四个方位词的掌握顺序应是( )。 A.上下、左右、里面、后面 B.上下、里面、后面、左右 C.上下、后面、里面、左右 D.上下、左右、后面、里面 37.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一般是在( )。 A.3岁 B.6岁 C.4岁 D.2岁

38.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 A.“真香!”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苹果。” 39.幼儿期儿童掌握方位的顺序是上下前后左右,这指的是哪一种知觉类型?( )

A.时间知觉 B.运动知觉 C间知觉 D.社会知觉 二、多项选择题

1.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 A. 感觉B. 知觉C. 注意D. 思维E. 意识 2.皮肤觉通常包括( )

A. 感觉B. 触觉C. 痛觉D. 温度觉E. 痒觉 3.知觉的特性包括( )

A.整体性B. 选择性C. 恒常性D. 间接性E. 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 。

A.气味恒常性B. 温度恒常性C. 大小恒常性D. 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5.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 )等方面的恒常性。 A. 温度B. 大小 C. 形状D. 颜色E空间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重听现象是幼儿特有的现象,对幼儿言语及智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 2、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前、后、上、下、左、右。 ( ) 3、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

) 4、观察是知觉的低级形式,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

5、幼儿辨别语音是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

四、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感受性

4、感觉的相互作用

5、感觉的适应

6、感觉的对比

7、感受性的训练

8、知觉的选择性

9、知觉的整体性

10、知觉的理解性

11、知觉的恒常性

12、视觉敏锐度(视力)

13、颜色视觉(辨色能力)

14、绝对感受性

15、差别感受性

16、方位知觉

17、形状知觉

18、距离知觉

19、时间知觉

20、重听

21、观察力

五、简答题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观察力?

六、填空:

1.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____、时间知觉、____、社会知觉。

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和————两个因素。 3、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和——————。

4、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观察的————、持续性、——————和概括性等都在逐渐完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