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信息
表1 课程信息表
课程名称 课程代码 前导课程 后续课程 总学时 72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开课时间 考核性质 第四学期 考试 宪法、法理、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行政执法事务 课程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理论+实践课 理实一体化 是□ 是□ 是 是□ 适用专业
二、课程性质
法律专业3+2、应用法律系各法律专业和行政执行专业 本课程是法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与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法、民事诉讼法,构成我国法律体系的三大实体法和诉讼法,是高等教学法学专业的十六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公安司法等涉法专业必修的法律核心课程。
本课程在学习基础法学课程和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课程,具备了比较系统的法律基本知识和运用法律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实践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基层法律辅助工作岗位,培养法律实践应用能力的课程。
表3:课程功能定位分析
对接的工作岗位 1、行政执法辅助人员 2、基层法律事务助理 3、律师业务助理 对接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 能够协助行政执法工作,具备理执法的相关法律事务的工作能力 能够参与行政执法活动或者办理行政案件工作,具有审查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初步能力 能够参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救济程序,具备4、检察官、法官、公证员辅助办理各类行政案件的基础能力 1
等法律职业助理
三、课程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针对行政执法的实际,懂得依法维护自身在行政法律关系上各项权利,正确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理解和掌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各知识体系,见《表4:课程教学安排》。
教学重点包括行政行为的特征、种类、判断标准及应用;行政处罚的原则、种类、设定、程序;行政许可的种类、设定、程序;行政强制种类、设定、程序;行政复议的范围、主体、管辖、程序;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管辖、证据、审判程序和裁判方式;行政赔偿的概念、种类、条件。
2.能力目标
根据课程功能定位分析,针对课程对接的工作岗位所对接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当实现的能力目标:
——能够协助行政执法工作,具备理执法的相关法律事务的工作能力; ——能够参与行政执法活动或者办理行政案件工作,具有审查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初步能力;
——能够参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救济程序,具备辅助办理各类行政案件的基础能力;
——能够针对行政执法的实际,懂得依法维护自身在行政法律关系上各项权利,正确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
3.素质目标
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和依法行政的意识,以进一步巩固依法治国的理念,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发展。
四、课程设计理念
从理论上讲,本课程所涉及法律、法规、规章的数量,占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绝大多数,本课程是构建完整的法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原理,为应用法律奠定基础。
2
从实践上讲,本课程涉及的法律领域广泛,其应用范围极其广泛。通过学习本课程,并学会运用,对建设法治国家,维护人权,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设计,围绕着我国行政法律体系展开。除了包括行政法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以外,按照行政法概论、行政法主体论、行政行为论和行政救济论等四部分内容的逻辑关系进行安排。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知识点:基本原来+引例思考+知识练习,打好基础; 各节点:专题讨论,提升基本制度的实际运用基本能力; 各章点:综合实训,进一步强化基本原理的实战和运用能力。
五、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由11个学习模块组成。
表4:课程教学安排
序 教学 教学 号 模块 单元 1 教学 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学素质目标 时 循 序 渐 进 地 养 成 自 觉 守 法 的 意 识 和 依 法 行 政 的 意 识 能够划分我国法一、行政 掌握行政、行政权的定的行政职权范行政二、行政权 实质; 围; 与行三、法定的行理解法定的行政职区别行政职权与政权 政职权 权的内容。 其他国家权力的关系。 行 一、行政法调政 掌握行政法调整的整的对象 能够运用行政法法 对象; 行政二、行政法律基本原则,指导和的 了解行政法律关系; 法 关系 评价行政执法活认 掌握行政法的基本三、行政法的动。 知 原则。 基本原则 一、法律渊源 初步掌握行政法 了解法律渊源和我二、我国行政的正确适用; 行政国行政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 能够对正确适用法渊掌握行政法的适用三、行政法的法律作出准确判源 规则。 适用 断。 2 行 行政一、法律关系理解法律关系的主结合实践,能够辨政 法律的主体 体; 析行政法律关系法 关系二、行政法律掌握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及其法律地主 的主关系的主体 的主体体系。 位。 体 体
3
1 1 2 1 一、行政机关 掌握行政机关和被初步掌握认定“超行政二、被授权组授权组织内涵和外越职权”的认定标主体 织 延。 准。 一、内部行政能够辨析行政相行政理解内部行政相对相对人 对人与行政复议相对人和外部行政相对二、外部行政和诉讼当事人的人 人内涵和外延 相对人 关系。 3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行政了解行政行为的概征 能够针对实践中念和特征; 行 行为二、行政行为的各类行政行为理解行政行为的成政 的种的成立、效力作出正确分析和立、效力和形态以及行 类和和形态 判断。 行政行为的种类。 为 分类 三、行政行为的 的种类 认 一、行政程序掌握行政程序的意能够对行政行为知 行政概述 义; “符合法定程序”程序 二、行政执法了解行政执法程序进行初步分析判程序 规范。 断。 4 一、行政立法了解行政立法概念、懂得行政法规和行政概述 特征和种类; 规章在行政执法抽 立法 二、行政立法理解行政立法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象 活动 过程。 行 一、行政规定政 掌握行政规定的概的概念和特懂得行政规定在行 行政念和特征; 征 行政执法中的具为 规定 了解行政规定的种二、行政规定体运用。 类。 的种类 5 行政一、行政许可掌握行政许可概念许可辨析现实中的行概述 和特征; 与行政许可和行政审二、行政许可了解行政许可法渊政许批项目。 法概述 源。 可法 一、行政许可行 行政掌握行政许可的设的设定 能够准确判断行政 许可定规范; 二、设定行政政许可设定的正许 的设掌握设定行政许可许可的主要确性。 可 定 的主要规范。 规范 一、行政许可掌握行政许可的实行政的实施主体施主体和实施程序; 学会实际操作具许可和实施程序 了解行政许可的撤体行政许可项目的实二、行政许可回、撤销、注销和监的全流程。 施 的撤回、撤督检查制度 , 逐 步 巩 固 依 法 治 国 的 理 念 , 增 强 推 进 我 国 社 会 主 义 法 治 建 设 的 自 觉 。 1 2 2 2 1 1 1 1 2 4
销、注销和监督检查 6 行政一、行政处罚掌握行政处罚概念、处罚能够辨析行政处概述 特征和种类; 与行罚与行政处分、刑二、行政处罚了解行政处罚法渊政处罚的关系。 法概述 源。 罚法 一、行政处罚行 行政掌握行政处罚的设的设定 能够准确判断行政 处罚定规范; 二、设定行政政处罚设定合法处 的设了解设定行政处罚处罚的主要性。 罚 定 的主要规范。 规范 一、行政处罚行政掌握行政处罚的主的主体和程学会实际实施具处罚体和程序; 序 体行政处罚事项的实理解行政处罚的实二、行政处罚的全流程 施 施规则及集体适用。 的实施规则 7 掌握行政强制措施一、行政强制行政的概念、特征和种能够依法参与行措施概述 强制类; 政强制措施的执二、行政强制理解行政强制措施法实践活动。 行 措施 措施的实施 的实施程序规范。 政 强 掌握行政强制执行一、行政强制制 行政的概念和种类,以及能够依法参与行执行的实施 强制实施规范; 政强制执行的执二、司法强制执行 了解司法强制执行法实践活动。 执行 程序。 8 了解行政仲裁种类具备正确参与行和实施程序规范; 一、行政仲裁 政仲裁、行政裁理解行政裁决的适行 行政二、行政裁决 决、行政调解等各司法 用和程序; 政 三、行政调解 类行政司法实践掌握行政调解适用司 活动的基本能力。 和效力。 法 和 1、能够处理行政了解行政合同概念特 合同纠纷; 一、行政合同 和种类; 殊 2、懂得规范行政特殊二、行政指导 了解行政指导的特行 指导行为; 行政 三、行政信息征和效力; 政 3、学会申请政府公开 掌握行政信息公开信息公开的具备基本制度。 操作流程。 1 1 2 2 2 2 2 5
掌握行政复议的范一、行政复议围; 的范围 学会在实践中正行政了解行政复议机关二、行政复议确适用行政复议复议及其行政复议机构; 机关 的主管、管辖和当掌握行政复议参加行 概述 三、行政复议事人制度。 人的种类及适格条政 参加人 件。 复 议 1、能够正确参与行政一、行政复议了解行政复议程序; 行政复议活动; 复议程序 掌握行政复议决定2、具备判断行政的实二、行政复议方式即适用条件。 复议决定正确性施 决定方式 的初步能力。 10 一、行政赔偿与国家赔偿了解行政赔偿与国法 家赔偿法的概念; 学会在实践中正二、行政赔偿掌握行政赔偿的范行政确适用行政赔偿的范围 围; 赔偿的主管、管辖、当三、行政赔偿理解行政赔偿的当概述 事人、赔偿方式和的当事人 事人; 行 标准等制度。 四、行政赔偿掌握行政赔偿的方政 的方式和标式和标准。 赔 准 偿 一、行政赔偿了解行政赔偿的基 的基本程序 本程序; 具有正确参与行行政二、单独申请掌握单独申请赔偿政赔偿活动的基赔偿赔偿的程序 的程序; 本能力。 程序 三、附带申请掌握附带申请赔偿赔偿的程序 的程序。 11 一、行政诉讼与行政诉讼理解行政诉讼与行法 政诉讼法; 1、懂得行政诉讼 二、行政诉讼掌握行政诉讼法的法基本原则在实行政法的基本原基本原则及其适用。 践中的运用; 诉讼则 理解行政诉讼与行2、学会行政救济概述 三、行政诉讼行 政复议、行政赔偿诉方式的选择。 与行政复议、政 讼的关系。 行政赔偿诉诉 讼 讼 一、行政诉讼掌握行政诉讼主管行政主管 制度; 诉讼学会行政诉讼各二、行政诉讼掌握行政诉讼管辖的基项制度在行政诉管辖 制度; 本制讼中的运用 三、行政诉讼掌握行政诉讼参加度 参加人 人制度;
6
9 2 2 2 2 2 4 四、行政诉讼掌握行政诉讼证据证据 制度; 五、行政诉讼掌握行政诉讼的保的保障措施 障措施。 一、起诉与受掌握起诉与受理; 理 理解第一审程序规二、第一审程行政范; 初步具备参与行序 诉讼理解第二审和再审政诉讼的能力 三、第二审和程序 程序; 再审程序 理解执行程序。 四、执行程序 小计 12 机动 法定假期冲抵,或者增加实训课时 2 46 2 13 综合1—10学习模块,各+2课时的综合实训; 24 实训 11学习模块,+4课时的综合实训(包括庭审观摩或者模拟法庭) 总 计 72 以上内容在实施教学时,将适当进行调整。比如行政裁决规定颁布后,行政司法的内容要进行改造。
六、课程考核
本课程为考试课程,并借助学院网络教学平台组织实施考试考核。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60%+终结性考核成绩40%。
(一)过程性考核 1、章节测试(作业)20%。
每个章节的各知识点都设测试题,由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题3—7题组成。全部课程的测试题约400道主观题,进入题库和考试题库。以知识点的测验为单位,取测验的平均分,最高分100分。学生可以申请重做,未做测验按0分计算。
2、观看课程音视频10%。
观看课程视频/音频全部完成得满分,单个视频/音频分值平均分配,满分100分计算,根据完成量计算分值。
3、实训(讨论)30%。 在“讨论”中发起实训项目。
7
在每个知识点发布一项引例分析,全课程共70多道,全部作为简答题进入题库和考试题库;在每章发布1道综合案例分析题,全部课程共11道,全部进入题库和考试题库。另外加庭审观摩或者模拟法庭一次。
学生在“讨论”中发表或回复一个讨论得2分,获得一个赞得1分,最高100分。
(二)终结性考核 考核方式:考试; 命题方式:统一题库命题。
考试的分值:40%。如果有期中考试,则各占20%。
七、课程实施建议 1.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点:基本理论+引例思考+课后练习; 节点:专题讨论; 章点:案例实训。
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为核心,整合各章节内容和系统学习,力求融会贯通。 2.教学原则的遵循
在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扎实基础,注重应用。课堂教学采取讲授式、引导式、自学、精讲、作业等具体教学法;实践教学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专题讲座、多媒体教学、模拟训练和理论与实践基地的现场观摩、操作等教学法,以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的创造性思维,具备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本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比较法;实证法的比较和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试图使学生掌握行政法学的相关知识。
4.教学手段的运用
(1)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运用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协助组织实施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
8
(2)实行“教-学-练-战”一体化: ——教学方式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学习途径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练习内容实行测试与讨论相结合; ——实训项目实行讨论和实操相结合。
八、课程评价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是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通过学前引例的问题(线下课堂教学),在课堂教与学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课堂讨论情况,评价各知识点在学前与学后的教与学效果。
2、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线下课堂教学),教师系统讲授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基本知识,根据全面系统考察课堂的教学情况,评价教师教学任务完成的数量和质量。
3、通过各知识点的练习(线上或者线下教学),深化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根据学生的作业成绩,评价“三基”的教与学成效。
4、通过各节的专题实训(线上或者线下教学),组织实施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运用能力训练,根据实训成绩,评价学生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
5、通过各章综合实训(线下课堂教学),组织开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案例分析,通过综合实训成绩,评价各类案例的分析能力。
6、通过闭卷考试(包括期中考试),以考促学,根据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评价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