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词诵读(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解析版) 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来源:尚车旅游网


姓名: 班级

古诗词诵读

多维达标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2020·上海·华师大二附中高一月考)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这两句运用了“诗经六义”中的_________。 2.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生动地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而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情人约会活动。 D.“搔首 踟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3.全诗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赋 2.B

3.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是一个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

方法:①直接描写,“静女其妹”“静女其变”运用“赋”,直接表现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通过动作行为表现了女子调皮、可爱,“贻我彤管”“自牧归荑”表现了女子对爱情的追求大胆直率。②间接描写:通过男主人公“搔首踟蹰”侧面烘托其美丽、可爱的形象。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

1

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此诗中“静女其妹”“静女其娈”,连用两个形容词“妹”“娈”,就是用“赋”的手法,直铺陈叙女子的的清纯、美丽、可爱的。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项,“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解读,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接受彤管 ,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如此说来,男主人公应该是更喜欢“荑”。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的大意是: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根据文本,在关于女子外貌和动作的直接描写中,“静女其姝”“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牧归荑”等诗句塑造了一个闲雅、美丽、调皮、可爱、勇于追求爱情的女子形象。为了充分展现女子的美丽和娴静,全诗还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比如写男主人公“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还没见到心爱的女人,男主人公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此处借写男主人公的动作侧面烘托了女子的娴雅和美丽;还有“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接受彤管 ,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由此可见,正是因为女子的美丽、纯洁、调皮和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才令男主人公为之着迷、爱之深切。

(2020·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选自《诗经·周南》)

2

[注]①螽(zhōng) 斯:常称为“蝈蝈”。②诜(shen)诜:同莘莘,众多貌。③振振:茂盛的样子。④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⑤绳绳(min): 延绵不绝的样子。⑥揖揖:会,聚的样子。⑦蛰蛰:多,聚集。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B.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

C.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D.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浑然一体。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三句“宜尔子孙”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 B.“宜”有“多”的含义,本诗共六组叠词,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 C.诗中的作者为了引出自己的祝福,三次形象地描述了蠡斯的细节特征。 D.本诗通篇以虫作比,咏物也在咏人。寄兴于物,即物寓情。 6.重章叠唱是《诗经》的鲜明特色,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

【答案】 4.B 5.A

6.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 【解析】

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本题:

B项“前两句颂祝,后两句描写”错误,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应该是描写,后两句是颂祝。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

A项“这是一首颂祝新婚幸福的诗”错误,此篇是祈颂多生贵子的,前篇《国风·周南·樛

3

木》祝贺新婚幸福的。 故选A。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已经给出了手法,答题时,也应尽可能结合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本题:

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六组叠词“诜诜”“薨薨”“揖揖”“振振”“绳绳”“蛰蛰”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

(2020·山东·微山县第二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芙蓉”,即荷花。首句用给人以清幽、高洁感觉的荷花,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B.“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远方丈夫的忧思源于对故乡妻子的思念。 C.“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 D.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的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 8.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 7.C

8.三、四两句运用了设问手法,自问自答,巧妙地传递出主人公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并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为下面的黯然神伤做了铺垫。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句意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

4

际。此句承接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这里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通过想象,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并非“设置悬念,写故乡的妻子担心丈夫收不到寄出的芙蓉”。选项赏析不正确。 故选C。

8. 解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此类题时,先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通过分析可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2021·全国·高一期末)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下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9.下列对《沙江采芙蓉》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营造了素雅的意境,给人以美的联想。 B.诗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采用了《诗经》中常用的比和兴的手法。 C.“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自问自答,很自然地体现了诗歌的情感转变。 D.“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承“远道”而来,“还顾”有很强的动作性和画面感。 10.结合《涉江采芙蓉》的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

【答案】 9.B

10.①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故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的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此种心境。②对同心人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同心”形容的是夫妻生活的和谐美好。“离居”展现的是现实的凄苦处境,既体现了对对方的爱,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分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 B.“比和兴”错,只有“起兴”,没有“比”。 故选B。

5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最后两句所包含的情感。”解答该题应分析诗歌,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情感,本诗主要内容是“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诗歌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如果从游子的角度看,是在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不但表现出一种无奈,更表现出了对“同心而离居”的妻子的思念。如果从妻子的角度看,表现出了对丈夫爱的坚强决心。即使丈夫不回家,即使想念的“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爱到老死也心甘情愿。可以说,这样的结尾明白晓畅,表现出这对夫妻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中那爱的决心。诗歌写采芳草赠所思而不得,望旧乡而路漫漫,可见其是一位漂泊异地失意之人,最后两句的“离居”“忧伤”体现了坎坷失意,漂泊无为的愁苦心境。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本令人欣喜,但词人却问“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B.“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东风”此处指秋风,所引发的这种对故国的思念让人难以忍受。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指故国的山河仍在,“朱颜改”是指宫中妃嫔已经容颜老去,暗含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D.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12.请自主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答案】 11.B

12.诗人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 【分析】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6

B.“指秋风”错误,东风应为春风;“表明此情此景是第二次出现”错误,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而不是“第二次”出现。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句的能力。

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3.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少年听雨的画面,着力渲染了“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写壮年听雨,描绘了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表现了作者的坎坷遭际。 C.“而今听雨”的画面,是一幅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萧索的自我画像。 D.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 14.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与这首词表现愁绪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3.A

14.李煜的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在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中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而蒋捷的词则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解析】

13.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错在“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应是反衬了后面处境的凄凉。故选A。 1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分析

7

诗歌通过写什么来表现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分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与这首词表现愁绪的角度有何不同?”李煜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而蒋捷则通过“听雨”这一独特的视角,描绘三幅“听雨”的画面,形象展现出人生的悲歌,将生命情怀孕育其中,使得诗歌内容充满质感。 【点睛】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的“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是关键词。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纤云弄巧”,既写出了初秋夜空轻盈多姿的美丽,又将纤云与织女之巧联系了起来,形象地烘托了织女的美丽和聪慧。

B.“银汉迢迢暗度”中的“迢迢”二字,既是从空间上写出了牛郎和织女相距的遥远,又是从时间上说明牛郎和织女因久久不能相见而相思之情的绵长与渴见之心的迫切。

8

C.“金风玉露”一方面点明了牛郎和织女相会的节令、环境,另一方面又写出了景物的优美和相逢的可贵,烘托出了他们高尚纯洁的道德情操。

D.作者借牛郎织女的故事,歌颂了坚贞诚挚的爱情,表达了“欢娱苦短”之痛以及对朝夕相伴的向往。

16.这首词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5.D

16.①拟人,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在牛郎织女相会佳期,彩云都来为他们“弄巧”,流星也来为他们“传恨”。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相会渲染气氛。②对比,如“一相逢”与“无数”,“久长”与“朝朝暮暮”,表现了牛郎织女的忠贞不渝的爱情。③比喻,如“柔情似水”,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温柔缠绵的情意;“佳期如梦”,极言相会时间之短。 【解析】

15.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词,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表达了‘欢娱苦短’之痛以及对朝夕相伴的向往”说法有误。秦观这首词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并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彼此能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故选D。

16.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内容,明确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是如何使用该修辞手法的;最后体会作者情感或艺术效果。

本词大意是:秋云多变,流星传恨,牛郎织女在七夕渡天河相会。秋风白露在秋天相遇,胜过了人间无数的儿女情长。温柔情感如水,美好时光如梦,不忍回顾各回鹊桥两头的路。如果双方的感情是坚贞不渝的,又何必执著于朝夕相守。首先,词一开始将“纤云”“飞星”当作人来写,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紧扣一个“恨”字,为难得的一年一度的相逢营造氛围。其次,词人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相会的美好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这里将牛郎、织女的“一相逢”与人间“无数”的相逢相对比,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坚贞的爱情。词的结尾句“两情若是久长时,

9

又岂在朝朝暮暮”,将终年天各一方的真诚爱情与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进行比较,揭示了爱情的真谛。此外,“柔情似水”中“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的比喻,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结合以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待月 完颜亮

停杯不举,停歌不发,等候银蟾出海。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 虬髯捻断,星眸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 17.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18.词的下阕写欲截云看月,同时也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词人的自我形象。请简要分析概括这一形象。

【答案】

17.这首词的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洗尽铅华,直抒本色。

18.“虬髯”“捻”而至断,“星眸”“睁”而至裂,进而“唯恨剑锋不快”,足见其刚烈剽悍;“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更见其志在必得的桀骜和霸气。下阕刻画了一个刚烈剽悍、桀骜、不可一世的霸主形象。 【分析】

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这首词的显著特色,在于洗尽铅华,直抒本色。就语言来说,它的语言本色、自然,毫无词中惯有的那种文绉绉、酸溜溜的陈腐气,更无充斥词坛的那种绮罗香泽的脂粉气。像“停杯不举,停歌不发”“不知何处片云来,做许大、通天障碍”“唯恨剑锋不快”等词句无不体现出这种特点。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下片起句“髯虬捻断,星眸睁裂”,极尽其夸张能事,用两个过激的动作表现,衬托出作者当时心情的起伏不平,描绘了一个“怒发冲冠”的愤怒形象。“虬髯”“星眸”“剑锋”,这自然是一个男子汉形象。“捻断”“睁裂”“唯恨剑锋不快”,体现了人物的刚烈和剽悍。“一挥截断紫云腰,仔细看、嫦娥体态”,更如骄马弄环,千里之志,一望而知,尽显其英勇豪迈气概,一股气吞山河的雄霸之气跃然纸上。

(2021·贵州·安顺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10

黛蛾①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注)①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1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观词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 B.古人鸿雁传书,秦观词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 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

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

20.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答案】 19.B

20.①秦观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翻译亦可),借景(物)抒情,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描绘了女子独倚高楼、遥望远方的画面,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 【解析】

19.本题考查对词的鉴赏的能力。

B项,“秦观词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错误,原词“过尽飞鸿字字愁”意思为“眼看着一队队排成一字形飞过长空的鸿雁,似乎是一个个愁字”,因此“字字”指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 故选B。

20.本题考查对词的意境(景物形象)赏析的能力。

注意结合诗中的主要意象描绘画面,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最后概括情感。

本词的译文为“远隔天涯旧恨绵绵,凄凄凉凉孤独度日无人问讯。要想了解我内心的痛苦吗?请看金炉中寸寸断尽的篆香!长眉总是紧锁,任凭春风劲吹也不能使他舒展。困倦地倚靠高楼栏杆,看那高飞的雁行,字字都是愁。”

根据整体词作呈现的内容可以看出,本词的核心为“愁”,秦观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副悲凉凄清的独倚高楼的画面,营造了冷落凄清的意境。

首句,彼此分离天各一方,别愁离恨之长。次句,无人对语,独居高楼,感到凄凉。“欲见”两句,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表达了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更加迫切,相见的欲望更加强烈。“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

11

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尽管春天来临,“东风”劲吹,具有神奇伟大的东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吐艳。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因此全诗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情绪。

(2020·江苏南京·高一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李煜

樱桃②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①本词作于金陵被围之时,写于初夏,当年十月金陵被宋兵攻破。②樱桃:初夏结果,古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蝶翻轻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以乐景写哀情。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国破家亡的境地。

C.下片“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D.全词意境由“恨”生,由“恨”止,语言直白浅显,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答案】 21.D

22.①悔恨之情。“樱桃落尽春归去”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伤逝之感良深。以粉蝶无知、同翔取乐反衬并加深悔恨心情。②惆怅之情。“子规”句,加深亡国的预感。“暮烟垂”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沉重的惆怅之情。③孤苦之情。入夜后小巷里一片岑寂,人们都纷纷散去,作者凄然欲绝。面对烟草低迷,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之情已跃然纸上。④凄凉哀怨之情。在作者眼中,曾经媚态十足的美人而今却只见“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充满了凄凉哀怨之情。( 【分析】

2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直白浅显”不妥,词作

12

语言形象哀婉。如“樱桃落尽”“蝶翻金粉”描绘生动形象; “别巷寂寥”“残烟”“草低迷”等,感情哀婉。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句意为:樱桃落尽,春天已经离去,只有那蝴蝶还翻飞着银灰色的翅膀双双飞舞。借樱桃坠落这一典型景物感伤春怨无归、危亡之痛。粉蝶双飞,以乐写哀,映衬出作者内心的孤苦无奈。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句意为:子规在小楼西面夜夜泣血鸣啼,倚着楼窗的玉钩罗幕远望,惆怅地看着暮烟低垂。子规啼叫为听觉,暮烟低垂是视觉,写诗人在夜半时分难以入眠,愁思满怀,却只能听到子规的哀鸣,暮烟四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句意为:人群渐渐散去,小巷一片冷冷清清,只见袅袅残烟草色不清。以哀景写哀情,通过寂寥的页=夜、残烟、乱草描写诗人内心的孤苦。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句意为:炉里的香烟随风轻轻摆动,闲绕着香炉上的凤凰绘饰。但见她愁容满面拿着罗带,回首往事只觉仇恨绵绵。“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为,由远及近,往日经常出现“绣床斜凭娇无那”的媚态,而今却见她“空持罗带”的愁容。江山如此危殆,美人如此憔悴,怎能不“回首恨依依”! 【点睛】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诗歌鉴赏: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作者独处伤怀,春怨无归的怅恨、无奈之情。首句写初夏的典型景物以寄危亡之痛。此时,宗庙难保,樱桃难献,而樱桃又随春落尽,作者伤逝之感良深。“蝶翻”句以乐景衬哀情,眼中所见之活泼欢快,更映衬出作者内心的孤苦无奈。“子规啼月小楼西”句,有听觉,有视觉,而且点明时间已是夜半之后,作者却依旧难以入眠,显见是愁思纷扰,怨恨满心。接下来两句写内景,时空的转移依然无法抹去作者的感伤,所以惆怅不尽,眼中的一切都有了难遣的情怀。

词的下片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虽未直言而出,但孤苦伶仃之意巳跃然纸上。“望残烟草低迷”,具体、形象、生动,赋予了前句“寂寥”更鲜活的内容。“炉香”句是写暗夜空室的实景,由外转为,由远及近,这一转眼本身就说明了作者的情迷意乱。而室内的景色却比“别巷”更“寂寥”,“闲袅”衬“空持”,一个孤苦无依、忧思无解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13

全词最后一句当是词眼,一个“恨”字倒贯全篇,其中当有李煜于亡国之忧中“回首”自己、检讨往昔的寓意。

全词意境皆由“恨”生,并由“恨”止。在写法上是虚实相生、内外结合,时空转换自然、顺畅,笔意灵活,直抒胸臆却不失含蓄,柔声轻诉却极其哀婉动人。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