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学 课程编码:0702033210
适用专业及层次:数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生) 课程总学时:36 课程总学分:36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等。
1、课程的性质:《统计学》是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是用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来研究国社会经济活动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它主要是使学生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能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
2、课程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统计数据的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一元回归分析,并能够用Excel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掌握数据的搜集、数据的图标展示、数据的概括性度量和时间序列分析;了解统计数据的列联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二、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 总 论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什么是统计; 第二节 总体和样本; 第三节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从统计学的含义及产生与发展,了解什么是统计,以及统计总体与样本的概念与关系,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教学重难点】: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总体性和数量性,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样本与总体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1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整理(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数据调查及其种类;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搜集;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的意义以及统计数据的形成过程。明确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这两个阶段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正确认识统计调查各种组织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能编制变量数列。熟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分类,掌握三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理解变异指标的作用并掌握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三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
第三章 统计指标(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总量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第三节 平均指标。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熟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分类,掌握三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理解变异指标的作用并掌握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计算;几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及适用条件;变异指标的概念;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
第四章 时间序列分析(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时间序列及分析方法慨述; 第二节 时间序列指标分析法; 第三节 时间序列成份分析法。
2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和掌握动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运用指标分析法和成份分析法揭示事物动态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熟练掌握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能对时间序列的成份进行分解和阐述;
【教学重难点】:平均发展水平的意义及其计算;发展速度的意义及其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意义及其计算;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不同特点;时间序列长期趋势的测定和分析。
第五章 统计指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第二节 总指数的计算; 第三节 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掌握并应用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测定(分析)影响总量指标及总平均指标变动的两因素的影响作用、程度。综合评价的意义及有关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综合指标的编制及应用指标体系对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进行因素分析。
第六章 抽样调查(6学时)
【教学内容】: (一)抽样调查的意义
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 (二)抽样调查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了解:总体和样本、全及指标和抽样指标的概念、内容、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可能数目。 理解: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大数法则的意义。 (三)抽样平均误差
了解;抽样误差的概念,影响抽样误差的三大因素,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 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
应用:在重复和不重要抽样条件下的样本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
3
(四)全及指标的推断
了解:抽样极限误差、抽样可信程度的概念。 掌握: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 (五)抽样方案的设计
了解: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五种抽样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六)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
了解:确定抽样单位数的意义、原则、依据。 掌握:抽样单位数的计算公式及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意义和一般步骤,掌握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并用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抽样调查的意义和一般步骤;抽样误差的概念;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的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区间估计及其抽样数目的确定。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关分析;
第二节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教学要求】: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有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且相关关系更具普遍性。回归分析是分析和处理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掌握建立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即经验公式)的方法;掌握如何利用概率统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出所建立的经验公式的有效性方法,从而进一步做出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难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的测定;变量之间定量关系式的建立。 三、教学章节及学时分配
其 中 理论学时 实践(验)学时 4
序 号 教学章节 总学时 备 注
1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整理 第三章 统计指标 第四章 时间序列分析 第五章 统计指数 第六章 抽样调查 相关与回归分析 2 2 2 4 4 3 6 6 4 6 6 5 6 7 6 6 6 6 6 4 2 四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讨论式,课堂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教学手段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五、考核方式
考核类型: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则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80%。 考核形式:闭卷。 六、使用说明
不同对象、层次、课程性质的不同要求;讲课内容顺序安排、调整的要求。 七、大纲附录
1、课程教学改革设想:教学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当的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教材与参考资料:
(1).《统计学原理》,郑德如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2).《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王卫星、范俊杰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年 (3).《统计学》,贾俊平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4).《统计学》,凌明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统计学基础》,陈仁恩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
大纲编写人(签字): 教研室主任(审核): 教学单位负责人(签字):
系 部: 日 期: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