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与中华文化的起源
作者:李清凌
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04期
[摘要]远古新石器时代流行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既是中国物质文明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又是精神文明的一个源头,它从哲学、艺术、史学、宗教、文字等方面启导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彩陶文化的起源地及其传播,又佐证了我国远古伏羲文化的迁徙走向。 [关键词]彩陶;中华文化;起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2-0023-03
中华文化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是什么?当前学术界尚无比较一致的看法。以人定格,如以伏羲为“中华人文初祖”,以炎帝、黄帝、女娲等为中华人文始祖,都是根据传说确定的,传说的来源,是远古以来的中华先民在回忆自己文化起源时的一种寄托,久之几成定论,但究其内涵,如伏羲“制嫁娶”,①制甲历,分季节,②制作琴瑟、乐曲,立九部,设官制。③黄帝“迎日推策”,④即推算朔望、节气、日辰等,令其臣“大挠造甲子,容成造历”,“仰天地置列侯众官”,⑤等等,从史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说法都缺乏有力的佐证,因而显得恍惚迷离,难以确定,急需我们从考古和理论两方面予以充实和论证。
的确,要讲清中华文明之源的问题,光凭历史传说和由传说转变而来的文献记载是不够的。因为传说误差很大,记载、转抄又有歧义,加上古今不少传播者、解释者都想与这些古先哲人套近乎,将古先哲人的生地或活动区说到自己的家乡,忽视了远古先民“迁徙往来无常处”,⑥不会长久定居的特点,这就使问题更加复杂化了。窃以为论证中华文化产生的标志性成果的问题,彩陶文化是一个崭新的视角。
彩陶是发现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和黄河中游陕、豫等广大地区的一种原始文化形式。它的文化价值非常明显和重大。彩陶本来是原始先民的一种工具、饮食或贮藏器,但先民在制作这一器物的时候,也把它当作一种书画工具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将自己对周围自然、社会的感受、认识和期许,经过思维想象和加工,或直观或抽象地描绘在了陶器上,形成陶画、陶塑、陶符等艺术图像和表意符号,使其不仅带有远古先民物质文明的信息,造型、颜料、烧烤等科学技术知识的信息,而且还表征着丰富的哲理、艺术、史学、宗教、文字等方面的文化要素,是远古先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性表现形式和成果,也是远古社会流传至今的最直接、最可信的第一手史料。下面仅从精神文化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哲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原始先民通过观察、想象和构思,乃以陶器为书画材料,用兽毛做成的笔和矿物质颜料,将自己对自然环境、社会事物、氏族来源等的感受和认识,直观或抽象地描绘在陶器上,形成一定的文化形态,流传下来,就使今人能够通过这些彩陶图像了解到原始先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感悟。比如,在仰韶文化的彩陶上,我们会看到一些壶(或瓶)口周围缠绕地画着一个圈,圈下有许多匀称的直线,像是以陶壶(瓶)的器口为太阳,向四周射出的光芒。竖线下方,器腹部又画上一圈波纹、旋纹或草叶纹,以象征大地、流水、万物等。彩陶上类似的花纹还有很多,如蛙纹、鱼纹、鸟纹等及其图像组合。这不就是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反映和重塑?不是代表了他们思维想象的能力和水平吗?由太阳、水波、动植物合成一体的图画,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天地和谐、万物一体、“物吾与也”等中国传统的哲学概念。原始先民或许尚没有这样高的理论思维能力,但这些图像却能孕涵和启导上述传统哲学思想的形成。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出土了一件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红陶,黑彩,上面画着“人面鲵鱼纹”。⑦1973年,甘肃省武山县傅家门出土了一件石岭下类型的彩陶瓶,高18厘米,口径5.5厘米,红陶,黑彩,画的是“人面鲵鱼纹”。⑧这些动物与人合为一体的形象,又很像是一个氏族的图腾,它是神灵、宗教崇拜产生的基础。还有黑白、上下、左右对称的图案构思,也能启发人们对事物对立统一、对等和谐、均衡协调等观念的建立;统一布局、通体彩绘的一贯性又容易启发人们的“会通”精神。⑨此类哲学意涵,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分析,就会从彩陶上发现、体认得更多。 二、艺术
黄河中上游和渭河流域发现的彩陶,其花纹式样多得难以数计,既有形象的又富于抽象的构思和表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使用线描的作画手法,内容丰富,质朴神秘,这种绘画的技法和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西洋画重堆彩、重传神;而中国画自始就用线条勾画法来表现各种图像,同样可以产生传神动人的艺术效果,这一绘画风格的源头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彩陶文化。至于彩陶器物的造形,盘胎、打底、挂彩及器物附件的塑雕、各种纹饰图案的选用,绘画的工具笔、砚,绘画的颜料等等,自从原始先民发明创造以后,万世流传,增删改进,直到近代似还能看到它的流风遗韵。今天,我们所用的陶器,无论造型还是文饰都保留着彩陶的一些特点。从普通人家到豪华宾馆,人们也都愿意收藏一些彩陶器,摆在最为显眼的地方,搜罗不到真品,哪怕找几样复制品也是倍加珍爱,这除了反映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珍重外,彩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恐怕也是一个原因。 三、史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历史是从磨制和深加工石器开始的。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也正是从这一时代发轫。因此,如果说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代表,那么,彩陶当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生活器具的标志性发明创造。考察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状况,除了石器以外,彩陶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陶器工艺以及陶纹中的绳纹、网纹、锯齿纹、鱼纹、鸟纹等,反映着当时人们渔猎、畜牧、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制作、雕塑、绘画,烧制技术等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与史书、口头流传并列的用实物表达的史学形式,是甲骨、金石、简帛等史料形式出现以前,先民应用最普遍、使用时间最久的一种史学载体。1977年,甘肃榆中县马家坬出土的一件马家窑类型彩陶罐,高10.2厘米,口径8.8厘米,红陶,黑白彩,下部通绘平行线,像是一片阔地,上有网格纹,网格旁边有鸟纹等,图案反映的当时先民张网套鸟(兽)的史实。⑩其他如彩陶上描绘的抬物图像、舞蹈图像等等,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象。我们考察原始社会的历史,石器负载的信息量太少,以致于让人难窥古人的实际。在这方面,彩陶文化的遗存可以弥补许多的缺憾。距今3000~7800年左右的彩陶文化,包含着极多的物质、精神文化的信息,是原始社会史研究的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史料。 四、宗教
彩陶中所见点、线、水波、鱼、鸟、蛙、蛇、人头以及绳纹、网纹、旋涡纹、花瓣纹、圆圈纹、星形纹、锯齿纹等等纹饰,反映了人将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个体以后,继续亲近、热爱和崇拜自然,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人对自然的反映越多越深刻,其主体意识就越强;而主体能力的有限性,又使人们容易产生向外界力量比如神力求助的念头,彩陶在这方面给今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再说,能够想象和画出无数复杂线条、花纹和陶符的脑和手,就完全能够以无数陶画、陶符作为思维的材料,概括出同样是反映客观事物,但形式却更加简单、内容更加复杂、意涵更加深邃的八卦之类的符号,“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1不难想象,从八卦到六十四卦的演变,再到卦、爻辞的确定等,需要更高的理论思维和概括能力,而作为起点,陶画、陶符之于八卦符号的产生,至少是起了启导的作用,而且,两者在文化地理、思维特点等方面也有内在的联系。彩陶上的图腾图画,更是宗教文化最为明显的表征。
五、文字符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们在用最早、最简单的笔触描绘客观世界,反映自己的思维构象和思想观念以前,是以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的方式来保存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先民经过不懈的摸索和实践,在陶器上画出了几十种符号,这不论在甘肃大地湾,陕西庙底沟、半坡等地出土的陶器上都可以看到。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活动空间的扩大,作为人们交流工具的文字,越来越成为社会的亟需。彩陶时代的先民,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思维能力上,都已经具备了抽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条件,陶符不一定就是文字,但陶符加上陶画,已经为真正意义上文字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文化条件。
综上,形状各异、纹饰绚烂的彩陶,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结合的形式,它当之无愧地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
彩陶还是中国远古文化流向的一个风标。中国远古文化的流向,是从中国西部往东部传播的,还是从东部往西部传播的?对于这个问题,从古到今,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既然彩陶文化的发育是那样的饱满丰腴,辉映四五千年之久,在青铜时代到来以前,代表着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那么,我们就能够以它为风标,测知中华远古文化的流向。 众所周知,我国的陶器文化,除了黄河上中游的彩陶文化外,还有山东等地的灰陶、黑陶即所谓素陶文化。我国西北的彩陶出土比较集中,素陶相对较少;而山东等东部地区出土的素陶比较多,彩陶出土量相当少。从文化内涵上看,素陶主要反映物质文化的状况,而彩陶还反映更多的精神文化的内容。从形成时间上看,素陶出现的年代距今不超过6000年左右,而彩陶形成的年代比素陶要早1000多年。从陶器的制作时间及水平看,所谓东夷(部)文化高于西戎(部)文化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再从黄河中游和上游的情况看,黄河中游河南等地出土的彩陶,没有早于距今7000年的,而黄河上游大地湾出土的彩陶,最早的距今7800年,由此可见,在彩陶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容有黄河中游地区向西扩展,在风格、形制等方面影响黄河上游、渭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可能,如考古学界多认为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就是仰韶文化的分支,其与陕西、河南的仰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彩陶文化的起源上看,则肯定是大地湾彩陶早于黄河中游的彩陶。因此可以说,陕、豫等地的彩陶文化,是以大地湾为代表的渭河上游早期彩陶文化东传、影响下出现的,而后才有陕、豫彩陶发达以后,向西传布而影响甘、青彩陶文化的事实。这一远古文化的起始流向,应是从渭河上游东移到陕西,再到河南等地的。这一估计,与传说和文献记载中伏羲文化的传播方向相一致,因而可以佐证伏羲氏族、部落迁徙的走向。12 [注释]
①《易·系辞下传》。
②《周髀算经》云:“伏羲作历度。”《太平御览》卷78引《春秋内事》云:伏羲氏“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③司马贞《三皇本纪》云:伏羲“都于陈”。马骕《绎史》卷3引《易纬·坤灵图》云:“伏羲立九部而民易理。”《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太皞氏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论语瀸摘辅象》云:伏羲氏设六佐,“金提主化俗,乌明主建福,视默主灾恶,纪通主中职,仲起为海陆,阳侯为江海”。
④⑥《史记》卷1《五帝本纪》。 ⑤《史记》卷1《五帝本纪·正义》。
⑦见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编:《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图版第15及说明。
⑧见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编:《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图版第20及说明。
⑨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绪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5页。 ⑩见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编:《甘肃彩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图版第35及说明。
11《周易·系辞下》。
12关于伏羲氏的活动范围和迁徙方向,有学者认为是由山东往中原以至西北移徙的,如吕思勉先生认为:“古代帝王,踪迹多在东方,而其后率傅之于西,盖因今所传者,多汉人之说,汉世帝都在西,因生傅会也。”(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七[中]《三皇五帝考·伏羲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51页)记载伏羲生地在西部地区的古籍,有汉人的著作《遁甲开山图》及荣氏《开山图注》等。清人马骕编的《绎史》说:“伏羲生成纪,徙治陈仓。”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河南淮阳有规模巨大的伏羲陵庙。河北新乐市也有巍峨庄严的伏羲庙。当地传说,伏羲生于成纪,长于新乐,葬于陈地。从这些记载、文物、遗迹中,可以看到伏羲的迁徙方向,是从成纪徙至陕西的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再向东过潼关到淮阳,并以那里为活动中心。其支裔向东达到泗水、济阴、泰山一带,向北深入河北平原,向南涉足云贵高原,从而成了中华各族文化的奠基者和里程碑式的人物或部族。李希平先生在《华夏先祖伏羲氏》一文中,绘制了一幅伏羲率族由西往东的路线图,(见霍想有主编:《伏羲文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我们认为它是接近于史实的。我们深知,用有争议的伏羲文化传播的方向来佐证彩陶文化的传播方向力度不够,但用彩陶文化的东传来证明伏羲氏族部落的流动方向则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