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与趋势分析
作者:王亚敏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30期
摘 要:通过就近二十年来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等的分析,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并利用回归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分析最后就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几点建议及策略。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特征;预测;建议策略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02-03
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日益加深。本文旨在研究新时期中国人口老化的现状、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正确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提供政策建议。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总体态势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已处于老龄化社会。
根据第三、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我们整理了1982年以来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及比重。资料表明,2000年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 821万,占总人口的7%,到2005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7%,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比例上升了0.7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公布,2011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2 288万,占总人口的9.1%,与2005年相比,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1.4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在逐年提升,老龄化进程还在加快。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征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有许多特殊的表现。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总量特征:世界最多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加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数逐年增加,到2011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口已达1.85亿,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是老龄人口位于世界第二的印度的1.8倍,第三美国的2.5倍,比西欧各国老龄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1世纪下半叶,中国也还是仅次于印度的第二老年人口大国。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变动特征:发展速度迅猛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从我们整理的人口结构资料中,可以看到中国199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仅为5.6%,到了2000年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的门槛7%,2011年已快速达到9.1%。相对应的,老龄化指数上升迅速,从1990年的20.1%上升到2000年的30.6%,上升幅度只有10.5个百分点;而2010年的老龄化指数上升到了53.6%,上升幅度高达23个百分点,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之快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分布特征:城乡分布不均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中国在工业化的同时没有相应地进行城镇化,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大量老年人口滞留在乡村。在2000 年中国8 821 万老龄人口中,乡村为5 944 万,占67.3 %,乡村中老龄人口的比重为7.4 %,高于城镇6.3%的水平。2005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4 900万人,其中乡村老年人口11 044万人,约是城镇老年人口的2.86倍。到2010年仍有50.32%的老龄人口为乡村人口,而乡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而其他发达国家,基本上是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其乡村居住老龄人口的比重很低了。
(四)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龄化特征:高龄化速度较快
国际上通常把60~69岁称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称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称为高龄老年人口。中国高龄老年人口数在1991—2000年的十年间,以每年3.6 %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从1990 年的801万增长到2000年的1 201万,到2010年已超过2 000万。中国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的比例与数量高速增长,其增速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体增长速度的2倍。
(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特征:未富先老明显
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最低的,而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极大。一些发达国家在190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均已超过了2 500 美元(1990年的美元)。而中国即使是2009年的人均GDP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换算成1990年的美元也只为2 440美元,也就是说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接近10年后人均GDP才勉强达到发达国家刚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的水平。
(六)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文化特征:文化素质较差,适应老龄化能力低
1982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文盲率高达80%,妇女文盲率高达95%以上。到199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文盲、半文盲率为70.45%,比1982年下降了将近10个百分点。200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的总识字率是51.69%,文盲、半文盲比重为48.31%。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现存的文盲人口仍有5 000多万人,主要集中在老龄人口中。中国老年人口文化素质低的情况严重地影响了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文化水平不同将导致参与社会能力、对物质赡养依赖程度、精神生活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健康状况自理能力的差别。 三、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分析 (一)老年人口总量及比重变动的趋势模型
中国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数量多,且大多居住在农村,国际间迁移少,所以老龄人口变化主要受出生和死亡两大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建立1995—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与年份的回归模型,预测中国未来几十年的老年人口数量,预测如下: 假设回归模型为:Yt=β1+β2Xt +μt
其中,Yt表示65岁及以上人口数,Xt表示年份。 由Eviews得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为: Yt=-549 922.2+279.3897Xt t =(-36.8391)(37.4887)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因为可决系数R2=0.9894,表明模型整体上拟合较好。系数显著性检验:对于β2,t统计量的绝对值为37.4887,在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在自由度为n-2=15下,得临界值t0.025(14)=2.131,因为t> t0.025(15),所以拒绝H0:β2=0,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与年份之间有显著关系,综上,所以模型是显著的。 为方便后文对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进行预测,下面根据1995—2011年中国人口总量与年份的回归模型,预测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人口总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理,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为: Yt=-1 526 918+826.6054Xt t =(-31.67377)(34.34508)
同上,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表明全国人口总数和年份之间有显著关系。 (二)人口老龄化指数及老龄抚养比变动的趋势模型 1.人口老龄化指数变动的趋势模型
根据2000—2011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指数与年份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 假设回归模型为:Yt=β1+β2Xt +μt
其中,Yt表示人口老龄化指数,Xt表示年份。 由Eviews得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为: Yt=-43.4257+0.0219Xt t =(-12.6339)(12.7505)
同上可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表明人口老龄化指数和年份之间有显著关系。 2.老龄抚养比变动的趋势模型
根据2000—2011年中国人口老龄抚养比与年份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对未来几十年的老龄化情况进行预测,预测如下:
由Eviews得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为: Yt=-370.4991+0.1902Xt t =(-16.7980)(17.2953)
同上,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表明老龄抚养比与年份之间有显著关系。 (三)未来十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综合预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通过以上模型预测未来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及比重,人口老龄化指数和老龄抚养比情况,从预测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从2010—2020年将处于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即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在这一时期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速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并且将平均每年增加256万人,年增长速度达2%以上,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快。到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1%,同时老龄化指数与老龄抚养比也逐年增加,由于多年来中国少儿人口都呈现下降趋势,可见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之快。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建议及策略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目前尚且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属于中等偏下国家的行列,在这种的基本国情下,人口老龄化必将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压力,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因此,采取合理的人口政策,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准备,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机关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老龄化社会的机遇和挑战,调整社会经济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规划,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开发劳动力资源、进一步发挥市场经济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加快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从而避免或减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救助制度的建设
解决养老问题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建设完善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日益突出的养老医疗问题的重要途径。争取在全国城乡基本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医疗救助制度,以确保城乡老年人养老、医疗问题的妥善解决。
(三)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机制,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当前,中国老年产业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时,应特别注意开发老龄产业。大力研制开发老年消费项目及产品,例如老年旅游、老年健身、老年用品市场等;政府应加强对老龄产业的引导,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老龄产业领域。
(四)积极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的积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是提高退休年龄,延长工作年限。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在2015年左右存在着一个提高退休年龄的时机。当前应该开始着手进行提高退休年龄的准备工作,并就具体的政策设计进行充分的解释,以尽量获取最大程度的共识。二是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供社会服务。鼓励低龄、健康老人开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经营性的养老服务具有较大的潜力。通过社区互助和储蓄服务时间等方式发动老年人开展志愿服务,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资源。 (五)加强对老龄社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构建和谐老龄化社会
老龄社会的挑战是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要加强对老龄社会特点和规律的探索,加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老龄事业的研究,把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化社会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研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形势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在构建健康老龄化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试着探求“和谐老龄化”,站在社会和谐发展的立场上来思考和促进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杜鹏.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在认识[J].中国人口科学,1992,(3). [2] 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4,(8). [3] 陈卫.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趋势(2005—2050)[J].人口研究,2006,(4). [4] 袁玉芳.浅谈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J].专题研究,20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