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再论甲午战争——何以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再论甲午战争——何以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30卷第1期 Vo1.3O No.1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2013年1月 Jan.2013 再论甲午战争 何以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王珍燕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401520) 摘 要:甲午战争成为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何两次鸦片战争没能促使 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觉醒,而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则引起了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主要从中日两国的历史 渊源、国情以及日本侵华的相关史实、甲午战争本身等方面加以分析研究,探讨中日甲午战争成为促使中华民族民族 意识觉醒的标志的原因。 关键词:甲午战争;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甲申政变 中图分类号:K25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3)01—0127—04 中日甲午战争一直是史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 仙人L1]。隋朝之前日本和中国交往的过程中,都是 题,研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包括当时的国际国内背 以讨封、称臣纳贡为主。公元600年小野妹子首次 景、两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中日两国对待战争的 使隋时向隋炀帝呈递的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 态度和策略等方面。关于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民族 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阅后不悦,对鸿卿说道:“蛮 意识的觉醒相关研究成果则较少①。甲午战争为什 夷者,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此后两国才建立了对 么会成为促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这一领 等的外交关系。除了外交之外,日本的建筑风格、民 域的研究更是欠缺,涉及到的相关研究要么注重战 俗节日、语言文字各方面都受中国影响。 争本身、要么研究不全面。今天中国正值改革开放 盾重重,所以本文选择这一论题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和现实意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关于甲午战争成 为促使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究其原因,主 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虽然甲午战争之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洋人已经两 以来的关键时期,中日两国因为历史遗留问题而矛 次大规模侵华,但是中西之间直接的联系不仅时间 较晚并且联系也不多。汉初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 之路”后,中国的威名远播。中世纪最受推崇的古代 大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只有取道陆路才 能到达丝国(中国)[2]。马可・波罗在他的《马可・ 、中日两国空间距离近。彼此往来频繁 波罗游记》中表明,“亚洲的东部边缘是海岸,可以乘 船泛海到达”[3]。这些都为后来西方人探寻东方起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据考古学发现中  国文化早在秦汉时期已经传人日本。《史记・秦始 了推动作用。由于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自古富庶,皇本纪》卷六记载:齐地徐福等人上呈书信,说海里 直都以“光宅四海,统御万邦”的“天朝”自居,对 一 有三座神山,叫做蓬莱、方丈、瀛州,是仙人居住的地 于西方社会一概不知。英国于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积 方,希望能斋戒沐浴率领童男童女前往觅寻,于是始 皇就派遣徐福带着数千个童男童女,到东海中求访 极东进。15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写了一封信 收稿日期:2012—1O一1O 作者简介:王珍燕(1981一),女,苗族,重庆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近现代史研究。 ①主要有:安静波《试论甲午中日战争与民族觉醒》,载《北方论丛))1994年第4期;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载《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昊剑杰《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周松青《甲午战争与士大夫心态》,载《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史习培《甲午战争后中华民族 的真正觉醒》,载《福建学刊>>1995年第3期;等等。 128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 给中国皇帝要求通商,由都德里爵士带来①。不幸 会;均采取闭关锁国;国门均在19世纪中期被 中途船只沉没,此信未到皇帝手中。中英两国第一 西方列强强制叩开。而中日之间爆发的甲午战争却 次接触是在1637年,广州当局允许英人进城贸易。 导致了不同结局,当然会引起中国的有识之士的反 中国与近代以来前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主角英国 思。 首次通使是在1792年,以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的庞 大英国代表团访华,这是首次以外交的手段企图打 开中国国门的尝试,最终被拒。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之前我们对侵略 三、国门洞开后两国各自的应对措施有异 (一)中国 1840年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战败后割 中国的西洋国家基本不了解,面对敌人的坚船利炮 地赔款;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清仍以 吃了败仗以为理所当然。可是对东洋小国日本却是 割地赔款收场。面对西方列强的洋洋炮,清 了如指掌,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举国大惊。 并没有采取任何可行措施,而是“安于现状”。 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给清一剂清醒 二、近代中日两国在被西方殖民者入侵 剂,使得清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才有了19世 之前国情相似 纪6O年代的洋务运动。对于开办洋务运动的目的, 中国的封建社会从西周开始[4],一直持续到 奕诉在其奏折中说得很清楚。奕诉认为,太平天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时结束。隋唐时期达到封 捻军等农民是“心腹之害”,是“肘腋之忧”, 建社会发展的巅峰,四方臣服、万国来朝。明清开 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7]。由此可以看出,开办洋务的目的是 始,封建社会的生命力已经开始慢慢枯竭,统治者采 制英又次之”[取极端措施企图以此挽救危局,特别是清朝中后期 农民而不是抵御外敌的入侵。洋务运动失  的闭关锁国,被看做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 败的原因主要是:上层():受自古以来传统的天朝梦的影响, 要因素之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达只 许在广州一地通商的命令,命令称:凡是外国商船, 导致绝大多数保守派阻止、抵制改革。为了镇 “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从此中国国门紧闭,一直 压以太平军为首的农民,急迫需要洋、洋 到1840年6月,懿律率领的东方远征军来到广州海 炮。所以在洋务运动中首先开办军工企业——军事 面,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并于1842年迫使中国签订 问题。下层(民众):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积弊、外敌人  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 侵、自然灾害等原因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众急迫需要改善民生——经济问题。需求与 条约》为止。 日本在大化改新后步人封建社会L5],一直持续 民众需求出现偏差,改革就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拥  到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大化改新及其之后的日本 护。在洋务运动中,由于清不顾及老百姓的死 文化就其历史渊源均来自中国,从1540年到1640 年的日本历史被称为日本的“教世纪”_6]。 活,改革仍以维护其统治为目的,最终得不到民  教文化和佛教文化格格不入而引起了日本统治阶级 众的拥护,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恐慌,同时随着西方教势力一同进入日本的 (二)日本 还有其由商业资本暴露出的殖民特征,江户幕府随 日本历来未有被外族统治的历史,近代以来日 即开始了它的锁国历程,长崎②则成为日本对外嘹 本国门在1853年被美国将军佩里打开后,“民族独 8]。“出现了一股 望的窗口。一直持续到1853年美国将军佩里强行 立和民族统一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叩开日本国门,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日美 民族主义的浪潮,日本国民完全改变了行动的方向,修好条约》为止。 前不仅国情相似,而且文化相通。两国均是封建社 开始全力以赴去获取西方的技术”,希望以此保持日 1868年明治政权建立后,继续承认已被推翻的 _g]。 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被西方列强入侵之 本国的,抵御外来侵略l① 此函本为拉丁文,署明1596年7月16日发。译文参见:朱杰勤《英国第一次使臣来华记》,载《中西文化交通史料 译粹》,中华书局1939年版。 ② 17世纪3O年代日本完成锁国后,把九州的长崎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规定仅中国和荷兰两国可以在此进行 贸易。 第1期 王珍燕:再论甲午战争 129 德川幕府与欧美十一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①。同时 的12人后来由清送回日本,史称“琉球漂民事 还和西班牙、奥匈帝国等四国在1868年先后签订了 件”。对于此事,1872年鹿儿岛县参事大山纲良上 新的“友好通商条约”及“贸易章程”等附件。通过这 奏称:“恳请接臣兵舰,臣愿深入生番,消除群凶,昭 些不平等条约,欧美列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居 雪民冤,扬我皇威于海外。,,EH3到1874年1月,日本 留地特权、协定关税税率和贸易方面的片面最惠国 太政大臣三条实美、右大臣岩仓具视等均认为 待遇等②。面对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明治政 “对生番兴问罪之师,实为必要”[1引。同年出兵台 府于1871年向欧美各国派遣使节团,1871年1O月 湾,迫使清签署《北京专条》,规定中国偿付日本 16日,日本太政大臣(相当于)三条实美向外 遇难者抚恤金十万两白银,为日军留下的道路及建 务卿(相当于外交)岩仓具视面授《派遣特命全 筑物等偿付四十万两白银,共计五十万两;日本从中 权大使事由书》⑧。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871 国撤兵。接着日本遂于1879年改琉球国为冲 年11月20日,太政官(相当于)正式组成欧 绳县。 美使节团,任命外务卿岩仓具视转任右大臣并担任 日本侵台后不久,又把侵略的矛头直指朝鲜半 特命全权大使,任命参议(相当于国务委员)木户孝 岛。1875年日本采纳了森山“派我军舰一二艘 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 到对马与朝鲜间的海域,时现时隐,测量海路,使其 辅山口尚芳四人为特命全权副使,又相继任命了包 知我意之所有。朝廷则表示督促理事官迁就的姿 括各部门负责人的官、理事官及随员,共 态,以逼迫他们,,D33的提议。9月20日,日本军舰 约五十人④。考察西方12余国,历时两年之久,耗 “云扬”号以勘测沿海和寻找淡水为由驶入汉江江口 资一百万日元(占1872年明治财政收入的2 的江华岛附近,制造了“云扬号事件,,E143。于1876 以上)。使节团成员在日本的地位之重要,考察 年2月26日签订朝鲜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 时间之长,耗费之大可见一斑。 约——《日韩修好条约》,即《江华条约》,条约规定朝 号称东洋俾斯麦的大久保利通通过考察,“深深 鲜为自主之邦,以此挑衅中国。 悟出,欲在宇内建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 日本把侵占朝鲜看做是侵略中国的一块跳板, 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人手,切实谋 多次在朝鲜滋事挑衅,1884年的甲申政变就是代表 求其进步发达”。最终日本的明治维新通过殖产兴 性事件。1884年12月4日日本扶持开化党代表发 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几大措施,促使改革成功。 动宫廷政变,拘禁国王高宗李熙,企图以此断绝中朝 四、日本侵华图谋已久 的藩属关系。政变发生后以户曹参判南廷哲、右营 中军申夷熙等均致书袁世凯,请求中国防营出兵拯 日本的战国时代于1590年结束在丰臣秀吉手 救。袁世凯最终力排众议,出兵干预,道:“我辈统兵 中,完成日本的统一大业。1591年,丰臣秀吉将其 防韩,若失其君又失其国,咎将焉归?且韩既附日, 太政大臣的职位让给养子丰臣秀次,自己专事“海外 韩乱党必断我归路,合兵攻我,何由归国?”rl ]迅速 征讨”事业。同时制订了侵占朝鲜、侵略中国的计 平息了政变。 划,并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出兵朝鲜,共调集兵 日本一次一次侵朝的失败教训,使得日本人得 力33万人,其中20万出征朝鲜,名古屋驻扎10万, 出结论,要想侵占朝鲜必先打败中国。十年后日本 京都守卫约3万人_l 。最终在中朝两国人民 重整军备,矛头直指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甲午战 的共同努力下,打败了日本的侵略。 争,使得日本一战大获全胜。 明朝时期明文记载琉球是中国属国,日本对其 觊觎已久。1871年11月,琉球国渔船因飓风飘流 五、从战争本身讨论 至海峡,54名船员被土著生番杀害,幸存 战争前中国并未意识到日本的侵华野心。日本 ① 德川幕府从1858年7月到1867年1月先后与美国,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普鲁士、瑞士、比利时、意大利 和丹麦等11国签订的“友好通商条约”及“贸易章程”等附件。 ②详见《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二分册《日本开国》一文。 ③《事由书》原无题目,共两件,后来一般称为《事由书》,亦有称为《向欧美各国派遣特命全权大使事由书》者。两件 《事由书》全文可参见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研究》,宗高书房1976年版,第161—165页。 ④ 一般认为,使节团成员共48人。此处采用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研究》及田中彰《岩仓使节团对欧美的认识和近代 天皇制》中的说法。 130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3拄 明治维新开始便大规模向中国派遣间谍“或察政务 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一 之设施,或考江山之形胜,无不了如指掌”[】引。日 系列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等综合原因所致。在国际 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小川又次大佐更是嚣张地提 局势依然比较紧张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深 出,“断然先发制人”,“攻占北京,擒获清帝”口 。对 刻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经验教训,发奋图强,壮我中 此,日本参谋本部在内部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对华战 华。 争。中国对于马上要降临的灾难并未引起多大警 觉,因而备战不足。 不断。据盛宣怀门人王庭珠称:“目前仍是人各 参考文献:  战争中清廷内部各怀鬼胎、派系争斗接连 [1]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247. 一心,大权争揽”r1。 ∞。“主战派”与“主和派”势如 水火;“速战论”与“持久论”之争更是贯彻甲午战争 始末。在传统天朝上国理念的支撑下,“速战论”最 终在这一轮的争斗中胜出。纷纷看到日本的不足, 而忽视了人家的优势,认为日本不过是“弹丸小国” 不足畏惧,只要一鼓作气定能“指日荡平.[181137。对 于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袭击中国兵船一 事,中方纷纷持蔑视的态度,“考日本之为国, 不过三岛,浮沉东海,犹一粟,土地、军事俱不及中 国十分之一。其得与之相抗者,唯大小兵轮四十余 艘,数有同耳。然数虽同,而坚不及也,炮弹不伙 也。加之人手无多,水陆不相护,战事未及十次,国 中人财俱竭。观其搜括军资,税及倡寮,三丁抽一, 五丁抽二,空虚之状,已显而有证。度之于势,人马 虽无否乎?理既悖道,势又孱弱,我中国于此不日 本之胜,而谁胜乎!,,[ 更有甚者把此次战事看做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从被人欺凌到雪耻的一大转 机,“中国果能因此振刷精神,以图自强,亦未始非靖 边强国之一转机也-[2o]。然却是空有一腔天朝的 威,而无天朝的胆。李鸿章称:“倭兵分驻仁、汉,已 占先著,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耳, ……我再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何收场耶?”L2l_ H 双方正式开战后,甲午战争总司令李鸿章被日军的 阵势震慑,于8月29日奏称:北洋海军“以保船制 敌为要,不敢轻于一掷.[2111512。在毫无章法,国内 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仓促应战,以期打败侵华图谋已 久的日本,焉有不败之理? 战争后乃如梦方醒。《马关条约》割地面积之 大,赔款数额之巨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之,必然也会 引起有识之士的反思。 六、结语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甲午战争成为促使中华 [2]马吉奇.地理发现史纲[M1.莫斯科:1949:38. [3]安托什科.地球的地理研究史[M].莫斯科:1962:66. [4]姜子润.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时间问题[J].福建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6(1):140—164. [5]张玉祥,禹硕基.论日本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J].历史 研究,1982(2):143—158. [6]约翰.惠特尼.霍尔.日本:从史前到现代[M].北京:商务 印书馆,1997:104. [7]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6. [8]丸山真男.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M].王中江,译.北京: 三联书店,2000:271. [9]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M1.天津编译中心,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89. [1O]刘子敏,苗威.明代抗倭援朝战争[M].:亚洲 出版社,2006:91. [11]第一历史档案馆.清代中琉关系档案选编:第1卷[G]. 北京:中华书局,1993:1079—1080. [12]东亚同文会.对华回忆录[M].胡锡年,译.北京:商务印 书馆,1959:38. [131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二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6. [14]金龟春.“江华岛”事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4(4):58—62. [15]沈祖宪,吴阉生.容庵弟子[M1//沈云龙.袁世凯史料汇 刊:第9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13:19—20. [16]中倭战守始末记:卷3EM].台北:文海出版社,1895: 24. [17]山本四郎.1887年日本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介绍 [J].抗日战争研究,1995(1):205—207. [18]陈旭麓.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下册 [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9]中倭战守始末记:卷1[M].台北:文海出版社,1895:1. [2O]中日战争[G]//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41—42. [21]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第13卷[G].北京:故宫博物 院,19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