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开放新路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开放新路径

来源:尚车旅游网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开放新路径

作者:黄超,陈奇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第15期

黄 超 陈 奇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外贸创新发展新路径,具体通过介绍粤港澳大湾区与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关系、粤港澳地区合作的旧模式、最后总结了新时期下大湾区外贸发展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外贸创新;湾区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2-0-01

一、粤港澳大湾区助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伴随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自身外贸出口的诉求,在*总书记的构想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的新战略。其中主要包含两大线路: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同时提出加强“五通”建设,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形成以点带面,从线到片的区域大合作格局。一旦建成将可成为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延伸与欧亚国家外贸经济合作新的战略平台,推动中国外向型经济向更高层度的发展。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排头兵,粤港澳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不谋而合。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地区深化合作,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式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

二、粤港澳地区经济合作旧模式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香港澳门地区由于土地成本的上升和工资水平的上涨,特别以香港的制造业竞争力下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又恰逢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珠三角地区,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港澳地区将制造业外移到珠三角地区,将其作为生产基地,利用港澳地区开放式的对外贸易的窗口优势,承接海外订单,转而进行销售,充当了“店”的角色;珠三角地区则凭借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扮演了“厂”的角色。粤港澳地区这种独特的地域分工合作模式,也被称之为“前店后厂”。然而这种互利共赢的局面自中国入市和CEPA的签署后随之被打破,中国入世后内陆市场全面被打开,珠三角地区的先行优势被逐步取代。随着CEPA的签署,“一国两制”下的港澳地区与内陆的经贸合作在制度和功能也产生了调整。因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构建重新定位粤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模式,发挥湾区经济的外贸联动作用,将给粤港澳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三、“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粤港澳地区的外贸发展新路径

第一,深化与周边国家与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建的是一个连接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纽带,涉及范围广,人口多。其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国情与体制的巨大差异。沿线的东南亚地区例如老挝、越南、缅甸等大多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生活必

需品市场相对较大。这就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审时度势,把握对外出口的商品竞争优势,加大对这些区域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出口一些具有优势的制造业产品。而对于和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就要求粤港澳地区提升自身产品地位,借助“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2025”的东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创新研发资金投入,出口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扩大国产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对外依存度高,而沿线一些国家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存储大,矿产资源丰富;恰好与我国形成优劣互补,形成双方共赢的经贸合作局面。

第二,发挥湾区经济的港口物流优势。

从世界级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的发展历程来看,湾区经济的发展都起源于港口经济。如今,作为面向南海经济圈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沿海开放城市形态、日益增长的集装箱吞吐量已经基本具备了打造世界级大湾区的先天优势。新时期下国家政府规划更是赋予大湾区建设环南海经济圈的重任,与南海周边国家共建跨地区新型海洋产业格局。主要以深圳港作为核心的复合型港口,负责出口;香港港为中转型港口;广州负责对内贸易为复合型港口;而珠海、惠州等小型港口为腹地型港口,辐射其他城市。同时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跨境电子商务、金融等行业,构建海上经济大通道和商贸物流大通道。

第三,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园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作为国家重点开发的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自由贸易园区,对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有管制,资金人员信息的流动受到一定影响。因此粤港澳地区在服务贸易自由化方面程度虽高,但并未完全实现完全自由化的服务贸易。国家政府规划“一带一路”下对粤港澳地区制定更为完善的总体方案,特别是在金融、教育、医疗卫生、旅游等服务行业,延伸对外贸易宽度与广度,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应利用现代服务业对珠三角地区的其他城市的引领和联动效应,利用“互联网+”模式,深化服务贸易产业链条。

第四,城市群合作分工,提升联动创新效应。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应该结合国家“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构建新型区域分工合作。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市场的包容开放性使香港的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而内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于政府整合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两个区域相互借鉴才能谋求共赢。香港应继续发挥国际窗口优势,加大对珠三角地区的高等人才输送,为其培育创新创业产业。广东省应以深圳市为龙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一批高科技技术研发中心,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澳门地区的产业结构一直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新时期下应融入“一带一路”国家规划,多元化打造外向型产业链条,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政策选择 ——建立粤港澳更紧密合作框架研究报告之三[J].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1):47-51.

[2]刘伟,左晓安.广东“海上丝路”建设与粤桂琼区域合作发展的路径探究[J].广东经济,2015,9(9):34-41.

基金项目:2017年大学生研究型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课题(湖南省教育厅湘教通[2017]116号文件,项目编号787)“基于辐射引领效应下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外贸创新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