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重镇固原
固原,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
历史上的固原,为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以其军事重镇而闻名。
秦汉时期雄踞和拱卫着关中北部的古代著名军事要塞“萧关”,就是古代固原军事地位的象征。
秦汉唐宋以来,秦始皇、汉武帝、宇文泰、唐太宗、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历代统治者,都刻意经营过固原。
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已记载了周宣王时期在固原(时称大原)反击戎族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固原是义渠、乌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延续时间近千年。
公元前324年,秦惠文王出兵攻取乌氏戎地,置“乌氏县”,为固原历史上最早的县级建制。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国灭掉了义渠戎国,在新获得的土地上设置了陇西、北地二郡,固原大片土地纳入秦国版图,属北地郡管辖。
固原城北5公里处的战国秦长城,就是当时秦昭襄王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产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当时固原境内的畜牧业已有较大发展,乌氏县人倮,是当时从事畜牧业的代表,也是早期商人的象征。
《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的“乌氏课”,是一个以经营畜牧、与中原交易而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受到秦始皇的赞赏,得到过很高的待遇。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第二年,首次出巡西北边地,途经固原,并登上六盘山。
六盘山位于固原西南,古代称陇山,呈南北走向,跨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绵延近千里,其主峰在固原境内,是古代关中西北的天然屏障。
六盘山下的朝那揪,大而壮阔,属黄土高原上的著名湖泊,在当时有关西“神泉”之称,是古代帝王们向往和祭祀的地方。
秦始皇第一次出巡西北,取道陇西过六盘山,除了军事上的震慑和对边地少数民族的炫耀外,就是祭祀活动。
泾源县城西台地上筑就的回中宫,可能就是秦始皇当年崇拜山岳、祭祀朝那揪的遗迹。
西汉初年,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经常南下犯边,固原成为重要的通道。
萧关,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塞,关址在今固原东南(青石咀至瓦亭峡谷地),是北地郡最高军事武官都尉驻防的地方。
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十四万骑侵入朝那萧关,杀驻守萧关的北地郡都尉孙印,兵锋直达关中。
汉武帝时期,在“文景之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北方匈奴民族采取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新设安定郡,郡治高平县城(今固原城)。
安定郡的设置,成为关中通往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
安定郡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州郡级政权建制,也是宁夏历史上第一个州郡级政权建制,奠定了固原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地位和政治格局。
此后,汉武帝先后6次亲自出巡安定郡固原,并下令修通“回中道”,对固原、尤其是西北地区交通道路建设和开发是一次历史性的定位。
古乐府诗《饶歌十八曲》之一的《上之回》,描述和颂扬的就是回中道开通,汉武帝巡幸安定郡这桩盛事。
西汉时期,安定郡境内还有一种区域自治性的地方管理机构——“属国”,这是当时中央政府对归顺西汉的少数民族的一种特殊安置和管理形式,是在专门指定的地域之内,实行区域自治,保留其部族及其本民族的内部管理体系,也不改变他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直接由中央政府设置的属国都尉管理。在安定郡辖境内的是四大属国之一安定属国,
属国都尉驻三水县(今同心县境)。
西汉末年,天下动荡,全国呈诸侯割据之势。
当时魄嚣控制西北,派大将高峻拥重兵据守高平。
东汉初年,刘秀率大军亲征高平,从马援之计以智取。公元23年高平城门敞开,迎接刘秀大军入城,刘秀大宴群臣,昭告百官,这是固原历史上很有影响的重大事件之一。
东汉时,安定郡郡治仍在高平,三水县境内仍设安定属国都尉。
固原马政历史悠久,东汉时设有牧师苑,专门管理官马牧养。
东汉中后期,政府与西北羌族间的关系一直紧张,双方在陇山西侧发生过多次战斗。此后羌族不断向东渗透,汉安帝时,固原一带爆发了规模较大的羌族起义。
之后,边地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几次迫使东汉政府在无可奈何中将安定郡治向东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的三百多年,由于战乱频仍,政权跌宕,固原隶属关系朝秦暮楚。
此间值得载记的著名人物和事件有:
一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在固原建立的大夏政权,即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在高平(固原)建都,称“大夏天王”,年号龙升,置百官,从此拉开了他征战称霸的序幕。大夏国的建立,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性的封建政权。
二是鲜卑人万侯丑奴(530年)建立的陇东起义政权。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在高平(固原)设军事重镇——高平镇,驻重兵防守。正光五年(524年)由镇改为原州,州治高平城,视高平为“国之藩屏”。公元436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北方六镇起义;高平人万侯丑奴举旗响应,很快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陇东起义。527年7月,万侯丑奴在高平(固原)称帝,置百官,建年号神兽,创建了陇东起义政权。这是固原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性割据政权。
三是宇文泰经营原州。宇文泰(507年~556年)在镇压万侯丑奴关陇起义的过程中,以原州为大本营,控制关陇后,重用高平人李贤,他的两个儿子——北周高祖(宇文琶)与其弟齐王宪兄弟二人早年都寄居在原州(固原)李贤府邸。原州,是宇文泰特别依赖的地方,晚年还曾数次回访原州。
北魏原州的设置,是固原历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再度奠定了原州政治、军事建制的格局,稳固了政权中心。
就史籍记载和固原境内出土的文物看,中西文化融合与交流最为突出。北周天和四年(569年)六月再修筑原州城,遂成为强化固原政治、经济中心的象征。之后在原州设置总管府,开唐代萧关道总管府的先河。
隋朝初年,北方少数民族突厥不断南下,隋朝的外围防线一溃再溃,陇右河西皆遭侵掠,兵锋直抵固原。
木峡(固原西南红庄境内)、石门(固原西北黄铎堡境内)两关是突厥纵兵南下的通道;六盘山下、原州道上成了隋朝与突厥交锋的战场。
此后,原州的军事防御不断加强,成为隋朝在西北地区设防的重镇,有效地防御和扼制了突厥的南下侵扰。同时,经常有朝廷大员任原州总管府总管,驻守原州。隋末,突厥势力再次强盛,原州经常遭到南下突厥的攻击。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唐代初年,边患解除,原州才逐渐安定。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开放的辉煌灿烂的时代,固原也迎来了它兴盛繁荣的历史时期。
唐朝建立后,平凉郡治所在高平(固原)。到了唐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再改平凉郡为原州。这一改,“原州”便一气走过了百余年的里程,直到唐代走下坡路的天宝年间。
这百余年间,是唐代历史上最为昌盛的时期。
贞观六年(632年),唐朝政府把突厥降户安置在原州他楼县境,之后又在原州境内增置银州,统一管理突厥降户。安史之乱,吐蕃陷原州,作为军事重镇的原州已是名存实亡。
两年后,原州政权建制内迁,以三关口为唐与吐蕃的边界,整个固原陷入吐蕃势力范围。
隋唐时期原州畜牧业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原州人一方面尚武,一方面有经营畜牧的传统,乐于耕牧。
隋代在西北设置陇右牧监,形成以原州为中心的军马官牧格局。唐代贞观年间于原州
设立陇右群监牧史,以原州刺史充任。
当时在原州境内有西北四大监牧地之一的平凉监牧地,分布境内各地。
“安史之乱”后,西北地区的畜牧业遭到严重打击,尤其是原州,直到唐末也没有能够完全恢复。
北宋立国,为巩固边防、对抗西夏,于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在唐代故原州(治所仍在今宁夏固原城)设立军事性质的州郡级军政机构——镇戎军,是宋代固原的最高军事指挥中枢。
镇戎军任命的守臣为武官,其中不乏当时的名将,如曹彬之子曹玮、杨业之孙杨文广、河西大将姚麟、曲端等。他们驻防镇戎军,有效的防御和巩固了宋朝西北边境。
宋、夏对峙期间,固原境内成为宋王朝与西夏国相互交锋的前沿地带,固原以北成为两国交战必争之地。
宋朝为进一步巩固边防,防御西夏的进攻,又先后在故原州建立了3个州郡级的军政区;镇戎军设置最早,主要是扼制清水河通道;而西夏又改变运兵通道,沿祖厉河进兵,于1041年调集10万大军在好水川(今隆德境)与宋朝军队激战,宋军全军覆没。
第二年,西夏再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出其不意,由清水河运兵,双方在镇戎军西北的定川寨激战,宋朝军队再次失败。
于是,宋朝于庆历三年(1403年)在渭州陇干城建立德顺军(今隆德县);元符二年(1099年)在南牟会城置西安州(今海原西安);大观二年(1108年),升镇戎军以
北的平夏城为怀德军(今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古城)。
当时以镇戎军为首的各军、州所辖城、寨、堡有63处,数量上远远多于唐代原州城镇。
元代的固原,在固原历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公元1227年闰五月,成吉思汗曾避暑六盘山。
尤其是忽必烈受封京兆后,六盘山“行宫”就成为其避暑议事、指挥南方军事的中枢。如迎请藏传佛教高僧的佛事,就是在六盘山进行的;后来被尊为国师的八思巴与忽必烈第一次相见,也是在六盘山。忽必烈以皇太弟身份受封京兆后,奉诏再出征云南前,仍驻军六盘山。
当时在六盘山就辟有行宫府邸,现在的六盘山腹地径水河畔的凉殿峡还留有遗迹,是当年避暑的地方。
至元九年(1272年)冬,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赐京兆为封地,驻兵六盘山。”有安西王之封,安西王府便应运而生,并立王相府,以商挺为王相。
至元十年(1273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另赐金印,其府在长安者曰安西,在六盘者曰开城,皆听为宫邸。”安西王府这种政治上、军事上的特殊格局的形成,是由特定的历史背景构成的。
安西王驻兵六盘山,目的在于“分治秦、蜀”。当时元朝中央政府与南宋间的战争正在继续进行,安西王府以及王府所在六盘山还在发挥着自身的军事作用。在1273~1279年的六年间最为关键。这期间,六盘山安西王府直接控制着统一南宋过程中的四川战局。
安西王府的建筑格局与规模,现在已无法详尽地展现给世人,但通过比照的方式还是可以感觉到的。
首先,通过安西王府延厘寺的规模来看安西王府。此寺建于六盘山兴庆园,是安西王忙哥刺为纪念其父忽必烈和皇后母亲,于元贞二年(1296年)报请成宗皇帝允准动工,大德七年(1303年)建成竣工的,前后历时八年。
其次,通过开城地震的程度来看安西王府。1306年8月开城地震,王宫及官庐民舍毁坏程度极为严重,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5000余人。从压死的人数看,当时的官邸、屋舍建筑面积是很宏大的。
元朝建立后,调整了固原的行政区划,改原州为开城路,放弃旧原州城,在安西王府所在地开城另辟治所;开城路下设一州、一县,开城县与路同治于开城;广安州设在旧东山县即现在的彭阳古城镇。
元代开城安西王府的设置,使得开城一地在政权建制上包括了路、府、州、县四级,层次齐全而高,在固原地方政权建制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明代,固原镇作为九边重镇之一,是最后设置的,但其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朝廷设总制府于固原,为陕西三边重镇的指挥中枢,总揽延绥、宁夏、甘州诸镇;总制大臣据固原镇守西北,甘肃、延绥、宁夏诸镇总兵、巡抚皆听三边节制。自弘治十五年(1502年)起,三边总制驻防固原始为定制,直至明朝灭亡。
明朝初年,北方边境相对安定,固原仍沿袭元代开城、广安二州建制。
景泰二年(1451年)以后,北方蒙元势力不断南下入侵,陕西苑马寺长乐监监正上奏朝廷请修固原古城,“固原”称谓得于此时。
固原的“固”本作“故”,明代修筑时以此城为故原州城,讳“故”改为“固”。
景泰三年(1452年)迁平凉卫右所于固原城,为固原守御千户所。
成化三年(1467年),开城县治迁回修缮后的固原古城。
第二年六月,开城县蒙古后裔满俊起义,朝野震惊。
这是明代爆发的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之一。
满俊起义被围剿之后,明朝政府不断加强固原的军事权力机制,升固原守御千户所为固原卫,且大量屯兵。
马政机构“群牧监”,主管官马畜牧,是明代在固原区划建制方面独具特色的机构。
明代的固原,是全国最大的养马基地之一,固原境内设置的管理细密的马政机构,与地方政权并存,专理马政,分苑马寺、监、苑三级,各苑马寺隶属兵部。
明朝设陕西三边总督,开府固原,前后约140余年,先后有56人出任固原陕西三边总制。
这些开府固原的朝廷大臣有一个共同特点:凡出任固原陕西三边总制的人选都身兼要职,其中有一些是高层文化人,他们对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