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文言文翻译

高中文言文翻译

来源:尚车旅游网
文言文阅读

高考要求

1. 语文高考的统一考试的考纲规定:“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2. 高中语文教材附录的340个文言实词是高考查的基本的文言实词。

考纲规定语文高考要考查的文言虚词,主要是常用的“安、但、而、耳、夫、盖、故、何、乎、或、即、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惟、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还有八个双音节文言虚词:得无、否则、何况、何其、然后、然则、虽然、无巧。其中“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这二十个文言虚词是最基本的。

文言文翻译

在考试中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是要将重点字词的原意翻译清楚,要做到“信”、“达”、“雅”,要忠实原文,不误解,不漏掉,不增译,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要注意演播下列翻译方法:

①留:就是保留不译那些古今通用的内容。诸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等。将它们挪移译文中即可。

②换:文言文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包括一些古今异义的词、通假词、偏义复词等。对于这些词,就要以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换掉它们。如“涕”译为“眼泪”;“蚤”译为“早”;“作息”译为“劳动”;“河南”译为“黄河以南”。

③补:是对文言文中各种省略实行的一种方法。若属于主语省略,就得补出主语;若属于宾语省略,就得补出宾语;若属于介词结构省略,就得补出介词结构,以保证译文的完整顺

④删:去掉原文中那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诸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助词等。保持译文的简洁紧凑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⑤调:对文言文中的那些特殊语序、特殊句序进行调整,诸如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在上下文中,根据语言环境的语言规律判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

①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个方法。

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B. 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C. 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D. 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言听计从)

②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推断下面加点的词的词义。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通五经,贯六艺。

C.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

A.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C. 变姓名,诡踪迹。

D.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③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如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句”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④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如: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顿”与“钝”字开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⑤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文,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如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5.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知识点梳理

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古今异义

1、词义的转移

①词义范围的转移。如“涕”字在上古时指“眼泪”:“涕泗滂沱”(《诗经•陈风•泽陂》)

但到了汉代,“涕”转为“鼻涕”的意思了:“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王褒《潼约》)两者虽都与哭泣有关,但词义所指的范围已发生了转移。又如“暂”字,在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李将军列传》)在现代汉语中,“暂”字是“暂时”的意思。两者虽都表示时间,但在范围上已发生了变化。

②词义轻重的转移。词义由古义转为今义,一为词义的加重,一为词义的弱化。前者如“诛”字:“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宰予)与何诛?”这里的“诛”是“责备、谴责”的意思。“害民者诛”(晃错《贤良文学对策》)“诛”在这里是“杀死”的意思。“诛”的词义由责备、声讨到肉体上的杀戮,词义加重了。后者如“谢”字,“谢”在古代主要是“认罪、道歉”之意:“嫂蛇行匍伏,四拜、四脆而谢。”(《战国策•秦策》)“吴王谢而告伏。”(《韩非子•内储说》)在汉代词义有了转移:“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么谢邪?”(《汉书•张安世传》)例中的两个“谢”字都是“感谢”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这是词义的弱化。

③单音向双音转换

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发展成为现代汉语的复音词,大体上有三种情况:一、在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称后缀、前经)。如“担”变成“担子”,“师”变成“老师”,“姨”变成“阿姨”。二、在单音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同义或近义的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如“剩”变成“剩余”,“戚”变为“亲戚”。三、原来的单音词不用了,换成另外一个复音词。即在词义变化中换一种说法。如“悟”换成“明白”,“寤”换成“睡觉”,“岁”换成“收成”。

2、词义的扩大

①词的概念由特指到泛指。如:“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燕襄王以河为境。”前一例中的“江”专指长江,后一例中的“河”专指“黄河”。今“江”与“河”都泛指河流。

②词的概念由部分到全体。如“好”字,古义指“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好”的今义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皆可作修饰、。又如“涉”字,本指“徒步渡水”,如“褰裳涉溱。”(撩起衣服渡过溱水)后泛指各种方式的渡水。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词的概念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如:“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中的“平章”,辨别、彰明。“百姓”指“百官”,在战国以前是对贵族的总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到了战国以后,“百姓”才泛指平民。又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中的“踵”指“脚后跟”,后由此绰为“继承”,意义就虚化了。如:“踵秦而置材官于郡国。”(《汉书•弄法志》)

3、词义的缩小

①词的概念由泛指到特指。如“宫”字,在古代,凡人居住的地方都可以叫做“宫”,没有贵贱尊卑之分。“父母妻子,皆同其宫。”这里的“宫”字就是指“一般房屋”。秦以后专指“帝王房屋、宫殿”。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②词的概念由整体到部分。如“子”,在古汉语中指“孩子”,包括男孩和女孩。“卫人嫁其子而教曰:‘私积聚。’”“子”指女孩。后来“子”专指男孩了。又如“除”字,在古汉语中有“宫殿的台阶”、“去掉”和“授予官职”等义。“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前一例中的“除”字为“台阶”,后一例为“授予官职”。在现代汉语中,“除”字一般只表示“去掉”的意思。

③词义由一般到个别,由泛指到具体。如“金”字,上古是泛指金属。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现代汉语中,金、银、铜、铁、锡中的“金”专指黄金。又如“谷”字,原是“谷类的总称”。如:“(芙蕖)有五谷之实而不其名。“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指稻谷。

4、词义的色彩变化

①古义褒,今义贬。如:

“然谋臣与爪牙之二睛,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石亨,徐有贞等奉英宗复辟。”(〈明史•王骥传〉)

②古义贬,今义褒。如:

“内外乖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徵〉)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③古义属中性,而今义的褒贬色彩却很明显。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卑”和“鄙”的古义分别是“地位低下”和“见识浅陋”,是表谦虚的中性词,而其今义是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二、理解和掌握常用实词的一词多义

①古今异义

②词类活用

③数词的用法

二、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

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好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确切认读,又关系到对词句的正确理解。由于所用通假字在文中所表达的意义不是该字本身的意义,而是所通“本字”的意义。因此,只有识别其通假的身份,明了其所通的本字,才能作出恰当的解释。

①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能“背”,意为“违背”。

②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责”能“债”。

③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屈原列传〉)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

④改换同声旁字的义符(形旁)来替代。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被”通“披”。

常见词类活用类型及判断方法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做乙类词用,这种语法现象就叫做文言的词类活用。常见的类型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今王鼓乐于此

无所事事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如: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三.名词作状语

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如: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相如廷斥之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如:

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形容词用为名词时,形容词一般出现在句中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该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为定语。如: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贵以近知远,以所见知所不见

五.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

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另外,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

俯身散马蹄

再有,如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而此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也可断定它们活用成了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足以荣汝身

名词的使动用法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如: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舍相如广成传舍

六.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如:

成以其小,劣之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文言文翻译的十二点要领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比较好的方式,从2002年开始,高考文言文翻译由客观题改为主观题。既然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应是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做到准确、通顺、明白、生动。要达到这个标准和要求,在文言文翻译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言文中的一些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常见的一些倒装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旬式;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①何由济乎? (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④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⑤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何由”是“由何”的倒装,即“凭借什么”。例②中的“余”是“欺”的对

象,“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例③中的“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说法。例④中的“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是“三举所佩玉玦”,即“多次举起”的意思。例⑤中的“必”是“一定”的意思,修饰“破操军”,译为“一定能击溃曹操的”,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二、文言文中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数量词作谓语的句子,翻译时一般要加上适当的动词,变成动词谓语句。如:

①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 (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③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赋》)

例①中的“械”本义是“刑具”,用在这里是指郭永给犯人戴上刑具。例②中“蟹六跪而二螯”要译为“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例③中的“可怜焦土”应译为“可惜都成了一片焦土”。

三、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2002年全国高考题)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③史朝夕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

上述三句在翻译时都要作适当的补充,下面用括号把补出的部分表示出来。例①:及(其)死之日,天下知(之者)与不知(之者),皆为(之)尽哀。例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例③:“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译为“在狱门外等候”。

四、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语意重复成分、偏义

复词中的衬字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翻译时可以省略。如:

①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③孤之有孔明,扰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 (《核舟记》)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例①中的“夫”用于句首,表示议论开始,现代汉语中没有这种用法,可不译。例②中的“之”用在形容词“久”后,作词缀助词,无义,可不译。例③中的两个“之”字都用在主谓短语之间,作用是取消句子性,也不用翻译。例④中的“为”共有八个,都是“雕刻”的意思,译时留第—个“为”字,其余略去。例⑤中的“出”是“出入”(偏义

复词)中的衬字,“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字要在译时略去。

五、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句法简洁,有时一句话包括的意思比较复杂,翻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分译,即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三句。如:

①徒流及死,具有等差。(1997全国高考题)

②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例①要把“徒”“流”的意思分开译:“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例②的“樯”倾楫摧”应分译为“船身被巨浪打得倾斜着,船

桨也常被巨浪打断”;“虎啸猿啼”也要分译成“只听见老虎在怒吼,猿猴在悲号”。

六、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②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③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例①: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例②中的“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

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例③中的“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

七、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走样,这就必须借助意译,把它的含义揭示出来。如: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①如果直译就是“曹操是豺狼猛虎”,与文意不合,应是“曹操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例②应译为:“别人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像是砧板上的鱼和肉。”例③中的“两虎共斗”并非说

是两只虎争斗,而是说:“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八、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如: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

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踪束手。 (《赤壁之战》)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例①中的“缙绅”是借代用法,古代大臣上朝是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应译为“做官的人”,例②中的“旌麾”是军中旗帜,代指“”,该句应译为“近来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刘琮束手就擒”。例③中的“伯乐”代指“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

九、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在翻译有关的外交辞令时,要特别注意。如:

①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之战》)

例①中的“以颈血溅大王”,含义是“要和大王你拼了”。例②中的“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比赛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仗”的意思。翻译时—定要把它们的含义揭示出来。

十、古人好用典,遇到典故,较熟的可以直译,生僻的就要充分合理地译出它的含义。如:

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与妻书》)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③时运不齐,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

例①中的“司马春衫”即“司马青衫”,典出《琵琶行》,司马是白居易,当时任江州司马,他同情琵琶女飘零的身世,感伤自己宦途潦倒,心情十分悲伤。例②中的“封狼居

胥”是说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庆功纪念。该句是说张浚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例③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应译为“(我担心自己)像冯唐那样轻易地衰老了,像李广那样难以得到封爵”。

十一、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帝号、朝代号、官名以及一些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如: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烛之武退秦师》)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兰亭集序》)

例①中的“晋侯”、“秦伯”是对国君的称呼,不需翻译。例②中的“永和”是帝王年号,“癸丑”属于干支纪年,也不需要翻译。

十二、古代汉语中有些不同词性的词,经常连用或配合使用,

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格式,或称“凝固结构”。要注意这些“习惯句式”的翻译。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察今》)

③日饮食得无衰手! (《触龙说赵太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例①中的“何……为”是文言文中表反问的惯用句式,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何辞为”翻译为“为什么(还要)辞别呢”。例②中的“不亦……乎”用来表示语气委婉的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不是……吗”,“不亦惑乎”翻译为“不是(太)糊涂了吗”。例③中的“得无……乎”是文言文中表示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该不会……吧”,“日饮食得无衰乎”译为“每天的饭量该不会减少吧”。例④中的“无乃……乎”也是文言文中表推测语气的惯用句式,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行吧”。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从总体上把握原文大意,准确地解释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不过,注意上述翻译的要领,则会使文言文的翻译准确、恰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