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

来源:尚车旅游网
Y85927D⑩申请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闻渐云学博士学位论文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作者姓名:蔡晓丰指导老师:阮仪三教授专业名称: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5年12月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论文摘要当代中国的城市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这种变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我们进步与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在某些方面险入窘境。当前我国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问题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难题之一。它一方面体现为大多数城市的传统风貌在缺乏理性的建设热潮中被摧毁了,另一方面又在新建的城市区域中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控制而导致建筑风格的多元化趋同,进而表现为千城一面缺乏特色。随之而来的种种矛盾与问题的暴露,使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风貌问题从表面丽言是城市的形象与特色问题,但是从深层次而言是关系到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旺内在动力的重大问题。本文研究的核心是“城市风貌”。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城市风貌千差万别,本文立足当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时藕,力图在对城市风貌的内涵有着芷确认识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理论的一些原理,客观地分析当代中国城市风貌的基本特征。从而为有效的管泊与维育城市风貌寻找到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论文总体上分为上篇、下篇和附录三部分。上篇是论文的基础性研究部分。包括当前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和内在因素分析。下篇是城市风貌特色的维育与控制的方法论研究部分,包括以及城市风貌的评价、城市风貌的管治与城市风貌的规划。附录是风貌理论的应用与实例分析部分,附录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风貌空间载体的基本特征和维育城市风貌的一些策略和经验。附录二贝H对风貌整治规划在南浔东大街传统风貌街区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实饲解析。综土所述,利用系统的原理、系统性的研究城市风貌问题也是本论文在方兴未艾的城市风貌与特色研究中的一大亮庶所在。关键词:城市风貌解析控制Anab僵isandreguIatioⅡonCitystyleandF电atureABSTRACTch|nesecj:tiesa坞缸cingw搬lapaceandacuteIychangesdllr.mgthetligh.speeddevelopmentperiod.I如poten廿alfor900dorev订协al也esech锄geSb曲gbomadvaIlcement衄ddi伍cunyt0I】s,andfeaturejust1ikedouble吒dgedsword.曲e晦2eofCon缸唧Ia睁chinesecidesnowisoneofthedi佑cmtpmblemstllatwehavetlleirra垃0nalbuildingto缸e、vjtll.A孵atdealofcmeslostmeirstyle锄d触呲sdu幽gdi矧c乜Ofcitiesbec帅ew汕Oute船硎vematthetheupsⅢge,a11d舶m锄。吐lerpoint“view,maflydu血gn伽nalcOIlrsemoreandmorehomologyofurbandevelopmemdirecti彻andcon扛D1,wimtlleexposureofc时pmbl锄andcon扛a曲ction,peoplereaIizedreferr酣tot11ecity’s“sualizationinheri廿llgaIldproblcmofcitystylea11dfeatureisnot011IybutaIsoplayancharact甜鲥c,intemalv.坷roIeon也edevelopmentandc时historya11dculn玳,onmedriVingforceOfmeblossomofournalion.Thecoreofthetllesisis田leandfe{舰嘴ofcontcmporaIychineseareci廿es.c姆s够le柚dfeamreindiffbmmhi¥toryalldcoun蛹esof罂它a:tdi任音rence.Underthesituationofaspecialp酬odonofchiIla,theaumor仃ytollse也emeoryofsystemtoatlalyzecit)rstyleandcanfe娟ⅡeofCllimourbehaviorofmecorrectopiIlionaboutit.Andthenweare6ndsomee衔cientway的makeci石esmorebeautifhlandrecognizable.TnefefesearchontIⅡ_eepartsinthemesis.Theflrstpartisbasalsinlationofcontemporaryresearchon沁theoncitystyleandcorcfean鹏,coIlcludingmee】哪entsofit,theofit.卸dhowtoev加uateit.ThesecOndpanisrese鲫chhowtoevalua把ci蜉s呵leandfeanIre,howtomolditardhowt0cont∞lthechangeof妣Inthethirdpa也byaIlalyzingmeancientci母ofSIlZlIouandE埘s订∞tofNanxuIl’me叫morf_mdsomepo“cesfortlleque嘶on.Tbllse小emeoryof科stemsystem砒icallyresearchonci毋s可leandfea缸】reisalsoorleof也e绝8tureof曲ethesis.Keywbrds:CnystyIeandFeatu砷Analysislt锷uIa廿on绪论绪论一、研究的背景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作为人类现代化社会运动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正以一种极具扩张性的、巨大而无形的力量,把世界推进到一个叫做“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着种种矛盾与冲突的时代,作为全球化的始作俑者、主导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在控制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力图将其文化价值推向全球。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展开,西方强势文化与地域文化这两个互相矛盾对立面不断进行着种种的交织与冲突,冲突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实力强大的西方强势文化蚕食着经济实力较弱的地域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建设、城市特色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地方性和传统特征正在逐渐弱化,城市风貌特色作为一种长期发展形成的文化特征正在世界各地逐渐消失。全球化已经对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已经深深地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经济全球化使得各种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人力)的跨国流动和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城市面临着不同文化的撞击,由此带来了城市风貌的急剧改变。由于对城市历史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城市风貌认识的不足使得当代中国城市的特色越来越淡化。令人愉悦的空间被侵蚀和改变,众多城市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快速推进的城市改造中逐渐丧失去了自身原有的城市风貌个性特征。城市之间相似的东西越来越多,原有的因地域、民族、文化差异而体现的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步消失,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城市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节点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国际经济竞争主要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不同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发展出来的城市,都是天赋的自然遗产和积淀的文化资产的载体。城市风貌作为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城市特质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的结晶;是城市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等综合产物,是一种高度复合的城市资本1。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特色风貌就成为一种“稀缺性”资源,这种“稀缺性”决定了其自身的价值性,作为特殊的资源和竞争资本,城市的风貌特色正发展成为城市政府推销城市、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在城市趋同的背景下,具有独特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才更具有生命力,更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值得庆幸的是,保护城市风貌的莺要性已经开始受到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全面繁荣、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接受。但是对如何在做好保护的同时利用好城市自然与文化遗产、维育与发展城市新的风貌,仍缺乏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因此,当今时日,如何以更加理性的精神面对全球化趋同现象、应对世界文化的冲击,保护并塑造中国城市的风貌特色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每一位城市建设参与者所面l临的一项十分艰辛而又迫切的任务,并对此担负着重大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和教育责任。而对于城市风貌这一日益引起广泛思考的问题的剖析与探究,正是本文研究的根本出发点。二、研究的内容与范围张鸿雁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P9(一)研究的内容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城市风貌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针对城市风貌的理论现状和实践现状,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是城市风貌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分别回答两个问题,即城市风貌的本质是什么和如何认识、分析、评价和规划城市风貌。这两个问题回答之后,就可以展开城市风貌的应用研究。由于现有的关于城市风貌的实践多在城市历史环境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方面,即尊重城市传统风貌,而对当代城市新的风貌特征的研究不多。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创造好的城市风貌也是本论文应用研究中的另一个重点。因此本文最后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节选了当代中国这一时间范畴,并以苏州古城区为空间范围,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城市风貌的特征与塑造的应对策略,是指导当代中国城市风貌相关工作的重要实例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内容是以下几个方面:1.对城市风貌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深化和强化人们对于城市风貌的认识。2.对城市风貌特色的构成进行基础性的理论分析工作,为下一步具体的风貌特色塑造的运作程序做好铺垫。3.通过更加系统化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对于城市风貌的认识、分析、评价与管治的可行性操作体系。4.借鉴相关的设计与规划理论。提出尽可能的风貌规划与塑造的可运作的方式与途径。5.对传统历史风貌的演变进行探讨,以期为现代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借鉴。(二)研究的范围本文以整个城市乃至区域为研究对象,作为对城市风貌问题的研究,致力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切入,从社会、文化和哲学的观点解析城市风貌的内涵,并通过现实对策的研究探讨城市风貌构建的可操作性途径。关于论文题目所涵盖的研究范围的界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当代”:这是本文研究的时间范畴,城市风貌是动态发展的,同一城市不同历史时期风貌会有很大的变化。本文“当代”的范畴按照通常的时间划分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的时间段,这是我国经历了两百多年的城市破坏后,由于社会稳定和新的建筑体系的引进而逐渐形成新的城市风貌特征的特殊时间段。2.关于“中国、城市”:首先“中国”指明了本次论文研究的特殊的文化范畴和宏观的空间范围,而本论文的“城市”是指我国行政体系中县一级以上的城市,这是我国城市的主体,县一级以上的城市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所具有的空间范围和职能要求,从而能较客观和全面的反映城市风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规律。3.关于“传统风貌”:“风”作为文化层面的构成与“貌”作为物质层面的构成都是风貌特色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作用,具有哲学上的互动关系。而本文如无特殊说明传统风貌重点针对的是城市中具有古城区或大量性的传统风貌的街区并且中国传统建筑风貌成为影响该城市风貌的主导性因素的那些城市。三、研究的方法与框架(一)研究的方法论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文献研究、实地考察、逻辑思辨等方法,遵循比较研究、归纳要旨、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方法与途径的研究路线。论文研究将采用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现有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合;另一方面借鉴相关理论体系的研究,完成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采取重点突破的方式对具有2典型风貌特色的城市进行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探索一种将理论运用到现实中去的有效方法。(=)研究框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所示。四、研究的意义近几年,随着城市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广泛,新概念与新方法不断出现,“城市风貌”一词也屡屡见诸案端文中,其它关于城市的概念也屡见不鲜,如tr城市特色”、“城市景观”、“城市生态”、“城市遥感”、“城市信息”、“城市意象”等,本论文何以选择研究“城市风貌”为主旨?回顾改革开放至今的城市建设,时至今日人们惊呼“特色危机”、“生态危机”等等,究其因,不能说我们过多的注重物质的空间设计而相对忽视了城市空间的.“文化的”、“精神的”、“传统的”、“情感的”内涵塑造。这种局面一方面与开放后西方文化的冲击有关,面对纷至踏来的西方各式设计思潮。变得有些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不规范的情况下,设计市场秩序不严谨且竞争欠公平,规划师与建筑师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不经意地有演变为“绘图匠”、“墙头草”的倾向。关于“城市风貌”的解析与研究,试图在于提醒人们,在建设城市的物质实体与空间实体时,尚需培育和重视城市之“风格”,城市之“精神”,城市之“意境”,有了城市的风格和精神,城市建设就可以取人之长,孙已之短,纳四海精华而强健自我风骨,一句话:扬长避短,而不至于迷途。以上是就单个城市个体而言论述的城市风貌的重要性,而从整个国家而言,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城市里往往孕育并保藏有一个国家最主要的物质与文化财富。而城市群及其风貌本身就是国家最重要的有形和无形的资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单个城市的风貌缺失或许不足惧,但是如果整个国家的城市都在失去传统、失去文化特色的话,那将是民族的灾难,是涉及民族存亡意义的大事。因为失去民族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无疑是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重要的资本。古今中外的许多传说中的文明与文化,例如我国古代的西夏王朝,在被灭亡后,城市被毁灭,最后连文字也消逝了。还有埃及等国家,传统的建筑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也大为逊色。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历经几千年一直得以延续,城市的风貌也独具特色。近几十年的城市建设的剧烈变化中,如何保持清醒的认识,继承与弘扬民族历史文化特色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问题。五、相关概念辨析(一)城市风貌的概念研究城市风貌不妨首先从其定义着眼,首先看看前辈与同仁是如何理解与定义“城市风貌”的。有关城市风貌的说法很多,如:1.1996年重庆建筑大学编写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城市风貌与景观傲了以下定义:城市风貌与景观指人们对城市所进行的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意向性结构中所产生的审美意象-。2.郝慎钧所译的《城市风貌设计》一书对城市风貌如此解释:“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出一个城市特有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态,表现了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文明、礼貌和昂扬的进取精神,同时还显示出城市的经济实力、商业的繁荣、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达。总之,城市风貌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23.张继刚先生在《二十一世纪城市风貌探》一文中,对城市风貌做了如下定义:“城市风貌,简单地讲就是城市抽象的、形丽上的风格和具象的、形而下的面貌。34.彭远翔先生在《山地风貌及其保护规划》一文中,对城市风貌如此解释:“城市风貌即城市的风格和面貌,是自然园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4关于城市风貌的定义,还有其他的表述,总结以上的说法,本文认为,城市风貌是通过’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年审批通过,P342(日)池泽宪著,郝慎钧译,羌苑校‘城市风貌设计》,建筑工业出版社,P763张继刚,《二十一世纪城市风貌探》.《华中建筑》2000,第2期,P354彭远翔,载于《97山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74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体现出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环境特征。风貌中的“风”是对城市社会人文取向的软件系统概括,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貌”则是城市总体环境硬件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闻.是“风”的载体,两者相辅相成t两者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糟神取向的城市风貌。(二)相关联概念在明确了城市风貌的概念之后,我们还应明确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城市景观、城市形象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便更好的理解城市风貌的内容与内涵。1.城市景观与城市风貌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种物质形体环境通过人的感知后获得的视觉形象,它是城市生活的表象特征,是社会组织机构的表现。城市景观的内容包括城市自然环境、文化古迹、建筑群体以及城市的各项功能设施物象给人的一种视觉感受。而城市风貌主要是指城市的民族特色、文化艺术传统、文化特性以及城市物质环境风格等所反映的城市历史文化及其精神特征。城市风貌的概念侧重于审美主体对城市意义整体感受与体验.而城市景观则是审美主体、对城市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知觉。2.城市特色与城市风貌城市特色就是指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特征,是城市独具的环境景观和人文景观,因而它是城市最具有象征性与代表性的特征和精华所在。城市风貌与城市特色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城市形象的内涵,含有人对城市感知感觉的印象;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城市特色侧重于碱市可视形象特征区别于其他的表现,城市风貌则倾向于城市的文化、传统习俗与内在精神。城市特色是城市不同于共性的个性特征显现,是城市风貌的一个方面,城市风貌包含了城市特色。3.城市规划与城市风貌规划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有关生产力布局的要求,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的条件,确定城市的性质、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设施,并对各项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城市风貌规划是城市规划系统中的~个组成部分。城市风貌规划侧重于对于城市精神文化层面的资源在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中的规划整合,它偏重于艺术、心理感知、心灵感受层面,较少直接涉及国家政策、经济方针、政治制度。而城市规划则更多地与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决策机构结合,规划的重点己从物质环境建设转向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等问题。4.城市设计与城市风貌规划城市设计是关于城市空间和环境品质的研究,是以人为中心,从城市的整体环境出发的城市形态设计,侧重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的最优化。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形态研究来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相对于城市风貌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偏重于形体艺术设计,包括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建筑物形态。城市风貌规划侧重于对城市的文化、历史传统、文态文脉、风土习俗的研究,并通过将城市特有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与城市物质环境相结合同时在城市物质空间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分布,从而更好的塑造并展示一个城市特有的物质环境特征和精神文化特色。城市风貌规划偏重于在城市宏观层面把握城市的整体环境面貌.而城市设计则侧重于对微观具体的形体环境进行刻画与规定。城市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是城市风貌规划的重要借鉴。六、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绪论(一)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许多研究城市空间理论都是从城市的空问结构着手,大致上把城市的公共空问归纳为点、线、面的形式去研究,常用的结构元素如焦点、轴线、节点、地标、开放、空间、视觉走廊等,而探讨及设计这些元素的品质则通常又可包括空间的封闭度、比例、结点的张力、历史的连续、空间的连续、空间的节奏等,但这些方式除了考虑视觉的体验效果之外,缺乏考虑这些空间对居民的意义以及能否发生社会的交互作用,海德格(}玷jdde蹈er)指出,不能将空间同入割裂开来,空间既非外部对象,也非内部体验,人与空间是不能分开考虑的‘。空间是从场所——处所、地方来领会其存在的,是有人活动的,并有安全感的所有地方。场所体验的中心是使活动其中的人感到在内(mside)的程度——安全而非暴露,舒适而非紧张.归属感而非漂泊感等,把个人连接在更大的环境与社会整体的建成结构中,常更容易产生一种在内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作为场所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认同Oderlli丘cation)和指认(ofi“觚011)的作用来实践的,并作为人感知场所的过程,认同意味着通过把生存与自然人类尺度的复杂性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一种个人存在的含义,这种认同是使人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条件之一,指认则意味着任何含义都可以体验成广泛时空秩序中的组成部分,通过场所的认同和指认,人和场所产生互动,这便是场所精神的实质。(二)城市空间的形象性城市空间的形象虽然是人的体验,但它以形态为基础,其形象是人文性的,是被人感知到的现实部分,它取决于观察者在三维形态性的城市空间中的位置及其自身的感知能力,因此,城市空间的形象是对一个观察者可感知的、并依赖于其知觉可能性的城市物质部分。城市空间的形象具有作为所有社会科学研究基础的主体通性,对观察者的行为和反应来说,只有城市形象是自我的,它已成为一个直接被感知的质量,这个质量取决于通过空间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引起的刺激总和,而这种蒯激在很大程度上是可引起的,它取决于观察者的感知能力和感知时刻的感知条件和感知准备,特别是当众多观察者处于相同的位置,相同的感知条件,具备相同的感知能力及相同的感知准备时,客观环境的一部分以同样的方式被感知,就在城市空间的形象层上产生了主体通性。人的知觉过程和城市空间形象产生的过程如下:人的知觉过程:文化上的印象个人的印象过滤器l过滤器2城市空间形象产生的过程真实世界的选择其他可雒的过滤器认识世界的选择加入了选择标准理想形象等的过滤器在空间中表达出最后的选择b业:幽鼬盟£QB鱼£i丛12QQQ:姐B血丛当id妇埘g£Y锄丝:b业,《盘垫揸::叠直::捶垒垫塑》6由图示可以看出,城市空间形象不只停留在视角的层面上,而涉及所有感觉,尤其受到文化背景、个人选择条件等精神因素的影响。城市空间的形象是与感知者的行为意图、感知能力和感知时刻等感知条件有若的、有效的环境因素的结构体。城市空间要素的内容——城市空间的物质层次上的各种环境要素的类型及排列,及观察者在此空问结构体中可能的位置决定了城市空间的形象,城市空闾形象的产生与感知准备和感知能力密切相关,而形象质量对城市空间的形象来说是决定性的。(三)城市空间的意象性城市空间的意象是人对一个城市及其组成部分建立的概念和想象,它是一个包含了记忆、关系和经验的总和。城市意象一方面由三维空间信息的被感知部分形成,另一方面则依赖于记忆、关系经验、希望和期待作为人与城市空间的环境互动过程的产物。城市意象通过城市形态的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来确定,还通过观察者个体生理的、心理的及知识的特征来确定,但不同的观察者对于相同的客观环境意象的主要部分是一致的,可以说,在特定的共同的社会文化和时代的结构背景之下意象性表现出一致性,因此,对城市区域公共的意象可以通过相关者有代表性的群体抽样的询问而获得。城市空间的意象可以由意象质量来表达.意象质量是指城市空间意象要素产生的环境特征,城市空间的意象性最终的表示是认同和归属。意象是作为主体的“意”与作为客体的“象”相契合的产物。意象的形成有三个来源,形成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的知觉本能与自然物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可称之为知觉意象。第二层次:人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事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可称之为生活意象。第三层次:人的精神情盛与符号幻象相互作用的产物,可称之为文化意象。这里的文化意象是狭义的,广义的文化意象应当包括第二层次的生活意象。知觉意象体现了人的生物性。生活意象更为丰富,由人在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引起,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生活意象可以由商业活动引起,如风味一条街、家电城、连锁商业网点等等。人是符号的动物,文化意象是人对人类的文化活动所创造的符号的领悟。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意象的主要来源,文化意象不仅是其自身,而是包容了低层次的知觉意象和生活意象而形成的整体。诺伯·舒尔茨的场所理论、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原型理论可以认为是对城市文化意象的研究。与上述的理论研究相比,城市风貌更注重城市的有形物质实体与之相对应的城市文化的紧密指代关系以及二者在互为因果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物质实体环境。但是无论是城市空间场所精神、形象性和意象性的理论研究,都是城市风貌作为一个依赖于有形物质载体的物质范畴被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基石。空间场所精神的理论证明了城市风貌中关于城市物质空间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城市空间的形象性是对城市风貌的外在物质载体研究的重要理论支持。城市空间的意象性对于认识城市风貌外在物质构成与内在文化构成的结合并非简单而机械的加提供了认识基础。它对于城市风貌在两方面的相加后升华为城市大系统中一个高层次的并且能承担城市重要城市功能的子系统提供了依据。7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阃题上篇城市风貌解析的基础性理论研究篇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城市的风貌主要由历史风貌和现代风貌两大部分组成,但在过去的研究和实践中,主要侧重于对城市历史风貌的保护与发展。虽然对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是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发展二者的问题与矛盾依然有增无减,城市特有的历史风貌仍在逐渐消失,城市趋同化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因此,非常有必要针对国内外城市保护的背景情况、城市风貌保护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以及内在原因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和探究,才有可能迸一步找到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对策。第一节国外城市风貌保护的发展历程回顾人类对于城市的保护、文物保护的认识,有一个很长的认识过程。虽然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历史文化遗物的价值而将其珍藏和保护起来,但对于城市、历史建筑物以及建筑群,却不当一回事,甚至往往是把它们视为一种过去统治的象征和代表,而加以破坏和摧毁。在古代中国和欧洲罗马帝国都曾经出现过把前朝建设的建筑和城市加以毁灭性破坏的现象。在西方,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才开始把一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建筑作为重要的财产保护起来,但是人们对保护一个城市,保护一个建筑群或者一个完整历史街区的认识,那就非常晚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才全面地认识到这个问题。而在这之前,产业革命后相当一段时期,人们忙于发展生产,对于古建筑和历史环境的保护既缺乏认识也无力顾及,因此一批古建筑及其环境在工业化浪潮中遭到毁灭。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崛起,对历史建筑采取了排斥的态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物建筑的破坏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经过了许多教训和挫折之后,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了历史建筑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于18世纪末开始受到重视。法国1840年成立了历史建筑管理局,1900年公布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1943年立法规定在历史性建筑周围500米内改变环境面貌要得到专门批准。英国1882年颁布了古迹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文物保护法。在亚洲,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利定了《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护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于在战争中惨遭破坏的历史城镇是重建旧城、还是清除废墟另造新城有两种不同的做法,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争论。其中波兰的华沙古城(图l—1)重建,这种恢复城市历史风貌的做法,在欧洲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之后欧洲许多城市仿效华沙的做法,许多被战争破坏的古城,如德国的波恩、慕尼黑、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等等都得到很好的维修和恢复。这个在欧洲作为古城复兴豹运动,从1945年一直持续到图l—l华沙古城卫星图片来源;“‘2p://tel8“6。1spo·be/-岫7”““/“’s8””一g“’““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1965年。文物保护的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新潮流。最初明确提出保护历史街区的是1964年5月通过的《威尼斯宪章》进一步扩大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关于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保护全部历史的信息,保存各个时代的叠加物,修复时添加的部分必须保持整体的和谐一致,但又必须和原来的部分明显地区分。在欧洲,有关城市整体保护的概念,在70年代起逐渐成熟起来,并在1976年通过的欧洲议会决议案中对城市保护做了最全面的定义,弗提出“整体保护”的概念。其目的是“保证建筑环境中的遗产不被毁坏,主要的建筑和自然地形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确保被保护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华盛顿宪章》中再一次阐述了城市保护的意义和作用并对城市的定义、原则、目标、方法及手段做了详细的说明,是一部至今仍被广泛接受的国际法规。其中讲到,“所有城市社区,不论是长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还是有意创建的,都是历史上各种各样社会的表现。本宪章涉及的历史城区,不论大小,其中包括城市、城镇以及历史中心或居住区,也包括其自然的和人造的环境,除了它们的历史文献作用之外,这些地区体现了传统城市文化的价值。”1《华盛顿宪章》是对《威尼斯宪章》的补充。重点谈的是对历史地段的保护。这里,所谓的“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历史地段中,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的面貌,还要保护其整体的空间环境,如街道的式样、建筑与绿化、广场空地的关系,以及该地区的功能。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古建筑及历史性城市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从保护对象上看,过去只有杰出的,所谓伟大的建筑作品和艺术品才得到考虑。而现在,许多由于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般建筑,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及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见证物的对象也被列入历史传统建筑的保护范围。从保护范围上看,保护的对象己不再限于建筑本身。从大的方面来说,开始扩大到它周匿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从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当前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区和城市。也就是说从点的保护扩大到地段乃至城市的所谓全面保护。从小的方面说,延伸到环境中的各个组成元素,包括公园和街道的装饰小品和标志物在内。从保护深度上看,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的保护规划,其内容部限于物质方面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但正如《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体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因而,除了物质环境以外,现在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还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发掘城市精神文明方面更广泛的内容。也就是说,从单体建筑的保护演避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综上所述,在欧洲保护概念3的发展,由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到整个城市,经历了长期的演进。这就是保护文物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开始仅保护可供人们欣赏的建筑艺术品,继而保护各种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历史建筑和环境,再进而保护与人们当前生活休戚相关的历史街区以至整个城市。由保护物质实体发展到非物质形态的城镇传统文化等更加广泛的保护领域。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已成为政府发展的制定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和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价值取向。这种历史回归的现象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需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时至今日,历史保护已不只是特殊城市和街区的特殊规定,而是成为维持城市个性、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增强城市荣耀的重要手段。对于城市历史文物到历史街区再到整个城市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在保护城市特有的风转引自http:∥璃、msdcisduedu.c州c吲1.php?id《634,《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貌特色和承载这种风貌特色的物质实体。因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之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城市风貌保护与发展之路。第二节国内城市风貌保护的发展历程回顾一、国内城市风貌保护的发展历程回顾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丰富而多样的城市文化,中国西高东低的山地环境,黄河、长江由西往东滚滚流入海洋的特有地貌,造就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历史环境观和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华北古城的凝重,江南水乡的灵秀,皖赣民居的厚朴,客家土楼的奇特,这些渗透在历史城市和城镇的环境文化信息,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世界观。但是,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却产生得非常之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很早就对历史文物和文化建筑进行了保护工作,但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的观念是很淡薄的。由于上世纪以来形成的“破旧立新”的文化倾向,1949年以后,“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对新建设的盲目热情,以及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缺乏认识对城市历史环境风貌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摧残和破坏,至今除了极少数的古城之外,大多数城市已经没有完整的城市历史风貌。譬如对待北京的规划与建设,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要避开明、清时代形成的老城区,而把建设的重点放在老城的西部,这样既保护了原有的古城格局和许多精美的古建筑,又保存了那里传统的胡同和四合院的居住地段。但是当时由于“破旧立新”的观点占了上风,没有接受这些合理的主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扩大了同国外的交往,国际上普遍重视历史环境的保护这一信息逐渐为国内的一些专家学者所了解,重视保护历史古城的思想才被提出来。而进入到80年代,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许多文物古迹以及一些传统街区,在建设中遭到无知的破坏,特别是在一些建设规模大、建设速度快的城市,常常不去注意城市中历史传统建筑群的保护,以致很快地改变了原有城市的风貌,而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被破坏殆尽。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专家向国家呼吁,提出只保护单个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是不够的,应该从城市整体上采取保护的措施。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首批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11月颁布了《文物法》,1986年又公布第二批38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此同时,国务院文件中规定了保护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历史地段,各省还可以公布本地的省级名城。至此,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由“点”的保护,扩展到“面”的保护,即以文物建筑、建筑群为中心的保护扩展到城市中某个地区或整个城区,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以及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制度,历史环境保护的范畴得至4初步确立。1990年以后由于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房地产业的兴起,使许多历史城市中有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地段遭到无知的破坏,致使历史环境的保护面临新的问题。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至此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99个。1994年3月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聘任组成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以加强对名城的保护监督、技术咨询和协助各地政府对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1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为弘扬历史文化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面临当前的旧城改造浪潮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部是以城市来命名的,99个名城基本上囊括了全国大多数重要的城市,这些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特别是沿海和发达地区的城市建设速度很快,力度很大。由于历史名城的概念及保护内容还不够明确,特别是作为城市其保护范围较难确定,造成保护规划制定、实施和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再加上名城保护还缺乏相10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关的法律保证。虽然1982年公布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有明确的规范,但也造成了城市建设中只注重文物建筑而忽视了城市中的历史地段、历史街区的保护,忽视了传统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密切关系。面对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名城保护工作更为艰难。众多的历史城市其旧城大多数为传统的民居地区,居住密度大,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道路狭窄,居民普遍迫切要求改善生活环境条件,因此许多名城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尖锐矛盾。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历史遗存最丰富豹1日城地区,往往被成片的拆迁,传统的历史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有的已完全改变了原貌。针对以上情况,我国在近年提出了加强对历史街区的保护。1996年6月城市规划学会和建筑学会在黄山召开“历史街区保护(国际)会议”明确了历史街区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名城保护中的突出地位,并就我国历史街区的设立,保护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法规的制定,资金的筹措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以后建设部叉转发了有关的文件,再次明确了上述问题。1997年国家计委、财政部开始设立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将在未来的五年中连续对历史街区保护给予资金援助,基金主要用于历史街区的古建筑维修和基础设施改善。这无疑将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名城保护工作的落实及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可以说,历史街区的确定使我国名城保护上了一个新台阶,而在具体概念和运作上和世界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逐步接轨。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从一种更广的视角来看待遗产保护。首先,遗产保护并非只是对现有的文保单位和名胜古迹进行的保护:其次,遗产保护并非只是对现有的历史街区进行的保护,遗产保护应该发展成为一个以保护城市风貌特色为总目标的综合体系。在这个目标下,应该考虑涵盖城市风貌特色的方方面面,包括更广范围内的实体性的遗产景观,也包括文化遗产实体与其它城市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法国1983年的《地方分权法》中设立了关于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ZPPAuP。对它来说,遗产可以说就是城市风貌特色,可以因地而异,它不是像保护区那样集中体现城市某一区域某一类型的建筑遗产和城市环境,而是对所有体现城市特色的不同类型建筑、空间和自然地区的建设进行管理。法国的zPPAuP制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保护的重要观念,就是对遗产的认识还可以在我们已有的认识基础上再扩大。即放大到保护城市风貌特色的范围来看。对遗产的保护不应只限于某一区域某一类型的建筑遗产,对所有体现城市特色的不同类型建筑、空间都应该进行管理,提升整体城市环境的质量。二、国内城市风貌的研究及实践活动国内规划界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热潮后,开始对城市特色风貌建设的思考和研究。如何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塑造城市新的风貌成为一个同行业关注的问题。城市风貌如何塑造的问题,将对下一阶段的城市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对国内有关城市风貌方面的研究文章分析之后,发现国内对于城市风貌的研究成果非常少,在不多的研究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类是通过分析和归纳,宏观地来认识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本质等等,试图在理论上对城市风貌做一个理论性的总结i另一类有是通过实际工程介绍某个城市风貌特色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前一类缺少实际案例来检验,往往流于空谈,同时研究主要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方面的研究,对非物质要素的研究普遍缺乏关注,缺乏对城市风貌深层次的剖析和认识;而后一类局限于特定的项目,缺乏推广性。国内关于城市风貌的实践活动,一般是通过与各类规划与设计的结合而间接进行的:在直接以塑造城市风貌为目的规划实践上,一些学者的探索研究经历了由一个渗透性地研究工作到一个相对独立的规划专项的变化过程。但由于现有条件的限制,将城市风貌特色问题作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P46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为一个独立的特定领域进行专项研究,容易造成城市外部形式与内部发展机制相脱节:单独以环境景观作为规划设计的出发点和目标,也常常会导致忽视规划实施与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的关系,降低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其后的城市规划者的实践中,城市风貌特色规划还是主要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体现在各阶段的规划之中而很少独立出现。在当今全国范围内日益广泛进行的城市设计活动中,虽然其理论体系及成果规范体系尚不成熟,但对城市风貌特色的关注己越来越融合与其理念与方法之中。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现代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城市间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城市开始意识到城市特色风貌保护的重要性,并开始着手编制城市风貌规划。这些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对于城市特色主题的确定、城市景观特质的提炼、城市形象的树立在客观上起到了较强的指导性意义。但是,就整体区域而言,在辽中南、京津塘、长江三角洲i珠江三角洲四大城市群中,除了长江三角洲城市风貌规划有所开展之外,其他城市群真正开展城市风貌规划相对较少。虽然绝大多数城市都进行了城市总体规划,部分区域还进行了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虽然包括了城市景观系统规划。但就其对城市风貌特色方面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与经济发展的高速度相比,其受重视的程度也远远不够。从我国目前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城市设计缺乏导向而引起的城市建设问题愈演愈烈,急需一种能反映各种理论和内在联系的、系统化方法,对城市整体的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指导城市设计和建设的实践,城市风貌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待探索的领域,因此,建立一种系统化的城市风貌理论框架和编制体系,成为当今形势下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手段。三、城市风貌建设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在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塑造过程中最忌急功近利,因为急功近利的后果是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可以丢掉城市的历史,可以牺牲城市的长远利益,会给城市造成永久的遗憾和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在这种大规模的、快速的城市更新改造中.许多人头脑发热、心浮气燥,把城市更新改造当成金矿,谁都想从中淘一桶。官员通过城市更新追求政绩,开发商追求利润,建筑师曲意迎合,公众参与意识差,形成了一个不利于城市有机更新和保护的环境。因而在城市在发展过程之中,破坏了城市特有的风貌,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拆大建正像《北京宪章》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是一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人类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破坏已经危及自身的生存,“建设性破坏”1始料未及,屡见不鲜。对老城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倒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随之灰飞烟灭,永远的消失了。难怪有人说我国城市建设正在经历一场砸烂一个旧世界,开创一个新世界的“文革”。这种更新方式会给城市留下永久的遗憾和刨伤。图1.2中国城市百拆图来源:时代建筑2002一03期转引自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及第20届国际建筑师大会上精彩的发言h却:,,wamp,如2000.corIl,删afc№000,l/耐iclc.a印苎二童里查竺整立垦塑里塞塑坚丝皇坚要2.保护区域和古建筑遭到破坏在城市开发过程中,由于片面追求利益,往往首先开发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老城,急功近利式的开发无法顾及到原有的历史文脉肌理,在追求高利益回报的驱使下,旧城改造中很多地段呈现野蛮开发的现象:肆意毁坏历史文物或其存在环境、大规模拆除原有建筑和设旋,推平重来,情况相当严重,且屡禁不止,把城市的历史风貌破坏殆尽。如福州发生拆毁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历史街区事件;定海古城被毁事件就是较典型的例子(图1—2)。3.原有城市空间格局被打乱城市中心的空间形态由于原有聚落中心的居民大量拆迁,城市产业结构的变迁及功能结构的调整等发生了急剧的变化i原有的人文情趣和场所的亲切感、凝聚力丧失了。城市生态格局受到威胁,城市绿地率减少,原有的自然环境与人工构筑物相融合的城市意向逐渐模糊,人们在城市中很难得以喘息和拥有~块属于自己的天地。4.城市景观建设缺乏导向自然景观方面,许多城市的自然景观保护和控制不力,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及多样性难以维系;人工景观方面,缺乏城市设计导向,许多城市建设项目盲目决策上马,不顾国情、地域差别、经济能力,历史文化特色,时而“火柴盒”,时而“欧陆风”(图l一3),时而又兴起广场热,其结果是建设整体效果差,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人文景观方面,建设不从实际出发,脱离了本土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盲目冒进抄袭,地方民俗文化艺术更被压抑和埋没,从而导致部分城市的传统和文化丧失,造成形象单一、个性缺乏、千城一面的现象。5.城市的文脉被切断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开发和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使城市的文脉受到破坏和人为的割裂。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曾讲过,建筑是本历史书,在城市中漫步,应该能够阅读它,阅读它的历史、它的意韵。把历史文化遗留下来,古代建筑遗留下来,才便于阅读这个城市,如果旧建筑、老建筑都拆光了,那我们就读不懂了,就觉得没有读头。这座城市也就索然无味了。6.城市的特有风貌正在消失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使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在城市的更新改造中由于不注重传统街区、传统风貌的保护和继承,使城市原有的特色风貌遭到破坏,并被一些低级和赶时髦的东西所替代,使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和环境产生了一种陌生感,丧失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城市在爆炸式的发展中,正在丧失它的形态、地标、识别性、特征。在信息时代的初始,信息共享扩展了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快速拆除以及同样快速建造的能力,促使数百公顷的城市或尚未城市化的土地形态突然变异。缺乏调控的城市开发对城市风貌具有干预作用:首先,引起城市风貌的变异。一是城市风貌在形态内容上的变异:城市新景观不断涌现和旧景观不断消亡;二是城市风貌在空间关系上的变异:城市尺度、轮廓和标志的变化。其次,促进城市风貌的多样共生。一是城市开发的多元化与城市风貌的多元共生;二是城市开发的时代性与城市风貌的新旧共生。图l一3广州某欧式风格居住区来源:作者自拍墨=童里塑丛壁堕墨塾堕塑塑、状垫兰坚些第三节城市风貌问题的内在原因剖析一、全球化带来城市空间与建筑的趋同性在现代语境中,“全球化”(羽obaliza廿∞)已然成为了一个极具扩张性力量的“现代性”(modemny)概念。由于它蕴涵着不可剥离的现代性意味,且被赋予了越来越强烈蚵现代人类目的论的价值期待,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正在成为一个表达现代性价值目的的关键词语,因而它不仅拥有着日益普遍化的事实描述性和经济解释力,而且也日益被赋予了一种超经济的价值评价性和跨文化的话语权力,这种巨大无形的力量,正把世界强行推进到一个叫做“全球化”的时代。当代分析解释学哲学家保罗·利库尔在《历史与真理》一书中的一段话曾被许多谈论全球化问题的学者广泛引用:“全球化的现象,既是人类的一大进步,又起了某种微妙的破坏作用。它不仅破坏了传统的文化,这一点倒不一定是元可挽回的错误;而且破坏了我暂且称之为伟大文化的“创造核心”,这个“核心”构成了我们阐释生命的基础,我将称之为人类道德和神话核心。由此产生冲突。我们的感觉是:这种单一的世界文明同时正在对缔造了过去伟大文明的支化资源起着消耗和磨蚀的作用。除了其他一些令人不安的效果外,这种威胁还表现在它呈现于我们面前一种平庸无奇的文明……在世界各地,人们看到的是同样低劣的电影、同样的“角子老虎”、同样的塑料和铝制品的暴政、同样的由宣传所歪曲的语言,等等.看来似乎人类在“成群”地接近一种消费者文化的过程中,也“成群”地停顿在一个次文化的水平上了。于是,我们遇到了正面临着从不发达状态升起的民族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走向现代化,是否必需抛弃使这个民族得以生存的古老文化传统……从而也产生这样一个谜:一方面,它必须扎根在自己历史的土壤中,熔炼一种民族的精神,并且在殖民者的个性面前显示出这种精神和文明的再生。但是,为了参加现代文明,它又强须参与到科学、技术和政治上的理性行列中来,而这种理性又往往要求把自己全部的文化传统都纯粹地、简单地予以抛弃。事实是:每个文化都无法承受及吸收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这就是我们的谜:如何又成为现代的而又回到自己的源泉;如何又恢复一个古老的、沉睡的文化,而又参与到全球文明中去。”1显然,利库尔对于全球化这~历史进程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冲击和破坏是极为担忧的,他把全球文化说成是平庸和低俗的文化,认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必将毁坏和抛弃传统文化,并对两者如何协调统一提出了无可奈何的疑闯。虽然我们并不完全赞同利库尔的观点,但大多数人都同意,全球化时代的确是一个充满着种种冲突与矛盾的时代。尽管“全球化”早己成为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然而人们对于其概念与涵义的理解,却往往是事实与想像混杂,理性与情感参半,始终众说纷纭、莫衷~是,这表明了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如果说,一般地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还不足以唤醒我们许多人对于新文化建设的紧追感,那么,在全球化的现代化过程中,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和前途问题,就的确明白并急迫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它成为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全球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①全球性资本流快速增长;②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随处可见;③国家不再是唯一影响人们政治生活和思想的实体;④所有经济活动、文化、信息的跨界连接;⑤通讯媒介产生交流和流动。可见,全球化不仅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它还包括文化的全球化、技术的全球化以及政治的全球化。’转引自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39214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众所周知,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的一个典型和集中的表现就是今天建筑文化的国际化和城市空间、形态的趋同现象。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迅速展开,随着民族文化的觉醒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世界文化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这两个既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系的文化的交织和冲突,使今天的世界建筑景观变得日益错综复杂,令许多建筑师和批评家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茫。前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长Parkinson说:“全世界有一个很大的危机,我们的城市正在趋于同一个模样。这是很遗憾的,因为我们的生活中许多情趣来自多样化和地方特色。”1其实,“全球化”并不是一个突发性的现代事件,更不是一个纯粹的世界性经济事件。它确实是一种全球一体化的社会运动。随着网络信息化和世界知识经济体系一起突显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形成了今天全球化概念的扩张性力量。它不单具有知识社会学的意义,而且也显示出一种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而盛行当今的全球化更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领域,如同济大学郑时龄教授所说2,由于全球化“话语”的影响淡化了中国城市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因而引发了城市空间与形态的趋同。无论是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或是香港、台北、曼谷、汉城,还是芝加哥、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相似。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的趋同性与无个性化,传统城市和历史建筑的大量灭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全球化对于西方世界而言是一个垄断的概念,而对于非西方社会则具有更多的被动接受的色彩和意味。对于中国而言,全球化似乎来得有些突然和急速。当一个国家和民族突然面对巨大的文明落差而又急于追赶先进文明,融入宏大的世界现代化扩展进程,且这种追赶因为各种复杂的内外条件而不得不采取某种跳跃式的方式时,她所面临的最大困境也许不只是技术和物质方面的,而且还有甚至更主要更艰难的是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当今世界文化表现出一种趋向: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大有席卷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之势,呈现出文化的趋同现象,各个国家、各个地域的文化在各个层面上都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腐蚀。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尚处在由前现代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如何在缺乏充分现代化社会条件的情况下,参与全球化进程?今天的全球化实际上是源自西方世界的现代化扩张的继续,它曾经是并且现在依然是包含着现代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的重大的“现代性”事件。那么这里又引出了一个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关系问题。如吴良铺院士所讲,“面对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不能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和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之中”。而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也正演绎了这一文化论断。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对中国建筑文化的冲击。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鼎盛于50至60年代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是工业化图1—4苏州某现代风格居住区社会的产物,体现了工业化时代的精神,来源:作者自拍一度作为“国际式”(图l一4)而风靡世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解决了建筑与城市1邦东军于莉,《当代地域建筑文化分析》,《中外建筑》,2005年第4期,P192郑时龄: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转引自http://c鲫pus.cer.net/20040914/3115730.shtml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的功能问题,但它却摒弃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忽视与城市历史、文化信息相关的城市风貌特色,在城市中造就了许多千篇一律、缺乏生活气息、冷冰冰的现代建筑及其环境。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的初级阶段,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趋同现象加之国人对“国际式”的向往与追求,使得西方现代建筑很快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作为文化物质载体的城市建设,正在疯狂拷贝、照搬西方的建筑模式、建筑风格,城市特色、城市形象塑造和设计也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的影响,现代建筑随着各地的竞相模仿、抄袭而迅速蔓延。而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由于缺乏经济的有力支撑,往往难以抵御西方现代主义运动的冲击,一时间,中国大地从大城市到小城市,从旧城改造到新区规划、建设,无不向“国际式”靠拢,满地皆是千篇一律的方盒子,过去浓郁的城市特色风貌日趋单调,黯然失色。可见,全球化在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和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国城市文化的新殖民主义,而中国许多城市在模仿西方风尚的同时,逐渐失去了传统的、地域的、文化的、多样化的特色和个性而一步步走向了雷同。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城市正在逐渐失去它的个性,失去它的灵魂。二、快速城市化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已经成为20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最大影响的社会过程。直到最近,城市化几乎是唯一一个被看作是现代化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直接指标。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Stiglitse)在世界银行的一次讨论会上宣称;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进程的两大关键性因素1。并认为,新世纪对中国有三大挑战,居首位的是城市化。如果中国能在21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其经济实力、科技影响力肯定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促进城市大发展,城市建设正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展开。近十多年来,不但城市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而且各类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为33%,如果按照西方150多年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即城市化水平每20一25年翻一番的标准预计,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接近65%一70%,中国城市将会从2002年的近700座城市发展到1500座城市,这将是中国重大而空前绝后的社会与地域变迁,也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过程。80年代以来,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与此同时,快速的城市现代化亦在迅速改变着历史城市的空间结构。大片大片代表了城市历史的建筑倒在推土机的履带下,。传统城市连续的籀谴窒=l鄹越∞圈罔小区围墙肢解,变成一块块城市庄园,急剧的城市化缺乏理想的城市模式,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城市图1—5中国快速城市建设的代表~深圳来源:《时代建筑》2005一04期建设的短期行为将传统的城市改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的空间,表现出一种形式转引自:仇保兴《我国城镇化高速发展期面临韵若干挑战》http:/~帆p1柚skyn柏owBrticle.phP州d280&d解g=36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追随利润的倾向。大量土地被圈走,城市的理想被开发的利益所取代,对城市空间的认真探索被表面显赫的售楼广告词所取代……。中国目前正在以这个星球上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和复杂性推进城市化进程(图i一5),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市风貌的巨变,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以及改善城市环境的迫切心理,大部分人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向,求新、求大、求全成为一个突出的目标。从江南水乡到北国城市,高楼大道成为城市现代化的象征.城市在迅速变化着,而这种变化在不同的城市却都咀趋同于“现代化”为结果。在这种追求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似乎忘记了给原有的城市留一点的影子和记忆。城市建设被一统天下的“现代化”风格所覆盖,原有的南北东西的城市不同的特色被减弱甚至抹煞,城市表面上光鲜漂亮了,实质却缺乏鲜明个性和高品位的形象特征。原有文化脉络被粗暴打断,城市变得既谈不上整体风格,更谈不上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城市的面貌交得越来越相似,城市不再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故乡。三、认识的误区导致了“建设性的破坏”在当前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城市建设欠账太多,再加上城市行政官员急功近利、盲日攀比的思想作祟,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历史性城市的风貌特色正在遭受新一轮的破坏。与建国后前几轮破坏浪潮不同的是,这一轮的破坏是行政手段、市场机制双重作用的结果,在某些城市甚至表现为官、.商、民齐上的局面,其持续的时间更长,破坏的力量比前几次更大。更为危险的是当前城市风貌特色的丧失往往是在各种貌似正确的口号和政策下推进的,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一)对城市发展的理解肤浅相当多的政府官员,将城市中的历史古迹看成是加快城市发展的障碍,是市政工程建设的“钉子户”,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不和谐的音符,把城市更新简单地理解为拆旧的、建新的,且拆除得越彻底越好,在更新中重视硬件的更新,讲究规模,追求高、大、洋,缺乏有机的、自然的、历史的、连续的更新理念。而且保护的观念十分淡薄,普遍缺乏保护意识,在历史文脉、传统风貌、城市特色保护的认知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市风貌的逐步丧失。他们并没有认识到,一座城市中的古迹和风貌是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留下来的实物,是研究、借鉴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例证和源泉,珍惜和保护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这份先祖传承给我们的独特风貌和遗物,就是保护不可再生的发展资源。尤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保护得法,城市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信息资源特征将是永不枯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历史文化古城的风貌与内涵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的高等资源。(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趋同受西方现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生活价值观的影响,以及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和各类媒体的宣传导向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趋同化。现代技术和交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更依赖于相似的“人工环境”,带来的结果是价值取向的趋同性,对生活环境的认可趋向于同一模式,即现代化。由于在经济发展背景下导致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趋同,反映在物质环境建设目标也趋同。原本由于地方性不同的建造技术、建筑材料和形式结构被统一在同一种建造模式之下。原有的地区和民族特色被千篇一律的现代化建筑、规整宽阔的道路所取代。城市中的许多人自以为是地享受着现代化所带来的舒适与快捷,殊不知他们正在与精神的家园背道而驰,且越走越远。(三)改善城市居住环境的误解不少人的确是出于对居住在旧城区的居民不能享受现代城市居民应有的生活居住条件而担心,习惯于将人均居住面积、绿化面积作为衡量人居环境的简单尺度。总认为“旧城”17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就是过去岁月留下的烂摊予,不少是属于急待拆除的“危房“.要旧貌变新颜、出政绩,就要“破旧立新”、“快刀斩乱麻”,于是将旧城区的老宅旧居全部拆除。再加上房地产开发商对寸土寸金的旧城中心土地资源的垂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计划在这两股力量的合击下,不约而同地在各城市蓬勃启动起来了。城市的旧城部分是构成城市风貌的基本肌理,历史悠久的街区老房子传达着这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被拆除,城市的风貌特色将荡然无存。即使保留了少数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名录的老房舍和院落,也会因为被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的层层包围而显得孤立突兀。实际上,这些被剥夺了整体历史文化环境的“文物保护点”己失去了绝大多数历史文化信息。历史的经验告诉们,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不同程度上犯过同样的错误。这一时期,城市领导和民众往往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极容易忽视城市风貌特色的维育,而待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重新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视城市的文化渊源时,大批的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已遭受彻底的破坏而无法挽回。然而,这样一种被西方建筑界几十年前就已经摒弃的改造计划,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悲哀。(四)错误的。开发性保护”保护好历史街区、文物古迹所构成的城市文脉,无疑会给当地带来丰厚的旅游收益。这是以能完整读取历史信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但如果仅仅以满足某一历史阶段一般游客的猎奇心理,进行过度的“迎合性”开发,(图l一6)劣质的修复和模仿传统特色、风格粗糙的假古董仿古一条街既浪费了当地政府的投资,又破坏了文物古迹。此外,有些地方政府贪图方便或者是不能排除房地产商干扰的缘故,将历史街区的修复整治作为一般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交给房地产公司进行“保护性开发”,其结果难免是“与虎谋皮”,鸡飞蛋打一场空。也有的历史街区整修项目,单纯委托某一家设计公司对每一幢单体古建筑进行设计。由于设计单位的良莠不齐或以单一的设计风格来“统一”历史街区所有的建筑整修工作,其结果是抹杀了整条街区几百年积累的历史信息,使“保护性开发”出来的街区建筑整齐划一、风格雷同,失去了古建筑的艺术韵味。图1.6大行其道的仿古一条街来源:hnp:帕wn嘲ssc.org,gb,Nw∞cfcszI州sq,usembiedlai3243RRh…四、规划自身的缺陷难辞其咎我国的城市规划方法长期受到以形体规划为核心的西方现代主义规划理论的影响,理性地将设计分解为功能、技术和形式,把人、建筑与城市都看作是抽象的事物,认为人造环境与相应的人的活动是可以预先设定的,却没有考虑使用者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对于城市风貌问题的研究本身也受到城市规划原有学科渊源的影响,对城市特色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物质性层面上,对非物质性层面以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缺乏探究和分析,对造成城市面貌的单调化和城市特色的丧失的内在机制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段,来对原有的城市特色加以保护和发展,对这一进程的发展被迫处于观望和批判的状态,显得无能为力。还有就是城市规划管理及设计方法单一并且缺乏创新,尤其对城市特色的继承和发展缺乏主观的努力。有的规划在现今大规模的高速城市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多年前发展缓慢时的方法;或者有的规划是在对实际的情况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做出的,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缺乏实际可操作性:还有些规划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中错误地采取18第一章国内井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辩题了同样的模式,有的甚至就是直接照搬。这些做法都对城市风貌特色的丧失直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传统城市和建筑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区别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独立而完整的体系,而将对应于西方生活模式建立起来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建设实践,难免具有一定局限性和不适用性。中国目前迫切需要一种中观层次的、能够较为普遍适用于指导各类城市风貌建设的理论体系。五、运作和保障机制的不健全限制了规划的执行力(一)不健全的运作机制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与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一个独立的专项规划,但城市风貌规划未列入专项规划而独立存在。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口不一。有人认为城市风貌规划在内容上与城市设计相重复,没有必要单独列出;也有人认为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对城市特色风貌的忽略导致千城一面的后果已成为一种通病,必须增加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后,第二批、第三批共99个历史文化名城,并制定相应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以及城市规划法中规定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是尊重历史,重视文化传统和非常注意保护城市特色风貌的。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对于保护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外的其他城市风貌控制是没有作用和约束力的。许多城市基于现实的迫切需要都做了城市风貌规划,但由于各城市具体情况不同,各个城市所做的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深度也不同,没有统一标准。规划的成果质量深浅不一,更有一些粗制滥造、东拼西凑的设计,造成了具体实施过程的混乱。(二)不健全的保障机制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一种行政行为,在我国这样一个法制尚需健全、法律意识淡薄的特殊背景下,没有有效的规划行政政策和措旌作保障显然会苍白无力。在我国许多城市,由于体制上的不完善,规划工作在决策上缺乏民主性和法制化,个别领导的长官意志高于一切,为体现所谓“政绩”,城市发展一味求新求快。城市领导者要么在规划制定上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要么在规划实施上缺乏连续性,过于随意、讲究人情,造成长官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以权压法。从现实觑划实施难来看,规划最重要的并不是圈面功夫,而是制定科学有效的落实图面的城市规划实施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规划冲突,“规划要少一些艺术表现,多—些深层行政政策措旋”,否则,光靠传统的“几板斧”和“硬技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中是绝不可能具有驾驭并取胜把握的。现行的城市规划实施政策本来就少.而关于城市风貌方面的更是少之又少。现有的法律、法规只有关于历史保护方面的,对于城市风貌的保护与维育等方面基本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虽然各地政府制定的规划和城市设计导则等也具有一定的法规效应,但由于内容过于简单和原则化,适用性不够,滩以形成较强的约束力。城市风貌规划是一项技术工程,无法直接实现,只有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有效手段,才能保证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旌。否则,城市风貌规划就难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城市的面貌、特色、可视形象、文化品质等也就难以达到一种令人满意的状态。小结:“在当今城市国际化和各种飞快转变的激流中,惟有各自的历史街区、传统文化才能显示出该城市的身份和市民的文化归宿,如何把它保护好、使其继续长存下去,已经成为该城19第一章国内外城市风貌研究的状况与问题市整体发展中的最根本的因素。”1在全球文化趋同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和个性文化的回归尤为重要。因此,什么样的城市风貌才是好的城市风貌、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保持城市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面对现代功能主义在西方城市建设中的泛滥,在重申场所精神的同时,就提出了城市建筑、城市群体记忆的新概念,引入了时间维度,以关怀城市建筑的人文价值。今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城市特色风貌的保护,并将其作为地方特色保护的基础。以寻找城市特性的基础—一从自然特征和建成环境中,选择有表现力和有价值的、对新的发展起限制作用和提供适当机会的各种要素。进化的演变是城市唯一最恒久的特性,而如何控制这种变化,实现新和旧的最有利结合,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所有伟大的时代都曾留下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为人类留下关于那个时代的永恒的城市记忆,为什么我们不试图去探索新世纪的地方风格和城市风貌特色呢?当然,城市特色风貌的建设之路是艰难而且漫长的,然而我们没有理由拒绝这一机遇和挑战。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EB/OL】.(中欧历史城市市长苏州会议,1998年4月)20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第一节城市风貌系统有机体的基本特征一、系统科学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一)系统科学的起源与发展1948年,由美籍奥地利裔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皿.v.Bercalan蹄)创建了系统论,此后兴起的系统科学第一次正式提出并开始求证系统的存在是普遍事实的新学说,指出系统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作为20世纪的重大科学成果之一,系统论自60年代|三l后得到重大的推广和发展,在社会多方面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990年,钱学森等中国科学家在此基础上发表“一个科学新领域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提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opencomplexgiantsystems)概念,认为其存在于自然界、人自身以及人类社会,指出其开放性、复杂性、层次性等特征,并提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1将我国复杂系统的研究推到世界学术前沿,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可以说是奠定了系统科学在我国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各行各业相继引入系统的理念进一步加深本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法,也为一些新兴的学科或事物的研究提供了直接有效的认识和分析手段。城市风貌的研究恰恰是在系统论的帮助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二)系统的概念和特征1.系统的概念贝塔朗菲认为:“所谓系统,就是指由一定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层次和结构,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艇体。”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给出了更为完整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台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该定义认为构成系统至少要有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各组分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因而都可以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用系统方法来描述。自然界中任何研究对象,只要它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部分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都可看作一个系统。22.系统的基本属性系统具有许多特性,但从系统的定义出发,规定了系统以下几个基本特性:①多元性一一存在有差别的多个事物才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整合成为一个系统的要求。组分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源泉。②相关性一一系统中所有元素或组分都按照该系统特有的方式彼此关联在一起。相关性包括结构性和层次性,结构性是指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某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层次性是指系统由于系统组成,本身可以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相关性也是系统“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差异而不相关的事物构不成系统。③整体性——系统是由它所有组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特征。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它具有整体的结构、特征、状态和功能等。1转引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实践》,香山科学会议,赵生才cn,web/Ligtcon~C伽m^e£asp?mo=2782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王鹏,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121http:Ⅳwwwxssc21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三)相关基本特征系统科学中有许多概念对系统进行描述,其中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是系统研究中较为基本的三个特征,系统的特征表现在这三方面。1.结构系统研究最关心的是把所有元素关联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有方式(包括关联力)。组分及组分之间关联方式(系统把其元素整合为统一整体的模式)的总和,称为系统的结构(stm曲lr曲。只要组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就有系统结构。但有结构不等于有序。在相对的意义上,结构分为有序的和无序的两大类。有组织的系统就是具有有序结构的系统。结构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划分子系统,分析各个子系统的结构,分清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方式。2.功能功能(胁cⅡon)是刻画系统行为,特别是系统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系统的环境是指系统之外的一切与它相关的事物构成的集台。环境具有相对性,不同的研究目的,不同的研究者,同一系统的环境划分也有不同。系统是在一定环境中产生、运行、延续、演化的,而系统的任何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系统行为所引起的、有利于环境中某些事物乃至整个环境存续与发展的作用,称为系统的功能。被作用的外部事物,称为系统的功能对象。功能是系统行为对其功能对象生存发展所作的贡献。凡系统都具有功能。系统的整体性至少要体现在功能上,整体的功能不等于部分的功能之总和。一般来说,整体应具有部分及其总和所没有的新功能。功能是一种整体特性.只要把元素整合为系统,就具有元素总和没有的功能。功能与其结构关系密切。系统的功能是由结构和环境共同决定,从系统自身的角度而言,可以说结构决定功能。3.演化过程系统的结构、状态、特性、行为、功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变化,称为系统的演化(evolution)。演化性是系统的普遍特性,只要在足够大的时间尺度上看,任何系统都是演化系统。系统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式:狭义的演化指系统由一种结构或形态向另一种结构或形态的转变;广义的演化包括系统从无到有的形成(发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从一种结构或形态到另一种结构或形态的转变,系统的老化或退化,从有到无的消亡(解体)等。系统演化有两种基本方向,一种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一种是由高级到低级、由复杂到简单的退化。现实世界的系统既有进化,也有退化,两种演化又是互补的。系统进化的总方向是越来越复杂,从简单系统进化到复杂系统。二、城市风貌作为系统的基本特征系统科学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来解决多因素、动态多变的有组织复杂系统的思维方式。城市风貌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同样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一)城市风貌系统的功能第二章城市风虢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城市风貌系统是城市综合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它和其它系统一起共同完成城市的综合功能,城市风貌系统所担负的独特功能在于通过物质形态的塑造,提供美的城市景观和城市面貌,从而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格和水准。进而展现一个城市总体的精神取向,或者称之为风貌意象。城市人创造了城市的物质形态,同时实现了城市人的自我价值,而反过来,城市的物质形态及其内含的隐性形态(即精神内涵)又育化了城市人,陶冶了城市人,从而影响到城市各个方面、各个系统的发展。进一步讲,城市风貌的功能在人和物质环境的关系上表现为~种共生互动效应,即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的文化风格越高,则城市环境造就的城市人素质就越高,进而城市人创造的物质文明层次也就越高。(二)城市风貌系统的结构根据系统学韵观点,城市风貌系统的功能是由系统的结构支持来完成的,相同的功能可以经由不同的结构来完成。以上明确了城市风貌系统的功能,下一个问题是与其功能相对应,城市风貌系统的结构又是怎样构成的呢?城市风貌系统的结构不仅具有空间结构属性,同时还具有文化时序的属性,因此城市风貌系统呈现出双重属性的特征,这也是城市风貌的自身内容所决定的。城市风貌系统的空间结构属性即城市风貌诸要素在空间坐标中的联系与呈现的方式或形态,现实中的城市风貌系统在空间上是千姿百态、无限多样的,但抛开次要的关系和细微的复杂性,城市的空间结构可以概括为大尺度形态、中尺度形态和小尺度形态,而每一层次的形态又都是由城市显性和隐性形态要素构成。城市风貌系统的文化时序属性指的是城市风貌的显性形态要素和隐性形态要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时间坐标上呈现出演变和层聚现象。一般而言,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看,城市风貌系统的时间结构可以概括为四个层,即原始风貌层、农业风貌层、工业风貌层和现代信息风貌层,每个风貌层又可以细分为更丰富的次层。在城市风貌系统的空间结构中,由大尺度形态到诸多的中、小尺度形态,是一个复杂多样的系统。根据系统学原理,在系统的结构中,总有那么一部分要素的质量、数量、形态和排列方式比较优越,在系统结构中占据主导的地位,其对于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在城市风貌系统的空间结构中应用这一原理的结果是,我们必须重视和尊重空间结构中那些在质量、数量、形态和排列方式上占据了优势和主导地位的部分,联系城市风貌的具体特点,这个占主导优势的部分还必须具有以下的属性:其一是稳定性,也就是说不会因自然条件或—般的人为条件而经常变化。其二是明确而肯定的形态,不能是模糊的、抽象的形态。其三是具有~定的空间变化或空间序列,使其中人的活动能得以展开,并产生相应的活动模式。满足以上限定条件的空间结构形态,本文称之为城市风貌系统的空间结构载体。需要指出的是,空间结构载体相对系统而言,不一定具有唯一性,这是城市风貌系统相对于其它系统的独特之处,这也是由城市风貌系统的综合性所决定的。以上分析了城市风貌系统的空间结构属性以及其物质载体的特征,接下来继续应用系统学观点分析一下城市风貌系统的文化时序属性,城市风貌系统在时间结构中表现为特有的肌理、具有控制力的色彩,指代性的形态符号等,我们把那些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起着一定主导作用,同时占据了一定优势的部分,称为文化时序载体。之所以称其为文化时序载体,是因为时间流量在城市风貌中的沉淀积累或接受外来冲击的堆积,多表现为文化的内涵。对于具体的城市风貌而言,文化时序载体还必须具有以下的属性。其一、稳定性,不随自然力和~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般的人工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其二、是人类劳动的成果或部分蕴涵了人类劳动的成果,反映了一定阶段人类的文明程度或特定的地方文化或特定阶段政治社会生活的状况。其三、有较为均质的肌理、统一的文化气氛和形式格调,—般使用相似风格的空间和形态符号,反映了一致的伦理准则和技术水平,以及由伦理准则推演出的设计思想。城市风貌系统纷繁复杂,如果不分大小巨细,一概而论,则难以了解其概貌,甚至不得要领,手足无措。但经过以上运用系统学观点对城市风貌的空间结构和文化时序的分析可知,只要我们掌握了风貌系统中起主要的关键作用的部分,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和优化。(三)城市风貌系统的演化过程城市这个巨大的系统,时时刻刻都处于一个不间断的演化与发展变化之中。城市的这种动态发展的特性可以以城市空间系统演化的动态过程为例。在城市发展演化过程中,城市性质和职能是随时问变化的,城市用地从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可置换性。以建筑为主体的城市风貌的物质载体,呈现出一种动态的随机的变化过程,即城市中的建筑物不断地拆除与重建,形成城市建设动态的、随机的过程。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初始条件、区域的和城市内部的诸多因素都具有随机性、偶然性,由于社会类型、国家、民族、地域环境等诸多的不同,城市生成发展的条件和过程也不同,形成不同的城市风貌、职能、形态和城市文化。因此。世界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两个风貌相同的城市.但城市总有其共同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的生成发展规律,存在着系统构成、功能、信息等方面的自相似性,城市系统内部有着自组织的规律性,对外部环境有自适应的能力.当我们做更深入的考察时,可以察觉隐藏在深层次中的秩序和结构,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其中,不可逆性、开放性是其重要的性质。城市系统的演化所达到的阶段和进程不同,对应着不同的性质和规律,有着不同的结构和形态,这些阶段和进程、性质和规律、结构和形态并非全是系统自身演化的结果,而是与更高层次的系统和并列的其他系统相互包含,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结果。只是每个层次的不同系统或每个系统的子系统在演化过程中均具有不同的尺度、方向、速度,正是这样,形成了城市系统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城市系统新的结构、形态、功能、性质涌现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形成了难以整体描述的多种多样的演化机制。根据上述对城市空间系统的论证可见,城市巨系统的动态复杂性。作为城市巨系统的一部分,城市风貌也同样具有其上级母系统的动态有机性、不可逆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从现代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风貌系统的发展正向着更加复杂化和高层次的方向演变。三、城市风貌系统研究的内容范畴由于城市复杂的整体性,虽然各相关专业均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其具体的研究内容一般只是城市的一个侧面而已,城市风貌亦然。那么城市风貌系统应如何建构,才能恰如其分反映出城市风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特点呢?在确定城市风貌系统的构成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一下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特点,经过对比分析可以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对城市风貌有一个更为清晰的前提性认识。(一)相关学科对城市研究的对比分析城市社会学是通过研究市民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以及城市社会组织和社会系统,并通过研究、影响社会的各种相关因素,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结构、构成、层次与功能,变化形成的原因与过程、机制和趋势,进而提出解决城市问题、改进城市社会组织,提高城市社会效益的措施。其研究对象包括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分布、城市人口、城市发展与变迁、城市的结构与功能等等。城市生态学于本世纪20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倡导发起,是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城市生态学将城市视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理论上着重研究其发生和发展的动因、组合和分布的规律,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在应用上旨在运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系统关系,增加城市活力。城市地理学是将地理学应用于城市研究的一门学问,是地理学的一个专门的特殊的分支,其涉及的内容综合性强,复杂程度大。城市地理学是要应用于城市的区域规划和总体规划,借以明了城市的分工性质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分布分工协作的合理程度,以及应用于各类与城市和区域发展有关的研究当中。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通过对不同城市彤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与城市区域分工中所担负的不同职能,呈现的不同结构和形态之间内在规律的探索,进而把握城市的空间组织。城市美学的研究内容具体是什么呢?吴良镛先生在《广义建筑学》一书中关于“城市美”的问题所建议的认识的观点,即以“广义的”和“狭义的”的两个方面来认识,“广义的,即以城市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城市是人类聚集,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的产物。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结晶,也反映了精神文明的积累。因此,城市是文化韵体现,而城市文化也是城市得以延绵的重要内容”。而“狭义的,由于城市是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需要有美好的空间和景观。可从形式美的角度来欣赏分析:建筑物与建筑群的美,自然环境的美(它们的改造和利用等),城市美学的客观标准和客观规律等。它们有着比建筑学更为广泛的内容”1。(二)城市风貌与相关学科的关联从前文关于城市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的陈述可以归结出各学科的研究内容大致为:1.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城市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宗族、城市人口、城市犯罪、城市舆论、方言、宗教、道德、法律、民风民俗等。2.生态学的研究内容:自然的气候、山川河湖、土壤、地貌、动植物等,经济的信息流、物流、能流的新陈代谢,社会的人群结构、环境容量、人口容量控制,市民生理、心理等问题。3.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宏观的城市群结构、城市分布、城市职能等:狭义的城市平面格局、空间结构、山水特征等。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杜,1989.P208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4.城市美学的研究内容:广义的涉及到城市社会、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市民的价值观等;狭义的指自然景观和人工的物质形态景观,以及介入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的次人工景观或灰色景观。城市风貌的研究内容和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美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不可分割,其间的区别不言自明,而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的一部分、城市美学中的城市文化与城市历史、价值观、伦理观等的广义内容,而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一部分,以及城市美学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之狭义部分等共同构成城市风貌的直接的显性部分。因此城市风貌系统研究的内容是多学科的综合综上所述,城市风貌的研究内容应该包括两部分,严格地说应该是两个层次,即潜在的隐『生的城市文质形态和直接的显性城市物质形态。潜在的文质形态近似于“道”,显性的物质形态近似于“器”,“道”与“器”的统一呈现为城市风貌,“道”与“器”不相分离,在城市风貌中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形与神”、“气与色”、“静与动”、“风格与造型”、“乡土感与聚落”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城市风貌不仅将物质形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暗示了以物质形态作为载体的精神与情感内涵,所以城市风貌的研究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涵义。四、城市风貌系统构成的哲学认识根据前文对城市风貌的概念与构成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城市风貌是通过自然景观、人造景观和人文景观而体现出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城市传统、文化和城市生活的环境特征。风貌中的“风”是对城市文化系统的概括,是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戏曲、传说等文化方面的表现,是城市风貌的内在构成;“貌”则是城市物质环境中相关要素的总和,是城市的有形形体和无形空间,是“风”韵载体和城市风貌的外在构成。因此城市风貌是城市内在文化系统与外在物质构成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两者有机结合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取向的城市风貌系统。城市风貌系统的内在构成和外在构成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导致系统功能的丧失。进而导致系统的消亡。而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城市的外在物质构成是城市风貌系统的外因,而城市风貌的内在文化构成则是城市风貌的内因。在二者的关系上,作为内因的城市文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通过城市外在的物质构成起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风貌维育的重点是对城市文化构成特别是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本章节将重点讨论城市风貌系统的外在构成,对于城市风貌的内在构成将在后一章节着重阐述。第二节城市风貌系统的构成要素城市风貌系统的组成因素以前面的分析得出的结论而言,所有城市风貌的研究内容包含两个层次,并由这个两个层次的具体象征物(可以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指示物)具象地表征为两个类别,即表层的显性形态风貌构成要素和深层的隐性形态风貌构成要素。本节将使用系统层次的观点进一步对其进行剖析。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一、显性形态风貌构成要素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常常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在后续的研究中常常需要将几种不同的要素分析角度结合使用,才会更有利于城市风貌系统的相关领域的研究。总的来说显性形态风貌构成要素常见的归纳方法有如下几种:①层次法。即将城市的显性形态风貌构成要素分为宏观即城市总体层次的要素(如:路网格局、主要天际线、至高点、城市分区、绿地系统、广场系统等),中等层次的要素(如;区中心、一条街、建筑群、江河潮滨岸线带、城市航空港、陆地出入口等),微观层次的要素(如:小广场、小游园、花坛、路灯、建筑外形、铺地、喷水等)。②类型法,由原型推演出的各种类型形成各种集合,以此为根据进行对照划分。这一方法一般要结合具体实例,和层次法等其它方法结合起来应用。③二元法(或称三元法),即人工与自然二分法,~部分为人工要素,另一部分为自然要素,然而现实的环境中,纯粹的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较难界定,很多时候是人工和自然的混合物。这里暂且称为复合要素。于是,也就存在了三种要素即人工要素、自然要素和复合要素。④虚实法,也就是将城市分解为物质形态实体和实体围成的空间两部分,即虚实两部分,并按其规模大小和性质进行更详细的划分。也许还有其它的划分方法,这里不再一一罗列。城市显性形态的风貌要素的分类方法如上所列,但究竟哪一种更有益于城市风貌的研究呢?下面一一作简要分析。首先,层次分类法对城市风貌显性要素的归纳,结构清晰,其优点是容易把握起主要作用的景观要素。缺点是过于形式化,理论性较弱,不便于城市风貌水准的整体提高;其次是类型法,由文化和集体意识原型推演出各种类型,以此引导和约束城市要素的生成,理论性较强,城市片区内可以借鉴,若推及到整个城市,可操作性较差:虚实划分法-有利于外部空间的形成,有利于创造公共活动场所和空间,从而使接个城市实体疏密有致,圉底分明,缺点是仅触及到了物质形态的部分属性,不够全面;三元划分法,将城市显性形态风貌要素分为人工要素、自然要素.复合要素三个方面。城市的实际形态其实不是人工与自然的截然划分,而恰恰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有些场合这种表现就更为充分,比如小游园、花园式院落,人工绿地、小广场、水际岸边的河滨绿地、屋顶花园以及生态式建筑等等。在这些环境与设施中,自然的和人工的成份兼而有之,且融合得恰盈}好处,是天人合一的结果,也符合山水的理念。因而站在整个城市风貌的高度,将这种类型的环境或设施作为~种特定的风貌构成成份即复合要素是较为合适的。城市显性形态风貌要素的三元划分法,揭示了风貌的深层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又通过城市的物质形态有着直观的反映,并且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观念支配下的认识与观察方法,三元划分法(根本上讲是二元之分)也有利于人们以之作为一种人工与自然并举的价值观来认识城市环境和调整城市环境,引导城市向着天人合一的山水概念的方向上发展,因此城市显性形态风貌宣于用三元法进行划分。二、隐性形态风貌构成要素接下来继续分析隐性形态风貌要素的构成。城市风貌的隐性形态因素如前文所述,其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和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美学和城市管理学等的研究内容有许多的联系和交叉,具体如社会学中的宗教组织与信仰,人口构成、民族、民风民俗、语言、道德、法律等,城市生态学中的经济和杜会因素,城市美学中广义的研究对象如城市文化、城市历史、伦理观、价值观等,城市管理学中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评价机制、决策方式、管理模式、调控手段,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水平、城市的经济区位、污染、拥挤、贫富差距、土地利用、教育普及状况与人口受教育水平等。以上这些所涉及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作这么两类;一类是可量化、可统计的,如人口年龄构成、职业构成、城市化水平、人均收入水平、贫富差距、土地利用、人口教育水平、犯罪率等;另一类是不可量化的,如宗教信仰、民风民俗、城市历史、城市特有观念和其它特点(如伦理观、价值观、审美观、决策方式、管理模式等)。隐性形态构成要素实际上是城市风貌内在文化构成的在城市系统各个方面的物化的具体表现。三、城市风貌构成要素的认知方式城市中的风貌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城市传统的物质形态的表现。而人作为城市物质形态要素信息的接受者,对城市风貌构成要素有着自己的思考与感知方式。从人类的对客观世界物体的感觉经验来说,城市风貌的要素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形象:人们对城市在视觉上直观的外表感受,城市的尺度、建筑造型、色彩、城市轮廓、城市的自然风光、以及居民的服饰、举止,等等。②表象:人们观察城市时,除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耳、鼻、口、身的综合感受,对形象的感性的和日常经验式的归纳和分析,如城市的建筑特色,城市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情趣等,这是比上一种高一个层次的感受。⑧抽象,把前两种感受联系起来,进行思索,并借助于其他的文字、图纸、人们的介绍,通过有知识有专业头脑的人总结提炼而得出的城市变迁,城市格局,城市的文化特征等城市风貌要素的深层次的组合结构。如福州给人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三山两塔一条江”,福州特色工艺品和传统小吃,以及福州的传统的街坊、古树、河桥、庭院、亭廊、小巷和民谚方言、风俗习惯、地方曲艺、戏剧。专业人员把这些抽象出福州的城市空间格局是,左鼓右旗f城市左面是鼓山,右面是旗山),三山两塔一条江,井字路网,城市从北向南的发展,发展轴是八一七路,城市的传统街区是朱紫坊和三坊七巷地段。由于得出了福州城市保护的“金三角地带”——三山两塔的通视要求而划出的三角形视线控制范围,保护城市中三山的文物古迹,“还山于民”的风貌保护原则,金三角地带的高度和用地性质的确定1。对城市风貌要素的主观整合是建立在专业美学、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学科技术基础上,对要素进行的深化的分析与认识。也是区别不同城市风貌特色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与手段a其中形象、表象、与抽象在哲学上是主观事物对客观世界认识逐步推进的三个层次,是我们对风貌的构成的认识逐步推进的基础。四,城市风貌系统的信息概念转引自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P33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城市风貌系统如同其它一切系统一样,具有要素、结构和功能三个因素,而物质、能量和信息是贯穿于要素(或日下一级的系统)到系统(如城市风貌系统)以至整个宇宙的物质存在方式的根本属性,在物质、能量和信息这三个基元中,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利用、改造是以信息开始,对于城市风貌系统的认识与调控也不例外。这里就结合城市风貌的信息、联系城市风貌系统的内容、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分析城市风貌系统的调控。美国科学家申农最早提出了完整的通讯信息理论。在稍后的60年代,卡尔纳提出了语义信息,通俗的讲,语义信息也就是指信源所发出的信息所包含的真实的原指的意义。同时代的贝里斯等人又提出了关于信息的实际效用问题即有效信息理论,其主要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接受者收到后所起的实际效果,联系实际效果来衡量信息,有效信息理论因此也常被称为相对信息理论。语义信息理论和有效信息理论作为城市风貌信息的理论背景,二者对城市风貌信息具有直接的有益的理论指导作用。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个城市符号信息系统不断更新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符号不断被评价、确证、沿用、否定或重构的过程。城市风貌系统的演变,其中信息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过程中,其一是信息反馈过程。信息反馈的内容包括城市建设规模是否超过了自然的环境容量,项目实施后的有关目标的定量统计数字,目标对原有环境物质形态影响的结果如何等等。其二是信息施控过程。施控的过程,也就是决策者的意见或所发出的信息,经由设计者理解、阐述、创意,以技术约束和艺术想象的形式——图纸表现出来,在征得市民理解、支持和领导专家同意批准后,由施工管理者按规范并结合自我经验塑造为实体的过程。这一过程代表了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因此从信息传播意义上讲,传统的城市建设过程,是一种单过程或日非循环过程。只有信息的施控过程,而没有或不注重信息的反馈过程,缺乏对既成事实的评价、检验和总结,从而也就不利于城市建设的循序渐进和良性循环。那么应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昵?这里显然应首先明确两个概念,即什么是信息和什么是城市风貌信息。《现代汉语辞海》中关于信息的解释是:“信息是指音信、消息;信息论中指用符号或信号传送的内容为接收者事先所不知的报道2”。《辞海》中的解释包括二种含义:“①音讯:消息。②通信系统传输和处理的对象,泛指消息和信号的具体内容和意义。通常须通过处理和分析来提取。信息的量值与其随机性有关,如在接收端无法预估消息或信号所蕴含的内容或意义,即预估的可能性越小、信息量越大。”王文举先生主编的《信息学概论》中在经过归纳总结后这样定义“……,信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表征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实质内容。”1这里所阐述的“实质内容”的概括,揭示了信息之于一定目的的本质内涵,是关于信息恰当且独到的见解,唯有抓住“实质内容”,才能不为纷繁复杂的信息载体形式所迷惑,从而掌握关于客观事物变化和特征的真实内涵。那么什么是城市风貌信息呢?顺其自然承接下来,城市风貌信息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形式反映出来,表征客观的城市风貌显性和隐性形态变化和特征的实质性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物质载体所含的实质性内容越多,其承载的信息量就越大。那么我们如何形容某个城市风貌物质载体的风貌信息的多少或强弱呢?这里我们尝试引进指数的概念。用指数的升高或2《现代汉语辞海》,中国人民出版社,1994,P12721王文举,《信息学概论》,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P25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降低来反映风貌信息量的变化,我们称之为风貌指数。风貌指数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现单个风貌物质载体或整个风貌系统的风貌信息量的变化。第三节城市风貌系统外在物质构成的主体一城市风貌载体城市风貌系统外在构成的主体是什么?城市风貌系统的特色的空间结构又是怎么形成的?它是不是具有一些基本的风貌的空间结构形态,通过不同城市不同风貌构成要素的组合而形成不同城市风貌的特色空间结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下面的论述将进行详细的分析。一、城市风貌载体与城市风貌符号(一)城市风貌载体按照系统学的观点,任何系统都具有要素、结构、功能三种属性。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础,是结构和功能的物质载体;结构是构成系统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协同、相互排斥的排列组合方式,结构的形式在~定程度上影响功能;功能是系统在一定的外部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能力和特性。在系统的组成中,总有些部分在要素、结构、功能三个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并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在城市风貌系统中,我们称之为风貌载体。风貌载体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空间结构载体,另一部分是文化时序载体。空间结构载体在城市该风貌载体中占据优势,发挥主导作用,并具有一定的空间稳定性,具有明确肯定的结构形式,同时兼具一定的空间变化和空间序列,有相应的活动模式即人的参与。文化时序载体在城市风貌的时间结构中占据优势,并发挥主导作用,其具有一定的肌理稳定性,反映特定地域特定时间段的文明程度、文化格调、伦理准则和技术水平,往往具有统一和一致的文化与生活氛围。二者的高度统一和有机协调方能形成完成城市风貌功能的高质量的风貌载体。风貌载体缺失了文化时序载体就只能是普通的空间结构载体。(二)城市风貌符号简而言之,城市风貌符号是城市中形成城市风貌载体的必不可少的构成单位(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某些三维物质形态的风貌符号也可以作为小尺度的城市风貌载体)。是进入该特定的风貌载体的特色要素。在不同的城市的风貌系统中,同一种风貌构成要素可能在其中一个城市的风貌载体中可以称为该载体的风貌符号。但是在另一个风貌载体中却不能成为其风貌符号。例如粉墙黛瓦是我国传统建筑风貌的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因其在传统建筑体系中稳定的构成属性,因此它是传统风貌的城市的有代表性的风貌符号。而粉墙黛瓦这种风貌构成要素放到上海外滩或者陆家嘴地区,在不同的城市风貌载体中就不再成为风貌符号。城市风貌符号在城市风貌系统中具有以下属性:①具有物质形态的稳定性,不随自然条件和轻微的人为影响而经常变化。②具有一定指代性,象征了一定的文化特征和技术水准,一般具有纪念性和高密度的信息含量。③其内部不存在现实的生活活动,同时也不存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一般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构筑物存在,而必须依附一个风貌载体。④在风貌载体中空间中的数量或体量上具有很高的占有率⑤在时间与空间上通常具有不可再分性。城市风貌载体与城市风貌符号的区别与联系:城市风貌载体一般含有众多的城市风貌符30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号,城市风貌符号丰富了城市风貌载体的文态环境内容,增大了城市风貌载体的信息载量。城市风貌载体与城市风貌符号的不同在于:首先,城市风貌载体一般在空间规模上远远大于城市风貌符号。其次,城市风貌载体具有满足现实生活的空间序列和空间秩序,有公共活动或个人生活行为的参与,空间组合象征并反映了一定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再者,城市风貌载体因为有现实生活的参与,所阻是内含了生命力的,因而其具有生长性和自完善性。同时城市风貌载体作为特定空间、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物质载体具有不可复制性。城市风貌符号也许会有宏大的空间规模和序列,但因为没有现实的生活活动参与其中,因而只能作为观瞻对象,如建筑物、雕塑或风貌载体的一部分来出现。同时,作为构成风貌载体的一部分,它往往会高频率的重复出现。例如历史性街区里的小桥、牌坊等。二、城市风貌载体的分级研究城市风貌载体的层次和类型,正如任何系统都具有层次性一样,从城市风貌系统结构中解析出来的城市风貌载体也同样具有不同的层次,其在不同的层次上又表现为空间形态上的不同内容。其层次和类型划分如下:城市级的风貌载体。即将整个城市或城市与城市之间作为考察的对象,如果一个城市整体的空间结构和文化时序都保护或维育得比较完整,那么这个城市或城市群在区域或国家的范围内就表现为—个风貌载体。如果城市的空间结构和文化时序均破碎、混乱,无法呈现一个城市隐性形态和显性形态的内在规律和有序性.那么这一城市只能在区域和国家的范围内表现为缺乏风貌特色,其只有经过输入信息,增加风貌符号在风貌载体中的占有率,才能逐步形成有风貌特色的有益内涵。城市次级风貌载体。即将整个城市的—个街区或图2—1中国古代王城图解来源:李允稣《华夏意匠》区域作为考察的对象,一方面通过衡量区内的空间结构是否具有明确的内在规律、秩序,是否明确有序,确定其空间结构是破碎还是完整的。另一方面通过衡量区内的文化时序,是否具有统一的文态内涵和文态风格,考察内容包括显性形态的物质肌理和隐性形态的生活模式、观念框架以及经济层级等隐性的文质肌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确定整个区文化时序的完整和统一程度,也就得出了关于区内文化时序是破碎还是完整的结论。从城市级和城市次级两个级别来区分城市的风貌载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城市分区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空间划分方式,这在中外的城市规划史上都有着明确的界定。我国历史著作《考工记》中关于建构城市的记载就有“方九里,旁三门,九径九纬,经涂九轨”的词句1(图2—1)。其中“九径九纬”指的就是城内南北向与东西向各有九条大道,如此显而易见城市相李允稣,《华夏意匠》,台湾:明文书局,P3783l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应的被道路划分为许多的区块。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中,开始出现了街区一词,英文为“block”。根据英汉词典的解释,主要是指四条相交街道中间的部分。由此可见街区这一空间概念是城市里最基本的空间构成形式2。它的边界往往是由道路或自然元素如河流或山体所界定的。街区的尺度有大有小,内部空间构成有复杂有简单。在城市级与城市次级两个级别上研究城市风貌空间结构,实际上就是依靠城市街区群之间以及在城市街区内部两方面来研究城市的风貌的物质构成。三、城市风貌载体的基本形态类型前文分析了城市风貌载体的相关内容和概念。那么城市风貌载体有那些类型昵,根据系统学的优势结构的理论,城市里是不是也具有某些基本的风貌载体类型在展示城市的风貌信息或日提升城市的风貌指数方面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借助相关城市研究的理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城市意象五要素理论的导入在所有关于城市认知或感知的城研究的成果中,美国规划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中关于城市认知的五要素理论可以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他在书中指出城市中最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感知的空间形态要素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并指出其含义为:1、道路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2、边界边界是线性要素,但观察者并没有把它与道路同等使用或对待,它是两个部分的边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形中断,比如海岸、铁路线的分割,开发用地的边界、围墙等等,是一种横向的参照,而不是坐标轴。这些边界可能是栅栏,或多或少地可以互相渗透,同时将区域之间区分开来;也可能是接缝,沿线的两个区域相互关联,衔接在—起。这些边界元素虽然不像道路那般重要,但对许多人来说它在组织特征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它能够把一些普通的区域连接起来,比如一个城市在水迎或是城墙边的轮廓线.3、区域区域是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道路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城市有关。4、节点节点是在城市中观察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比如街角的集散地或是一个围合的广场。某些集中节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2《新英汉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P11932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缩影,其影响由此向外辐射,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被称为核o.当然许多节点具有连接和集中两种特征,节点与道路的概念相互关联,因为典型的连接就是指道路的汇聚和行程中的事件.节点同样也与区域的概念相关,因为典型的核心是区域的集中焦点,扣集结的中m.无论如何,在每个意象中几乎都能找到一些节点,它们有时甚至可能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特征。5、标志物标志物是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筒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素.有些标志物相距甚远,通常从不同的方位,掠过一些低矮建筑物的顶部,从很远处都能看得见,形成一个环状区域内的参照物。它们可能位于城里,在一定距离内代表一个不变的方向,这也就是它所有的实用意义,比如孤塔、金色穹顶或是高山。即便是像太阳这种运动足够缓慢、规律的移动点,也可以用来作标志物。其它的标志物主要是地城性的,只能在有限的范围、特定的道路上才能看到,比如那些数不清的标牌、商店立面、树木,甚至是n把手之类的城市细部,只要它们是观察者意象的组成部分,就可以被称作标志物.标志物经常被用作确定身份或结构的线索,随着人们对旅程的逐渐熟悉,对标志物的依赖程度也似乎越采越高.1(二)城市风貌载体的基本形态类型分析从林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认识到,他实际上已经向我们展示了城市风貌外在物质构成中最有影响力的五种基本的空间结构载体。也就是系统理论中所谓的那部分对完成系统功能具有优势和主导作用的结构。城市风貌载体是由城市的空间结构载体和文化时序载体的结合所形成的。而空间结构载体是城市风貌载体形成的主要物质基础。因此,在城市中承担展示城市风貌功能的城市风貌载体中占有主导作用的基本类型也可以借助林奇的理论进行推导。结合城市中的已有的形态类型,根据其空间形态特征本文将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城市风貌载体分为五种类型:①城市风貌圈,②城市风貌区,③城市风貌带,④城市风貌棱,⑤城市风貌符号。以上五种风貌载体的空间结构体现了不同的空间形态和尺度。是构成复杂的城市风貌系统外在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同时也是风貌载体空闯结构五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城市里,往往会由于以上几种基本的空间结构形式的相互组合形成更加丰富的空问结构形态。四、城市级风貌载体的主要内容及其空间形态特征城市级风貌载体空间结构的主要内容,在显性形态上表现为:清晰的城市功能格局,良好的城市水系和道路骨架,受控有序的城市天际线,有限制的受保护的城市主要开敞空间,城市制高点,城市高度分区,受控有序的城市地际线(水际岸线、山体公路、建筑底脚线、带状绿化线等),城市平台的处理运用(注:包括大面积的水域、山体等,都可以引导为良好的城市平台,其对整个城市的稳定构图,统一形态的衬托作用十分明显),大型公建的种类与分布,人行系统,绿地系统,地下空间系统等。其次在隐性形态上表现为:城市在区域或转引自: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2002,华夏出版社,P35一P37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城市群中担负的职能,城市的组织管理模式,主要决策者的观念爱好,城市颁布的地方行政和技术法规的限制、作为城市地理背景的河、湖水系和山系,全年主导风向,宏观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贫富结构,经济制度的模式等。文化时序于城市级风貌载体在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上的主要表现,首先,显性形态要素主要表现为:城市景观的表面肌理、城市景观的表面密度、粗糙度和协调程度、植被覆盖率、气象条件(年日照时间、能见度、温度或节气变化),降水量(降雨、降雪、冰雹、雾等)涉及建筑的屋顶形式和城市色彩选择,色彩(如城市主色调、绿化、天象变化、水体颜色的影响等)、主要建筑材料,主要生活性街道的分布、广场的位置、分布和密度,城市酌图底关系等。其次隐性形态表现为城市独特的发展历史、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地方风俗、节日与集市,伦理道德、价值观、人口总数、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开放程度、对外信息交流状况、行业构成、环境污染与环境容量等。城市级风貌载体空间结构在五种基本形态上有着该层次的独特的含义和内容。①对于城市级的风貌圈在空间形态上较弱,主要是基于松散的空间概念。往往几者之间的实际的空间联系较小。例如江南地区的中国江南水乡风貌圈,基本上是基于一种地理文化圈的概念。在这一风貌圈中,多个风貌特征相似的地理区域构成了一个具有空间想象性质的“圈”。②城市风貌区在城市级的风貌载体中,主要是可以彰显城市不同区域之中的不同次级风貌载体的界限与差异所在.在现代的城市中,城市风貌载体的形成在空间上越来越小,像历史上的城市一样整个的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级的风貌载体已经不可能在现代的城市发展中出现,城市文化的多元使得城市风貌载体的构成更多的是落到了城市街区的范围内形成。因此,城市风貌区已经是现代城市中风貌载体的最基本的空间载体。风貌区在空间上可以是由一个或多个城市街区构成,形态上趋于水平方向上横向与纵向尺度相近的矩形形态,形式上是三维形态。③城市级的风貌带是城市风貌空间特色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形式。城市中,由于道路、河流等空间元素的存在,如前所述,城市道路自古就是城市中图2—2上海外滩滨江风貌带来源:时代建筑2002一03期最基本的构成元素;而河流之于城市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实在如同人类不能离开水是一样的重要性。我们翻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都能深切的体会到这一点。正因为道路与河流这些带状空间在城市中占据有极大的体量和数量。使得许多城市的风貌系统的空间结构中风貌带往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成为城市最有特色的风貌载体所在,晟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外滩沿江风貌带(图2—2),它已经成为整个上海的象征。形态上顾名思义就是水平方向上横向与纵向尺度相差教大的举行或线形形态,形式上是三维或两维形态。④城市级的风貌核在空间形态上与风貌区的区别不大,但在尺度上相对于城市而言往往尺度较小,而“核”字一定的侧面上反映了构成该空间结构的风貌要素在构成上更加的紧凑,在文态内涵的指代上具有更高的效率,是对城市风貌特征构成的一种浓缩后的积淀。在城市空间中往笙三塞堡立璺墼墨堕墨薹丛垄塑堕塑!婴塞往表现为城市广场或者是具有标志性的城市小型建筑物。在空间形态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形式上是三维或两维形态。⑤城市级的风貌符号指在城市风貌构成中多次反复出现并且是大尺度城市风貌载体的组成部分的那些风貌构成要素。在传统风貌的城市中,众多的传统建筑的屋顶在空间上的多次重复.构成了第五立面的壮丽景观,这些屋顶显然是古城重要的风貌符号。城市级的风貌符号的存在依赖于城市级风貌载体的形成。五、城市次级风貌载体的主要内容及其空间形态特征城市次级风貌载体主要是指街区级风貌载体。风貌载体的内容不向街坊、院落或更小的空问概念划分是因为城市风貌本身就是一个宏观的概念,风貌的形成在空间上必须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和规模性。在城市的空间单位上,街区是形成城市风貌载体的最小的空问单位。街区一级的城市风貌载体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部分,一部分是空间结构要素,另~部分是文化时序要素。空间结构要素于街区一级的风貌载体在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要素上的表现。首先,在显性形态上表现为:路网结构、街巷网络、广场分布、人行系统、绿地系统、地下空间系统等。边缘、标志物(至高点或纪念物)、大型公建的分布、建筑簇群、高低层次等:其次在隐性形态上表现为:该区在城市整体中担负的职能及其地位,区内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区内主要决策者的个人影响、区内的特别规定、保护与发展措施、该区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该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富裕程度等a图2—3宁波天一广场建筑立丽(局部)来源;作者自拍文化时序要素于街区一级风貌载体在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要素上的表现。首先,在显性形态上表现为:街区内建筑的表面肌理(宁波天一广场的商业建筑肌理(圈2—3)、表面密度、粗糙度和协调程度、建筑主色调、生活性街道的分布、广场的功能、位置、形式、区内图底关系、区内主要标志物(纪念建筑、特色构筑物等),区内主要绿地或游园、纪念遗址、文物古迹、屋顶形式、立面风格等。其次,隐性形态要素表现为:该区的发展史、种族构成、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人口总数、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对外信息交流方便程度、主要从事的行业、风俗与节庆活动(往往结合本区的游圆、生活性街道、广场、行业、寺庙道观等)、科研交流活动(往往结合本区的广场、大学、科技公司等)。图2—4周庄双桥来源:阮仪三著《江南水乡古镶》城市次级风貌系统空间结构在五种基本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形态上也有着该层次的独特的含义和内容。首先,对于城市次级的风貌圈而言,在现代城市中,由于某些特殊的环形的交通空间的存在,使得在一个封闭环通的交通线路上形成独特的风貌空间载体成为可能,例如现代城市中的高架环路或历史遗存的古城墙、护城河由于其形成的不同视线高度的视野,往往会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特殊的一面。城市次级的风貌区在本质上与城市级的风貌区并没有大的区别。只是空间规模上更小。城市次级的风貌带是城市次级风貌元空间特色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形态。街区与街坊中,由于道路、河流等空间元素的存在,极大的丰富了街区的景观与空间特色,最典型的例如我国江南水乡城镇中,建筑与河流、桥梁等有机的结合,在一个带状的空间中构筑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最诗意的人居环境(图2■),也构建了传统历史街区的精华所在。城市次级的风貌核往往是指那些具有明显的空间范围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街区中具有标志性的尺度或色彩的感染力的人工或自然元素。城市次级的风貌符号与城市级的风貌符号具有相近的属性。总而言之城市级与城市次级风貌载体的基本空间形态上都具有相似或者相近的属性。根据以上关于城市风貌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明确其构成的基本框架,如图2—5:第四节城市风貌的分类及其类型研究一、分类研究的意义及分类标准风貌的分类研究既可把不同地域、不同民俗的城市形象拉开,又能把处于同一地域、民俗民风相近的城市明确区分,在相近中求差异。在统一中求变化,使每个区域的城市既有相近的精神内涵,又有不同的风貌特色,而这种特色正是其内在本质结构的表现形式。然而,现实中的城市是千差万别的,对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并且,现代城市的巨大的空间规模也使得单一的风貌构成要素很难成为唯一的分类标准,对城市风貌的分类怎样做到既具有普遍性同时又不过于复杂,是一个具有挑战性问题。根据城市级风貌载体的构成要素来看,城市风貌载体主要由显性形态构成要素和隐性形态的构成要素两部分内容构成,城市风貌在视觉表象上主要是显性形态要素的组合与构成的结果。而隐性形态的要素主要是通过对相关的显性要素的发生、发展的控制,如同生物基因般的表达自己的规律与内涵。城市中,城市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建筑是城市风貌形成的两大最强的影响因素。因此根据特定地域的城市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城市自然环境的实际,可以从区域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两个方面加以分类研究。对于一个特定的城市,分析其风貌特色时应分别从区域文化背景、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两个角度挖掘、整理,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相对完整的。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地理环境情况非常复杂,有些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地形地貌特征。本文在分类中考虑到描述的简明性而有少量重叠现象,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允许的,毕竟分类是手段丽不是目的,绝对的界定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分类的目的在于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城市风貌的影响因素和特色,进而分析城市风貌形成与延续的科学途径。二、按区域文化背景与文化区划分类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特有的,也是其他城市所不能拷贝的。城市风貌特色是文化传统的积淀、历史文脉的延续,风貌特色需要一个完整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文化是城市风貌特色内在、具有持久力的东西。要研究城市的风貌必须研究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区域文化环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建设势头正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可以说,寻求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值其时。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经济文化状况、建筑条件、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区域。不同区域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它们集中地体现于城市中。赋予城市文化以鲜明的底色。一个区域的文化背景与特色总的来说是历史沉积的过程,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融会贯通而具有当时代的文化特色的表现。例如,长江三角洲区域是我国当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一个文化区域,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其总体特征包括两个方面。①兼容海内三大文化体系:在封闭条件下形图2—5南浔张石铭旧宅西式门楼来源:阮仪三著《江南水乡古镇》成的吴越文化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的底本,至宋,元时,中原文化与先后融入的荆楚文化、百越文化和作为底本的吴越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长江三角洲地区。②吸收海外诸类文化。海洋曾经将长江三角洲与大洋彼岸隔绝,海洋后来又成为长江三角洲与海外沟通的黄金水道,使其成为中华大地接收外来文化的重要门户。尤其是到了近代,全国对外文化交流重心就逐渐移至上海,中外文化在此交汇,随着海运的发展,白唐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有人往海外谋生和传播中华文化,到了十九世纪初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往来海内外的富庶人家带回了异乡的文化。(图2—5)回乡兴建的学校、工厂、医院、祖屋等,往往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在研究区域文化背景时,我们要引入文化区划的基本原则及区划体系。本文引用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的著述《广东文化地理》中文化区划的概念,即划分不同的文化区,直接揭示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分布规律,文化区是一种空间单位,以不同地区人群中盛行文化特征的差异来划分1。在同一区内,其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式、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经济特色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征的景观是一致的。文化区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一个动态概念。一方面,文化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即时间结构;另一方面,文化又有其空间推移变化,也就是地域结构。根据文化区的基本概念,依照以下基本原则划分不同的文化区:①比较一致或相似的文化景观;②同等或相似的文化发展程度:③类似的区域文化发展过程;④文化地域分布基本相联成片;⑤有一个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文化中心。这些原则是一个整体,但①、③两项是最基本的,而在区域实践上,具有强烈地域性的语言和风俗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广州出版社,1999年,P9837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又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文化区,是由文化核心区、文化中心区和文化辐射区(亚区)组成的。由于文化相互交流和空间占用。所以文化区之间没有绝对分明的界线,其文化的一致性只在中心区中最为明显,向外(即文化辐射区)则逐渐减弱。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接触地带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地带,故文化区划分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人类文化空间的布局考察,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这个庞大的地球村中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巨型混合文化圈;它至少是由56个民族或更多一些群体的独立文化圈交织组成。其中,最具有强势的汉族文化圈还包括十几个到几十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或文化地带,形成一些有差别的小范围的文化圈层,传播并传承着具有几千年历史层次的各具特色的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图2—6)。从总体上,我国的文化区域,在中华文化五千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中,不同区域都曾经出现过当时时代的强势文化势力。而这些具有优势的区域文化都逐渐成为该区域往后历史长河中的文化发展的母体,她不断的吸收、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文化区划要想把每一级都划分的特别清晰,其工作量是及其惊人的。本文中,笔者将在世界总体层面以及中华文化的总体层面进行相关的尝试。大而观之,世界地理文化以不同角度把世界分为若干地理文化圈,有九分法、五分法和三分法。无论怎么分,中国文化都名列其中。小而观之,中国文化的特色又有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以闽粤为中心的南岭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荆楚文化等10个文化圈,这些文化圈就是各区域的文化特色。它们通过建筑这一载体构筑了城市的文化个性。1很显然,依照文化区划的划分城市风貌的类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于细致的划分显然工作量过于巨大,而且没有必要。在我国,不同文化区划的文化影响在同一体系的建筑中也显而易见。如我国传统的木构架的建筑体系从南至北就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近代传入我国的现代建筑体系近百年来在我国不同地域也逐渐显示出差异来,总的来说,北方的建筑显得厚重,而南方的建筑则显示出轻巧灵动的气质。因此,基于文化与时间的概念,结合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城市风貌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①传统风貌城市②多元风貌城市⑧现代风貌城市。其中,传统风貌城市主要指传统建筑的体量与影响力占据城市风貌的主导地位的城市,我国这样的城市已不多见,具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市、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我国现阶段大量性的城市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城市的街区的多元风貌城市,她们往往以现代建筑为主体,保留了一定数量与体量的不同历史时期与文化范畴的历史街区,其代表性城市有上海,广州等。所谓现代风貌城市主要指那些近代完全重新规划建造的城市如珠海、安吉新城以及那些在九十年代早期大拆大建中将历史一笔勾销的又重新原地建设的城市。这些没有了历史的城市只能在未来历史的长河中找寻自己的灵魂。图2—6傣族民居来源:作者自拍转引自:htcp:,/、v帆gzlywcom∞幢zlyywh可02.h缸n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三、按自然地理环境为特征分类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城市风貌特色的本底因素。自然环境对城市风貌特色的作甩可以从自然环境背景和城市的场所两个层面考察,前者主要指城市在大尺度自然环境分异中所处的自然地带、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后者指的是城市周围的地理环境特征。优越、突出的自然环境能轻而易举地左右城市的用地规划和空间构成,更可深刻地影响城市的风貌。(一)河湖型城市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濒临南海,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雨量较大,河网密布,拥有河流、湖泊的中小城市数量众多。这类城市沿江河、湖泊坐落并发展壮大,城镇建筑格局及道路交通、绿化、园林等受江、河、湖水系、水体的影响极为明显。水体中货船、游艇、客轮等动的要素可使城市充满生机,而乘船沿江、河游览则可尽情浏览城市的风光。城市沿江河,湖泊坐落并发展壮大,城市建筑格局及道路交通、绿化、园林等受江、河、湖水系、水体的影响极为明显。由相关文献资料可归纳整理出这些地区河湖型城市的水域形态、城镇肌理组织特点,水域轴与景观轴及重要的实体元素特点等。其城市风貌的类型也可归纳如下:1.一水贯城型:河流等以一定宽度的线型穿越城市区域的水域空间,例如四川内江市和江西上饶市。2.多水交汇型:多条河流以一定宽度的线型穿越、交汇于城市区域,以石龙镇、塘厦镇、西梅镇量为典型。3.河网型;水网城市中阡陌级横的水路空间与城镇道路互相交织,形成极富魅力的水域空间,例如江南水网地区的苏州市。4.湖面型:城市中存在较大面积的静态水域空间,并且这一水域空间是城市风貌特色的熏要体现者,例如浙江的杭州市。5.河流与湖面并存型,城市中较大面积的静态水域空间与线型舶动态水使城市很多区域只能沿着江面单侧发展,例如江珏的南昌市和湖北的武汉市。(二)山岗型城市我国许多地区地貌形态上常常城市外围多面有山岭包围,而平原区内。又还有低山、丘陵、台地穿插其间,这类城市多集中在我国西南部多山地区。其典型代表就是被称作山城的重庆市。大多数山地城市因地形地貌变化丰富而形成秀美的景观,不同形态的山丘成为城市外围天际线与街区的背景或标志。然而,近年来我国许多山地城市也沿袭平原地区城市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无视山川自然风貌的存在,一方面大肆推山造地,使城市新区一马平川,另一方面,不顾本地的景观特色,盲目建造大型建筑、高层建筑,在建筑的尺度、色彩、线形等方面与原有环境的氛围不相协调,造成景观资源的破坏,使山地城市原有的鲜明个性、自然特色逐渐消失。笔者由调查资料归纳整理得出我国山地地区山岗型城市的山体形态及其与城市的空间关系类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孤山中心型;城市基本为平原地形,只有孤立的一座或几座山岗坐落于城中,成为视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觉焦点,以福建的福州市为典型。2.群山绕城型:城镇四周群山环绕。形成围合之势,陕西的汉中市,处于巴山与秦岭的围合之中,特殊的地理形态也是造就“明修栈道,暗渡成仓”的中国著名军事典故的比不可少的条件。3.群山入城型:城镇外分布着连绵的群山,并且群山从—棚9或者不同方向延伸入城市中,如江苏常熟市,自古就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谈。4.山、海、城型;以群山为背景、海洋为开敞面、城市坐落于其间,极富山水特色,如山东青岛市是其典型的代表。5.山、河、城型,群山、河流,城市共同组成和谐的城镇环境,成为重要的风貌特色,如我国西部的重要城市重庆。(三)平原型城市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大城市都是建造在广袤的大平原之上的,平原地区一望无际的宽广空间正是建造大型都城的理想场所,这也是造城史上造城中最普遍的建城选址方案。北方以及陕西关中平原等地区,唐代的长安城、明清的北京城都是平原城市的典型代表。平原上建城,首先具有工程造价的巨大的经济性,一方面可以尽可能的减小工程量,另~方面又可以最经济的安排好城市的给排水系统等,平原城市的风貌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古都肌理型中国古代经典的造城理论就是要在宽广的平原上,在经纬纵横的两个方向上,有序的的展开城市-中国历史上的唐长安城(图2-7)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城市,其中东西大街十一条,南北大街十四条组成了一百零八个街坊。全城成方形,南北长1843米,东西长2820米。唐长安城能够如此大规模的拓展空间毫无疑问是得益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一马平川的开阔空间。这是已经消逝的城市,但现在的北京城,可以说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这种城市的风貌。由于保留了一定数量的老胡同以及北京古城中轴线,古都肌理尚存,大尺度平原古城的风貌犹存。2.现代工商型城市总是依靠一定的产业才得以产生和发展,城市文化的成长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强大影响。在我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现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一些小的城市迅速扩大,也有一些原本的小城镇由于新的工商业的契机,一跃成为大中型的城市。由于不同的工商业的契机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图2-7唐长安城复原平面图来源;李允稣《华夏意匠》城市的风貌特色也大相径庭,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现代工商型城市:①工商贸易型:江浙的许多城市,在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了地方贸易,使得其城市的某些产品交易成为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全国的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城市也因此而获得极大的发展,这类城市以浙江的温州和义乌为代表。②工商交通型:九十年代开始的打工潮,引发了全国性的人员流动,这也给一些处于铁路交通枢纽上的城市以极大的发展契机,同时,由于其交通的便利性,往往也获得了较大的工业发展的契机,这种城市的代表首推湖南的株洮市以及江西的鹰潭市。③房产发展型: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业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更有甚者有些城市由于天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例如由于靠近中心城市很近其成为大城市的房地产的替代区域而兴建了大量的住宅区,例如江西上饶县由于与上级城市上饶市仅有几公里的直线距离,在上饶城市北扩后,离上饶新区更加接近因而成为上饶市民置业的又一选择。④旅游消费型:国家五一以及十一黄金周的方案的实施,使旅游业蓬勃发展,一些靠近风景区的中小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与城市功能不断拓展,表现在城市的酒店服务等社会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城市的风貌特色也深受影响。特别是城市夜景的风貌特色让人印象深刻。3.田园风光型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地区,自古农业发达,田园风光旖旎,稻田、菜地、蕉林、果树、鱼塘等田园风光和民俗风情构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田园风情画,例如广东的番禹、顺德、中山等城市。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这一田园风光正在一天天地消失t以江苏的昆山市为例,昆山市曾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光,近几年来随着城建规模扩大,耕地面积近几年减少量巨大,田园特色逐渐淡化。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这些地区也出现了~批现代风格的田园城市,它们在攫取传统田园小城市的审美意象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的活力,在农业发展中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即农业面向市场,进行规模经营,加强生物工程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应用。同时积极探索观光农业的发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开拓农业和土地被利用的新型模式与领域,不仅能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使环境更优雅、更翠绿。4.草原生态型新疆巴里坤县、呼伦贝尔海拉尔(图2。8)都素有“草原城市”、“草原明珠”等美誉,其中呼伦贝尔海拉尔市这座】734年建成的古老城市早已是呼伦贝尔草原的中心,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按“草原城市”、“牧业城市”的特点去建设和发展,在人们心中留下“草原之花,’的美好形象。这样的城市以畜牧业为城市的经济基础,以草原牧场为自然依托,整个城市与茫茫的大草原融为一体。蓝天大草原是城市风貌最主要的控制要素,在城市的生产建设中,控制开荒占用草地是这类城市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保持草原城市风貌特色的关键所在。5.戈壁荒漠型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这一地区的许多城市面临着越来越恶劣的城41图2.8呼伦贝尔海拉尔来源:Mp:‰nv懈ssfouLcn,sunl,shawAnide.asp?AnideID=324第二章城市风貌系统及其外在物质构成研究市环境。在我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上,曾经有过许多著名的城市,这里曾经繁荣富庶一时,成为华夏文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史书上记载的著名的楼兰古城,今天都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城市共同的特点是城市被沙漠、戈壁等非人性化的环境所包围,城市风貌呈现出一种苍凉凄美的城市风貌特质。在西部环境沙漠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我们身边的城市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避免类似楼兰古城的悲剧再次重演。以上所述的城市风貌的分类,是从这些城市风貌形成的一些主导性因素出发的,但是城市风貌的形成是一个多方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风貌分类的结果并不是说该城市就是如此单一风貌的城市,往往一个城市是多种特征综合的印象,越是在大的城市中风貌的主导性因素就越复杂,而其风貌特色的内涵就越丰富。对城市风貌的分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很显然分类的结果也会大不相同。总之,我们对城市风貌特色进行分类研究,是为了使我们更好的更清晰的认识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为我们相应的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结:现代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到了城市风貌作为一个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提供给了我们深入的剖析与认识城市风貌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利用系统的原理,我们认识了城市风貌系统的基本特征、外在物质构成、内在文化构成、构成要素、演变规律、风貌载体及其基本类型以及基于此的城市风貌分类的若干个方式与类型。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论述了风貌系统中各层次概念的内容和关系。为了更加清晰和直观的展示风貌系统的主要内容,可参见图2-9。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城市风貌作为一个特殊的物质范畴所具有的种种内容与特性,这是论文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必不可少的途径。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城市风貌中城市建筑风貌作为城市中有形的实体,其形成不可避免的具有自身内在的成因。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上看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造就了不同韵城市以及组成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城市建筑。而隐没在城市纷繁复杂的建筑的表象之下的原始驱动力正是根植于城市人群的城市文化。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1由此可见城市风貌、城市建筑与城市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可以说,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风貌的形成,是城市风貌哲学意义上的内因。而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的城市建筑文化是促成城市建筑风貌形成的直接因素。第一节世界城市文化体系构成及其发展趋向一、世界城市文化体系构成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发展,造就了丰富而灿烂的人类文化,正是这样丰富的人类文化,使得今天地球上不同地域的人类城市显得多姿多彩。在相近的地域由于长期交往与交流的结果,使得在地理上相近的区域往往会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强势文化类型,这些强势文化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在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间段发生发展起来的。那些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延续下来的文化区域被称为地理文化圈。有学者将世界地理文化圈进行了如下的划分,“世界几大著名的地理文化匿之间,较为详细的划分;埃及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巴比伦文化圈、希腊罗马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西欧文化圈、墨西哥文化圈和俄罗斯文化圈。这些地理文化圈之间的诸多差异,构成了最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特色。就中国文化圈(图3一D两言,又可详细划分为①以东北三省为中心的寒带圈(包括内蒙的北部地区):③以孔子家乡山东为中心的齐鲁燕赵文化圈{③以广褒的戈壁、大漠和雪山、草原为背景,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以鸟市为中心的城市特色首先反映在新疆文化圈{④以古城西安为中心的陕甘“西北风”文化圈;⑤以两湖为中心的荆图3—1中国地理文化圈分布示意图来源:作者自制楚文化圈;⑥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圈;⑦以闽粤为中心的岭南文化圈;转引自:任平,《时尚与冲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l章P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⑧巴蜀云贵文化圈;⑨青藏高原文化圈;(10)⑩海南海岛型文化带(包括香港、台湾、南沙诸岛等)”。1这些地理文化圈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如地理的、气候的、技术的、经济的、民间艺术的、风俗的等等,这些差异构成了城市特色又一具体层次的基础;再其次,这些大的文化圈层中,又有着自身细微的差别,例如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圈,又可分为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圈、以杭州为中心的越文化圈。在近百年来的发展中,又逐步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文化圈。三者之间的差异,同样影响了与这一层次相对应城市风貌的内容。综上所述,单就地理文化圈的影响而言,城市风貌也会负载不同空间层次的地理文化属性。由于事物发展时域的无限性,在某一层次上表现为共性的内容,在更高的层次上会转化为个性。对地理文化圈层次的认识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和认知城市风貌特色。城市风貌特色总是针对一定的隧层背景而言,脱离了一定的共性基础,城市风貌就变成了难以把握和不知所云的对象。二、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化的普同性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定义,人类文化在总体上都具有普同性。这种普同性首先表现在文化系统总体结构上,各种文化都具有相似子系统类型。普同结构的形成来自于几个方面因素:人类的生理需求、文化的交流传播和文化发展中选择优势的作用等。结构之下的内容也表现出一些一致之处,如表现在价值观上,各种文化对于某些特定的事往往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如禁止盗窃、杀戮等等。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普同性之下又有着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在一个普同的结构之下的,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又可以相互理解,正如任何一种语言都可以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一样;也是因此它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兴趣,因为文化的这种多样性差异提供了选择的对象,人们知道的对象越多,可进行的选择方式就越多。正是成千上万个这种个体选择(本文化的/异文化的)的结果,造成了文化的稳定与发展变化2。同时,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也正在于,它为人们的选择提供多种样本。在每个文化群体当中,这种个体选择的实际过程,又不仅仅是每个个体独立的理性选择,而是往往带有一定群体的马太效应作用,即优势增强的正反馈过程。它对于文化的稳定或变化机制起着一种加强作用。即,要么使文化更稳定,要么变化得更快。在建筑文化中,作为这种普同性结构和多样性选择的一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东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往往都表现为方格网的地块划分模式。中国古代有著名的《周礼·考工计》中之造城理论,两西方又始于希腊时期希波达姆斯的方格网规划体系。对此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吉伯德解释为,“由于耕作半径和划分土地的要求,土地常常采用直线分为格栅形,由此影响了早期的聚落和城市形态”3,但同样不能忽略的是技术和经济的要求,这~点在18n年制定的纽约城规划报告中有明确阐述:“一个城市应该主要是由人的居住生活构成的,建造直边和正角的住宅造价最低,而且最方便人的居住。这些简单和1转引自:张鸿雁,《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东南大学出版杜,P98f美】P·K·博克,(余兴安,彭振云,童奇志译)。1988:P147一P149,P337一P3423转引自:段避。《城市发展史》1999,P46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清晰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结构的这种普同性使得各种文化中的城市建筑地块形状、尺寸相近,而在此基础之上,就是城市建筑功能类型构成的相似,这同样属于一种结构的普同性。正是这些普同结构,和结构下具体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使得建筑文化的交流和人们重新选择建筑的形式成为可能。三、全球文化的发展趋势关于全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有两种观点。一是趋同论,认为所有或几乎所有社会都正在以不同的速度走向同一个点;一是趋异论,强调有不同的通向“现代性”的道路以及现代性有不同的形式,认为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趋同,只有趋异。前一种观点往往与所谓“文化帝国主义”相提并论,认为所谓的趋同是一种不对称的趋同,实际上是西方化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依靠的主要是现代的传媒,即汤林森所谓文化帝国主义之四个层次中的“媒介帝国主义”。虽然汤林森强调媒介并不是现代文化的中心,它只是中性、平等地扩散而不是强加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但无论如何,全球的主要传播媒介确实是掌握在少数一些西方国家手中。据统计南美洲拥有全球9%的人口,文化输出只占全球O.8%,欧溯则人口占世界7%,文化输出占了37.5%2。通过这些媒介传播的不仅是狭义的文化,而是包括了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即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从而接触到了更广泛和先进的文化样本,有了重新选择的机会。因此,亨廷顿分析了现代社会可能比传统社会彼此相似的两个原因:第一,现代社会“促进了技术、发明和实践从一个社会向另一个社会的转移,其速度和程度在传统世界中是不可设想的。”第二,“传统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现代社会以工业为基础……农业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比工业模式更加依赖于自然环境。……相反,工业社会较少依赖于地方的自然环境。工业组织的差别可能产生于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差别,而不是地理差别。可以设想。前者能够趋同,后者则不能3。”如果文化群体的每个人在选择中都是完全理性地选择更加先进的,更“好”的东西,那么当全球(通过媒介)所能接触到的样本一致的时候,趋同就应该是种必然趋势了。但事实上人的选择并不总是仅仅基于理性,或者,由于原本不同的价值观,理性的判断也会不同。因此,随着全球化的过程,相反的趋势也在出现,如民族主义复*,宗教原教旨主义等。因而弱势文化将先随着经济技术现代化而西方化,到达一定程度后又本土复兴。在这里,鲍姆(BollⅢ)的观点是,社会在有些(主要是经济和技术)方面趋同,在有些(主要是社会关系)方面趋异,而且,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还有些方面维持原样4。其中趋同的方面,正是不同文化人群在理性的选择上可能趋向一致的方面,而趋异的方面,则更多地牵涉不同文化价值观。趋同和趋异的两方面趋势完全有可能并存,正如亨廷顿特别指出的,人们往往将商业文化的转播和影响等同于基本文化的变化,然而“西方文明的本质是大宪章0瞳agnacarta)而不是‘大麦克’(MagllaMac)。非西方人可能接受后者,但这对于他们接受前1转引自:[美】凯文·林奇,(林庆怡等译),200l:P6lC曲cljni&Gafc通N.,1998f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琪,刘绯等译),1998:P604转引自:【美]罗兰·罗伯森,(粱光严译),2000:Pl6,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特别举出一个极端的倒子,“在中东的某个地方,几名年轻人满可以穿着牛仔裤,喝着可乐,听着摇滚乐,但他们却可能在向麦加顶礼膜拜的间隙,造好一枚炸弹去炸毁一幢美国大楼1。四、当今网络社会的文化无论是趋同还是趋异论,都不能解释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所谓文化的非领地化和再领地化。原本发源于某个特定地域的特定文化所具有的领地化特征,随着全球化的过程而被割裂了与原有地域的联系,随着国际迁移产生了文化的非领地化,随后又重新根植于某个远离故土的环境中,产生一个再领地化的过程。’卡塞尔指出“网络社会建立的基础,就是多数个体和社会群体而言的,地域与全球之间系统化的断离。”由迁移(以人为媒介的)和传播(以电信为媒介的)造成的文化的非领地化和再领地化过程,在全球的网络社会中形成了新的认同群体,从而也就是跨地域的文化网络。博格总结了全球文化的四个主要特征:1.达沃斯文化(DavosCulture,以达沃斯年会命名),即一种国际商务文化和高品位消费文化:2.国际院系文化(FaculityClubhatemational),是以非政府组织,学术网络和跨I蓍机构传播的精英文化,即西方价值体系的国际化;3.麦当劳文化(TheMc№rldculture),即以美国为主体的大众文化;4.新教文化(EvangclicalProtestantism),美国宗教信仰的传播3。这就是四种典型的全球文化网络,然而它仅仅代表了“西方中心”的文化。实际上文化的传播不止于此。正如美国的流行音乐会在世界范围内风行,有着自己的歌迷群体,其主要媒介之一是著名的盯v电视网,属于美国传媒巨头viacom集团。而90年代以来各种地域文化的复兴,带来的所谓“世界音乐”(worldMusic)风潮,使得非洲节奏、拉丁音乐,这些原本届于“弱势文化”的类型,也同样通过MTv频道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自己相当广泛的爱好者群体。德国著名电子乐团Eni鲫a在1994午推出的一张代表性音乐专辑“Eni鲫a11:theCrossofchanges”中,采用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民族音乐元素,如中国西藏民歌等,其中的标题曲“ReturntoInnocence”(返朴归真)中有大段的印第安吟唱段落,意境悠远.被选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宣传片的背景音乐。不仅仅是“帝国主义文化”实现了跨地域的传播,而是多元文化一同实现了全球化,各自拥有了自己的网络。相同的只是,这些文化同样地脱离了原本的地域,实现了一个再领地化同时也就是重新划分文化群体的过程。因此,在网络社会的现实下,如果说全球文化存在着趋同倾向,那不是简单的一元化趋同,而是多元的网络共同覆盖着的地球,是一种多元化的趋同。而如果说是趋异,则主要表现在其多元化,体现在以网络的多重性替代了原本基于地域的多元化差异性。当然,这些多重的网络相互之间还有着强弱之分,在全球的“势力范围”也还有着各自不同的领地分配,而不是完全的均质化,至少在当前阶段,其原本的“领地”通常仍然会表现为网络的重心。1【美】塞缪尔·亨廷顿,(周琪,刘绯等译),1998;P60Castells’M.,1996a:PllBe噼LP咖L2000:P419-P427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奠特征研究五、建筑文化的全球化在这样一个全球文化环境下,建筑文化的全球化也成为~种当然的趋势。实际上在建筑文化的历史上,随着文化传播的过程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影响或趋同现象。从希腊时期在地中海沿岸的殖民,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扩张,使得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成为今天正统欧洲古典建筑的源头,也使得整个欧洲的文化显现出一定的同质性,形成一个大的文化群体,在此后的千年内无论是歌特、文艺复兴还是巴洛克风格,都主要在这样一个范围内流传。但这个文化群体的范围最初是伴随着国家扩张而形成的。或者说是对个体而言丧失了选择自主权的文化传播过程;其后进行的传播,又多数成为同一个文化内部的变革与更新现象。期间发生过伊斯兰文化在欧洲一定区域的传播,但多数也是伴随着扩张发生的。建筑文化的历史上,自主的对外来文化进行引入的较早例子,可见于18世纪英国园林中因为追求。画境”的品味,而对中国式园林非对称布局的欣赏和借鉴。这种借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发现了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像后者那样有“一目了然的构图的完整方案”(图3—2),人在其中的进一步游历“只能是对一个已经大体知道的构图提供更深的认识”;而前者“是根据恰恰相反的意图去设计的,那里的总体概念总是被仔细地隐藏起来的~,从而形成步移景易的效果,这恰好切合了当时人们对新奇感觉的要求。因此当时的人们对这种外来建筑文化的借鉴,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求而进行的主动选择。这是一次带有文化的“再领地化”意味的传播过程。在地域藩篱还没有被完全打破的时代,这种跨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带来单一化趋同的危机。建筑文化真正“全球化”的开始,则是20世纪前半叶的现代主义运动。作为在人类工业革命已经完全成熟,全球性的联系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以后发生的一次建筑革命,现代主义因其与工业文明紧密联系的一整套技术和美学体系迅速地传遍了全球,形成了所谓的“国际式”风格。随着现代主义的兴盛到泛滥,20世纪中叶逐渐出现对“国际式”建筑的反思,表达出对这种全球建筑文化的单一化趋同倾向的担忧。因而现代主义建筑开始走向多元化,图3—2欧式嗣林来源:赵世伟《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一些地方的建筑师开始回归本土,设计地方化的建筑作品,其他许多建筑师也各自有了不同的风格和立场,甚至如60年代后期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彻底针对和颠覆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思潮。然而事实上这些多元化的发展可以丰富全球的建筑文化,却很难恢复过去建筑文化的地【英】被得·柯林斯。(荚若聪译),l蛆7:P4747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域分布,阻止全球化的趋同——它只不过由“国际式”单一化的趋同,变成了多元化的趋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它提供了较为多样化的“范本”:你可以选择“KPF国际式”(有点过时了)、或“HI—TEcH国际式”(方兴未艾)、或“极少主义国际式”(正在流行),甚至“Gehry国际式”(技术上有些难度)等等。我们或可称之为“多元国际式”。另一方面,一些被称为地域主义倾向的建筑师,在其业务市场全球化时也会表现出反地域性的结果,例如博塔(M8rloBotta)在旧金山设计的现代艺术馆(图3~3),其材料、色彩和细部基本上照搬了自己在瑞士的惯用做法。这种建筑设计手法在其故乡可以算作是具有地域主义特征的,然而运用在旧金山这样一座北美的现代化城市中则显然失去了其地域性的依据。建筑师的习惯性的地域主义设计思想,导致了反地域性的结果。建筑文化这种全球化的多元趋同,对于建筑文化中的类型、风格多样化问题似乎并无什么妨碍,从单体建筑的角度看,我们的建筑文化不但保持了其多样性,而且在这种多元的碰撞中不断得到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从群体建筑的集合,即城市的角度看,正是这种单体建筑的多元趋同,造成了城市的日益相似,造成了城市特色的危机。当今城市的趋同,在城市建筑风貌角度根本上表现为建筑风格的过度多元化。城市整体性的丧失。现今的城市建筑建造,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房地产开发的商业运作,因此更多地受到经济和技术的影响,按照鲍姆的观点。社会在这些方面正是倾向于趋同的。图3—3旧金山现代艺术馆来源;支文军、朱广字《马里奥.博塔》第二节中国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纵观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1840年以前,稳定而独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阶段;②1840年至1949年,与西方建筑文化交融发展阶段;③1949至1978年,建筑文化的探索与停滞发展阶段;④1979年至今,建筑文化发展的盲目多元与修正发展阶段。一,稳定两独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发展阶段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受到封建社会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的很大影响,也正因为这些哲学思想在城市发展中长期处于主导的地位,使得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延绵不衰,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四大文明吉国之中存活最久的根本原因。董鉴泓先生在分析中国传统城市与文化的历史特征时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长期不衰与古代未曾出现过城市衰落的历史现象有关,而中国古代文化长期延续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与传统建筑的延续与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文化延绵不衰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制度及城市格局的稳定延续上。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有过多次的改朝换代,但是仍然是中央集48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权的统一封建国家,多数朝代也是以汉民族为主建立的王朝,即使是新建的城市也反映从末遭到破坏的传统的社会组织结构,周朝时期的“营国”制度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农抑商,重经史轻技艺,致使城市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建筑文化只是作为一种“匠技”,从未作为主流“文化”,使城市呈现超稳定的结构。另外,由于中国古代的城市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体现其统治地位的主要建筑群如孔庙、学宫以及民间的各种寺庙成为城市最突出的建筑物,它们往往采用昂贵的建筑材料,体量大、标准高,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尊崇和保护。经过多次的改朝换代、历代的兵火,这类建筑成为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相对较多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古建筑遗存,不仅成为今天重要的文化名胜古迹,也成为传统建筑文化发展的见证。另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自成一体,体系独立而完善,很少受到别国文化的影响,虽然经过历朝历代的更迭,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却仍然一脉相承,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稳定而独立的发展轨迹是其根本的保证。在这样的漫长的发展时期中所发展形成的建筑文化是以其自成一体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格局为基本特征的,这也是当今中国历史性城市的风貌特色的依托之所在。二、与西方建筑文化交融发展阶段帝国主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敲开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外开放的大门,几千年的城市传统建筑文化结束了其稳定与独立的发展阶段,而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市建筑文脉被外力纳入了新的元素后发生了分解、重组、变异,走上一条东、西方文化共存博弈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近代中国围绕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出现了若干次交锋,从清朝濒』|缶灭亡之时开展的自强运动和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制度后新文化运动的全盘西化思想,到1934年新生活运动(民族复兴运动)中倡导儒学价值观,再到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思想,基本上都是针对传统的“体”与西学的“用”之间的文化论战。虽然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此时没有被完全抛弃,但西方现代城市和建筑思想以及建筑技术已经深深地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生根、发芽,并且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着意想不到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新占典主义思想被中国建筑师带回中国,形成了东西方文化融合,但建筑材料和建造精神的选择明显来自于西方并具有强烈的现代化倾向,而对传统的表达主要是运用现代材料来构筑中国传统建筑的细部。这个时期的城市形态开始由传统转向多元而复杂,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传统和现代、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并存。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千百年来图3—4上海山阴路里弄住宅来源:罗小未《上海老虹口北部昨天.今天.明天》的城市精神受到震动,使得城市形态既有协调和谐、也有矛盾与冲突,既有历史的沉积、又有着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断层。东西方建筑文化交融在49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城市中的表现普遍反映在居住建筑中,其中以上海的里弄住宅(图3—4)为典型代表。里弄住宅是一种低层高密度的居住模式,它依靠主弄和支弄的交通系统形成完整的社区,是中国传统四合院住宅与西方联排式住宅的结合体,是中国传统建筑原型与西方建筑语汇的巧妙融合,在装饰材料及装饰主体上也明显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三、建筑文化的探索与停滞发展阶段建国初期由于对苏联的请求援助和追随,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已经从技术领域渗透到文化领域,相应地在城市建设上也是追随着苏联的模式。最初的表现就是新苏维埃风格的出现,许多城市都建起名为中苏友好大厦的展览馆。为了回应苏联建筑在中国兴起的风潮,天安门一场作为新中国的政治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将存在几百年的T型传统中轴线空间改造成为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它的原型是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前的红场。受苏联建筑理论的影响,推动了新中国建筑在建国初期向纪念性、形式主义方向发展,而1950年代初的经济实用政策结束了城市和建筑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1954年“适用、经济和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进而导致代表“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1的大屋顶形式逐渐走向低潮,一些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建筑与城市发展模式遭到了禁止。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标准化建筑体系在中国得到普遍采用,而大屋顶风格和以梁思成为代表的支持该风格的学派遭到了强烈的抨击。随后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陷入极度贫穷,虽然曾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工程中,“十大建筑”(图3—5)达到了这个历史时期建筑文化发展的顶峰,他们“融会贯通成为属于中国的东西”(毛泽东语),但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仍不能在总体上避免因建筑形式单一而形成千城一面的、毫无城市特色的城市发展状态,一般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形式都是以批量生产、系统化建造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建造。城市原有的和本该继续发展的建筑风貌特征在此阶段或者停滞、或者消失、或者断代。图3—5北京工人文化宫来源:杨廷宝《中国大百科全书》四、盲目多元与修正发展阶段1979年开始的“文化热”再一次肯定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要认为“不断发展的文化产业是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的,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化结构可以达到协调发展,或者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他们提出如果能够保留传统的元素并将其运用到今天,……借此达到现代化(美)彼得·罗,关晟,《传承与交融》,成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79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将是一种有益的超越”1。李泽厚从另一个角度将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转化为“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这里的“西学”井非是西方文化,而是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而“中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学观及价值观,认为通过西方的现代技术改变中I雪传统的生活方式并使其实现现代化。“文化热”波及到城市建设中,导致了在反思历史的前提下,探讨传统城市与建筑在当代的文化背景下与西方建筑之间的文化融台关系。在稍后的1985年左右,一些研究者开始对西方的“文脉主义”产生兴趣,认为城市或建筑的文脉环境比其所存在的物质环境持续的时间更加长久,同时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和历史主义表现出来的多元化倾向开始影响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全国一片建设热潮,与日俱增的市场需求导致人们无暇顾及城市的传统文脉,建设行为显得茫然无序,只是狂热地吸收在西方曾经流行~时的建筑理论,从来不曾批判与怀疑或认真思考就将其广泛地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建筑评论界也无法担负起应尽的批判责任。一些设计师对西方国家现代城市与建筑的真谛和发展过程不但认识肤浅,而且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或者叉依赖于中国传统的表象,不假思索的加以引用和抄袭,完全不考虑地方的文脉和特性,导致“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盛行,将设计变成了纯粹的拼贴游戏。伴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繁荣,城市建设在旧城更新与新区开发同步展开并达到空前的高涨。大面积、快速度的旧城更新运动拆掉了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历史性建筑,还有很多大量以赝品代替真品的行为,标榜自己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以文化的名义破坏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这种缺乏历史考证而不具有任何历史价值的城市建设行为给公众造成极大的误导。目前虽倍受批评却仍在各大城市中方兴未艾的“自觉的殖民主义”,将中国变成“西方城市与建筑文化的实验场”,地方政府为了树立城市形象主动引进西方最前卫的学术思想与最先进的建筑技术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城市文脉意义的存在。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超过了社会及文化可以承载的速度,人们还没有来得及静思和调整便己匆匆奔上了“城市现代化”的道路,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逐渐断裂、丧失。针对这一现状,在有识之士的不断辛勤耕耘和奋力呼吁下,现阶段历史文化保护运动日益受到重视,这是对中国城市建筑文化发展思想盲目多元发展的及时修正,也使中国的城市建筑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三节城市风貌内在文化构成的主体一文化核的基本特征一、城市风貌文化核的基本概念与作用城市文化犹如城市风貌系统内部的基因,控制着城市风貌的演变。首先,解释一下一般意义上的基因概念,基因一词首先是由约翰逊所提出,用来指孟德尔在豌豆实验中所发现的1(美】彼得·罗,关晟.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成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P115.5I-__‘。_。_—‘‘_。_。___。--●。_●____●__-。-。●‘。。“—+’。‘。‘。。。。‘‘‘。‘‘‘。。。。’’1’。’’。。。。。。’’1’———1—————————’————————一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遗传因子。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在果蝇研究中发现各个基因以一定的线状次序排序a在染色体上,从而建立了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一个基因是一段核苷酸序列编码蛋白质(图3—6),也就是说决定特定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是结构基因。生物的一切性状几乎都是许多基因以及周匿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基因是针对生物体而言的。对于城市风貌,前文已做过论述,即城市风貌不仅仅是物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的表现,城市风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命现象,但它具有类似的生命特征,如生长性、传播性、传承性、活动性(即能创造城市事件)等,也就是说城市风貌虽然不是一种纯粹的生命存在,但它具有作为生命体的部分特征,同时还具有一般生命体不具有的更高一级的精神指向,如城市风貌中的城市风格、城市格调、城市水准等皆有如是的表述。城市风貌不是纯粹的生命存在,也不是纯粹的非生命的存在,准确地讲,城市风貌是生命存在与非生命存在之间的一种物质存在。它既有非生命体的特征,即自然的物的某些特征,如气候特征、水文特征、地理特征、光环境特征、声环境特征等等,同时又有鲜明的生命特征,并由于生命特征的存在,而获得产生、存在与发展变化与前进的不息动力。在这一发展变化过程,城市风貌生命特征的生长性、传播性、传承性之中,是否存在一种内在统一的、稳定的、类似于生命基因的抽象的排列方式、或称编码呢?如果有,作为形象的比喻,我们不妨借用一下生命现象中的“基因”概念,为了有别于生命科学里这一比较固化的专有名词,同时根据其在城市风貌表象中的特性,这里暂且称之为城市风貌的内在因素,简称“内因”。如同生命界的基因,通过不同的排序使得生命体千变万化而又高度统一,城市风貌内因对城市风貌的控制也有着自身的方式,城市风貌系统有如一个生命体一般发生、发展、更新、消亡,其内在的文化动力犹如生命核一般支撑着上述行为的进行。因此我们也将城市风貌演变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内容称为“文化核”。文化核是文化中的典型,即作为文化中的“精神、思想、理念和成见”等而具有规定影响文化中其它具体内容如建筑艺术、文学、科技教育、宗教、社会生活等的那部分核心内容。一方面,文化核的规定,影响着文化的具体内容的呈现方式和文化倾向。在城市风貌的形成中,也正是这种相关的具有规定性的内容才是风貌中“风”的构成的主要内容。图3—6基因蛋白质片断模型来源;李文予《基因次序》二、文化核在城市风貌中的作用形式文化核在城市风貌中的反映,不会象生物基因之于生物体那样具有明确的具体的规定性和映射关系,文化核在城市风貌中是通过特殊的“象形文字”建筑、空间、色彩、比例、材料甚至服饰、活动方式等等来表现的,其不但表现出多样性,同时也表现出间接性。对于城市风貌而言,文化核的表现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物化的精神”或者说物化的思想、物化的理想、物化的成见,另一类是事件或活动方式中的精神、事件或活动方式中的思想、52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事件或活动方式中的理想、事件或活动方式中的成见。总之,无论是第一类物化的精神、思想、理念和成见,还是第二类事件或活动方式中的精神、思想、理想和成见,都不如直接的文字表述那样清楚而确定。文化核在城市风貌中表现出的间接性,还进一步表现在解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也有可能产生解读的误解和曲解,譬如西方人对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的谦逊、谦让、委婉就难以准确地理解,甚至辨不出真的谦让和礼节性的谦让,因为这和事件进行的场合、氛围、细至语气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感觉,有时所讲言辞的内容和要真实表达的意思完全是不一致都有可能。另外,对于建筑的形式、环境氛围、色彩等,不同文化背景的解读者,不同时代的解者,面对相同的对象,都可能产生理解上的出入,甚至巨大差别。所以在解读的人和所要解码的对象之间还存在一个时间和空间上的难以同位的间接关系,这种间接关系同时也表现在个人阅历、学识、修养、职业等等的差异中。类似于加达默尔在谈到对历史对象的理解时所讲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历史理解的实在。”1三、文化核在不同空间地域上的表现文化核在空间地域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使其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理文化圈。关于地理文化圈,前文已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且清楚地提出了文化圈具有层次性,也具体举例分析了从宏观到具体城市逐层逐次的文化圈的构成。既然地理文化圈具有层次性,那么,作为文化圈的内在规定性、统一性和自相似性的文化核,不可避免地也具有了层次性、并且正由于这种层次性的存在,使文化核的内容更加的丰富,也更加地具体。在一定层次的地理文化圈中,文化核的特点会反映在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比如诗歌、戏剧、舞蹈、语言、建筑、城市景观等等各个方面。以文字表现的诗歌为例,中、西文化圈就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的诗歌对对象的描述反映出其文化的科学精神,表现为阐述方式隐含的逻辑性。对阐述对象的解释性,描述者与被描述对象之间的两立性,思想风格上的开放性、开拓性;相较而言,汉文化中的诗歌对对象的描述则反映出其文化的哲学精神,表现了具体描述方法以此物喻彼物的婉约性,对描述对象不注重解释和理解,而倾向于直感与象征的应用,追求描述者与被描述者之间物我统一、思想风格上的保守性和稳定性。然而,在汉文化中,如果按层次继续细分一下去,也同样可以进一步具体为更细腻的文化力,这一层次的文化核在不同的地理文化圈中又有具体而微的表现,其同样会有诗歌、舞蹈、戏剧、绘画、语言、服饰、景观等等在各方面得以反映,我们不妨选择一较典型的方面进行列举,这个方面能综合反映几个方面信息,同时也便于记录和举证。例如以传统园林景观中的楹联匾额、题赋为例。楹联题赋不仅仅是书法,同时又涉及景观、诗词、历史、文风、社会等较多的方面,可以说,楹联是没有空间的景观,没有色彩的绘画。通过楹联题赋内容的对比,同样可以折射出内因在不同地理文化圈之间的微妙差别和总体上的丰富性,其中的保守与开放,粗放硬朗与婉约细腻、等等呈现为汉文化基础上的多样存在。对于每一个小的地理文化圈而言,楹联都多得难数计。转引自: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P384.P38553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以孔子家乡为中心的齐鲁燕赵文化圈为最。其中所深蕴的儒文化的沉淀却跨越数千年而流传至今,儒文化以探讨人生问题为中心,教诲后人怎样地面对社会,面对国家,其“修齐治平”、“内圣外王”、“安身立命”的核心内容,即使今天,依然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而以江苏、浙江为中心的昊越文化圈,自古多出文人、墨客、书法大家和画家,这不能不说与其地理气候和历史底垫有关,所谓人杰地灵、正是如此。这一地区的楹联中往往透出灵气、秀气、正气、直气、清气、爽气足见一斑,可以明证出其文风倾向。从而可以进一步引伸、映射出那里具有地方特点的人文思想倾向和审美指向上的特点。每个文化圈都有自己相对的性格特点,从而在一定的层次上丰富了文化核的内容。如果将每个文化圈继续细分下去,那么文化核将在更表层、更直接的层次上显露更为具体也更加多样的特点。四、文化核在不同时间维度上的表现文化核在时间维度上也表现了一定的层次性。正如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Geertz)所认为的那样:“文化,是指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Patternsofmearning)”。意义的模式在历史中传递,自然会留下它传递的轨迹,然而文化随历史的积累和嬗变不是匀速、匀质前进的,受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制度变更、甚至重要历史人物的影响。文化的积淀与消亡是同时存在的,文化的发展过程可谓是跌宕起伏的,根据其变化的剧烈程度,可以顺时间的主线分为不同的层次或阶段。在整个的时间维度上,文化核呈现出一种基本统一的特质,但在不同的时间层次上,又有各个层次上的具体特点。如果形象地将同一时间层次中的文化核的变化比喻为遗传和变异过程的话,那么,不同层次之间的文化核的转变就类似于基因的突变,文化核突变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核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发展,其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就城市风貌领域而言,文化核与城市文化层的更迭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城市文化层是从具体形态上认识的结果,而文化核是从“思想、精神”抽象概念上认识结果。因此,关于文化核的发展层次性分析,完全可以城市文化层为基础。可见文化层实际上是基于一定历史时间段的文化的积淀。那么城市的文化层该如何划分呢?前文如此分析:“城市是由人创造的,人即是城市文化的主体也是其载体,而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最终体现为一个社会的阶级关系,或者说代表各阶级的利益关系,而体现这种利益关系的是社会制度,因此,用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来划分城市的文化层是比较本质的,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然而,社会制度的更迭往往是缓慢的、长期的。我国图3—7香港街道繁华的商业气息的封建社会历经二十五个朝代,其间,文化核虽有变化,但总的看来,是属于文化的稳定的遗传和变异过程,还不至于文化核因子突变。来源:htcp:∥iInage.蛐du-comA?昨_503316480&z=69347851&tIl=baidIlimagcd吲1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腐败的清政府割让,社会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制度也就相应产生了巨大变革,于是,我们不妨以香港为例,看看文化核是否也随之产生变化。据考古资料证实,香港最早居住的是我国古代的先民——越族,其包括众多的部族,统称为“百越”。战国时属于楚国,秦统一全国后至清代两千多年间一直受历代中央王朝直辖,并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1至鸦片战争前后,香港当地渔民的文化主要接受的是广东的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这里承传千百代之后,于鸦片战争后,由于社会制度的变化,随之发生了经济、政治、法律、教育等各方面的重大变化,虽然“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的12年间,香港文化先后出现过三次高潮,使香港再次成为中国革命文化的中心之一。三次文化高潮皆为内地政治因素使然;但均“未及茁壮成长,就被当地的商业流行文化(图3—7)所淹没,致使消极因素牢牢地占了上风。”目前的香港文化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制度变化产生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核。“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百多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仍在顽强持续2,但是已有所弱化或部分与西方文化融合。例如在传统文化中起核心作用的家族制度和观念也在结构、功能上发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或香港文化的产生和存在,客观地印证前文所分析得出的观点,即文化核在时间维度上发展变化,遗传和变异所呈现的层次性,与城市的文化层的构成一样,是平行于社会制度演变的,而从根本上讲是受制于社会制度的演变,而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名人互访,勿庸置疑虽然对文化发展有一定的促动作用,但却不是根本性的决定。五、文化核自身的层次性文化核自身的层次性即文化核本身所包含的内容的层次性。一般丽言,文化核是指一种文化存在中具有规定性和概括性的内容,它包括一种文化反映出的典型的“思想观念、精神指向、理念和成见”。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首先,思想观念是基础,思想观念的形成是物的环境和人的环境作用的共同结果,具体到一个人而言就是自然环境的陶冶,人文环境的教化(包括个人的经历,也是一种教化)共同形成了一个人的思想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而产生精神指向,不同的精神指向,产生不同的目的,也就是理想。成见最初是嵌含在思想基础当中的,并逐步地反映在精神指向和理想中,扩大至一个城市,城市风貌中基因现象——文化核的内容之构成,也与此同。正如生物体的基因规定、制约着生物的生长与发育一样,城市风貌的内在因素也同样规定、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究竟要走向何处?它的目标在那里?这里不妨借用契诃夫一段极为精彩深刻的关于文学作品的见解:“请您回忆一下,凡是使我们陶醉而且被我们叫做永久不朽的或简单地称为优秀的作家.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标志:他们在往一个什么地方走去,而且召唤您也往那边走。您呢,不是凭头脑,而是凭整个身心,感觉到他们都有一个什么目标……。其中最优秀的作家都是现实主义的,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不过由于每一行都像浸透汁水似地浸透了目标感,您除了看见目前生活的本来面目以外就还感觉1周毅之著,《香港的文化》,新华出版社,1997,P22周毅之著,《香港的文化》,新华出版社,1997,P7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到生活应当是什么样子,这一点就迷住您了。”对于城市风貌这个用象形文字和流动的发生着的故事、事件写成的现实的大作,“凭整体身心”而不是“凭头脑”,我们也同样应感到它的目标和思想,不然,创造城市的所有建设者、作者就不是“优秀的”“现实主义的作家。”对代表东方文化特征的华夏大地而言,这个理想家园是什么?是文明的山水城市?抑或是高技术建成的混凝土森林?答案不难得出,而孕育和支持答案的决不是“头脑”思考得来的,而是中华文化中内在统一的精神指向和产生这一精神指向的共同的思想观念。筒言之,是城市风貌的内在因素决定的。第四节当前我国城市风貌文化核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当前我国城市风貌文化核的几点基本特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健全,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这一过程不可能不对整个华夏的文化产生一些影响,那么针对广义之文化中的具有规定性的文化核,以及这一文化核在城市风貌中的如何变异,会产生怎样的一些特征和变化昵?一、由决定和制约文化核变化的因素决定的特征从决定和制约文化核变化的因素分析。根据前文所得出的结论,决定和制约文化核产生变化的直接因素是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我国的市场机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关于我国的社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第一章“总纲”第~条中开篇就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段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因此,从这一角度也可结论出:我国城市风貌的文化核虽会在这一改革过程中产生一些变化,但决不会发生“基因突变”。二.由本民族文化长期稳定发展积淀带来的特征中华文化绵衍数千年,在无数次内忧外患中表现出强大的统一力量和精神支持力量。中华文化之谦虚中包含着不屈的自尊,朴实中包含着深邃的智慧等等特点,以及由此孕育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强暴的精神、热爱和平的信念等等,使中华民族战胜了无数次劫难,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华文化的精神是长青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华文化中依然有些应该扬弃否定的部分、失去生命力的部分,譬如家族观念、婚姻或社会生活中的男女不平等观念、交往上的保守观念等,这些思想观念正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正逐渐失去生命力,是应该否定的。但不能因之就否定所有的传统文化,认为什么都是外来的好。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有一段话讲得较为中肯,他说:“在我看来,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即使他是一个可怜而贫穷的人,也要比~个普通的英国人快活。之所以中国人更快活,因为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P5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建立在比我们西方人更加人道,更加文明的观念基础上的。不安定和侵略好战不仅会导致明显的罪恶,而且会使我们生活中充满不满情绪,剥夺我们生活的美好享受,并使我们几乎丧失善于沉思的美德。在这方面,近一个世纪以来我们西方社会的生活变得迅速恶化了,我不否认中国人与我们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向上走得太远了:但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将使双方都能获益。中国人可以从我们那里学习不可缺少的讲究最高实际效率的品质,而我们西方人可以从中国人那里学习善于沉思的明智。正是这种沉思的明智使中国的文明得以保持,而其他民族的古代文明却早已消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文化在经过改革开放、丢掉自身的糟粕的那一部分包袱后,会变得更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而文化核也将更加地稳定和具有精神指向性,指向迷人的理想乐园。三、城市风貌文化核演变的基本规律从文化的传播特点来分析城市风貌文化核的变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圈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增多、便捷并不能形成和导致中华文化核的“基因突变”,或者说实现世界文化趋同甚至合而为一。虽然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使得各文化圈的文化交流、借鉴变得可能,并实现了迅速和高效,但并不能因之而想当然地提出“世界文化大同”或“世界文化趋同甚至台而为一”的结论。这样的看法,未免过于简单化了。文化的创造者是人,文化的隐性载体也是人,文化渗透在社会生活链条的每~个环节,而最终无形地根深蒂固地嵌印在人的社会生活模式和情感中,人们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借鉴,其一。要经历由传统文化视角对异质文化做出的评价。其二,有赖于异质文化对当地文化圈的客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如生活习惯、制度等)的适应,这是个缓慢的彼此选择并逐渐融洽的过程。其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肯定性或自保护性,不会轻易“变节”。因此,文化交流和相互传递的结果,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消失,而恰恰是局部文化的更加丰厚和总体上文化的更加丰富多彩,形象地讲,文化与文化的交流是社会容器中的化合反应,化合的结果是更加地多样。四、城市风貌文化核演变规律的主要内容(一)文化拨传承中的有效人群艘律城市风貌文化核或日内因,是城市风貌得以传承和传播的根据。正如种子之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传播一样,文化核是城市风貌生长、发育、形成和传播的“种子”。对于植物遗传而言,密码全息于“种子”中。而对于城市风貌文化核而言,正如前文所阐述的那样文化核本身是隐性的信息,而文化核的最生动最能动的显性载体是人群,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都能作为城市风貌文化核的有效载体,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人群才能作为城市风貌文化核的有效载体。城市风貌文化核的传承与传播过程是一个实际的连续的生动过程,具有历史真实性,脱离了特定的人的实践过程,城市风貌文化核的传承和传播就会中断和消失,城市风貌文化核伯特兰·罗素(b酬圳Rus鲥1),<东西方文明比较》,李正平译,改革出舨社,19915,P3857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的传承和传播过程形象地讲,是一场连续的“演出”,“演出”本身也就是城市风貌存在的方式。与“演出”最为息息相关的是一定的有效人群。城市风貌文化核的遗传有赖于一定的有效人群,那么对有效人群究竟当如何解释昵?首先,有效人群必须满足一定的数量规模要求以繁衍种族。一般地,按照法定和科学的解释,五代之内的近亲是禁止通婚的。那么数量规模的确定就要考虑血缘关系的影响,血缘关系较近的人群,有效人群的基数相对就要大些,因为必须避免五代之内的近亲通婚现象,而对于血缘关系较远的人群,有效人群的基数相对就要小些。其次,特定的风俗活动,传统技艺之固定分工对人群的要求,譬如:戏剧、婚丧、仪式、庆典、建筑装修(泥瓦工、木工、彩绘等)等等,都存在一个专门分工的问题,因此也就潜在规定对人群数量的要求。但以总体的方面而亩,已故丰子恺先生将所有传统的艺术形式分为建筑、音乐、绘画、文学等共八大类,八大类别的艺术形式相对应于八个方面的专门人才,当然,能够通跷数个专业领域的通才就更难能可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有效人群指代人群的素质,组成有效人群的个体素质越高,即其所掌握的技能越多,后天习得的知识和能力越丰富,那么其所承载的文化核就越有生命力,其传承性和传播性就比较强。再次,有效人群需具有现实的适应能力,即必须具备维持种族的能力。而根本的决定性条件在于人群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因为人群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直接决定了人群的整体素质、综合技能和实际的发达与文明程度,从而决定了种族的生存能力,一个生存能力低弱和生存方式落后的人群,其传播自身文化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其文化的生命力也就会逐渐趋于萎缩。(二)文化核变异中的社会制度主导原则城市风貌文化型变异中的社会制度主导原则。社会制度是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它对城市风貌文化核起着基础性诱导作用。为什么呢?城市风貌文化核是指一定特定地域和历史阶段上城市的文化存在中具有规定性和概括性的内容,它包括一种文化所反映出的典型的“思想观念、精神指向、理想和成见。”而社会制度作为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即是以更为广大的角度制约并影响着一定时期社会的思想观念、精神指向、理想和成见,从前文对香港的考察即可看出,从根本上讲,城市风貌文化核的变异是受社会制度的演变更迭所制约的,文化交流和文人互访虽然对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动作用,但却构不成对文化型变异的决定力量,而只有作为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才能构成对“思想观念、精神指向、理想和成见”的约束和支配机制,从而影响城市风貌文化核的变异。因此涉及到社会制度的改革,如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市场体制改革,其对城市风貌文化核的变异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三)文化核演变中的文化圈辐射力原则由本章节的图3—1我们可以看出。大至世界范围,小至一个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城市都处于不同的文化圈层的不同位置之中。每一个文化圈的形成都是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范畴的演变和发展而形成的。处于文化圈中心区域的城市的文化核往往会呈现出强烈而独特的特征。而向文化圈的内核向外沿展出去后,越向外的城市受到核心城市文化核特征影响的力度就越小。其表现出的该文化圈的特征就越弱。同时越是处于外围的城市受到的不同的城市文化圈的影响的可能就越大。因此,在某个文化圈中的城市的位置和她所收到的不同文化圈辐射力的大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合力是影响一个正常演变的城市风貌文化核的最常见的方式和原则。特定的文化核在世界地理文化圈中的具体位置,决定了其发展的基本轨迹,这也是文化核发展所具有的继承性和延续性的根本原因所在。53第三章城市风貌系统内在文化构成及其特征研究小结:本章节的研究首先分析了世界城市文化体系构成及其发展趋向,使我们对城市文化的区划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对城市文化的一些共同的特点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随后论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城市建筑文化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文化核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演变的规律进行了有成效的研究,指出城市文化核作用上的间接性和自身表现形式上的层次性,城市风貌演变规律中的风貌文化核传承的有效人群原则、风貌文化核变异中的社会制度主导原则、相同风貌文化核背景下的自相似原则、不同风貌文化核背景下的自差别原则等文章的主要研究成果。使我们对城市风貌内在文化构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下篇城市风貌控制、维育的理论与方法篇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第一节城市风貌评价的理论意义及其分类一,城市风貌评价的理论意义根据,评价是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待评价客体所作出的比较。是判断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1。因此,城市风貌评价是指评定城市物质和文化层面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评价要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是决定评价结果的关键,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其中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评价标准是核心。城市风貌塑造需要有一定的标准衡量和检验,或者说需要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它是能客观、准确、全面地描述城市风貌品质高低的参数集合。一方面通过评价城市风貌的现状,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和相关建设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同时,也为评价城市风貌设计提供一个可操作的指标体系。近年来,很多城市都把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作为关注的核心。然而,由于缺少对城市风貌系统深层次的研究及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关于城市风貌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亦尚未见诸于文献,使得我国城市风貌的建设无法适应时代飞快前进的脚步。因此,对城市风貌的评价研究及深入认识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二、城市风貌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评价城市风貌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为城市风貌的塑造提供依据和指明行动的方向。因此,城市风貌品质评价体系应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风貌物质空问结构要素以及文化时序要素的实际状况及其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除应遵循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等普遍原则外,还应满足客观性、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原则。1.客观性。指尽可能客观地选择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的结果应能真实地反映城市风貌品质的客观状况。2.全面性。指所选择的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地覆盖城市风貌的各个方面。3.层次性。指标体系应根据城市风貌的系统性分出层次,从宏观到微观、由微观到具体,使指标体系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的城市风貌品质。4.可操作性。要求在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公共空间品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选择容易获取的、易于量化计算的、可靠的和具有可比性的评价指标。综上所述,这些评价的基本原则既是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同时也是在评价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三、城市风貌评价模式分类研究根据城市风貌系统构成的分析研究,我们已经知道城市风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系统。它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着。因此,我们对城市风貌的评价是有时空限定《汉语词典》,黄宜中主编,华夏出版社,1999,P206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的,风貌的评价总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做出的。因此,该评价的有效性也是具有有效期的。风貌的评价工作在时问范畴内应当迅捷丽有效。另一方面,对城市风貌的评价往往会有不同的用途,一个在城市里作了短期旅游的游客对城市风貌的评价往往是出于在对家人或朋友进行了简要形象描述后的自我感受的表达。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叙述者还是聆听者部不会要求过于复杂冗长的数据或描述的形容词叠加。而另一方面,一个城市风貌的规划设计者或者是城市风貌的管治者,则显然不能仅仅是处于对城市风貌若干层次闷题的经验性的总结来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因此,城市风貌的评价体系应当是宏观化评价与微观化评价的结合,既应该有便捷而全面的宏观评价模式,也应当具有层次分鳃数据清晰的微观评价模式。两种模式相辅相成,相互借用对方的数据与成果,从而相互检验评价的结果、促进两种评价模式的结论的全面性与准确性。第二节城市风貌宏观化评价模式的内容与标准城市风貌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但是,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总有某些部分具有空间或者是时间上的优势,这也是风貌表象特征上具有代表性物质结构,根据前文所述的城市风貌圈、城市风貌区、城市风貌带、城市风貌核、城市风貌符号正是这些代表性的物质结构主要构成类型,因此,在合理的评价方式的帮助下,从这些物质结构的主要特征指标上进行有效评价,是有意义而有成效的。一、城市风貌圈评价的可读率标准城市风貌圈在城市风貌空间结构体系中,是一个空间形态感相对较弱的概念,这个概念的由来主要是基于城市地理文化圈的概念而形成的。在城市级的城市风貌载体和城市次级的风貌载体中,它更倾向于是空问结构要素与文化时序要素的内容结合的产物。简而言之,是兼有城市风貌显性形态要素和隐性形态要素的风貌信息载体。该信息载体的信息来源正是城市文化核通过自身类似生物基因“排序和编码”式的方式作用于城市风貌显性形态构成要素的构成,从而形成具有特定特征可识别的城市风貌载体。而城市文化核的这种“排序和编码”的方式以及所形成的城市风貌载体都是可读性的内容之一。城市风貌载体的形成是可读性的最基本的标准与要求。在城市风貌圈的可读性标准中,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容:①基于城市地理文化圈系统的原生性的原则。在人类文明的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直到上个世纪初的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大发展,才由于交通、通讯手段的发展真正满足了世界各地人群频繁而广泛的交流交往的需要,在此之前时间里,世界各地的大多数的古老文明与文化都是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笈展。当然,由于战争的原因,也有一些地区的人类文明消失了或被其它强势的文化征服融合了。但是这种融合有时也会是一种相互因借,有益互补的形式,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两种文明特色的新的形态。反映在建筑风貌中就往往会形成新的建筑型制。这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土尔其的伊斯坦布尔,原来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在十五世纪土尔其人占领了该城后,对多处东罗马帝图4一l土耳其圣索非亚大教堂来源:“ttp:∥im89c·6aidlLco刚嘲2503316480&。:630151602&tII制d“iIllagedc协jI6l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国的建筑进行了伊斯兰式的改造,其中最著名的圣索非亚大教堂(图4一1)在四角加建了邦克楼被改成了礼拜寺。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伊斯坦布尔已经成为伊斯兰教城市建筑风貌中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类。当然,在人类文明史上,几千年的发展史还是造就了大部分地区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文化与文明。反映在城市风貌特别是建筑风貌上,尤其显得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这些地方文化的特色形成往往是与当地的天文地理、人文精神密不可分的。以我国的城市文化为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是我们没有向西方文明中那样去发展石系列建筑物而发展了更具有自然气息的木构体系的建筑。而在吴越文化为底蕴的传统江南水乡地区,傍水而居,园水而生的江南人发展了独具魅力的江南水乡文化。可以想象,在传统的江南园林中,不仅飞檐翘角的建筑、小品、植被,就是那些江南女子的吴侬细语,委婉昆曲都是这江南地区城市风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浑然一体的地方性原生文化正是这些江南地区城市倍受国内外人士青睐的根本原因所在。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具有原生性文化底蕴的区域往往是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也是真正能被广泛接受和认可的。1那些不顾地方文化特色基础面生硬的搬弄文化符号和概念的傲法多数最终是要以失败而告终的。②基于全球化现实的可识别性原则。在现代社会的日益加剧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中,资讯的高度发达和交通的便捷使得文化的交流极为便利,各种建筑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频繁。这就使得原本天各一方的不同类型的建筑文化频频出现在了异域的城市与空间。例如随着华人移民海外到了世界各地,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也随之出现在了世界上许多的国家和地区。成为这些地区的城市风貌中别具风味的亮点所在。在我国静上海市,90年代后期,市政府提出了郊区建设一城九镇的建设思路。经过多年的建设,安亭德国城(图4—2)等特色新图4—2安亭德国城来源;作者自拍城区已经初露峥嵘。提高了这些区域城市建设的可识别性,相较之那些缺乏方向性的无序建设具有显著的效果和进步。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区域的建设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设计和指导,单幢建筑物的文化选择的自由主义,造成了城市许多狭小的区域里各种建筑文化“百花齐放”,其结果是城市整体上的丧失可识别性。城市整体上的丧失可识别性与城市风貌特色的丧失具有一定的区别。在有些城市里,城市建设部门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城市整体的建筑文化取向也趋于一致,但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当地的整体的经济或建筑规划设计水平的限制,使得所有的建筑都平淡无奇。缺乏亮点而无法形成自身的风貌特色。城市风貌圈评价的可读性的原则是客观性的标准,而可读性的程度又是主观性。在宏观化的评价体系中,本文不再深入展开。具体的实例将由每一个评价主体去把握,这也是评价性工作的特点之一。二,城市风貌区评价的有效比标准在现代城市风貌系统中,构成城市风貌的基本单位已经由原来的城市转变为城市中的街区。想象中象唐长安城那样,整个城市八十一个街坊都是统一的雄浑壮丽的盛唐建筑风格,已不再具有现实性,即使是今天仍基本保存的平遥古城,由于现代城市的扩张也变成了城市中的一个区域(通常称为老城区)。可见,城市的街区是形成现代城市风貌的基本单位。城市中多元的建筑文化的空间载体的基本单位就是城市的街区。在城市风貌区评价的有效比标准顾名思义就是城市街区中形成有效的风貌特色或日形成了城市次级的风貌元的街区或区1胁efMa—是转引自(美)艾丹(D啦ljelB,Abr黝san)居住区改造作为一个文化问题:从西方角度看北京的旧城改造,建筑学报,1998【2l62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域的占地面积在城市总的建成区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即城市风貌区有效比=城市总建成区面积x100%由以上的公式可以看出有效比是一个小于等于一的数值,并且在现实世界里,这个数值基本上是小于一的。但是,城市风貌有效区的面积越大,这个数值就越接近一。城市风貌区有效比与城市风貌有效区的面积成正比例。在现代城市里城市风貌有效区基本上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①具有统一的文化取向和建造质量的人工建筑物区域②具有一定水准和环境质量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区域。在现代城市中,有特定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以及统一规划建设的新的居住小区、具有时代精神的城市cBD商务中心区等等都属于风貌有效区的范畴,而城市中保存良好的山体、自然河流及其两侧景观带、城市街区的中心绿化广场和绿地也属于风貌有效区的范畴。在城市风貌的有效比的计算公式里,计算的结果本身是客观的明确的。但是在有效城市风貌区的划定中,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的成分在内,这主要是在有效城市风貌区的划分标准上尚需要进行大量的工作。前面所罗列的一些可以计入有效风貌区的范畴还远远不能涵盖城市多种多样的区域。另外,罗列的这几类区域自身是不是还需要一个相应的审核和判定标准。这都是未尽的工作,需要深入研究。三、城市风貌带评价的完整度标准在城市中,由于道路、河流在城市中的大量性存在,由此而构成的城市风貌带是城市中昂具空间特色的城市风貌的基本空间结构形式。这其中尤其以沿河流形成的风貌带更胜一筹。我国许多城市都是沿江而发展的,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傍水而建。有许多的城市都是被一条或若干条江河穿城而过。例如西部的城市内江市,就是被沱江穿城荷过;在华东地区的城市有江西的上饶市(图4—3)、上海市等。这些城市最终都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城市的滨江地区成为了城市最重要的景观节点。因此,上述地区也成为一个城市风貌特色强弱的最直接的反映。比较内江市(图4—4)、上饶市和上海三地的沿江风貌带的异同,我们可以看出以下一些重要的特征。①江河水面的高低以及水质的好坏是沿江风貌带景观质量的基础。②沿江自然地形地貌是沿江风貌带景观特色形成的毕不可少的条件。③沿江地带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是该风貌带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沿江而筑的滨江建筑是风貌特色形成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比较以上三城市的滨江风貌带,我们可以看出:内江市沱江水位较低,河道内有大面积河床裸露,景观效果较著,沿江的两侧多为图4—4四川内江市沱江两岸来源:作者自拍图4—3江匿上饶市信江两岸来源:作者自拍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山地城市建成区,但几乎所有山体被建筑占满,景观效果较差。沿江的建筑密度过大,建筑质量差,一些破旧的老建筑中有迷信活动,沿江地带自由摊贩随意的设点,总体风貌评价较差,从自然到人工的风貌要素都急需改进;上饶市信江通城段因为有抗洪的需要,驳岸距水面较高,水量尚可,水体对风貌的影响力为中等。沿江一侧为平地,建筑沿沿江路整齐排布,另一侧为沿江深入城市的山体,到水南街口结束。近年来开始有一些大体量的建筑出现在山体上,对风貌影响较大,但是总体上该侧山水相依的风貌特色保留。北岸沿江绿化带良好的休憩场所成为城区市民娱乐休闲的好场所.体现了中小城市悠然自得的城市生活节奏和氛围。沿江建筑布局整齐,但建筑风格杂乱,在沿江带状展开的建筑上,没有形成连续的统一的建筑风貌整体,虽然I某些地段有一定的统一.但是沿江的整体上远远不能形成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风貌载体。设计与建造水平一般,是制约该风貌带特色形成的瓶颈。总体风貌评价较好,主要是沿江建筑质量的提高来将风貌特色进一步强化;上海黄浦江外滩段是我国滨江风貌带的典范,黄浦江水势常年不衰,江上往来的船只更是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江两侧的环境和建筑都是当代建设领域的成功典范,两岸天际轮廓线生动优美。陆家嘴地区城市设计的国际性征求方案是其建设成功的有力保证。因此本地段总体风貌评价很好,未来主要耍注意环境质量的保护和新建设的控制。根据以上所述,城市风貌带评价的完整度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①风貌构成要素的完整性,无论是滨江风貌带还是沿街道的风貌带,构成带状空间的各种要素都是风貌特色强弱的重要因素,自然的和人为的缺失都将造成风貌的弱化。②构成带状空间的要素如建筑天际轮廓线是否完整连续。⑧带形界面上的建筑形态是否完整,表现在一方面建筑风格是否统一以及建筑与自然要素构成的界面是否完整有序。形态完整是所有建成区共同的特点,在城市风貌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是风貌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城市风貌带评价的完整度标准可以适用于城市次级的风貌圈的评价中,两者在空间形态上具有相近的属性。四、城市风貌核评价的标志级标准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全国刮起了一阵标志性建筑的风潮。从城市的建设管理者,到开发商再到设计师,嘴里言必称标志性。一时间城市里的每一幢建筑似乎都要成为标志性的建筑。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从城市设计的角度来看,城市中,一定的区域里的建筑物总是有主有次的,大部分的建筑都应当是组成该群体的有机体的基本单位,而在这个有机体中,在某些方面的共同的精神取向是这些基本单位最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关键。同时,在~个群体中,某些个体会由于自身的某个特殊的因素,被选为区域的代表,成为群体的标志。表现为具有突出的地理位置和超强的色彩张力或巨大的体形。在不周的群体中形成的标志性事物,由于群体的力量的强弱以及自身实际的形态的尺度等因素,其标志性是可以分级加以区分的。在城市的建筑组群中,尺度、色彩和形态占有势的标志性建筑显然属于城市风貌核的范畴。在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贸大厦(图4—5)都是该区域的标志性建筑,同样,他们也是陆家嘴现代金融商贸区这一城市风貌载体的风貌核。城市风貌核的分级,我们可以借鉴城市的分级方式,一方面城市风貌核本身就是属于城市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一个城市在全球以及一个国家的地位往往决定了这个风貌核的标志级,二者是密不可分的。由此,我图4—5东方明珠与金贸大厦来源:《时代建筑》2004一02期第四章城市凤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们尝试着将风貌核的标志级分为国际级.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级、城区级五个级别标准-五,城市风貌符号评价的统一性标准在城市中,城市风貌载体有着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简单的来说,城市风貌载体有着产生、维育、消解、灭亡的基本过程。首先,城市风貌载体的产生是有着多种方式的。但主要是人类有意识的建设的结果,往往是在相对短的时间段内形成,并且在其外部环境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能得到有效地维育。但是,在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后,例如战争等,城市的建设放缓,管制放松。城市风貌载体失去了有效的维育,同时风貌符号在风貌载体内空间数量上的占有率必将降低,在城市风貌载体的表象上表现为肌理的破坏。例如在传统民居的历史街区中。则表现为屋顶平面肌理,街区的空间肌理以及建筑的竖立面肌理的破坏。在传统建筑的墙体上,在我国近年来新的材料如面砖、花岗石,金属面材都会出现,严重破坏历史街区这种风貌元的墙面色彩这一风貌符号的统一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屋顶的肌理的破坏,现代平屋面的建筑逐渐侵蚀了传统坡屋顶,使得屋顶的风貌符(图4—6)号也无法统一。而多种风貌符号的统一性的丧失其结果就是使风貌载体走向消解和灭亡,进而导致城市风貌特色的弱化和丧失。综上所述,城市风貌宏观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中,既具有主观性的评价指标,同时也具有客观性的评价指标。从每个评价的标准来看,不同的标准的量化的形容词,显示了该评价对象的主要特征。风貌圈的可读率显示的是在该风貌圈中不同的风貌载体的数量和他的可解读的概率,是一圈4—6广东德庆县某古村落来源;作者自拍种彰显群体事物中特殊个体出现几率的概念范畴。风貌区的有效比显示的是群体事物中,特殊个体与群体之间数量比值的概念,便于有效的表达和监控群体中不同事物的数量的变化和不同事物之间数量关系。对于一个城市最基本的空间结构而言,没有比它的完整与否对其更基本更重要了,完整的程度是对一个空间结构的最必要的评价方式。1风貌核的标志级是对曾经泛滥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潮的~个合理化的解释。追求标志性无可厚非,关键是标志是有级别的,合理的定位是标志级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风貌符号的不统一,是我们风貌特色塑造中的一大困惑,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哪怕远在千里之外的文化要素都可以很简单的被获取,另一方面,现代民主的精神,使得设计师和建设者都卣无禁忌,任何符号都可信手拈来。城市建筑在程度上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不统一。而这种不统一很难有一个恰当计算和衡量的尺度,因此,本文以统一性这样的主观性的评价方式来试图说明这一范畴的区别所在。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共同的目的就是要在宏观化的背景下更有效的抓住评价对象不同方面的主要特征。从而更加有效的认识一个城市的风貌的状况。第三节城市风貌微观化评价模式的特点及萁基本方法一、微观化评价模式的要点及其评价方法分析城市风貌评价的微观化模式与宏观化的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简单来说,宏观化的模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式只站在宏观的层面,对反映城市风貌的几个重要的侧面的主要矛盾进行把握,可以说是一种简约模式。但是必然不够全面。微观化的评价宗旨是要求评价过程深入到评价对象的细小的环节中去,获得更加客观的评价结果。微观评价的特点是一方面要借助多种现行的评价方法,另一方面要有效的建立相应的城市风貌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风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判断城市风貌品质高低的参照系,它既要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物质客体满足城市主体综合需要的程度,又耍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个标准在一定阶段内是客观的,同时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风貌品质的标准会向高的方向演进。评价指标分为可度量评价指标和不可度量评价指标两大类,前者是以数据描述评价对象,又称为定量评价指标,后者是以词语描述评价对象。一般称为定性评价指标,根据前述评价原则,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定量评价指标与定性评价指标。从实际需要出发,既需要能准确、全面、真实地反映城市风貌的评价指标体系,又需要能评价具体风貌类型要素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决定性因素。广义的评价方法包括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评价的程序和方式。狭义的评价方法仅指评价的程序和方式。本论文此处指狭义的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风貌评价方面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见诸于文献,因此,对于城市风貌的评价只能从相关领域的评价方法借鉴和参照,目前可供借鉴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国际上景观评价的方法。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景观评价研究逐渐形成多种学派,但总的来说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有两种类型:一种侧重于由个人或群体对景观质量进行主观的非量化评价(NonqualllltiveEvalu鲥on),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对景观的物理特性进行理性分析研究而得出的客观量化评价(QmIi廿veEvaluation)。不同的类型又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划分。经过综合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方法:详细描述法、公众偏好法和量化综合法。其中前两者为非量化方法,后一种为量化方法。总的来说,对城市风貌的评价可参照以下三种类型方法进行:一是侧重于“风”的研究,即公众偏好法00理模式、认知模式和经验模式),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及民意测试等方法研究,以期与公众的主观意见紧密相连;二是侧重于“貌”的研究,称为详细描述法(形式美学模式和生态模式),为客观研究都市风貌的所采用;第三种是两者并重的研究方法,称为量化综合法(主要包括心理物理模式、成分代用模式),力求将主观方法和客观理性方法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以下逐一简要介绍并分析。二、城市风貌评价的公众偏好法近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城市风貌特色的建设,由此引起了对城市风貌评价研究的发展,事实上,城市特色风貌这样一个主观的问题,从逻辑上来说,其最佳意见来自于普通民众。尽管规划师、建筑师声称他们在这一类问题上有责任引导公众的品味,但城市风貌特色的吸引力绝对是与风貌有关的民众综合意见的产物。城市风貌的评价是以观察者对整个城市风貌的个体体验和感知为基础来评判的。那些以主观评价为基础,包容个人多元的、多变的环境认知方法,往往是成功的。个人偏好方法的精髓是对城市风貌的总体综合评判,而不同于量化方法用城市风貌元素的定量变化解释城市风貌质量的变化。调查问卷和口头采访,是为了取得各种人群对城市风貌感知和感受的样本而经常采用的非量化方法。该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实验心理学的方法,旨在通过总结被调查人的心理反映来评价城市的风貌,这种方法能在很短时间内获取宝贵的信息,用此方法来决定民众对于根本不同种类的城市风貌的偏好是很有效的。除了调查问卷,还可使用照片、记录、徒手描绘第四章城市风貌计价及其方法研究等辅助手段来帮助进行评价。但是,由于这种方法建立在一个重要的但通常没有明确提出的假设上,即受调查人所表达的对城市风貌的喜好度是与风貌的吸引力相关联的,把大多数人的意志作为评价的客观标准。因此,运用此类评价方法时,会有许多困难。过去的研究表明:观察的个性,观察位置,观察时间长短,风貌的物理特征类型、元素及其复杂性动态状况,都会影响观察的结果。因此为了代表社会的观点,需要进行广泛的、耗时的调查。本论文后面章节对苏州古城区的风貌的认知调查,也是对这种评价模式的一个实践,详见后文。(一)心理模式心理评价模式被运用于许多研究之中,将这种模式用于民众对不间城市风貌的感知进行分析,对于表明不同的心理构成如“复杂的”、“神秘的”和“连贯的”与民众对风貌的感受程度来说十分重要。心理模式指居住、访问或观赏城市的人们的感情和感觉。可读性高的城市风貌能引发积极的感情,譬如说轻松感、愉悦感、归属感等;可读性低的城市风貌使人感觉乏味、无聊、压抑,还能引发其他消极的情痦。心理评价模式的建构重点是评价对象及其预测框架的建立,主要方法是运用心理模型,通过照片来确认相关的心理变量,在对城市风貌记录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然后从城市风貌的独特性、完整性、可读性、复杂性和统一性五大标准进行评价。每项评价根据先期预设的标准将对象归入从高到低的排序序列中。最终可根据每项的实际重要程度进行加权打分。心理模式运用多观察者对每个被评价的风貌要素产生一个或多个价值评价,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和敏感性。这是一个重要的优点,因为使用者可以得知风貌的原有价值,而且对其产生信心。此类方法把民众对城市风貌的感受和感知作为评价的基础。但是,缺乏与客观环境的明确联系,使心理模式评价进入一个相互反应的封闭圈,对于城市风貌的心理反应只能用其他心理反应来解释。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心理评价模式使城市风貌管理者的双脚牢牢的悬挂于半空之中。(=)现象模式f认知模式1现象评价模式借助于知觉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更加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感情、期望和理解。~个城市的风貌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亲密的体验与接触,因此该模式对于探究人由风貌要素刺激而日I发的知觉审美观念如何受人的态度(情感满意程度或精神状态)和价值的影响。Bm·din认为所有行为都依赖于意象,意象可定义为个人累计的,组织化的、关于自己和世界的主观认识。而意象的心理合成与“认知地图”(CogflitiveMap)密切相关,林奇提出城市空间结构不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与标准,而且要凭人的主观感受。因此,认知意向对城市空间提出两个基本要求,即易识别性(Le西bility)和可意象性(Ilnagin曲il姆)。前者是后者的保证,但并非所有易识别性的环境都可导致可意象性。可意象性是Lynch首创的都市空间评价标准,它不但要求都市景蕊脉络清晰,个性突出,而且应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入所接受。现象评价模式为了获取高敏感性而不惜牺牲可靠性,代表了对于相关景观特征的极端主观性评判。运用在城市风貌评价中,这一模式通过强调个人体验意图的独特作用,鲁在指出风貌评价中人本尺度与感知的重要性。缺点是没有在心理反应和风貌特征之间建立起系统的关系。三、城市风貌评价的详细插述法详细描述法分为两大类;可分类法和不可分类法,其应用较广,能进行大范围评价67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并且可在不同类型个体之间进行比较,它以非量化及定性化的方法对被评价对象进行分析描述,将这一方法运用于对城市风貌的评价中,通过对城市风貌的各种特征或要素的评价来确定和并反映城市风貌的价值。可分类法首先试图根据风貌总体的相似性划分调研单元,然后评价各个单元。形式美学评价模式属于这一类方法。不可分类法(比如生态模型)试图弄清某些风貌要素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然后用这些关系预测风貌质量。首先辨认及整理城市风貌的要素(例如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等),然后进行描述或打分。打分标准基本上以传统价值标准为基础,尽管这种评价方法在单项上看是以主观选择提供城市风貌评价结果的,但其风貌要素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方法运用上的客观性弥补了其主观性。(一)形式美学模式形式美学评价模式的理论立足点归结为美学价值是抽象景观对象所固有的,也就是说,美学特质存在于景观的属性中。这种美可被定义为基本形体、线条、色彩、肌理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在这种评价模式中,城市风貌首先被分解为一些抽象的形式属性。首先,城市风貌要素可以分成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工自然要素。具体内涵可参见前文所述。在对这些要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进行详细分类及描述性工作,然后将这些形式因素之间根据串联关系,用量、相、比来研究。量,主要体现在积聚与分离方面的数量关系,如面积、尺度、体量、间隔、韵律、密度等:相,主要体现在积聚与分离方面的数量关系,如位置、方向、层次、主从、重心、重复、序列、对位、位移、旋转、反射等;比,主要体现在量或相方面的对比关系,如比例、分割、对称、对比等。形式美学模式根据形式要素的结构关系及其完整性或其他形式关系特征而将其归纳为各个类别,再加以研究。形式美学模式研究的重点在于发掘出都市中一些相对固定的东西,这是一些周期变化不明显的能起统一作用的点,依靠这些点,人们才能对短暂的东西(如住宅、商店、门面)进行评价。1城市风貌应能反映出对象恰如其分的循环变化,因此,对于特定地域标志和象征的建筑或投资巨大具有重要意义的建筑和开放空间,可以看作是相对固定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可改变美学”(Aesm娟cofExp∞d曲jlity)。由于这种方法要求使用者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采用此法的多为专业人士。但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美学质量对于委托人很重要,特别是当他们得知选择与经济因素无关时,其自由选择便立即受到纯美学方面的影响。然而形式美学评价模式存在一些纯美学的封闭性,所以很难把此种评价方法与一些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衡量过程联系,建筑师与非建筑师的美学目标与标准常常彼此相左。因此,使用这种方法衡量其他社会价值及有关的景观质量将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类模型对社会性和可靠性这两个基本标准来说,存在一定的不足。(二)生态模式在生态评价模式中,与风貌相关的环境特征主要可分为生物特征和生态特征。其中生物特征指动植物种类、生活范围及其发展过程。生态特征则指都市规模(人口数量及密度)、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噪声等。评价模式借鉴景观生态学理论原理把风貌载体空间结构的基本元素分为镶嵌区(pa妯es)、廊道(co—do哟、基质(mdloix)和网络(∞twork)四种。镶嵌区是构成景观重要部分的块状区域,如园林绿地是都市景观中镶嵌体的类型,是相对自然的成分。另外,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自然生态保护区都可以看作是城市景观中的镶嵌体;廊道是串连各镶嵌区的带状区域,道路是典型的廊道类型,具有明显的人工特性,主要镶嵌区集合构成景观构成周向频,景观规划中的审美研究,城市规划汇刊,1995【2】,同济大学出版社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的基质,镶嵌区、廊道、基质之间复杂的相互联系形成网络t1对于区域网络的发展,新城市主义学者提出了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空间发展模式,即以公共交通点为中心和以步行距离为半径的地域作为基本镶嵌区。周围设置永久绿带,并由快速轨道交通串联,形成区域发展的基质网络。在区域范围上,都市是~个典型的人工镶嵌体;在较小的尺度上,它本身又是一个风貌单元.前者可以通过城市镶嵌体的面积、形状、岸线、发育程度分析评价都市成长规律、边缘效应及其发展趋势;后者,则可通过风貌要素的结构和功能的~致性以及风貌要求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析都市系统并进行具体评价工作。生态模式的设计是为了优化自然环境资源,将其合理配置与发展,从而达到完善城市风貌的效果。在区分自然环境资源与次生环境资源时,此类评价模式很敏感,但在比较城市风貌的其它要素时的敏感度就不甚理想。如果蕊临土地规划中改变或不改变自然环境的选择时,生态评价模式将毫不犹豫地倾向于不改变环境。生态模式的一个主要蕴含的假定就是风貌质量与自然及次生自然环境系境的完整性是休戚相关的。生态评价模式寻求的是自然、生物、人类的和谐共生,只有和谐发展.才能保持良好的城市风貌。四、城市风貌评价的囊化综合法量化综合法结合了两种研究方法:心理物理模式与成分代用模式。这类预澳4模型更多地用作研究工具而不是评价工具,此类方法倾向于预测可量化风貌特征基础上的风貌特色质量,心理物理模型运用物理性风貌特征的刺激变量预测人们对风貌整体视觉质量的偏好,应用古典心理学搽寻在环境瘫lf澈的物理特征和人类感知反应之闻建立精确的量化关系2。传统的心理物理模型,发展成为预测城市风貌偏好或视觉质量。成分代用模型确认与偏好程度作比较的物理风貌成分,视觉管理系统以预测和解释风貌认知为目的。(一)心理物理模式心理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建立环境刺激和人的感觉、知觉和判断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手段的学科。城市风貌评价中运用心理物理模式,在风貌的物理特征与观察者的判断之间寻求固定的数学关系,如在环境的自然物理特征(如地形,植被、水文等)和人们心理反应(典型偏好判断、美学价值或景观的美)之间存在有趣的关系;分析景观特征,如土地覆盖,土地使用,森林结构和分布。然后与景观质量判断建立起数据联系,如成对比较模式、分类分等标准在数量上评价景观,多元线性回归法近来经常被用于决定这些关系。在所有风貌评价方法中,这些方法属于最有活力的一类评价方法,在细微的景观变化中,它们显得非常敏感。但是,此类方法需要各种城市以供挑选出代表风貌优劣的物理特征。该类方法还为不同的风貌提供公众对于不同风貌类型的偏好,这一推断的基础在公众的审美判断为风貌优劣提供了一个适当的尺度,这类模型也可能比较昂贵耗时,局限于某种景观类型和某一观察人群及角度。在短期内。并不十分高效。心理物理评价法在许多管理文本中使用。量化精确性、客观性咀公众感觉和判断为基础等特征很重要,心理物理模型并不以一个专家观点为基础,而是反映了公众对于风貌的共同意见,有时受管理组织活动的影响。(二)成分代用模式此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确认和衡量被看作风貌特色替代的风貌的要素,当用已有方法确认和衡量风貌要素以及它们共同作用时,单个的要素是孤立的。因为在这些模型中,要素的1于志熙,城市生态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2赵秀恒,城市景观控制要素,博士研究课程讲义,1999.5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受欢迎程度同总体偏好程度相比较,某些要素对风貌特色的贡献可以用解释变化测得。风貌要素可以依照其决定风貌特色的重要性分为三类。第一类要素类别包括以宏观形态要素(如土地类型衡量包括地貌分类如山脉、沙漠等),相对形态要素和水文特征(通过排水密度来测量)为表现的风貌构架。第二类成分不如第~类重要,但属永久成分,是宏观成分的变化形式,这一类包括对象的整体变化(如表面肌理、相对凹凸起伏度、空间围合度、崎岖度等)。特殊特征(如二维轮廓韵不规则性和三维形式),还有个性成分(如都市中的独立超高层),它对吸引观察者的注意力有立即的视觉影响。第三类是暂时成分包括水体形态和表面肌理变化的特征等。风貌要素的选择,要素之间的关系,风貌要素与风貌效果之间的关系都存在着问题,以风貌要素为基础的评价模式存在着·个主要弱点:此类模型假定视觉景观相当于构成风貌的要素,每一要素的视觉质量可队分别测量,c把它们叠加在一起就可以代表整个风貌表象。没有理论基础,人们怎么能假定美存在于山脉、森林,河流而不是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在许多研究中提到“边缘”、“界面”等术语,它们都是指差异明显的风貌要素特征之问的接触带。室外旅游者经常喜欢使用边缘环境,如湖边、河边、森林边缘、都市cBD边缘等。设计师也发觉边界是一种深受欢迎的设计特征;所以,风貌要素的边界效应也同样应被视为一个评价重点。所有这些模式就逻辑方法问题而言都很复杂,有可能影响结果的阐释,问题之一就是数不清的形式美受欢迎程度是否能代表人们对于风貌的偏好。所以,观察者的专业性与客观性的尺度把握是很重要的。以上所罗列的一些可借鉴的评价方法,并非对风貌评价的全部工作,正如前文所论述的,城市风貌是一个系统。对系统的评价要用系统模式对系统进行系统的评价。第四节微观化评价模式中的量化综合评价举例在城市风貌系统中,处于每一个系统层次上的风貌组成要素都是极其多样、极其复杂的,在纷繁复杂的关系中,在筛选的基础上,选定一些主要的关系,这些关系在客观条件上确定着这一层次的风貌的特征,并规定着空间结构要素和文化时序要素能否构成完整的风貌载体。反映这些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空间结构形态要素、文化时序层积要素和事件。在系统弃证的主控制原则指导下,对某一层次城市风貌的评价就转化为对影响主要关系因素的评价,即对空间形态要素、文化时序层积要素和事件的评价。一、评价目标的确立进行城市风貌影响因素的评价,首先应确定系统的目标,目标对于整个系统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目标规定了所有系统内的因子的地位和所起作用的正负与强弱。例如:现代的高层写字楼建在古城保护区与建在新城开发区就会导致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结果,原因真正在于两个系统的目标追求是完全不同的。大至整个城市,小至片区内的街坊、院落,都必须有明确、简洁、肯定和有创意的反映实际情况的风貌目标,反之,就会产生且蔓延混乱。单就城市风貌的要求而言,目标确定,一方面要简洁,有创意。另~方面一般应反映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显性方面的直观内容和隐性方面的抽象内容。如,苏州市,仅仅将风貌特点定义为水城是不够的.水城何其之多,因此尚需增加抽象的潜质内涵,进一步规定后的风貌特点譬如建议为“吴越水城”。吴越文化是隐性要素,水城是表象的显性要素,二者相提并论,由表及里,方显得完满,同时也突现了城市的特点。另如,北京市应反映出华夏泱泱大国的气度和悠远历史与文化沉淀,因此仅提“古都风貌”是不够全面的,省略的华夏二字恰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恰是最重要最深沉的,所以北京的风貌特点应概括为“华夏古都”。然而,接下来的问题是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等怎么表述风貌呢?这里,建议以时间或地理特征为标准进行推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譬如西安为汉唐古都,开封为中原宋都等等,城市之间特点分明,城市本身风貌体现与追求的目标也肯定明确。一般城市的风貌目标和风貌类型的确定,应根据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地理、气候和政策指导等为依据,例如深圳、香港和澳门三城市,在地理气候方面有诸多相同因素,然而在历史和政策方面又有许多的不同,风貌目标的酌定就要力争合理地反映这种独特性。另外,风貌目标的确定还可以参考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既定政策、以及相关的分类,譬如:董鉴泓、阮仪三两位先生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分为:①古都型:②传统城市风貌型;⑧风景名胜型:④近现代史迹型;⑤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型:⑥特殊职能型;图4—7汉唐古都西安来源:作者自拍⑦一般史迹型。1总之,城市风貌目标对于城市风貌系统而言,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首要之任务,是集中体现的浓缩的纲。另外,城市风貌目标的确定,兼顾旧城和新区、现状和发展,全面分析,慎重定位。在某一地区是优势的东西在另一地区就不一定是优势,在某一时间是优点的东西在另一时间不一定是优点,正如列宁所言:“如果优点的继续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表现得不是时候、不是地方,那就会变成缺点。”针对风貌对象的评价,也需要有这种辩证的态度。二、评价参数和方向的核定评价要素总体上一般地包括三个部分:空间形态要素、文化时序层积要素和事件。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即处于不同系统层次上的城市风貌,其空间形态组成要素和文化时序层积要素以及相关事件有一些相同和类似的部分,我们称其为基本要素,另外,还有一些不相同的反映各自特点的个性化的部分,我们称其为特有要素,通过对两种要素和事件的综台判断,从而可以得到关于不同层次上城市风貌的水准和潜力的情况。对城市风貌的评价,对同一对象起码可以做出两种判断,一种是正判断,即对评价对象所做的肯定和满意程度判断,相反地另~种是负判断,即对评价对象所做的否定和不满程度的判断,两种方式所耍表达的涵义虽说是一样的,但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正判断是肯定成绩的判断,着眼点在于成绩,负判断是反映实际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存在的漏洞。所以正判断的结果反映城市风貌系统中的有机和秩序,而负判断的结果反映城市风貌中的混乱和消极。从判断所能导致的结果而言,正判断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风貌的水准,但在没有参照对比的情况下,假若获得较高的评价结果是不是就意味着城市风貌可以停止不前了,这实在是转化为一种误导了。就整个城市风貌系统来看,整个系统从城市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没有也不可能存在一个完美的终止状态,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否定过程。从城市风貌的负判断所能导致的结果看,其不但能反映这种规律,而且更好地体现了这一规律的要求,有助于城市风貌系统的自我更新、自我否定,从而促进、相对加速整个系统的发展和进步,如此分析可知,负判断的方法对城市风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赏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P712《列宁全集》,华夏出版社,2000,第33卷P1“71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貌系统更为有利,负判断的值越大,表明系统越混乱、无序,负判断的值越小,表明系统越趋于有序和有机。三、评价要素影响力的风貌指数计算空间形态诸要素、文化时序诸要素和不同内容的事件虽对城市风貌皆具影响力,但其影响的程度和方式却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直接的、有间接的、有必不可少、有可有可无的、有碰响实际的、有影响长远的,等等,因而,在对要素本身进行评定之前,应首先确定其对城市风貌影响作用的大小。而不同要素的风貌指数就是确定各要素在风貌评价中的影响值。风貌指数的确定建循下面三条原则:①同一城市同一风貌系统层次上的同~性质的风貌要素指数一致原则。②不同城市中同一性质的风貌要素指数自定原则。③同一性质风貌要素于不同风貌系统层次上的指数自定原则。(注:以上三条也同样适合事件指数的确定1。四、不同物质空间层次上的风貌评价按照本文对城市风貌载体系统层次的划分,风貌的评价由宏观至微观,分为两个层次即城市级的风貌载体评价;城市次级的风貌评价。(一)城市级的风貌载体评价城市级的风貌载体评价表格如下风貌载体中空间结构的显性要素评价对象道路格局功能分区分项指数总值:最大参考指数O.81.O0.8O.7O.60.70.8O.70.80.90.5评价方向(+/满意度(O—lOO%)单项分值地形结构(原始)水系结构主控制天际线主控制开敝空闻高度分区制高点(俯视条件)绿地系统人行和公共活动方式公建分布风貌载体中空间结构的隐性要素城市职能的反映组织管理模式决策者的个人影响地方城建法规地方气候f温度、风向等)的反映经济的影响贫富结构环境污染程度分项指数总值;O.80.61.O1.00.9O.7O.5O.9丝婴量苎立垦塑堡竺墨薹查鎏婴塞风貌载体中文化时序的显性要素城市的表面肌理整体风格城市主色调屋顶形式特色街道特色广场特色构筑物整个城市的图底关系节日集会生活方式风貌载体中文化时序的隐性要素城市发展史的遗迹地方民族特色的体现地方风俗的体现宗教信仰的保护道德风尚(犯罪率)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整体素质1开放观念(整体素质)发展观念对外信息交流状况事件是否历史文化名城是否卫生城市耋犬环保事件对人才和知识的重视事件国民经济产值在地区的排名知名企业的有无和多少知名人物的有无和多少重大文物建筑及其环境破坏事件主要对外交流活动评价结果;共47项评价指数总值:(二)城市次级城市风貌载体的评价0.70.8O.8O.8O.81.OO.7O.8O.8O.8O.80.8O.90.90.80.71.O1.OO.8O.70.91.00.7O.80.8O.8O.80.8分项指数总值:分项指数总值:分项指数总值: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城市级的风貌载体评价表格如下:风貌载体中空间结构的显性要素评价对象路网结构功能分区主要生活街道水系结构主要边缘立面主控制开敝空间高度分区制高点(俯视条件)高低层次建筑簇群关系人行环境风貌载体中空间结构的隐性要素区担负职能的反映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区内的管理模式区在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区的富裕程度区的污染状况区的小气候区内的特别规定和措施风貌载体中文化时序的显性要素建筑的整体表面肌理整体风格建筑主色调街道生活、广场生活区内主要标志物(纪念物、遗址、古迹、文物)屋顶形式立面风格生活方式节日庆典与风俗活动O.80.9O.9O.7O.9O,9O.70.5O.90.80.61.01.O分项指数总值:最大参考指数0.81.00.8O.7评价方向(+,满意度(o一100%)单项分值O,60.7O.8O.7O.80.90.5分项指数总值:分项指数总值:1.00.7O.8O,80.874第四章城市风貌评价及其方法研究风貌载体中文化时序的隐性要素区发展历史的反映民族构成人口受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地方风俗对外信息交流道德风尚犯罪率事件是否文明片区是否卫生片区区对环保的重视i对人才的重视社会及企业知名人士多少腐败案件多寡评价结果t共43项评价指数总值:O.81.OO.91.O1.0O.70.9O.91.00.7O.80.81.01.O分项指数总值;分项指数总值t小结;在上表中,评价方向是评价者做出的性质判断,为负或正值。而满意度是。到1之间的介值,评价者在最大指数与满意度介值之间的综合是得到该单项指数的途径。其结果是正值或负值。各单项正负值之间的消减反映了城市风貌各要素的综合影响作用。综合评价是在单要素评价的基础上.以某种方式求得多要素影响的综合评价结果。一般采用指数综合评价法,即通过赋予评价指标不同的指数值求出各构成要素评价指数。再将各要素评价指数相加得出综合评价指数。将综合评价指数与环境质量分级(实际上也是一种评价标准)对比,以判断评价对象质量的好坏。然而,评价指标指数的确定往往是基于一种主观的分析和判断。加上评价要素选择和评价标准确定的不定因素,使评价结果受主观影响较大而失去评价的真实意义。在具体项目的评价中,往往用于多个同类型的城市风貌评价的比较的形式。在共同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在相近或相同的要素的风貌指数体系下,对若干个城市同时进行评价的比较性结果,往往能起到较好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城市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节点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城市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宰,国际经济竞争主要体现为城市之间的竞争。与此同时,不断增长的社会发展问题和环境压力也集中体现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中。近年来,从全球的范围看,几乎所有的城市发展都毫无疑问地跨越了原有城市行政区的界线。伴随城市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城市增长和分散化的范围已经超越了地方甚至区域政府可能管理和服务的范围。这一方面推动了城市政府的改革,另一方面也使得城市管治(Urb龇Govem∞ce)研究成为西方学术界,尤其是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管理学最近几年的最新研究热点,并正在出现若干新兴学派,中国相关的研究也正在展开。第一节城市管治与城市风貌管治一,管治与城市管治在英语中,“管治”(Govem∞ce)已经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习惯性地被用来指一定范围内权威的行使。它已经被认为是对一个宽广范围内的组织和行为的有效管理,这个范围从合作管治直到其他更深的层次。尽管“管治”这个概念应用于许多不包含常规政治体系的情形中,但它仍然暗示了这是一种政治过程。“管治”这一词汇的广泛应用是近10年的事。概括起来,“管治”是一种综合的全社会过程,以“协调”为手段,不以“支配”、“控制”为目的,它涉及广泛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参与和协调。就城市管治而言,它并不是一个新课题。然而,刺激人们对当代大城市管治重新思考,则主要在于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急剧的市场竞争、高层次的移民运动和资本的极度快速流动。城市管治的本质在于用“机构学派”的理论建立地域空间管理的框架,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益,从而有效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作用。实质上就是在复杂的环境中,政府与其他组织和市民社会共同参与管理城市的行为,在此过程中,城市政府通过协调其内部、政府与市场间、政府间、政府与跨国公司间、政府与市民社会及其他组织间的关系,以合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决策的科学与民主、以公共利益为主导的各种利益的平衡与协调以及城市环境的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二、城市管治发展的历史概况“管治”历史悠久,从语源学上讲,“管治”(Govemallce)这个词已有很长的历史,一直可以上溯到中世纪,其拉丁文词根的意思是“操舵、驾驶、领路”。有史可考的第一次使用“管治”是在14世纪,意思是治理的方式、引导或领导的行为。但后来这个词渐渐被“政府”取代而停止了使用。“管治”的复兴发生在20多年前,所以,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可以说它和“政府”一样古老。19世纪欧洲爆发的产业革命形成世界城市化三次强大的冲击波,成为西方城市管治理论的渊源。第一次冲击波发生在1800—1950年,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持续了约150年的时间。首先,世界城市人口剧增,并形成加速发展趋势;其次,在城市职能和规模显著变化的基础上涌现出新的城市发展理论1。与此同时,由于城市规模、职能和组成要素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城市规划理论。第二次冲击波形成于1950年,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所以管理和控制如此众多的城市成为关键问题。在近30年里,许多1冲击波过后,城市人口占世界人口的30%.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到1925年,拥有770万人口的纽约成为第一个世界城市,而且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学者致力于寻找新的城市理论1。第三次冲击波形成于1990年,主要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其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体系的调整。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正在逐渐成为国际经济的管理中心。近30年来有关城市的研究不断增多,首先,这些研究强调把世界城市看做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上的组织和控制点,通过跨国公司将世界城市在一个没有国家界限的全球经济网络上相互连接起来。其次,有关城市内部,诸如经济、结构、技术、空间、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但许多问题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此外,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体系跨国界运行,每个国家必须在世界范围内重新组织内部经济发展,城市管治的研究也成为城市研究新的热点。“管治”的兴起是现实社会不断膨胀的一系列不同规模的新现象、新问题的体现。一些问题受到特别的关注。这些问题包括:共同管治与民族竞争力;新的(或重新定义的)经济、军事、人口、环境以及其他威胁全球安全的问题;第三世界国家需要实行“好”的而非“糟”的管治,如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在非洲所做的努力。在上述变迁中.政府角色由提供者转向促成者。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主要反映在政府的促进民主的功能与管理经济的功能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在不断变化。三、城市管治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角度而言,西方国家的城市管治框架是建立在管理理论之上的。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把人当做工具、物来管理,对人实行物质刺激和金钱激励。第二代管理理论是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人们对物质方面的兴趣开始淡薄,而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关注日益增长。作为人的最高需要的自我实现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据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营造一个能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成为新一代管理理论的重点。基于这样的思路,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发展成为西方第三代管理理论。“经济人”、“社会人”和“能力人”的塑造也就成为西方国家的城市管治的理论基础。也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和人才流动性很高,世界各地的竞争日益加剧。许多城市采用创业型的政策来加强城市竞争力。城市管治也从管理型向创业型转变,使城市管治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城市管治研究具体采用以下研究方法:①文献分析和国际比较研究法,主要用于对案例城市的城市化制度环境与城市发展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②社会调查法,包括访问调查和问卷调查两种主要方式。其中访问调查对象样本选择包括政府官员、企业人员和流动人口各个类型;问卷调查只针对流动人口进行。③定量分析实证研究法,对通过社会调查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和分析。四、中国的城市管治与城市风貌管治(一)中国城市管治的主要内容1.城市政府职能城市管治观念在中国的实践首先面临着城市政府职能转移的重大命题。管治的成功与否有一个重要前提——政府退出以部门利益为目的的经济竞争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长的角色可高度概括为行政、市政和民政。至于经济的职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时期,暂时是需要履行的,但必须逐步弱化。弱化了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就意味着弱化了影1阿尔杜福斯赛尔达(A1d蚰phosocerda),一位西班牙规划师,于1982年在其《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提出:城市职能和构成等方面具有普遍性。77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泊研究响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行政区经济。弱化了行政区经济,也就意昧着城市与区域管治的一大障碍被排除。另一方面,政府在实行城市管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城市管治不仅不能摆脱政府的管理,相反还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政府职能从控制、参与转向服务、监督。2.行政管理体制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是有效实施城市与区域管治的最大制约瓶颈。要推行城市与区域管治就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有重大突破。有专家就此提出几点建议,一是适应大城市区域发展的要求,建立行政大区:二是形成市镇联合体;三是进行省直管市(县)试点;四是建立市县联合体。也有些学者认为,就大城市的城市建设行政管理而言,从管治的理论出发,应该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新型城建行政单元制度;其次,合理确定城市政府城建管理事权的划分制度;第三,建立充分反映民意的城建行政决策制度:第四,建立科学的城市公用企业、事业监督制度;第五,建立城建行政公共关系制度。3.城市规划和管治将城市管治理论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点。运用管治观念,对现行城市规划制度的问题进行剖析,可以得出以下的改革建议:①建立健全有效的规划法规体系,提高法定地位与在政府行政体系中的地位;②改革城市与区域的规划管理体系,强化区域性规划的编制与作用:⑧将城市规划编制由部门性工作变为政府性、公益性的法定工作;④建立新型的城市规划编制、审批体系与规划决策体系;⑤由技术型城市规划向城市经营规划转变。4.决策民主化城市管治的核心之一在于公众参与决策。从管治的角度出发研究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借鉴西方国家的管治理论,我们可以构想中国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组织形式,即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委员会。委员会是处于规划管理局和建委等市政部门之外的一种非官方、有体制保障的独立机构。委员会由同等数目的当选代表、市政官员和规划专业人员组成概括起来委员会有如下作用:①桥梁作用;②组织作用;③协调作用;④仲裁作用。(二)中国城市风貌的管治城市管治研究是运用多学科(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法学等)综合地、多视角地研究城市问题的必然趋势。城市风貌的管治应作为城市管治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研究,其管治的起点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和可持续发展。城市风貌管治主要针对城市风貌隐性形态要素进行,城市风貌显性形态要素在不同的城市风貌系统层次上,表现为不同的内容,因而在城市整体层次上主要包括管理措施、法律法规、地方风俗、文化教育水平等等。地方风俗和文化教育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是较为稳定的,而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在影响和制约城市风貌方面具有相当的能动作用,因此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另外,城市风貌作为城市中一个复杂的系统,在其管治的过程中,因对其系统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予以充分的管治,才能确保系统运行的有效性。第二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风貌管治城市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与地理环境中的城市,同时又是对应于一定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城市,因此城市管治体系及其内涵就必须与城市自身的社会条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具体条件相结合。不同社会条件、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下的城市管治不可能完全相同,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各国的城市管治体系无不明显地反映出这些国家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文化的差异。同时,城市管治体系也非一成不变,尤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生产方式构成了对城市管治体系及其内涵演变最为活跃的诱困。明确这一观点,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泊研究对于正确理解不同国家城市管治的基本特点以及对我国现阶段城市风貌管泊研究的借鉴将是十分有益的。一、英国的城市风貌管治(一)主要法规1877年莫里斯(Wj】1j踟Mo州s)创建了“古建筑保护协会”,英国1882年首次颁布了关于保护文物古迹的法律《文物古迹保护法》,之后不断涌现的各地方保护古迹、古建筑的民间团体、协会,配合文物古迹保护法令的实旅,在一定程度上对古迹、古建筑自日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67年英国通过了《城市文明法令》,首次在立法范围内提出了“保护区”化onserva抽nArea、的概念,即“其特点或外观值得保护或予以强调的,具有特别的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区。”这样的地区可能是独立的地段,也可能是由主次大小不同,却又相互关联的一个以上的地区组成,当然,也可能整个城镇就是一个完整的保护区。1971年,“城市文明法令”基本上被纳入了《城乡规划法》的体系。1974年修改通过的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注重了对古建筑的保护,法律中特别强调:所有保护区内建筑的拆除、改造,包括局部的修缮和改样,都必须得到规划的批准,同时,也将保护区内的树木,其它构筑物全部纳入规划管理的审查之下。1979年通过了文物古迹和考古地区保护法,关于保护的内容更加广泛和详细。英国关于城市历史风貌保护的立法,体现了立法的完整性,体现了不同系统的法规之间的普遍联系的特征,而法规体系的完整性之于实际的管理和以法实施综合保护是十分有益的1。(二)行政体系英国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行三级体系,分别是中央政府、郡政府和区政府。中央政府的规划主管部门是环境与交通部,其基本职能包括制定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和政策,审批郡政府的结构规划和、受理规划上诉,并有权千预区政府的地方规划和开发控制,以确保城市规划法的实施和指导地方政府的规划工作。中央的环境与交通部通过各种审批权限和一些具体的强制执行措旌而保留了相当大的集权。法定的发展规划实行二级体系,分别是结构规划和地方规划,虽然没有全国性的大区域的发展规划,但政府通过制订全国性政策和区域规划纲要来影响和制约郡一级的结构规划,区一级的地方规划以及大都市地区的统一发展规划。结构规划必须确保与国家和区域的政策相符合,强调整个地区的发展而不细究具体利益的得失,结构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表现为公众评价。结构规划上报中央的成果中须附有公众评议的详细内容:地方规划必须与结构规划相一致,地方规划无需报中央审批。开发控制是地方规划部门的职能,但环境和交通部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干预,第一,如果开发者对于地方规划部门的开发控制不服,可以向中央政府的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上诉,由此可能否决地方政府的开发控制决策;第二,主管部门有权“抽查”(cal“n)任何规划申请,并取代地方规划部门,直接做出开发控制的决策。(三)主要牾施1.确定古迹似nci踯tMon砌en括)。英国自从1882年文物古迹保护法颁布以来,古迹的概念也逐渐扩大了,范围由原来的石头遗迹和古堡遗址扩大到“具有历史意义或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小建筑、桥梁、商场,农舍甚至餐仓、圈棚”2。虽然古迹通常没有现实的使用价值,但古迹往往给以人与历史对话的空间,并且古迹保护不需要花费太多的资金。英国一直非常重视古迹的保护,目前为止.英国经学术考证、拍照、测绘后、登记在册的古迹大约有12000处。1转引自大卫祆伦(英),贾策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政治与法规》,《国外城市规划》,粥.J,P2l2转引自张钦哲《英国古建筑及吉城特色保护述略》,《建筑师》,19甜.12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2.登录建筑(ListedBuildings)。根据1944年的英国城乡规划法令:“具有特别建筑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建筑”,将被列入保护的名单之中。登录建筑是针对被列入保护名单的建筑,并在全国范围内被分为三级进行。在尊重和承认登录建筑的历史价值的同时,英国允许经过法定的程序,按法定许可条件对建筑作适当的修缮、修复和重新使用。但是,在英国,很少选择对建筑进行重建,因为重建的建筑所有历史与时间指向的信息丧失殆尽,所以对于重建的选择,是极其慎重的。而对于适应于新的需要的建筑改建,允许根据现代的使用要求,在不影响整体美观和连续性的条件下对建筑的进行改造。3.保护区(Conserva廿onArea)。英国于1967年通过的“城市文明法令”中首次提出保护区概念,即“具有特别的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区。”1974年已纳入城多规划法体系的城市文明法令对保护区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其包括:对保护区内未登录建筑的管理,对保护区内直径超过三英寸树木的保护、保护区由国务大臣亲自指定、保护区改进计划的编制以及保护区内广告的控制等。从1976年指定第一个保护区至今,现已有约7000个大大小小的保护区、大至整个城市,小至一片有特殊意义的户外空间。4.建筑保护官(Bllildingconserv撕onO衔c神,建筑保护官制度的目的是协调中央与地方、法律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根据建筑保护官的具体任务和职能,其必须具有建筑、考古、历史、艺术等相关方向的对应学位,并应熟悉本市的城建历史与传统建筑技术。其工作包括:对保护区内的破败建筑、风景地段的景观等进行调查登记、展览和出版、宣传工作、对保护区内的旧新建筑进行顾问、对有特色传统技艺的工匠和公司进行登记以便于应急情况下的人员调派,对经济资助方针进行顾问等。(四)主要特点1.城市传统建筑、古迹信息搜集的系统性。以学术考证、图纸测绘、摄影到记录归档,程序有条不紊,按照法律确定的范围和对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这一系统性工作虽然耗费时日,但对于城市历史风貌载体而言,却是基础性的、必不可少的工作。2.众多的古建筑保护的民间组织和良好的公众参与的社会基础。由于古建筑保护被认为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所以古建筑保护早己形成一种持续不断的公众参与的活动,自1877年莫里斯第一古建筑保护协会(sociecyfor廿”Pm衄tionofAnciemBuildin黔)成立以来,出现了诸多相关或类似的组织,如不列颠考古委员会(councilforDin鼬)、古迹协议(AncientMon嘶emssociety)、乔治组(oeorgianGrol】p)、维多利亚协会(victoriansociely)以及半官方FilleArt的皇家美术委员会(RDyalco岫ission)等。有着如此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支持条件,英国的古建筑保护,不言而喻,其对于学术问题的探讨,对保护工作的开展就有益得多。3.详细的立法。英国城市风貌保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详细、完善的立法,针对古迹、古建筑、保护区分别有详细的立法,并且随着实践的探索而不断修订、充实完善,而且在系统的城乡规划法的体系中,各相关法(如交通法、住宅法等)之问并非是相互独立的“部门法”,而是协调一致的整体。另外,各地方还有进一步详细的关于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此,英国的法规已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原则性纲领性条文,而是详细的实施依据。4.保护结合利用。在英国,他们认为保护一个古建筑(图5一1)的最好办法就恰当地利用它,因此,环境部里专设的古建筑局,其主要职能就是帮助登录建筑的业主为其不动产开发新的用途创造条件。根据他们的观点,维护一个建筑的传统艺术风格和价值与其设施现代化可以是并行不悖,甚至是相得宜彰的。图5—1英国某古堡来源:ht【p:怖wfyny,czl∞m,sh洲fAracleID;3684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二、美国的城市风貌管治(一)主要法规1906年美国颁布古物保护法(1kA确quitiesAct),直到1920年以前,主要以单体建筑的保存为主,为维护纪念性建筑物fMon啪en馏)的历史景观,对周围建筑的高度实行控制。30年代至60年代前半期,为历史环境保护的初期,30年代,各地方政府开始制定保护条例。1931年查尔斯顿老城及历史地区区划条例颁布,1935年历史古迹和建筑法(Hi蜘ricsitesBllildingsandAct)颁布,1947年设立历史古迹和建筑保护联邦委员会,1960年实旆国家历史性标志景观(地标)计划∞tio玎_alHistoricL∞d.marl墨Program),1966年颁布《国家历史保护法》,并依照此法建立了历史环境保护的各级组织机构,使得历史环境保护运动得以全面展开。到1981年,所有州都制定了历史保护方面的法规,全国至少指定了832个历史地段或历史性标志景观(Land筑的保护维修。(二)行政体系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的行政管理实行三级体系,分别是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并不具有法定的规划职能,城市和住宅等领域的权限并没有由州政府赋予联邦政府。因此,在这些方面联邦政府没有可以直接参与的法律基础,这样,联邦政府参与城市规划相关活动的手段主要就是一些间接性的财政方式,如联邦补助金、信托基金等。由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由州立法授权,因此各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职能(包括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也有一些差别。一般而吉,城市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有多种,如议会、市长制、委员会制和议会、行政管制等。但就具体的城市而言,各类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机构主要由立法机构、规划委员会、规划部门、区划管理机构和上诉委员会组成,这些机构有着确定的地位,从事着确定的工作1。(三)主要措旋1.美国对历史环境保护制度的基本体系包括: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历史保护咨询审议会,负责调配给各州的用于保护的国家拨款及国家历史保护信托基金;对登录文物有影响的开发项目审议制度;备州配置负责登录文物保护与登录制度管理的州历史保护官员;ma哟。1981年国会通过经济返还税法,规定个人所得税的25%用于历史建设立国家信托基金会mionalTrustforHistoric晰ervation),管理历史保护基金和其他补助金。这几个方面奠定了美国历史环境保护的基石,并形成了由国家公园局、州历史保护官员以及地方政府保护机构共同构成的历史环境保护的完整组织体系。2.联邦政府推行的国家登录制度,是对历史环境进行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是指国家级机构列出的、值得保护的历史性场所名录。在美国的历史、建筑、考古、工程技术及文化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场所、设计、环境、材料、工艺、氛围以及关联性上具有完整性的历史地段(Dis仃ic乜)、史迹(Sites)、建筑物毋uiIdings)、构筑物(s订uctures)、物件(objects),有50年以上历史者,即可进行登录。3.联邦层面的保护,采取以保护基金、税制优惠、引导为主、以法规控制为辅的原则。1949年由联邦政府发放的历史保护国家信托基金。相关的联邦税制优惠政策有投资税额减免(1nVes删1奴c崩iil)、加速成本返还(Accele勰costRocove哪制度等,与产权所有者和4.州政府层面的保护,除了直接划定和控制历史保护区,有的州还采取了间接的控制办法,对地方建设项目的审批程序提出特别的要求。例如一些州在其保护政策法规中规定,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8l投资者应缴纳的所得税额直接挂钩。以此来鼓励对历史建筑的修缮、改建,有利于对历史环境的积极保护。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对历史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建设项目,地方政府在审批程序中必须增加研究报告或公开昕证等环节。5.地方政府层面的保护,对历史保护通过规划控制来进行。一类为地标控制(LandmarkConnDls),地标控制通常与地产税减免相结合,以保证对历史地区和建筑物的修复(Rehabili协non),并且鼓励对历史建筑的适当再利用。将历史环境元素、地方文化传统作为景观资源充分利用,使历史建筑、历史地段、历史城镇在当代社会中能够继续生存下去。另一类为设计审查。此二类控制往往与城市的土地利用区划相结合。确定地标建筑和历史地区,并对它们的产权转让和转换过程进行管理,以保证这些建筑物在建筑学、历史、文化和美学方面的质量得至Ⅱ保护1。(四)主要特点1.在美国,最重要的、现在也作为第一级保护对象的,是与为自由和国家独立而牺牲的英雄有关的史迹、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的战场、名人故居等。2.美国根据联邦保护法案的基本精神,对产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非常重视,采取各种鼓励私人和私营机构参与保护的计划,借助强有力的税收和金融保障体系支持其相关政策,制定了一套相应的经济机制来进行调控,经济机制明确、台理,且具有可操作性,确保了法规的有效实旖。3.美国的社区发展非常活跃且富有成效,其中遍及全美的社区保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出于改善身边的居住环境、争取环境公平和提高社区品质的动力,基层社区和居民都积极参与城市历史环境的保护,历史保护中公共参与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4.美国的城市风貌塑造非常重视使用者的需求、步行系统优先、历史建筑图5—2工厂改建的旧金山Ghirardellj广场来源: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保护和利用(图5—2)以及强化社区的特征、场所感和可识别性等问题。设计方案中内容侧重于环境分析、设计管理,更注重场地的自然特色、人文背景和历史环境。5.在美国的城市规划管理中对城市美观的控制非常重视。现在对城市风貌的控制,已经超越了奢侈的概念、个人感觉和行政范畴。通过控制历史建筑周边建筑的高度,以审美价值观念来制定区划条例,以维护公众的环境权为出发点,通过立法保护城市的眺望景观,天际轮廓线等等。尤其在标识控制、广告控制、建筑规则、历史保护规则、美观区划、城市设计审议、景观项目审议、景观视线保护等领域已非常普遍。三、日本的城市风貌管治(一)主要法规日本文化财产保护的最初的出发点是石社寺的保存,而后到城郭、庙宇、茶室发展到普通传统民居的保护,然后才是近现代建(构)筑物、历史村落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战前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主要是围绕《古社寺保护法》、《国宝保存法》、《史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为中心展开的,在战后出现了《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特别措施法》、《明日香村历史风土保存及生活环境改善特别措施法》,但对其保护对象都有一定的限定。1950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财资科来源: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九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保护法》,但对历史环境保护的立法管理,在70年代后期才开始酝酿,其发展可以说是姗姗来迟。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政策带来的大规模开发浪潮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日本各地的历史街区、地方特色大量消失。80年代大规模住宅区、工业园区、道路、铁路、休闲设旃等的大规模开发。对历史环境叉进一步造成严重的破坏。经历了产业公害的日本人,才认识到单一的文化财、单体历史建筑的保护方法,已无法应对这种局面,开始关注城市环境的文化意义。1965年日本颁布《古都保存法》,与此相关的市民保护运动在全国有了广泛的展开,产生了一个划时代的成果,这就是1975年修改《文化财保护法》,从此奠定了保护运动从单体建筑物保存到历史环境保护的法制基础。以1975年《文化财产保护法》修订为契机,制定了“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制度”,至1995年,已有40个地区被日本文化厅指定为国家级的重要保护地区1。(二)行政体系日本的行政体系是三级政府,即中央政府,都道府县和区市町村一级政府。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中央主管部门是建设省的都市局,其负责协调全国层面和区域层面的土地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日本的城市建设管理体系总体上而言还是中央集权的模式。在日本,中央政府掌握着直接制约地方的诸多权力,包括建设大臣的审批权,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促进地区发展之间的平衡以及中央直接参与地方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计划。日本善于学习外来文明,但又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依然延续着其实质上的中央集权模式,这两者之间未免会产生一些冲突,一方面,法律分门别类,堆积如山、枝筋纵横,非专门“不动产律师”,难以理出个头绪。另一方面,受限于行政部门的设置,这些法律多集中在技术手段的约束和调节上,缺乏对整体协作和法定程序的系统化研究,因而难免显得过于混乱2。(三)主要措施1.在日本,与传统风貌保护有关的法规主要有《古都保存法》、《文化财产保护法》、《城市规划法》、《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制度》。其中《古都保存法》中对“历史风貌”有如下的解释“在国家历史上有意义的建(构)筑物、遗址等,与周围的环境,共同形成的能体现古都传统和文化的环境风貌。”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其对待文物古迹的态度,不仅仅着眼于文物本身,也非常重视环境的整体保护.保护范围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文物古迹周围的整体性自然环境、视野景观的完整性和行政管辖界线的影响。2.按照《文化财产保护法》的规定划定保存地区的范围,即“传统的建筑群以及与其紧密连成一体、形成共同价值的环境。”在被划定为古都保存地区的范围内,开发建设、改建扩建、伐木采石挖土以及填埋水面等较大规模改变地貌特征和改变土地性质的行为都要受到严格的审查。除此之外,《古都保存法》还规定了国家收买土地的具体办法,明确了国家应对保护对象给予财政补助。保护地区确定之后,由首相公布具体的“历史风貌保存计划”,在“历史风貌保存计划”中还进一步规定了“保存地区”中的核心部分“特别保存地区”。3.根据保存调查结果并参考国家文部省颁布的“标准条例”制定具体的“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条例”。为了确保条例的实施,还编制配合条例的“保存条件实施细则”、“补助金交付纲要”。同时鼓励成立连接民间与政府的居民组织,制定“居民宪章”,以配合条例的顺利落实,相应地,政府会在各种税金(如减免固定资产税、遗产继承税、资产转让税、城市规划税等)和建筑技术规划要求方面给予一定照顾,并提供对重要保护对象的专项补助金。4.设立“历史风貌审议会”,作为《古都保存法》规定的首相府的附属机构,审议会委员由首相任命,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审议会是个常设机构,其职能是对“保存区域”的确定,“保存计划”的编制及相关重要事项进行咨询、调查和审议,审议会在防止文物古迹及展现其全部历史信息环境免遭城市开发建设的侵害,防止文物古迹区不被湮没在大片住1资料来源:《建设自书》(日),平成6年片,19942石田赖房,日本近代都市计画loo年,自治体研究社,1992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宅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自从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运动开展以来,每个城镇都制定了“都市景观形成的基本计划”。1这些方案及条例都是建立在大量调查研究城镇景观资源的基础之上的,明确现存景观的特征,根据各城镇不同的特征将城镇景观划定为眺望型,环境型等类别,环境型又分为河川轴、道路轴、公园绿地、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海港及山峦等景观区。针对不同性质的景观区域,制定相应的改善、保护、整治计划,并制定出详细的景观管理条例。(四)主要特点1.保护与地区的复*振兴紧密结合。日本城市传统风貌保护的特点在于发掘本地区所蕴含的活力和资源,从而引出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即使对于传统建筑,也认为只有通过保存活动而使其有助于地域情感的复兴才有意义。2.保护与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相结合。在日本,力求通过保护来促使居民的生活环境向着与传统的优秀品质相延续的方向改善,力求使看似矛盾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互相促进、协调发展。3.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在日本,认为单纯地对城市风貌区或老建筑加以保存或保护的只是一种形式,对于城镇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居民的生活。因此对老建筑应该从消极保存转向积极利用,通过改善老区老建筑的设施、环境,来增强其活力,吸引人们在其中生活,同时也使城镇历史能够体现和延续。4.注重城镇地方特色的创造。日本非常重视城镇景观地方特色的保留和发扬(图5—3),因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只有地方的特色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图5—3日本自川乡地区合掌屋来源:《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在具体的实践中,日本对传统风貌地区的保护措施还体现如下特点:整体的保护程序上,体现为注重公众参与和以法治理;具体的保存规划的编制,不仅注重技术,还注重经济上、税金上的支持,不仅针对保护对象本身,还注重管理和环境的综合整治1。除技术手段外,还非常重视配合经济手段,保证实施的效果,以及通过完善的管理设施(告示,标志、说明等)和环境整治(如防火、停车、电力、小品、树木、道路连接等),强调环境综合整治效果。四、我国现有城市规划法规中对城市风貌的管治我国1990年4月1日开始实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第十四条如此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编制民族自治地方的城市规划,应当注意保持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同时,在《规划法》中还有三条虽没有明确提及城市风貌,但与城市风貌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三条分别是第六条、第二十五条和二十七条。第一章“总则”中的第六条规定:“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色,统筹兼顾,综合部署……”第二章“城市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中的第二十五条规定;“城市新区开发……,并应当避开地下矿藏、地下文物古迹。”由此可以看出,《规划法》对重视城市风貌以及有关资料来源:《六法垒书》(日),《都市计划法》P89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城市风貌的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中都有述及,虽然这些表述都还是原则性、纲领性的描述。《规划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务院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报国务院批准后施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人民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那么,我们可以继续深入下去,看看各地的“实施条例”或“实施办法”中是怎样具体深化、细化这一内容的,限于篇幅,以北京、上海、青岛、重庆四个城市为例。(一)北京城市风貌管治相关法规《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直接或间接涉及城市风貌的规定简要如下:第三条“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必须依据和体现北京的城市性质。”:第四条“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反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首都的特点和风貌。”:第十二条“编制城市规划应当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编制民族乡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规划,应当注意保持民族特色。”;第二十四条“旧区改建应当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改造的关系……在旧城区域内进行改建,应当坚持继承、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风貌、城市格局、建设风格和园林艺术,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新建建筑物的高度、体量、风格和色调的规划要求,并对传统民居和反映古都民风民俗的街区实行整体保护。”;第二十六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行统一规划管理……重要大街、传统文化街区和市人民政府规定的特定地区的现有建设物改造和外部装修,视同建设工程。”;第三十四条“开矿采石、挖砂取土、掘坑填塘等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须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并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不得破坏城市环境,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第三十五条“文物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工矿区以及道路、铁路、河道隔离带等特定地区,严格控制各项建设。特定地区的具体范围和规划管理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制定。”……(二)上海城市风貌管治相关法规《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直接或间接涉及城市风貌的规定简要如下: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护现有绿地、行道树和古树名木,发展城市绿化,加强环境卫生和市容建设。”;第十三条“城市规划和建设应当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建筑物、建筑群,重点保护有特色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第十四条“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和基础设施先行,相对集中地进行建设。旧区改建应当与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相结合,合理调整用地,控制高层建筑,降低建筑密度,增加公共绿地,改善城市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功能……”;第二十七条“公共绿地(含公园、街头绿地等)、生产绿地、防护绿地、专用绿地(含住宅区绿地、庭园绿地、备单位绿地等)、基本农田保护区用地、蔬菜保护区用地、公共活动场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医疗机构用地、体育场地、学校用地等现有和规划的专用土地,必须妥善保护。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改变用途……”;第二十八条“按照规划建成的地区和规划保留的旧区居住街坊、里弄、花园住宅、公寓,未经法定程序调整规划,不得拆除、插建、扩建(禽加层)各类建筑。”;第三十六条“对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近代建筑,应当按照规定进行保护。在保护范围内不得新建建筑物。在保护范围内改建建筑物或者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建筑物,应当符合有关规定,不得破坏原有环境风貌。”;第三十七条“沿道路的建筑物、构筑物、城市雕塑、户外广告等设施,应当符合城市规划和市容要求……”(三)重庆城市风貌管治相关法规《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直接或间接涉及城市风貌的规定简要如下:第七条“城市规划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三)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绿地、注重城市景观……;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七1保护具有重要历史意义、革命纪念意义、民族地方特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代表城市风貌的街区、建筑……”第三十三条“建筑总平面布置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按以下规定设计……;(六)保护自然资源、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集中绿地……。”第二十七条“需要改变或调整规划用地性质和范围的,应报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其中……公共绿地、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公共体育场(馆)……和其它重要公共活动场地的用地性质和范围的改变、调整,应经其主管部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报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责令停建、拆除或处罚的情形中包括“……(五)严重妨碍国防设旆、测量标志、文物保护进行建设的……;(九)擅自在建成的新区或旧城改造片区内插建的……;(十一)严重影响市容景观进行建设的……”。(四)青岛城市风貌管治相关法规青岛市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城市人文环境和城市风貌的保护,为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青岛市市政府于1998年率先颁发了《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办法》,并相继出台了《青岛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青岛市文物保护管理规定》、《青岛市城市规划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有效地延续了百年岛城的历史文脉,维系了历史上形成的“红瓦、黄墙、碧海、蓝天”(图5—4)的独特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传统。(《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办珐》详见附录)目前在我国,除了青岛市颁布了《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管理办法》之外,其他城市目前还没有具体的针对城市风貌保护方面的管治办法和措施出台,我们只能从各个城市的管理条例寻找到城市关于“代表城市风貌的街区、建筑”以及“重要的公共活动场地”等方面做出的相关规定,虽然这些规定会对城市风貌的保护和发展起到~定的约束作用,但仅仅依据这些最基本的、粗线条的管理约束来作为指导城市风貌建设的依据远远不够的。伴随城市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城市增长和分散化的范围已经超越了地方甚至区域政府可能管理和服务的范围,加强和加快城市风貌管治条例的出台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图5—4青岛海滨来源:hnp:,『8842.cn,forum~iew【hmadphp?埘:34895&sid;6L8cLo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城市风貌管治的主要问题从以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城市风貌管治的机构设置、法规条文来看。从严格意义上实际上都不能称为城市风貌的管治。首先,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为例的风貌管治实际上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治。是以古迹、文物等孤立的构筑物为核心逐渐扩展到成片的历史区域。实际上并不是将城市风貌作为一个由历史风貌载体和现代风貌载体共同构成的物质系统来进行管治的。而实际上主要是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治的过程中问接的完成了城市风貌系统中历史风貌载体的管治。在我国多个城市的规划法规中都直接或间接的提到了城市风貌的问题。但是也具有同样的问题,并没有将城市风貌作为~个独立的系统来对待。因此无论是在相关规划法规的设立还是专门的管理机构的设置上都没有专门的应对措施。也就谈不上如何全面发挥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去进行有效的管治了。因此,在法律法规、专职机构和程序以及如何促进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是城市风貌管治成败的关键。第三节我国当前城市风貌管治体系的策略研究篁至烹蕉查垦塑笪塑堡壅城市风貌的管治是城市管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成败将直接影响一个城市的环境品质的好坏,世界各国都已经非常重视城市风貌的维育与保护。同时,也认识到城市风貌的管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全面的建构城市风貌管治的工作体系,才有可能将这一工作有效的完成与贯彻下去。总的来说。城市风貌管治体系分为三大块的工作范畴:①管治法律法规的明确与修订②管治机构与程序的确立与完善③管治内容的研究。以上三个环节可以说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管治法律法规的明确与修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政府的各级管理部门的法制意识也越来越强,依法行政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依靠。因此,在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事务中,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明确与修订成为该事务管理的成败的关键。城市风貌的管治尽管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城市风貌的管治还处于初级阶段,这表现在城市风貌管治的基本的法律依据的问题。我们知道,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舶基本法律法规依据就是国家颁布的规划法以及经过审批的各级城市规划。而在各级城市规划中,按《城市规划法》中第十一条和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审批体现了由上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殃了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实际上,对总体规划的监督是很难的,而对于分区和详细规划,则完全法定由地方政府自编自审,自己实施,这种简单化的处理程序,使得分区规划和重点地段的详细规划基本上没有形成任何监督约束和法律保障,不可避免地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过多的行政干预和行政负责人更迭而导致的个人意识的影响,而对于目前来讲,规戈q管理中最具体、最宣于执行的控规,《规划法》没有涉及和单独明确,控规的法律地位没有明确,那么目前反映十分强烈的控规不控,建设审批混乱,也就只能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风貌的管治要达到有效管理的程度,城市风貌专项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确立,是其获得明确的法律依据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专项规划中并不含有城市风貌规划的专项设定。这也从~个侧面反映了城市风貌问题的尴尬局面。城市风貌的管治的基础,是要获得城市风貌管治的法规依据,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中设立城市风貌规划的专项规划,作为城市后续规划的基本依据。二、管治机构与程序的确立与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城市管理工作已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各项城市基本建设法规相继出台,从城市规划委员会到政府政务公开、公众参与咨询,我国的城市建设正在向法制化、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可讳言,在这一城市建设和管理体制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不少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城市建设的管理以及各项城市建设法规的实施,注定要以行政体系为主干,各国皆然,但同时又非行政体系所能独立为之,其过程必然涉及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社团和公关的理解、支持、监督和协调。因此,关于城市管治的问题其实是由两个方面的问题组成:一个是行政体系本身的结构问题;另一个是行政体系与非政府组织的协作机制问题。(一)目前城市风貌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1.行政体系内的分工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分工权限界定不清楚,责权划分不明确。由于权限界定不清、责权划分不明,所以城市建设管理各个部门遇到“有利可图”的项目都伸手,都争发言权,遇到麻烦和责任都推诿。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2.行政体系在区域管理上缺乏对应机构和协调机制,《城市规划法》也没有涉及区域规划内容的表述。因此,城市发展在区域关系上被严重忽视。由于没有区域规划的强有力指导和区域间的密切协作,超越城市各级行政区划的城市风貌区的协调就缺乏科学基础与依据,实施乏力。城市各所辖范围内,各自为政对于城市群间的城市风貌圈的协调极为不利。3.缺乏公众参与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机制,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各种协会、杜团的积极作用。在我国目前这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快速更新的阶段,公众参与一方面为协调矛盾、集思广益,为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将为法制建设铺垫社会基础。因此,公众参与应是城市风貌管治的一条重要原则。4.缺乏有效的行政自身、司法与社会的公开监督。为了防止权力滥用以及因权力滥用而造成的违法和失职现象,就必须对权力的使用进行监督,构筑防范权力滥用的制衡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对权力的监督主要是以行政体系内部的自纠自查、自我监督为主,其包括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和部门的自我监督,而两种监督的衔接和自身监督又不甚完善。(二)城市风貌管治的策略性的意见:1.建立不同城市之间以及同城市不同行政区域的风貌协调机构,可以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或由政府级相关部门兼顾工作。主要工作为协调或宏观监督城市风貌的保护与维育工作。2.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城市规划管理局内部的专职管理机构和监督机构,抓好城市风貌专项规划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设计的相关内容的衔接工作。严格控制建设项目审批中建筑单体设计中的风格定位,对于城市特色风貌区中的建筑设计必须严格控制在该风貌区文化核的可兼容范畴之内。规划编制部门还应当依据风貌专项规划的内容与要求,继续完成城市中特色风貌区的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3.完善城市风貌群众参与机制与途径,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部门(包括企业、社团、科研机构、大学等)的监督作用。目前,国内不少地方在政府组织与引导下搞了政府办公公开制度的示范、常设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制,也有城市开创了政府政务电子信息查询系统,所有这些都为我国的公众监督创造了条件,并将随着公众参与机制的不断完善与配合,公众的监督作用会越来越成为保障依法治貌的重要促进因数。另一方面,建立由社团、协会和专家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委员会,以承担非政府职能的部分工作。如区域规划委员会、城市规划委员会、实施监督委员会、城建上诉委员会等。其职能除协调部门利益、化解部门争端、监督部门依法行政外,尚应法定在决策咨询、区域问题协调、地方法规与图则制定以至各类建设申请的审批,并在城建上诉的裁定、仲裁和解释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完善公众参与程序。根据广泛的公众参与,明确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还可以制定更为详细的法定图则。目的在于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增加规划管理的具体的法律依据,使规划管理成为真正有法可依的过程。在决策——论证——设计——审批——实施——反馈的过程中都应贯彻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的形式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公告,也可以采用团体代表咨询会的方式,针对不同的阶段或内容,确定具体对应的形式。公众参与是实施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原则与手段,公众参与一方面可以加强社会监督,另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增加设计与管理之间的衔接,避免管理过程中问题的大量爆发。随着经验的积累,应逐步深化、完善公众参与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反馈制度和申诉制度。三,城市风貌管治的主要内容研究城市风貌是一个大的系统,具有普通系统所具有的基本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城市风貌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作为城市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其自身随着城市的发展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城市风貌系统的正常而良好的运转,有赖于构成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保持完整,从基本要素到其构成的系统的结构,进而保证系统的功能得以维持和继续实现。城市风貌的管治,在具体的管治内容方面,要牢牢的抓住系统的显性构成要素和隐性构成要素的基本内容,同时对系统的基本结构要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从而在系统的结构的管治中,抓住重点和要害,保障系统主要结构的完整。城市风貌系统的构成转化到城市表象系统中,通常包括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后者包括社会文化和人的心理行为。在城市的不断发展中对城市风貌构成要素中的积极部分应该给予管治和继续维育。如前所述城市风貌显性构成要素包括:城市自然环境,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包括城市格局、城市轴线、天际线,城市历史街区街巷,城市新建的特色街区,城市空间节点及公共空间,城市各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及构筑物,建筑技术,包括结构形式、营造方式与装饰艺术等。城市风貌隐性构成要素包括: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如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伦理价值观、宗教信仰、传统民俗、人的行为及生活方式等。从城市风貌隐性构成要素的内容来看,该范畴的城市管治要上升到城市整体的高度,才有可能解决相应的管治内容。可以说是广义的管治内容。必须要整个的城市调动其系统内部的所有的有效手段,才有可能较好的在城市风貌隐性构成要素所涵盖范畴内进行有效的管治。因此,本文所述的城市风貌管治的主要内容的管治主要将以显性风貌构成要素的范畴内进行相应的研究。(一)城市自然环境的管治我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把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宏观考察作为城市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这在古代建城的经典著作《周礼·考工记》和《山海经》都有相关的详细描述,这些著作积极的传达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著名的都城隋大兴与唐长安、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莫不是从自然山水和水利灌溉运输的条件出发去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家园。至后丁业时代,环境主义者更提出了人类已经开始威胁自然、破坏自然的观念,人类应通过城市与建筑活动来协调自然,保护自然。中国自古追求的就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决定了中国城市风貌的基调一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特质。在城市自然环境的诸多要素中,影响我国古代传统城市产生发展的重要要素是山系和水系。山水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已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我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传统城市特有的城市山水文化的内涵(图5—5)。考察我国诸多的传统城市,其中绝大多数都与山系和水系发生内在的联系,如南京、镇江、常熟、赣州、北京、济南、福州、苏卅l、杭州、洛阳等等。城市山水文化成为我国传统城市历史发展中对城市建设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素之一,并且图5—5陆俨少山水画来源:Mp:∥wwwa^s88·∞m,an-o1,001,mj加_y8“。8hao。1-ht…城市与自然结合形成的庞大的城市空间,已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及各种人文和环境的建设领域1。以我国江南地区为例。选择星罗棋布的自然水网环境建设城市最初主要是由同生产相关的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一方面,水系可应用于农田的灌溉,另一方面,人们依靠水系而广泛使用船只载运货物进行长途运输,连接不同的村庄和城镇的陆路。同时,王欣,官治的由来与概念,“百个世纪以来中图城市发展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9,1289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不同船只的大小和它的运动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河道的宽度。为了交通方便,房屋面水而建,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前街后河的模式,并由此形成了水乡特有的“水巷”。在利用水的过程中,又逐步演化出了诸如桥、埠头、驳岸、临水骑楼等特征构件,丰富了与水直接相关的物质要素。江南水乡城镇水陆并行的交通格局使自然水系渗透到城市中社会生活及商业生产活动的每个角落,水文化直接孕育了水乡城市的特色要素,因此把握了水在江南城市中水的作用,也就把握住了江南城市风貌的关键线索。由此可见水系与山体对于我国的城市风貌的重要性。可以说,我国大部分城市风貌的基调就是山水相拥,依山傍水的山水城市。但是,近年来由于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获得了巨大的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相对少数地方的严重环境污染暂且不说,由于我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整体环境的破坏,已经造成了全国大部分的河流的年流量逐年大幅度的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流经大部分地区的城市的河流常年处于干涸和半千涸状态,不仅对许多地方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使得这些城市的滨江地带的城市风貌带来极大的破坏,这其中如四川内江市的沱江、江西上饶的信江、陕西汉中市的汉江等等莫不如此。有些城市为了恢复往日水天一色的优美景观,纷纷在江河的下游筑坝蓄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流域内整体的生态平衡却令人担忧。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在我国城市风貌的管治中,对自然环境的管治保护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对特定的城市的自然环境中的山、水两大基本要素以及其构成的特殊的自然地貌格局的管治不可有丝毫的松懈的,否则,城市千百年发展中形成的基本的风貌特色可能在瞬间毁于一旦。(二)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管治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是与城市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的,从现代城市研究的方法来看,它至少包含有城市格局、城市轴线、天际线三个主要方面的内容。总的来说,以上三方面的内容是城市风貌形成的关键所在,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城市文化对城市风貌作用的直接表现形式2。中国传统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与近现代发展起来的城市是有着显著的区别的。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城市都是传统社会型的。绝大部分是一些地主,行政官员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商人的聚居地。城市的功能结构简单,平面形式沿袭着传统社会的型制,在城市格局上主要表现为整体和局部的轴线对称布局、棋盘式方格网的道路格局以及功能明确的分区模式等。另一方面在空间形态上,主要表现在突出的城市中轴线与舒缓的城市天际线中。这集中的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等级化的封建礼制以及中庸的文化精髓。而中国的近现代城市诞生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的殖民化所促成的城市化。伴随着传统社会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城市的城市空间与形态因外力作用而纳入新的元素,并发生了分解、重组、变异,走上一条畸形的城市发展道路,对以后的城市格局的形成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城市区位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多或少表现在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态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它不仅存在于城市与城市之间,还存在于城市的内部。以上海为例,伴随着近代工业和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在黄浦江、苏州河及铁路沿线出现了较为集中的工业区和工人区,如北外滩的杨树浦。近代资本主义商业、金融、文教、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又导致商业街、商行及多种新型公共建筑的出现,它们按行业类型集聚在旧城内,形成多元的城市格局,如南京路、城隍庙及静安寺一带。同时,大批花园洋房与里弄建筑的产生也导致居住形态在地域和经济上的强烈对比。近代的上海基本上表现为旧城区、租界区、工业、居住混合区和新市区并存的“多区拼贴’(Ⅱmln.collage)”1的城市格局。深受传统与外来的文化模式影响的近代开埠城市,其城市空间结构是混成的,是局部的有序与整体的无序并存的。表现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同样也是局部的有序与整体的无序并存,局部城市风貌的真实完整与整体的杂乱破败并存。2顾朝林,论城市管治研究,城市规划,2000,24(9):7.101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103页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根据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其影响城市风貌主要内容的城市格局、城市中轴线、城市天际轮廓线等要素应当予以严格的管治。以保障城市基本风貌特征的延续与发展a1.城市格局的管治城市特色的空间格局的管治,对于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特征的重要性是可以想象的重要,试想巴黎城市放射状的多轴线的城市格局如果被毁弃的话,其城市的风貌特色将大打折扣。而我国的传统城市中,平遥古城、北京古城中心区都留下了传统城市的空间格局特征,这些城市也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城市魅力。我国传统城市的格局,是以封建礼制为布局的基本出发点的,我国古代的论著《考工记》就有关于城市中重要的功能区布局的相关文字记载:“左祖右社,面朝背市,市朝一夫”。这段文字记载明确的体现了城市的格局安排,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大多构图方正,轴线分明。如河南的商丘县,外城圆形、内城方正,城内道路纵横规则,是典型的州府城市格局。而在近现代由于城市的功能更加的复杂,城市的布局的相关制约因素也越来越复杂,造成了城市的格局显现出更加多元化的特点。每个城市有自身的特殊的因素成为新建城市区域的特色的城市格局的诱因。在城市风貌的管治中,对每个城市特殊的城市格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是管治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关键。2.城市轴线的管治城市轴线可有实轴和虚轴之分。实轴通常以建筑的空间序列组织来表现,虚轴通常以道路系统(交通轴线1或绿化系统(生态轴线)的形式来组织,在我国历史性城市的旧城中一般以实轴为主。西方城市则无论新区与旧城,绝大多数的城市轴线都是虚轴。对称均衡是中国传统哲学乃至风水的精神所在,在自然界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物质现象都较多地体现了对称性,而在城市中,轴线不但是组织城市空间的轴线,还是城市发展的轴线。现代城市轴线的发展在我国一般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延承.二是城市结构中轴线的派生。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延承在我国历史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型过程中,因城市发展和功能的需要,应强化城市虚轴的地位和作用,此虚轴是1日城的实轴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上的延9I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城市轴线的管治主要是抓好城市扩张的情况下,对原来的城市轴线的延伸与发展的控制,使得城市的轴线的发展的延续性带动城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3.城市天际线的管治“天际线形成和变化的主要因素可归为自然地理特征(TopographyCharacfeI,,建设图5—7中国传统城市天际轮廓线来源: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规划控制(DeveI叩memC伽们i),建筑风格(A邝hi把咖raIStyIe)以及动态作用过程(脚n枷icProceⅧ{s)等”。城市中的天际线往往是城市特征的重要标识,是在城市宏观层面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主要语汇,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耍强调对历史性天际线的有效保护,对形成该天际线的整个地区的建设和环境改变都要采取审慎的态度,根据城市风貌的总体特征,实旋一定的建设规划控制。例如由于我国历史性城市大多是较为低矮平缓的天际线(图5—7),由此在现代城市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城市天际线传承管治的难度可想而知。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的控制:①高度控制: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性天际线往往有著名建筑物优美的轮廓成为构图的最突出主导因素,对新建设的高度的控制,防止其高度超出主要建筑,形成喧宾夺主的态势,是最有效的防止破坏历史性天际线的措施。对于低矮建筑群体中的新建筑高度同样给予控制,防止其高度突破原建筑群形成的轮廓线,破坏历史性天际线的基本态势。②视廊控制:对历史性天际线的识别一般均具有某一个或几个最佳的视点,在这些视点方向上形成了该城市著名的、独特的天际线,并带给人们以一定的方向感和认同感等心理意义。因此必须在以这些视点为基准的视线通廊内控制新建设的高度、体量等,保证视廊的通畅。⑨对有可能成为新地标的建筑对其视距、高度、体量、材料、色彩等采取审慎控制。通过以上途径可以防止城市天际线中不协调的“城市音符”的出现。当然,这些途径并非是绝对的、定量的控制原则,它只是必要条件,如何维持并形成城市发展中一种整体的城市风貌特色结构,还需要多模式研究城市天际线的管治方法。(三)城市风貌特色街区的管治如前所述,城市中有效城市风貌的载体的基本空间单位是城市风貌区,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城市风貌元的多样化构成了城市风貌特色的丰富多彩。城市风貌的特色街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其一是历史性街区与街巷,主要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出现以前在世界各地逐渐形成的各种文化内涵的建筑体系所形成的风貌载体。在这段相对封闭的发展时间内,各个民族都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文化,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建筑语汇与文化符号,也因此而具有显著的可识别性。其二是现代城市功能区与街巷。现代城市功能臼趋复杂,由此而带来城市分区明确的多种功能区。例如城市CBD金融商务中心区、城市居住区、城市观光区、城市核心交通枢纽区等等,每种功能区都是以现代建筑为其底蕴,但是同时由于各功能区自身独特的功能,而具有了独特的建筑的尺度、肌理与色彩。在外在表象上就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特征,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现代风貌区。总的来说,两种体系的建筑风貌由于形成的方式上的差别,其管治的内容与手段也是有所区别的。1.城市历史性街区与街巷的管治而我国城市中历史性街区与街巷的管治主要就是城市街区肌理的管治,恢复街道利街区的场所精神与活力,而这种精神与活力恰恰体现在传统的横向展开的实体群所形成的线形的外部空间中,其舒缓的轮廓线及高密度的集聚形成了积极而有意义的社会生活的场景,它是基于共同文化上的环境认知和集体记忆,鲜明地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维度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特征。如果在这种实与空的空闻关系被形成井被体验感知到,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那这种“城市网络”就可能延续,同时实现城市中各种历史片断的积淀式“拼贴”并纳入到空间网络中,否则,空间关系就会失去均衡,城市历史的片断就会支离破碎,无法形成城市网络的有意义的连续性。在我国的历史街区与街巷中,城市肌理对城市建筑有着极大的控制力,无论建筑的解决方式多么出色,都无法克服它们所在的城市肌理的限制,它是建筑在城市空间深层结构上的形态依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肌理特征:①街区的屋顶平面肌理(图5—8)②街区的竖立面肌理③街区的空间肌理。1历史性街区中风貌载体的形成方式与现代风貌的街区有着显著的图5—8丽江古城顶平面肌理来源:《理想空间》2004,6区别。正是依靠构成街区建筑的多个相近与相似的风貌符号形成特有的肌理组织,进而展现出统一的文化内涵。这种肌理特性在中西方的传统街区中都有着相似的特征。历史性街区街巷的破坏方式也往往表现在肌理的破坏上。一般首先是空间肌理的破坏,其次是竖立面的肌理以及屋顶平面肌理。因此,在历史性街区与街巷中的管治的重点是衡区肌理的管治。2.城市现代城市功能区与街巷的管治现代建筑的产生与发展已经历了百多年的时间,相对于之前的所有建筑体系而言,其历史不可谓不短,但是,由于现代自由平等的民主精神和快捷的交流与交通手段。现代建筑体系在短短的百来年无所拘束的发展历史中。已经经历了不亚于此前的建筑体系数千年的发展变化轨迹。而在此基础上所发展演化而来的建筑样式可谓是极大的丰富多样,远远超过以往的总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现代城市街区一大弊病往往就是风貌区的建筑形态样式过于多样化,色彩过于烦杂。最终无法成为有效的风貌载体。这是现代城市中风貌管治的一个难点所在,首先是管理者的观念方面有欠缺,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城市的建筑设计开始引入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的设计师,单体建筑设计成果的水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建设的最终效果仍旧差强人意。审批人员面对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设计,不知其中问题何在而不知所措。在现代城市中,具有明确功能定位与文化主题的街区应当确定其建筑风格的基调,包括主导色系、形态特征等,所有的建筑风格的管治要严格在此控制体系之内以促成统一性与整体感的形成。要具有为整体牺牲优秀单体的决心和控制尺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对有可能形成风貌载体的街区进行城市设计,明确区域中形态上的主次关系,通过整体的管治来塑造有效的风貌载体。(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与构筑物以及风貌符号的管治图5—9四川内江望江楼(方案)来源:作者自制标志物包含有城市风貌核以及城市有控制性的风貌符号两方面的内容,是由城市或街区中的图底对比(包括形式的对比、尺度的对比、空间位置的对比)与历史文化价值对比关系产生的。其中图底对比是视觉的、表象的,而历史文化价值的对比是内在的、深层的。形式、尺度的对比主要表现在相对于周边的建筑元素来说,建筑本身的形体、细部风格、材料的质感、虚实、色彩和体量、高度等方面的对比;空间位置的阮仪三、蔡晓丰、杨华文,《修复肌理重塑风貌》,城市规划学刊,2005,4期,54页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对比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其在城市的位置可以有多个视点被看到,如城市的山顶或江畔f图5—91、多条街道的交叉路口或界面的转折处的元素通常会好于融于界面中的元素:二是通过与周围环境在空间形态上的相对对比,亦可起到注目的认知意象,如空间的退让形成的广场使标志物的界面为更多人所认知。此种对比产生的标志物在~定的时间(白天或夜晚)范围内均可成为人们认知复杂变化的城市空闾的一个固定参照物;而历史文化价值的对比则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或人们集体记忆的历史场所中富含的意义会强化标志物地位的提升。四,风貌管治社会基础一一被动主控式的公众参与㈠城市风貌管洎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中国自19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既有的城市都获得了很大发展。并且,由于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量的农村人口步入城市,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新兴城市。如我国珠江流域的新兴工业城市珠海、顺德等城市。反映了我国现代城市建设的成就。然而,欣喜之余,细细的反思我们走过的发展历程,其中也夹杂着大量的失败与不可挽回的损失。既有环境生态方面的损失,也有无法估量的文化艺术类的损失。这其中,有些是不可以避免的,是发展的代价之一,而有些是我们原本可以避免的或可以做的更好的。这其中许多问题的根源都源自我国旧的行政管理体制中的不健全,源自行政管理中的具体事务的公众参与与监督的机制的缺乏。面对着现代城市建设中暴露出来豹越来越多的弊病,西方国家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掀起了呼唤城市建设公众参与热潮并且一直延续至今。我国由于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旧的行政体制导致了长期以来,公众习惯予被动的接受城市建设中的长官意志与单向的指令。甚至许多专业人士以及管理部门的中低层行政人员也习惯了唯领导意志是从的现状。而在另一方面,现代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在城市建设中,开发商为了获取最高利益而采取种种极端的手段,另城市规划管理部门防不胜防1。l:c上种种的弊病,如果能引入合理的公众参与机制,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许多损失可以降到最低。(二)城市风貌规划中的公众参与1.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公众根深蒂固的认为城市规划的编制、实施纯粹是一种政府行为,公众无法过问,也无权过问,更谈不上参与。就政府方面来说,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计划一样是城市政府向上级政府提交的“军令状”,而不是把公众利益放于第一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各种利益冲突表象化,公众要求参与城市规划的热情也空前提高。与此同时,城市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群众走访、公众展示等途径为调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城市觏划只注蘑个人的参与,而忽视了社会团体的介人。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认识只局限于“个人”的参与,公众参与在做法上则主要通过规划展示、民意调查等方式进行。由于单个人对事物有限的认知能力,因此反映问题是片面的、不具有代表性的,另一方面即使公众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思路也不能受到市政部门的重视,这样公众参与根本不可能发挥实质性作用。西方国家的规划实践表明,真正富有成效的公众参与不是个人层次上的参与,而是非赢利机构、企业、社区等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而这正是我国公众参与的欠缺之处。(2)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缺乏合理的组织机制。我国的城市规划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公众参与,但从规划的整个过程来看,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广度、深度仍然不够。规划编制阶顾朝林,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城市地区行政管理模式已是当务之急.中国方域,1999(2)第五章城市风貌彗治研究段的公众参与主要是规划设计机构以调查现状问题为目的而走访公众,根少聆听公众对预期规划的想法,使后续的规划方案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规划审批阶段的公众参与主要方式是专家论证、地方人大审批,这种公众参与也只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机构和地方政界的精英层次,这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地方当政者的左右下,公众参与依然流于形式;规划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主要是一种被动式参与,多表现为某项城市建设活动产生的绿化、交通、噪声等问题严重妨碍了公众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或侵害了私人、团体利益,公众才会向主管部门、新闻娱体反映这些闫题。甚至提出行政诉讼1,息的来看,我国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迫切需要加强组织机制建设,确保公众参与的顺利进行。(3)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缺乏法律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保障。从我国城市规划立法现状来看,主要注重于对规划建设部门韵授权,而公众参与的立法还相当薄弱。我国“政府强制实施,公众被动配合”的一边倒城市规划法制体系容易造成企业和公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侵害,行政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利用手中特权谋取不当利益的恶劣行为时有发生。在这种法制体系下民意调查、规划展示会这些仅有的公众参与形式分别变成了当政者体察民情的过场和炫耀政绩的场所。此类问题充分表明,对公众参与的权力和方式必须在法律上予以支持,制度上予以保障。2.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组织形式的构建西方管治理论的自组织性对于西方公共行动的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在城市规划公众参与上有着成功的实践经验。西方成功的公众参与在于认识到志愿团体、非赢利性单位、社区互动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比单个公众的参与更加有效,更能够引起市政部门的重视,并建立起公众参与的组织机构2。本文通过对西方管治理论的引入,试图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组织起由各个公私部门联合组成的种种管理参与体系,使公众参与拥有体制化的基地,在规划决策中发挥持久作用。根据我国城市政治、文化传统的实际情况,在不改变我国现行整体行政体系l行业代表单元rI有关利益集团单元I1个体公众参与单元L(表1)城市规划公众参与1城市政府Jl规划管理局I一建设管理局j委员会半官方组织●—————————■官方组织及不增加机构的前提下,构建非官方、具有体制保障的公众参与组织——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委员会是处于规划管理局和建委等市政部门之外的一种非官方、有体制保障的独立机构。委员会的最高机构为主席团,在成员构成上要明显体现多极化特点:由同等数耳的当选代表、市政官员和投戋n专业人员组成。委员会下设三个单元:行业代袁单元、有关利益集团单元、个体公众参与单元(表1)。行业代表单元主要由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在某一领域内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各利益集团代表、规划专家组成,旨在有选择地建立人际互信。在这一单元中,成员只代表他们自己,也可以作为他们各自所属机构的非正式代言人,委员会通过定期举行研讨会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增强彼此信任,从而对城市规划取得1黄光宇等,我国城市管治研究与思考,城市规划,2000(5)2张京祥等.管治与城市与区域管治,城市规划,2000(3)第五章城市风貌管治研究共识。有关利益集团单元的成员主要是城市扩建、改造、重大项目安排所涉及的相关利益团体,委员会应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对有关利益集团作以界定,并为他们创造持续不断对话的环境,使他们在交换更多信息的同时,认识到公共利益的重要,并理性的作出让步(当然这种让步需要一定的负面协调)。个体公众参与单元主要注重个体的参与。在参与形式上采用听证会、公众展示会等形式,对公众的不合理意见予以解释和引导,对切合实际的良好建议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予以回应。委员会通过多层次单元的建立,最大限度地提高公众参与的范围和推进城市民主政治进程,实现公共利益、私人利益最大化。(三)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众参与一一被动主控式参与模式公众参与首先应被视为中国城市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而必不可少的举措。衡量城市规划的得失,众所周知,人们习惯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的总结。但很多时候,三个效益之间是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在活跃的经济效益面前,若缺乏健全的法制保障和公众参与,追求所谓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能是口号而已。更何况城市规划中的一些概念很难用确定的指标进行约束,比如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等等,执行起来也比较难,再加上地理环靖差异(如平原与山地等)的影响,即使是剐性指标执行起来也有其复杂性。况且城市建设是个连续的过程,客观上也需要—个从根本上利害相关的联系人,至始至终地关注和监督,那么,城市普通居民这些被动的个体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城市管治中决不可忽略城市千千万万的普通居民。首先,群众对城市管治的热情己空前高涨起来。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参与城市管治对于其自身未来权益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来搞好城市的管治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如何将一个个分散的被动的个体组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有统一的行为能力的主体,就成为需要解决的关键的一环。根据上文的经验,社区和相关社团就适应了这种需要而成为天然的联系人,他们在一定范围中代表了公众,他们的参与可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化、细化,使建设管理更具有针对性,也促使设计成果更具地方风格和说服力,使原本被动等候的个体成为具有主控行为的团队人。这应该成为我国城市风貌管治中基础。小结:城市建设的结果应与客观的社会发展需要相一致,主观的实践产生的弊病如:理性追求的最优化(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非一致性等,其实是很困难的)和极端的秩序(往往是形式的秩序却导致了内在的无序与不方便)等。城市建设的结果是社会产品,其消费者是公众,不仅仅是现在的公众也包括未来的公众,这个过程中,深刻的政治原因、复杂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的经济因素、日益严重的环境I遍题、正在失落的地方风貌问题等等都会影响到设计中来。尤其在我国目前这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快速更新的阶段,公众参与就显得更加重要。可喜的是,近两年国内也出现了公众参与的良好迹象,不少地方在政府组织与引导下搞了群众投票、公开招标以及评十佳建筑等活动,也有城市开创了政府政务中电子信息系统,所有这些都将为我国公众参与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城市风貌管治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将城市风貌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面对,同时合理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且设置相关的职能部门是完成城市风貌工作的基础。如果能引入更加有效的社会参与。将会使风貌管治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层次。篁查童垫史垦!塑堕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第一节城市风貌规划的目标与作用一、城市风貌规划概述(一)城市风貌规划的现状情况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大致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含分区规划)与详细规划三个阶段。其中,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宏观的定性与布局,并通过对城市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协调城市大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促进城市快速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城市中的各个子系统的发展规划是以专业规划的形式出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例如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市政公用工程规划、城市绿化景观系统规划等等。而每一个城市的特殊性又决定了该城市某些特殊系统的复杂性,从而在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的层面上无法妥善的解决该系统发生问题。这就需要在总体规划审批后,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该专业规划进行深化形成专项规划,以便更加全面的分析与解决问题。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规划主要包含七个方面,其中就包含城市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某些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较丰富的城市如我国的太部分的历史文化名城,仅仅靠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专业的保护规划是无法全面而详实地保护好具体的每~个个体的。必须依靠历史文化名城地专项规划进行深入地分析与提出解决方案。但是,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由于旧的体系中对城市文化系统资源认识地片面性,使得专业规划只注重对现有历史文化资源地保护和利用而忽视了对城市历史上曾经具有的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新的文化体系资源的规划与策划。特别是对后者的忽视导致了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大量的城市新区千城一面的窘境。面对如此快的城市发展,一方面为我国城市化进程而欢欣鼓舞,同时也不免担忧,能否保证每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能保持住自己独特的风貌,或是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貌昵?自1982年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后,第二批、第三批共99个历史文化名城,并制定相应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以及城市规划法中规定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必要性。这些都说明我国政府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传统的重视和城市特色风貌的保护。然而,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外的其他城市要不要做城市风貌规划?答案是肯定的,令人欣喜的是许多城市都做了城市风貌规划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由于城市风貌规划没有统一标准,因此存在很多漏洞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对风貌规划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概念模糊混淆的情况,认为城市风貌规划等同于城市设计,或风貌规划即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2.在思想认识上,对风貌规划缺少重视,认为这项工作可有可无,甚至根本就是多余。3.在风貌规划的具体作法上,缺少标准和规范,对风貌规划概念的基本定义、基本工作内容、基本成果及具体表现形式缺少一套应共同遵循统一的技术性规定和标准。4.对风貌规划的实旖操作上。应是将其定性为什么性质的规划,应不应具有法律效力,应经过什么样的审批程序等问题。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法规和规定。(二)城市风貌规划及相关概念阐述在现代城市的塑造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的学科和体系: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四者的主要内容在前文已有相关的分析,下面就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1.渐进的学科发展由上述四门学科的工作内容来开,基本上反映了近现代人类城市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97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近代随着西方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世界人口总量也飞速增长,到20世纪末全球人口已突破60亿,是19世纪末的两倍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口大量的涌进城市里,世界城市人口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急剧增长,城市的数量也大量的增加。但是地球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此时摆在人类面前一个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如何更经济的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紧紧围绕这一需求不断完善进步。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技术的成熟,城市的发展在水平空间的延展上基本上做到了土地利用的最优化。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的发展,人们又发现,在现代建筑这种新的建筑形态体系下,特别是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城市的竖向空间形态的布局具有自身的特点,城市竖向空间要做到有序化与布局的合理化,城市总体或重点地段的整体设计不可或缺。广泛意义上的城市设计自古就有,但基于现代城市发展与现代建筑形态体系而发展的城市设计是人类近代城市的第二个必然的发展阶段。借助这一理论及其相关技术的运用,极大的改善了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质量,也为许多新兴城市的建设一开始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大量的新兴城市的建设,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有了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技术手段,城市发展有序而高效。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的出现,新的问题应运而生。人们又发现,以现代建筑为基础新建的城市,越来越变得千城一面,缺乏自身的个性与可识别性。人们开始意识到其主要原因是城市自身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脱节带来的弊病。于是首先想到了对城市既有的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也是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相关保护规划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原因所在。事实上,这仅仅是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发展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工作中的一部分。城市中不仅有历史性的街区与街巷。同时还有更多的城市新建的区域需要与相应的城市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由此,对城市的自然与文化资源进行总体性的整合与规划,并指导其在城市空间中的分配与布局成为城市风貌规划兴起的主要原因。我国的许多地方在总体规划或者专项规划中纷纷自发的开展城市风貌规划的工作,这也反映了这项工作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市规划到城市设计再到城市风貌规划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的科学理论的不断渐进的发展过程。都是不可缺少的必然过程。在时间上具有渐进性,具有时序上的必然性。2.完善与互补的学科体系城市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市风貌规划是属于同一学科体系范畴。城市规划包含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城市风貌规划,本文之所以将后二者从城市规划中列出,实际上就是为了显示城市规划学科随城市发展的过程而进一步完善的过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城市风貌规划是对城市规划的内容的补充。城市风貌规划是城市规划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城市风貌规划侧重于对于城市物质面貌与精神面貌的策划,它偏重于艺术、心理感知层面的研究与利用,正是对城市规划中城市体型、外貌、精神内涵等等内容的补充与完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显然依赖于既有的城市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相对来说,城市设计是与城市规划具有不同的研究侧重点的城市发展学科体系。采取的技术手段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无论是城市设计还是城市规划中的各类专项规划,都离不开相互理论基础的借鉴。我国城市规划法规中就明确指出,城市规划中的各级规划都应贯穿运用城市设计的相关原理,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是改进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一般来说,相对于城市风貌规划而言,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设计,与城市的建筑环境口hysical研究以及其成果对城市设计的指导。(三)城市风貌规划可借鉴的理论与方法Env的∞ent)相对应。城市风貌规划对城市设计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借鉴性。较之更偏重于对城市的文化、历史传统、文态文脉、风土习俗的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城市风貌规划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内容,其一是通过对城市自然与文化特色资源的分析与归纳,提出城市宏观的精神取向与风貌特征并确立工作目标。这是城市风貌规划工作的关键。其二是通过相关规划与设计手段,贯彻与实施该风貌塑造目标,将城市特有的文化资源与城市整体的空间塑造相结合起来。风貌规划可从许多相关理论中找到它的理论依据。同时由于城市风貌规划属于城市设计的范畴,其最为重要理论起源于城市设计的理论。1.卡类诺.西特的《城市建筑艺术》,该书被尊为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发论。作者把艺术带进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强调城市规划不只是平面图的研究,还应是视觉形态的艺术创作。在创造城市空间艺术中强调了三点:(1)自由灵活的设计。(2)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舍空间。譬嚎黪“:。n.I2.林奇Ⅸ·Lynch)的《城市意象》,创立了城市空间认知的五个组成因素:边界、区域、路径、节点、地标(图卜1)。一般城市居民和来访者就是通过五个不同意象因素去辨认、感知一座城市的风貌特征。3.F·吉伯特(Fredrik·Gibberd)的《市镇设计》(1-0、硼Desi鲫)一书中总结了英国新城建设经验,强调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既要考虑观念,又要考虑艺术。提出了城市素材是由城市自然与人工环境组成,并把素材与外观、素材与空间、素材与运动、素材与时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全面分析。书中还就功能与艺术相结合的观点详细论述了城市总图、城市中心、居住区等各部分设计原则与方法。4.亚历山大(c.Alexamder)的《城市并非树》和《模式语言》,他在篮攀4图6一l城市意向五要素来源:凯文·林奇《城市意向》比较了“人造城市”和“自然城市”的优劣之后,提出城市不是树形而是半网络结构,用以说明城市各因素之间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试图通过集体的社会生活方式调查归纳出城市的可能模式,从中发现城市的真正秩序,来再现“当我们观察过去那些美丽的城市所强烈体验到的有机感觉。”15.培根的《城市设计》(Desi印ofc硝es),他的最大贡献是将城市空间设计运动结台起来,从而体现了时代特点,因为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动态城市,城市空间也是立体化动态空间。6.舒尔茨科·schulz)的《场所理论》,舒尔茨从现象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中公共场所的意义问题。场所的意义在于它是否能在居民心中产生认同感、安全感,从而达到对环境的认知和认同。7.王景慧、阮仪三、王林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一书中指出在历史性城市中保护历史地段、历史街区乃至摧个历史性城市整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认识城市历史风貌的有效的层次与方法,同时建构了有效的保护规划的程序与手段。二、城市风貌规划的特征与作用(一)城市风貌规划的基本特征1.综合性与多元性风貌规划是在进行大量现状基础情况及资料的调查情况下,对城市风貌各组成要素进亚历山大(c,Alexamder)’‘城市并非树》,严小娶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P107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行分析研究,做出定性、定量、定位、定型的安排布置与gI导控制。它涉及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历史、传统、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所以,显示出较强的综合性与多元性的特点。2.引导性与指导性风貌规划不是城市发展政策方针的终极规划,而是城市空间的形态框架、用地风貌分区布局及微观环境示意的规定与设想,所咀它具有对宏观物质层面的指导性作用及对微观环境与精神文化层面的引导性特点。3.长期性与连续性正如“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样,城市风貌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它的长期性与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城市风貌规划是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政策变动而反映风貌上的变化与完善的规划。它是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修正、完善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的特点。4.创造性与协同性城市风貌通过视觉感知完成于人的心理体验,形成环境意象并产生美感。美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同样城市风貌崇尚的也是创造性,千变万化。城市风貌的最优状态通常是不存在的.其最终完成除了必要的规划控制外,更重要的是建筑师、园林师、雕塑家及众多的业主、政府的有效管理与大众行为共同努力而完成的,因而具有创造性与协同性的特点。(二)城市风貌规划的作用1.风貌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具体化。城市总体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和综合部署。但是,以往的城市总体规划侧重于宏观指导上的功能分区、平面构图,侧重于城市物质经济要素的规划与布局。而对于城市自然与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协调发展,以及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物质载体建设的相结合关注甚少。城市风貌规划具有对总体规划的补充与完善,对详细规划的引导与指导的作用。2.风貌规划是改善环境,满足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手段。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苦心营建的产物,城市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为人类活动提供一个新的舞台,其主要功能就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根据31届联合国大会推荐的“巴里洛克模式”1,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较低层次包括食品、住房、就业、保健、教育和安全等方面,较高层次指文化、艺术、社会参与、才能增长和完满等方面,概括起来,即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两方面。要满足这两类需求,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城市风貌规划就是通过自然环境风貌与人工环境的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高品质的生活工作环境满足人们的物质环境需求,同时,通过城市风貌品质的提高,提高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城市整体精神面貌的形成与提高。3.城市风貌规划是延续人类文化发展的保障。城市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说明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即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同时人类文化的内涵通过具体的物质环境——城市来反映。城市风貌规划正是把研究城市的文化表征纳入到城市的三维空间形态之中,来改善城市的整体环境质量、延续城市文化并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三、城市风貌规划的目标体系转引自:《可持续发展理论》h卸:/,w帅f嚣}Ibj.90vc曲ewwe吣咖bao/sllow∞ws.挪?Ⅱ》278所谓“巴里洛克模式”。是关于今后世界发展模式的一种观点,该模式不同意“零增长,I观点,但也不赞成不发达国家重走发达国家高消费和无节制增长老路.他们认为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物质问题,而是社会政治问题,其根源是国际间和一国内部权力不均衡所造成的剥肖口和压迫。当今世界要避兔灾难,其出路是建立全球性世界社会新秩序。这是导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形成的基础。100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目标,广义上讲是指人类活动的动机和意志,也可指目的或对象1。城市风貌规划贯穿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所反映的内容及目标各有不同,但总的目标是一致的,即达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城市各项功能的合理安排,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最优化,生态自然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人丈精神文化的振兴与发扬及人群素质品质的极大提高。(一)城市风貌规划目标的制定过程城市风貌规划目标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多方参与、综合研究、分析的过程。首先确定城市风貌规划的任务,在政府干预、政策法规指导、及公众参与下,对风貌规划进行现状资料的调查,依据城市风貌品质的需求分析确定出规划的理念,并由此提出目的理念及手段理念,从而确定出城市风貌规划目标。1.经济目标经济发展是社会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同时社会城市的合理规划推动经济的发展。城市风貌规划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各项用地布局、对城市环境景观做出控制引导、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与改变及经济、生产力的布局不同而在城市用地功能上的不同而反映在城市风貌上的变化进行研究,并给出相应的规定与控制,以实现经济的最合理最完全的发展。2.文化目标城市风貌规划应创造城市的文化环境,包括:保护历史环境和构筑人文性空间,宣扬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创造独具风格符合人性的城市空间。3.美学目标“美是组成物体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的体现”,创造一个舒适、方便、高效、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和精神文明环境,建设一种有机的秩序,包括物质秩序和社会秩序是城市风貌规划在美学方面的最高体现。4.精神目标人的社会主体作用决定了人的精神风貌在城市风貌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城市风貌规划实现了人文精神场所品质的提高,人群精神品格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人类思想共融、人格高尚的目标。第二节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的主要内容研究一、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及其规划控制内容研究(一)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物质与精神的结晶。城市是社会文化的综合成果,它反映着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哲学观点、宗教信仰等等。城市的特色和其他艺术的特点有着本质的不同,它具有物质生产的特性,是多层次的综合艺术,是物化了的艺术形式,城市的特色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在社会中的活动而产生的。一个具有良好的风貌的城市首先具有城市的一般属性,而又有更强烈的特色。因此,研究特殊城市风貌特色的内涵,不能单研究城市的外貌,建筑物特征、色彩或一些文物古迹,这些仅是外部的视觉感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要去研究城市的精神与物质感受,要深入到城市发展形成的因素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去认识它。人们在谈到城市风貌特色时流于历史悠久、赵成功主编,《词海》,1996,上海译文出版社,P1610Ol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人文荟萃、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叙述上,而较少去深入认识名城的特色的内涵,并有别于其他城市。每个城市,具有其各不相同的风貌特色,因而在建设与保护上应有其针对性,如都去修复几幢古建筑或几个景点,修造几条传统街市,也就又彼此相似,丢掉自己的特色,形成新的千篇一律。在一些大的城市中这一问题更显得重要。对于这些在近代发展史中占重要地位的历史城市,由于城市较大,风貌的特点又比较杂,要理出一个头绪来,需要用心去思考。下面试对城市的特征要素构成进行一些分析,这个分析基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规律,基于城市的物质与文化的综合分析,基于一定的系统与层次的分析方法。城市的特征要素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就是:城市风貌特色的含义和构成要素。分析的层次,则是根据不同人群对对一城市的感知,而通过调查研究获得,这就是外延、本体和内涵。所谓外延,就是一个外来者,游客到这个名城来所能感到的直接印象;本体,就是这个名城的居民对在城中生长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内涵则是专业人员通过思考后的对这个名城的认识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对一切城市都适用,它包含在含义、要素和结构之中。1.含义城市风貌特征是物质和精神的结晶,它不仅包括城市的外貌、建筑和历史遗迹等物质形态,还包括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精神内容,所谓含义就是指这部分的精神内容。如运用城市规划原理的理论,就是对城市风貌性质的确定。例如王景慧与阮仪三所著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对福州的含义有如下的精彩分析,“一个游客、出差者所能感知的福州是个古迹众多、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的旅游胜地,而对城市居民来说,它是一个环境优美、生活方便、乡情浓郁的亲切的家;在专业人员眼中,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具有丰富的内涵的“文化名城”。经过这三个层次的感知,对于福州的特征,可以下结论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海之滨,福地宝城,海滨邹鲁,文儒之乡,山川秀丽,风光婀娜。但这仅是文字的描绘,使人们得不到要领,我们要去研究福州的城市发展历史,观察城市特色环境,了解它的文化特征,风景特色以及名特土产和社会风尚等,这样就把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归纳为10个方面,而冠以十城之名,既鲜明又贴切,这十城是:古城、帝王城、军事城、海港城、工艺城、文化城、温泉城、榕城、丝织城、华侨城。“就把抽象的文化现象落在文化产生的基础上,文化留存的载体上和文化所反映的场所上。从而对要维育的城市特色方面有较清楚的认识,也就对风貌规划的方面和内容有明确的目标。2.要素要素是城市传统特征的具体组成部分,是城市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的表现。这些城市物质形态,是人们的观察和感受以及思考而感受到的,它分为三个层次。形象,人们对城市在视觉上直观的外表的感受,城市面貌,建筑的造型、色彩、城市轮廓、城市自然风光、以及城市居民的服饰、举止,等等。表象,人们观察城市时,除眼睛【三l外的其他感官、耳、鼻、口、身的综合感受,城市的风貌特色。城市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情趣等,这是比上一种高一个层次的感受。抽象,把前两种感受联系起来,进行思索,并借助于其他的文字、图纸、人们的介绍,通过有知识有专业头脑的人总结提炼而得出的城市变迁,城市格局,城市的文化特征等。(二)城市风貌内涵的规划控制内容研究城市风貌特色的含义与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从城市总体地层面认识一个城市总体的特征。在城市风貌规划阶段,对整体地规划控制具有一些常用的有效手段。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1999,32页第六章城市风貌规摇j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视觉走廊以道路为主要形式,把节点空间的一系列景观标志串联起来,形成景观视线,体验沿途的建筑景观或自然景观,形成对城市风貌的印象。可借助自然山形、标志性建筑为对景,但应避免出现过大的体量遮挡视线,咀保持视野开阔。立交的引道和跨越式桥梁、高架道等将把视点提高,产生围合感较强的视觉走廊。对于地面视线组织,依赖街道走向及沿街建筑界面引导,道路的定向及两侧的建筑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视线的引导作用。2.视线通廊视线通廊是规定~个空闻范围,以保证视线的通达,使人和景观点保持良好视觉联系。对于城市中位置重要的品质优良的景观点之间应保持视廊的通畅,运用视线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进行规划,摄终反映在高度控制上。加拿大渥太华早在19lO年就开始制定视廊和高度控制规划,在市中心周I弱地区选取五个观景点,同市中心议会大厦保持平面上的、空间上的视觉联系,以保护议会大厦的建筑轮廓线和环境。控制视线走廊、优化重要观景范围内的景观,还应注意对劣质景观的视先遮挡,可以利用地形的变化来调节观者的视线,也可利用植被或其他设施来遮蔽影响视廊的不利景观。3.城市天际线城市天际线即城市轮廓线,是一座城市高低错落的建筑群和城市格局之间有机体系给予人的综合印象。人们看到的具体轮廓线是人们在经常逗留点上所看到的城市建筑群展开形成的天际线,是当人相距一组城市形体足够远之后,个体形象退居于群体形象之后的一种群体形象特征。它是形成城市总体形象风貌的一个重要内容,优美的城市轮廓线给人的视觉冲击作Hj巨大,从而能形成对城市一种永恒的记忆(图6—21。=======二=二二========兰==1923.一九一J—,———一r√、——~^,1,L一~~—————————————————————i蕊.————一、——_“k—一、.九。.。‘————丽iJL一.凡M。1一..Ⅲ0旷—一n..』^、.图6—2不同时期的外滩天际轮廓线来源:作者自制城市天际线设计应遵循“实一空一实”的美景韵律。“实”即地平线上的建筑物,“空”即建筑物闯的空隙。“实”有高低宽窄的变化,“空”也有广狭长短之分。在城市的一些重要节点,如日常往来必经之点、重要道路交叉口、城市交通转换中心等周围建筑物的轮廓线应做重点处理,且因这些轮廓线困所处的位置不同,设计原则也不同。如主要交通性干道,因人们行进速度较快,其两侧建筑体量可以稍大些,层次也可以稍浅些,同时还应注意纵向的空间序列面对于一些人们经常逗留的区域,如广场四周的城市轮廓线,应注重其多层次性。对于城市外缘的轮廓线,应注重整体份量感。4.建筑高度控制(1)建筑高度控制的一般原则建筑是体现城市风貌的最直接的最基础的物质要素。对建筑高度的控制是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影响城市建筑的高度的因素有城市视觉景观、土地使用性质、土地开发强度、文物古迹、视觉走廊、机场通讯塔、电力高压线、自然地形等。城市高度控制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城市公共主要观景点、线(如广场、滨河道等)和景点(标志性建筑、山峰、水中岛屿等)之间视线不被遮挡。●保护城市天际线(如山峦脊、重要建筑群的轮廓线等)的完美,为此最好在山峰处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建筑宜低,更衬峰之高耸,低凹处若能使建筑的透视高度突破山峦脊线则更生动。一般从观景点看建筑的透视高度不超过山脊高度的1/3,则山的自然景色才给人以完美的感受。●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街区,其周围建筑宜低。为烘托环境,景点建筑则多以高于周围环境主导高度为宜。(2)高层建筑布点的一般原则高层建筑以其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感体现着现代城市风貌,但不是高层建筑越多越能体现城市的现代化,近年来许多城市大建高层建筑,致使高层建筑随意布置,破坏了城市整体形象。对高层建筑的步点应遵循以下原则:●构成城市的新景观、对景点。●提供良好的城市俯视点。●与大的广场、宽的街道取得完美的尺度和比例关系,有利于丰富城市的轮廓、天际线。●不破坏传统的应保护的视线走廊。二、城市风貌分区前文已经叙述过,现代城市风貌载体的最基本的城市物质基础是城市的街区,街区的空间有大有小。一个经过整体的规划和设计的城市街区或街巷往往能整体的反映一种统一的文化内涵或精神取向,至少也能形成一种统一的建筑形态。城市中具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区的数量和空间体量往往决定了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的强弱。城市中不同建筑构成的风貌区所体现出来的风貌特色的强弱往往是不同的。依据统一的文化内涵、相同的精神取向以及协调的建筑形态三个基本的标准,我们将城市中那些对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影响力不同的区域分为三个等级:城市一级风貌区域、城市二级风貌区域、城市三级风貌区域。(一)城市一级风貌区域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城市中某些风貌区的建筑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内涵,具有明确的文化指代性。例如城市中的历史性街区。在上海这个近代新兴的城市里,既有豫园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区同时也有代表西方多个国家历史建筑风貌特色的街区。这些区域的建筑风格成熟,是所代表国家在历史上经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演变而来。因此其建筑的形态与符号的文化指代性明确而强烈,是形成城市风貌特色的最具影响性的物质要素。世界各地的城市风貌的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独具风貌的地方传统建筑街区的存在。城市一级风貌区域还可包括那些由历史建筑风格演变而来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成区。在这方面,我国的一些历史性城市例如苏州做了大量的尝试。同时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干将路已成为联系苏州传统与现代的纽带(图6—3)。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维育一个城市的风貌过程中,保护好其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城市中的历史街区是展现城市地方传统特色、文化、习俗等的活动区,在规划中以保护、适应为宗旨。在土地的使用方面,应维持现存的具有地缘性的传统活动,防止现代商业产生的不适宜的活动,其活动的方式也应尊重原有的风貌,如沿街的线状步行商业活动方式,就不应当改变为集中式的室内商场。在空间处理方面,为保持传统风貌的延续性,应尊重原有的空间肌理及空间尺度,不应随意改变道路系统、道路宽度、街面高度、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图6—3苏州市干将路来源:作者自拍104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等。建筑物的立面元素及材料应保持原有建筑形式,为改善传统风貌区的品质,可点缀适当的绿地、水池、小品、雕塑等。(二)城市二级风貌区域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在现代城市中,城市大量性的街区是由19世纪末随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起来的我们称之为“现代建筑”风格的建筑构成的。由于现代工业文明所产生的巨大生产力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建筑方式都完全发生了变化。世界各国旧的建筑体系都无法再适应新的生活的需要,“现代建筑”这种以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为基础的建筑体系应运而生,也成为整个世界的不可回避的选择。由于现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国际化背景,同时由于相对较短的发展历史,这一建筑体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形成单独的文化指代性特征,而是体现出巨大的普遍性和适应性。普遍性的存在是现代城市建筑面貌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而适应性则表现为可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提供创造具有独特的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文化的手段和平台。但这仍需要各国设计师经长时间的摸索,寻找各自新的民族特色的建筑。现代建筑发展的无文化指代性将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但是,由于现代城市严格而明确的功能分区,使得相似或相近的许多城市风貌要素的高度集中,却又使得这些相应的区域体现出各自一种统一的精神取向,例如现代城市中的核心金融商务区(cBD),这些区域往往云集了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组群。同时建筑外立面材料也往往是能体现出现代金融建筑的高品质的金属材质和高质量的天然石材。从丽体现出与城市中其它区域明显不同的精神取向。例如美国纽约(图6—4)。而现代城市中的文化展示休闲区、图6—4纽约的金融商务区来源:《时代建筑》2005,04城市高尚居住区、核心行政办公区、工业建筑风貌区等具有明确城市功能的区域,如经过良好的整体设计,往往会成为具有统一的精神取向的城市二级风貌区域。1.文化休闲展示风貌区: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内在的品质与文明程度,城市文化内涵的丰富性能直接从人的文化休闲活动与人的精神面貌上得到反映,文化展示及休闲活动区为城市市民提供了户外休憩空间及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包括城市公园、运动场地、街头绿地、美术馆、博物馆、纪念堂、大学校园等。为保持文化及休闲活动区活动的纯度与强度,在土地使用方面,应避免商业活动的侵扰。由于该活动区的功能是舒展拥挤的都市空间,提供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因此,在空间上应保持开敞,并塑造不同性质的活动空间。该活动区是城市文化承上启下的最集中体现区。上海科技馆与世纪公园前广场所构成的城市文化休闲展示风貌区很好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现代城市生活的精神取向。2.商业风貌区商业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经常性活动之一,商业活动体现着城市的繁荣与活力。综合商业活动区除了给人提供购物环境外,同时还应布置相应的休息、娱乐、餐饮、文化服务等设施。综合商业活动区有集中布置的,也有沿街布置的,如商业街,在风貌规划上应注重商业活动区的环境及商业环境的设计,因为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商业环境集中体现了城市运转的情况,是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精神面貌的重要场所之一。号称中华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以其品种繁多的商品、传统的老字号商店、中西壁合的建筑形象吸引着无数的游人,成为名冠全国的集购物体闲、娱乐于—体的综合商业街,它的风貌特色主要体现在它的集文化、贿物、休闲、游煎于一体的综合性上。综合商业活动区在土地的使用上,应强化各个区域的活动特色,避免不相关的活动侵入而减低原有特色的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活动力。在空间处理上应以入行为主,避免车行交通的侵扰。如上海南京路商业街、天津和平路商业街因受机动车的干扰,步行空间的处理就显得拥挤。对于空间的收放应考虑人行走和停留的节奏,曲折多变的街道可以使步行变得更加有趣,商业街的布置应避免漫长而笔直。空间的品质即指空间的舒适程度,对自然绿化、铺砌、座椅、水面、环境小品的精心设计与布置,是保证空间品质的前提。综合商业活动区空间环境品质的高低体现了该区的景观风貌的品质。3.核心行政办公风貌区行政办公活动区是城市各种活动的决策、管理、协调和运行操作的场所。它包括市政府各机关单位以及各种团体等,在土地使用上应维持一定的纯度并有明确的边界,空间处理上应塑造亲切庄重的意象。行政办公区应结合城市尺度的绿地及林荫道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活动集散点,以缓和空间上的压迫感,如在主要行政办公区前布置市民广场、绿化广场等,既展现了行政活动的风貌,又体现一种民主与祥和的气氛。行政办公建筑造型应庄重大方,切忌怪诞花哨,色彩不宜太艳太跳,高度应视整体环境而定。主体建筑宣高起,周围辅助群体风格应与主体保持协调。4.城市高尚居住风貌区生活居住区的风貌设计应依据城市总体风貌的安排.依据所处位置、f图争_5)周围环境条件、自然地形,划分成不同风格特色的分区:如低层低密度住宅区、中低层住宅区、高层住宅区及综合住宅区等。例如:海滨城市靠近海边的区位,为保证视线景观需要,要求住宅区以低层低密度住宅区为主;而位于山坡上的住宅不宣建高层,以免影响了山体的自然轮廓;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住宅,由于中心区的建筑密度高,体量大,可集中布置高层住宅;而在其他区域应视整体效果,高层、多层混合布置,形成丰富错落的空间效果。住宅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可依据不同区位各不相同,以避免千篇一律的形象,增加居住区的可识别性。5.工业建筑风貌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科技工业园区、高科技开发区的开发与建设,~种新型的不同于以往传统工业区风貌的工业景观区形成了城市一个崭新的特色风貌区。昔日人们对工业区的印象即是单调低矮的兵营式的工业厂房、烟囱、堆场及纵横交错的管道,工厂内几乎很少有绿化。在工业景观风貌区规划中应针对现存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现有工业区的环境,如改建现有的造型简单的厂房,拆除一些废弃的陈旧的建筑,对建筑的色彩重新定位,强化重点或局部,强化工业区大门的设计以形成一种标志,增加绿地而积以改善环境。对于新兴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在风貌上应体现现代工业的现代化、科技化,从总体布局、空间形态、绿化环境到建筑单体设计、建筑小品设计,应既考虑功能合理又注意总体环境的品质。(三)城市三级风貌区域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现代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近现代城市的规划与设计的学科的发展,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近六十年中,世界各国的经济都获得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城市建设也出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这给世界各国的设计师们以巨大的发挥舞台,同时又促使各个国家更大量的培养了设计师。以我国为例,到2005年初为止,我国高校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由70年代末的十几所,发展到了近百所。每年新增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约有几万人。这些图6—5上海大华清水湾小区来源;作者自拍第六章城市风貔舰划研究经过专业化与系统化训练的设计师极大的提高了城市建设中设计师的覆盖面,他们完成着城市中最大量的建设工程,由于他们的专业化的水准的提高,城市中越来越多的新建的区域能够做到至少展现出一种协调的建筑形态。但是,由于其设计能力的有限,同时也由于敬业精神、业主要求、施工质量等诸方面的原因,往往也只能维持在建筑形态上的一种相对的统一性的层次而不能有所进步。优秀的设计师总是有限的,其创造的城市中的一级与二级风貌区域往往是展现与提高城市风貌品质的关键,而大量的三级风貌区域是保证城市维持原有的城市风貌品质的基本要求。在城市中,一级风貌区域、二级风貌区域与三级风貌区域并非不可变换的。城市中风貌区域的等级划分不仅与街区建筑形态的统一性和文化的指代性有关,同时也与建筑的质量密切相关。年久失修的城市历史街区往往不仅无法成为城市的特色风貌区,还有可能是城市风貌的败笔所在。而二级风貌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成为城市中的历史街区的一部分,成为城市文化积淀的的一部分。而另一面也有可能由于城市功能的转换而导致区域城市活力降低,进而由于管理与维护的缺乏沦为城市的三级风貌区域或非风貌区域。浙江南浔的图6—6南浔东大街接治后来源:作者自制东大街地区(图6__6),历史上曾是南浔丝织业产品交易的中心,同时也是许多巨富人家的聚居地,后由于丝织业的衰败和交通方式的改变,逐渐由原来的城市中心区变成了城市的衰败区,2002年以后,南浔镇政府为发展旅游业而对该历史街区进行了整治使之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特色的窗口。城市风貌区的转换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城市风貌系统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城市三级风貌区域的另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是城市中环境质量良好的自然景观风貌区。由于自然景观风貌区中的文化属性较弱,从风貌分区的文化属性的决定性的角度划分,城市中的自然景观区域大部分被归入三级风貌区域中。但是城市中有一些由于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历史典故或碑刻诗文等文化遗迹的自然景观为主的区域由于以上的一些文化内涵的存在,使人们身处其中而能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一类自然景观区域可以被列入一级或二级风貌区域的范畴,例如杭州的西湖地区f图6_一7、。绿化系统因其形态、质地和色彩使人工硬质景观得到软化,这是其他要素不能代替的。在城市风貌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城市绿化景观系统,正如美国诗人布莱思特所说的“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的肺“一样,发挥着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气候、美化城市环境的作用。因此,城市绿化景观系统是体现一个城市的环境品质,展现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衡量标准。城市绿化景观系统图6—7杭州西湖全景来源:htcp:,/image.baidu.co州i?c户503316480&萨844804950&恤2baiduimagedelail&word转引自:h邱-:肺Iog.il呼c曲1000w,anicle“737h廿nl《美国文学之中文》107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包括:点(包括公园、小绿地等)、线(包括滨河海绿地景观带、道路绿化景观带、绿化隔离带、绿化通廊等)、面(包括自然景观保护区、山体绿化景观区、大面积开敞绿地等)。绿化景观风貌通过点、线、面相结台,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景观系统。三、城市风貌核的塑造在城市中,人们对环境的感知和记忆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由于人类的生理特性,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知往往是片段的,而正是通过许多的片断的组合从而形成每一个人自身对环境的认知,可以说每一个个体对同一客观环境的认知都是有所差异的,但是在认知的方式和途径上往往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美国学者凯文·林奇经过多次的调查研究分析指出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往往是分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形态方式。每一个个体都会对其所敏感的城市里许许多多的以上的五种城市空间形态留下深刻印象并因此而形成自己对城市独特的记忆。在城市风貌系统的研究中,城市风貌核的物质形态范畴就包含了节点和标志物。城市风貌核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节点与标志物的集合,是城市中较之风貌区更具有效率和影响力的风貌形成因素。在城市中城市风貌核对于风貌指数的提升具有与风貌区相辅相成、画龙点睛的作用。易于形成城市风貌核的城市空间场所有:(一)交通性节点交通节点为主要交通性道路或生活性道路上大量交通的交汇点,即道路交叉路口。道路交叉口由于交通组织的需要,往往迫使行人或车辆进行短时间的停留,因而也使得行人更有时间观察该场所的环境特征,在交叉路口的空间与周围建筑形成—个景蕊整体,要使这一整体创造出优美的景观风貌,就要求交叉路口的空间与其周围的建筑相协调。交叉路口周围建筑对交叉路口的整体美有很大的影响,道路交叉口由于交通转换的需要,应尽量使空间显得开阔宽敞,许多城市把交叉路口转角处的就建筑进行改建,作为改变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交叉路口节点的转角周围常见的建筑有以以下几种:1.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在城市中—般称为主体建筑,具有权威性,或表现经济能力,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最能反映城市的经济水平与文化艺术水平。因为这里不仅仅是从事多种公务的枢纽点,而且也是居民社会活动的场所,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在风貌规划中应注意安排进出节点的主要通道和辅助通道,以尽量避免封闭不通透,应开敞有序,建筑高低错落,使通过这一节点的人在视觉上对城市的建筑风貌有一个美好的印象。2.纪念性建筑纪念性建筑有纪念碑、纪念柱、雕塑物等,纪念性建筑常设置在交叉口(广场)的中心,以体现一个城市或某一街区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寓意。在周围环境设计上,附近的建筑要“谦让”,它们在体量、高度、色彩、装饰、形体上要注意做到烘托主体建筑,在环境绿化、建筑小品、广场配置、视野开阔等方面,要保证突出主体。3.历史性建筑在保存大量历史文化古迹的城市或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事件有关的城市,都有一些历史性的建筑,这些建筑有时集中在交叉路口(广场)的中心位置,为保护历史性建筑的风貌,要对直接相邻建筑物的用地提出要求,而且还要处理好建筑物的最佳视点,以及确定修补历史性建筑物轮廓线的适宜性和可能性。4.T形交叉路口的对景在T形交叉路口,垂直道路的尽端底部,适宜布置艺术特色鲜明的标志性建筑物,形成街道的对景。底景可以是高大建筑物,可以是纪念碑、高塔,山也可以借郊外的风景,108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利自然山景作底景,能体现城市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从而体现自然环境风貌的优美。(二)标志性节点标志性节点是城市中代表某种区域特色及城市中给人留有深刻印象的代表性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建筑组团等。这些标志性节点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由来已久具有历史意义、文化内涵的古迹及古建筑、历史建筑等。另一种是现代的具有时代特色、地位重要的新建筑、构筑物或建筑群。在风貌规划上应多从文化的角度考虑这些节点的布置,从而真正起到在城市风貌上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通过这些标志性节点时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发展,以点带面增强城市的可识别性。一个城市中的标志性节点不只有一个,为了展示不同风貌分区,不周地段城市的风貌,在不同分区中可设计安排不同的标志点,形成一种系列,这种系列决定了人们在城市中活动的典型路线,这种序列在人们应作转折时会传达一种启发性的提示,从而增强对城市景观风貌的认识与记忆,进而对城市的整体风貌有一种深刻的认识。(三)特性区开口节点特性区开口节点是进入特性活动区的入口特征。1如进入城市入口处的城市大门;进入某种风貌分区如科技园风景旅游区的入口大门或标志物、构筑物,它们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或代表一个城市的风貌特色。如巴黎拉德芳斯区大拱门(图6~8)。因此,规划设计中应遵守以下原则:1.使这种具有地标性质的大门在造型、选址等方面引城市居民及有关系者的纽带感。2.对所在城市和区域环境起到活化作用。图6—8巴黎拉德芳斯区大拱门因此对节点的处理应明确告知特性区活动3.适应城市向生活多样化和信息快速化方向发展的需要,领域大门与多种功能相结合,体现现代城市风貌。来源:h钍p:价Ⅲw.miatly柚g.net.cnA0蛐~iehw,om,011.htnl4.借助于建筑、城市环境设施设计和布置,融入领域大门的含义。(四)城市广场景观风貌广场是具有一定功能或主题的,通过界面围合而成的人群公共活动的场所。自古以来无论东西方的广场都是城市人群集聚的场所。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城市广场更是被称为“城市的客厅”成为旅经城市的游客认知城市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文化的最佳展示舞台。城市主要广场体现出来的城市生活的精神特质往往能准确的反映一个城市的人群的精神面貌和整个城市独有的品质。广场根据其不同的功能与主题,形成不同类型,一般分为集会性广场、交通性广场与市民广场。集会性广场是为满足一定集会的目的而建造的广场,图6—9天安门广场来源:作者自拍是公众集会的场所,—般位于都市中心转引自:胡宝林,喻肇青,《台北市都市景观计划研究》,《台湾建筑》,200l,3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地区,规模较大,视域宽广,周围建筑多为政府办公楼或重要的纪念性建筑。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图6—9),从开国大典到后来国庆节的集会、游行、阅兵、联欢等,这些特色的功能活动要求,同时为了显示其古都风貌与我国首都的宏伟豪迈的风貌,在平面及空间尺度上形成气势浩大之感,这是社会政治尺度的要求。又如一般城市的中心广场也同样具有政治意义,在规划设计上应体现一种庄严气势的风貌。1.交通广场咀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为目的而设计的广场。主要满足车流、人流集散为主,是人车较为集中的场所,需要进行人流、车流的严格分区,避免流线交叉干扰,广场空间必须开敞,以利于人流、车流的迅速疏散。一般位子机场、码头、火车站等交通枢纽设施之前,可组成城市富有表现力的门户,丰富城市面貌,体现出城市的精神气质。同时,交通广场是城市对外宣传的窗口。设计上应注重体现城市地方特色,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2.市民广场是市民进行体息、交往、购物、娱乐、表演等活动的广场。一般有商业金融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办公广场、体育广场等。这些都是城市中最富有生气的场所,在设计上应注重广场与周围环境风貌的协调,重视对人的行为心理的研究,真正满足多方面需要。要根据地域特点,文化背景创造富有个性的市民广场,加强市民的认同感。同时对背景建筑要力求统一而有变化。城市风貌规划的具体内容在精神层面上表现的是对城市文化的建设。在物质层面则是对表现城市风貌的点、线、面的规划,点即是城市中的风貌节点。如:交通性节点、标志性节点、特区开口节点,及城市微观环境风貌等。线即是城市的风貌轴线,包括交通系统景观风貌、绿地系统景观风貌中的道路、绿化景观带、绿化隔离带、河海绿地景观带等以及视觉系统景观风貌、街区界面系统等。面包括城市各风貌分区、绿地系统景观风貌中公共绿地、自然保护区、山体绿化景观区、大面积开敞绿地等面状绿地风貌,及建筑风貌等。通过城市风貌的点、线、面的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平面布局功能合理、空间组织丰富多彩、文化资源分布有序的城市风貌系统。第三节城市风貌规划实施策略研究一、城市风貌规划实施的相关因素城市风貌规划不仅仅只是一个编制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它又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法律过程,城市风貌规划实施过程的制度化,以及是否能融合政治、经济、法律和实施管理的机构之中,是其能否成功的另一个关键。(一)政治维度政治维度通常指由政府用行政三段组织,指挥、监督、引导城市的建设,在城市风貌规划编制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分配及规划决策,常常要借助更高层次的冲裁机构——市政府,因此,城市风貌规划难免会带上政治色彩,规划师本身也被推上政治舞台,无论愿不愿意.城市风貌规划的许多决策终究是政治家做的。政治因素在城市建设之上,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莫里斯曾指出所谓规划的政治学对城镇物质形态曾经有过决定性的影响。前人提出的种种理想城市模式都与一定的政治抱负有关。我国古代北京城建设的精致完美,若没有强有力的政治因素和皇权的干预,要在如此长的建造时间内保证设计的前后一致性是绝对不可能的。此外,像堪培拉、巴西里亚、华盛顿这样的城市建设都是在政治干预下完成的。110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概括起来,政治维度与城市风貌规划的关联有以下几个方面:I.政治维度贯穿城市风貌规划全过程。2.政治理想常是城市风貌规划的决策因素,只能理解、引导而无法摆脱。3.政治干预方式的合适与否,对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至关重要。4.评价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离不开对政治维度的评价。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强调对全体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改善,并通过民主集中制,对城市开发建设进行控制引导,客观上应该比西方更容易获得政治因素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因此,规划师应该利用政治因素强调和突出城市风貌的重要性和价值,制定相关的发展引导政策,提高政府人员和市民关心城市风貌的意识。(二)经济维度经济是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原动力,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本身也需要经济基础的支持,历史上屡次城市形态的改变和发展无~例外地以当时的经济形态的变革为先导。由于经济因素是一种不以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所以也只能顺应,不能违背。虽然规划师并非经济学家和商品经济人,不可能、也不需要去娴熟驾驭城市建设中经济机制,但却应该很好地了解城市的经济基础,理解与之相关的各利益集团的经济行为,同时与他们合作,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解作用和各种经济手段,为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可能性创造条件。(三)法律维度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城市建设活动都是在某种形式的建设法规和条令下进行的,也都伴有相应的改善、补充和调整原有的立法活动。许多历史名城的建设成就都与该城设立的法规有密切关系,理论上的规划专业知识,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则作用甚微,如果没有合适的立法形式在政治上引导,则城市规划只能停留在图纸上。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的锡耶纳(图6—1∞等著名古城的魅力均与历史上有关建设法规有关,我国的考工记·营国制度和印度的曼陀罗经典,同样是一种成文法形式的指南。具体地说,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可在三方面与法律维度结合:第~,为城市性决策机构(如人大、市政府)制定城市风貌规划实施管理条例,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立法依据。第二,城市风貌规划编制及实旌过程同时又需要守法,执行或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规,如《城市规划法》等,并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反馈给立法部门。第三,在向下管理层面上,城市风貌规划又具有司法职能,它为详细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设计原则,并通过管理机构作为代理人,对报批方案进行审核。应当看到,我国目前城市建设法规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要使我们的建设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最终形成一套严密的法律体系,尚需要作大量艰苦工作,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圈6一lo意大利的锡耶纳来源:h却:伽age七aidu∞“i?c产503316480&F192672650&恤_baiduhna鲥咖il&word二、实践策略研究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虽然提出了对城市景观要素进行控制引导的设想,真正的做到有效的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最终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还必须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并在实施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条例,贯彻域市风貌规划的构思设想。另外·规划和实践实际上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随着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深入,会不断反馈新的问题,对规划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调整。以下着重讨论城市风貌规划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一)政治因素的积极参与及市民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政治因素对规划的实施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在规划的编制及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得到决策层的理解和积极支持,强调和突出城市风貌构造的重要性和价值。其次,通过公众参与多种宣传手段,增加规划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办事人员和市民关心城市风貌的意识。(二)政策政策既包括规划实施的各种规章条例,也是为整个规划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同时又是一把“包容性的伞”,在这把伞的庇护下,规划以贯彻实施,它是一和保证规划从图纸文本转向现实的规划策略,主要体现在有关城市条例和法则中,但并非一般性的规划目标和客体,应当指出,这样一个行动框架应该是灵活的,使其下的规划设计活动得以参照,同时,规划者应该有权介入政策的制定过程,若摈弃规划者于这一过程之外,则会使政策缺乏想象力,刻板单薄。美国60年代的城市设计就是如此。另外,这一行动框架又是现实的,以西雅图市为例,该市城市设计研究室通过广泛的背景研究和分析,把设计政策问题与土地使用、交通、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结合起来,以此决定后来的设计建设活力。另一突出实例是渥太华,该市成立了权威性的城市设计决策机构,国家首都委员会(Ncc),对一系列有待建设的设计项目及其可行性制定了~整套设计政策。在珠海市风貌规划的编制中,也对其城市风貌的实施提出了建议性的引导政策及管理条例。(三)维护程序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离开良好的维护和监督管理程序,它体现了规划的动态性、过程性和整体性。在实施中,应力求通过合作来开发和保证程序的执行,制订邻里协议和街道联系,例如日本高山市历史风光带的保护设计取得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城市行政费缺乏的情况下,依靠行政部门和当地居地的自发合作,决定抽出建筑费用的百分之一作为美化环境之用(西方亦很多见。称之为“艺术百分之一原则”)。于是,该市富有特色的“街角”的管理维护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同时,这笔费用又可使持续的城市环境改造得以进行。第四节城市风貌规划的编制方法举例一、编制城市风貌规划的依据和基本原则(一)编制城市风貌规划的依据1.城市现状资料调查情况,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工景观资源及人文景观资源。2.本城市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其它战略性文件。3.国家及地方关于城市建设的法规、政策。4.城市有关的区域规划、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的文本、图纸。(二)城市风貌规划的基本原则112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1.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想,也称人文主义。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宇宙的中心,反对以神为本位,提倡以人为本位,所以称为“人本主义”。人,是城市的主体,又是城市环境的主宰。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对城市环境极为重视,提出了“人、建筑、环境”学说,人是中心,应处处为生活在其中的人着想。正如亚里士多德总结城市建设的全部原则的名言所说:“一座城市应建设得能够给它的市民以安全感和幸福感”。1城市风貌规划是对城市物质环境,包括宏观城市环境及城市局部地区的微观环境的设计与城市文化的结合,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审美心理,承载市民的人文气氛,塑造具有魅力的城市视觉环境,从人的生理与心理角度剑造与之相适应的城市风貌载体系统。2.“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通过的《2l世纪议程》纲领性文件,即“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城市风貌特色是一个城市社会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风貌规划旨在建立起较长远的城市视觉形象的总体目标。用于主观能动地对城市物质性发展的可视性形象的组织加以导向t为具体规划和设计实施提供原则和控制框架。通过风貌规划引导城市自然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使人工构筑物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减少破坏性建设对城市景观的影响,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律,保持城市风貌的延续性。3.“文化、生态延续性”原则芒福德论述:“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簿,每个城市在其形成过程中,都具有特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保护历史环境,延续历史文脉将直接有助于塑造城市的特色景观和个性”。2城市是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人工环境组成部分。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是区域环境观在城市风貌规划中的体现。回归历史,回归自然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主题和客观要求,其具体表现即是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维护城市生态平衡。4.“个性化”原则城市风貌规划必须注意发掘城市的个性特征.即地方特色,只有充分表现个性的城市形象,才能给人们留下深刻豹印象,从而产生认同感,这就要求城市风貌规划能反映较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每个城市不仅与不同地带的其它城市有所区别,而且能够强调与周围城市的差异。5.“整体性”原则城市风貌规划是对整个城市系统各类要素的设计,所以必须从整体上考虑各类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形成的城市风貌的形象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样才能对城市风貌的感知过程产生全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风貌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同样要立足于整体性原则,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城市风貌物质系统。具体地说,为一个在历史上是延续的r能反映城市发展的过程),在空间上是有序的(各城市形象要素之闻的相互协调)的城市风貌。二、城市风貌规划的工作程序与内容(一)现状风貌调查与评价1.基础资料收集、调查方式可分为下歹d项目:(1)文献、档案——自各级政府机关,各有关社团及各大图书馆内可查阅的已有之文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周玉鹏等译2003:60页2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周玉鹏等译2003;97页li3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献、档案,并分析其可用之价值。(2)现场调查、问卷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城市风貌规划所必须的基础资料,如城市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区域地位、经济状况、发展前景以及现有的城市景观和城市标志等与城市风貌形象要素有关的情况,从而找出最能反映城市个性的风貌特征,使规划出的城市风貌既富有吸引力,既切合市民的愿望又切合城市的实际。一般而言,大城市的风貌规划要考虑综合性,全面反映城市文化的内涵;小城市的风貌要多考虑个性化,着重显示城市的特征风貌。调查时要根据规划要求不同而各有侧重。(3)发放专项调查表,询问有关专家学者,普通市民及游客,对现状城市风貌印象及其满意度及未来风貌发展意向做进一步了解。2.城市风貌规划基础资料的内容(1)自然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是构成城市风貌的基础,尊重和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是做好城市风貌规划的前提条件。自然景观生态资源对于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风貌景观框架和品质优美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积极的意义。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城市内部及其周围地区的自然要素:①地形:包括地形、地势、地貌,根据城市所处的地形条件有平原城市、丘陵城市和滨水城市、草原城市、沙漠城市等等。②气候:包括城市的气温、湿度、日照、雨量、风向等,气候条件的差异深刻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从而产生地域文化的差异。⑧水文:城市中的江河湖海的位置、规模、流线、可亲近性。④植被;包括城市的森林公园绿地以及珍贵的当地树种、花卉、特种植物保护地。(2)人工景观资源城市人工景观资源是指城市中人工构筑的实体建筑物及其空间环境,是城市中最重要的资源,它主要包括城市空间、道路交通及其设施、建筑物、结构物、建筑群、标志点、景点等,直接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有:①土地利用:城市的土地构成、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及发展方向。道路交通:城市道路的性质与功能、城市交通性干道和生活性干道、步行道、主商业街的位置、道路的断面形式及路面设施、道路交叉口的处理形式及周围建筑的状况。②特殊功能区:城市中心、文教区、行政办公区、商业步行街及集中商业区、历史文化区等具有特色风貌景观区的位置及范围、界限。③建筑物、结构物及其组群:建筑高度、结构形式及空间尺度、材料,及其主导色彩。④绿地:城市级公园、广场、绿地及滨河带、山体景观区的位置、规模和景观品质。⑤标志点和景点:全市指认的具有标志作用的建筑物、构筑物、至高点建筑、鸟瞰点的位置和景观品质。⑥特色建筑及建筑群:它们的位置、活动内容、色彩造型处理、空间特征及在形成城市景观风貌上所起的作用。⑦城市轮廓线: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轮廓线、特色道路街廊的轮廓线的位置、范围。(3)人文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是城市的隐性内容,决定着城市内涵和文脉。其内容包括:①历史资源:城市历史沿革、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现存古迹及历史意象建筑或建筑物的位置、分布。②人文资源:城市的民俗民风、市民心理、宗教信仰、民间艺术、人们的衣着、谈吐等。③人文活动景观资源:商业购物活动、节假日活动、出行活动、休闲活动、庆典活114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动、日常生活活动的时间、规律、场所、内容及特征。3.现状资料调查成果内容:(1)图纸④规划地区的位置与界限图:规划地区的区位及规划的范围界限。②城市自然山体景观现状图:城市自然山林的位置范围及主要植物种类分布示意。③城市鸟瞰点分布现状图:城市自然山峰、地标性建筑物的位置。④城市公共绿地分布现状图:大型公共绿地,开敞绿地的位置及范围。⑤城市道路与道路节点现状图;主要道路断面形式及主要交叉口、立交桥的位置。◎城市建筑景观风貌质量综合评价图:建筑高度、密度、质量、风格的分布及评价。⑦城市建筑街面图:主要特色风貌街区街面,历史传统街区街面的位置。⑧城市现存古迹及历史建筑分布现状图:现存古迹、传统建筑及建筑群的位置范围。⑨城市人文活动现状图:主要商业购物活动,主要娱乐休闲活动,居民主要出行路线及区域分布。以上图纸并非是绝对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绘制相应的现状圈,其目的是为城市风貌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2)说明书包括文字说明及表格,对相应的图纸进行详细说明,并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3)几点说明①图片:对于景点、景物、古迹、传统街区等,需要收集历史照片及拍摄现状照片。图片资料主要供评议、审议、上报使用。②模型:为了便于直观分析,可依据具体情况制作模型。③如果收集到地方志及其它文史资料上有关本规划区的图,可以复制,附录在说明书的基础资料汇编中。4.基于调研资料的现状风貌评价:(1)从风貌圈的可识别率、风貌区的有效比、风貌带的完整度、风貌核的标志级以及风貌符号的统一性五方面进行宏观的风貌评价。(2)加权指数法从城市总体层面以及城市街区层面对城市现状风貌进行微观化的风貌评价。(3)根据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评价,对现状风貌的客观状况进行总结描述供城市风貌规划的目标及大纲的编写提供直接依据。(二)城市风貌规划大纲编制及大纲评议本阶段的工作是在充分研究了基础资料的情况下,对城市风貌构架的重大原则性问题进行分析、论证,并组织专家学者及公众参与对大纲的内容、科学性、合理性进行论证评议,并针对问题作补充修改,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切合实际的、对下一阶段规划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划大纲。工作成果以文字为主及必要的现状与规划图纸,文字宦简,纲领性强。1.规划大纲的内容(1)城市风貌资源的调查及评价报告(2)城市风貌的特色类型,构成因素说明(3)城市风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4)城市风貌总体构架设想2.主要图纸内容(1)现状图(2)城市风貌构架总图:城市风貌分区,主要轴线及主要节点风貌规划。规划大纲阶段在美国称为“预先规划”,在城市风貌规划的大纲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分析“5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与论证,特别是论证城市的风貌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城市风貌总体构架。(三)城市风貌规划方案拟制经过评议、批准后的规划大纲,是城市风貌规划设计的依据。城市风貌规划包含三个层面和空间范畴的内容。即宏观层面一区域范畴风貌规划、中观层面一城市总体范畴风貌规划,微观层面一城市街区范畴风貌规划。1.区域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1)规划内容区域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是基于城市地理文化圈的分布,考虑城市所在的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研究区域内城镇体系的综合风貌效果,并通过研究区域总体,确定各城镇的主要景观风貌特征,以指导下一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在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城市风貌规划时,要考虑区域内诸城镇的人文景观风貌特色的联系。各城镇在区域中所起的作用和占有的地位、综合文化与自然生态平衡效果、区域内重要风貌区的联系及总体的风貌框架分区等。城市的文化与自然生态环境平衡是保证区域总体城市风貌重要内容。只有在区域规划阶段的风貌规划中,才有可能考虑区域的文化与自然生态平衡。在以区域为统一体,研究了区域城市综合风貌规划问题后,就要制定区域内各城市下一阶段风貌规划的指导性内容。在分析了整个区域的风貌现状后,找出其共性及自个城市的特性,在保持共性大基调前提下,对各自的特性做深入分析研究并比较特性的权重,找出指导整个区域风貌规划的基调与总的纲领,并按不同风貌的城市划出主次及特色倾向,从而构筑整个区域的风貌构架,同时对区域内对风貌有重大影响的山脉、河流、森林风景区做深入调查研究,形成区域内全方位、多层次的风貌体系,而且对区域内各城镇的历史传统特色的古建筑或风光,必须在规划中加以保护。依据区域总体风貌,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在区域范畴的风貌规划阶段,一般可规定区域内各个城市的总的风貌特色纲领、风貌空间构架、总体的建筑风格、主色调、形成分等定级的区域城市风貌规划总体目标体系。(2)区域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①图纸:●区域城市风貌现状图:包括区域内历史传统名镇,古迹风光位置,主要山脉、河区域城市风貌构架图:主要风貌轴,主要风貌分区,熏要风貌节点。流、公共绿地、自然保护区等。●●区域城市建筑风貌规划图:建筑高度、风格、色彩分区。●区域城市绿地系统图:主要山林、自然保护区、大型公共绿地位置及范围。②文本2.城市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1)规划内容城市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要在区域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城市范畴的风貌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是制定详细规划的依据。城市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是依据城市的性质及规模,在城市的自然地形与地貌的基础上,拟定城市风貌空间结构载体总的构架体系,划分特色风貌区与城市普通建成区的范围。根据建筑文化内涵的不同进一步深入地划分各特色风貌区(例如中国传统建筑风貌区、欧陆风格建筑区、现代商业金融风貌区等)。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特征,规划布局城市风貌的特色风貌空间结构,例如滨水特色风貌带、主要的风貌轴线、视线景观通廊、主要的城市天际线轮廓及城市风貌核的布置,并对建筑风貌从高度、建筑风格、色彩上做总体设计要求。对下一阶段的风貌规划提出各风貌分区不同的要求。城市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有宏观的、综合的、美学的、生态的、文化的、以人为本的观点,对城市风貌进行规划116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与设计。(2)城市总体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城市总体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包括规划图纸、规划文本和附件三部分。①图纸:城市风貌现状图集:区位图、地理文化圈层分析图、主要道路交通现状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城市分区功能定位图、城市风貌空间结构体系图、城市风貌要素(自然、人工、人工自然)分布图、建筑风貌评价图、建筑高度分布图。城市风貌规划图集:●城市风貌总体框架图:城市自然环境的总体形态分布,城市普通建成区、城市特色风貌区、风貌特色风貌带、城市风貌核的位置分布。●城市风貌圈形态构成分析图:城市特色风貌区、风貌带以及风貌核在城市水平空间构成的分布形态(有助于研究城市有效风貌区域在城市建成区的分布情况)。●城市特色建筑风貌区分布系统图:城市一级风貌区(具有明显的文化倾向与内涵)、城市二级风貌区、城市三级风貌区的位置分布。●城市风貌带构成及分布系统图:城市主要河道、城市过境干道、快速路、主干道、轻轨及主要步行道的走向、位置、与断面形式。●城市风貌核分布系统图:城市各级风貌核的分级及其在城市建成区内的分布位置。主要包含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以及主要道路节点、车站码头、广场的布置。●城市风貌符号分布系统图:各特色风貌区内风貌符号分布的数量与密度。●城市高度控制系统图:城市制高点、城市高层构筑物位置布局,城市分区高度控制布局,城市低视点视线控制区。●城市自然风貌系统图:自然山体风貌、城市公园风貌、河沟绿地风貌、自然风貌保护区,及道路、滨河、滨海风貌带的位置与范围。●城市风貌视觉景观控制系统图:主要视线通廊及视觉走廊、视线景观节点及周围建筑轮廓线示意、重要对景点、山体视觉控制点及其主要视域范围。●城市级风貌区建筑面貌控制图:街面(连续性实质界面、非连续性实质界面、虚质界面)、建筑面貌控制规定。②规划文本规划文本用于表述规划意图、目标和对规划有关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文本表达应当规范、准确、肯定、含义清楚。它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城市历史文化发展沿革及其文化价值概述。●城市现状城市风貌概述及其评价。●城市风貌的宏观框架与目标定位及其目标体系论证。●城市风貌规划的主要原则及规划重点。●●●城市风貌特色街区的范围划定。城市风貌特色街区的分级控制要求及风貌符号的保护要求。基于城市风貌保护与维育要求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用地、道路、水系等方面的调整要求。●规划实旌管理措施。③附件风貌规划的附件包括基础资料汇编和规划说明两部分。其中,基础资料汇编的主要内容参见前文所述。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3.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1)规划内容详细规划范畴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城市各风貌分区(或片区)为单位,以城市一级风貌区、二级风貌区、三级风貌区的功能性质为依据,具体确定体现不同风貌分区特点的建筑群体、标志性建筑、构筑物位置范围及建筑风格、层数、色彩等。详细规划阶段的风貌规划必须充分注意城市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文化环境的存在是决定城市风貌特色的灵魂,城市有特色的小街、小巷、古树、小广场和历史建筑,规划中都要从景观方面加以保护,要尊重地方风貌和人文环境,形成城市的文化特色,并依据城市的文化特色对城市微观环境的建筑、小品等作出规定,并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2)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①图纸●重点地段风貌规划图:特殊风貌街区、节点、传统风貌保护区规划。●城市微观环境设计图;城市主要建筑小品、喷泉、雕塑、栏杆、灯饰、地面铺装、广告报栏等设计示意。②文本(四)城市风貌规划实施管理规划拟订主要内容有:1.制定城市风貌规划条理及执行细则。2.各项建设的投资落实及设计方案制定。3.实施规划的具体步骤、计划与措施。4.建立与调整管理机构的建议及人才规划。三、城市风貌规划工作的技术方法城市风貌规划属于刚刚起步的一种规划,其工作的技术方法主要是应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并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具体方法有综合分析法、环境模拟法、同类比较法、指标控制法。(一)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一般包括对土地利用和交通分析、场所分析等。1.对土地利用和交通分析的内容首先是从土地使用性质、容积率、开放空间位鼍、中心区位置、特色风貌区位置、步行人流与车流、人的商业购物、休闲娱乐等活动的主要路线;其次是建筑、街道景观、开放空间等分析,包括建筑类型、高度、风格、色彩、质量、街道模式、视觉走廊、天际线等。通过对城市风貌重要因素的分析,总结出现状城市风貌的特点与问题,提供城市风貌规划的依据。2.场所分析是以人步行方式或以车行方式进行,对城市中不同场所的不同感受而获得对城市风貌的多种印象,并对此印象进行权重分析选择,对城市风貌进行合理的规划。(二)环境模拟法利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建立城市形态及建筑环境模拟,从整体空间效果进行城市整体风貌控制,作多方案模拟比较得出最佳方案。(三)同类比较法通过对同类城市的风貌共性的比较,总结出具有规律性、代表性的特征,应用于城市的风貌规划。(四)指标控制法通过对具体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城市风貌的要求。如对建筑风貌的设计可通过对建筑容积率、密度、高度、风格、色彩等指标的控制来实现。118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四、风貌载体的整治规划(一)整治规划的必要性城市风貌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系统,其系统有机体总是在不断的演变当中,这种演变往往会朝着两个方面去发展,一种是向着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方向演变,另一种是朝着衰败、消亡的方向演变。系统的这种演变首先就是发生为风貌载体的演变之中。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存在着两种演变的趋势。其一是城市现代风貌载体在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演化。其二是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性风貌载体却在向着衰败、消亡的方向演化。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城市大量的高品质的城市新区应运而生,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性的城市历史性街区从衰退直至拆除。近十年来,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历史性街区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所具有的特殊的价值。同时由于其所承载的旅游开发的商业价值,纷纷开始对历史性街区类的风貌载体进行相应的修复整治。风貌系统的演化的特性,决定了其主要外在物质构成的风貌载体总是处于不同的演变阶段,对于那些有利于城市风貌系统整体但又处于衰败演变方向的风貌载体,通过风貌系统理论的指导使之恢复原有的特征,是城市风貌控制与维育主要的途径城市风貌规划的必要的技术补充。(二)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风貌载体的整治规划的前提和要求是作为一个物质实体,风貌载体的主要的空间结构载体和文化时序载体都总体保持完整。这种完整性的判断是有主观性的倾向的,但是也具有客观的评判标准。那就是经济性的标准,如果整治的经济成本接近或超过新建建筑物时,整治的行为就值得商榷。总之,整治的工作应当是如上所述,在物质空间载体和文化时序载体总体保持完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的完整性决定了该风貌载体外在物质构成与内在文化内涵的信息的有效性和真实性。而这种明确的信息就是整治工作的指导和方向标。城市风貌载体的消亡演变主要是从物质空间载体和文化时序载体的消亡开始的。城市风貌载体的物质空间载体需要整治的主要内容在显性形态要素和隐性形态要素两部分主要表现为:①显性要素部分:路网结构、街巷网络、广场分布、人行系统、绿地系统、地下空间系统等,边缘、标志物(至高点或纪念物)、大型公建的分布、建筑簇群、高低层次等:②隐性要素部分:该区在城市整体中担负的职能及其地位,区内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区内主要决策者的个人影响、区内的特别规定、保护与发展措施、该区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该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富裕程度等。文化时序载体在显性与隐性两种形态要素上的表现:①在显性形态上表现为:街区内建筑的表面肌理、表面密度、粗糙度和协调程度、建筑主色调、生活性街道的分布、广场的功能、位置、形式、区内图底关系、区内主要标志物(纪念建筑、特色构筑物等),区内主要绿地或游园、纪念遗址、文物古迹、廑顶形式、立面风格等。①隐性形态表现为:该区的发展史、种族构成、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人口总数、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与受教育程度、对外信息交流方便程度、主要从事的行业、风俗与节庆活动、科研交流活动等。风貌载体的整治要立足于其物质构成的主要内容。深入地分析其具体内容,并且把握具体的风貌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征,才能完成有效整№Tm旧1。『F。图6—1l南浔东大街整治规划图来源:作者自制(三)整治规划的工作特点第六章城市风貌规划研究风貌载体的整治规划立足于现实的物质实体,并不像传统的规划,更注重文字与图纸的表达,要求所进行的具体工作精确而详实,而整治规划由于对象在总体上已经存在,所做工作主要是对对象的宏观的物质与文化形态进行把握,因此所出具的成果往往并不注重细节的准确性((图6一11))。在一些历史性街区中,整浓规划甚至以手绘的形式出具最终的成果。同济大学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所完成的浙江南浔南西街的整治规划图。而由此带来的另一个特点是整治规划成败的一大关键是规划对工程实施的现场指导。长时间有效的现场指导是整治规划不可缺少的环节。小结城市风貌规划不仅仅是一个编制的过程,它同时又是一个政治、经济、法律和实施管理的过程。城市风貌规划的实施应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并有保证规划实施的方针策略设计准则和维护管理程序。风貌规划与相关的城市塑造方法具有相同和相近的内容,但是也具有本身研究的独有的核心内容与侧重点,只有将这些核心内容在城市风貌规划中得以明确和落实,城市风貌规划的成果才会有效和可操作。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附录研究成果的应用附录1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第一节当代中国城市风貌构成的基本特征一、城市风貌形成的基础条件(一)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的建筑形式一个时代的城市总是会反映该时代的城市的特征与面貌。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城市的风貌及其物质载体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历史上的城市,如果不是巨大的自然或人为灾害,是不会在很短的时期内发生过大的改变的。而在城市自然的演替过程中,导致城市的变化的所有的因素里人类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人类从上古时代的穴居到现代的摩天大厦,都是由此而直接导致的。每一次人类的建造技术的飞跃都带来城市建筑形态的改变从而导致城市风貌的演变。中国在1840年以前基本上是延续了两前多年的相对均衡的城市建设的水平。从1840年到1949年之间,是西方先进的建筑技术传入并导致中国城市风貌开始发生变化的时期。在1949年以后,随着中国社会重新处于稳定,再加上现代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人们在建设城市时,已经把现代科学技术可能提供的建筑技术与材料逐渐发挥到了极致。新的城市在稳定的社会发展中逐渐显现出自身的特色来,例如城市摩天大厦群、城市高架道路系统、精致而开放的公共绿化景观环境,都是我们这个所谓现代城市所独有的。因此,当代城市的风貌特色形成主要是基于现代技术的成就所带来的新的建筑形式所构成的物质空间载体。并且,由于新的建筑技术的巨大的物质能力,使得新的社会生活需求下不断有新的城市建筑形态出现,丰富城市风貌的物质内容。(二)现代民主精神带来的城市文化的多元共存历史划分现代与近代的界限,绝非是仅仅以科技水平的进步来作为唯一依据的。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旧有的世界秩序被彻底打破,近代形成的世界强国的殖民统治大部分结束了,大部分原有的封建社会的国家都进入了现代民主社会。原有的专制统治以及其衍生的专制管治的制度与法规都被颠覆。一方面原有的秩序与等级要求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原有的唯我独存的文化精神与政治统治力消失了。人类社会大部分区域已经能更加宽容的对待不同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共存与融合。政权的更替也不再成为城市风貌维育的天敌。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少的受到来自外力的干扰。世界各地的城市在现代民主精神的引领下逐渐显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反映在城市中就是城市建筑风格的多元化。二、城市的发展及其风貌载体的形成中国近代城市变更主要的起点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从此,中国的社会发展逐渐跟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这一变化在不同城市是不同的。在沿海的城市,特别是上海在此之前就以经是“五教俱全”,‘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与佛教都在小小的上海县城留有踪迹。这也对其城市的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位于中国内陆的大部分城市的变化又滞后于这~时代。城市建筑的变化也明显要晚。大部分的建筑还是中国传统的木构体系的建筑,这一建筑形翻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从秦汉时期的成熟期到唐宋时转引自:伍江,《上海百年建筑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1页附录l中寓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期的鼎盛期,再到元明清时期的衰退期.其间所具有的变化从现代建筑形态学的角度来看是相当有限的。由于中国建筑材料的特点所限,城市现存的中国传统的建筑都是明清和明国时期的建筑。作为中国城市中曾经无可争议的主角,中国传统的建筑在西方的现代建筑传入中国后就逐渐开始退出中国城市的舞台的中心,尤其是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一轮新的城市建设的高潮将大部分城市的传统建筑的街区几乎毁之殆尽。西方的现代建筑彻底的成为了中国城市建筑的主角,成为构成中国城市建筑风貌的基础内容。而相反的情况则是,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中国传统建筑街区尤其是那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对于一个城市以及民族的文脉延续的重要性。城市的中传统的历史街区作为城市中展示特殊历史风貌与文化的载体被保护下来,成为许多城市多元化城市建筑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以及中国传统的历史街区成为构成中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国近代的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的一些早期的开放城市,由于国外的文化与建筑的主动或被动的引入,成为这些城市建筑文化中的一些特殊的内容,有一些与中国本土的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早期的中西合璧的新的建筑形态。具有代表性的有19世纪30年代原国民党政府的大上图Fl—l第二军医大学(原上海市博物馆)来源:《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宣传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海计划(图F1—1)所产生的一组建筑群。这一类型的建筑直到我国七十年代末期还在全国的许多地区作为可选择的形式之一。由于解放后新中国与原苏联特殊的政治关系,苏联时期的建筑也成为我国许多城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许多城市的大型的公共建筑中使用的频率很高,有些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总的来说,当前我国城市里的建筑风貌的形成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现代建筑,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也衍生出来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少主义等多种形态的建筑风格,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现代城市风貌的主要构成要素。其次,我国许多城市或多或少的存在的民族传统建筑的街区和街巷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传统建筑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区域又具有一定的变化,组成了中国现代城市风貌重要内容。第三部分的城市建筑内容是由国外的历史建筑或近代建筑组成的。主要是在1840年以后,西方的建筑文化大举进入中国开始,直到上世纪60年代的前苏联近代建筑告一段落,到90年代一股新的欧陆风建筑思潮的陈渣泛起,又一批国外的历史建筑样式在中国城市中落地生根,也成为当前我国城市风貌特色形成中重要的补充内容。某些特殊城市例如上海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其城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超越了民族传统建筑在城市中的影响力。以上这三大部分构成了我国城市建筑风貌物质载体的整体。在中国现代的城市发展中,既有完全新建的城市,例如深圳、珠海等,也有许多是将原有的城市建筑整体的拆除,在原有的城市上重建新城。主要是一些中小城市,都具有全新的现代城市的风貌。但是城市缺少了历史发展的记忆与痕迹,成为一种遗憾。也有一些城市由于与世界文化的接触较早,形成了中外合璧的建筑遗产,成为城市的亮点。但以上两大类的城市,作为中国现代城市的风貌的代表都有所不足。在下文中,将仍具有中国历史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城市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三、城市风貌外在物质构成及主要特征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一)总体格局特征中国的城市自古就有依山傍水的选址习惯。现在的许多城市都是在古代城市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使得中国的城市更进一步的注重筑城与自然环境的相结合,这可以说奠定了大部分中国的城市风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山水相拥、融为一体的城市总体格局特征。中国南方水乡城市常熟的城市格局自古就有“七条琴川齐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生动描述,就是对这一特征的生动写照。中国的许多城市不仅积极的将山水环境纳入到城市的建设中来,还能够利用各自不同的山水格局形成自己城市的特有的景观和生活重要内容。古城苏州由于地处平原,河网密布。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开始就已经将水陆并进的双棋盘道路网作为城市的基本结构之~。不仅很好的解决了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行成了独特的城市格局,被誉为中国的“威尼斯”。近年来,我国有些地区的城市建设由于设计与规划中过于考虑土地使用的经济性而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一些丘陵城市机械地搬用平原地区方正的方格网道路系统,使得新建城市没能体现出该地域城市应有地特点,这些现象值得警惕。但总体来说,中国现代城市风貌中总体格局仍然继承了传统筑城的特点,形成自身的特色之一。(二)城市风貌构成的框架及主要内容从中国近代社会陷入外国势力的侵略以来的两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建设就几乎是停滞不前的。清政府统治的几百年中,也经历了康熙、乾隆等几代发展的繁荣时期,中国传统的城市与建筑也经历了最后的繁荣。这一时期城市风貌是高度的统一与协调的,总的来说是基于封建集权下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文化的排它性。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建筑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城市风貌的最高成就与代表。从1840年左右开始,中国的城市建设就开始失去了应有的动力,城市风貌的管治失去了原有的统治力。整个国家一百多年中一直陷于战乱之中。到1949年解放以后,由于忙于经济建设加之对现代城市的建设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可以说,一直到80年代以后,城市建设才逐步走上正轨。对现代城市的研究也逐步加强并对城市的建设产生有效的指导作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新区逐渐增多,使许多城市开始具有新的城市的风貌特色。由以上中国近代城市发展的轨迹(图Fl一2)我们可以得出,现代中国城市的风貌构成的基本框架是一种类似于美学上的图底关系的结构,整个城市在城市建成区域范围内是由无数或大或小的拼块(街区)组成,中国社会近代两百年的无序发展,使得大部分的拼块都显现为一种风貌指数几乎为零的状态。近二十年城市的有效建设,许多有效的拼块将原有的拼块置换掉,例如商品房开发或纯粹的外立面改造。而有些原本具有风貌特色的拼块由于重新的整修而重又焕发风采。由于城市发展长时间形成的结果,在中国城市里这些大面积的非风貌区域的街区要逐步改造或置换出去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中国城市的发展飞速,但是这种互动的结构关系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中国城市风貌的一种最基本的框架和结构关系。城市建设其质量的高低,将由这些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风貌区域的多少和速度来决定。城市风貌的维育过程最基本的方式就不断增加有效城市风貌区。在以上的基本的风貌构成的框架下,支撑整体风貌形成的是一个个有效的风貌街区(或转引自: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1999年版,第30叶图F1—2中国近现代城市基本格周来源: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毗苏州古城区为例日n【貌载体)。风貌区的风貌指数的高低,前文已经论述过.是其文化指代性或统一的精神取向所决定的,同时在实际的风貌载体中传递出米的风貌信息的多少电是风貌指数高低的必要条件。根据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街区其风貌指数的高低将其分为城市一级风貌区域、城市二级风貌区域、城市三级风貌区域三个层次。风貌区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所有的风貌载体在城市中都属于其范畴。不同风貌载体的风貌指数的高低决定了它所属的不同的级别的风貌区域。城市建筑形成的风貌区大致可以分为历史性风貌区和现代风貌f)(两大类。在历史性风貌区内又可以分为中国历史建筑风貌区和国外历史建筑风貌区。中国历史建筑风貌区这一范畴内,其内容又是丰富多彩的,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发展的历史悠久,因此,在不同城市中所谓中国传统的历史风貌区也是丰富多彩的。近年来,不少城市恢复或借鉴古代盛世时期的传统建筑风格,也取得了良好的风貌特征.例如图F1—3陕西省博物馆来源;作者自拍西安的仿唐建筑工程(图Fl一3),由于历史文脉的渊源和设计师的优秀设计而广受好评。在另一方面,国外历史风貌匿同样精彩。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建筑在我国的一些城市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上海市是其杰出代表。近来上海公布的十三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大部分就是其精华。城市不同级别的风貌区域的内涵可参见本文第A章节的相关内窖。我国现代城市风虢由以上所进的一系列的物质组成,并深受其特殊历史时空阶段的影响,形成自身有中国特色的丰富但并不成熟的风貌系统。四,城市中古城区的发展概况在中国,明清时期的城市是具有自身成熟而完善的城市风貌的,这是中国社会多年稳定的发展的结果。但是,到了近代,这种连续的发展状态被打断了。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使得原有的城市构成的体系已不在适用,但是,新的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建设的科学体系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才逐步发展起来。在此之前的一两百年的城市发展中,城市面貌的的发展都是处于一种倒退的状态。从城市风貌方面来说,新的城市风貌不仅没有形成,传统的城市的风貌却几乎丧失殆尽。特别是建国后的几次火的破坏,例如60年代的拆城墙运动中,作为中国最有特色的北京城因此而失去了其城市风貌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这次运动也使中国绝大部分的城市告别了传统中国城市风貌的范畴。而到了90年代兴起的城市建设的热潮,又使这些城市大片的传统风貌的城市街区迅速的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太面积的未经深思熟虑的所谓的现代建筑,从而也彻底地失去了中国的传统在近代戛然而lL,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大遗憾!图F1—4山西平避古城城市的风貌特征。中国几千年的城市文化的发展来源:h“p,^刚8Isz“8I·cnmiveI,2005。07/05炳“怕“L惶0781“tm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由于有些城市地处偏远、也有些幸运的城市例如山西的平遥县(图Fl一4),恰逢同济大学的阮仪三先生及时制止了拆除古城的行为的发生,并帮助制定了保护老城建设新城的城市规划才得以保存,成为中国当前保留最完整舶古城。平遥的新城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a这是人口增加,城市变大的正常结果。原来的一些保留下来的城市的古城也都成为了发展扩大后的城市的一部分。本文所指的古城区其范畴主要指首先是原有城市的用地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城市里保持了相当数量的原有的街区和街坊。以这个标准丽言,现代城市中具有古城区的城市基本上是当前国内一些知名的旅游城市如平遥、丽江、苏州、阆中、凤凰等城市。根据以上这些城市古城区当前的发展状况,可以将我国当代城市中古城区的发展状况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1.割裂型:古城的用地格局基本保留,但是地面建筑几乎全部拆除或仅有少量的历史建筑与街区保留,城市在原有的城市道路网基础上重建起来。这种城区由于原有的道路与街区的尺度与现代建筑的尺度极不匹配,往往城市空间形态的效果极差。这是我国当前大部分以这种方式发展的古城区的通病。2.保存型z有一些保留较好的古城,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较好的支持了古城的保护,古城被严格的保护起来,古城区里的建设基本限制在对原有的建筑的维护上,古城的风貌的动态的演变实际上已经被人为的停止。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是平遥古城。由于平遥古城完整的保留了明清以来中国中小城市的型制与风貌特征而被作为文物式的保存起来。3.发展型:城市主要是人生活的场所,这是城市一出现以来就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在今天仍不例外。古城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就是这种城市发展方式最大的问题之一。古城区仍然要发展和更新。苏州古城历经两干多年的发展。可是到了今天。苏州城市的风貌显然要与历史上各朝各代的苏州相去甚远。改革开放以后,苏州由于相对较大的古城区和大量的人口居住其中,并没有限制其发展。在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街区的同时,也在积极韵探索具有城市特色的现代建筑和符合现代城市生活需要的城市空间的调整。在近十年的建设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苏州的模式具有生命力,也是符合城市发展与演变基本规律的。发展型的模式值得我们在古城区去继续的推广和发展。是延续城市文脉和保护城市遗产的重要方式。从我国古城区的发展状况分析来看,我们在城市的发展上由于特殊时期的经验的不足,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样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以史为鉴,不再犯相似的错误。第二节苏州城市的历史文脉及其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一、苏州城市发展概况根据在古城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古代先民的活动。据史籍记载,夏禹时天下分九州,苏州属扬州之域。约在商代末,相传周太王之予秦仲由中原“奔荆”,来到长江下游江南一带,与当地土著部落相结合,成为部落的首领,自号“勾吴”,这就是吴国的起源。也是苏州称“吴”的由来。苏州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当时吴王闻闾一心想称雄,就委派伍子胥筑城。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把城址选在北近长江,南依太湖,河湖众多之处。既扼太湖下游河道之咽喉,又位于自低丘陵至平原过渡地带的高处,“面水而无浸润之害,而得水利之益”。城西北又有虎丘山,南阳山,华山,天平山,灵岩山作为屏障,是“负阴饱阳,藏风聚气”之宝地。根文献记载:伍子胥“筑大城周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法地之八卦。”城周围有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南面长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长七里一百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倒十二步三尺,北面长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长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有陆门八座,以象征八卦,分别是娄、齐、葑、闾、胥、盘、蛇、匠八门,每个门名的来历都有寓意,如盘门,水陆相伴,迂回雠折,作蟠龙状,故谓之盘门。门的位置、名称都根据地理条件和阴阳风水术而定。八座城门中两座有城门楼。还有水门八座。在大城内筑有小城,《吴地记》说:“小城八里二百六十步,陆门三”,均有城门楼,水门两座,一座有楼,形成一个周围环水的长方形内城。1苏州此后虽建制多次变更,但城池的位置、格局没有大的改变。隋开皇十一年(591),由于战争原因,古城迁移至城西横山东边重新筑城,然而,仅仅30年后,唐武德七年(624),又重新迂回旧城,这是苏州历史上唯一一次迁址。唐朝中叶以后,北方经安史之乱,一片残破,江南地区的经济却愈益发达,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而苏州在江南地区又居于领先地位。苏州经济的发展,在人口的增长和税收增加两方面有明显的反映。自居易有诗云“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说明了人口的众多,税额更高达150万贯钱,超出各州平均数的l倍,这表明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其他地区2。宋代时的苏州,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市面愈趋繁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就是当时范成大在《吴郡志》中对苏州的赞语。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改为平江府,故苏州又称平江城。但是,到了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这座古城却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兵事过后,郡守李寿明重建苏州城坊,逐渐恢复了昔日的风貌。现存南宋绍定二年石刻的《平江图》(图F1—5)即为经过恢复后又有所发展的城市平面图。明清两代,苏州最重要的变化是手工业的蓬勃发展,丝织、染坊业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现在的苏卅I古城基本上为明清时代苏州城的延续。明清的兴盛与繁华是建立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明代初年政府就在苏卅I设立了官营织造局,苏州成为全国棉纺织与加工的中心。清朝。丝绸织作和贸易在苏州工商业中占有突出地位,苏州是三大织造局(江图Fl一5宋平江图来源:候幼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宁、苏州、杭州)之一。经济的繁荣还表现在城市面貌上,清朝时苏州城内民居鳞次栉比,寺观庙宇林立,亭台楼阁密布,行人车马往来,一派繁忙景象,成为“商贩之所走集,财货主所辐辏,游手游食之辈,异言异服之徒,无不托足而潜处”的天下“一大都会”3。鸦片战争后,西方人、西方文化的入侵,也带来城市、建筑上的变化。特别是在使馆建筑、教堂建筑、洋行建筑、居住别墅建筑和工业建筑上。1896年苏经丝厂开工,1897年苏纶纱厂开工,工厂除在技术上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设各外,厂房建筑都带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城市经济和建设发展缓慢,城市风貌没有很大变化。现代苏州的发展解放后百废待兴,由于生活、生产物资的紧缺,苏州与许多古城一样被定性为生产性城市,城墙、城门被视为古城发展的障碍,被拆除,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占用了民宅,破坏了古城的肌理a文化大革命更使古城雪上加霜,园林、寺庙等众多古建筑受到进一步的破坏,古城内许多河道被填没,这些均对古城风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古城风貌受到巨大的威胁。1转引自:刘皓,《苏州古城风貌的保护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106页2王卫平等著,苏州史记,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王卫平等著,苏州史记,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附录1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改革开放以后,苏州古城的价值霞新被认识,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也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为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苏州及时采取了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发展策略。为保护与发展创造了条件。二、苏州城市文化发展概况研究城市必须研究文化,因为城市、建筑并非仅是物质环境简单作用的结果,人类在世世代代的发展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城市、建筑,有的地理位置相差不多,气候也相似,却有时产生截然不同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这是为什么?我们不能不从文化的角度探求答案。苏州是吴文化的中心,狭义的吴文化是指吴国文化,广义的吴文化是泛指吴地文化,包括吴国以前和吴国以后发展延续至今的吴地区域性文化,即大吴文化。吴地一般是指今天宁、沪、杭太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一带。所谓大文化是包括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是随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人们通称为历史文化。苏州位居吴地中心区域,是吴文化的精华代表。苏州自建城以后,就成了吴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它为载体,聚集人才,交流信息,创作文化,发展生产和贸易,创造物质和精神文明。从经济上讲,吴地人有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历来重视经济的发展,因此,各行业等均较兴旺。城市及基础设施虽多次毁于战火,却都能迅速在原地恢复、发展,在若干方面还达到全国的领先水平。如苏州曾是全国最大或重要的内外贸商业大都会,是重要的丝绸基地,是大米市和区域金融中心。时至今日,苏州经济实力仍占重要地位,截至2003年1月,苏州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80亿元,人均GDP达4300美元,1成为继深圳、珠海特区和上海、广东等少数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之后,又一个跃上人均GDP4000美元发展新台阶的经济发达地区。在文化教育方面,苏州同样也是发达地区。文化的发达集中反映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从圣哲到爱国思想家,从科技专家到能工巧匠,从政治家到军事家,从旧制度的造反者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者,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是从吴地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苏州历代人才辈出,这是苏州的最大优势,也是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苏州重视教育。文风甚重。宋景佑二年(1035),范仲淹在苏首创办府学,延聘名家胡瑗主持,苏州办学之风由此日盛。在“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强烈的意识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书香门弟、文化氏族,进而以苏州城为中心基地,形成密集的文化群体,成为状元之乡。清代全国共出状元114名,而苏州一府即达26名,占总数的22.8%,状元人数超过了江苏以外的任何其他省份。吴地在这种民风熏陶下,不断积累扩散,以致绵延长久。此外,在科学技术上,冶金、造船、医药、天文、印刷、航海、建筑、水利、丝绸、纺织染等都有很深的造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三、吴文化的基本特征与苏州城市风貌的形成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文化表现出多层次、复合式、多元性的文化特性,即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精细秀美的文化品位,博采众长的文化个性。1.吴文化具有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苏州因水而荧,因水而秀,因水而灵,因水而富。岁月千载,古韵悠悠的苏州,是个水做的苏州,水乡味十足的苏州,是渔歌与炊烟的诗境,是小桥和流水的故乡,也便有了引自网络htcp:Ⅳwww_卯吐ougovcrI,zwgk,蹦出啦归1.sh缸nI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吴门烟水的美称。水乡苏州,陶冶了苏州人水一样的柔情。苏州人说起话来吴侬软语,低声细气:做起事来心灵手巧,有水的柔波一样的清丽和秀美。水乡苏州,养成了苏州人崇尚平和、清淡、闲适生活的习性。苏州人懂得,对待水一样悠悠流过的岁月,应抱着“赋闲于世、精于生活的心态”,善于享受生活,使生活更富有艺术化。苏州的昆曲、评弹那么委婉动听,苏州的文学、诗歌、艺术作品那么富有水一般的柔情,苏州的刺绣、缂丝、檀香扇、红木雕刻、民族乐器等工艺的制作那么精细,拿城市来说,苏州就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因水成街、因水成市、人家枕河、水巷小桥,离开了水,(图F1—6)苏州就不能成为苏州了。2.吴文化具有浓郁的市民文化特色“小桥流水人家”,曲折幽长的小街小巷,为苏州的历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从春秋至唐、宋、元、明、清、民国直至21世纪的今天,丰富多彩的街巷文化将这座古城深厚的历史积淀展露无疑,一个历史故事、一段人物典故就浓缩在每个街巷优美的名称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州城的街巷,条条有来历,个个有典故。从小街小巷里走出巷文化的熏陶。如今苏州人变得更加关注古城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园林、昆曲以及饮食、风俗等。假日里,去园林赏景观花,听曲品梅,成为苏州人全家出游的选择,吴文化的市民文化的品格也决定了苏州的城市发展成为最适合普通市民百姓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3.吴文化具有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苏州城市的物质特色与个性,决定了吴文化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苏卅【的评弹、昆曲,苏州的文学、诗歌、绘画、艺术作品无不渗透着这种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由这种文化品格抚育成长起来的苏州人的“柔”是异常的鲜明,苏州人的性格比较柔顺与平和,但应当强调指出的是,“柔”的含义是宽广的,老子日;“柔弱胜刚强。”因此,“柔”并不是弱者的表现。柔而不弱,成为一种柔美,而这正是在苏州人身上所集中体现出来的东西。苏州人总有着浓重之“柔”的底色,从而呈现为一种柔之美。而苏州人性格中“刚”的一面是藏在骨子里的,深入地看就会发现呈一种外柔内刚的精神特质。苏州历来人才辈出,同时民风勤俭。自南宋以来就是繁华富庶之地,虽历经多次战火仍旧能很快恢复。这些都与苏州人骨子里的刚强的一面是密不可分的。4.吴文化具有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苏州自古出才子。一处名胜、一个园林、一座寺庙、一条街巷、一幢宅第、一块碑刻,其背后往往就是一则才子勤学苦读、奋发上进的故事,处处渗透着重文重教的文化理念。吴文化重文重教,苏州府学文庙(图F1—7)的创建流传就可以表明。宋代历史上第一图F1—7苏州戈嚆来源:《庙坛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图Fl一6苏州山塘街来源:“婶洲”””3hjkong’…州88-∞…7sqvpn来的苏州人,从小就受到浓缩苏州历史的街坤”98·a8p?B”删秘108&ID_15015个、又是规格最大的地方庙学——苏州府学文庙由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一手创建,在宋代声誉卓著,号称“东南学宫”之首。这处宏伟壮丽的建筑群,历代重修碑记赞誉不绝。苏附录1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州文庙在国内是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在宋代教育界独领风骚。据不完全统计,仅宋代而言,苏州府学文庙就为国家培养了486名进士,苏州历史上扣除唐代的7个状元,另外43名状元有一半出自苏州府学文庙。苏州府学文庙在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巨大。5.吴文化具有精细秀雅的文化品位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荟萃地之一,它是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艳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山水见长。苏州园林是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空间的杰作;是园宅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奄9造;是可居、可游、可赏的人类理想家园。自古以来,苏州的文学、诗歌、绘画、雕刻作品都透着一股精细秀雅的文化品位,那些在小桥流水、古典园林下孕育出来的苏州文人。他们对如诗似画的姑苏美景的观察足那么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他们对人间世事的思考也同样是那么精巧细腻。在小桥流水、古典园林中成长起来的苏州绣娘、画师、工匠,所制作的刺绣、檀香扇、桃花坞木刻年画、雕刻、花卉、盆景等各种艺术作品,无不渗透着吴文化精细秀雅的品位。第三节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的空间载体构成分析一、当代苏州古城区建设的基本状况苏州古城的城市格局是中国传统格网型城制的因循,既受《周礼》营国制度、礼制传统的影响,更是因地制宜,因水制宜的创造。由于古城选址在江南水网地带,城市道路网布局就没有简单地套用中原地区的方正格网形式,而是采用了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的双棋盘格网形式。从宋《平江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特点:古城被永、陆格网所划分,有序的道路系统与水系格网相结合,河路相邻,河街并行,相辅相成。“坊”是中国古代城市用地的划分单位,常由平行的主次道路划分而成,在苏州古城里,由于多了水系,河道也成了限定街坊的边界。两千多年来,苏州古城虽几经兴衰,但古城格局至今未有大的变动,双棋盘状交错的河道、街路把古城划分成井井有条的街坊。这些街坊、民居至今仍是古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古城内至少有~半的建筑均属宅邸、民居等孵清时期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规模与数量庞大,是体现古城传统建筑风貌的主体。而在解放以后古城区里也建设了大量的简单粗糙的混凝±方盒子建筑,一些传统建筑的街区被这些丑陋的建筑群破坏了原有的肌理,失去了原有的风貌特色。而那些保留下来的传统风貌的街区也有很大一部分由于年久失修而显得建筑质量很差。这不仅直接限制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与向现代化迈进的苏州的地位极不相符,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古域的街坊面临着改善和更新的迫切需要。为了使古城的保护和更新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苏州首先对古城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1986年,阮仪三先生与苏州市规划局的陈锡坤、孙知行工程师等共同研究,反复推敲,将古城划分成大小不等的54个区块,称其为街坊,此后苏州市以此为依据,对古城区进行了逐步深入的保护规划与整治工作。一千多年来,古城苏州虽几经兴衰,但是基本保持了历史的格局。如果说呈双棋盘状交错的河道、街路是古城的血脉、骨架,那么,数十个街坊中,~组组民居建筑,一处处的庭园院落,~条条的弄堂通道就是古城的肌腱和经络。河道港浜、大街小巷、民居群落、园林构筑,四围城垣,这一切组合成苏州古城风貌的载体。江南水乡韵味的象征。然而,在经历了近代百年左右时间的无序发展后,在古城区中,拥挤、破旧,污染、堵塞已经成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为令人头痛,阻滞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到1988年开始改造以前,建成区人均绿化率为1.6平米,是全国人均的l/5,古城区住房成套率不到20%,400万平方米的传统民居中60%已破旧不堪,其中危房达24万平方米。1古城区大部分民居建筑都已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大规模的改造追在眉睫。苏州旧城区的改造首先从小范围的试点开始。这种改造首先要保留这些历史性建筑的原有的风貌。同时,在所施行的改造方式上要综合考虑经济性、合理性和居民的具体的生活要求。经过多次的试验,到1990年,苏州市建委又选择了干将路东622号、十梓街50号宅院(孝友堂)、十全街275号等几处古建宅院进行改造试点,摸索出一整套古城中旧民居改造的经验和对策,得到了全国专家、学者的注意和重视。单组建筑改造积累了经验之后,苏州又着手进行探索较大范围的更新,1992年开始的寒山寺弄(图F1—8)、枫桥大街和十全街的更新可称是“线”的更新。姑苏城外的寒山寺举世闻名,寺西面原来有一条长不足百米,宽2米左右的小弄,被称为寒山寺弄,小弄北现存有明代的铁铃关和枫桥,铁铃关和枫桥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座关桥结合体建筑,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价值。历史上枫桥曾是远近闻名的以大米交易为主的商业古镇。寒山寺弄更新前,两侧都是旧宅和商店,布局上多为前街后坊,上宅下店的模式,三步一铺,五步一店,生活和商业气氛十分浓厚,但房屋破旧简陋,街容不整。更新保护采用在保持原有街道形态的条件下,将小街宽度适当拓宽,两侧建筑物高度仍保持一、二层,采用粉墙黛瓦两落水坡顶形式,沿河一侧保持“人家尽枕河”的水乡临水房屋特色,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小街原有的空问比例及风貌。开设有地方特色的购物、餐饮、娱乐休闲场所,营造了浓郁的商业氛围,同时还下埋了各种工程管线,大大改善了基础设施环境。寒山寺弄的更新,在巷弄风貌探索上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将大多数居民迁出,原有的居住生活场景已很难再看到,夜深人静,灯火阑珊,失去了往昔的活力。这一时期进行的十全街更新,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但后来由于商情的变化,十全街的夜生活开始热闹起来,这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更新和利用需要有良好城市功能的结合点。在民居建筑和街巷更新取得经验的基础上,l992年,对12号街坊中的桐芳巷小区实施全面改造。在有关部门的争取下,桐芳巷小区作为建设部确立的全国第三批住宅建设试点小区,当时是全国唯一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成片综合改造的探索项目。小区建设在保护古城风貌,以及对古城实施综合开发,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相统一等方面都取得了成绩和经验。在桐芳巷小区改造结束之际,由于通过好几年的摸索、试验,人们开始对古城改造与更新的工作有了经验与信心。1994年9月,横贯古城东西的干将路拓宽改造工程顺利竣工,在干将路建设工程中涉及8000多户居民,200多个企业的拆迁,20多万平方米土地综合开发,为有关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和动迁经验,通过干将路这个城市主骨架和大动脉,现代化城市社会所必需的基本设施引进了古城,水、电、煤气、通信、排污各种管线得以在古城中心地带向两侧辐射,为各个街坊提供了改造基础设施的先决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下,近几年,在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下,苏州城市转引自:阮仪三、刘皓,《姑苏新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页采掠:呲p:㈨18”d3eapeorL∞…灿昨nntpage·∞p?BoardID-83&I”“w3图F1—8枫桥与寒山寺弄附录j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市民得到了实惠,市区经济发展加快步伐,对原来有争议改造问题也都基本形成了共识。至此,苏州古城的改造与更新各界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都基本上形成了认识上的共同点,使古城建设的一个标志性的阶段。1994年底,苏州市委、市政府选择了平江、沧浪、金间三个区的lO号、16号、37号三个街坊作为大面积街坊改造的第一批试点。这三个旧街坊的共性是:房屋破旧,危旧房比例占到70%,住房拥挤,设施落后,很多都没有厨卫设旖。建筑密度高,住房采光、通风不足,道路绿化排水等基础设施缺乏,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都很差。根据前几年的经验,建委明确街坊解危安居工程是以全面保护古城风貌为原则。以“重点保护、合理保留、普遍改善、局部改选”的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思想,力求达到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实现古城基础设施现代化,松动古城、积极保护古城的目的。方针明确、政策对头、形势有利、群心顺畅,实施起来就比较迅速而有效。“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诗歌,在改造后的传统街坊里又再次得以重现。二,苏州古城区风貌系统的认知调查苏州古城的城市风貌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人们认识苏州吉城风貌又主要是对哪些物质空间载体表现出更多的差注和兴趣,文章前面所论述的城市风貌载体构成的基本方式在现实的城市中是否和人们认识城市风貌的方式是否相似或一致,同时为了更好的、更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苏州古城区的城市风貌,论文拟进行一次有关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认知的调查以获取相关的数据资料。(一)调查的目的和对象调查的主要目的:1.检验论文关于城市风貌中传递风貌信息的占主导的空间结构载体的定义与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城市风貌的方式和途径之间的关系:2.通过调查确认和印证苏州古城区的独特性城市风貌要素的构成情况:3.从调查结果分析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特色维育中存在的问题。调查对象主要为苏州市固定居民,占三分之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6份。具体内容参见附录《苏州市古城区城市风貌认知调查问卷》。(二)调查的结果1.对于“说起苏州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如果让你用一组简单的词汇来描述苏州你会怎样阐述?”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被调查者大部分选择了用描述性词句来表达对苏州的记忆,经过统计归类,按照描述词句的出现概率排序如下:文字内容小桥流水苏州园林粉墙黛瓦文化底蕴悠久的水乡古城承适合居住的城市吴侬软语飞檐翘角东方威尼斯枕河人家苏绣丝绸人数5441282l】412lO8764频率56.7%42.5%29.3%21.5%14.1%12.8%lo.6%8.4%7.7%6.2%4.5%2.对于“您认为苏州古城目前的城市风貌特色总体特征是什么?”调查结果如下: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A)雅致内敛的文化品质B)双棋盘网格的水乡古城c)新旧建筑相得益彰E)城中园、园中城D1高低呼应、错落有致观前街园林盘门十全街6030O7O62.5%30.2%07.2%O3.对于“您最喜欢去苏州古城区的那些地方?”,调查结果如下:40266449.3%32.1%7.4%4.9%4.对于“您认为苏州古城区哪些街道比较有特色?”,调查结果如下:5052.1%山塘街3738.4%观前街29.5%干将路281414.8%十全街1212.9%平江路人民路77.3%5.对于“您认为苏州古城区那些区域最能展示古城的风貌特色?”,调查结果如下:古典园林观前街盘门地区平江历史街区苏州文庙北寺塔盘门城楼玄妙观吴宫喜来登么?”,调查结果如下:粉墙黛瓦古建筑坡屋顶飞檐翘角木构门窗曲折步廊镂空花窗景墙593730241812624522181264.6%46.9%22.9%18.8%12.5%6.对于“您认为苏州古城区里面那些建筑比较有特色和标志性?”,调查结果如下:563219958.4%33.6%19.8%9.4%7.对于“您认为苏州的哪些建筑的构件让您印象最深刻?苏州建筑的主色调是什61.7%38.5%31.2%25.1%18.8%12.2%此外被调查者对于苏州的色彩意象基本是明确的,认为黑白色调的有42人,占43.8%;认为青灰色调的有27人,占28.1%;认为绿色的有8人,占8.3%。8.对于“您认为与苏州古城区有关的哪些河道比较有特色?你对苏州古城的水体满意嘛?”,调查结果如下:太运河护城河山塘河平江河千将路河临顿河46412619181248.4%42.2%27.3%19.9%18.6%12.9%132附录1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此外被调查者对于苏州古城的水体认为不满意的有64人,占66.7%;认为还可以的有18人,占18.8%;认为满意的有14人,占14.6%。9.对于“请您列举您能记得的苏州古城的传统美食。”,调查结果如下:黄天源的糕采芝斋的糖果苏州面条(朱鸿兴,陆长兴等)卤汁豆腐千阳澄湖大闸蟹483732271612950.O%38.5%33,3%28.1%16.7%12.5%9.4%桂花米酒太湖湖鲜、船菜调查结果如下:南浩街“轧神仙”虎丘庙会昕苏州评弹、昆剧天平赏红枫过冬至夜寒山寺元旦听钟声八月十八游石湖苏州丝绸旅游节lO.对于“请您列举您认为有特色的苏州的传统的或现代的文化活动和民俗活动?”,3833271815108739.6%34.4%28.1%18.6%15.6%10.4%8.3%7.3%由以上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以下一些特征:首先调套表主要采取了主观的方式,让被调查者自由选择回答的范围与内容,因此不同问题的回答率是不同的。但是回复名词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的排位一方面客观的反映了在本问题范畴内的排名情况。同时这些名词在不同问题里多次出现的频率,也反映了苏州古城各种风貌构成要素在城市风貌内涵中所占据的位置。从所反映的内容看来,调查所重点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基本得到了验证。风貌带:带状的空间一一街道、河道;风貌区:块状的空间一一街区和园林;风貌核:点状的标志物一一吉塔、建筑是构成城市中风貌载体的主要的空间结构。同对苏州古城区具有特色的风貌要素:小桥流水、绿地、粉墙黛瓦等也得到了明确。从调查数据看来,古城区的城市风貌中人们对于苏州现代的风貌要素的认可还有一个过程。同时风貌要素中的重要部分例如古城的“水”质还有待改善,这些是苏州古城风貌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本次调查的数据对于进一步分析苏州古城风貌空间结构系统的构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三,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的总体特征与内涵(一)总体特征苏州古城的城市风貌的形成与其城市空间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些总体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也正是苏州古城的总体格局特征造就了苏州城市风貌的种种有特色的城市风貌载体。随着苏州吉城近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也体现出~些新的特征。苏州城市风貌空间载体的总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体,界线分明。苏州城市风貌中,水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没有水,就没有苏州古城区的城市风貌可言,苏州古城风貌的种种特征就无从说起,这种特征的获得,是与苏州古城中的水与陆地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所决定的。去过杭州西湖地区的人都会对西湖及其环湖周边的城市风貌堕墨!生旦堡篁墨塾塑壹垦塾堂堡坌塑二坠苎型查茎篁垄型印象深刻。西湖这样一个自然景观为主的区域,原本只能归为城市二、三级风貌区域,但是由于大量的人文景观的存在,诬湖地区成为城市的一级风貌区域,其景观具有了很强的文化指代性,是杭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湖的水面同样令人印象深刻,但是西湖的水最触动人的还是它的自然属性。而西湖水体与城市建筑与陆地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可以说,西湖的水如果消失,城市中便会简单的多出一片普通的城市建成区。而苏州的河网一旦取消,整个城市就会显德无比尴尬。且不说原本枕河的人家不知如何去适应窗外没有水的生活方式,而那些作为城市象征之一的桥梁也会显得多此一举。苏卅I的水已经实实在在的融入到了苏州的文化中去,水和陆之间是无法相脱离的。苏州古城由于水网和护城河的存在,城市里的空间界面显得界线更加分明,首先由于护城河这一天然屏障的存在,古城在城市沿护城河一线的竖向的空间界面得以保持其独立性(图F1—9)。而没有在城市的无序的拓展中模糊古城区的范围和界限。这保证了古城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特殊的区域发展的独立性,也保证了古城区作为一个独立的风貌载体的发展和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范围和界限。这也是本次研究将其作为实证分析研究的对象的根本原因所在。古城内的河道,由于临河一侧可达性的限制,沿河面的竖立面肌理相对较少的受到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大多能保持空间界面的完整性和风貌的统一性。2.横平竖直,双项网格。苏州古城建城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然而由于受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最传统的方正的格网型城市布局的影响,苏州古城自开始就是坐北朝南,横平竖直的城市格局特征,同时,苏州的建城者显然对原有的天然河道进行了整理,使街河并行,形成了街河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古代建设者的智慧,使古城今天仍因为当初建城者的英明抉择而深受其惠。一方面城市的居民可以获得良好的方向感。另一方面,我们今天的城市改造也因此显得有序得多。依靠道路与河道的分界和平直的街区板块,古城区被比较均匀的分成了s4个街坊,大大便利了城市改造和分步建设。因此,这是今天苏州古城风貌中所能展现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格局特征,也是苏州城市风貌中总体格局特征的核心内容所在。由于这种方正的双项网格的高度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其格局从最早的记录苏州城市格局的宋代平江府的石刻地图上显示出来与今天的道路格局的分布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不是干将路的拓宽改造,有专家甚至断言游客可以凭宋代遗留的平江图游遍苏州古城,这不能不图F1—10瑞光塔来源:作者自图F1—9苏州护城河来源:作者自拍说是一个奇j銮。3.错落有致,高低呼应。苏州古城的竖向空间的控制由于较早的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基本上形成了有序的高度的布局。首先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城三塔的格局,北寺塔、双塔和瑞光塔三塔分属古城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的不同区域,北寺塔位于古城北面的中部位置,双塔位于吉城中部的偏东位置,而瑞光塔(图F】一lO)则位于古城的西北角,三塔构成了古城一个三角形的视线走廊。这是古代苏卅l观赏城市风貌的绝佳位置。应该也是古代苏州建设者精心安排的结果。古城原本第二高度梯队的建筑物是城墙和门楼,由于苏州古城墙大多被拆毁了,因此也不复存在了。在近十几年里,古城的主要城市干道的两侧建起了~批六层Ij王内的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左右。这是古城中第二高度梯队的建筑。古城中第三高度梯队的建筑是一些近年来的改造的街坊。例如位于中张家巷和干将路之间的29号街坊改造,就是四层左右的低层高密度的仿古民居,高度控制在12米左右。古城中第四高度梯队的建筑的主体是近代建的苏州民居建筑,高度控制在9米以内,这也是苏州古城内最大量的建筑类型。古城中第五高度梯队的建筑的主体是明清遗留下来的一到两层的木骨架的传统民居。在古城中已经只有很少的数量。古城的竖向控制的原则基本上定为在人民路和干将路两侧安排第二梯队的建筑,在围绕以上两条主干道附近的一些构成城市主要路网的次干道两侧布置第三梯队的建筑。而古城绝大部分的建筑将由9米高度以内的第四梯队的建筑来完成。古城的这种明确的竖向分布,保证了城市整体空间的有序化和良好的城市轮廓线的形成。4.新旧结合,相得益彰。苏州古城内现代建筑的发展曾经饱受争议,许多苏州本地的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都为苏州特色的现代建筑的发展默默地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目前看来,苏州古城内的现代建筑基本上还是沿着一条正确的发展脉络延续了古城传统建筑的一些基本特征,使得苏州古城的城市风貌基本保持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范畴之内。显示了古城风貌特色的延续性和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在风格上延续了古城传统建筑雅致内敛的文化特质。这是苏州几代建设者都默默的自觉遵守的原则,建筑师常有的标新立异的职业习惯在古城明确的总体建筑风格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次是对古城中现代建筑的形体尺度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如前文所述,建筑的高度进行了有序的控制。在24米以内的建筑通过一些有效的设计手法与传统建筑的构件的尺度基本上可以做到有效的结合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已经在干将路上的一些建筑的试验中得到了印证。例如千将路上的苏州太平洋保险公司大楼,就是通过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将传统的屋面和檐口与现代建筑的大尺度的空间体量有效的结合起来。许多建筑师在苏卅I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并且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实例。总的来说,苏州风格的现代建筑(图F1—11)效果较好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瑞云楼2.太平洋保险公司3.美罗商城4.苏州会议中心5.苏州丝绸博物馆来源:作者自制图F1一ll苏州传统风貌现代建筑的五种基本类型(1)将传统建筑构件例如小青瓦屋顶直接与大体量的现代建筑结合。这种方式由于传统建筑的构件尺度与现代建筑的主体的尺度具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所形成的建筑往往显得比较生硬,是较旱的尝试方式,例如位于园林路的平江文化馆、司前街的瑞云楼。如果现代建筑的主体的尺度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也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近年来新建的吴宫大酒店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以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方式模仿出传统建筑的构件(主要是各种屋顶形式),并通过化整为零等手法减小建筑主体的大尺度感并与形成的传统建筑构件融为有机的整体,建筑色彩采用黑白灰的主色调,前面所述的苏州太平洋保险公司大楼以及干将路上的凯莱大酒店都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J35堕墨!主曼焦堕墨塑基史垦塾堡堑坌塑二塾苎坐!直垫匿塑型(3)保持现代建筑矩形体块的整体特征。同时在檐口或窗户等部位的形式上采用传统建筑小檐口的符号,给人以传统建筑的联想,在色彩上保持传统建筑黑白灰的基调和雅致的风格。其代表有人民路上的美罗商城、工商银行等。(4)保持现代建筑的整体特征,用建筑的整体形态上寻求传统建筑形态的意向特征,在建筑色彩上不再局限于传统建筑黑白灰的基调,但在色彩总体上仍保持雅致的风格。其代表有干将路上的五卅大厦、林顿路上的苏州会议中心等。(5)同样保持现代建筑的矩形体块的整体特征,但在建筑构件上并不模仿传统建筑的符号,而是在墙面材料的肌理的形成和装饰的风格上采用经提取的传统元素。这种风格的建筑往往需要设计师具有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知识和较高的设计素养。齐康大师的苏州丝绸博物馆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苏州的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整体上形成了一致,也构成了苏州城市古城风貌的主要的视觉内容,显示了古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与交融,同时也显示了古城城市文脉发展的延续性。这种发展的层次性使新旧建筑互为因借,相得益彰。苏州古城上述的整体的特征,都是其它的城市所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由此也构成了苏州古城风貌特色的主要内容。(二)风貌内涵根据前面对苏州城市历史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的研究,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1.苏州是园林之城苏州气候宜人,风景秀丽,物产丰饶,经济发达,文化隆盛,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聚居之地。他们在城中修建了众多的宅园,据记载明代苏州城内园林多达270余处,清代也有130多所,故而有“城里半园亭”之说。苏州园林师法自然,追求意境,创造了淡雅幽静,充满诗情画意的空间,不愧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建筑艺术的精华,是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2.苏州是工艺之邦苏州是我国精湛的传统手工艺品产地。自古以来,苏州的能工巧匠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灵巧双手,开创和发展了苏州工艺美术精细雅致的独特风格。苏绣瑰丽精细,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苏州玉雕有“鬼斧神工”之誉;桃花坞木刻年画是南北三大民间木刻年画流派之一。此外,还有“吴装最善,他处无及”的苏裱,富于变化的m环袖雅物”苏卅I折扇,形态生动逼真的虎丘泥人,高雅绝俗的苏式家具,玲珑剔透的红木小件,细巧精致的小摆设、木雕、石雕、砖雕,以及革丝、宋锦、织毯、剧装戏具、民族乐器、漆器、铜器、苏州盆景等等。苏州还是现代印刷业的摇篮。3.苏州是文艺之乡苏州传统文化艺术发达,在曲艺方面有苏州评弹、苏州滩簧、苏州宣卷、苏州文书等:在戏剧方面有昆剧、苏剧、滑稽戏、京剧、锡剧、越剧、沪剧和话剧等,在文学方面有诗词、民间文学、文社、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各方面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才,如戏曲家李玉、评弹艺人千十周、马如飞、乐师魏正辅、张梅谷等等。昆剧2001年5月18日被列入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遗产利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4.苏州是锦绸之地苏州一向是我国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明清两代苏州丝织更为发达,与江宁(南京)、杭州并列为我国丝绸三大中心。绢、纱、丝绒等也负盛名,这些产品,织工精细,色泽艳丽,均是锦绸之上品。5.城市、建筑的文化特征城市与建筑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吴文化同样包含了苏州的城市、建筑文化,可以说他们的特征大部分是相同的,我在这里把城市与建筑的特征单独列出,是因为这是136附录1中国传统风貔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我们研究的重点,它们具有吴文化的众多特征,同时也具有一些具体的、独立于其他文化的表现形式。(1)水城苏州城市风貌、建筑地方风格的形成得益于古城得天独厚的河道水系。以水为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河道与街巷平行相邻,纵横交织成双棋盘式水城格局,使水在古城中迂回贯穿。建筑临水而造、枕水而筑、引水而入等千姿百态的形式与水相融合,构筑成优美的水城景观,这是苏州古城最显著的特色。(2)小巧长期咀来,组成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物质要素:民居、河道、街巷、,桥梁、园林乃至公共建筑等,都丛人的尺度为基本尺度来设计,一般都采用小尺度、小比例、小体量和小空间的处理手法,它们相互之间也比较协调,尺度宜人,使整个城市无论从整体或个体都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3)秀苏州古城空间具有秀丽的艺术风貌,这是由于大量的民居建筑造型轻巧、立面简洁、体态玲珑,加以粉墙黛瓦坡屋面,更显秀丽素雅。寺庙、殿堂、楼阁等公共建筑,虽体量较大,但多为一二层,建筑尺度比例得当,屋面成曲坡又有飞逸的戗角,构成柔和曲线,使建筑造型在壮丽中见轻秀。众多桥梁亦轻盈小巧。园林建筑更是小巧、精细、玲珑、典雅多姿t即便是宝塔这样的高层建筑,也是挺拔中见柔和,宏伟中见纤秀。这种轻柔和秀丽的古城建筑造型艺术,是苏州城市建筑所独具的风格。(4)雅苏州城市传统建筑的色彩,既因地制宣利用地方建筑材料,充分发挥其色泽、质感和特征,又适应苏州地区气候较炎热湿润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白、灰、黑既对比又和谐的基本色调。它与苏州太湖水系的平山远水、清新雅致的自然色调出自一脉,同样透视出中国传统的和谐,显示出平静、安逸的气氛。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将苏州古城独特的城市风貌内涵归纳为:苏州古城是太湖之滨吴文化核心地区传承两千多年而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精巧雅致的江南传统水乡城市。是锦绸之地、文艺之乡、园林之城、工艺之帮。四、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空间载体的主要内容与宏观评价通过对苏州城市风貌认知的调查研究,我们已经基本验证了城市中特色风貌空间载体:城市风貌圈、城市风貌区、城市风貌带、城市风貌核和城市风貌符号的存在。这些内容在苏州古城的风貌系统(图F1一12)中都具有明确的对应内容。(一)古城风貌圈的构成1.城市级风貌圈t苏州古城城市风貌圈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城市级的风貌圈概念,古城所处的是吴文化底蕴的传统江南水乡地区,苏州古城与这一区域现存的周庄古镇、南浔古镇、鸟镇等构成了特有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圈,成为长三角地区城市风貌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苏州古城的风貌由于是结合当地自然和人文因素发展起来的地方原生性城市风貌,因此最富有生命力,这一点在前文已经深入的论述过,属于城市级的风貌圈最佳模式。2.城市次级风貌圈:苏州古城区城市次级的风貌圈的构成是由原护城河构成的交通空间与两岸的风貌构成要素形成的。苏州护城环湖风貌圈的现状情况是:河道并未形成良好的风貌展示的空间和展示所需的交通支持。目前护城河基本上只有货运和夜间观光的船只通行。护城河两侧的古城风貌要素严重缺失。古城门只剩三座,古城墙也仅剩三小段。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倒沿湖的传统风貌的建筑街区与构筑物界面不连续与完整。从城市风貌载体构成的空间结构要素和文化时序要素两个方面来看,严格的说,苏州古城环湖风貌圈风貌载体并未形成。(二)古城风貌区的构成1.城市级风貌区:(1)平江历史风貌区位于古城北至白塔东路、冬至古护城河、西近临顿路、南至中张家巷与大儒巷之间约728690平米的矩形区域。由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主组成,主要建筑高度为一道两层。区内的平江路是古城典型的河街并行的格局。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耦园和若干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城区面积最大的历史风貌的区域,也是展示古城原汁原昧的“水乡民居生活文化”文化为核心的风貌区,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2)拙政园历史风貌区位于古城北至北园路、东至百家巷、西至齐门路、南至白塔东路附近的约356676平米的刀状区域。由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和大量的绿化景观为主组成,主要建筑高度为一到两层。区内的拙政园、太平天国忠王府和狮子林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拙政园和狮子林都是世界文化遗产。该风貌区是古城内以古城文化的精髓“园林文化”为核心的风貌区,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3)盘门历史风貌区位于古城北至新市路、东至东大街延伸段、西与南至护城河边的约249825平米的矩状区域。区内有明清至现代的传统风貌的民居,苏州现存最完整的水陆城门盘门的古城墙与门楼。北宋时期的瑞光塔以及现代修建的五星级吴宫大酒店。该区域是古城历史风貌区天图F1—12苏州古城区风貌(空间结构)系统图来源:作者自制附录1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际轮廓起伏最大和最有特色的地段,是以古城的“城墙文化”为核心的风貌区域,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4)观前街现代商业风貌区位于古城观前街和皮市街形成的十字形区域,面积约183911平米。区内有4到六层的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商业建筑和近代传统建筑为主构成,区域内的玄妙观建筑组群是南宋以来的苏州殿宇建筑的精品。其特点是将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是具有苏州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为核心的风貌区,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5)怡园历史风貌区位于古城北至景德路、东至人民路附近、硅至其门路、南至干将路附近的约75617平米的多边形块状区域。由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组成,主要建筑高度为一到两层。由省级文物怡园和五六处清代遗留下来的大宅组成,是以高层次的“苏州居住建筑建筑”文化为核心的风貌区域,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6)闾门历史风貌区位于古城阊门遗址为中心,冬至阊门东路、吴趋坊路,西至护城河边之间约381475平米的矩形区域。由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主组成,主要建筑高度为一道两层。区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艺圃和五处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城区面积第二大的历史风貌的区域。是以古城“居住文化”为核心的风貌区域。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2.城市次级风貌区:(1)历史性风貌区苏州古城区具有比较多的城市次级历史性风貌区,总体上区域面积在2—3万平米左右。总数有39处。准提庵.唐寅坟一双荷花池历史风貌区、河西巷历史风貌区、宝城桥街.石幢弄历史风貌区、同仁街一更楼弄历史风貌区、桃花坞下塘历史风貌区、河沿街历史风貌区、阊门内下塘历史风貌区、阊门下塘历史风貌区、(阊门西街.中街路)葛百户巷历史风貌区、乎江路(白塔东路.东北街)历史风貌区、东麒麟巷历史风貌区、东麒麟巷历史风貌区、七姬庙里·蒋庙前历史风貌区、传芳巷历史风貌区、装驾桥巷历史风貌区、史家巷历史风貌区、祥符寺巷一闾丘坊历史风貌区、温家岸历史风貌区、双林巷.合村坊历史风貌区、高师巷一马大头巷历史风貌区、乌龙巷一宋仙洲直巷历史风貌区、王洗马巷历史风貌区、吴趋坊.汤家巷历史风貌区、刘家浜历史风貌区、海红坊历史风貌区、申庄前.古吴路一施林巷历史风貌区、盛家浜-庙堂巷历史风貌区、大石头巷历史风貌区、瓣莲巷历史风貌区、西善长巷历史风貌区、金狮巷历史风貌区、钮家巷一肖家巷历史风貌区、颜家巷.由巷历史风貌区、定慧寺巷历史风貌区、官太尉河历史风貌区、泗井巷历史风貌区、苍龙巷.醋库巷历史风貌区、侍其巷(北)历史风貌区、侍其巷(南)历史风貌区。以上的历史风貌区每一处往往嗣绕一处或几处古城原有的重要的公共建筑或大型民居建筑,形成不同特色文化为核心的风貌区,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2)括苏州古城内的桂花公园风貌区、东园和动物园风貌区、五卅路苏州公园风貌区。其中桂花公园风貌区、东园风貌区属二级风貌区域,动物园风貌区、五卅路苏州公园风貌区属三级风貌区域。(3)苏州大学近代西方古典建筑与现代高教文化风貌区苏州大学内原东吴大学旧址占地约6万平方米,清光绪二十九年春落成,随后陆续扩建,形成~组具有美伦美焕欧陆建筑美的西方建筑文化风貌区。近年来,苏州大学以此为核心,形成了西方传统与现代中国建筑融为一体的现代教育文化风貌区,成为古城风貌中别具特色的亮点,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4)传统风貌现代居住区古城的居住区内的居住建筑占据了大量的城区面积,大致分为三大类:①历史性建筑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区域,前面已经论述,基本上属于历史风貌区的范畴②解放后建造的大量的方盒子建筑,主要集中在古城竹辉路南侧地带,风貌指数很低,建筑质量也很差。③改革开放后建造的街坊改造的传统风貌的现代小区。这是古城传统风貌现代居住区的主要内容。其中,经过许多设计师的努力,创造了许多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特色但又有现代居住建筑区域风貌特点的现代居住区。这其中又有许多不同特点的小区:①传统建筑构件与现代多层居住体快结合型其特点是将传统民居的小青瓦屋顶及山墙与五层左右的条式居住建筑体块结合,在山墙上做出错落与层次,减轻大体块感。既保证居住建筑的经济型,又不破坏周边传统建筑的风貌的统一性。常用于历史性风貌区边缘的街区的改造。例如位于平江历史街区29号街坊的丽景苑。②现代联立式、独院住宅与传统建筑构件结合型其特点是由于新建居住建筑是接近历史性建筑的小尺度建筑,因此,在利用完整的传统建筑的材料和样式,可以打造出比较接近传统建筑的现代居住建筑。该形式的建筑小区常用于接近历史建筑的核心区域或重要古城风貌核的区域的街坊改造。例如平江地区的狮林苑小区。③对传统建筑的外立面适当调整型其特点是对传统建筑的形体的基本构成方式保持不变,但在细部的尺度,以及局部的材料和外立面色彩上进行调整,加入现代的元素,使建筑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体现出现代美感特征。其代表有桐芳巷小区。(三)古城风貌带的构成1.城市级古城风貌带(1)干将路现代金融商务建筑风貌带干将路是古城中部的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长约3公里。90年代,为了改善古城内的交通而在原有的道路拓宽建成,是古城内一些大型公共建筑的聚集处,也是近十几年苏州风格的现代公共建筑的展示区,体现了苏州现代公共建筑发展的轨迹和成就,也是苏州古城最具现代城市街道风貌特征的带形风貌区。是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2)人民路现代城市生态型道路风貌带人民路原名卧龙街,最初只有3米宽,解放后,为了改善古城南北向的交通而拓宽至40米宽,道路总长约4.5公里。人民路汇集了苏州古城晟早的一批具有传统建筑细部特征的现代建筑。同时又有多处地段传统建筑的构成区,如北寺塔及报恩寺、怡园等。是苏州古城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带形风貌区。人民路的高大的香樟树成为风貌带中的一大特色所在。由于两侧的建筑质量及街道界面不够完摧。属于古城区的二级风貌区域。2.城市次级古城风貌带(1)凤凰街饮食休闲风貌带位于古城南区中部,北起干将路,南至十全街至。全长约l公里长。是古城区南区中部密集的商业网络的核心组成街道之一。由仿古的现代建筑构成街道的连续界面。街道两侧云集了多家现代品牌餐饮企业,非机动车道设置临时停车带,供餐饮时间段的临时泊车。由于现代餐饮企业特殊的广告牌文化,而呈现出特殊的街区风貌。属于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2)十梓街、道前街商务办公风貌带位于古城南区北部,西起吉庆街,东至苏州大学。全长约3公里长。是古城区南部重要的公共建筑的聚集区域。街道尺度相对较大,两侧的建筑也由一些体量较大的公共建筑组成。主要有苏州人民大会堂、苏州图书馆、苏州市生殖健康中心、苏州工商银行、苏卅『红十字中心等。其街道与建筑尺度仅次于人民路与干将路。属于古城区的二级风貌区域。附录l中屋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倒(3)十全街文化休闲风貌带位于古城南区中部,西起人民路,东至护城河。全长约2公里长。宋朝因有十口井而得泉”,至清为纪念乾隆易名“十全”,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依然保留着“行、河街相邻、两路一河”的传统格局和水乡情调。在这条街上分布着苏州饭店、南园宾馆、南林饭店等级涉外旅游饭店和一批工艺古玩店、茶庄和酒吧,还有江南名园网师圊,街河上横跨着古色古香的小桥14座。同时由于在改造过程几乎保留了街边原有的道树,徜徉在这条洒满绿荫的大街上,迎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属于古城区的一级风貌区域(4)中街路、养育巷、司前衡、东大街生态型休闲风貌带北起东中市路、南至新市路。全长约2.8公里。两侧的建筑尺度适宜,大型的香樟树带形成了街道特有的空间形态。接到两侧穿插了许多生活性小街道的出入口而显得生活休闲气息浓郁。是古城区生态环境最好的带形空间之一。属于古城区的一缀风貌区域古城区内的一些较小的尺度的街道,包含在相应的风貌区之中,本文不再作为单独的风貌载体一一例举。(四)古城风貌核的构成城市风貌核是城市中最有代表性的风貌载体,往往在紧凑的物质载体内蕴涵了大量的城市风貌的信息。在载体的空间尺度、色彩、精细程度等艺术成就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根据其在这些方面所具有的成就,可以分级归纳。1.国际级风貌核古城的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藕园、艺圃、环秀山庄、沧浪亭和网狮园由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商度成就的建筑艺术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国际级的人工构筑物,也成为苏州古城的国际级风貌核。2.国家级风貌核苏州古城内有国家级的文物9处,除去世界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还有太平天国忠王府、玄妙观三清殿、罗汉院双塔及正殿遗址、苏州文庙及宋代石刻、瑞光寺塔五项,是吉城的国家级风貌核。可见其所蕴涵历史信息的巨大价值。此外北寺塔由于其所处的场所以及巨大的尺度.往往给游客以深刻的印象。也属于国家级风貌核。3.一区域级风貌核苏州古城内有省级的文物18处,除去世界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以及北寺塔,还有张士诫记功碑、五峰园、王螯柯、城隍庙工字殿、全晋会馆、怡园、俞樾故居、东吴大学旧址、天香小筑、瑞云峰、织造府旧址、开元寺无梁殿、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旧址、盘门14处属于江苏省及周边区域级的风貌核。4.城市级风貌核苏州古城内有市级的文物60处,有桃坞中学旧址、唐寅故居遗址、外五泾弄近代住宅、泰伯庙等。本文借鉴了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分级,是由于苏州古城丰富的文物构成。历史文物的分级与风貌载体标志物的分级内涵具有相似的评价方式和内容,因此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5.城区级风貌核苏州古城的城区级风貌核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历史性区域内,街区内那些具有标志性的位置和尺度盼建筑或滨水的亭、阁等都是城区级风貌核的可能的范畴,例如古城区平门附近,今年来重修了仿古的平门城楼,内部作为宾馆,成为该区域的风貌核。古城区风貌核的主体是具有极高层次的国际级与国家级的风貌核,对于历史性的古城城区级的风貌核本文不做更深的研究。城区级风貌核也往往处于上一级空间尺度的风貌载体的范围内,是对该载体的风貌信息高度体现a古城区现代建筑风貌核体系大多坐落于人民路与干将路上。古城区属于城区14l附录1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级风貌核的现代建筑有:苏州电视台(竹辉路)、吴宫大酒店(新市路)、苏州市人民大会堂(道前街)、苏州红十字中心(十梓街)、泰华商城(人民路)、苏州文物书店(人民路)、苏州市图书馆(人民路)、苏州工商银行(人民路)、苏州中国银行(干将路)、苏州国税大厦(干将路)、苏州大学主入口区主楼(千将路)、c—Store(十全街)、瑞云楼(东大街)、(五)古城风貌符号的构成1.古城传统风貌建筑的风貌符号古城中国传统风貌建筑的风貌符号分为两大类,历史建筑的风貌符号和传统风貌现代建筑的风貌符号。越是稳定的建筑体系,其风貌符号越是稳定而明确。这在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传统建筑的体系中都可以得到验证。而具有传统风貌的现代建筑往往是延续了传统建筑中的风貌符号,加以变化,从而延续了传统建筑的风貌特色。对传统的延续往往最直接的手法就是对风貌符号的延续。(1)历史建筑风貌区的风貌符号:①封火山墙②木雕门窗③粉墙黛瓦④小桥⑤流水⑥小青瓦屋顶(歇山、悬山、硬山)⑦湖石假山⑥牌坊⑨滨水码头。(2)传统风貌现代建筑风貌区:①仿古坡屋顶②仿古窗户③灰色调玻璃幕墙④灰色系建筑色彩。五,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系统的特色分析苏州城市风貌特色是鲜明的,这在前述的风貌调查表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从另一个方面,苏州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城市,每年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苏州观光旅游。显然,苏州的古城区的城市风貌是具有其价值所在的。同样是在80年代开始,我国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在建设中不断的破坏了自己的城市原有风貌系统的各环节和要素,同时由于过于简单而快速地建设,城市又未能形成新的风貌特色。苏州近二十年地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值得我们进行总结和推广。(一)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的特点1.历史文脉清晰、风貌特色鲜明苏州古城的城市发展与文化的延续,已经历时两千多年了。这其中,地域原生性文化“吴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没有中断过。吴文化的内容已经与很多事物建立起了非常明确的指代关系。而这些事物。无论是具体的物质还是符号或颜色甚至抽象的肌理特征,都成为吴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古城的建筑风貌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入手,延续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有于这样的延续,使古城的风貌显现出清晰的地域文脉特征,也使游客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城市风貌特征。2.风貌系统完善、载体分布均匀构成城市的风貌载体的空问物质结构是多种多样的。而这种物质载体的在某个具体的城市中,不同的类型的风貌载体的数量的多少和它在空间中的分布状态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风貌的展示的效果。合理的风貌系统的载体的应该是完善而丰富的,同时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基本均匀的分布,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展开。苏州古城区的风貌载体的构成体现了这种系统的完善性与分布的均匀性。这是苏州作为优秀的旅游城市的物质基础。3.继承与发展传统、新旧交相辉映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特色的形成,最大的源泉就是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对其进行发展的结果。改革开放后,苏州古城区的建设比较谨慎,在一批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使古城尽可能的保留了历史传统风貌的格调,在因为现代生活的需要而不得不进行的改造中,也尽可能的将破坏降低下来。原有的城市风貌的载体有一大批被保留了下来。风附录1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啦苏州古城区为例貌质量差的也逐渐得到了更新和保护。同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的工作者在政府和专家学者的协调和引导下,也能自觉的在古城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为具有现代气息而又特点鲜明的新苏州风貌的建筑的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劳动。现在的苏州古城区,逐渐开始显现出一种新旧建筑交相辉映的风貌特征。(二)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的不足与应对措施1.环护城河风貌圈有待重塑。苏州占城的城墙在解放后的一二十年内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被毁坏了,在护城河沿古城墙遗址一线,现状是大部分区域的建设得到了控制,但是在古城南部以及东南部仍旧有大量沿河的方盒子的居住建筑,极大的影响了环湖的风貌。古城护城河水面依旧保持交通运输能力。但仅作为航运和夜间观光的交通之用。连接古城区与外围区域的16座桥梁形态各异,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古城门完整的仅剩盘门一处,城墙也只剩三处。古城墙与护城河构成的风貌主旋律基本丧失。总之,环护城河风貌圈的塑造由于古城墙遗址与护城河的存在而具有可能性,但现状不容乐观,作为古城区最有潜力的风貌载体,工作量很大。环古城护城河风貌圈的塑造,要完成以下的工作:①风貌主题的明确,环护城河要以古城门、城墙和护城河为风貌的主题,打造极具历史文化指代性的古城墙与护城河文化休闲观光风貌圈。具体的可以恢复被毁的古城门及其附属的部分古城墙,被毁的十座城门加上一定数量的城墙,将极大的提升该风貌带上的风貌的主题特征。同时将被恢复的城门内部设计为宾馆、博物馆、文化休闲设菔等,改善环河风貌圈的公共设施。②滨水区域的其它场所改造成环湖公园或建设具有苏州园林风格的城市公园,增加滨水的景观小品设旃和水边观光休憩平台。③增加水上交通,可以考虑具有传统风格的交通工具.打造水上交通,起到缓解古城区日益加剧的交通压力。④动迁所有紧靠水边的现代方盒子住宅楼,对于南部f临近水边的住宅楼进行外立面改造,使之符合传统建筑风格特征,对于滨水难以动迁和改造的部分,尽量以绿化对它进行遮掩。⑤对跨越护城河的大桥进行适当的装饰,以石刻壁画等艺术形式装饰游览经过的桥底空间,展示古城及环护城河一线的丰富的历史人文典故。2。传统风貌区建筑与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古城区内留下来的大量性的历史风貌区域和地段都存在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年久失修而建筑质量不高,同时,古城内由于原有的水道很多地方被填了,加上近几十年的生括污染。很多地方水质很差,水体在视觉和嗅觉效果上很差。这些都使得历史性城区的风貌特色大打折扣。2003年古城进行了平江历史风貌区的改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对河道、街道、小品,同时也对一些明清时期遗留的大宅院进行了翻修,使该区域重新焕发了活力,成为古城区展示传统风貌的新亮点。3.现代城市文化核心的风貌区有待发展。苏州古城区的道路网和河道网自宋以来就基本没有变化过,这种基本的城市空间尺度的维持,保证了苏州古城区的历史风貌的延续性。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以前,建筑的尺度与这种城市网格是极其相适合的。但是,到了近代现代建筑技术发展以后,人口的剧烈增长,导致了从生产到生活空间的扩大化,建筑的尺度和室外空间的尺度都更加的大型化。原有的网格体系越来越不适应这种需要。而苏州古城为了维持传统空间的尺度和肌理特征,在极力控制着这种尺度上的增长需求。现代城市中相同或相近的城市功能建筑集中化的趋势在苏州古城区很难实现。因此,由于功能分区导致的具有现代城市文化特征的风貌区在古城区很难以实现。建议古城区在建筑审批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具有传统建筑风貌特征的建筑进行风格分类,对于越是靠近古城中心核心区的建筑建议采用更接近传统建筑的风格的建筑形式,例如前文所述的园林路的平江文化馆的形式。而靠近越是外围的区域,可以采用越现代感的形态。如前文的第三和第四种传统风格的现代建筑形式。并且保证其附录l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例统~性,在相近的区域形成统一的风貌特征。4.景观绿化模式有待调整与改进近年来苏州古城区的建设,不仅在建筑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城市绿化上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城市新增了大量的城市公共绿地,在2000年以后,环古城城墙遗址上也增建了桂花公园和环城绿化带等景观工程,古城的环境大大的改善了。但是,古城区的绿化模式有待推敲。苏州古城有“城中园,园中城”的美称,而这个“园”显然是指古典园林绿化,中国传统的园林绿化模式是追求自然,师法自然的。和西方的园林绿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区别。而在古城近年来完成的许多绿化工程中,主流的绿化模式是采用西式园林的手法,在一些城市的公共绿地和环古城墙绿化带中都是采用大面积的疏林草地和几何化的种植配置,与古城的传统风貌特征很不相衬。在一些传统风貌区域里出现,显得格格不入。而一些大尺度的街头绿地,由于采取了巨大的几何化构图,极大的破坏了古城空中投影的肌理特征。例如干将路与人民路西南侧的大绿地(图Fl一13)。巨大的圆环构图在城市影像图中显得非常惹眼。与扁边的城市肌理显得很不协调。古城的特征表现在方方面面,在绿化景观中,其核心就是“城中园,园中城”。因此,在古城区的绿化中。应当以传统的景观绿化模式为基础。使人置身于每一处绿化环境中观察城市或在城市建筑中欣赏身边的绿化都有城在园中和园在城中的感受。图Fl一13人民路、干将路口的西式街头绿趣小结;从苏州古城区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段的城市风貌发展的状况看来。我们对于城市风貌的认识和塑造必须提高到一个城市整体的空间范围层次来把握其形成。苏州古城区风貌载体的形成再一次明确的向我们展示了在城市建设中特定区域内控制单体建筑风格的必要性。从城市的角度而亩,城市不是一个一个的建筑组成的,而是一群一群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的有机结合才形成了多姿多彩、丰富的世界各国城市风貌。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苏州古城区城市风貌发展的经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历史文化是当代世界城市风貌维育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直接有效的资源。同时,我们由苏州古城区的风貌特色的分析,也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城市风貌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城市风貌的一些基本的特征,从实饲分析结果的角度证实了前文对城市风貌问题所作的相关研究的有效性。城市风貌并非可有可无的名词,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内容和深刻内涵的城市复杂系统的一部分,城市风貌课题的研究及其成果在我国当代的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关系民族文化兴亡的重大问题。附录1中国传统风貌城市风貌特征分析一以苏州古城区为倒附表苏州市古城区城市风貌认知调查问卷(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调查问卷)编号日期:您的贵姓您是:1)本地居民2)外地游客;您的性别:1)男2)女:和联系方式(不介意的话)——1.说起苏州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如果让你用一组简单的词汇来描述苏州你会怎样阐述?2.您认为苏州古城目前的城市风貌特色主要特征是什么?A)雅致内敛的精神特质D)高低呼应、错落有致B)双棋盘网格的水乡古城E)城中园、园中城C)新旧建筑相得益彰3.您最喜欢去苏州古城区的那些地方?4.您认为苏州古城区哪些街道比较有特色?5.您认为苏州古城区那些区域最能展示古城的风貌特色?6.您认为苏州古城区里面那些建筑比较有特色?7.您认为苏州的哪些建筑的构件让您印象最深刻?苏州建筑的主色调是什么?8.您认为苏州古城区的哪些河道比较有特色?你对苏州古城的水体满意嘛?9.请您列举您能记得的苏州古城的传统美食。10.请您列举您认为有特色的苏州的传统的或现代的文化活动和民俗活动?145附录2传统风貌城市风貌载体整治规划研究一以南浔东大街为倒附录2传统风貌城市风貌载体整治规划研究一以南浔东大街为倒第一节南海东大街风貌载体的发展状况南浔建镇始于南宋时期。至元末一直就是工商繁盛的市镇,古镇在明洪武三年(公元1372年)拆除城墙后,城镇的中心逐步北移到横穿古镇东西的运河和古镇南北贯通的主河道相交的十字港为中心的地段。十字港由通津桥.清风桥,明月桥贯连,由于该地段便利的内外水上交通,以及南浔自此必盛的丝市和丝织业,使得该地区成为繁忙兴盛建筑密集的城镇中心。1东大街历史商业街区位于十字港的东侧,西起河道交叉口通津桥附近,东至洪济桥,是水乡古镇中最具代表性的“街一河一街”空间格局的街区(圈F2.1)。图F2.1整治规划总平面图来源:作者自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丝织业的一撅不振,南浔急居q衰退,往日繁华的古镇中心也逐渐寂落下来。近几十年来,由于主要交通方式的改变,许多河道被填没了,十字港由于北段被填也变成了今天的丁字形的河道。东大街街区内原来临河的码头等亲水空间被近年来随意搭建的建筑侵占了,原先的深宅大院内部被多户人家挤占,外部被IfS时搭建的建筑遮掩了门房和前院(图F2.2)。而更为严重的是靠近十字港一侧的入街口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拆除,建造了体量庞大平屋面的多层现代建筑。而街区东侧的多户民宅也摘掉了坡屋面,亮出了“秃顶”,这些改变使得街区作为风貌载体的物质空间结构载体和文化时序结构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进而导致了风貌信息量的减少,传统风貌特色的风貌指数大大降低了。由于单个的风貌载体在城市与城镇的风貌系统中具有相同的属性,因此本文以南浔镇的东大街为例具有相同的研究作用。图F2.2金宅前院整治前后来源:作者自制第二节东大街风貌载体的构成分析1阮仪三犏著,《水乡名镇南浔》,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P6附录2传统风貌城市风貌载体整治规划研究一咀南浔东大街为例由前文的分析,我们知道东大街是水乡古镇中最具代表性的“街一河一街”空间格局的街区。由风貌载体的基本构成方式来看,东大街街区是由两条带状的物质空间载体构成,即:①沿东大街街道形成的带状空间②沿运河形成的带状空间。两个带状的物质空间载体的综合在整体形态上仍旧是带形的,因此东大街风貌载体的类型范畴是明确的城市风貌带。而作为构成城市风貌载体的物质空间结构载体的显性形态要素和隐性形态要素的街道空间、河道空间、传统建筑、空间尺度等基本保留,因此其物质空间载体基本上是完整的。东大街风貌载体的文化时序载体的破坏却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作为文化时序载体的主要内容的“肌理”的破坏上,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肌理是由人类的造型行为造成的视觉效果,是在特定的文化意识的约束下在视、触觉中加入某些想象的心理感受在有所强调的造型语法中形成的1。肌理在形态特征上表现为一种群化的效果,群化也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某种符号有一定规模的重复。风貌载体文化时序载体的传统风貌的肌理是充满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因循。而这种肌理又表现在三方面。一、街区顶平面肌理的破坏。二、街区空间肌理的的破坏。三、街区竖立面肌理的破坏。从现状看来,南浔东大街历史街区如同现在的大多数的历史街区一样,往往是被包围在近几十年来形成的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的方盒子世界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秃顶的方盒子会顽强的向历史街区的核心区推进,而原先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形成的顶平面肌理则一方面在其边缘被方盒子不断的侵蚀,使其在城市空间中的规模越来越小,这反映了近代历史街区自然演变的趋势与过程:而另一面,这些丑陋的方盒子也会随机的出现在三幢平顶建筑拆除前图F2.3来源:作者自制平顶建筑拆除两幢后历史街区的核心地段,这种偶然型肌理的出现,是历史街区风貌被破坏的标志性阶段,而这种肌理的出现的体量与数量决定了该风貌载体的风貌可逆性的难易程度,从街区顶平面肌理的破坏程度来看,东大街主要破坏在西面通津桥一侧,三幢体量巨大灰色的混合结构的建筑(图F2.3)在平面尺度和肌理上都构成了极大的破坏,(这也是物质空间载体破坏的主要方面)而街区的中段也有零星的方盒子建筑冒出,但总的来说传统建筑坡屋顶的城市肌理的主框架仍保留了下来。东大街的空间肌理保留得较好,作为最典型的江南水乡的“街一河一街”的格局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而运河南岸的码头空间也被基本保留黑……c一…治,糯作翼差嚣尝姜錾糕鬟4…。的航道和货物集散地的见证,是对历王化斌,《画面肌理构成》,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P98附录2传统风貌城市风貌载体整治规划研究一以南浔东大街为例史的真实记忆。空间肌理局部的破坏仍旧是存在的,首先是十字港北段的被填,使这一侧的空间形态完全丧失原貌,也使十字港变成了今天的丁字港。而在通津桥的北侧据史料记载有一处开阔的场地,在南浔古有通滓桥上看社戏之说,现在由于被大体量的建筑占据,空问不复存在。在东大街中段,原有金宅及庞宅两处大宅院,由于近年来的城市乱搭建,两处的宅院的门前小广场及I晦河的私家码头都被临时建筑侵占了,使这种有特色的场所也在空间上消失了。由于这些局部的街区空间肌理的破坏,使得东大街原来富有特色和层次的空间特征逊色不少。相比于前两种肌理的破坏,东大街在街区竖立面肌理的破坏方面是最严重的,这也是大部分传统风貌街区中最容易被破坏的部分,它是街区风貌特色丧失的最直接的因素,而且随时可能会发生。东大街的街区竖立面的破坏颇具代表性,由于近几十年的无控制性的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时期的建筑材料,样式都在东大街几百米的沿街立面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主要表现为:檐口方面,由于小经营业主广告的需要,许多房主将原来挑出的屋搪封住,重薪加上巨大的广告牌匾或改造成西式的建筑样式,成为影响历史建筑风貌的最大的障碍:在墙体方面,近年来的不同时期的外墙材料都在整条街面上有所反映,如七十年代的素混凝土,八十年代的涂料和水磨石,九十年代的白色面砖以及近几年常用的花岗岩。这些材料在色彩和质感上都突破了原有的肌理特征,使粉墙黛瓦为底蕴的传统风貌失去了最本质的视觉特征。在建筑其它构件方面,窗子、门也是变化较多的部位,铝合金门窗、钢门窗,简易木门窗大行其道,还有铝合金卷帘门,铸铁推拉门等等,空调的室外机更是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破坏者。历史街区传统风貌的重塑必须从这些细节做起,用传统建筑的构件重新建构或修复原有的肌理特征(图F2.5)。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图F2·5竖立面肌理来源:作者自拍出东大街风貌载体是具有代表性的有待恢复的城镇风貌载体。它承载着南浔过去辉煌的历史,是南浔城市底蕴所在因而具有显而易见的保留价值。另一方面,在物质形态上,由于其街区空间肌理及项平面肌理的保留较好,因而具有风貌重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是,附录2传统风貌城市风貌载体整治规划研究一以南浔东大街为例也必须看到,由于街区竖立面肌理破坏的严重性,这种重塑的工作也是艰辛而漫长的。第三节东大街风貌载体的整治规划一、整治目标的明确根据东大街的风貌载体的现实状况,同时也根据工程的实施方的实际需要,制定了整治规划的目标,总的来说就是要在东大街历史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风貌载体构成的特征入手,着力修复东大街风貌载体的基本物质构成的同时,使东大街重新具有传统风貌街区的风貌特色和文化底蕴。并且结台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特点。组织街区的社会功能,最终使东大街重新成为南浔具有活力的城市区域,进而促进南浔新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东大街作为南浔传统风貌城镇的外在物质构成的风貌载体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二、整治内容的确立与实施根据以上的分析,在东大街及其类似的历史街区的风貌整治与重塑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抓住该街区的肌理特征,尽可能的修复其原有的肌理构成,从而使原有的风貌得以恢复。在随后的整治规划中,明确了两步走的方针:首先是对东大街历史街区的空间肌理的整治,构成东大街入口处空间标志性特色的十字港,北侧被填,成为道路。西侧图F2-6十字港区域鸟瞰圈(整治后)来源:作者自拍由于交通需要建了大桥,成为镇区交通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两处已无法恢复原貌,成为永久的遗憾。通津桥由于保存较好,和十字港东侧的较开阔水面形成的格局仍较好的保留了原有风貌的神韵(图F2石)。通津桥北岸的开放空间的恢复是空间肌理整治的重点,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再现,同时也是对该街区城市活力的再造,许多历史街区的败落很大原因是由于城市功能的转移而导致街区的人气与活力下降。而其带来的街区的城市经济价值的贬低又使街区逐步沦为城市的衰败区域。在类似的街区中如果能恢复公共的活动,是重新唤起该街区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在东大街历史街区中,通津桥北侧由于有六层的混合结构的高楼的存在,空间重塑的难度显得尤为巨大。但是经过反复的权衡,建设方还是下决心拆除了,规划方案中在该楼后面的大戏院外立面增加了~处古戏楼。古戏楼、小广场、和通津桥的台阶真正又恢复了南浔人通津桥上看社戏的梦想(图F2.7)。东大街历史街区空间肌理的恢堕薹!生竺垦垫塑壹堕墨竺苎塑塑型塑壅二坠堕塑查查塑垄塑复中另一个重点是金宅、庞宅两大宅院的院前空间的恢复,包括前院和东大街南面的私家码头空间。这种恢复一方面是对整个街区上空间层次上的再丰富,另一方面又是对历史的再现和街道自身空间特色的再造。由于种种原因,这两处规划中恢复的场所一直没有完全贯彻,这也反映了历史街区改造的困难性。在空间的整治中,两大宅院内部的院落空问的整治没有纳入到工作中来。如果其院落空间经过整治一定会和街道的空间形成有层次的整体,相得益彰。这也是传统空间的精华所在。街区的顶平面肌理与竖立面肌理的修复是相互结合的过程。在历史街区的风貌整治过程中,这两类肌理通常按其构成分为屋顶、墙体、门、窗以及其它辅助构件五大类,通过对整治前的测绘建筑图纸的分析,对每一幢建筑都根据以上五大类进行相关的评估,而根据对其评判,确定对该建筑物的不同部分该采取的整治措施。通常整治的范围与程度根据破坏程度分为保存、保护、暂留、整坼、更新五个层面评价及采取整治措亩瓿。在传统建筑历史街区的整治中,通常屋顶的整治主要是将平屋顶改成小青瓦的坡屋顶,使顶平面肌理得以恢复。如果原为坡屋顶屋架的结构已不牢靠,还需对梁架进行翻修。通津桥东侧的大茶室(图F2-8)就进行了整体粱架和瓦屋面的翻修。在墙体方面,主要是将白色粉刷墙面以外的墙体材料去除,使大部分建筑恢复粉墙黛瓦的传统肌理。在统一的墙面肌理中有时也会有例外,在不同时期的建筑在历史街区留迹的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有当时代表性的建筑物出现,如东大街中的百年老店“野荸荠”(图F2.9),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经过了岁月的积淀,成为街区中的一种标记,这种情况下,虽然不属于传统风貌的构筑物的范畴,但只要在总量上不对街区的风貌构成改变,应当予以保留,这也是偶然性肌理的具体表现。对待偶然性肌理的保留一方面可以反映街区穿越历史时空的真实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整治真实的历史街区与建造假古董的本质的不同所在。门窗是历史街区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不仅要将非传统的图F2.9野荸荠老店整治前后来源:作者自拍图F2_8左侧近角为通津桥畔大茶室来源:作者8“图F2_7通津桥北岸广场整治前后来源:作者自拍门窗构件去除,同时更重要的附录2传统风貌城市风貌载体整治规划研究一以南浔东大街为例是要选用当地有地方特色的门窗构件,这需要规划人员进行细致而深入的现场调研,获取有效的资料,避免不分地域,不分历史年代的拼凑,从而贻笑大方。根据传统建筑的地域化以及建筑构件标准化的特点,传统风貌历史街区的整治设计中有如下一个特点,即不需要整治设计中出具过多过细的详细设计图纸,只需设计师在现状建筑立面图的基础上,出具整治设计立面图,而修缮过程中可让地方有经验的工匠根据地方传统建筑构件的样式现场调节尺寸。这也可以说是对传统建构理念中“七分主人,三分匠人”之说的精彩再现。三、整治的状况与整治规划的再思考南浔东大街的整治2001年完成规划设计,以后几年陆续进行整治修建,南浔镇政府没有急于求成,做一段看一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规划跟踪服务,做了不少后续的设计。东大街历史街区的情况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当前国内各地的历史街区的整治与修复热潮中,许多地方由于急功近利或者认识上的偏差,使得许多原本可以恢复的历史街区被建设性的毁掉了。有的拆了旧房建新房也称之为保护历史街区,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城市风貌规划的一种类型,风貌载体的整治性规划可以说在当前的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历史街区中的应用。在我国现有的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大量性的历史街区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风貌管治,许多都处于风貌载体消亡的边缘。近年来经过多方的努力,许多历史城镇和历史街区都逐渐恢复了传统的风貌。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城市风貌作为一个系统,其演变是不可逆的。而风貌载体的演变也同样如此。许多历史风貌区域经过整治之后,的确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外在形态特征,似乎是该风貌载体在演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逆转。但是我们深入地审视这种逆转现象,我们就会发现构成风貌载体的显形形态要素虽然得到了恢复,但是另一方面构成载体的隐性形态的风貌要素在很多方面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风貌载体事实上并未回到原有的状态。现在一些比较成功的实例中,例如上海新天地区域以及古镇周庄的的风貌载体的整治,外在物质载体的整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赋予新的功能和文化内容,增加风貌载体的隐性构成要素的构成是整治规划中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内容。小结:从南浔东大街的具体情况来看,传统风貌特征的风貌载体的演化是从其肌理特征开始的。这是这一类型的风貌载体的文化时序载体所表现出来的主要因素。只有把握了其各个方面的肌理特征才能有效的整治该风貌载体的物质与文化要素,从而恢复其固有的风貌信息。结语结语随着我们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风貌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物质内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关注。作为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人们对城市风貌问题的认识也将经历一个逐步深化和修正的过程。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在讨论城市的文脉、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风格等等。实际上都是对城市文化的关注,确切的说是关系到城市建筑文化的内容。而建筑文化在与城市空间内容结合后便形成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城市物质内容一一城市风貌。近年来关于城市风貌问题的研究就不断出现在文章中。其中有些关于城市风貌的认识并不正确,从而导致了其围绕城市风貌进行的相关研究都失去了意义。有些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城市风貌不值得研究。也有一些学者对城市风貌的某些领域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取得了有效的成果,为城市风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石。正是许许多多的学者的默默的耕耘,推动着城市风貌研究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前进。本论文对于城市风貌的内容的研究,首先重点围绕城市风貌内涵进行分析。进行了多概念与多学科的比较,并借助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使人们对于城市风貌的内涵、概念咀及主要的研究范畴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可以说是本次论文的第一项重要的成果。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论文围绕城市风貌概念展开,对城市风貌这一物质实体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是如何塑造城市风貌的内容,包括城市风貌的管治、城市风貌的评价、城市风貌的规划。这些对于城市风貌问题的具体落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本论文的第二项重要的成果。作为当代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与空间范畴,其城市风貌具有特殊的内涵与特征,这是由我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历程所决定的。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在理论分析当代中国城市风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苏州古城区和南浔东大街为例,分析了具有城市历史风貌区域的我国当代城市风貌的基本格局与特征。在检验前面两大部分关于城市风貌内容与内涵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当前我们在维育城市风貌工作中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是本论文的第三项重要的成果。在我国当前对于城市风貌的研究方兴未艾之际,本论文借助系统的原理、系统性的研究城市风貌问题,并对当前国内在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期在这一领域进行一次思想上整合,为城市风貌的相关工作提供有效地指导,这也可以说是本论文的一个亮点和成果。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口会聚集到城市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城市将会不断地扩大,同时又会有许多新的城市出现,城市不仅是我们无法离弃的物质家园,更是我们不可离弃的精神家园。发生在城市里的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变化,包括城市自身的变化都是我们生活的真实的一部分。我们塑造着我们的城市,同时我们也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让我们为创建我们理想的家园而努力奋斗1152主要参考文献一、作者论文期间的基础性研究成果1.《四川礼州传统风貌古镇调研报告》,城市规划,2003.2.《修复肌理、重塑风貌一一南浔东大街传统风貌街区整治探研》,第六界亚洲与太平洋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3.《城市风貌保护经验的借鉴与启示》,国外城市规划,2005.4.《基于系统理论的城市风貌及其评价》,新建筑,2006.5.《城市风貌系统构成与规划》,城市规划学刊,2006.二、国内外参考文献1.马武定,城市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吴庆洲,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广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陶思炎,中国都市民俗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4.张斌、杨北帆编著,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5.夏铸九编译,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台湾:明文书局,1993.6.武进,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孙旅文,城市规划哲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7.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8.金广君,图解城市设计,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金广君,美国城市设计导则介述,国外城市规划2001/2.10.《城市环境美学研究》论文集之《城市特色美的认知》,吴良镛著,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11.张鸿雁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一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2.张鸿雁著,城市·空间·人际一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张松,城市历史保护学导论一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l14.风笑天著,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15.唐盛明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6.马国馨,丹下健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7.林钦荣,都市设计在台湾,台湾:创兴出版社,1995.19.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21.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2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EBRA2000编委会主编,都市的文化、空间和品质,香港:华夏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2.23.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4.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舨社,2000。25.田银生、刘昭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26.黄长美,城市阅读,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艺术家出版社,1994.27.黄亚平编著,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28.顾新,中国历史性环境保护法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1996.潘泰民,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夏征农,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亢羽、亢亮,风水与城市,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周昌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凹如如强驺弘”拍2002.彼得·罗等,承传与交融一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成砚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陈志华,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沈益人,城市意象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张继剐,城市风貌的评价与管治,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陈凯峰,建筑文化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郑时龄,薛密,黑川纪章,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赵鑫珊,人类文明的功过,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美广辉,理学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贾倍思,型和现代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贝聿铭建筑师/贝氏建筑事务所。苏州博物馆概念设计,2002.汪丽君,舒平著,类型学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003.H·R·姚斯·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张凡,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台北:明文书局,民国73年.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台北:淑馨出版社,1993。李道增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林玉莲、胡正凡编著,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2.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苗阳,我国历史性城市更新中文脉传承及策略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张钦楠,阅读城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吴治平,超空间:混沌现象中的空间机会,台北:创兴出版社.1998.∞矾酡∞范景中编选,艺术与人文科学,见:贡布里希文选,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第72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嘏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乩罗小未主编,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研究,=荟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二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杜,1985.67.《城市规划》文库:城市设计论文集,城市规划编辑部,1998.68.陈泳,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69.庄宇,城市设计的运作,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0.70.李亚明,城市文化的演进一当代中国建成环境的文化分析理论,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0.71.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研究,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0072.丘晟,城市意象与城市结构(以上海的研究为例,一一种结构主义的城市观,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073.张颖,城市意象及其操作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1999.74.张开宇,意象空间设计~关于城市设计之意象问题的思考,天津大学硕士论文,76.侯幼彬,中国建筑荧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5.卢济威,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协会,2003。77.林林,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研究,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8.《新周刊》2000年6期何树青、实建的《中国城市个大败笔》79.克里斯蒂安·德维叶,城市建筑学及城市设计,建筑学报.1985/2。80.国吉直行,横滨的城市设计工作,国外城市规划,1992/1,81.朱自煊,平安大街改造与北京名城保护刍议,建筑师(84),1998.82.桐芳巷设计小组,探索古城风貌重塑桐芳巷风采,建筑学报,1997/7.83.李凭,东方传统,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84.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85.司马云杰,绵延论——关于中国文化绵延之理的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86.吴良镛,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87.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88.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9.周俭,张恺.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0.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1.刘育东,建筑的涵意——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92.颐盂潮,等.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93.王其明.北京四合院.北京:中国书店,1999.94.胡俊,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95.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96.吴焕加,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97.郝娟.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天津大学出救社,1997.98.刘浩,苏州古城风貌的保护研究,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99.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0.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101.阮仪三,护城踪录——阮仪三作品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102.董鉴泓。阮仪三.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103.阮仪三、相秉军,苏州古城街坊的保护和更新,城市规划汇刊,1997/4.】04.顾朝林,宋国匝,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城市规划,2003/3.105.顾朝林,宋国臣,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地理学报,200l/1.】06.顾朝林等,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调查与分析,规划师,200l/2.107.赵士修,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1998/4。108.蒋晓梅,翁金山,从市民印象知觉探讨台南市都市意象元素品质排序之研究,台湾《建筑学报》,2001/4.109.俞绳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宋平江图,建筑学报,1980/1.¨0.林玉莲,武汉市城市意象研究,新建筑,1999/1.111.吕斌,国外城市设计制度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国外城市规划,1998/4.112.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113.徐苏宁、郭恩章,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新建筑2002/3.114.顾孟潮,王明贤,李雄飞,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5.【美】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张磊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6.【美】A·拉普特.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式.黄兰谷,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17.日本观光资源保护团,历史文化城镇保护,路秉杰译.北京:中国建筑刁:业出版社。1991.118.【意】路易吉·戈佐拉,风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刘临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9.【日]安藤忠雄,安藤忠雄论建筑,白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0.【美】史·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吴玉成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I.121.【美】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2.【意】可尔多·罗西著,施植明译,城市建筑,台湾:博远出版社,1992.123.【美】c·格尔兹,《文化的解释》,纳口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24.【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25.【美】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6.【美】凯文·林奇著,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7.【荑】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28.[美】凯文·林奇著,项秉仁译,城市的印象.北京:中国建筑一r_,11【出版社,1990129.[美】凯文·林奇、加里·海克著,黄富厢、朱琪、吴小亚译,总体设计,北京130.【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31.(美】莫什·萨夫迪著:吴越译,后汽车进代的城市,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132.[英拂雷德里克·c.巴特莱特著,黎炜译,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3.【英】约翰·汤姆林森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34.【英]F·吉伯德等著,程里尧译,市镇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135.【美】哈米德·胥瓦尼著,谢庆达译,都市设计程序,台湾:台北尚林出版杜,1984.13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社会的构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37.【美】c·亚历山大著,王听度、周序鸿译,建筑模式语言,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138.[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9.[丹麦】扬·盏尔著,拉尔斯·吉姆松著;何人可、张卫、邱灿红译;新城市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0.【丹麦】扬·盏尔著,拉尔斯-吉姆松著;汤羽扬、王兵、戚军译,何人可、欧阳文校;公共空间·公共生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41.f美】埃德蒙·N·培根著,黄富厢、朱琪译,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3.142.HaIVLaunceG卸曲afn,Maill鼬1i119meSprhofP1ace.Mae啦rizona:mAPublishjersCorpor撕on,1985143.spiroKostof'nlec时shaped,hmdon:Th踟esandHudson,199l144.JackL.Nasa‘TheEⅧu鲥VeImageof恤ec咄Thousalldoaks:sAOEPubli咖ions,Inc,1998.145.LioydRod埘n粕dRoberIHolli咖‘CniesoftheMind.NewY0rktl蚰um,1984后记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我相对较多的接触了当前国内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从中也体会到了城市建设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本次论文的研究可以说是由此而引起的一些思考与感触的整理,其中有的想法已经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尝试和验证,而有些还仅限于想象。一个阶段即将结束,但是我想我的思考和尝试还会继续,对于这个我所热爱的领域的工作,我将继续努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非常有幸能师从阮仪三先生,先生渊博的知识、敏锐的思维、宽厚的为人以及令人惊讶的工作热情令我折服。同时先生对于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高度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也将感召我永久l几年的学习,蒙先生不弃,传道、授业、解惑,令弟子受益良多,不胜感激l诚谢学院各位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给予帮助的各位师长。同时也感谢同门师兄弟、姐妹在写作期间给予我的帮助,感谢我的家人在几年的学习生活中给我的鼓励与关照。祝愿大家都顺利安康j罐翻2005年12月于绿洲家中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撰写成博士学位论文“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除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对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中不包含任何未加明确注明的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痧‘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一/陟膨籼≮2005年12月5日城市风貌解析与控制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被引用次数:

蔡晓丰同济大学11次

1.四川礼州传统风貌古镇调研报告 2003

2.修复肌理、重塑风貌--南浔东大街传统风貌街区整治探研 2005

3.杨华文.蔡晓丰 城市风貌保护经验的借鉴与启示[期刊论文]-国外城市规划 2005(6)4.基于系统理论的城市风貌及其评价 2006

5.杨华文.蔡晓丰 城市风貌的系统构成与规划内容[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06(2)6.马武定 城市美学 2005

7.吴庆洲 建筑哲理、意匠与文化 20058.陶思炎 中国都市民俗学 2004

9.张斌.杨北帆 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 2000

10.夏铸九.王志弘 空间的文化形式与社会理论读本 199311.武进 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 199012.孙施文 城市规划哲学 199713.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 198914.金广君 图解城市设计 1999

15.金广君 美国城市设计导则介述 2001(02)16.吴良镛 城市特色美的认知 1991

17.张鸿雁 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 200218.张鸿雁 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社会发展比较研究 2003

19.张松 城市历史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 200120.风笑天 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 200121.唐盛明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 200322.马国馨.丹下健三 查看详情 199223.林钦荣 都市设计在台湾 199524.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 199325.彭一刚 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 1994

26.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EBRA2000》编委会 都市的文化、空间和品质 200227.陈立旭 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研究 200228.王鹏 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 200029.田银生.刘昭军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200030.黄长美 城市阅读 1994

31.黄亚平 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 2002

32.顾新 中国历史性环境保护法研究[学位论文] 1996

33.潘泰民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198834.夏征农 辞海(1989年版)缩印本 199035.朱立元 接受美学 198936.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 199937.亢羽.亢亮 风水与城市 199938.张彤 整体地区建筑 2003

39.周昌忠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型 2002

40.彼得·罗.成砚 承传与交融--探讨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本质与形式 200441.陈志华 北窗杂记--建筑学术随笔 199942.沈益人 城市意象研究 2004

43.苗阳 我国历史性城市更新中文脉传承及策略研究 200544.张继刚 城市风貌的评价与管治[学位论文] 200145.陈凯峰 建筑文化学 199646.郑时龄.薛密 黑川纪章 199747.赵鑫珊 人类文明的功过 199948.美广辉 理学与中国文化 199449.王其亨 风水理论研究 199250.贾倍思 型和现代主义 2003

51.贝聿铭建筑师.贝氏建筑事务所 苏州博物馆概念设计 200252.汪丽君.舒平 类型学建筑 200453.张复合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 2003

54.H·R·姚斯 走向接受美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 198755.张凡 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对策研究 200356.董鉴泓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198457.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与方法 199158.王瑞珠 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与规划 199359.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199960.林玉莲.胡正凡 环境心理学 200061.洪亮平 城市设计历程 200262.齐康 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 1997

63.徐磊青.杨公侠 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 200264.张钦楠 阅读城市 2004

65.吴治平 超空间:混沌现象中的空间机会 199866.范景中 艺术与人文科学 1989

67.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1988

68.罗小未 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研究 2002

69.胡俊 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1995

7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198571.《城市规划》文库:城市设计论文集 199872.陈泳 苏州古城结构形态演化研究[学位论文] 200073.庄宇 城市设计的运作 2000

74.李亚明 城市文化的演进--当代中国建成环境的文化分析理论 200075.宋国臣 北京城市意象研究 2000

76.丘晟 城市意象与城市结构(以上海的研究为例)--一种结构主义的城市观[学位论文] 200077.张颖 城市意象及其操作研究[学位论文] 2002

78.张开宇 意象空间设计--关于城市设计之意象问题的思考[学位论文] 199979.卢济威 论城市设计整合机制[会议论文] 200380.侯幼彬 中国建筑美学 1997

81.林林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研究[学位论文] 200082.何树青 中国城市个大败笔 2000(06)

83.克里斯蒂安·德维叶 城市建筑学及城市设计 1985(02)84.国吉直行 横滨的城市设计工作 1992(01)

85.朱自煊 平安大街改造与北京名城保护刍议 1998(84)86.桐芳巷设计小组 探索古城风貌重塑桐芳巷风采 1997(07)87.李凭 东方传统 1999

88.阳建强.吴明伟 现代城市更新 1999

89.司马云杰 绵延论--关于中国文化绵延之理的研究 200390.吴良镛 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 199491.方可 当代北京旧城更新 200092.汪德华 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 2002

93.周俭.张恺 在城市上建造城市--法国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实践 200394.姜晓萍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1998

95.刘育东 建筑的涵意--在电脑时代认识建筑 199996.颐盂潮 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 198997.王其明 北京四合院 199998.胡俊 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 199599.黄亚平 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 2002100.吴焕加 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 2003101.郝娟 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1997102.刘浩 苏州古城风貌的保护研究 2001103.洪亮平 城市设计历程 2002

104.阮仪三.王景慧.王林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 1999

105.阮仪三 护城踪录--阮仪三作品集 2001106.董鉴泓.阮仪三 名城文化鉴赏与保护 1993

107.阮仪三.相秉军 苏州古城街坊的保护和更新 1997(04)

108.顾朝林.宋国臣 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1(3)109.顾朝林.宋国臣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1(1)110.顾朝林.宋国臣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调查与分析[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1(2)111.赵士修 城市特色与城市设计 1998(04)

112.蒋晓梅.翁金山 从市民印象知觉探讨台南市都市意象元素品质排序之研究 2001(04)113.俞绳方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一个杰作--宋平江图 1980(01)114.林玉莲 武汉市城市意象的研究[期刊论文]-新建筑 1999(1)

115.吕斌 国外城市设计制度与城市设计总体规划[期刊论文]-国外城市规划 1998(4)116.王建国 城市设计 1999

117.徐苏宁.郭恩章 城市设计美学的研究框架[期刊论文]-新建筑 2002(3)118.顾孟潮.王明贤.李雄飞 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 1989

119.克里斯·亚伯.张磊 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 2003120.A·拉普特.黄兰谷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式 1992121.日本观光资源保护团.路秉杰 历史文化城镇保护 1991

122.路易吉·戈佐拉.刘临安 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与住宅 2003123.安藤忠雄.白林 安藤忠雄论建筑 2003124.史·亚伯克隆比.吴玉成 建筑的艺术观 2001125.安东尼·吉登斯.田禾 现代性的后果 2000126.可尔多·罗西.施植明 城市建筑 1992127.C·格尔兹.纳口碧力戈 文化的解释 1999128.刘易斯·芒福德.倪文彦.宋峻岭 城市发展史129.柯林·罗.弗瑞德·科特.童明.李德华 拼贴城市 2003130.凯文·林奇.林庆怡.邓华 城市形态 2001131.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 城市意象 2001132.凯文·林奇.项秉仁 城市的印象 1990

133.凯文·林奇.加里·海克.黄富厢.朱琪.吴小亚 总体设计134.莫里斯 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 论集体记忆 2002135.莫什·萨夫迪.吴越 后汽车进代的城市 2001

136.弗雷德里克·C 巴特莱特.黎炜 记忆:一个实验的与社会的心理学研究 1998137.约翰·汤姆林森.郭英剑 全球化与文化 2002138.F·吉伯德.程里尧 市镇设计 1987

139.哈米德·胥瓦尼.谢庆达 都市设计程序 1984140.安东尼·吉登斯.李康.李猛.王铭铭 社会的构成 1998

141.C·亚历山大.王听度.周序鸿 建筑模式语言 2001142.扬·盖尔.何人可 交往与空间 2002

143.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何人可.张卫.邱灿红 新城市空间 2003

144.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汤羽扬.王兵.戚军.何人可.欧阳文 公共空间·公共生活 2003145.埃德蒙·N·培根.黄富厢.朱琪 城市设计 2003

146.Harry Launce Garnham Maintaining the Sprit of Place 1985147.Spiro Kostof The City Shaped 1991

148.Jack L Nasar The Evaluative Image of the City 1998149.Lioyd Rodwin.Robert Hollister Cities of the Mind 1984

1. 疏良仁.肖建飞.郭建强.朱娟.SHU Liangren.XIAO Jianfei.GUO Jianqiang.ZHU Juan 城市风貌规划编制内容与方法的探索——以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城区风貌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8(2)

2. 杨华文.蔡晓丰.YANG Huawen.CAI Xiaofeng 城市风貌的系统构成与规划内容[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2006(2)

3. 丘连峰.邹妮妮.Qiu Lianfeng.Zou Nini 城市风貌特色研究的系统内涵及实践——以三江城市风貌特色研究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2009,25(12)

4. 吴伟.代琦.WU Wei.DAI Qi 城市形象定位与城市风貌分类研究[期刊论文]-上海城市规划2009(1)5. 李军安 浅谈城市设计中的城市风貌特色[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8,34(22)6. 余柏椿.Yu Bochun \"人气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参量[期刊论文]-规划师2007,23(8)7. 张云生 当前城市风貌整治设计研究[学位论文]20078. 杨文军 南宁市城市风貌规划现状评价研究[学位论文]2010

9. 董莉莉.沈平.Dong Lili.Shen Ping 山地城市特色风貌的塑造——德国斯图加特城市风貌的特点及启示[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2007,14(5)

10. 夏雨 城市风貌规划中的风景造型研究[学位论文]2007

1.叶绵源.李敏泉.张颖 基于文化传承的城市风貌规划——以海南省五指山市为例[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

2.李珽.李郇 城市风貌规划实践探索——以广西柳州市融水县风貌规划为例[期刊论文]-中国名城 2010(6)3.周波 关于城市风貌特色的研究[期刊论文]-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3)

4.段德罡.王丽媛.王瑾 面向实施的城市风貌控制研究——以宝鸡市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13(4)5.戴慎志.刘婷婷 面向实施的城市风貌规划编制体系与编制方法探索[期刊论文]-城市规划学刊 2013(4)6.杨昌新.龙彬 城市风貌研究的历史进程概述[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13(9)7.姜书纳.魏开云.汪婷婷 漯河市城市风貌浅析[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09(3)

8.段德罡.刘瑾 貌由风生——以宝鸡城市风貌体系构建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 2012(1)

9.叶红.李贝宁.朱明 城市规划主导的城市形象构建方法探究——以广州市花都区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2011(9)

10.宁学军 平遥古城环城地带风貌格局恢复初探[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10(9)11.龙彬.张峰 对城市风貌特色人为缺失的思考[期刊论文]-山西建筑 2010(1)

12.黄莎莎 以问题为导向、以廊道为操作载体的城市风貌规划方法研究[期刊论文]-小城镇建设 2010(9)13.王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风貌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华中建筑 2012(1)

14.俞孔坚.奚雪松.王思思 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风貌规划——以山东省威海市城市景观风貌研究为例[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8(3)

15.段德罡.孙曦 城市特色、城市风貌概念辨析及实现途径[期刊论文]-建筑与文化 2010(12)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Thesis_Y859270.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