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祖国的地图,鸡冠状东部的顶点,就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流处。 这里是一片低湿沼泽区,神奇的漂垡甸构成了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这里是冰雪的故乡,暴虐的西伯利亚寒流长久地在这里盘旋,最低温度达零下40摄氏度,冻土层最厚达2.5米;
这里还有川溪断道,荆柴封路,毒虫结阵,猛兽成群和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疫病…… 这就是在传说中的北大荒。
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几代北大荒人承受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青春和热血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历史性巨变。
北大荒人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生产出了宝贵的精神食粮。那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北大荒精神在拓荒者的犁铧下植入黑土,在创业者的汗水浇灌中萌生、壮大。 黑土地不朽,北大荒精神不朽! 一
已故的北大荒著名散文作家平青曾深情地写道:“北大荒的历史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写着闪光的诗句,这部史诗的作者,正是这些千千万万的垦荒战士,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年年月月地刻写着,一代一代地刻写下去。” 初,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粮食!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需要粮食!
北大荒是祖国的一片宝地。它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质肥沃,水利资源丰富,最盛产的恰恰是当时最需要的粮食!
1955年,随着祖国母亲的一声呼唤,北京青年的代表杨华,一手接过时任团亲手授予的垦荒旗帜,一手拉着同伴们奔向了这里。继而,又有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山东的20万支边青年,也满怀豪情地奔向了这里。 不久,在王震老将军的率领下,那些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志愿军战士以及来自铁道兵的共计14万集体转业官兵,连家都没有顾得上回、连妻儿老小都没来得及看上一眼,就从珠海之滨、黄浦江畔、云贵高原、大别山下,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朝北大荒汇集。
荒火燃起来了,炊烟升起来了,地图上那大片的空白处,出现了颗颗闪亮的小红星。 一场“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战役就这样打响了。
济南军区后勤部的300多名转业军官分配到八五三农场某分场。头一项任务是去一分场二队背粮、背盐。春天冰雪开化,路上车马不通。他们每人用一条长秋裤,裤腿用绳子一扎,装上大米,套在脖子上,负重四五十斤,涉水过河,来回140多里,没有一个人叫苦。 八农场转业官兵新建点东大岗处于沼泽包围之中。为了实现粮食加工自给,他们专门组织了一支青年突击队,到三分场去抬石磨。8个人涉水几十里,硬是把巨大的石磨抬回了住地。
八五六农场的转业官兵农机具严重不足,他们就用人拉犁杖、人拉圆盘耙和播种机,进行翻地、整地和播种。有的地块,干脆用铁锹翻。四分场500多亩水稻田,就是一锹一锹翻出来的。 ……
让共和国无法忘记的是,北大荒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把无数金灿灿的粮食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使年轻的共和国得以茁壮成长。
透过漫长的历史烟尘,我们可以看到,北大荒人并非是由本地人口自然繁衍形成的,而
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在北大荒开发史中,除、港澳台外,来自祖国各地的转复军人、支边青年、科技人员、知识青年,前赴后继,一波又一波地向这片古老的荒原发起集团式的冲击,并最终征服了它。
在十分艰苦恶劣的环境下,靠什么将如此众多地域、众多层次的人群,凝聚在一面拓荒的旗帜下?
毫无疑问,靠的就是北大荒精神。在位于三江平原、完达山南麓的八五二农场,人们手指着一块绿色的土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当年开出‘荒原第一犁’的地方”。
我们兴奋的目光立即开始了搜寻,然而往昔的荒蛮早已变成绿色原野上生机盎然的养料。
这一犁,付出的是千万拓荒人火一般的热情和美丽的青春; 这一犁,翻出的是一个富饶、壮丽的“北大仓”。 如今,北大荒人建成了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农场群,形成了年提供上百亿公斤商品粮的生产能力,可以解决京、津、沪3个直辖市和三军指战员1年的口粮,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
北大荒垦区现有土地5.44万平方公里,是省的1.5倍。其中有耕地面积3600万亩,是浙江省的1.4倍。人均占有耕地19.5亩,是全国人均占有耕地水平的13倍。高度的机械化创造了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均产粮34吨,超过15个发达国家劳均产粮水平。
北大荒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历经10年雨雪风霜,精心培育生产的无公害纯天然绿色食品,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福建及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都成为抢手货。
他们有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等11家企业被列入了国家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他们已实现利税79.7亿元,跨入了中国500强企业行列。
2005年,更是北大荒人无比辉煌的一年。这一年,他们没有辜负党“祖国大粮仓,拜托黑龙江”的殷切期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 当我们来到兴凯湖畔,望着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望着表现老将军崇高精神的半身像,顿时,一幅感天动地史诗般的英雄画卷浮现在眼前,引发了我们对那些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片黑土地的一代代北大荒人的无尽怀念。 三
走出昨日的辉煌,创造新世纪的未来。机遇和挑战,困难和希望一同摆在了北大荒人面前,北大荒人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高举起北大荒精神这面旗帜。
2000年伊始,黑龙江省实施了“停止湿地开荒,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退耕还林、还湿”的生态工程。 “作为北大荒精神的传人,我们不但有责任把北大荒建设好,更有责任把北大荒的生态恢复好、保护好。把一个风光秀美的北大荒,还给历史、还给子孙。” 这就是新一代北大荒人的誓言。
当我们来到八五九农场,家庭农场主、知青葛柏林激动地说:“我当年曾和大家一起上山砍树开荒,欠下了一笔不小的生态账。现在,我已完成退耕还林1995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1/4。我今年59岁了,要在有生之年栽100万棵树。”
眼前,他亲手培育的一片片小树已经拔地而起,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还上历史欠账的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红旗岭农场场长葛怀安介绍说:“我们农场有6万亩农田是在湿地上开垦的,这些农田大都十年九涝。大前年,我们痛下决心,将其全部退耕还湿,并为此投入了1000多万元,
把居住在这里的两个生产队的居民全部搬走。为了北大荒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服从这个大局。”
闻听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看到那久违了的湿地景观重现,我们深切感到,科学发展观正在新一代北大荒人心中牢牢树立起来。
目前,北大荒全垦区已完成退耕还林近千万亩,退耕还湿4万多亩,植树造林2000万亩,森林覆盖率已上升至43%。野生动物物种也由5年前的168种增加到现在的224种。
随着大片大片湿地的恢复,昔日难得一见的天蓝水清、鸟鸣鹿欢的喜人景象又出现在眼前……
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这样延伸在北大荒人的脚下。
采访就要结束了,我们情不自禁地走进了刚刚落成的北大荒博物馆。那首旋律优美、脍炙人口的《北大荒人的歌》又在我们的耳边响起—— 北大荒啊北大荒,我把一切都献给了你。
你的果实里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里有我的血液。
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长眠在你的怀抱里……(刘少民 徐国春 赵国春)
北大荒精神新内涵
“艰苦奋斗”就是体现不等不靠,创造条件,追求卓越的自强不息精神;“勇于开拓”就是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自主创新,实现新跨越的豪迈气概;“顾全大局”就是体现大局意识、整体观念,在保障和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垦区自身发展的宽广胸怀;“无私奉献”就是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坚持诚信为本、合作包容,在互利共赢中实现长远发展的务实作风。 ----摘自隋凤富在总局(扩大)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