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的因素分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31卷Vo1.3 1 第8期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2015年8月 Aug.2015 中国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的因素分析 付晓丽 ,罗 栗 (1.成都师范学院,成都611130;2.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成都611731)米 摘要:就我国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中的传统教育固有的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封建保守 势力的抵制,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民众的逆来顺受,高昂的变革成本这几个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利于我国教 育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维新变法;教育制度变革;教育变革的阻力 doi:10.3969/j.issn.2095—5642.2015.008.103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5)08-0103-06 一、维新变法概述 界。”[ ] l9世纪末的中国是一个充满了民族悲情、不满 和反抗的时代。一方面,对于既成的世界秩序进行 反抗;另一方面,也对原有的中国内部的社会秩序进 行颠覆。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当时的民族危机更加激 化。维新变法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以“公车上 2、实力讲求西学,普遍设立新式学堂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光绪皇帝在《明 书”为起点,“百日维新”为高潮,“戊戌变法”为失败 告终。 归纳起来,维新变法的思想有:1、保障民族的独 立。维新变法者认识到只有进行改革,努力自强,才 能得以生存。2、主张变法。对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的历史和现状,他们意识到中国只有变法改革,才能 发展。3、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变革者认为,国家总 是富了以后才会强大,要富,就必须大力发展商业和 工业,使民族资本主义能顺利得到发展,使中国成为 资本主义国家。4、废八股,兴学校。把教育作为变 法兴国的主要武器,通过开办学堂,创立学会和发行 定国皇昭》中,宣示:从今以后,王公大臣,士学以及 庶民百姓,都要兼习中西学问。将各省、府、厅、州、 县现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 并鼓励绅民捐资兴学。中小学所用课本由官设书局 统一编译印行,造成一种‘人无不学,学无不实’的 局面。”_3 还开始了我国的师范教育。维新变法者 主张兴学堂,建立资产阶级教育制度,其根本在于教 学内容的改革。 3、设立京师大学堂 “以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为宗旨,光绪帝1898 年发布上谕,并规定京师大学堂为全国最高学府和 最高行政机关,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其教育方 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J。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为以后新学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4、派遣留学生 报刊等来宣传和培养官吏。 二、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的主要内容 l、废除八股考试,改善科举制度 康有为认为,“八股精通,楷法圆美”使知识分 子“废时”“无用”。“著自丙年科为始,所有乡会一 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D J自此,在我国 绵延1300年的科举制度得以废除。“使知识分子打 开脑筋,以新的眼光,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世 米收稿日期:2015-06—25 “在其维新变法时期,派遣留学生从单一的官 费派遣变成官费,自费等多种形式”_5 特别鉴于国 内开办新式学堂的需要,学师范的留学生占了很大 比重。这批留学生回国后很多人从事教育工作,对 我国教育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维新变法时期,大办新式学堂,大量翻译 西书,出版新报刊,并采用比较通俗流畅的文体介绍 作者简介:4-i-晓丽(1979一),女,四川资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及研究; 罗栗(1985一),女,四川渠县人,实习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103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8月 和宣传资产阶级的文化教育及各国史学,还大力提 倡科学,号召学习声、光、化、电,鼓励科学实验,奖励 创造发明;而且开辟了新史学、新文学、新闻学,以及 自然科学的新领域,促进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发 展。 所以把教育作为变法的武器,也在某些层面反 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 三、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的因素 读书救国,教育兴国一直都是中国人追求的目 标。《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 至然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 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至 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归纳起来为《大学》中的 分析 (一)传统教育固有的模式 《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认为:“中国教育传统 有几千年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封建主义的教育 传统与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教育传 统。” ]1们 位本文所界定的“传统教育”为与中国传 统教育相伴而生的中国近代教育以前的教育,即封 建主义的教育,和当今教育界与素质教育相对的传 统教育不同。 1、传统教育的基本教育思想 (1)教育价值观: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把教育作 为立国之本 中国历来重视教育,把教育看成民族生存、国家 安定的命脉。《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 党有庠,术遂,有序,国有学。”从中可以看到,在西 周时代已有完整的教育体系。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很 少见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大师孔子首开私学之 风,各家各派也相继设馆收徒。儒家文化特别重视 教育立国。《学记》主张“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并 希望通过教育“化民俗”。不过,此时的教育为封建 统治服务,使民众接受这种教育,这种文化,并习惯 服从这种统治。 “礼,是黄河流域贫乏的农业社会的特殊的政 治现象。农业社会的特点是积累慢而损耗快。汉初 四代(不计高后)的积累也不敷汉武帝一代的损耗。 唐初近百年(以高宗即位统计)的积累也经不起一 个“安史之乱”的折腾。开源既难,节流便尤显重 要。且要在人群中保证一部分过得好,大多数又能 心安理得地承认这种现实,以望实现政治与社会的 稳定。‘礼’便是最便捷的手段。” “‘三纲五常’是我国新儒学的核心。”【6 JlH读书 救国,教育兴国一直都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自隋 唐开始设立科举取士之后,科举榜上有名,便能改变 其个人甚而其裙带关系的身份和地位。“学而优则 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该时期 的民众愿意接受教育的动机的真实写照。 104 “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的教 育价值观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进而影响 中国民众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 性格、心理特质、风俗习惯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2)教育目标:圣人君子 《孟子・告天下》日“人皆可以为尧舜”,意思是 说,只要通过教育,修身养心,从而达到圣人、君子的 境界。关于“圣人”的描述,苟子在《荀子・解蔽》中 说:“圣也者,尽伦者也。”董仲舒也在《举贤良对策》 中讲:“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关于“君子”的 理解,孔子在《论语・里仁》里说:“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论语・卫灵公》里也这样描述:“君子 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 哉”;《为政》中说:“君子同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同”; 《颜渊》中说:“君子不忧不惧。” 的确,以圣人君子为培养目标的教育传统,强调 道德修养应成为每个社会成员自觉的选择和实践, 追求人在道德上的完美。这样的教育观在中国历史 上也培养了不少忧国忧民的人才。 (3)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统治者 使用经学治世、学校育才,朝廷取士都以经学为重要 标准和重要内容”_8 J,考试内容历来是教育内容的 指挥棒。而当时的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 (4)教学方法:经院主义 一般以科举功名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是靠死记 硬背一些经书、古典及各种诠释,只灌输知识的结 果,而不注重解释求知的过程。经院主义的教学方 法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给他们的性格造成深远的影 响。 中国传统教育是改变个人地位的手段,其伦理 精神把人束缚在家族的伦理关系之中,思想被严重 第3l卷(总第270期) 付晓丽,罗栗:中国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的因素分析 禁锢;轻自然科学和应用技术性的内容,阻碍了近代 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使学生养成了一种脱离实际、不 讲科学的心理趋向。死记硬背的经院主义教学方 法,只能压抑个性,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人才。维新变法时期,一些资产阶级变革 者试着剔除封建教育的内容和奴性的培养,但收效 甚微。 2、传统教育的基本特点 (1)政教合一 中国历史上明确记载,从西周开始就设有官学。 政教合一的明显特点就是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 科举制度就是最好的体现。长期以来,教育成为阶 级斗争乃至政治斗争的工具。当然,此时教育的意 义也与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了。 (2)重伦理道德 《学记》日:“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说文 解字》日:“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 善”。《中庸》日:“修道之谓教。”从这些释意里可以 看出教育都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的,也反映了 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在当时社会中,“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是最高的道德理想。 尼采说,“道德乃是骗术。”_9 他认为,“道德背 后藏着三种权力:群畜反对强者和独立者的本能;受 难者和败类反对成功者的本能;平庸者反对杰出者 的本能。” 】8 道德的力量在教育制度变革中,充当 了其进程中隐形的阻力。 (3)重经典轻技术 “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英国人李约瑟曾经这样 问:“为什么历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发 展水平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而近代科学非但 没有在中国产生,而且中国的近代还大大落后 了?”[61115当然,答案不是一两句话可喻清楚的。中 国古代虽然有过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但科技的运 用却不受重视,四大发明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 程,但却未能在中国本土发扬光大。主要是因为作 为传播方式的教育并没能起到很大的成效,沿用的 是诸如父传子,师传徒的原始形态的教育形态,因此 古代许多的科技知识和生产技术未能流传至今。 (4)经院式的基础知识的传授 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选士制度造成了中国教育历 来重视背诵记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使中国的教 育一直都承载着巨大的惯性。“本尼迪克特认为 ,‘模式’(pattern)本身就是一个行为心理学的概念, 不同于德国文化哲学家的‘类型’(type)”【1),也就 是说,模式已经潜移默化地深人大众之心,并形成了 一种思维习惯、定势。叔本华认为,“惯性作用于物 体——只要这些物体是因为机械原因被推动起来 ——正好等于习惯力量之于被动机驱动的生物体。 我们纯粹出于习惯作出的行为,的确不是出于某一 个单个,具体在这种特定情形下发挥作用的动机的。 在做这些行为的时候,我们确实没有想到这个动 机。”¨训惯性作用于人的时候,使人不由自主地循规 蹈矩,并且稳定地保持着这种状态。这种教育惯性 在新的教育制度面前也依然还有很大市场与生命 力。阻碍着新的教育制度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内传统都是一种巨大的保守 力量。”[11] (--)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优越感 “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优越感主要体现在‘中国 中心主义’的思想。中国历史悠久,制度完备,地位 崇高。中国的历代皇帝都认为中国是天朝,处在世 界的中心,视其他的民族为蛮夷,并认为他国都应该 向中国学习。” 儿 利玛窦曾说:“他们不知道地球 的大小而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的各国只 有中国值得称赞,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 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其他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 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 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 的。”( ’ 然而,也是“利玛窦绘制的《山海舆地图》运用 西方精确的经纬度制图法,才使中国人知道世界有 五大洲,中国不过是世界的一小块,打破了中国人的 ‘天圆地方’的观念” 引,同样也打击了中国人的夜 郎自大、中国中心论。 维新变法时期不是我国首次认识西方,不过在 我国教育制度发展历程上却是很重要的一次。那么 这个时期带给中国的教育是什么呢?“从西方传人 的《几何原本》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维 方式。” 副当然,新的思维方式指导新的行为,维新 变法时期的教育制度变革就是很好的证明。但,中 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使得维新变法者在宣传其“新 学”时,又常常摆脱不了经学的熏陶,不能摆脱儒学 经典的束缚,常常采取异端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教 育制度变革的具体实施上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 (三)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围绕着农耕 经济这一核心的,它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特征,言 必三代周孔,成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特 】05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别是当社会进步、经济变迁之时,守旧派人士总是怀 念三代的井田制度和力耕自足的生活境界,所谓匹 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臬。田野辟,麻 臬治,则上下俱衍,何因乏之有矣。”(《盐铁论・园 池》)。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 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_1 J2 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 度的变革是围绕着如何挽救民族危机进行的。但 是,封建保守势力正顽强地守护其利益,巩固其统 治。丁伟志和陈松认为,“历来发生社会变革时,对 改革的震撼程度最敏锐的往往不是改革的支持者, 而是改革的反对者。”【1 封建制在中国存在有上千 年的时间,其中也经历了王朝更替,饱受风雨,已具 有较为完备的组织、周详的制度与详备的法规政治 的机构。教育制度作为“国家或政府以政令的形式 所确立的教育活动的准则和规范体系,它是规范和 调节人的教育行为与关系的准则”_l 。维新变法时 期的教育制度的变革,必然会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 以及其利益团体背后凝重的封建文化,也必然会招 来专制制度的卫道士进行抵制和攻击。比如说,奕 勖在其批驳康有为关于设制度局的意见中,写到: “为政之道,不在言多。墨守成规,固无以协经权; 轻汉旧举,亦易以滋纷扰。”¨ 维新变法时期,封建 保守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可法”,谨循“万世不变 之法”,维护“三纲五常”“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孔 子的“述而不作”是他们立命的宗旨。封建保守势 力对于教育制度变革的阻碍,实质上是反对宣传和 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以稳固其统治。 尼采说:“一切意义都是权利意志。”_9 在教育兼具 筛选人才的功能时,其教育制度制定的主宰控制,更 隐藏着庞大的利益之争。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制度 变革是一场革新与守旧,进步和反动,控制与反控制 的斗争。当一场教育制度变革有了利益团体的参 与,其道路实施的艰辛不言而喻。 (四)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的中国,开始出现一批 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并以投资这些企事业的向资 产阶级转化的官僚地主和商人为阶级基础,形成了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这个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 级力量,同中外反动势力既有矛盾,又有瓜葛,既怕 列强瓜分,又怕农民革命;既要维护其自身的阶级利 益发展资本主义,又不敢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 路。他们幻想效法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也想效法日 本明治天皇维新的办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半 】06 2015年8月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把胜利的希望寄托 在居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光绪皇帝身上。在亡国灭种 的危机下,皇帝要有所作为,恩格斯说:“主要人物 ……的动机不是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 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8] 甜然而,光绪皇 帝生在深宫之下,却无实权。 欧洲的资本主义的产生都经历过简单协作、手 工工场和机器工业三个阶段。然而,中国的资本主 义,却没有条件经历这三个阶段,其原因是列强的入 侵斩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中国的资本主 义失去了正常的发育土壤。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直接从机器工业产生的情况表明,它不是自然产生 和发展的,而是世界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入中国 造成的。这就使得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缺乏雄厚而广 阔的基础,造成它力量的微弱。 也可以认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出现是“由于现实 世界中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同他们在社会制度中所养 成的那种不平衡的,混乱的,有时不恰当的态度背道 而弛的。因此,在一些国家中,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 种文化的,乃至政治的问题。这时候,青年们便团结 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的,自足的集体,来寻求一个具 有新价值的新世界,这个世界最后可能从‘寂静的 文化’和压迫中产生出来,从一切社会经济和教育 的统治机制中解放出来”_1 ,因此中国的资本主义 文化表现出既先进又野蛮的双重性格。在凝重的中 国文化的引领下,民族资产阶级显得极其渺小,在这 次封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对决中,无疑,民族资 产阶级是一个小团体。“每个处于战斗的小团体 (乃至个人)都千方百计说服自己,‘我们具有良好 的审美,良好的判断和我们自己需要的美德’,斗争 迫使其具有这种对自我估价的夸张。” 民族资产 阶级的这种对自我夸张的估价,使得其在教育制度 变革的实施中,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他们的价值 认同又与一般人存在差异,其革新的进取精神和惊 世骇俗的举动也为因循、保守的世俗所不容而遭非 议。“因坚持与一般利益相反的保存利益而陷入孤 立”¨9jl∞就让本来就势力很单薄的民族资产阶级在 实施教育制度变革中更是举步维艰。其欠理性的行 为也折射出,民族资产阶级理论的不成熟,即对中国 社会的性质、阶级状况、政治斗争的阻力和动力盲目 无知,并没有完全按照实际情境去设计与推行,反映 出他们的软弱与无力。当然,“不成熟的理论,是和 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 适应的。”[18] 第31卷(总第270期) 付晓丽,罗栗:中国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的因素分析 (五)普通民众的逆来顺受 儒家文化影响了大多数民众,“并为他们所接 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以及行动指南,“其道德试图制造人的自豪 感”¨ J27 ,当民众以道德为标准时,心甘情愿,心安 理得,并“高尚”地去实践这些所谓的美德,大概是 因为“道德本身是无可争议的”。马奇和西蒙曾说: “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其优先考虑的是使现行方 案延续的主张。”_1 ]2明说明人或组织在遇到变革时, 首先表现出的是看不惯、不满意、抵制、反对,甚而是 群起而攻之的,这都源于人的天性。《学会生存》指 出:“人类的天性一方面渴望安全,同时另一方面又 喜欢冒险。因为渴望安全,人类便要寻求掩蔽之所 ……人们一般认为,人类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所付出 的代价无比高昂,因为在从事这种创造性的工作时, 人们要拿出他的全部能力,但寻求安全的代价就比 较节俭。”[20 马克思说:“那些不感到自己是人的 人,就象繁殖出来的奴隶和马匹一样,完全成了主人 的附属品,世袭的评价就是这个社会的一切。这个 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它现在 这个样子,就是它本身所感触到的样子。他们认为 自己就是他们所知道的那个样子,他们骑在那些只 知道做主人的‘忠臣良民,并随时准备效劳’而不知 别的使命的政治动物的脖子上。” 在封建保守势 力与民众的比较中,民众无疑是弱者,而封建保守势 力是强者。“弱者为了生存,而趋附于强者。他们 想求得安身之所,可能的话,同强者合为一体。” 心1]封建社会的民众是小农的集合,马克思形容道: “由于每个小农彼此之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由于 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形成任何的共 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 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因此,他 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无论 是通过议会还是国民公会。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 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 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 的政府权利,这种权利保护他们不受其阶级侵犯,并 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 小农无力自保,他 们不得不把自己的责任寄托在其他的阶级上。无 疑,封建势力是他们的代表。在这次教育制度的变 革中性,“进步”使民众更加无自主性;“强者”与“弱 者”的分歧,造成了民众最终和封建保守势力合二 为一。 (六)变革的高昂成本 教育制度规范着教育体系中的秩序,当一种新 的秩序代替先前旧的秩序时,必然面临着原机构与 规模的重构,即意味着出现一种新的教育投资机制 和新的教育成本。尼科罗・马基雅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在《君主论》中指出:“必须想到,没有什 么事会比建立一种新的秩序更加困难,更可怀疑其 成功,更加危险。因为改革者会碰到形形色色的敌 人,他们可能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也可能是既想 从新的秩序中得益,又害怕改革敌对者的半心半意 的支持者,还可能是掌握了对他们有利的法律的人 以及从不会真正相信任何事。因此,改革者危机四 伏,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攻击。对改革有敌意的人 鉴于改革信徒们的狂热而攻击他,而其他人则半心 半意地保护他,这样,夹在这两者中间的他就冒着极 大的风险。”L22 这是对改革而言,对于教育制度的变 革仍有启示意义。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制度变革在 历史上,是必然与偶然结合的结果。在整个实施过 程中,教育制度的变革者在应对阻力与危机时,显得 “随机应变”。因巴、哈德达德等学者曾指出:“风险 是创新固有的一部分,当通过随机应变进行创新时, 风险就更大了。” U_ 一般说来,教育制度变革的风 险更昭示着,教育制度的变革比继续原来的教育制 度成本要高许多。因为人天性中的惯性心理,会使 得他们不愿意进行新的投资。迈尔斯也写道:“由 于无法精确测量结果,教育组织往往强调降低成 本。”_2 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本不只是资金上的,还有 时间及其他资源,并且大多数都属于沉没成本。教 育制度的变革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教育制度的一种创 新,历史上的许多事实都可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一 个看起来不管规划得如何好的创新项目,其结果都 是不确定的,都具有很大的变数。这不论是对于国 家还是个人,亦或是项目本身都是一笔高昂的成本。 其成本之高不是能光靠言语与数字就能确算的。另 外,当教育制度变革的代价涉及传统或者被认为神 圣不可侵犯的特色时,这种代价更是不能接受的。 诸如,“许多对母校一往情深的老一辈人可能宁愿 看着学校在原地焚毁,也不愿意看到变革传统而成 为一所大学预科学校。就像,身处在体育运动具有 狂热需求的社区,却企图去淡化学校的橄榄球运动, 这种蠢事只有受虐狂似的校长才会去做的。”L20 当 时贫穷的中国是绝对不愿意承担这个不知道效益的 风险投资的。 尽管维新变法期间,“戊戌政变”恢复了旧的教 育制度,然而“旧藩顿决,泉涌涛奔”_2 ,统治者颁布 107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8月 旧教育制度的命令仅几年,由于大势所趋,又不得不 在20世纪初正式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教育 制度。 [8] 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第2卷)[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5. [9] 尼采,著.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3.张 念东,凌素心,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O] 叔本华,著.叔本华思想随笔[M].韦启昌,译,上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6. 当然,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制度变革中的阻 力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力量。在其实施中,遭到来自 诸多方面的抵制,然而,正如罗斯曼、科比特和费尔 斯通所指出的,抵制常常是一种“对规划和实施均 属拙劣的革新所作出的理性防御” J。它对于中国 文化的保存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本文对于我国维新变法时期教育制度变革阻力 的因素分析,只是对历史的再度思考,回顾历史时期 的教育制度变革,去试着寻找那些阻碍变革的因素, 并对其进行分析。假使这些阻力不存在,今天的中 国教育制度又是怎样的景象。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注释: (1) 转引自尹继佐,主编.当代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26.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 [12] 刘炜.中华文明传真(9)[M].上海:辞书出版社;香 港:商务印书馆,2001:146—149. [13] 白利民,编著.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间的教育思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4] 教育部高教司组,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5] 丁伟志,陈松.中体西用之间[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5:78. [16] 李江源.教育制度:概念的厘定[J].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版),2003(1):30. (2) 转引自何兆武,校.利玛窦中国札记(上册)[M].何 高济,等,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81. [17] 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z] .北京:中华书局,1958:8.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5:283. 参考文献: [1]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1961:66.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 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比较 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7. [2] 范瑞祥,训筱霞.中国历史全书——中国近代维新变 法[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 [3] 朱有辙.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442. [20] E・马克・汉森,著.教育管理与组织行为[M].冯 大鸣,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07.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65:411. [4] 朱有明.中国近代学制史料(上册)[M].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1983:602. [22] 丹・E・因巴,著.教育政策基础[M].史明洁,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33. [23]Mmthew Miles.Innovations in education:Some general— izations[c]//Matthew Miles.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64:635. [5] 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60. [6] 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 版社,2004. [7] 顾肃.理想国之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2 [24] 梁启超.戊戌变法(二)[M].北京:中华书局,25.  ̄nalysis of Factors of Resistance of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in the Pedod of Hundred Days Reform in China FUXiao—li.LUO (1.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1130,China; 2.Chengdu College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1731,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factors of resistance of educational system Rearm in the period of Hundred Days Re— form in Chinafrom the aspects of ifxed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system,sense of superiority 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re— sistance of feudal conservative force,weakness of national bourgeois,the public submission and expensive refornl costing hoping to be beneficial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g educational system. Key words:Hundred Days Reform;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resistance of educational reform (实习编辑:钟婧怡责任校对:安断) 1O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