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篇・教学反思 浅析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杨宝峰 (辽宁省锦州市锦州中学语文组) 摘要: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文言文,就如同掌握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就能打开其中蕴含的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藏。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探索文言文的授课模式,提炼总结好的方法,教好高中文言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阐述了语文作 为一种工具,兼顾了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性。语文不仅是语言的载体,还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者。在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还要承担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充分发挥文言文教学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中 的特殊功能。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言文教学;继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高中文言文则是优秀文化知 在屈原、陆游、杜甫身上,理解传统的爱国主义;从苏轼、李白、白 识的集中体现,是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但是在当下的文言文教 居易身上,明白乐观、旷达、豪放……通过不断的积累,最终形成 学课堂上却存在所谓的“功利主义”,过分强调高考所考内容,而 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忽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钱梦龙老师曾形象地指出:“文言文 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 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点,引导学生爱上传统文化,从而传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欣赏古文的兴趣,是引导学 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 传统文化 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 生走进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对传统文 还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 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前提。在文言文教材中,涉及了 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青少年 中国古代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有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 却很少愿意主动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却越来越热衷于外来文化, 看美国大片,过洋节,哈日哈韩……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我 诸多内容;有古文文体、汉语修辞等语言学知识;还有古代的姓氏 名号、车马宫室、官职、服饰、礼仪、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 知识。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去学习古代文化 知识,这样就会水到渠成,最后能够完全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 另外教师要加强引导,抓住古文中能够震撼师生心灵的节 点,从而使学生能够与古代文人有心灵相通的时刻。真切地感受 们已经落后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一定要把保护和弘扬民族传 统文化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课堂上继承 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呢? 一、教IJiliN用好高中语文教材,在学习古文中完成好传承优 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形式多样、思想 作者的喜怒哀乐、良苦用心和他们的崇高道德品质。在学习《陈情 博大精深,高中语文教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表》中,教师讲解的时候可以联系现实,从学生对于自己长辈的感 再与李密对于祖母刘氏的感情相联系,感染和触动学生, 其中的文言文内容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容的结合体。不仅有 情人手,传统美德、传统人生观、价值观、传统爱国主义,还有智慧的哲学 最终使学生明白“孝”的感人力量。 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开拓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字形态。教师应该利用这些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来教育、启发学 的渠道 生,帮助他们明理懂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明白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仅仅在教材中去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不够的,教师应多鼓励 学生广泛涉猎课外文言作品,不求精,但求广。在阅读中提升学生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阅读篇目。做 好阅读笔记,同时还可以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互通有无。教师要及 时解答学生在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学无定法,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有侧重地去渗 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等经典的史学 作品,还有《诗经》《论语》《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 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教师要利用好这些作品,如教 授《论语》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观点,这对于高中生加强自身 不断进行创新,让文言文教学课堂不再死气沉 修养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应该重点展开讲解。在《劝学》和《师说》 透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中,重点强调勤学、尊师的美德,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 沉,化的教育。李密的《陈情表》则提出了对亲人的“孝”和对国家的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教材中的古文来造就学生的优秀品 最终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 “忠”,教师要辩证地讲授两者之间的关系。《苏武传》则提出了传 格,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统的爱国主义,要让学生理解并践行这种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感 受苏武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蒙.论高中文言文中的传统精神文化教学[J].东北师范 在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好现有的文言文,有侧重点地宣传优 2003.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发挥其“工具性”作用。还应该提倡在传统文 把视野放宽,不要局限于课堂之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2013. 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发挥作用。让学生 大学学报,・编辑李琴芳 124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