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
周亚莉赵晓燕
兰州730070)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
[摘
要]翻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便是教学内容的建设,教学内容涉及课程设置的
问题,本文针对我国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提出课程内容设置改革的必要性,依据社会时代的需要和职业能力需求对翻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提出建议。
[关键词]翻译专业;
[H315.9中图分类号]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A文献标识码][1672-8610(2013)08-0037-02文章编号]
不足;笔译课所占的比例相对偏低;双语基础课设置过多,缺乏交叉性;文化背景课的开设不够普及;各类课程之间的平衡性和系统性方面有所欠缺。
二、翻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在2010年5月召开的首届全国翻译专业院系主任高级论坛会议上,复旦大学外文院的博士生导师何刚强教授做了“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的若干探索与体会”题为的专题演讲。在此次演讲中,他提出,一个优秀的翻译人才必须符合五个———“双语功底扎实、条件国学基础略备、杂学知识广博、思。并指出,“翻变能力灵锐,能派得上用场”所有翻译院校的。师资设备及教材编撰都该服务于这一思维”译培养方案、
,“双语功底”在他看来和“国学基础”是一个优秀的中国翻翻译人才的首要培养目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两大基本素养,
标就是培养汉语和一门外语,且两门语言都熟练的平衡双语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和思想经典有基本了解与涉猎的翻译人员。
目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外交流与日俱增,各行各业在对外宣传和引进先进技术和文化方面的任务也都比以前大大增加。但是训练有素的翻译人才奇缺,造成目前我国翻译领域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的出现。从长远的经济文化发展看,中国要进一步走向世界,需要大批高等院校外语专业特别是英语专业为国合格的翻译工作者,
家输送这方面的合格人才责无旁贷。因此如何完善翻译方向的课程体系是我们每一位翻译教学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设想。课程体系应该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和通用性。著名学者王克非曾建议,硕士研究生的翻译教学可以分成五种类型的课程:
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翻译专业,这是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发展的一件大事。在这种形式下,明确我国翻译学科建设健康发展的方向,认真制定翻译学科建设规划,建立科学合理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当务之急。
一、翻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现状
国内翻译教学和翻译课程设计的研究空前繁荣,也取得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各方面条了实效和成绩。当然,
件的制约,课程设置方面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些地方都有待改进。许多翻译系和设有翻译方向的英语专业的而本科翻译教学随意性很大: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师资而定,不是依据专业需求而定,忽视了翻译学的学科特点及学生与社会的需求。
众所周知,课程以培养方案为指导。由于学科定位较晚的原因,国内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翻译知识和技能,能胜任外经贸、外事、旅游、涉外企业等部门工作的专门翻译人才。翻译专业不但要培养会做翻译的人才,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译审编审的能而现阶段我们培养的翻译人才,包括整个外语人才都存力,
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学生的母语水平差、双语跨文化能力不足、跨学科知识缺乏、计算机还有翻译辅助软件设备操作能力差等问题。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母语理解能力和外语写作能力都不具备,就谈不上从事翻译职业的问题了,也无法研究翻译问题。
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的内容,但是,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是以培养目标为宗旨,有一定的随意性和欠科学性。口译课程、双语转换技能课程、信息课和其他关联课程略显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0024)、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度校级重点教学
研究项目(2011014A)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周亚莉,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
赵晓燕,女,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37—
翻译研究
翻译实践40%;翻译理论与技巧10%;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研究10%;译作研评15%;中外文阅读10%;还有15%留给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符号学、文体学、跨文化交际学和外国文学等选修课。
[1]36
周亚莉赵晓燕/论翻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院系在课程设置上打破英语专业的藩篱,
的专业课进行学习,那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原理、术语、文体等就会非常熟悉。这样学生在做翻译实践时就可以用专业术语和文体准确的表达和理解,不会出现讲外行话的情况。同时,随着网络的发展,必须增加和网络、计算机使用有关的雅信等翻译软件的使用。课程。例如翻译软件Trados、
翻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其中关键的问题之一便是建立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办学目标的新的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确定后,教材的编写也必须相应进行修订,如综合翻译类的教材应包括英汉、汉英翻译,题材可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新闻、体育、艺术、教育、风土人情、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实务翻译类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如产品说明书、商业信函、商务合让学生了解实用性文体,
同、旅游宣传、广告文案、科技文献等的格式、句式与词语的特点,以便学生就业后,能很快胜任自己的工作。国学、跨学科类的课程教材则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的现有教材。
三、结
语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型及其所占比重应该如何认为本科翻制定呢?笔者在分析了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后,
译方向的课型设置可从如下角度考虑:翻译理论:5%,翻译技巧:10%,翻译实践:25%,文化课程:10%,汉语课程:10%,译作研评:5%,语言学:5%,高级英语及阅读:10%,高级英语写作:10%,选修课:10%。根据该课型设置比例,学生在修完基础英语课、双语文化课程、双语语言技能课、思想政治课后的三年级开始就应该加翻译专业方面教学的比重,注重学生翻译职业能力的培养,结合完成本科基础阶段学习任务的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翻译方向的课程可分为专业必修课、翻译实践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其中专业实践类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修必修课又分为笔译和口译两个方向,课。
其中,专业必修课设置如下::《翻译理论导读》;翻译理论
:《英汉对比与翻译技巧》;翻译技巧
:《译文评论与赏析》、《翻译鉴赏》;译作研评
:《英国文学讲座》、《美国文学讲座》;外国文学
:《高级英语》、《高级英语阅读》、《高级英语写高级英语;作》
:《中级笔译》、《笔译实翻译实践类必修课:笔译方向
》、《专题口译》、《笔译工作坊》;口译方向:《中级口译》、训
《口译实训》、《专题笔译》、《口译工作坊》;
:《商务翻译》、《外事翻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设置如下
》、《旅游翻译》、《新闻翻译》、《科技翻译》译等,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志向限选两个专业。
另外,对于有志致力于翻译学研究的同学,学院还可开设语义学、语用学、句法学、符号学、文体学、跨文化交际学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以供学生选修。
除了这些常规课程以外,应该依据我国的国情,在翻译本科阶段还应该增设一些能够提高学生母语能力、国学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的课程,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典籍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级汉语写作、中西方文化、中西方哲学等课程。当然也可以有选择性地开设数学、演讲与辩论、计算机应用、媒体传播等课程。另外关于翻译职业管理的课程,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输,如各种翻译软件的应用、术语词典的知识等。
课程体系的设计具有全局性意义,它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体现,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只有制定了与社会的需要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例如香港的翻译课程设置有几个共同点:注重实务翻译技巧的训练;注重双语研究(包括普通话的训练);重视相关学科知识。学科的特点,因而也就具备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础。这些课程设置体现了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当然一个人不可能精通所有专业,两个还是会有效果的。如果学校
翻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其中关键的问题之一便是建立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办学目标的新的课程体系。本文对翻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一方面肯定了翻译专业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年的发展中取得的进步与成绩;另一方面分析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所表现出的欠科学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立足于当今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目标,对翻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建设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对实践教学实施比重突出的本科三、四年级的教学内容建设进行了设想,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就这一方案实施所需的前期教材制定、选取等方面给出了粗浅的建议。当然,位于世界翻译教学体系的中国翻译专业教学应该立足于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同时汲取不同文化的养分,放眼世界翻译教学以及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不断学习、不断完善,为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
1999.
[2]陈姝,张艳.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汉文化课的需求分
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析[
[3]贺学耘.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体系现状及其调整对策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5).
[4]J].中国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
2006(5).翻译,
[5]J].文学教育,任月花.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2008(7).
[6].河北大学,袁世超.当今翻译教学状况与优化策略[D]
2009.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