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教学设计

来源:尚车旅游网
备课人 课 题 授课类型 学 科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上课时间 19*谈创造性思维(罗迦·费·因格) 新授课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创意阅读,拓展补充文章的事实论据,培养探究和创造能力,不断提高阅读水平。 3、学习本文的说理方式,体会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本文作者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可重点加以体验感悟。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授课班级 1、用游戏的方式引出课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设计一组与语文有关的游教学目标 戏,既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又暗合文章题目,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文本的学习。 (含知识2、用问题的方式走进文本,学生容易理清思路,激活思维,避免了学一般议论文与能力、过程与方时的枯燥。在阅读中,老师可引导学生精心挑选一些感兴趣的课文中作者的主张、观点,法、情感、并以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生发探究,把握要旨。 态度与价值观) 3、用对话的方式学习运用,能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交流,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还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培养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延伸的方式联系生活,运用课文学到的知识,鼓励学生用搜集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课文中的某些观点,为课文补充拓展事实论据。同时给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践的机会,确定自己的课外探究课题,开展科技创新和创造发明活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提高实践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所必需的基本要素。 2、学会最广泛地积累和运用知识,学会多角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1、熟读课文,积累词汇。 教学 重点及 难点 教学难点 教法方法 学法指导 教学重点 2、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 3、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理清思路,感受文章以摆事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 2、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讲授法、分析引导法、诵读法 1.预习,利用工具书将自己不认识的字标上注音。 2.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用红色 线标注。 教法 学法 教学 准备 教师 学生 制作PPT课件,搜集课文朗读录音,开展辅助教学。 1.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中的生字、新词等问题。 2.回忆并搜集读过的描写“求异”“独创”“创新”的诗文。 课时安排 拟授2课时 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检查情况 1.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中的生字、新词等问题。 2.根据教材“预习”的要求,完成预习任务。 1.朗读课文,抽查字词。 2.交流搜集到的诗文,谈自己的感受。 3.课堂学习中随时抽查或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教学过程 旁批 一、导入新课 正如古诗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答案也多种多样。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因 素,使我们在解决事情的方法上也不止有一种选择,那么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思维突破常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写的一篇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检查预习 1、交流作者作品情况。 2、检查字词 (1)给重点字注音。 汲取( )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2)词语解释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已变成性格的中心,难于或不能改变、减少或消灭。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举,向上托。 持之以恒:长久的坚持下去。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的样子。 让学生来选择,并说明理由,激趣导入。 检查预习,完成情况不佳。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3、复习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论据又包括事实论据,理论(道理)论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 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论述的中心是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引导学生分段 第一部分(1~2):用四个图形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对几种不同答案都具有合理性的分析,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事实 第二部分(3):由数学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问题,指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4~12):引入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并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以及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的依据 第四部分(13):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只有具备几个关键性的要素,就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四、重点段落研读,文句和写法赏析 (一)阅读第3自然段 1、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2、文段中有一句话指出了“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的危害性,请找出这句话。 放朗读录音。 整体把握能力较差。 就会止步不前。 研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明确: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写法,赏析重点词句。 3、将三自然段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明确:在“因此”之前划开。先细致分析,后得出结论。 4、三自然段末句中的“这一点”指代的内容? 明确: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二)阅读第4自然段 1、寻求第二种答案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创造性的思维 2、“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一句中“总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总是”强调了“富有创造性的人”都这样“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识”,无一例外,如果删去了就没有强调的意味,表示的范围也不明确。 3、段中“这种情况”指那种情况? 明确:渊博的知识随时都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 (三)第7、8自然段 1、第7自然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明确:举例论证,列举了古登贝尔克将原来两种毫不相干的两种机械组合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使用的是例证法 2、第7、8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举例论证。更有力的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3、第4-8自然段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创造性的思维必须的要素是有渊博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 (依据5自然段的第一句,六自然段的4、5句提炼概括作者的观点。) (四)第9-11自然段 1、读第9-11自然段,中标出有些人自我压制的原因和非凡才能产生的过程。 明确:我不具备创造力。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他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2、“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取的就能获 (“这”指代的内容一般在前文,并结合该段内容作答) 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一句中“大多数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说的是还有少数情况例外,而不是“在所有的情况下”,它充分体现了作者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五)第12自然段 1、找出12自然段中的一对反义词,说说这样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小——大。作者用鲜明的对比,意在强调留意细小的想法的重要性。 2、为第12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明确:这样的事例很多,如 牛顿看到苹果落地产生灵感,创立万有引力学说。 瓦特看到沸水产生灵感而发明蒸汽机。 3、第11、12自然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任何人都有创造力,要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一个创造性的人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特点——自信。 4、作者认为“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并非轻而易举”,作者接着又说“非凡的灵感产生于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你认为这两种说法矛盾吗? 明确:不矛盾。因为这些非凡的灵感不是随便产生的,是经过长期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它导致了伟大的发明。因而“并非轻而易举”,而“极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是产生“非凡灵感”的基础。 5、你认为自己自己是否具有创造性呢? 明确:我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比如,证明几何题时,我采用的方法总与老师和同学们的不一样,而且很简洁。 6、“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的人”这句话中的“这些”指代的内容? 明确:保持好奇心,锲而不舍的把它发展下去。 (六)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如何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 重点词句把握。 小结。 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同样,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创新精神,才是一个有活力的民族;一个国家具备了创新精神,才能够长盛不衰,新旺发达。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罗迦·费·因格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相应作业。 2、课外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预习第20课《创造宣言》。 不满足一个答案 激发 寻求第二种答案 需要 创 造 性 思 维 必备 学识 活用能力(关键)(举例论证)恒心和毅力 得出 具备几个要素,任何人都会拥有创造力(结论) 教学后记: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