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低年级阅读兴趣的培养

低年级阅读兴趣的培养

来源:尚车旅游网
低年级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就是对事物的喜好,并从认识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中获得乐趣。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有利于使学生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的阅读心理状态。从年段目标来看,低年级(1至3年级)阅读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识字、朗读,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着手,同时加强,有效配合,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读出快乐,逐步养成乐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以课文阅读为核心,打牢阅读基础

低年级阅读的重点是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最好能读出感情;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认字学词,积累语言。此外,还要培养读书习惯,习得初步的读书方法,体现正确价值观的引导,由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的指导过程和学生练读的过程,最后练熟,读出感情,读出兴趣。

一要读正确。由于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基础较弱,阅读困难较大,在进行阅读教学前要做足准备工作,让学生把字识准、读正确,让后把词读准,再到读正确一句课文,循序渐进到一个段落、一篇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多领读少自由读,给学生读完的信心。同时,教师要创设有趣的阅读情景,如“小熊迷路了”等,让学生通过帮助别人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饶有兴致地自由读课文,碰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读

— 1 —

课文,正音。这个环节的读书主要是读正确,字音读准,不掉字,不添字。

二要读通顺。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如“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像指南针一样能辨别方向的好朋友呢?默读课文,思考。然后最喜欢哪个好朋友就找到相关的段落多读几遍,再读给小组同学听。这一次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并互相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直至把课文读通顺,流畅。

三要读明白。就是要读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文章的理解,虽然是低年级,这一步必不可少,否则就会走入泛泛而读的误区。这一步不是分析课文,而是根据课文具体情况,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帮助学生去感悟语言。如老师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课文读顺了,现在能帮维尼找着回家的路吗?”老师这里有一幅图,中午的太阳当空照,谁来找一找小熊的家在哪个方向?语言文字化作生动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老师现在就是小熊,谁告诉我怎么回家呀?”学生兴致勃勃,争着告诉小熊怎样根据太阳和树影找到北方。课文的语言在这样的交际运用中内化成了学生自己的语言,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

四要读出感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读出感情,学生在前面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得了情感体验,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便能逐渐读出感情并熟读成诵。如老师是这样把学生的感情推向高潮的:“我们的小熊终于到家了,它给我们的太阳公公写了赞歌,我们来拍手唱一唱:太阳公公住半空,东西南北都精通,中午它就指南北,早晚靠它辨西东,要是

— 2 —

迷路别害怕,看看太阳老公公。”再读课文,学生的情感体验应该又有提升,读出感情就是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了。

二、以课外阅读为抓手,增强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巩固孩子课内所学的读写知识,拓宽孩子的知识面,陶冶情操,促进其健康成长,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底添色,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鼓励低年级学生多读课外书,读自己喜欢的有趣的课外书。

(一)让学生知道读课外书有意义。教师要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

(二)充分发挥家长课外阅读的引导作用。教师要助推家长为孩子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家长要为孩子树立爱读书的榜样,引导孩子爱好读书。教师要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三)合理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时间是阅读质量的保证。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活泼好动的童年时期,做完老师和家长们布臵的作业后,他们最渴望的就是尽情的玩乐。在这样的情

— 3 —

况下就需要帮助孩子们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保障他们的阅读精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是固定阅读时间。每天安排“师生共读”时间。一到时间,大家都坐在教室里,手捧自己心爱的课外书籍,静心阅读,每天要检查人数,检查是否带了书籍,检查阅读态度是否端正,直到学生自觉进行阅读,让他们感受到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二是压缩课内阅读时间。备课时,仔细钻研教材,锁定教学的难点和精点,提高课堂的效率,节约课堂时间,在此基础上,将一定数量的语文课用来进行阅读指导、用于对孩子们进行阅读的指导,让他们就自己所阅读的书籍进行读后的讨论,增强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四)阅读的方式要力求多样化。一是阅读材料要以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提倡、鼓励、引导学生一读符合自己年龄特征的书,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二读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同时,要及时制止学生读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让学生读能看懂的书、健康的书。二是阅读的过程要减轻负担、享受读书乐趣。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教师不能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一些硬性的规定。课外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

— 4 —

阅读环境。三是阅读交流要各抒已见、珍视独特体验。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性。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受个性、阅历、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孩子们对读物的解读也必然是会有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教师,要慎重将成人的体验强加给我们的孩子,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才能真正植根于孩子的生命之中;允许存在阅读后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各种不同的表现正是孩子阅读之后的兴奋溢于言表,一种真情的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宽容对待,不应一味加以指责,打击孩子的阅读热情。

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责任让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在教学中,要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互相支撑、互为表里、互相促进,让孩子养成有益终生的阅读习惯,做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为他们成就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