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解读目录学与版本学在治学中的关系

解读目录学与版本学在治学中的关系

来源:尚车旅游网
2013年第2期 ・科技 文献信 息 管理 5l 图苑杂谈・ 解读目录学与版本学在治学中的关系  ・马艾鸿 海南海口 571158) (海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摘要通过对目录学、版本学在治学中关系的解读,希望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正确对待两者 版本学 关系 解读 的关系。 关键词 目录学中图分类号G254.3 G256.2 目录学、版本学都是较为古老的学科,在 历史长河中,对于治学、研史曾经发挥了巨大的 作用。这两门学科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既有 自身的研究对象与范围,又存在相辅相成的关 系,很难一言蔽之谁主谁辅。应当客观地认识 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 1 目录学的形成、发展及成熟 目录一词始出自《七略》,其中说:“《尚书》 有青丝编目录”,此词一直为后人所沿用。目录 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 的名称。录就是对目的说明介绍,即把书的内 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失情况及校 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一批书名或 篇卷名与说明介绍编次在一起,就称为目录,也 称书目。 目录在我国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世纪,刘 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和《七略》是最早的 比较完备的目录专书,遗憾的是,该书已经佚 失。不过,《汉书・艺文志》基本上保留了《七 略》的内容,因此,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 整的目录。 目录学起源很早,《尚书》、《诗经》的序文都 可以看作是目录的雏形。“目”、“录”二字的连 用,始于东汉末年郑玄的《三礼目录》。在西汉 末年刘向、刘散父子第一次大规模整理中外典 籍,详校文字异同,核定篇目,确定书名,创立目 录学上的六分法,撰写成《别录》、《七略》时,就 己经形成了真正的目录学。 其中《校样通义》是校样学理论的集大成之 作,是继宋时郑樵之《校样略》之后的又一本校 样理论专著,该书所论也是广义的校雌。“辨章 学术、考镜源流”是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提出的 我国古典目录学本体论,是我国古典目录学思 想最具价值的部分。它不仅包括三层逐级递增 的内容,即对文献的整理,对文献文本内容的疏 理,以及对文献超文本内涵的疏理,更重要的是 它通过“辨”与“考”使学术源流得以“彰显”“镜 现”。在此书中章学诚阐述了自己的思想理论, 即“宗刘、补郑、正俗”,在主要阐述刘氏《七略》 之旨的同时,对编目、提要、校勘等提出了一些 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关于目录学的理 论。正如王重民先生所言,其校雌学论述的正 是目录学的方法理论,其“校雌心法正代表着这 时期我国目录学方法和理论中的最高成就”。 目录的主要功用在于记录图书文献的有关 信息,如书名、撰者,卷数,版本、提要等。如果 从这方面来说,版本学确实是目录学的一部分。 一目录对读史书和治史,以及研读古文献能够起 到十分重要的的指导作用。 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资助项目“古代目录、目录学与图书馆古籍文献开发 利用关系的研究”(QNI230)研究成果之一。 *52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第27卷 2版本学的出现、形成及运用 版和本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分别对书 籍的称谓。版本二字联用成为固定的名称,始 于宋初。在此之前,人们把手抄书籍称为“本”。 刘向在谈到其校理图书时,就说:“一人持本,一 人读书”。印刷术发明以后,人们把雕版印刷的 书称为“版”,即雕版谓之版,写本谓之本。 古书的版本有两大类,即抄本和刻本。雕 版印刷术发明之前,抄本的分类情况,因年代久 远只能从史籍记载和考古发掘中搜集到片断材 料。另外,按书写方法的不同区分,还可以分为 手写本和拓本等。刻本,即雕版印刷的书。其 中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刻本。 如可以按刻本材料的不同、时代的不同、刻本机 构及刻书人的不同、刻书地点的不同、刻书的内 容增删和评点的不同,就会划分为不同的版本 名称。 版本有善本和劣本之分。历代学者都主张 读书要讲求善本,正如清人张之洞在《书目答 问》一书中所说:“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 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这也 充分说明,研究古籍版刻源流,鉴定版本优劣, 辨识版本真伪,评价版本功用,对人们选读古 籍,准确地理解古籍和利用古籍文献资料都是 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一数、版本、提要等,所以目录学可以帮助辨别版 本的真伪。例如,某本书在古籍目录学中从没 有提到过却突然出现,而且内容也从未被征引 过,或者有些书的书名、篇章及内容虽有记载但 后人从未见过,又突然出现,且与目录中所记载 的风马牛不相及,那么这样的书极有可能是 伪本。 3.2 目录学可助版本学辨优劣 在宋代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通过手写的 方式记录文献,因此,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代就 有不同的记载版本,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本书就 会出现很多种版本。为对版本的优劣加以区 分,人们可以利用目录中的著录版本来考证,一 般情况下旧版本较真一些。 3.3 版本形式的变化可以引起目录形 式的变化 雕版印刷术发明前,书籍的流传主要以 手抄本为主。因为古人在开始著书时,对全书 的结构与各章的安排可能无完整的规划,在写 作过程中会随机应变。全书不完成,结构与篇 章则无法固定。只有全书完成后,才能在末章 作一篇总结性序言,即全书的目录。所以,在 以手写、手抄为主要传播途径的时代,书籍的 目录一般放在全书的末篇。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给学习与藏书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有“周显德 中,始有经籍刻板,学者无笔札之劳,获睹古 人古书”的记载。也由此在雕刻某书之前一般 都有了编订好的书目,否则,很容易发生错乱, 所以这时期的书籍的目录一般都在全书的最 前面。 3 目录学与版本学的关系 版本学的兴起与发展有其传统历史,早在 策牍、缣帛时代的西汉经学家刘向、刘歆奉诏校 书,开创了我国古籍学、版本学先河。在一定程 度上版本学是目录学的一部分,并和目录学同 时产生。从目录学和版本学的研究功能来分 析,二者基本上都为治书之学,不分谁主谁辅, 因此这两门学科是同源学科。但是二者的侧重 点却有所不同,目录学主要着重于“部次甲乙, 条别异同,辨章学术”。故研究版本就应该着重 于“精考源流,鉴定优劣,辨别真伪,评价功用”。 3.4版本学、目录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古籍版本学是为中国古代社会各学科研究 服务的专门学科,因而与历史学、语言文字学等 亦互有密切的联系。从事古籍资料工作,不能忽 视这些相关学科的作用。综上所论可知,目录学 与版本学问是一种共生共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辨清两者的关系并将其付诸学术实践,对从事历 史文献学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目录学可助版本学辨真伪 由于目录记载了图书文献的书名、撰者、卷 参考文献 [1]郭松年.古籍版本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J].黑龙江图书馆,1989,(5). E2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收稿日期:2013一Ol一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