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家思想与侠义精神的结合——论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与侠义精神的结合——论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29卷第5期 2013年5月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lin Teache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Vo1.29 No.5 May.2013 道家思想与侠义精神的结合 ——论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杨辰翔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 要]金庸武侠小说一直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学载体,本文从传统道家思想人手,论述金 庸武侠小说中蕴含的道家文化。 [关键词]金庸;道家;老子;侠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042(2013)05-0056-03 Combination of Taoist Thought and Chivalrous Spirit 。___——on Taoist Thought in Jin Yong ̄Novels YANG Chen—xiang (School of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68,China) Abstract:Jin Yong ̄martial arts novels have been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carrier to enrich peo— ple spiritual life.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Taoism elaborates the Taoist culture implied in Jin Yong ̄martial arts novels. Key words:Jin Yong;Taoism;Lao—zi;chivalrous spirit 20世纪80年代中期,金庸小说的研究已经发展 成一门独特的学问。金庸小说的成功与金庸小说独 有的特点和广博的内涵是分不开的。作为武侠小 说,侠义思想贯穿金庸小说的始终。侠文化的产生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道家的这些思想也被 和发展在我国源远流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 统士人精神的影响而有所变迁。如金庸笔下一系列 武侠小说,分别通过儒侠、道侠、佛侠的主人公形象 金庸融汇进小说中,金庸小说的各个方面都有道家 思想的影子,如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人物乃至情节的 设置。在金庸小说中,出现了太极拳、九阴真经等与 道家脱离不了关系的武功,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道家 思想也深深影响了金庸小说中人物甚至是主要角色 的形象。金庸小说的情节,也体现出许多重要的道 家思想。 一充分揭示了传统文化精神下的侠文化与士人精神历 程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传统文化中人性的继承和 发展。 、金庸小说中武功与道家思想 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 支柱。西汉之初,统治者崇尚黄老,推行无为而治, 因为这时的统治者们意识到:“事逾烦天下逾乱,法 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多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 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由于 武侠小说自然离不开武功,金庸小说的武功种 类不可谓不多,而金庸笔下很多厉害的武功都离不 开“道”,以道家的道作为其武功的厉害无比、叱咤风 云的理论支撑。例如,射雕三部曲中的《九阴真经》 是北宋黄裳阅遍道家经典所悟道创作出来的集道家 之大成的武功。黄裳成为当世武功第一,九阴真经 武功也成了射雕三部曲中叱咤风云的武功。 《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创作的太极拳是张三丰 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思想、理论、实践而加以总结,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至景帝之世,“流民既归,户口 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加之”。 从历史来看,很多时候官员们的大有作为,是属于 收稿日期:2013-03.12 作者简介:杨辰翔(1988一),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美学研究。 第29卷第5期 杨辰翔:道家思想与侠义精神的结合 ・57・ 从而比较系统地留给我们的道家精粹。太极拳的理 论基础来源于道家,是对道家经典的概括与升华。 “太极”一词首出《易经》,在《易经》里有“故易有太 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记载。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 负阴而抱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 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把太极拳论和道德 经一起看可以得出,“太极”就是“道”的第一产物。 《道德经》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太极 拳一改以往武功的路子,独辟蹊径,以柔克刚,张无 忌初学太极拳和太极剑,就在不用他自己本身武功 的前提下战胜了赵敏手下三大高手,更是以一把寻 常之剑战胜了天下至刚的倚天剑。 在《侠客行》中,大字不识的石破天,在侠客岛参 透了武林精英钻研三十年之久而无法破解的武功秘 诀——太玄经神功。老子在《道德经》开篇提到:“道 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人类难以用 语言去描述的。语言这一被人们用来学道的工具最 后却成为悟道的障碍。在《侠客行》中,太玄神功更 接近于真正的道,所以厉害无比。正是因为石破天 的大字不识,使他参透了这不能用语言文字描述的 “道”这部神功。那些学问高深的各门各派的武学名 家,反而拘泥于文字的理解,而无法参透神功。在常 人看来,识字是十分有用的,因为识字可以读书,可 以看信,可以看到街上店铺的名字,等等,因此识字 是有大用的。但是,石破天不识字这个看似无用的 事情,这时也变成了有用的,这个细节也应证和《庄 子》论证有用无用的寓言。 二、金庸小说中的道侠形象 侠是指依仗自己的力量帮助被欺侮者的行为。 《史记・游侠列传》中说:“所谓言必行,行必果,己诺 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随困,千里诵义者也。荀悦 日,立气齐,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 侠。”不同的人对侠的理解也不尽相同。金庸小说之 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在于金庸善于写人性,笔下的侠 客各个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哪怕是了不起的大侠也 有着鲜明的缺点,因此金庸笔下侠客的侠义精神也 各不相同。最初塑造的侠客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为民。比如郭 靖,誓死守卫襄阳,最后战死沙场。这种侠客,我们 可以归为“儒侠”。金庸在它的侠客形象塑造上融人 了道家思想。我们可以暂且归为“道之侠”。 《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就是道侠的典型。儒侠多 “仁”,道侠多“智”。杨过从小就很聪明,黄蓉教杨 过读《论语》、《孟子》时,杨过总是很快就会背诵了, 而且还经常提出疑问,杨过的聪慧大大增加了黄蓉 对他的戒心。机智是道侠的一个要素,有机智、悟 性,就得到了参透世间“大道”的先机。道家讲求自 然,有“道法自然”的说法。杨过的自然天性,小时 候就展露无疑,当郭靖不传授杨过武功时,杨过本有 机会偷学,学不屑于偷学郭靖的武功,他觉得就是大 不了被人打死的事情。杨过能被我们认作是“道侠”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杨过在超越世俗,蔑视礼教,独与 天地精神往来的精神气质上与庄子是十分一致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圣人无名”。圣人“无名”就 是不受名誉的限制,去除礼教的束缚,庄子以为,儒 家所讲的仁义道德等观念是人的造作,故应去除。 虽然这个有不客观的地方,儒家仁义道德的积极作 用是更大的,但在这里只讨论道家思想,而不是评判 各家思想的对错取舍。圣人无名就是“不以俗物为 务”。用通俗的话说做人就要做一个纯粹的自己,而 不与天下人随波逐流,不为俗物所累,只要单一、专 注就可以明白一切。杨过的天性就是这样的,和道 家的自然不谋而合,在遇到小龙女之前,杨过求师于 全真门下,后来杨过竟然私自投入了小龙女门下,这 在当时看来也是背叛师门大逆不道的事件。 道家“无为”思想在《倚天屠龙记》中主角张无 忌身上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张无忌当上了明教教 主之后,并没有一点教主的架子,这就让他的属下感 觉不到教主的压力,张无忌凭借自己过人的医术,亲 自为属下疗伤。张无忌对属下平等的对待和关心, 让偌大的明教在他的治理下井井有条,属下对他心 服口服,不再是以前的一盘散沙。道家无为而治理 还有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精简政令。老子有一句名 言:“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就是美味的小菜, 在煮美味的小菜的时候,绝对不能操之过急或者松 弛懈怠,否则小菜就会被煮烂。在老子看来,领导大 国也要像做菜一样,绝对不能政令繁多,无事生事。 如果朝令夕改,名目繁多,就会使百姓手足无措,不 知道如何是好了。张无忌在无奈之下接任教主时, 也曾颁布政令约束教众,张无忌的政令也只有三条, 既张无忌所说的三件事。张无忌道:“本教给人目为 邪魔外道,虽说是教外之人不明本教真相。但本教 教众人数多了,难免良莠不齐,亦有不肖之徒行为放 纵,残害无辜。这第一件事,是自今而后,从本人以 下,人人须得严守教规,为善去恶、行侠仗义。本教 兄弟之间,务须亲爱互助,有如手足,切戒自相争 斗。”“第二件事说来比较为难。本教和中原各大门 派结怨已深,双方门人弟子、亲戚好友,都是互有杀 伤。此后咱们既往不咎,前愆尽释,不再去和各门派 ・58・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月 寻仇。”“这第三件事,乃是依据阳前教主的遗命而来 阳前教主遗书中说道:由觅回圣火令之人接任第三 十四代教主之位,他逝世后,教主之位由金毛狮王谢 法王暂摄。咱们即当前赴海外,迎归谢法王,由他摄 行教主,然后设法寻觅圣火令。那时小子退位让贤, 各位不得再有异议。”归纳说来,张无忌的第一条政 令就是“为善去恶,兄弟亲善”,第二条则是“本教中 人不得去其他门派寻仇惹事”,第三条其实是算不上 政令的,只是一个教主人选问题。张无忌的政令如 此之少,使其教众以令而行也就不难了。张无忌的 “无为而治”体现了老子的道家精神。仅仅这样张无 忌还算不上一个纯粹的道侠,张无忌的父亲是武当 七侠之一,因此自幼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张无忌的 太师傅张三丰更是道家门派的一代宗师。老子说: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张无忌的“不争”, 反而使之当上明教教主。当明教壮大夺取江山时, 朱元璋为了篡夺大位曾妄图害死教主张无忌,而张 无忌只是选择了让出教主之位,退隐江湖。其功成 身退的做法,完全符合《道德经》中所说的“功成身 退,天之道”。因此,张无忌是金庸小说中超越了杨 过的“道侠”。 参考文献: [1]金庸.神雕侠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金庸.射雕英雄传[M].北京:三联书店,1994. [3]金庸.笑傲江湖[M].北京:三联书店,1999. [4]金庸.倚天屠龙记[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5]许抗生.老子与道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6]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7]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闰泉.江湖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9]孔庆东.笑书神侠[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