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史概要第一部分笔记 冯贤亮

来源:尚车旅游网
【第一部分——社会秩序】 礼记/大同与小康 孔子

青铜时代与良渚文化 殷墟/安阳,邺 夏、商、周/大分封 礼崩乐坏/春秋战国

宋代以来社会秩序的问题(治安、盗匪、应对、秩序)

礼记/大同与小康 ·《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 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 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分类 时间大同之治 五帝时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小康之治 三代之英(禹,汤,文武) 治道以仁为治 以礼义为纪 君位,天下为家(,世袭制,),诸侯,大人世及以为礼,外交,城郭沟池以为固 1.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2.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 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 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 己。 政治制度君位,天下为公(,禅让制,),诸侯,选贤与能,外交,讲信修睦 社会制度1.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 3.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 4.男有分,女有归。 经济制度货不必藏于己,力不必为己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 货力为己,功为己 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治安出发点

以公出发 以私为出发,以仁义为依归 孔子

·《礼记》是规范。

·《论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农耕聚落→中心聚落→早期都邑国家。(从村落到国家)

青铜时代与良渚文化 礼制的世界

□礼器的出现: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出现和产生的。 ·夏商周:青铜时代——又泛称为“彝器”。二里头遗址。 ·良渚文化:玉璧和玉琮。“苍壁礼天,黄琮礼地”。

□礼器与“礼”

·《荀子·理论篇第十九》:“礼者养也:君子即得其养,又好奇别——何谓别:贵贱长幼。”

殷墟/安阳,邺

·殷墟是中国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中叶,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殷墟王陵遗址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共同组成了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殷墟遗址。20世纪初,因盗掘甲骨而发现,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邺,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北邯郸临漳县西与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是今河南省安阳市和河北省临漳县的简称,是一处重要的古都遗址,是邺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春秋齐桓公始筑城。秦置县。三国·魏为邺都。晋避怀帝司马邺讳,改为临漳。此后,历为前秦、后赵、东魏、北齐的首都。隋复为邺县,宋废。

夏、商、周/大分封

□夏朝——传说中的大禹时代 ·传说:修己吞下薏苡而生禹,姒姓。

·中心地区:今豫西嵩山附近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黄河北岸的古济水流域,晋西南。 ·势力所及,南至江汉北,东进淮泗。 □商朝

·传说:简狄因吞燕卵而生契,子姓。

·《尚书·商书》:“自契至成汤,八迁,汤始居毫。”“成汤灭夏至盘庚五迁,始居于殷(今安阳)。”

·原因:(1)避洪(2)避猛兽和其他部落的侵略(3)开铜矿说(西方)(4)游牧说 ·疆域扩大,东北到达今辽宁,南抵江淮,西北越过太行山进入山西。 □周朝

·传说:姜嫄踏了巨人的足迹而生弃,姬姓。

·起源于陕西武功一带,后迁居豳(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后南越梁山,至周原。 ·沿渭河向东发展,迁都于丰;武王继位,迁都于沣河东岸的镐(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疆土大于商朝。

·推行分封制:东征结束后,周公按原来的计划,在东方修建洛邑(河南洛阳市东),以加强对东方的监督。又在洛邑以西修建王城(洛阳市内),以军队八师驻守,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于是,西起岐阳,东到圃田,所有渭、泾、河、洛地带,都成为周的王畿。关中的镐京被称为“宗周”;东都王城被称为“成周”。周公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便实行大分封,以作为王室的屏藩。首先,对于殷都旧地,以朝歌为中心,封给武王弟康叔,建立卫国。

·周初大分封:(六国)黄河中下游 燕(赵公爽)——蕲(北京) 唐(叔虞)晋(燮)——唐(山西翼城)

齐(吕望)——营邱(山东临淄) 鲁(伯禽)——奄(山东曲阜) 宋(微子启)——商丘(河南商丘) 卫(康叔)——朝歌(河南极县)

【例题】1、周初分封的①齐②宋③鲁④晋等诸侯国,按黄河中游到下游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

A.④②③①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④③①② 2、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不包括( D )

A.鲁、齐 B.燕、卫 C.宋、晋 D.赵、魏

礼崩乐坏/春秋战国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霸政时代”【东周(770BC-256BC)——春秋战国时代(-221BC)】 ·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国语·周语》和《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幽王二年(780BC)西周“三川竭,岐山崩。”

·春秋初年,华夏区域缩小。“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和韩):开疆拓土,置郡县,废长城。 ·战国七雄的疆域范围: 东北:过了鸭绿江。

北面: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晋冀北部和辽南。 西南:到了甘肃洮河流域。

南面:已有浙江一半、赣北、湘全境及黔、川的一部分。

宋代以来社会秩序的问题(治安、盗匪、应对、秩序)

□盗匪问题

·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盗篇”

·根据天干地支来推测盗与被盗:例如“子,鼠也,盗者兑(锐)口,希(稀)须(须),善弄,手黑色,面有黑子焉。疵在耳,臧(藏)于垣内中粪。”翻译:子日,遮天的盗贼必定尖嘴、胡须稀疏,喜欢弄手、肤色偏黑,面有雀斑,耳有疮疤,躲在院内垃圾、杂草堆下。 ·避盗术——巫术,天干(属相)地支(空间,盗贼在哪个地方)

·清·张宗法《三农纪》“社坛土,官方自取土涂城门,盗贼不入境,人家取以涂门户,远盗。”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 却盗咒语:“七七十四九,盗贼满出走,把住门,处处不着手。”(反映了古代对鬼神的迷信状态)

□乡约与保甲

·乡约:思想教化体系,指在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源于周礼。

明人吕坤《乡甲约》:凡一约之人,或寺庙,或公馆,或大家厅房可容百人处所,上面立圣谕木牌一面,傍设约正,约副,约讲,约史四坐,约众分左右二班,如所在宽敞,作板凳数条,约众论齿序坐亦可,每月初二、十六日一竿时候取齐,击鼓三声,约中择少年读书者四人为约赞,唱“排班”,班齐,鞠躬,拜兴,拜兴,拜兴!拜 兴,拜兴!三叩头平身,分班对揖平身,唱: “正副讲史就坐。 ”唱: “甲长出班 言事。 ”十甲长出,向牌跪,举曰:本甲某人某日行某善,某人见证。举毕,分 立于班前。为善与证人出,向牌跪,约正副问明约史,即照口词记于善簿,毕, 为善者叩四头起。十甲长复出,北向跪,举曰:本甲某人某日为某恶事,某人见 证。举毕,分立于班前。为恶与证人出,向牌跪,约正副问明约史,即照口词记 于恶簿,为恶者叩四头起。约正副先将本甲善恶事劝戒一番,约史讲又将本甲善 恶事劝戒一番,毕,约讲讲劝善一条,讲律演一条,毕,画左右二扇卯簿,毕。其有事不到者甲,中代之给假,卯簿写一“假”字,但不许连给三假。至日,应 举善恶者亦不许给假。

毕,总揖圣谕而退。仍将格叶未完事件,叮咛申戒,下会定完。如约正副讲史一人有事不到,三人代之行事。 陕西蓝田“陕西乡约”

朱元璋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保甲:保甲制度是 中国 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以“户”(家庭)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而不同于西方的以个人为单位。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 ·里甲制:

学者普遍认为里甲制的编制是以\"一百十户为一里\"(110户编为一里),因为《明史》中载有\"(明太祖)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先后以丁粮多寡为序,凡十年一周,曰排年(里长按照十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顺序按照粮丁多寡来编排)。在城曰坊,近城曰厢,乡都曰里。里编成册,册首总为一图。鳏寡孤独不任役者,附于里后为畸零。\"并且《续文献通考》也有\"每年有司更定其册,以丁粮增减而升降之。册凡四:一上户部,其三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焉。上户部者册面黄纸,故谓之黄册。\"可见,黄册制度的根本在于基层的里甲制的完善,它严格要求地方上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出丁粮多的十户为里长,剩下的一百户又分为十甲,每甲共有十户,每年在这十里长中选一里长,一甲之中选一甲首,管理一甲一里的交赋出役等诸事项(甲首制度)。而里长和甲首人选的安排,是以每户所交和所出的粮丁多少为标准的,出丁交粮最多的那户先轮到,最少的最后轮到。这样,人人得为里长或甲首,十年以后再排序,再轮流,达到了均平的目的。

明代后期将治安这一部分内容分流出里甲制,演变为保甲制,20世纪初废除,1928年蒋介石重建保甲体系 (保甲制:若干家编作一甲,若干甲编做一保,保设保长,甲设甲长,以便统治者对人民实行层层管制,实质:通过联保连坐法将全国变成大囚笼,联保就是各户之间联合作保,共具保结,互相担保不作通共之事。采取一家有“罪”9家举发,若不举发,10家连坐)

里甲制保甲制的作用:规范地方权力结构,形成以安分守己的地主与富民为乡村社区领导的社会政治秩序

·乡约与保甲的结合

吕坤:“守令之政,自以乡约、保甲为先,乡约实行,自无奸凶,犹有奸凶,是乡约之法未行也。”“寓教养于乡约保甲之中,则词讼自息,差粮自完,簿书不期省而自省矣。”

本院捧读高皇帝教民榜文,及近日应行事例,谓乡约之所约者此民,保甲之所保者亦此民。但约主劝善,以化导为先;保主惩恶,以究诘为重。议将乡约保甲总一条编,除寄住流民各听房主地主约束,容留者查其来历,出入者问其缘由,但有强盗窃盗生发,即将房主地主并治外,其余本县及寄庒人民,在城在镇,以百家为率,孤庒村落以一里为率,各立约正

一人,约副一人,选公道正直者充之,以统一约之人。约讲一人,约史一人,选善书能劝者充之,以办一约之事。十家内选九家所推者一人为甲长,每一家又以前后左右所居者为四邻,一人有过,四邻劝化不从,则告于甲长,转告于约正,书之纪恶簿。一人有善,四邻查访的实,则告于甲长,转告于约正,书之纪善簿。其轻事小事,许本约和处,以息讼端;大善大恶,仍季终闻官,以凭奖戒。

·基层组织:55455

六乡:比、闾、族、党、州、乡(国人) 六遂:邻、里、鄼、鄙、县、遂(野人) 六军:伍、两、卒、旅、师、军

□什么是秩序?

·张德胜《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

·岸本美绪:中国社会的历史表现出了秩序的复杂性与不可思议。

王朝周期论:金木水火土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

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秦水德,西汉土德,东汉土德,三国木德(以曹魏为主),

西晋金德,东晋金德,隋火德,唐水德,五代土德,宋木德,元金德,明火德,清水德,民国土德。朝代之间的更替,存在着一种五行相克的规律,即后朝之五行克去前朝之五行,完成了天下的轮坐

最新考古证明,阿旁宫不存在,是唐人的想象(秦始皇墓尚未被打开,模拟山川河流而

灌注的水银)

编户齐民的社会:

1、户籍制度

商鞅:全國境內,不論男女都有名籍在官府,出生者登入,死者消除” 鄉三老,裡父老

秦献公十年,实行“为户籍相伍”的措施,打散了国野制的区分,把个体小农按五家为

一伍的编制,编入国家的户籍,使所有的人都成了国家的“民”,即所称的“编户齐民”。编入国家的户籍,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控制。“齐民”即所有的百姓,在法律面前都是地位平等的(即“齐”)

汉代封建国家直接控制的平民。两汉对百姓的管理,由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编户制度。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代政府实行极严密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商君书》所有名籍在官府,初生者登陆,死者消除 秦汉帝国的基层行政组织是乡和里。乡里作为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是从先前的聚落共同体演变而成的。《周礼•地官•大司徒》和《遂人》所提到的闾里、族党、州乡,即属于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模的聚落共同体。就其性质而言,既有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公社,也有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

2、乡村社会

井田制下的公田和私田——對私田的管理非常嚴格(秦律)“盜徙封(田間的阡陌),贖

耐(刑法)”

乡遂、国野:国、野:周代城乡两个地区。国为城区,住着称为国人的统治族人;野是

农村,住着名为野人的被统治族人。

一统帝国与编户齐民 秦朝 (楷模时代)15年国祚

井田制:九宫格,中间为公田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土。”

·李斯:王者必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不制”、“独断”。 ·秦朝的政权机构:三公九卿

地方:郡——县——乡——亭——里(乡三老、里父老) ·编户齐民的社会 ·乡村社会、井田制 ·秦律:“盗徙封,赎耐。”

“封”即田阡陌。耐=刑法,剃去须鬓。 西汉

·制度:对艰苦支持战争的蜀汉民众免租二年;

对关中从军作战者,全家免服徭役一年

选用“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授为乡三老,县三老,协助当地教化,稳定基层

政权”。 ·淮南王黥布反

·发末:高祖(刘邦)——惠帝(刘盈)——吕后(吕雉)——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

·疆域:武帝在位的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内不断向外扩展

北方疆域开拓;河西4郡扩至河西5郡;南扩;西南7郡的设立;东北乐浪4郡的设立;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