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通心络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观察

来源:尚车旅游网
光明中医2010年4月第25卷第4期 CJGMCM April 2010.Vol 25.4 ・641・ 成胁痛、胆胀。《灵枢・胀论》日:”胆胀者,胁下胀痛, 口中苦,善太息”。可见本病病理特点为少阳枢机不 利,湿热毒邪蕴结三焦,胆腑通降失常。根据本病临床 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两大法则。在抗感染和营养体液支 持方面西医治疗更为便捷,而在缓解与解除梗阻的非 手术疗法中,中药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的综合作用更 为有效,尤其在消除全身症状方面有显著的优越性,且 疗效稳定可靠。本方中柴胡舒利肝胆和解少阳;白芍 缓急止痛,可有效解除胆道奥狄氏括约肌及内脏平滑 表现及张仲景《伤寒论》有关辨证条文,可将本病归结 为少阳病,少阳阳明合病甚或三阳合病。少阳为调节 全身气机之枢纽,各种原因如肝郁气滞,湿热内闭,瘀 血停滞导致少阳枢机不利胆汁排泄受阻,胃肠积滞不 通,胆汁不能疏泄而淤积益甚,甚至泛溢全身,遂发本 病。仲景用柴胡汤类和解少阳为主,对于中焦湿热并 肌痉挛,达到止痛和利于胆囊内容物排出的目的;大黄 通腑泄热活血,荡涤肠胃,兼有抗菌的作用,使阻碍胆 道疏利,胆汁排泄的不利因素快速去除,同时,大黄的 重所致黄疸又以茵陈蒿汤为治。临床本病常合并湿热 活血作用也使病灶及其周围的血运障碍得以恢复;茵 阻滞的潜在病机,今将二方合一更为对证。大柴胡汤 陈利胆退黄,使胆汁排泄循其常道。诸药配伍同用,疏 和解少阳通腑泄热,舒利肝胆缓急止痛,茵陈蒿汤清利 转肝胆气机与祛邪同步,且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湿热,利胆退黄。二者合方和解与祛邪并重,可迅速恢 综上所述,以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为主治疗急性 复肝胆正常疏泄功能,使气机升降复常,胆腑通降功能 胆囊炎疗效卓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恢复,胆道畅通,胆汁排泄循其常道。 参考文献 现代医学认为胆道系统感染的共同机制是各种原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因引起的胆流动力学机制紊乱造成胆汁的排出障碍, l900.1901. 胆汁淤积于胆囊内刺激胆囊壁引起化学性炎症,随后 [2]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30. [3] 李青芳,姜月华.胆道感染的中西医发病机理及其联系[J].南京 继发细菌感染。 可见梗阻和感染是急性胆囊炎发生 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5):281—282. 和发展的两大环节。因此解除梗阻,控制感染必然是 (本文校对:丁玉田 收藕日期:2009—09~29) 通心络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观察 许敏芳 圣洪平 南京市白下区中医医院(南京210002) 摘要: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与复方丹参片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120例,随 机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60例,采用通心络胶囊口服;对照组60例,采用复方丹参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结果 两组均 能减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发作次数并缩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均能降低心肌耗氧指数,两组比较,以通心络胶囊较为显 著。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显著,优干复方丹参片。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通心络胶囊;复方丹参片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0.04.050 文章编号:1003—8914(2010)-04—0641-0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ilent mycardial ischemia, -t-6.9岁,病程4~25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分 SNI)在老年人冠心病中十分常见,因其发作隐匿,易 布方面比较接近(P>0.05),两者具有可比性。两组 被忽视,故急性心肌梗塞及心脏猝死的发病率都高于 患者SMI系依据24h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按Cohn① 有症状心肌缺血。为此,受到越来越多心脏科医生的 型标准进行分型,其中治疗组中属I型(完全无症状 重视和对待,这方面的研究较前有所增加。我科采用 性心肌缺血)28例,Ⅱ型(心肌梗死后SMI)8例,Ⅲ型 通心络胶囊对6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进行观察 (心绞痛伴SMI)24例。对照组中属I型(完全无症状 和治疗,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性心肌缺血)26例,Ⅱ型(心肌梗死后SMI)9例,Ⅲ型 1资料和方法 (心绞痛伴SMI)25例。 1.1 一般资料患者均为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病人, 1.2治疗方法两组在入组前停用抗心肌缺血药物 共120例。其中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 一周以上,如果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其 45~70岁,平均54.8--I7.8岁;病程5—25年。对照 余不作特殊处理。治疗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一日 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2~76岁,平均55.8 3次,每次4粒,疗程为8周。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 ・642・ 光明中医2010年4月第25卷第4期 CJGMCM April 2010.Vol 25.4 口服,一日3次,每次3粒,疗程为8周。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分别监测24h动态心 电图,同时,记录血压、心率,并计算耗氧指数(RPP: 心率×收缩压÷100)。诊断SMI,按“全国心肌缺血再 灌注损伤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专题研讨会”意见②,即 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 1min,并与上次缺血发作时间至少间隔1min,即为1 次发作。除外其他影响sT-T因素,参照患者日常记 录,若出现sT-T改变,同时如有心绞痛发作,则为有症 状心肌缺血,其余为SMI。 1.4统计学处理各项资料以 ±s表示,所得数据 作方差齐性试验后作配对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药物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两组均能明显减 少SMI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治疗组用药前后比较显 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用药前后也能减少SMI 发作次与持续时间,但前后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两组相比,以治疗组疗效更优越。见表1。 表1两组药物对心肌缺血的影响( ± ) 治疗组 对照组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ST压低次数186.50±12.O0 85.20±8.60 188.O0 4-11.O0 165.O0 4-12.60 sT压低持续 452.50 4-40.8O 7O.80±l8.70 448.5 4-39.80 398.8O±36.50 时间(分) 2.2两组对心率、收缩压、耗氧指数的影响 两组心 率、收缩压、耗氧指数均有所下降,治疗组用药前后比 较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不显 著(P>0.05)。两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显著。见表2。 3讨论 SMI患者无典型心绞痛,较多表现为胸闷、心悸、 气短、舌质柴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结代等。中医辨证 以气滞血瘀为多见。治宜活血化瘀为主。当前治疗心 肌缺血的药物很多,多属硝酸酯类。它能扩张静脉以 降低前负荷,扩张冠脉以改善供血,具有作用快的特 点。但该类易引起反应性心率增快、持续时间短、易耐 药等缺点。 表2两组对心率、收缩压、耗氧指数的影响( ± ) 治疗组 对照组 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收缩压(kPa) 17.85±3.2O l3.20 4-2.48 18.24 4-3.48 l7.86 4-3.28 心率(次/分)79.00 4-13.00 67.00±11.00 8O.00 -412.00 77.00±13.00 RPP(心率×收 108.O0 4-22.O0 82 O0 4-15.O0 106.O0 4-24.O0 99.O0 4-22.O0 缩压÷100) 通心络胶囊是依据络病理论将不同类别通络药物 有机组合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组方由人参、全 蝎、蜈蚣、蝉蜕、水蛭、土鳖虫、赤芍、酸枣仁、降香、冰片 等药物组成。全方以络虚通补药为主,辅以虫类化瘀 通络药、虫类搜风通络药和辛味通络药组方,具有益气 活血、搜风通络的作用。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能 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 从而增加心肌供氧,纠正心绞痛时心肌氧供失衡;同 时,增加左室功能,加强心肌泵血功能;改善内皮细胞 功能,解除血管痉挛,促进缺血区微血管新生促进侧支 循环建立,保护缺血区微血管功能与结构完整性。治 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明显,这与其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供血、保护缺血心肌、抗血管内皮损伤、抗炎、 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相关。临床值得广泛推广使 用。 参考文献 [1] Cohn PF.Ksilent mycardial ischemia:clinical Significance and relation tosudden cardiac[J].Chest,1987,(59):30. [2] 胡大一.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专题研讨会 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77. (本文校对:庞春渝收稿13期:2009—09—24) 政协委员陈凯先: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院 本刊讯 “我建议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院”,3月3日,全 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凯先在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时表示,当前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日益突 出,成为攸关中西医结合事业生存和发展的瓶颈因素。 陈凯先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 我国医学事业特有的优势和亮点,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 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们必须努力推动中西医结合的传承与发 展,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真正将中西医结合的方 针落到实处。 “试办中西医结合医学院”早在1980年卫生部召开的全国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就已提出,但我国现有西医高等 院校100多所,中医高等院校近30所,却仍没有一所中西医结 合高等教育机构。建议新建或改建一、二所中西医结合医学 院。 他建议,继续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班。应 制定相关保障性政策,如在学历计算、职称晋升、奖金待遇等方 面给予鼓励和保障。调动西医学习中医的积极性,鼓励开展中 西医结合研究工作。 扩大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规模。大力支持医学高等院校 举办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适当扩大培养规模,专门培养中西 医结合基础人才。增加中西医结合研究生培养数量,加快中西 医结合骨干人才培养。 明确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的执业范围。经过系统学习中 医学和西医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的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应允许在中医和西医医疗机构的各临 床科室开展医疗工作。 (阿明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