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特教案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特殊的爱给特殊的你——随班就读生特殊教育案例

我班的小飞同学是一个11周岁的男孩,他是一名最令老师、家长头痛的学生,不了解他的人都觉得他很“傻”,他的一言一行总是像个四五岁的孩子,显得特别幼稚、可笑,特别与众不同。上课时,他经常喋喋不休地小声嘟囔,有时突然间大声喊叫,有时自说自话走出座位,在课桌间穿行,老师提醒他,他就对着老师大叫一声:“你很烦的!”即使安静地坐在位置上时,也不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听课和读书,更多时间是东张西望或做小动作。而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他总是有错也不愿承认,多说他一句,他就大哭大闹,谁也拿他没办法。幸好,班里其他同学对他的“怪异行为”已经司空见惯,所以人人都把他当成小弟弟一样让着他,从不跟他计较。但是,小飞也有不少可爱之处。例如:特别勤劳,每天主动打扫教室,可是有始无终,总是把垃圾扫成一堆后就放掉扫帚,一走了之;他还特别有上进心,做作业尤其认真,从不落下一样作业;有时练习题错得多了,就非要急着照同学的答案订正,根本听不进老师的分析讲解与同学的交流发言,因而非但不能订正对,而且根本没有真正理解,等下次碰到又会做错。

究其成因,小飞变成现在这样,首先是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孩子虽然有智力障碍,但并不是天生就这样无理取闹的。学龄前的他由爷爷奶奶带大,受到特别的娇宠,孩子一哭闹,爷爷奶奶就张皇失措,想尽办法满足其愿望和要求,若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就闹个没完没了,或做出报复的行为,如:乱骂人、打人等,过分的迁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习惯;由于家长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所以他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定下心来学习。

面对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首先端正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平和的态度接纳他,不仅把他当作是自己的学生,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用爱去感化,用心去交流,用理去引导,一如既往地给予鼓励与关怀。

首先,营造一个平等、友爱、和谐的集体氛围。

让其他学生认识到小飞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也有不少优点,我们不能歧视他,嘲笑他,欺负他。他有困难应主动给予帮助,他有进步应为之高兴,乐意与他交朋友。在班里时常发生小飞与男同学争执吵闹的情景,每次我都会教育学生谅解他,宽容他。这样不仅消除了他的自卑心理,还令他开开心心地融入这个集体。同时还经常教育他:“要想同学爱你,你首先爱同学,爱集体,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理解他人的感受,做事之前想想是否伤害了同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其次,肩负起教育家长的责任,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只会令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因而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纠正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树立其科学的教育观。在沟通过程中,我把家长当作是自己的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交谈的口吻不是命令,而是建议,商量与鼓励,常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见家长不是投诉,而是及时反映孩子的动态,既报忧又报喜,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进步,树立其教好孩子的信心。经过多次沟通,家长得到了正确的认识。

第三,多给予鼓励与关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鼓励,都希望自己在教师心目中有位置,尤其像小飞这样的特殊学生。因而我努力为孩子不断创造成功的喜悦,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不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也能发现自己的优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把这句经典名言作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座右铭。教师只

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我认为一个老师必须热爱学生才能教好他们,没有不可教育或教育不好的学生。

我和他一起领读

——随班就读案例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金鑫,男,1997年出生,身材较为瘦小,智力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语言表达

能力差,经检测和鉴定,现为随班就读生。

(一)心理及智力情况:

该生性格较为内向,能与同学接触,但其行为和语言常引起同学哄笑,因而产生

自卑感,逐渐失去了自信心。上课很少举手回答问题,极少次数的发言,表现极为紧张,自己不知所言。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记忆力差,理解和反映迟缓。

(二)适应性行为:

生活上能自理,能做简单家务,学广播操反映慢,动作不协调。课间喜欢和同学

追逐打闹。

(三) 学习能力分析:

语文方面:该生语言能力差,读书不连贯。回答问题时好长时间才能说出一句,

也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在课堂上他有时看书,有时画画,有时玩东西。很少回答问题。

数学方面:理解能力也比其他同学慢很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反映越来越慢。只

能做一些最最基础的题目,而且准确率很低。

英语方面:几乎是空白状态。

劳动技能方面:能够进行简单的劳动,如扫地,收拾课桌等。

(四)家庭背景情况

该生家中有父亲和祖父母。目前父亲下岗后重新找了临时性工作,家庭居住环境

较差。父亲无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

二、教育目标:

根据该生有自卑感,没有自信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语言能力、计算能

力、理解能力、劳动技能方面远低于正常儿童,行动迟缓等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为:

(一)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训练,如自信心,注意力,学习习惯等,尽可能的

使其能正常参加学习。

(二)有计划地开发其智力因素。如感知能力、记忆力、计算能力、理解力、语言

能力等。数学:要求能做最简单的计算题。语文:要求能读通课文,了解内容、结构,进

而了解中心和写作方法。能回答简单问题,写出能表明自己意思的文章。

(三)进行行为能力、生活能力、劳动能力训练,使学生能够在劳动技能的培养过

程中逐渐认识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从而自发的要求掌握计算的能力,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使其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产生与同伴合作交往的欲望,从而培养其语言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使其将来能基本适应社会。

三、措施:

(一)消除自卑,树立自信,自然融入班集体之中。

1、对于一个智力有残疾的孩子在普通班里学习,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这

个环境能够使随班就读儿童感受到理解、尊重、关爱。因此在座位的安排上把他安排在教室的前排,不让他一个人孤独地坐着,这样既有利于老师和同学的关照和帮助,更有利于他身心健康的发展。

2、开展“一帮一”的活动,特意安排一位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较好的班干部来

帮助他,成立伙伴助学小组,在课内课外,进行辅导,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这不仅对残疾学生有好处,对其他学生学会助人为乐也同样有好处。

3、在课堂教学中,准备一些最基础的习题,让他上黑板做,并给予其适当的提

示,让他知道自己也能学会解题,增强其自信心。

4、在班会课上,经常表扬孙强在劳动方面的一些表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也

会经常找其聊聊天,让他能够说出心中的不快。

5、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学会特殊的家庭教育的方法,并能正确对待残疾儿

童,积极鼓励、帮助孩子。

(二)增强有意注意,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1、尽量用有形的、有色的、有声的、会动的教具吸引他的注意力。

2、进行读书和计算训练,会流利地读课文,算好每一个题,目的还在锻炼他的

注意力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有计划地发展其智力因素。

弱智生随班就读,关键在于“随”。随就不是齐步走,一刀切。要让其按着自然

规律,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当然也不是任其自由发展,不能忽视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其能随进班集体,随上班集体,最终使其能在自己的水平基础上与同学同步发展。

四、具体事例:

“当我们播撒的千万缕阳光开始有了一丝、一缕反射的时候,所有的苦累都被淡

淡的甜蜜淹没了。”这是一位特教躬耕者的心语,然而这又何尝不是战斗在普教系统中对于随班就读学生的一种切身感受呢?眨眼与孙强接触已经快两年,回想与他接触的点点滴滴,看着他的点滴进步,有千言万语……

一次讲读课上,我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发现平时很少举手的他,怯生生地

把右手移出了桌面。“这段文字很短,让他试试吧,也许他能读得很好。”我心里这样想着,就叫了他。我几乎屏住了呼吸,我多么希望他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辉煌一回”。他沉默了好

半天,终于颤巍巍地出声了。没想到短短的几行字,他磕磕巴巴地根本读不下去,再加上他口齿不清,有的同学开始在下面一边嗤笑,一边学他说话。我真有点儿后悔叫他了。我稍稍平定了一下思绪,对大家说:“金鑫同学敢于举手发言,我猜他昨天回家一定练习了很多遍,只是今天太紧张了。这样吧,我和金鑫同学一起来领读,其他同学小声跟着读。”就这样,我和同学们抑扬顿挫的声音淹没了孙强的尴尬与无助,琅琅的读书声是那么和谐地回荡在教室里。

学习汉字是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刚指导孙强学习汉字的时候,他总是把字写

在田字格的左上格或右上格,一篇生字作业乱成一团。无论怎么讲解、示范,他还是不明白。我只好换一种方法试一试。放学以后,我把他单独留下来,给他“讲故事”。“在我们的生字本上有许多小房子,这些小房子就是田字格。我们要请小客人到房子里住,这些小客人就是汉字。你看,如果让小客人住在房子的一角,多不宽敞啊。怎么办呢?我们就把每一个汉字写开些,让小客人能伸开胳膊、腿, 占满这小房子,好不好?”他聚精会神地昕着,好像是听懂了。我又手把手地教他把每个笔画填在田字格的适当位置。他终于能在田字格里写出第一个像样的汉字了。我用十分夸张的语气赞美他写得好,他眨着纯真的眼睛,冲着我甜甜地笑了。看着他的笑容,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

好不容易在生字学习上有了些起色,可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难度越来越大了。别的

同学早已掌握了很多学习生字的方法,在课上往往通过自学就能完成学习生字的任务。可金鑫常常是刚刚学的生字词还没掌握,又忘记了前边学过的。一到测验,他的卷面就成了通篇的“红海洋”。慢慢地,他没有了学习兴趣,常常连作业也完不成了。如果按照对其他同学的标准去要求他,为了暂时成绩的提高,机械地增加其字词抄写量,那么增加的不仅是他的课业负担,更是他的心理负担。学习生字对他来说,已不是单纯掌握知识的问题,应是多学会一个汉字,他就多一分兴趣,少一分厌烦;多一分自信,少一分自卑;多一分生活的乐趣,少一分人格的退缩。渐渐的,他能用学到的汉字书面表达自己的一些思想了。

五、反思:

在教育实践中,我体会到,弱智生随班就读工作,也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自然

界万事万物的发展本来就是不平衡的,参差不齐的。但是,它们都在发展,都能发展,不管是高大的还是矮小的,强壮的还是软弱的,它们都各具自己的优势和特点,都会按着自己的方式不断的发展、成长,这就是自然规律。随读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为他也属于自然,绝不会越出自然发展规律。随读生同样是祖国的花朵,需要知识,需要能力,需要情感的赋予,需要人格的塑造,只要教师为他提供学习条件、机会、环境和恰到好处的帮助,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他们就一定会随着自己的伙伴,按着自己的方式、速度和特点去学习和成长。而这里的关键所在,就是“条件、机会、环境、帮助和方法”。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特

殊需要,为他们提供融洽、友爱的学习氛围,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配合耐心的个别辅导,有的放矢,有针对地发展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领域,随班就读学生也一定能像正常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随班就读案例-让随读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添加时间:2007-3-13 12:46:00 点击:1659 评论:0 [大中小] 我要说说

北正小学 许英丽

一、案例描述

又是一节语文课,照例我要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一个又一个,同学们读得令人非常满意。轮到佳佳(一个随读生)了,只见她怯怯地站起来,声音小得几乎让人听不清,而且一句话甚至一个字都要重复好几次。同学们等得不耐烦了,“老师,别让她读了,真让人着急!”说实话,她的朗读确实让人很是着急,此时,我真想让她坐下,就在我即将把“就读到这里吧”说出口时,猛然间,我看到了佳佳那种努力的表情。或许是因为太想把书读好了的缘故,她的额头已经渗出了丝丝汗水。为什么不给她一个机会呢?在我心里一个声音对我说。对,就给她一个机会!于是,我回过头,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我相信佳佳一定会读好的,我们给她一个机会好吗?”“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在大家的期待中,佳佳又一次鼓足勇气读了起来。虽然,她读得仍然有些结巴,但是,此刻再也听不到同学们的埋怨声了。而且只要是她读错了,同学们就会马上帮她纠正。就这样,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佳佳终于把一个小自然段读完了,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她鼓起了掌。这时,我从佳佳的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我抚摸着她的头,说:“佳佳,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读得更好!”佳佳使劲地点了点头。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检查读课文时,佳佳准能带给大家惊喜。同时,我也发现,她与同学的交流也多了,许多女同学都和她交上了朋友。而且,还时不时地向我报告佳佳的其他变化:“老师,佳佳跳绳比小鹏还多呢。”“佳佳做值日可认真了。”每当这时,我都庆幸当初做的决定。

忽然有一天,佳佳拿着一只崭新的铅笔,对我说:“老师,这个送给您。”“老师不要,你留着写作业吧……”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她早已跑远了。望着她远去的身影,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二、案例分析

随班就读学生是班集体中的特殊群体,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理想,又不善与人交流,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因此,他们在集体中能够处于一种弱势状态。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随班就读学生也有自尊,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其不能袖手旁观,视而不见。我们应该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看到希望。佳佳以前在班中几乎没有朋友,常常是独来独往,同学们似乎也并没有在乎她的存在。而如今她之所以变得自信起来,就源于这一次不经意间的举动。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的举动,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使得一个原本不爱与人交流,甚至是受一些同学歧视的随读生重新找回了自信。这些都是源于教师给予她的一个机会。

三、案例反思

其实,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学生都有着丰富的潜能,特别是那些暂时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最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关爱。我们难道就不能过给他们一些鼓励,一些关爱吗?事实证明,一道赞许的目光,一次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往往可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应该相信,没有不可教的学生,只有不善于教的老师,我们应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成绩不优秀的孩子,老师若给与较多的关注和认可,可以唤醒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曾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段话:“老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关怀,就像阳光之于万物,娱乐之于禾苗,是学生渴望得到的。当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感受到老师博大的胸怀,宽容的性,真诚的奉献精神和他们满腔挚爱之情时,老师方能在他们的情感世界拥有一席之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