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整理]中机钢构抗震鉴定报告

来源:尚车旅游网
-------------

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 辅助用房加层扩建抗震鉴定报告

1、委托鉴定单位: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 2、检测鉴定房屋地址:上海市申旺路800号 3、检测日期:2012年2月10日 4、检测目的、范围、内容 4.1检测目的

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辅助用房建于2000年,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目前该房屋业主拟对本房屋整体进行加层扩建,扩建后为六层;原有结构楼面使用活荷载不变。为此委托我站对该房屋按照拟改造方案进行抗震鉴定,以确保改造后的房屋抗震性能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 4.2检测范围:

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辅助用房,总改造面积为2266m2。 4.3检测内容:

(1)对该建筑的建筑、结构平面布置情况进行核查调研; (2)对该建筑的结构开裂、破损等完损情况进行检测; (3)对该建筑的沉降、倾斜等结构变形进行测量; (4)对该建筑的主要受力结构构件进行材料强度检测;

(5)根据现场检测数据,对整体建筑进行结构计算分析和承载能力校核; (6)编制鉴定报告,提出抗震鉴定结论,并对可能需要进行的结构加固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

-------------

-------------

表4-1 建筑物初步调查表

名称 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辅助用房 上海市申旺路800号 办公、食堂 2000年 原建筑面积1510m2 近似矩形 四层 无 23.7×16.5(轴线) 无液化 无 无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有 有 本次检测未涉及 有 无 无 无 无 无 修缮 灾害 设施 施工单位 设防烈度/场地类别 7度,上海IV类场地 不详 原抗震设防烈度 设计单位 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研究院 房屋概况 地点 用途 竣工日期 建筑面积 平面形式 建筑 地上层数 地下层数 总长x宽(m) 地基土 地基基础 地基处理 冻胀类别 上部 主体结构 建筑图 图纸资料 结构图 房屋高度(m) 女儿墙标高(m) 各层层高(m) 基本柱距/开间尺寸(m) 屋面防水 基础形式 基础深度 地下水 屋面 地质资料 施工记录 设计变更 设计计算书 屋顶水箱 电梯 其它 12.6m 13.6m 2. 87m/3.60m/3.00m/3.13m 7.1m 防水卷材 桩基础 桩基础 深-0.5m 混凝土屋面 有 甲方未提供 有 无 无 无 无 不详 无 水、暖、电图 标准、规范、指南 振动 腐蚀性介质 环境 其它环境影响 改扩建、用途变更 使用条件改变 备注 -------------

-------------

5、工程概况 5.1建筑概况:

主单体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建筑平面呈矩形布置 。

(1)房屋总长23.7m(轴线),宽度为16.5 m(轴线),室内地坪至檐口高度为13.6m;

(2)屋面为防水卷材屋面,结构平屋面做轻钢储藏室,如照片。 (3)使用功能:办公楼、食堂。 (4)墙体:普通粘土砖。 门、窗: 铝合金钢门窗。

楼、地面: 底层地面为回填土地面。二层以上楼面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面。 该楼底层主要做食堂和会议室用,二层以上做办公用,屋面做轻钢结构,临时堆放杂物。

加层改造后建筑平面布置示意图如附录一图纸所示;

房屋建筑概貌参见附录六照片1~3,房屋内景见附录六照片4~8。 5.2结构现状概况:

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辅助用房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原设计按七度区、建筑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原建筑由武汉地质工程勘察院上海分院完成本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号2003-W12-459),由机械工业部第六设计研究院于1999年11月完成设计。原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混凝土设计强度采用C25,梁、柱构件箍筋主要采用HPB235钢筋,结构板、梁、柱纵筋、基础钢筋主要采用HRB335钢筋。建筑采用双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梁、柱设置有箍筋加密区段。建筑采用柱下桩承台基础,持力土层为2-1层,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为100kPa;基础底标高为-1.300m。 5.3房屋改扩建概况:

本次拟改造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在该楼四层以上加建二层,做办公楼用。拟改造平面布置示意图具体参见附录一。

-------------

-------------

6、现场检测 6.1 现场检查

(1) 建筑专业现场检查: ○1围护结构情况: 门、窗:门窗外观完好。 墙面:完好。 2地面、屋面情况: ○ 地面:完好。 屋面:完好。

(2) 结构专业现场检查:

在业主配合下,于2012年2月10日对该房屋使用现状进行了检查,对该房屋的建筑结构复核结果表明,结构布置形式和主要构件等与图纸资料记载基本一致。

按照《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DG/TJ08-804-2005)等技术规程,现场对房屋外观现状进行了完损情况检查,现场检测发现墙体砌筑施工质量较好,混凝土结构梁、板工作基本正常,未见主要受力构件钢筋外露、钢筋锈蚀、蜂窝麻面及缺棱掉角等损伤现象,

改造设计时,基础应按照最终施工图情况进行分析,按实际荷载确定是否需要增加原有基础宽度。 6.2现场测量

表6-1 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设备表

检测仪器名称 水准仪 水准仪观测法 塔尺 LTC2型 5m 18 1mm 检测参数 检测方法 型号 DS3-Z 编号 101608 准确度 ±2mm/km 检测依据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相对 沉降 -------------

------------- 建筑 投点法 倾斜 直尺 300m 6 1mm 经纬仪 J2 012698 1″ 6.2.1倾斜测量

为了解房屋的整体倾斜情况及倾斜对本建筑的结构受力的不利影响,本次检测中采用J2型经纬仪、钢直尺,按照变形测量中经纬仪投点法的有关规定,测定建筑物外墙顶点相对底部的偏移值(即建筑物倾斜量),对房屋四角的可测棱线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含施工误差),测点位置及测量所得竖向相对倾斜值详见附录三。

从测量结果看,房屋向西最大倾斜率为2.2‰,向南最大倾斜率为2.1‰,检测房屋的整体倾斜状况对结构受力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6.2.2相对沉降测量

为掌握房屋的不均匀沉降情况,了解建筑沉降因素对结构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程度,检测人员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采用DS3-Z型水准仪对该建筑的相对沉降情况进行了测量,因检测房屋受现场测量环境限制,本次房屋沉降测量均采用底层建筑外墙腰线底设置观测点,并假定原建筑施工完成时底层建筑外墙腰线底保持同一水平,近似认为测量结果的相对偏差为房屋的不均匀沉降差。

房屋相对沉降测点布置及具体测量结果详见附录三。通过检测数据可以看出:虽该楼18号点的相对沉降最大,但也仅为11mm,同时该楼检测中未发现明显的由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及梁柱结构开裂损伤情况,因此可以认为建筑物沉降变形未对结构承载力产生不利影响。 6.3 材性检测

表6-2 材料参数及仪器设备表

检测参数 混凝土抗压强度 混凝土抗压强度 仪器名称 混凝土回弹仪 型号 编号 准确度 率定值80±2 检测依据 《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 ZC3-A 103 取芯机 - - -

-------------

-------------

6.3.1混凝土材料强度检测

本次现场检测按照《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的要求,主要采用砼回弹仪,对房屋混凝土结构构件进行混凝土强度检测(采取凿除受检结构构件混凝土表面粉刷层直至其露出混凝土,用砂轮处理混凝土构件表面后,采用回弹仪测定回弹值,同时根据测定的混凝土碳化深度,考虑回弹角度及平均碳化深度的修正后,获得每个测区混凝土强度,在此基础上统计各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具体结果如附录二。

采用钻芯机参照《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2007)修正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混凝土芯样抗压强度检验报告详见附录四测试报告。 结构构件混凝土强度取为C25。(同原设计强度) 7、结构分析 7.1结构计算 7.1.1计算依据:

业主提供的建筑图、结构图和本工程改造方案图纸; 国家及上海地区有关工程建设规范: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0009-2001)(2006年版)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AD工程部PKPM系列结构计算软件(最新版),按照拟改造方案对房屋进行结构验算、分析。 7.1.2计算输入条件 1)地震荷载:

抗震设防烈度7度(0.10g)第一组,上海类场地情况(软件自带)、丙类建筑。 按照三级框架,考虑扭转耦联作用,周期折减系数取0.70。 2)风载:

基本风压值= 0.55kN/m2; 地面粗糙度=B;

-------------

-------------

3)恒载(标准值): 按实际结构自重计; 4)活载(标准值):

非上人屋面活载=0.5kN/m2 楼面活载=2.0kN/m2 5)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根据实际测试结果并综合考虑原设计强度确定:梁、柱C25; 6)计算条件:

按照业主提供的由上海天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的本楼局部加层改造方案进行抗震验算。

7.1.3验算结果

抗震结构验算结果表明,由于该办公楼原先按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因此本次鉴定按7度计算后,结构不能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有关要求,需进行加固设计。

计算结果如下: (1)地基及基础

目前,房屋无明显沉降开裂,可评定地基基础无明显静载缺陷。

本次改造后,房屋局部荷载有所增加;改造设计时,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及抗沉降变形能力应按照最终施工图情况进行分析,按实际荷载确定是否需要增加原有基础宽度。

(2)结构抗震承载力验算

框架柱:经计算,部分主体结构框架柱无法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存在轴压比超标或原设计配筋无法满足现在计算结果要求。

框架梁:经计算,部分主体结构框架梁无法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存在截面超筋或原设计配筋无法满足现在计算结果要求。

-------------

-------------

楼(屋)板:经计算,楼(屋)面板满足现行规范要求。

表7-1抗震验算承载能力不足表(以典型构件举例)

构件名称 KL3 位置 2轴梁:B轴~C轴,二层结构板面标高,靠C轴梁顶负弯矩钢筋 KL12 C轴梁:2轴~3轴,二层结构板面标高,梁底正弯矩钢筋 KL13 D轴梁:1轴~2轴,二层结构板面标高,梁底正弯矩钢筋 KZ11 5/E轴以及6/E轴框架柱,一层~二层单侧(边长600侧)纵向配筋 KZ11 5/E轴以及6/E轴框架柱,一层~二层单侧(边长700侧)纵向配筋 KZ11 5/E轴以及6/E轴框架柱,一层~二层箍筋 Φ8@100/200(4) G2.0-2.0 非加密区箍筋配筋不够 框架柱 柱2/B、2/C、2/D、2/E、2/G、1/G、6/G、8/G、8/F,底层轴压比 轴压比超限 4φ25 5300 3336 7φ25 4600 1164 8φ25 4500 573 2φ25+4φ22 3000 498 设计配筋 2φ22+4φ20 验算配筋(mm2) 2600 不足配筋(mm2) 584 备注

构件配筋详细计算结果参见附录五。

施工图设计时,应仔细核对最终梁、柱实际计算配筋与原设计配筋,对截面超筋的框架梁、柱或者原有设计配筋不满足计算结果的梁、柱进行加固。 (3)房屋结构抗震变形验算

房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平均层间位移的计算值详见表7-2,从表中可以看出,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296,无法满足现行规范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1/550”的要求,需进行加固设

-------------

-------------

计。

表7-2 房屋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角计算结果

X方向地震力作用下楼层位移 楼层 X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mm) 2.74 6.90 18.78 X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mm 2.62 6.75 12.03 最大层间X方向的位移与平最大层间均层间位转角 移的比值 1.05 1.02 1.56 1/1327 1/594 1/317 Y方向地震力作用下楼层位移 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mm 3.09 11.64 20.12 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mm 2.82 6.82 16.09 最大层间Y方向的位移与平最大层间均层间位转角 移的比值 1.09 1.71 1.25 1/1178 1/352 1/296 三层 二层 一层 房屋结构模型前9个振型计算周期结果见表7-3。

表7-3 房屋结构模型计算周期

振型号 1 2 3 4 5 6 7 8 9

7.2、综合分析 7.2.1缺陷分析:

①计算情况:

经计算分析,结构无法满足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有关要求。

周 期 1.1388 1.1019 1.0769 0.3164 0.3025 0.2944 0.2937 0.1822 0.1757 转 角 88.28 177.54 86.92 104.90 19.19 96.43 135.05 91.38 111.32 X平动系数 0.00 1.00 0.00 0.03 0.82 0.00 0.15 0.00 0.01 Y平动系数 0.46 0.00 0.54 0.44 0.10 0.32 0.13 0.37 0.04 扭转系数 0.54 0.00 0.46 0.53 0.08 0.67 0.72 0.63 0.96 -------------

-------------

②检测情况分析: 办公楼未见明显结构损伤。 7.2.2抗震分析: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办公楼按照拟改造方案进行抗震措施鉴定,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表7-1 抗震构造措施鉴定表

7.1 一般规定 条文号 3.1.1 标准内容 抗震设防的所有建筑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确定其抗震设防类别及其抗震设防标准。 抗震设防为6度时,除规范有具体规定的除外,对乙、丙、丁类的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的计算。 1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 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 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 3 地基为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时,应根据地震时地基不均匀沉降时和不利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 3.4.3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平面不规则的主要类型:(1) 扭转不规则: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 平均值的1.2倍; (2)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进的尺寸,大于相应投影方向总尺寸的30%; (3) 楼板局部不连续: 楼板尺寸和平面刚度急剧变化,例如,有效楼板宽度小于该楼层典型宽度的50%,或开洞面积大于该楼面面积的30%,或较大的楼层错层。 3.4.3 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竖向不规则指标: 1)侧向刚度<70%(上一侧向刚度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楼层承满足 平面不规则指标: 1)最大楼层弹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均值 >1.2; 2)凹凸尺寸 / 总尺寸>30%; 3)有效楼板宽度<50%; 开洞面积>30%; 较大的楼层错层。 最大楼层弹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均值=1.71>1.2; 平面呈矩形,凹凸尺寸 / 总尺寸>30%。有效楼板宽度大于50%,开洞面积小于30%,无错层。 不满足 规范规定要求 抗震设防类别:丙类 抗震设防烈度:7度 实际情况 丙类 原设计按7度,现按7度进行计算 已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满足 鉴定 意见 3.1.2 丙类、7度需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同左 原设计不满足 3.3.4 地基性质相同;基础均为天然基础;场地地基无软弱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 满足 -------------

-------------

的形体。竖向不规则的主要类型: 层); (1)侧向刚度不规则 该楼层的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个楼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除顶层或出屋面小建筑外,局部收进的水平方向尺寸大于相邻下一层的25%。 (2)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 竖向抗侧力构件(柱、抗震墙、抗震支撑)的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梁、桁架等)向下传递。 (3)楼层承载力突变: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80% 3.7.3 附着于楼、屋面结构上的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避免地震时倒塌伤人或砸坏重要设备。 1)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框支梁、框架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梁、柱、节点核芯区,不应低于C30;构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类构件不应低于C20; 下列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1 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建筑。 2 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层的下列建筑: 4.2.1 1) -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砌体房屋; 3)不超过8 层且高度在24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 非结构构件,以及楼梯间的非承重墙体,应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或锚固。 构件>=C20; 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级为一级的框架>=C30; 1) -般的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 2)砌体房屋; 3)不超过8 层且高度在24m 以下的一般民用框架和框架-抗震墙房屋; 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 注: 软弱黏性土层指7 度、8 度载力无突变。 或侧向刚度<80%(上三层均值); 收进的尺寸>25%(下一层); 2)内力由水平转换构件向下传递; 3)本层受剪承载力<80%(上一层)。 填充墙体均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连接。 满足 3.9.2 混凝土强度大于C25; 满足 本办公楼框架不超过8 层且高度在24m 以下,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 满足 4)基础荷载与3)项相当的多层框和9 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架厂房和多层混凝土抗震墙房屋。 值分别小于80、100 和120kPa的土层。 -------------

-------------

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不含黄土)的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6 度时,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判别和处理,但对液化沉陷敏感的乙类建筑可按7 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7~9 度时,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进行判别和处理。 地面下存在饱和砂土和饱和粉土时,除6 度外,应进行液化判别;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地基的液化等级,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注:本条饱和土液化判别要求不含黄土、粉质黏土。 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宜适当降低。 注:本章“抗震墙”指结构抗侧力体6.1.1 系中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不包括只承担重力荷载的混凝土墙。 本场地地基不液化。 4.3.1 4.3.2 满足 1)结构类型: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 2)最大高度:50m。 结构高度12.3m<50m。 满足 6.1.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的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置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l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计算按照: 设防类别:丙类建筑 设防烈度:7度 结构类型:框架 房屋高度(m):12.3m 抗震等级:三级 满足 6.1.4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lOO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框架结构和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 本办公楼未设置防震缝。 不满足 6.1.5 1)框架和抗震墙均应双向设置; 2)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1)框架均双为双向设置; 2)梁中线与柱中线偏心距最大处(E/5,E/6轴满足 -------------

-------------

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m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 影响。 3)甲、乙类及(H>24m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结构;H≤24m的丙类不宜采用单跨结构。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梁端箍筋加密区:箍筋直径不小于8mm,箍筋间距不大于h/4、8d和150mm。 处两根柱子)等于柱宽的1/4,其余均小于1/4; 3)本办公楼非单跨结构。 1)框架梁截面宽度均大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均小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大于4。 梁端箍筋加密区:箍筋最小直径为8mm,箍筋间距为100mm。 满足 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6.3.1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6.3.3 梁端加密区的长度,一级不应小于500mm和2h,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二、三级不应小于500mm和1.5h,箍筋直径不小于8mm,一级箍筋间距不大于h/4、6d和100mm,二级箍筋间距不大于h/4、8d和100mm,三级箍筋间距不大于h/4、8d和150mm。 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 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 和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和20 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满足 6.3.4 1)梁顶面和底面的通长钢筋,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3)梁端加密区箍筋肢距,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1)梁顶面和底面的通长钢筋,均大于2φ12; 2)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纵向钢筋直径为25,大于矩形截面柱(边长450)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 3)梁端加密区箍筋肢距250mm,未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不满足 -------------

-------------

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l)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30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350mm,一、二、三级且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450mm。 剪跨比宜大于2。 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柱截面的宽度和高最小柱截面为度,三级且超过2 层时450X450,大于400mm。 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三级且超过2 层时不宜小于450mm。 满足 6.3.5 6.3.6 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 的规定;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一、二、三级框架柱轴压比分别不宜超过0.65、0.75、0.85。 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柱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6.3.7-1采用,同时每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对建造于Ⅳ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三级框架柱轴压比分别不宜超过0.85。 最大轴压比1.12>0.85 不满足 6.3.7 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7-2采用。即一级不应大于6d和100mm,二级不应大于8d和100mm,三级不应大于8d和150mm(柱根100mm),一级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二、三级不应小于8mm。 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 时,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针对本工程,要求:柱纵筋的总配筋率:三级中、边柱分别不应小于0.57%,角柱分别不应小于0.85%。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 柱加密区箍筋间距:三级不应大于8d和150mm(柱根100mm),三级柱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本工程柱纵筋的总配筋率:三级中、边柱分别不应小于0.57%,角柱分别不应小于0.85%。同时每一侧配筋率均大于0.2%。 柱加密区箍筋间距:100mm, 不大于8d和150mm(柱根100mm); 柱箍筋直径均不小于8mm。 满足 6.3.9 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 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5 倍纵向钢筋直径。 非加密区箍筋不小于加密区的50%,且箍筋间距为200mm,不大于15d(270mm),满足要求。 满足 -------------

-------------

1) 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采用砌体墙时,应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并应设置拉结筋、水平系梁、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 3) 墙体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拉结,应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8、9 度时应具有满足层间变位的变形能力,与悬挑构件相连接时,尚应具有满足节点转动引起的竖向变形的能力。 13.3.2 1)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 2)墙体与主体结构应有可靠的拉结: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 设2φ6 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 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 3)砌体女儿墙在人流出入口和通道处应与主体结构锚固; 非承重墙体采用了多孔砖; 墙体与主体结构有可靠的拉结; 女儿墙为混凝土材料,与主体结构一起浇筑; 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未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5) 砌体女儿墙在人流出入口和通道处应与主体结构锚固;非出入口4)楼梯间和人流通道无锚固的女儿墙高度,6~8 度时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不宜超过0.5m,9 度时应有锚固。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防震缝处女儿墙应留有足够的宽度,缝两侧的自由端应予以加强。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砌体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500mm~600mm 设2φ6 拉筋,拉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7 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9 度时应全长贯通。 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尚应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强。 不满足

8、结论及处理意见 8.1结论

按照拟改扩建方案,本受检房屋不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抗震鉴定要求,必须进行抗震结构加固处理,方能满足上海地区7度抗震设防要求。 问题要点:

1) 结构计算指标不满足规范要求; 2) 部分框架柱轴压比超限;

3) 部分梁、柱存在超筋或原有配筋不够现象; 4) 部分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要求。 8.2 处理意见

根据现场检测及结构验算分析结果,建议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 对于房屋整体进行加固设计,适当增加混凝土或钢结构支撑,以使房屋整体计

算指标达到规范要求;

-------------

-------------

2) 按拟改造方案验算分析,改造后加层部位底层柱最大组合内力大大增加,其余

位置底层柱最大组合内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故施工图设计时应按照最终实际荷载对房屋地基基础承载力再进行验算,确定是否需要加固原有基础,同时验算基础的沉降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3) 对轴压比不满足规范要求的框架柱(详见附录五 “结构验算附图”)进行加固,

建议采用扩大截面法进行加固;

4) 施工图设计时,应仔细核对最终梁、柱实际计算配筋与原设计配筋,对截面超

筋的框架梁、柱或者原有设计配筋不满足计算结果的梁、柱进行加固,建议采用粘贴碳纤维法、粘钢法或其它有效方法进行加固;

5) 对于楼梯间和人流通道的填充墙,建议采用双面钢丝网砂浆面层等加固措施; 6) 本次房屋改扩建,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及今后长期使用过程中应对房屋进行定期

沉降观测,为房屋维护提供依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7) 对结构加固施工,建议应选择具有工程结构加固专项资质、且具有类似工程丰

富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在制定好合理施工方案后进行。

9、主要技术依据:

1. 《房屋质量检测规程》(DGJ08-79-2008)

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5. 《既有建筑物结构检测与评定标准》(DG/TJ08-804-2005) 6.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7.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8.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9.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0.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11-2010)

-------------

-------------

10、附录:

附录一 改扩建方案图

-------------

1 改造底层平面图

2 改造二层平面图

3 改造三层平面图

图图图-------------

图4 改造屋顶平面图

附录二 材料强度测试结果

混凝土强度回弹法测试结果

序构件名号 称 fccu,1 fccu,2 fccu,6 fccu,7 fccu,3 fccu,8 fccu,4 fccu,9 fccu,5 fccu,10 28.4 28.1 26.9 27.5 27.5 碳化平均值 标准差 强度推cc定值深度mfcusfcu(mm) (MPa) (MPa) fcu,e混凝土(MPa) 1 2 3 一层柱 一层柱 26.9 28.4 27.5 29.8 29.6 28.7 31.4 26.9 29.6 25.7 29.7 26.8 30.8 26.9 27.7 31.2 3.5 3.5 4.0 28.6 28.3 27.5 1.4 1.9 0.9 26.3 25.2 26.1 一层柱 29.2 27.5 27.1 28.4 -------------

-------------

26.2 27.2 26.9 26.9 4 5 6 7 8 9 10 11 12 一层柱 一层柱 一层柱 一层顶梁 一层顶梁 一层顶梁 一层顶梁 一层顶梁 一层顶梁 27.7 29.3 27.1 25.9 26.6 26.6 26.4 26.4 28.5 27.2 27.5 28.0 27.1 26.1 25.9 29.8 31.2 29.2 33.3 33.3 32.0 28.4 32.0 27.5 33.6 33.3 29.7 30.8 30.5 35.2 31.2 29.0 26.5 27.4 28.1 27.4 27.7 27.5 26.2 30.8 27.1 27.7 27.1 26.2 26.2 26.9 27.4 29.0 26.8 28.3 28.5 28.3 28.5 30.2 29.0 33.3 27.4 28.5 28.0 27.7 34.3 30.8 28.5 31.4 30.5 30.0 37.2 31.2 30.0 35.6 31.8 35.6 30.5 32.0 30.0 33.3 36.6 32.0 28.4 32.9 28.1 27.2 27.5 27.2 30.2 25.2 27.5 28.1 27.5 27.2 28.7 28.7 29.6 29.0 30.0 27.8 28.1 28.1 28.1 26.9 26.6 26.1 26.9 28.1 28.1 27.4 27.8 26.2 28.4 36.6 28.7 34.3 32.9 29.0 28.8 26.5 29.4 28.5 30.0 30.0 26.8 28.8 30.0 33.3 26.6 26.9 27.8 28.7 27.8 27.8 30.2 27.8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3.5 3.5 3.5 3.5 3.5 27.1 27.5 31.2 32.1 27.9 27.4 29.1 29.3 32.1 31.6 27.6 28.5 27.7 27.4 1.0 1.2 2.8 2.1 1.3 1.1 1.7 2.3 2.9 2.8 1.2 0.9 1.2 0.8 25.5 25.4 26.6 28.6 25.7 25.6 26.3 25.6 27.2 26.9 25.5 27.0 25.8 26.1 25.6 26.7 25.7 28.2 27.7 25.4 13 二层柱 14 二层柱 15 二层柱 16 二层柱 17 二层柱 28.1 28.1 28.1 26.9 18 19 20 21 22 23 二层柱 26.6 26.1 26.9 28.1 26.9 29.6 26.4 27.8 27.5 26.9 29.3 26.1 27.2 28.7 26.6 3.5 4.0 4.0 4.0 4.0 4.0 27.6 31.5 26.9 31.7 30.9 26.9 1.2 2.9 0.8 2.1 1.9 0.9 29.2 30.8 34.3 31.2 33.3 二层顶梁 29.0 33.3 27.4 36.6 29.4 27.4 27.4 27.4 26.2 27.1 二层顶梁 25.9 26.1 26.2 28.1 27.4 29.2 33.6 33.3 29.7 30.0 二层顶梁 34.3 31.4 34.3 32.0 29.0 30.0 29.2 30.8 34.3 31.2 二层顶梁 33.3 29.8 32.4 29.0 28.5 二层25.9 26.5 27.4 25.1 27.4 -------------

-------------

顶梁 28.0 26.9 26.8 26.9 28.0 24 25 26 27 28 29 30 26.8 27.1 27.7 26.2 26.2 二层顶梁 26.5 26.9 26.2 28.1 29.2 三层柱 三层柱 三层柱 三层顶梁 三层顶梁 三层顶梁 26.1 27.8 29.3 27.2 27.5 28.7 26.9 27.8 26.1 26.6 27.2 27.7 28.5 27.1 26.6 27.4 25.9 25.9 25.7 26.1 35.6 30.8 29.2 31.7 35.2 31.2 34.3 29.8 33.3 29.0 30.5 30.8 37.2 31.2 28.8 30.0 35.6 31.8 35.6 29.8 25.7 27.2 27.5 26.5 26.2 29.4 27.8 26.8 28.1 27.2 27.4 27.4 28.1 26.9 27.8 26.6 26.1 26.2 28.1 29.0 4.0 3.5 3.5 4.0 4.0 4.0 4.0 27.1 27.4 26.8 32.0 32.1 27.2 27.4 1.0 1.1 0.9 2.5 2.9 1.1 0.9 25.5 25.7 25.3 28.0 27.3 25.5 25.8

附录三 现场测量成果

项目名称: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办公楼局部加层扩建抗震鉴定 仪器编号:012698 型号:经纬仪J2 ; o仪器适用温度(C):-30~50; 300mm钢直尺编号: 检测时间: 2011年 6 月 26 日 执行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6 环境温度(oC): 28 -------------

-------------

示意图:

测点 1 2 3 倾斜 方向 西向 南向 西向 北向 西向 南向 倾斜量 (mm) 20.0 16.0 7.0 2.0 6.0 19.0 高度 (m) 9.0000 9.0000 9.0000 9.0000 9.0000 9.0000 倾斜率 (‰) 2.20 1.80 0.80 0.20 0.70 2.10 测点 4 5 倾斜 方向 东向 南向 东向 南向 以下空白 倾斜量 (mm) 2.0 10.0 11.0 9.0 高度 (m) 9.0000 9.0000 9.0000 9.0000 倾斜率 (‰) 0.20 1.70 1.70 1.50 备注:

沉降成果表 项目名称: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办公楼局部加层扩建抗震鉴定报告 仪器编号101608 检测时间: 2011 年 6月 26日 5m塔尺编号 18 型号:水准仪DS3-Z 仪器适用温度(oC):-30~50; 现场温度(oC): 28 执行标准: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

-------------

读数 测点 (mm) 基准读数-读数 基准读数(mm) (mm) 读数 测点 (mm) 基准读数-读数 (mm) 基准读数(mm) 1 2 3 4 5 6 7 8 9 10 1416.0 1420.0 1418.0 1420.0 1415.0 1416.0 1422.0 1423.0 1425.0 1421.0 1423.0 ±0 -4 -2 -4 +1 -6 -7 -8 -5 -7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21.0 1424.0 1419.0 1421.0 1423.0 1416.0 1422.0 1423.0 1427.0 1425.0 1420.0 -5 -8 -3 -5 -7 -6 -7 -11 -9 -4 示 意 图 备注:

附录四 取芯报告

中机建(上海)钢结构有限公司芯样试压强度

编号 1 2 -------------

芯样位置 4号楼一层中柱(办公楼) 4号楼一层顶梁(办公楼) 试压换算强度 (MPa) 50.4 54.5 备注 -------------

3 4 5 5号楼一层边柱(办公楼) 5号楼一层中柱(办公楼) 5号楼一层顶梁(办公楼) 49.8 39.4 43.9

附录五 结构验算附图

-------------

-------------

图5 改造后第一层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应力比简图

图6 改造后第二层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应力比简图

图7 改造后屋面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应力比简图

-------------

-------------

附录五检测照片集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