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第二中学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课件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第二中学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课件

来源:尚车旅游网
太2015级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谷

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第Ⅰ卷 客观题(60分)

太一、 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谷1.有人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评论道:“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二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下列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 中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启C.建立北约组织 D.朝鲜战争 航2.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 学

校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3.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4.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

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同集团的成

5.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人家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

A.“一边倒”政策

B.“另起炉灶”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多边外交政策

6. 4.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下列成就中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B.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7.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不结盟运动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8.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

1

(左边导弹上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导弹上图案是镰刀斧头旗)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9.1992年9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10.下列关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格局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总结 B.生产组织的规模扩大 C.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 D.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12.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土地国有 B.土地集团所有 C.土地私有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3.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14.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过与桑蚕也。”“其”指的是( )

A.丝织品 B.棉织品 C.麻织品 D.编织品

15.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6.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不可能从事下列哪种活动( )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17.《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笫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 )

2

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 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18.“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9.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20.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

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21.1492年8月,三艘帆船从西班牙帕洛斯角启航,到了10月7日他们发现了飞鸟,但是没有看到陆地,船员们焦躁不安起来,船长许诺,如果三天内看不到陆地就返航。恰好第三天,他们发现了巴哈马群岛,并在岛上看见几乎全身赤裸土著人——印第安人,船长立即宣布该岛为西班牙王室所有。该船长可能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22.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王室大力支持 B.地理位置优越 C.商业资本发达 D.金银需求量大 23.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 英国展出的最新工业成果中可能包括( )

A.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锤、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纺纱机 2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 B.整个革命进程时间缩短 C.先进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25.马克思说过,只要英国人“把机器用于—个有煤有铁的国家的交通上”,“就无法阻止这个国家去制造这些机器了”。对于这段话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

A.殖民活动在客观上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 B.殖民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帮助殖民地进行建设 C.殖民活动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是建设性的 D.殖民地国家应重视交通业的发展

26.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

3

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27.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丰)同(治)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是因为此“药方”( )。

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 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 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 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28.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写道:“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瓦解着自然经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9.促使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的主要因素有( )

①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 ②民国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政策 ③民众爱国运动推动民族企业发展 ④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30.1948年4月2日《东北日报》报道,国民党统治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大批工厂又纷纷倒闭,仅去年上丰年倒闭之工厂商号,即达一千六百余家”。这一时期“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深重”的原因有( )

①政府征收苛捐杂税;②日本军队的残酷掠夺;③官僚资本垄断经济;④美国对华倾销商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 主观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计40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天仙配》戏词

材料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期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

4

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是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形成的条件。(6分)

(2)材料二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8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6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6世纪以来,世界各地联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了。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稍后,大西洋西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材料二 在19世纪50至60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需的工业品。

材料三 1900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l9%,美国12%,德国l3%,法国9%。从1870年至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材料四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世界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36 49 68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68.8 94.2 118.2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6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贸易特点形成的原因。(4分)

5

太谷二中 太谷二中启航学校 2015级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 B C D C C 6—10 D B C C D 11—15 B C B B C

16—20 C D D D D 21—25 C A C D A 26—30 D D A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计40分。) 31.(20分)

(1)小农经济。条件:铁器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每点2分,共6分)

(2)关系: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之后。(每点2分,共8分) (3)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2分)

主观因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4分) 32.(20分)

(1)变化:由地中海沿岸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4分)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每点3分,任意两点6分)

(2)基本特点:多中心贸易格局形成;贸易总量持续增长;各国经济联系加强。(每点3分,答两点6分)

(3)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每点2分,共4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