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木渎的来历

木渎的来历

来源:尚车旅游网
木渎的来历

早在春秋末期,位于苏州一带的吴国和位于会稽一带的越国正在进行一场兼并战争。吴王夫差继承王位后,为报杀父之仇,发奋图强,任用贤能,终于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只得带了夫人、子女和大夫范蠡来到吴国为奴,被囚禁在灵岩山的石室里,为吴王放马。吴王上街,勾践给他牵马,任人指点讥笑,毫无怨言。一次,吴王生病,勾践竟然通过亲尝夫差的大便,告知夫差“病气已经排泄,病体即将痊癒。”夫差闻听后,十分感动,便在勾践入吴三年之际将他放回越国。

谁知勾践的这一切都是伪装出来的。回到越国后,他就开始与大夫文种和范蠡商量复国雪耻的方法,想出了七条灭吴之策。同时,勾践为了不忘在吴国受到的耻辱,一个人睡在柴草堆里,梁上悬着一颗苦胆,睡前和早起都要舔一下,以时刻提醒自己。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

勾践“灭吴七术”的第一条就是美人计,他让范蠡到民间去选美女。范蠡在诸暨苎萝山里找到了浣纱女西施,把她送往土城,由专人教习歌舞和媚悦君王之术。三年后,范蠡亲自把西施献给吴王。

西施很快以色相迷惑住了吴王。夫差整天整夜和西施饮酒作乐,鱼水交欢,根本不去上朝,大臣有事向他奏报,他也显得很不耐烦,三言两语把他们打发走了。在夫差的心目中,西施的份量比国家大事还重。

勾践看到美人计发挥了作用,又开始启动第二计,就是向吴国进贡大量的巨木奇石,让吴王大兴土木,耗尽国力和民力。吴王得到越国的贡木,大喜过望,他要为西施建造一座天下最高最大最雄伟最富丽的宫殿。他先是在姑苏山上对阖闾始建的姑苏台进行扩建,后来又在吴中第一峰灵岩山上,为西施建造了一座更为宏大的离宫别苑——馆娃宫。每个宫室都是铜柱金槛,金碧辉煌,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后花园亭台楼阁、池沼假山一应俱全,而且四时有不断之花,八节有长春之景。由于工程浩大,举世瞩目,数万工匠从四方云集而来,越国进贡的木材也泛江过海,从水路源源运到灵岩山下,竟堵塞了山下的所有河道,以致“木塞于渎”,于是,便有人把这里称作“木渎”。

吴王大兴土木之际,正是越国练兵备战之时。最后,吴国终因国力枯竭,为越所灭。姑苏台、馆娃宫呢?也被越王勾践一把大火烧个精光。只有木渎的地名和这些发人深思的吴越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典故:天下太平

乾隆二十九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即将于次年春天南巡,这是他第四次下江南。消息传到苏州,地方官吏们心里打起了小九九。有的想趁此机会献殷勤,拍拍皇帝马屁,自己能升个一官半职,但又吃不准皇帝的喜好习性,万一马屁拍在马脚上,出洋相事小,弄不好还要降职,甚至丢官;也有些平时为官不廉甚至还有劣迹的地方官,心里更在打鼓:乾隆爷来江南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考察地方吏治,而且听说他喜欢微服私访,万一被他知道了自己的劣迹,这一生的仕途可就玩完了。别看这乾隆爷风流倜傥,喜欢作诗题字,整天笑嘻嘻,一副书生腔,动起真来,那笑里可藏着刀呢!

地方官心里拿不定主意,但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赋闲在家的“江南老名士”沈德潜。沈德潜八十岁时从京城返苏养老,乾隆皇帝亲自为他饯行,还赐他“鹤性松身”四字匾额。乾隆前三次下江南,都点名要沈老先生陪同,还面升他为礼部尚书的一品官衔。这是多大的荣耀啊。地方官陪皇帝一个个小心谨慎,惟恐讲错一句话,办错一件事;但人家沈老先生与皇帝在一起无拘无束,吟诗唱和,对答如流,这可是一般臣子无法做到的。

地方官们纷纷来木渎拜访沈德潜,竹啸轩前的山塘街上歇满了官轿。沈德潜当年已经九十二岁,尽管年事已高,但仪表清健,思维清晰,他知道这些地方官来拜访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如何取悦乾隆,让皇帝开心。

“列位大人不妨各抒高见,也好让老夫斟酌。”沈德潜不急于表态,他要先听听大家的想法。

“本官欲重修御道,重建行宫,让皇上尝尽江南美食,游遍姑苏美景……”苏州知府抢先说出了他的设想。

“嗯。”沈德潜端坐太师椅上,微闭着双眼,只是轻点了一下下颔。

“皇上雅好翰墨字画,本官考虑请著名画师,将我吴中名胜一一绘之,呈于吾皇,则吴中山水之灵秀尽显于方寸之间也!”吴县知县不无得意地说出了自己的方案。

“集聚姑苏名优,进献评弹昆曲,为吾皇助兴。”

“圣上驾到之时,可令吾乡民众夹道迎之,体现盛世繁华、君民同乐。” ……

沈德潜听罢,沉吟片刻,欠了欠身体,说道:“各位大人所言极是,只是略欠新意,老夫以为,若要圣上龙颜大悦,须要如此这般……”

地方官们赶紧将耳俯上,听完沈德潜的一番吩咐,都情不自禁地翘起拇指:“老大人高见!”

第二年阳春,乾隆如期来到苏州,依照往常习惯,仍旧点名要沈德潜作陪,一路之上君臣吟诗唱和,其乐融融。这天,君臣一行来到木渎,驻跸灵岩山馆,沈德潜上前启奏:“请圣上往这边看。”

乾隆伫立行宫之前,顺着沈德潜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灵岩山南广袤的田野上红黄青绿生机一片,再凝神一看,只见绿色田畴之中,分明镶嵌着四个大字:“天下太平”。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观啊,乾隆按捺不住心头的兴奋,忙问身边的沈德潜。沈老先生便一五一十将事情原委告诉乾隆。

原来,这正是沈德潜为苏州地方官出的绝妙主意:早在上年秋天,让灵岩山南的农民在播下麦种的同时,按“天下太平”字样分畦播种蚕豆、紫云英和油菜。来年春天,万物复苏,麦苗抽穗,蚕豆、紫云英、油菜都开出了红红黄黄的花朵,宛如在一片绿色地毯之上,织出了“天下太平”四个硕大无比的巨字。

乾隆听罢,果然龙颜大悦,望着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乾隆爷当即降旨:江浙两省的钱粮减免一半,木渎当地的赋税只交三分之一。苏州地方官吏各有封赏。对沈德潜,乾隆当面授其太子太傅之衔,并赐其孙沈维熙为举人,同时又特许沈德潜建立生祠,而且亲书“诗坛耆硕”之匾。

沈德潜本来只是为苏州地方官随便出个主意,举手之劳而已,谁知竟得到乾隆皇帝如此恩荣,这是九十三岁的他始料未及的。

典故:严家花园来历

严家花园最早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叫竹啸轩,他的主人叫沈德潜,建于雍正六年,算来迄今也有二百七、八十年的历史了。

沈德潜原来住在苏州葑门,五十五岁搬到木渎。在此之前,他参加的科举考试数也数不清,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他教过的学生有的中了举人,有的成了进士,但他这个做老师的还是个秀才。沈德潜越想越气,索性在木渎王家桥北堍买了块地,一来可以回避城里那些熟人,二来是他实在喜欢木渎这个地方。的确,王家桥北堍这块地背靠灵岩山,门对香溪河,青山绿水围合之中,风水极佳,而且民风淳朴,是读书隐居的好地方。沈德潜还在园中栽了不少竹子,月夜看竹影,雨夜听竹啸,平添了不少文人雅趣。

也许是木渎的山水有灵,沈德潜搬到木渎第九年,终于乡试中举,告别了秀才生涯。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就搬到京城做官去了。等到他七十七岁告老归乡,沈德潜就把竹啸轩交给儿孙打理,自己则偶尔在春秋二季来木渎小住。但是沈老先生的儿孙不太争气,成材极少,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后来,他索性把木渎的竹啸轩赠给了外孙章日照,由其处理。

竹啸轩传到章日照的儿子章寿五手里时,终因家道中落,无力修治,只得任其坍塌破败。

却说嘉庆年间,木渎有弟兄三人,老大钱炎,老二钱照,老三钱煦,都是渎上有名的诗人,才华横溢,却不贪功名,把做官看得很淡。当时木渎有造园之风,很多有名的退隐官吏或名人雅士都在木渎购地筑园,一个不大的镇上竟然有三十多座私家园林。弟兄三人也动了起屋筑园的念头。首先是老大在斜桥西造了一座潜园,接着是老三在潜园之西百步又造了一座息园,都是闹中取静,十分精雅。老二钱照仍嫌斜桥附近太喧嚣,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地块,所以迟迟没有动工兴建。

章寿五与钱照都是木渎诗人,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钱照见前辈诗人沈德潜的旧居一天比一天颓败,不堪寓目,心中不忍,便花了5000两银子,从寿五手中购下了竹啸轩,又花巨资进行抢修,还请吴县状元石韫玉老先生题写了“友于书屋”的斋名。第二年三月,新园落成,因钱照字端溪,便取名端园。

钱照在端园之内栽满了牡丹,每到春天,牡丹盛开,姚黄魏紫,十分娇妍。钱照便在园中设宴,遍请苏州和木渎的诗人,曲水流觞,即景赋诗。每年清明,

钱照都要开园放春,让远近的踏青者入园游玩,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端园很快闻名吴中。一天,杭州诗人龚自珍从湖州坐船经太湖,入香溪,游览端园,写下了“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的揄美之句,传为佳话。

天有不测风云。转眼已是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占苏州城后,很快派兵进驻木渎,一把大火烧了斜桥堍的吴县县丞衙署,火借风势,竟越过斜桥向西蔓延,一夜之间,大火烧毁了大半条西街,潜园和息园无一幸免,化为灰烬。此时,老大钱炎已经作古,老三钱煦匆匆去了上海,只有老二钱照留在木渎。尽管端园在战火中幸存,但钱照由于屡受惊吓,忧虑过度,在第二年春天撒手归西。钱照的儿女们只能靠变卖园中家具和字画度日。可怜一代名园,渐渐成为废圃。

到了光绪二十七年,钱家子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园中能卖的值钱东西都卖了。钱氏后人每天看着偌大一座空空荡荡的园子发呆,想不出其他办法。突然,他想到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严国馨,是木渎的首富。钱氏后人要把这座祖宗留下的江南名园出让给严国馨。在木渎,要论财富,富人不少;若论品行操守,为人处事,严国馨可谓鹤立鸡群,有口皆碑。把祖上遗园交给严先生,钱氏觉得放心。

二人一拍即合,端园以20万两银子成交。严国馨购得这座名园后,请来香山帮巨匠姚承祖亲自把作,重新设计,花了两年时间修葺一新。开园之日,正值严国馨母亲朱太夫人百岁华诞,苏州府台亲自送上朝廷旌表朱氏赐建百岁坊的圣旨,还有一块“贞寿之门”的御匾。喜事接踵而来,把个朱太夫人乐得嘴都合不拢。严国馨请示老太太,“给新园起个名吧。”老太太说:“这座园子以前住过很多名人贤达,我很羡慕他们啊!我看就叫羡园吧。”

从此,木渎又有了一座名荡江南的羡园。可是,当地老百姓都觉得这名字太拗口,都说:园主姓严,不如就叫严家花园吧。于是,这座园子便有了一雅一俗两个名字,两块匾额都挂在了园门上方,一直挂到今天。

香溪河

山塘河又名香水溪、香溪河,木渎雅称香溪,也就因此河而得名。相传吴越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为她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西施在宫中每日用香料沐浴,这些水流入山下河中,日久脂留不退,满河生香,故名香溪。

香溪水西从光福、善人桥而来,抵吴宫遗址,东至木渎山塘街斜桥口,汇入胥江。由于香溪是山溪水,而胥江为太湖水,一清一浊,一缓一急,两脉水流在斜桥之下汇合,形成“分水”奇观。

斜桥分水

木渎镇上有两条河流最有名,一条是胥江,东连姑苏,西接太湖,水面开阔,横贯全镇,是沟通太湖与苏州城的黄金水道;还有一条是香溪,从灵岩山前一路逶迤而来,在斜桥下汇入胥江,并作一流。奇怪的是,由于香溪水较为清澈,胥江水略显浑黄,因此两条河流在斜桥下交汇时,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分水岭,非常奇特,人称“斜桥分水”。

十二娘的故事

姑苏12娘是心灵手巧的吴地妇女的典型代表。

“姑苏十二娘”由船娘、绣娘、织娘、茶娘、扇娘、灯娘、琴娘、蚕娘、花娘、歌娘、画娘、蚌娘组成,每一位吴娘都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吴地妇女的典型代表,又浓缩了二千五百年古吴文化精湛深厚的历史内涵,这是一个底蕴丰富、韵味十足的常青品牌,是木渎古镇吴文化的瑰宝。

船娘: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妇女代表。在水网稠密、湖塘众多的蜿蜒河道里,到处都有摇橹的船娘身影,用勤劳的双手捕获着肥嫩的河鲜、菱藕、芡实、茭白、慈姑等天然食品 ,成为人们饱享口福的美味。船娘是水乡文化的产物,也是各类艺术作品中描绘水乡风情的最为直接的特征之一。

绣娘:苏绣与湘绣、蜀绣、粤绣并列中国四大名绣,是吴文化中华彩绚丽的组成部分。刺绣业是苏州历史上人数最多、最古老的传统行业,吴中地区不仅是苏绣的发祥地,也是最大的生产基地。木渎镇湖向来被誉为苏绣之乡,曾涌现出一大批海内外知名的当代绣娘和苏绣作品。 2004 年 3 月底开馆的姚建萍刺绣艺术馆,使绣娘的社会认知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苏绣艺术更是后继有人。

织娘:俗语说,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苏州向来是中国有名的丝绸之府,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万千织娘默默无闻地用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构筑着水乡的特色产业,为国家的出口创汇作出了重大贡献,她们是值得歌颂的水乡妇女代表,也是水乡手工业发达的历史见证。

茶娘:苏州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在中国十大名茶中位列第二,向以香气袭人、清新馥郁而闻名于世,采茶姑娘自然功不可没。茶娘集吴地山水果园之灵气,其水嫩健康的质朴形象与碧螺春茶相得益彰,她们是吴地茶文化的灵魂和载体,是水乡姑娘的杰出代表。

扇娘:在苏州的手工艺品中,值得一书的还有扇子。苏州的宫扇、折扇和檀香扇做工精致细腻,历来是文人雅士不可或缺的掌中宝物。扇娘在扇子的一方小天地中精雕细琢,把吴地的山山水水、花鸟人物浓缩描绘,其精湛的手艺本身就构成了吴文化中绚烂多姿的篇章。

灯娘:宫灯是苏州民间工艺品中又一朵绚丽的奇葩。在苏州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少不了制作精良、典雅淳朴的彩灯的点缀。八面玲珑的宫灯,折射出浓郁的吴文化风韵,更少不了幕后的灯娘辛勤劳作的汗水,灯娘是吴文化中民间妇女艺人的又一位代表。

琴娘:苏州的古琴艺术历史久远,是吴文化中濒临灭绝的艺术珍品。这次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琴棋书画中,首当其冲便是古琴,作为古琴艺术的制作和演绎者——琴娘,更是吴文化中宝贵而又匮乏的代表人物。如今,在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苏州城里,正悄悄涌现出一大批勇于开拓创新的现代琴娘。世界对古琴艺术的重视和保护,必将使古老的艺术再次焕发青春,那些散落在古城角落里对古琴艺术孜孜不倦的琴娘,也必将在新世纪里迎来又一个美丽的春天。

蚕娘:苏州自古便是著名的蚕桑之地,家家养蚕、户户出丝,蚕桑文化历来是吴文化中古老重要的组成部分,蚕桑业更是吴地农村主要的支柱产业。蚕娘就像春蚕一样默默地奉献青春,是吴中大地上贤慧善良的妇女代表。

花娘:茉莉花的歌曲唱遍大江南北,苏州的花娘也是水乡妇女中韵味十足的典型代表。每到茉莉花、白兰花和丹桂飘香的季节,苏州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提着花篮叫卖的卖花姑娘,馥郁的花香与甜糯的叫卖声相得益彰,成为水乡街头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歌娘:吴侬软语是苏州的地方方言,由此派生出多种吴语戏曲,吴歌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历史上挖掘出如《沈七哥》、《五姑娘》等的长篇叙事吴歌,生动地反映了江南水乡的生活风情,是吴文化中浓抹重彩的画卷。

歌娘便是吴歌得以传承至今的民间山歌手,对吴歌的研究和保护作出了重大贡献。

画娘:苏州历来是人才辈出,能工巧匠集合之地,历史上涌现出的书法绘画大家比比皆是,尤以吴门画派声名远扬,由此自然形成了一个绘画售画的特色产业,素有“中国书画之乡”的胥口镇便是其中之一。“胥口农民画”传承吴门画派的传统技法,形成独特风格,近年来作品不仅在国内连连获奖,还不断远销海外。这里的画娘占尽水乡灵秀之气,大多自幼习画,为家乡的特色产业默默耕耘,画娘是吴地妇女中又一出类拔萃的代表。

蚌娘:“黄金有价珠无价”,珍珠自古与玛瑙、翡翠等宝石齐名。太湖珍珠历史悠久,享有“世界第一”的美誉。辛勤劳作的蚌娘,终日在碧波浩荡的湖水里,像晶莹闪亮的珍珠一样把最美好的一切奉献给社会,支撑起一片珍珠产业的蓝天,她们也是值得讴歌的水乡巾帼。

由此可见,“姑苏十二娘”归纳演绎出了吴文化中最为精彩绝伦的部分,十二位吴娘体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吴文化风情,是作为“人间天堂”的苏州历代商业和手工业繁盛的缩影。“姑苏十二娘”既是吴文化的载体,也是水乡女子的典型代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足以使“姑苏十二娘”的品牌成为一面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水乡文化旗帜。无论是对于一个千年古镇倾力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还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打向海外的一个知名品牌,都具有无可限量的发展前景。

遗迹龙头石

可能是建在灵岩山的山根上的缘故吧,木渎在四乡八镇中地势最高,因此遇到灾荒等自然灾害的情况较少。当地有句民谚:“大水没掉吴江塔,木渎走马塘上湿答答。”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自古以来,木渎地区一直是风调雨顺,民众富足,懂风水的都说木渎是只“聚宝盆”。

当然,地势再高也是有极限的。如果遇到连日暴雨,河水暴涨,木渎人就会不约而同地跑到斜桥南岸,去看驳岸里的那只龙头有没有被大水淹没。如果水没龙头,也就意味着洪水泛滥,灾年到了,这在过去,老百姓就只能离乡背井,外出逃荒。这块龙头石就是木渎水位的警戒标志。

狮子回头望虎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城里的园林誉满中外,苏州城外的景致更是十分秀丽,那一座座山头蛮有趣,活脱活像一只只野兽:灵岩山像一只伏地的大象;天平山像一只金钱豹;金山像一条卧龙;虎丘山像一只蹲着的猛虎;还有一座狮子山,终年回头望着虎丘,怒目相对,是苏州有名的一景,叫做“狮子回头望虎丘”。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说不清是啥个辰光,苏州这块地方是一片**大海,也不知经过多少年代,天地演化,海陆变迁,才造成了一片平原,装点成了美丽的山河。这虎丘山就是从大海中涌出来的一个小丘,所以原来叫它“海涌山”。

虎丘山的山顶,山石峻峭,盘岩宏伟。这种山石是由岩浆凝成,又经过海水长期冲击,叫做“流纹凝灰岩”。古代人称虎丘山是“海涌峰”,赞颂它是“海涌流辉”,就是这个缘故,还传说山上有个泉眼直通大海哩!

海涌山为啥改叫虎丘山呢?这也有一段古老传说。

苏州人的老祖宗是“荆蛮之族”,远古辰光,他们披头散发,**的身体上画着花纹,为了生活整天和飞禽猛兽搏斗。

那辰光,各种奇形怪状的野兽可多咧!有一次,海涌山上空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狮子,嘴巴尖尖却像蝙蝠,身上长着肉翅膀,常常在夜里飞来,飞到哪里,那里人畜就遭殃。

大家从来不曾见过这样的怪兽,它太叫人害怕了。每当它飞来的时候,人无处逃避,便跪在地上哭天拜地,哀哀嚎叫,可是仍旧免不了被它吃掉,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个占卜的人说:“地上的走兽,听到虎豹的吼叫都要奔逃;天上的飞禽,听到凤凰的叫鸣也要躲藏。这百兽之中,以狮子为王,不过我们通常看到的狮子不算厉害,天神派来的这只怪兽,才是真正的狮子!它吞食人畜,是上天的意思,不能违背,只能用生灵去祭祀!”听了这些话,大家越发吓煞哉,议论纷纷,为自己的命运耽忧。

这辰光有一个人不信这件事。他生得又高又大,而且勇敢机警,是个善于征服各种禽兽的能手。他每杀死一只猛兽,就在身上画一条花纹。这满身横七竖八的花纹,鸟兽见了都害怕,人们看了都羡慕。又因为他像老虎那样勇猛,大家便叫他阿虎。阿虎不信这只怪兽是天神派来的,可是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来治服它。

又到了怪兽快要飞来的时候,当时的酋长听了占卜人的话,把一大批人畜赶上海涌山,打算用来祭天神,消灾难,阿虎也被赶上山去送死。

海涌山,像大海里的一颗明珠,早晨披霞光,夜晚浴月色。阿虎被赶上山顶,看着这无限风光,心里蛮难过,他怎么舍得丢下这山山水水,去听凭怪兽摆布呢!他心想:不是说“地上的走兽,听到虎豹的吼叫都要奔跑;天上的飞禽,听到凤凰的叫鸣也要躲藏”,这怪兽难道真有天大的本领吗?他就让自己的伙伴,照着老虎的吼声造了“鼓”,照着豹子的**造了“锣”,照着狼的嚎声造了“茄”,照着凤凰的鸣声造了“箫”。把这几样乐器一齐吹奏敲打起来,就像百兽喧叫,声震四方,怪兽听了,一定会吓得逃走。

等一切都准备停当,一天夜里,怪兽飞来哉。阿虎就率领大家敲起锣鼓,吹起箫茄,举着许许多多火把,山上山下来回奔走轰叫。老远望上去,海涌山像一只光华闪烁、飞舞滚动的大绣球;近看又象是一只发威的猛虎,在翻腾吼叫。

这辰光,怪兽张牙舞爪,瞪着绿眼睛,拍着肉翅膀飞过来。它望见滚动的火光,听见百兽的吼叫,先是吃了一惊。不过它狂妄得很,随后全不把这些放在眼里,便使劲直朝着这只飞滚的大“虎球”猛扑过来。阿虎看到吓不退怪兽,它反而猛扑下来,马上按照原来约定的办法,把手中的火把用力一挥,霎时乐声停止,火光熄灭,鸦雀无声。

这怪兽刚要猛扑到山顶,忽然眼前一片漆黑,听不到半点声音,失去了目标,心里发了慌,身体一斜,身不由主地一头栽倒在海涌山的西南方,四脚跌断,身陷泥地。原来这怪兽只能在空中发威,一落地再也爬不起来了。尽管它很不服气,但也没有办法,只好回头对这“虎球”怒目瞪视。这就是“狮子回头望虎丘”的来由,“虎球”、“虎球”,后来把海涌山也就叫“虎丘”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