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各个领域方面的应用,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情感和意志上去探求某种事物的底蕴,它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效率和智力潜能的发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研究规律,把握方法,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数学教师的重要的教学方法。
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数学这门学科也不例外,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数学知识在大自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授“两点决定一条直线”的公理时,可设置问题:“木工师傅怎样才能将一根长形木条,固定在墙壁上?”“只用一根铁钉能固定吗?”(同时用图钉,硬纸条加以演示)“做操排队时怎样做到快而齐?”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马上能正确地回答。这时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和理解公理。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联系平时走直道省时省力。讲解“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可联系“体育课上跳远的注意事项。”也可演示以绳子长短(弯曲程度)加以证实。讲解轴对称时,可启发学生联系“人民大会堂、风筝、飞机、健全的人体”等等。讲解“点在直角坐标系的坐标”时,可用“学生座位”、“日课表中某天的数学课”等加以体验。讲解“轨迹”时以“掷铅球”(铅球路线)“雪地上行人的脚印”等。
用生活事例联系课堂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体验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把抽象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地展示出来,既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定理、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渴望感和求知欲。
二、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奇”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好奇”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意识地设置障碍,让学生带着问题更加专注地去听课,去思考,使课堂变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应用”时,设置如图(1)能配上同打碎前一样大小的玻璃吗?图(2)A、B两建筑物在高速公路两侧,测量员在B点不能测得AB的距离,你能设法求出AB的距离吗?并说明理由。
又如讲授运用求根公式法分解二次三项式时,学生对(1)x2-4x+3;(2)x2-3x-4;(3)2x2+5x+3很快完成;而对(4)x2-x-3;(5)3x2+x-1感到为难。引发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造成学生的“愤”,“悱”心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通过释题解惑,使学生茅塞顿开,促进学生去思、去疑、去悟,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让学生动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新教材中有许多问题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动手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数学的概念、公理、定理等的体会加深。如讲“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由学生自己准备三角形纸片,剪下三个角进行拼揍。讲“三角形全等”时,由学生根据要求画出三角形,再与原三角形重叠,得出结论。讲“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是否一定是全等三角形”时,也由学生动手画图,重叠,从所画三角形与原三角形不一定重叠,而得出结论“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结论。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把抽象的教学内容演释成具体形象。如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切线长定理”等等,都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引领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合思品教育,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加强思想品质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国是世界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我国的数学在世界发展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九章算术》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古典数学名著之一;我国创造的十进制记数法被公认为最佳记数法,得到了普遍应用;我国宋代的秦九韶创“大衍求一术”,即著名的“中国制余定理,深受世界瞩目,在国外此定理经4年后才由“数学之王”高斯建立相同理论;早在五世纪,祖冲之利用”割圆术”求得的值比西方的奥托以得到相同成果早一千余年;著名的“杨辉三角”比法国的“帕斯卡三角”早四百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至今,我国相继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如华罗庚、许宝录、苏步青、吴文俊、陈建功、陈景润等,他们在各个相关领域为世界的发展,中国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讲述数学家的故事,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体味人生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发挥团队作用,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命在于运动,数学在于活动,没有活动的数学课是没有生命力的。一节成功的数学课,自始自终是由教学活动串联的,数学活动不单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学生之间开展的探索、猜想、思考、操作、归纳、总结、推理、论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数学的课内活动是主要的,但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利用不同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如“收集整理数据”,进行社会调查,自出检测题,“开展小组间的学习竞赛”等,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有利于学习探索、合作、竞争的情境,精心设计探索思考的问题,留给学生一定的时空,让学生合作交流,不断激励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团队精神”它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协同活动的能力,从而教师摆脱了“灌输者”阴影的纠缠,充当了“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有许多方面,如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数学谜语,名人名言等,重要的是靠教师在课堂上设法创造条件,让学自觉地、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努力创造良好数学课堂人际关系,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注意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不断地注意培养、激发、引领、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