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1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忽然,传来了喜讯,“剑外忽传收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人生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初读,读通顺

1、请同学们跟着录音读这首诗。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z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2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把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

(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达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3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这句诗和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于过万重山\"有异曲同工之处。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4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和《示儿》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异同吗?小结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著名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5

板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知背景 明诗意 喜欲狂 爱国 悟诗情

卖炭翁

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卖炭翁形象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课件

四、教学方法:

研讨式教学、学生自学、教师导拨。

6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乐府诗《卖炭翁》。

乐府诗主张诗歌应“文章合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 那《卖炭翁》又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

2、检查预习:

薪(xīn) 鬓(bìn) 碾(niǎn) 翩(piān) 叱(chì) 骑(jì) 系(jì)

3、朗读课文

(1)抽一学生朗读,正音.

(2)教师朗读

4、思考:《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呢?(时、地、人、事、结果)

5、理解文意、句意:

7

圈画关键字词,学生分组研讨文章的词义句意。关键词、重点句、抽学生翻译句子,师生导拨。

6、卖炭翁形象分析:

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外貌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写出买炭翁的生存状态,劳动艰辛、年岁已高。

心理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卖炭翁孤苦无助,急于通过卖炭获取生活资料,“可怜”两字表现出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

动作描写:“伐薪烧炭\"“哓驾炭车碾冰辙\"写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卖炭的不易

卖炭翁形象:劳动艰辛、生活困苦、年岁已高

7、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即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公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失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8

8、课堂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白居易为我们塑造了一卖炭翁的形象,通过他的遭遇,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当时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和无奈。同时文章也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憎恨。

9、作业布置:

背诵《卖炭翁》全文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