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Jilin finance research 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情况调查分析 吴艳霞 (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中心支行吉林松原1380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发展,振兴东 57.o3亿元,占2001—2006年全部农业贷款累放额的 北老工业基地就无从谈起。东北不仅是我国重工业基 84.7%。农业贷款净增加5.65亿元,占同期全部贷款增 地,也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在三个产业中比重较 量的90.3%,促进了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 大。要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农业必须首先 业GDP增长21.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1%。 振兴。而农业的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国民经济核 金融服务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和社会主 (二)开展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农村信用环境得到 2004年,人民银行松原市中心支行专门向市政府 心的金融,应通过增加信贷总量、调整信贷结构、创新 改善。 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 提出采取以创建“信用乡镇”的形式来改善农村信用环 面振兴。 境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采纳。在中支的大力推动下, 一、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实践及效果 松原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松原市信用乡镇评定办 以吉林省松原市为例,近几年松原市各金融机构 法》、《松原市信用乡镇审核评定操作流程》、《松原市政 认真贯彻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结合 府关于加强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增长金 自身特点和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立足于各自职能及经 融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具体细化 营特点,不断增加支农信贷投入、创新信贷服务方式, 了创建信用乡镇的工作。确定了由政府统一领导,人民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 银行主导,农村信用社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广大农民群 增加。 众共同参与的创建模式;树立了典型,授予松原市长岭 典型提供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等信贷政策支 (一)农村金融投入有效助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 县三青山镇为“信用镇”称号;引导农村信用社为信用 民收入的增长。 松原市农业贷款、农业产量产值、农业GDP、农民 持。经过几年深入细致的工作,信用乡镇建设取得了较 收入呈现了较明显的正相关性。进入“十五”以来,在人 好效果。到2006年末,创建信用乡镇12个,评定信用 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导向作用下,全市农业贷款 户99 628户。农村信用环境得到了较大改观,信用乡 呈现快速增长势头。2001年至2006年,全市银行业金 镇贷款农户主动还款率达98%,不良贷款率在6%以 融机构累计发放农业贷款74.62亿元,其中累计发放 下。信用环境的优化吸引了金融投入的有效增加,开展 农户贷款67.34亿元。2006年末,全市农业贷款余额达 创建信用乡镇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农户贷款62.46万 7%。 到18.44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103.1%;占各项贷款 元,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有贷款需求农户的86.比重9.9%,比2001年上升4.9个百分点。农业贷款的 市农业GDP由2001年的60.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 (三)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政策导向功能,引导 人民银行在认真总结和客观评价支农再贷款使用 持续增加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增收,全 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资金投入。 10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 075元增加到3 效果的基础上,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资金需求加 745.8元,分别增长了65.3%和80.5%。特别是2004年 大与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不足的矛盾,合理调配支农 中央下发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以来,金融部门 再贷款规模及投向,有效缓解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减 相继加大了助农、扶农力度,三年间农业贷款累计投放 少民间借贷行为,降低农户融资成本,推动全市农业产 田宣 全壁 壅 璺釜篁!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业结构调整。自2001年至2006年,人行松原中支逐年 建设、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集团化信贷投放力 加大了支农再贷款投放规模,由2.8亿元增加到5.9亿 度。重点支持了松原农业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元,增长1.1倍,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28.4亿元。在支 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自2003年至2006年,累计投 农再贷款的使用上,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结合地区农 放涉农贷款25亿元,其中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97亿 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迫切要求,在重点 元,支持5万农户发展生产;发放近亿元商业用房贷 满足春耕、备耕资金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养殖业、农副 款,支持12个小城镇建设;发放个体工商户和收购户 产品加工业贷款比重,结合各县区的农业生产特点,区 贷款7亿元,为12户涉农企业发放贷款11亿元,支持 别对待,把信贷投放到相对具有规模经营的农产品加 工业、养殖业、运输业等产业上来。比如,前郭县盛产水 稻,因此水稻加工,就成为了当地农民又一创收领域, 信贷就有必要对水稻加工企业予以倾斜,积极支持这 种“基地+企业”的生产模式。 (四)农村信用社定位农村,实现了自身经营与农 民增收双赢。 在政策扶持和导向作用下,农村信用社充分利用 贴近农村市场、了解客户的优势,坚持把生存与发展空 间定位于农村,走出了一条“立足三农,在支农中求发 展,在发展中求效益”的经营之路。2001年至2006年, 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由5.4亿元增加到17.7亿 元,增长2.3倍。经营理念的转变和服务功能的不断健 全带来了经营效果的明显好转:一是提高了资产质量, 新放贷款到期回收率达70%以上。二是经营效益明显 好转。2006年全辖五家联社全部盈利,实现利润8 139 万元。三是带动了农民致富。支农贷款的稳定快速增 长,扎实改进了支农服务,促进了农民增收,形成了农 民和农村信用社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 局面。 (五)农业发展银行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职能,有 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 2006年,各项贷款余额91.15亿元,累放粮棉油收 购资金贷款16.3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粮食数量155万 吨。在保证粮食收购贷款主营业务的同时,积极拓展信 贷支农的新渠道,贷款对象由原来以国有粮食购销企 业单一客户为主,扩大到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地 方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和其他粮食企业。2006年发放各 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8亿 兀。 (六)农业银行科学市场定位,找准支持重点。 农业银行立足县域经济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积极 发挥农村网点和县域网点优势作用,加大新农村集镇 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解决一批人员就业问题。 以乾安酒精有限公司为例,松原农业银行自2005年以 来,三年共向该公司发放贷款3.5亿元,带动2万农民 增收近270万元。 二、金融支持“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尽完善。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结 构调整步伐加快,开始从县域经济中实行战略性退出, 农村金融网点急剧减少。松原市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 点从2001年的98家缩减到2007年6月的67家,下 降了31.6%。农村金融市场形成事实上的相对垄断,缺 少竞争。农村信用社占据着农村存、贷款市场的半壁江 山。其在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上的垄断定价,对非社员贷 款执行“一浮到顶”的标准,虽然增强了其盈利能力,但 同时也加重了农户、地方中小型企业、工商个体户的经 营成本,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支农信贷总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一是农户获得大额贷款较难。对于具备一定经营 规模的农户而言,小额农贷已难以满足多达数十万元 甚至上百万元的资金需求。由于缺乏合格的抵押担保 品,金融机构感到风险难以把握不愿放贷。二是县域中 小乡镇企业贷款较难。县域中小企业多数实力不强,市 场份额不稳固,发展前景不明朗,技术含量低,信用等 级难达到金融机构放贷标准。三是农村基本建设资金 投入不足。基本建设资金规模大、回报期长,风险相对 较高,收益较低,难以吸引金融机构放贷。四是由于金 融生态环境不良、信用环境较差,各金融机构授信权限 普遍七收,审贷愈加严格,而松原中小乡镇企业的资质 较差,难以达到放贷标准,基层金融机构苦于没有授信 权限,欲贷而不能。 (三)支农信贷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金融机构支农信贷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多样 性。种植、运输等风险低、发展稳定产业获得贷款相对 宣整垒塾 壅兰 璺竺篁!塑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Jilin finance research 较易,而禽类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由于风险难以 下,逐步放开“只贷不存”的限制,规定当地农村的资金 预测,资金需求数量大,贷款风险相对较高,难以获得 用于当地,不准外流,严格限制贷存比例。 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二是流动资金贷款获得较易、固定 (二)积极拓宽农业保险范畴,有力保障农民收入。 资产贷款获得较难。县域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确 农业保险目前只部分涉足农民医疗、养老、人身等范 定因素较多,风险难以把握,加之各金融机构审贷日益 畴,能否深入到生产领域中来,比如,松原西部地区十 严格,甚至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导致其对县域中小 年九旱,能否针对旱情,进行保险,弥补由于农业的自 企业投放期限长、金额大的固定资产贷款格外谨慎。 (四)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及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缺乏有针对性的、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专业 化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 展。主要体现在:业务种类较少,结算手段落后,经营机 制僵化,适合农村特点的专项信贷政策缺乏,信贷支农 业务品种较少等方面。 二是农村担保体系建设滞后。农村推广的农户小 额信用贷款尽管部分解决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农 户越来越多样化和越来越大的资金需求受到了抵押品 缺乏的制约,没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目前已有部分地 区开展了土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贷款的探索,但总体而 言农户可用于抵押申请贷款的资产范围过窄,担保机 制尚需进一步创新。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升级和农村经 济发展,较大规模的贷款将越来越多,担保问题将直接 影响农业产业化配套发展。 三是农业保险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业灾害 损失仍然主要靠民政部f-j农业灾害救济和保险公司商 业性农业保险加以救助。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条款不 适合农村经济特点,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农业生产 风险无法分散,制约了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积极性。 而政府部门补偿性质的灾害救济受到国家财力限制, 也难以起到有效弥补农业生产风险作用。 三、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几点建议 面对振兴农业大前提,金融要围绕促进农民持续 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发 展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信贷支农力 度,创新信贷产品,加强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更新金融 服务理念,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 挥真正的核心作用。 (一)妥善解决小额贷款组织资金来源的瓶颈 问题。目前,我国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政策上要求只 贷不存,资金只能通过有限的几个股东入股资金获得, 资金来源有限,建议在健全金融监管有关规定的前提 蜀冒宣签垒壁 塞兰 璺竺篁!塑 然风险造成农民的损失,保障农民收入,更好地保持住 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另外,政府可以考虑通过一定优惠 政策推行农业保险的开展。如给予开办农业保险的保 险机构税收优惠,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直接给予 一定保费补贴等。 (三)农民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破解。由于农 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制,所以土地及附着房产不能作 为抵押物进行个人贷款,导致目前的农户贷款只有联 保和信用贷款两种方式。农民贷款的范围和额度受到 很大限制。建议开展农业定单抵押贷款、用丰收在望的 庄稼作为抵押物等方式,为农民提供贷款。另外,在法 制层面上,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改变农民土地及其所属 房产不能抵押的现状,丰富广大农民的抵押物品。对农 业产业化的相关贷款则可采取由龙头企业实施担保, 统贷并发放给农户,再由龙头企业从付给农户货款中 逐月扣除贷款本息的办法。 (四)建立邮储资金回流县域机制,积极开展贷款 业务。邮政储蓄贷款业务只局限于存单质押贷款,随着 贷款业务的不断发展,要积极创新贷款品种,根据农业 生产、农民需求,在贷款额度、期限、品种上进行不断拓 展。 (五)关于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市场定位问 题。农业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农业 基础设施建设;农发行转变经营方向,重点支持粮食加 工龙头企业、粮棉批发市场建设、农业开发和基础设施 建设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加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为小额信用贷款发 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信用村、信用镇建设为切入 点,积极组织建立起农村征信体系,营造良好的农村信 用环境。教育引导农民增强信用意识,树立“还贷光荣、 赖贷可耻”的风气,规范农村金融秩序,改善农村信用 环境,创造资金“洼地”效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农 村,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建设。 (责任编辑: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