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XX区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XX区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更好地发挥区域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益,促进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可持续发展,根据《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指导意见》(京卫医字〔2013〕182号)提出的要求,结合我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特制定《XX区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医疗联合体系(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指导思想,以体现公立医院性质、职能为基础,以医疗服务的密切合作以利益共同分享、责任共同分担、事业共同发展、技术共同提高、居民共同参与为目标,按照医疗机构分布情况和群众就医需求,有规划地建立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层级清晰,布局合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的新型医疗服务保障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 符合区域医疗规划布局要求

区卫生局按属地管理、全行业管理和卫生资源配置宏观管理的原则,有序、有规划建立辖区内的医联体。

(二) 对辖区居民服务全覆盖

要以辖区居民为基本服务对象,实现医联体地域内居民医疗服务的全覆盖。 (三) 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进行开放式联合

区域医疗中心和三级医院在技术上发挥带头作用,其他医疗机构应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实现预约方便、检查互认、上下转诊顺畅,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统筹的要求。 (四) 有利于居民就诊医疗

医联体作为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就是要通过建立医联体,使辖区居民通过体系就诊,实现首诊在社区,康复在社区的要求,在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就诊可享受更多便利。

(五)有利于居民健康水平提高

把提高辖区居民健康水平做为始终目标。使居民能够未病早防,有病早治,就近就医,方便照顾。

(六)有利于各成员单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

医联体根据社区居民就医需求重点,把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为长期的任务目标,有效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三、工作目标

通过医联体建设,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为群众提供分级、连续、节约、高效的医疗服务,使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居民首诊率不断上升,使核心医院或三级医院的社区居民首诊率逐年下降,实现首诊在社区、康复在社区、预约在社区、慢病用药在社区,方便患者,提高辖区居民健康水平。 四、组织机构 (一)成立领导小组

成立区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杨东起 区政府副区长

常务副组长:葛 强 区医改办主任、卫生局局长 副组长: 李凤芹 区卫生局副局长 朱昌领 区卫生局副局长 房之炜 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明 强 区人力社保局副局长 吕志刚 区经信委副主任 刘 鹏 北京市XX医院院长 陈仲强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

马迎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 成 员: 吴丽萍 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 任 爽 区卫生局人事科科长

薛 冬 区卫生局财务科科长 张 杰 区卫生局社区科副主任 沈 青 区发展改革委体制改革科科长 席 萧 区人力社保局医疗保险科科长 闫金鹏 区经信委信息化科科长 刘 喆 区卫生局医改办科员 乔伯文 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

田爱红 区卫生局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主任 包曹歆 区卫生局医院管理中心主任 陈文彰 北京市XX医院医务部主任 向平超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副院长

李 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务处主任 区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负责研究制

定区域医联体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方案;对各医联体运行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2、协调解决医联体在运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3、组织工作经验交流,推进本区医联体整体工作。

区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医政科(电话:68873994 88605087),葛强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其职责:1、承担区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督促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事项。2、定期组织调研和工作督导。3、及时向市卫生局医联体办公室汇报有关工作情况。 (二)部门职责 1、区医改办

(1)根据医改工作任务,依据《XX区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牵头开展区医联体建设工作。

(2)制定并部署XX区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3)督导区级层面各部门在医疗联合体系建设中职责的落实情况,协调解决各部门在医疗联合体系运行中遇到的问题。 2、区卫生局

(1)根据医疗联合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医疗机构分布和群众就医需求,对医联体进行规划设置和组建。

(2)构建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协作机制,调动体系内机构工作积极性。 (3)协调解决医联体在运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3、区发展改革委

负责指导全区医联体落实价格政策规定,规范医联体内各机构价格管理工作。 4、区人力社保局

负责指导全区医联体落实医保要求,探索研究医保付费制度及落实,引导医疗机构有序向患者提供连续的医疗服务。 5、区经信委

负责全区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中的顶层设计和技术支持,配合协调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筹措和辖区内信息资源共享的支撑。 五、医联体运行机制和职责 (一) 医联体运行机制

医联体按照统一管理、独立运营、综合考评的方法进行管理,构建统一、节约、高效的运行机制。具体方案由各医联体结合自身实际,研讨制定,报区医联体建设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实施。最终形成能够为患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的运行模式。改善患者看病就医感受,有效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经过一年的运行,各成员单位可根据情况申请退出和进入新的联合体。 (二)医联体成员职责 1、核心医院职责

(1)建立全科医学科或会诊中心等管理部门,与其他合作医疗机构有效对接,负责辖区病人的接、转诊等管理工作。

(2)制定体系内各项工作制度,完善双向转诊、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区域信息联网、绿色通道等工作机制。

(3)探索有效统筹协调体系内各医疗机构床位的使用和管理。有效做好医务人员的上下交流和出诊工作。可根据情况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确保医疗服务顺畅高效。 (4)做好工作信息和数据的收集、汇总等工作,及时向有关部门报送有关工作信息和数据。

(5)各医联体内三级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医务人员到社区服务的时间可视为支援社区和卫生支农的工作时间。 2、合作机构职责

(1)按职能分工做好体系内相应的医疗工作。 (2)积极协助核心医院开展医联体的各项工作。 (3)主动完成本单位在医联体中承担的相应职能。 (4)协助核心医院研究医联体工作中各类问题的解决办法。

3、医疗管理。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可保持独立的医疗业务管理,也可以采取统一的医疗质量控制和患者安全管理控制标准等,各成员单位原则上应承担相应的医疗责任。 六、组建医联体

根据我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区域医疗资源状况、人口数量和就医需求,在全区设立3个医疗联合体。由区域医疗中心即北京市XX医院和2家三级综合医院即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分别做为医联体的核心医院。为加强我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北京工人疗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作为3个医联体的合作医院。其他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别作为不同医联体的合作机构。

(一)北京市XX医院为核心医院的医联体 核心医院:北京市XX医院

合作医院:北京工人疗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XX区中医医院 XX区妇幼保健院北京联科肾病医院

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区广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XX区八宝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XX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合作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属站

北方工大站 远洋山水站 体育馆站 永乐站 依翠园站 寿山福海站 重兴园站 永乐二站 水泥厂站

(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为核心医院的医联体 核心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京西院区

合作医院:北京工人疗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XX区五里坨医院

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区鲁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XX区五里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合作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属站 中础站 西山站

(三)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为核心医院的医联体 核心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合作医院:北京工人疗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首钢矿山医院 北京首钢特殊钢有限公司泰康医院 北京中康佳中医药研究院长庚医院

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区苹果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XX区XX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XX区老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区金顶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合作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直属站 南宫站 杨庄站 西黄村站 海特花园站 赵山站 七、工作任务 (一)实现服务连续性

以横向一体化的模式逐步提高医疗服务连续性和协同覆盖能力。通过医疗服务保障一体化、医疗质量管理一体化标准化建设,确保居民就医连续性和安全性,逐步实现基本医疗服务均衡化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实现快速双向转诊和预约就诊

建立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根据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结合专科会诊意见,建立会、转诊档案,按照患者自愿、分级诊治、连续治疗、安全便捷和尽量减轻患者就医费用

负担的原则,通过信息系统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间患者实现上、下双向转诊和预约就诊安全快捷。转诊病人可包括门诊、急诊和住院病人。 (三)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探索医联体内成员单位间开检查申请单、采集标本,送往指定上级医院检查、化验,其检查结果通过区域信息化系统传送回申请机构。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在医联体内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查检验。 (四)实现对口支援,建立人员培训互动常态机制

医联体内医院应根据功能定位及各成员单位的业务特点,建立医师多地点执业和对口支援的合作关系。支援方式包括:核心医院技术骨干兼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干部或者兼任学科带头人;上级医院派出人员到下级医疗机构出门诊、查房、会诊、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同时建立基层医务人员到核心医院或三级医院进修的机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探索医保付费、药品保障等创新模式

各医联体要在医保费用付费方式、药品保障、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医务人员流动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要及时发现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对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形成共识,对能在本级解决的问题,应在本级解决。对本级解决有困难的,受到政策制约的问题,应查找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逐级上报研究解决。

八、医联体信息化建设

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建设。第一个阶段满足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间的患者双向转诊需求。完善区政务外网在医联体各医疗机构间的连接;建设双向转诊信息系统,实现双向转诊业务流转。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在医联体内部共享患者的诊断、用药、检查、治疗和出院小结等信息,设计转诊流程,减轻患者负担,简化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为医生提供更多诊断和治疗参考;提供患者转诊过程中的费用结算、划分功能,方便各医疗机构的管理;建设双向转诊监管系统,实现双向转诊业务监管,方便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第二阶段实现医联体内各项业务的协同和医疗资源的共享。提高医联体内各成员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满足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标准的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提高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功能。在此基础上,建设区级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根据医联体的运行情况和需求,采用云计算模式,逐步建设健康卡管理系统、医疗协作系统、会诊中心、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居民健康门户、疾

病监测系统、学科质量监控系统、决策辅助系统等各项应用,满足患者、医联体成员和政府三方的需求。

第三阶段实现与市级平台的对接。根据北京市卫生局的要求和医联体的发展运行情况,适时实现与市级管理平台的对接,从而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的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九、工作进度安排

(一)制定方案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

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辖区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开展问卷调查,通过双向选择和相对指定方式,确定3个医联体的核心医院及协作机构的组成。 (二)试点探索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医联体签约和运行。根据工作任务,逐步推进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探索辖区内开展医联体工作的基本路径,发现运行中的问题,为在我区推进医联体工作摸索经验。 (三)扩大推进阶段(2014年7月-2015年6月)

进一步推进区域医联体工作,优化服务流程,有效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使更多的居民享受到顺畅的医联体保障和服务。

(四)巩固稳定阶段(2015年7月-2016年12月)

巩固已经签约的医联体运行机制,继续研究解决医联体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医联体服务的基本流程。 十、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联合体工作涉及一系列体系、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医联体内各机构的共同参与,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统筹谋划,积极进行探索立足于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理事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医联体建设,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工作职责

要充分发挥核心医院主观能动性,积极组建理事会,完善组织制度建设组织,明确医联体管理部门,确定联络部门和人员,明确任务分工,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协作协议、具体实施方案和简便易行的管理章程或工作制度,并组织推进落实。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工作效率,共同推进医联体建设。

(三)建立考核评估机制

根据医联体成员工作职责和任务,定期对各医联体核心医院以及合作机构进行考核,通过开展满意度调查等方法对医联体整体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不断完善和提高医联体运行的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加大舆论宣传

组织开展好对医联体工作目的、意义和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争取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医联体工作的理解与支持,为此项改革平稳顺利实施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