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乙醇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来源:尚车旅游网
高中化学必修2 乙醇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芮城中学 任彩飞

一、 教材分析

乙醇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有机化合物,又是典型的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因此,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决定同一类物质的特殊化学性质,进一步巩固深化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识,这对高二学习更复杂的烃的衍生物如苯酚、乙醛、乙酸打下基础。本课时实验内容较多,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烃的一些知识,今天,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的酒精开始,来学习烃的含氧衍生物,降低了认识难度。在烃的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在本节课上学生可继续采用这一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建构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结合我校提出的“四有八环节”课堂改革教学模式,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提出问题:观察乙醇的物理性质、球棍模型→描述乙醇分子中原子的连接情况→探究实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进一步假设乙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断键方式→探究实验:乙醇的氧化反应→总结乙醇的结构、性质和用途→拓宽视野。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乙醇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式、性质和用途。通过实验规范操作,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探究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手段,学习对比、推断等多种探究

科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五、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习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咏叹酒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下面,我们来个小互动。“借问__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设问:酒的主要成份是什么?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的美,了解乙醇发展的化学史,调动学习积极性,感受化学与生活和文化的紧密关系。)

教师展示:取一瓶无水乙醇,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等

讨论:学生交流并得出酒精的物理性质。 【自主探究,静思高效】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组成和结构 1. 乙醇的物理性质

乙醇是 色,有 味的液体。俗称 ,密度比水 ,沸点比水 , 挥发。能与水 。 【基础问诊,发现问题】

下列现象能说明乙醇的那些物理性质 (1)、酒香不怕巷子深。( ) (2)、白酒能用水勾兑。( ) (3)、为什么用完酒精灯后要盖上灯帽?( ) 【思考】:什么是无水酒精?如何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水? 2..乙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结构简式 官能团及名称 比例模型

展示:乙醇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动手拆插乙醇分子模型 分子式: 结构简式: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乙醇的分子结构,在乙醇分子中存在哪些我们熟悉的原子团

合作与交流:学生分析得出:在乙醇分子中存在乙基和羟基。学生参与拆插,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

教师演示:教师由水与钠的反应引出乙醇与钠的反应并做演示实验。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完成学案中乙醇与钠的探究内容。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实验探究一:

1.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2ml无水乙醇。

2.用镊子取用一小粒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3.将钠放入无水乙醇中,并观察现象。 钠与水反应 现 象 结 论 钠与乙醇反应 【思考与交流】 (1)煤油属于烃,煤油不与钠反应,而乙醇能与钠反应,思考:钠是与乙醇烃基上的氢反应,还是与羟基上的氢反应?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3CH2OH+ 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类型: 反应中键的断裂位置: (3)思考—OH、Na与H2三者物质的量的关系?

(4)通过实验剧烈程度的对比,思考C2H5OH中—OH上的氢原子与H2O中的氢原子,哪个更活泼?

(体现从生活中走近化学、用化学指导生活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观察:观察酒精灯燃烧的现象,书写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在空气中燃烧: 思考:1.为什么乙醇被称为“绿色能源”?

2. 乙醇汽油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使用乙醇汽油? (总结有机物燃烧的共性,感受化学与生活。) 教师介绍:关注乙醇的能源价值

探究实验:乙醇在铜丝催化作用下,氧化下生成乙醛的实验。 合作交流: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条件、原理、现象。

多媒体展示:交警检查司机是否饮酒驾车的视频。 合作交流:酒后驾车的检查原理。 (2)乙醇的催化氧化 实验探究二:在试管中加入3-5mL无水乙醇,将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灼烧到红热,迅速插入乙醇中,反复多次,观察铜丝颜色和乙醇气味的变化。 实 验 现 象 将铜丝在火焰上烧热 铜丝由_____色变成_____色 将烧热的铜丝插入无水乙醇中 铜丝由____色变成_____色,反复多次后闻到__________气味 【思考与交流】

1、铜丝变黑发生什么反应?请写出方程式。 2、伸入乙醇中的铜丝变红又说明什么? 3.本实验中铜丝的作用是什么? 请写出总方程式。 反应中键的断裂位置: 【迁移应用】:

焊接铜器、银器时,表面会发黑,如果采取什么措施,表面会立刻光亮如新呢?

(3)被强氧化剂氧化:

乙醇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为______,

现象分别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重铬酸钾溶液由______色变为______色

交通警察判断某驾驶员酒后驾车的依据是:驾驶员呼出的气体使检测仪中的溶液由____色变为_____色。乙醇被______为________。

(通过思考感受乙醇就在身边,体现学习内容与生产、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

三、乙醇的用途

1.做酒精灯、内燃机的燃料 2.用于制乙酸、饮料、香精、染料等

3.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水溶液作消毒剂

课外小活动:

一、查阅乙醇的用途。 【拓宽视野】

1.酒的度数是酒中含乙醇的体积百分比

酒是乙醇的水溶液,各种饮用酒中都含有不同浓度的乙醇,人们通常所说的酒度即酒的度数,是指白酒中含乙醇的浓度,一般指在20℃时,100mL白酒中所含酒精的毫升数。如:50度白酒是指100 mL白酒中含酒精为50 mL。啤酒商标上标的度数却不是指酒精含量,而是指麦芽汁中含糖的浓度。通常以每公斤麦芽汁中含糖类物质的质量(克)的1/10为标准,例:每千克麦芽汁中若含有120 g糖类物质,该啤酒就是12度。其酒精含量一般为3%—3.5%。

2.工业酒精不能饮用

酒精有工业酒精和食用酒精等。只有食用酒精才能用来勾兑饮用,而工业酒精中常常含有甲醇, 甲醇有毒,饮用后会使眼睛失明,量多时则使人中毒致死。由于工业酒精要比食用酒精价格低,所以一些不法商贩就用它来制造假酒,牟取暴利、对于这些劣质酒决不能饮用,否则将危害生命。

3.固体酒精

在餐馆或野外就餐时常用一种白色凝胶状的方便燃料,它就是固体酒精。但是,固体酒精并不是固态酒精,而是酒精与饱和醋酸钙溶液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凝胶。固体酒精携带方便,点燃后火焰温度高,无有害气体生成。

二、写一篇小论文:调查过度饮酒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组成和结构

1. 乙醇的物理性质

2..乙醇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在空气中燃烧:

(2)乙醇的催化氧化

(3)被强氧化剂氧化:

乙醇可以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直接氧化为______,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乙醇的分子式____,式量为____,结构式为____,结构简式为____或____。 2.乙醇俗称____,无水乙醇____色、透明而具有____味的液体。其密度比水____,____挥发,溶解性____。

3.工业酒精含乙醇____,无水乙醇是指____。 4.如何制取无水乙醇?____。 5、如何检验乙醇是否含有水?

6、写出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 _实验现象___ _ 应用____。

8、写出乙醇被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化学方程式:__ __。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乙醇的性质知识,而且充分体会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逐步了解通过实验现象剖析反应的本质,体会到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并为学生进一步探究乙醇的性质留下充分的

余地。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了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足,少数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大,不能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更注重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关注。

设置“身边的化学”,把乙醇的学习和生活与社会联系起来,体现化学教育中的STS思想。学生提出了许多乙醇应用的例子,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从现象到本质:观察乙醇推断物理性质;观察实验现象推断性质,如乙醇与钠的反应,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通过生成的气体具有能燃烧的特性,推断可能是氢气等。学生能感觉到乐趣。

通过展示模型,让学生观察描述,写出结构式,结构简式,讨论结构特征。让学生开展探究,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节课的教学中,看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差,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能做的实验必须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