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甘肃省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甘肃省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来源:尚车旅游网
I ̄Regional Economy, 十年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按90%计发,生活补贴、 工龄津贴全额发放,岗位绩效工资按日扣发;工作满十年及其以上 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工龄津贴全额发 放,岗位绩效工资按日扣发。 甘肃省民族地区 3.病假超过六个月,从第七个月起,工作年限不满十年的,岗 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按70%计发,生活补贴、工龄津贴 全额发放,岗位绩效工资按日扣发;工作年限满十年不满二十年的, 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 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按80%计发,生活补贴、工龄津 贴全额发放,岗位绩效工资按日扣发;工作年限满二十年及其以上 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 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按90%计发,生活补贴、工 龄津贴全额发放,岗位绩效工资按日扣发。 马秀兰 4.获得由人事部与工作部门联合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 西北民族大学 工作者称号和获得国家、省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省级劳模, 仍保持荣誉的,病假期间,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生活 【摘要】本文以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例,通过对全省和临夏州 补贴、工龄津贴和岗位绩效工资全额发放。 及州内各县市相关经济数据的比对分析,提出甘肃民族地区城镇化 5.因患癌症、精神病未参加年度考核的工作人员,原则上予以 建设存在城镇化水平低,增速慢,区域差异大,城镇规模小,发展 照顾,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岗位津贴、生活补贴、工龄津贴正常 不平衡等问题。并通过分析甘肃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制约因素,提出 发放。岗位绩效工资按照病假前岗位80%发放。 了甘肃省民族地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 6.新参加工作人员,见习期间不参加工龄津贴、岗位绩效工资 分配,见习期满后,从转正次月起按岗位考核发放。 【关键词】甘肃;临夏;新型城镇化;路径 7.违反苏北航务管理处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处罚规定的 一内部待岗人员,待岗期间待遇按《处罚规定》标准执行。待岗期满 、导言 后实行试用期的,试用期间工龄津贴、岗位绩效工资停发。试用期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城镇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 满重新确定岗位,按重新确定的岗位考核。 诸多问题。许多学者从城镇体系结构与空间结构、城镇化模式及发 8.对受党纪处分人员,处分期内停发工龄津贴、岗位绩效工资, 展战略、动力机制、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对甘肃省城镇化问 岗位津贴按照80%发放,生活补贴正常发放。对受政纪处分人员, 题进行了广泛研究,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 受警告处分人员,处分期内停发工龄津贴、岗位绩效工资,岗位津贴、 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基本协调∞,但与全国平 生活补贴正常发放;受记过及以上处分人员,处分期内停发工龄津 均水平的差距没有缩小反而在拉大,甘肃城镇化总体呈现出城镇化 贴、岗位绩效工资,岗位津贴按照80%发放,生活补贴正常发放。 水平低、发展落后,城镇首位度高,体系规模等级结构不合理,城 对监视居住、取保候审人员等相关期间停发岗位津贴、工龄津贴、 市职能单一,综合带动力弱, 相关配套改革滞后,产业经济落后, 岗位绩效工资,生活补贴正常发放。 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但对甘肃民族地 9.年度考核结果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人员,其岗位津贴从年度 考核结果审核备案的次月起分别停发3个月、6个月;生活补贴按 区城镇化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原标准发放。岗位津贴停发期间,工龄津贴、岗位绩效工资停发。 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 l0.事假满一个工作日,按日平均扣发岗位津贴、生活补贴、 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 工龄津贴、岗位绩效工资。全月事假累计超过7天,岗位津贴、生 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 活补贴按日扣发,工龄津贴、岗位绩效工资全月停止发放。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2012年底经济工作会 11.凡符合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享受产假待遇的女职工,产 议上指出,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 假期间绩效工资按全额标准发放;产假期满,经单位批准请哺乳假 型城镇化道路。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从以往注重城镇规模的扩 至子女一周岁的,哺乳假期间绩效工资中岗位津贴按全额标准的 大和人口的集聚向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城乡协调、和 80%发放,生活补贴正常发放,工龄津贴、岗位绩效工资停发。 谐发展的城镇化路子转变,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本文以临 12.国家规定的各类假期,按国家规定处理。 夏回族自治州为例,着重探析甘肃民族地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五、结语 实施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苏北航务 路径。 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使广大干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现状分析 造性得到了一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但由于财政拨款 以临夏州为例进行分析比对,甘肃省民族地区城镇化的现状与 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尚处探索期,许多职位、职称、岗位及相应配套 特征为: 的绩效考核办法还在摸索之中,尤其是一线岗位职工对节能增效、 1.城镇化总体水平低 船闸闸室利用率提高、航道新技术养护等方面的贡献在绩效工资中 甘肃省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其中民族自治地方面积 还没有显现出来。这有待于国家对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进一步 为17.1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77%。2012年底;总人口 予以明确,才能对绩效考核和相应绩效工资加以完善。只有一线职 2577.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241'.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工和中层干部积极性全部提高了,才能保证社会稳定,职工舒心。 9.43%@。省内有2个民族自治州,7个民族自治县囝,34个民族 38中国经贸 ■■■■■——一经器_ 济● 乡。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一般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为初级阶段, I:1城镇化率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12.99个百分点,到2009年时拉 30%~70%之间为快速发展阶段,70%以上为发展成熟阶段。2011年, 大到21.1个百分点。从2010年起,临夏州人口城镇化率增速有所 甘肃省人口城镇率化达到36.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临夏州城 加快,到2012年达到26.69%,年均增速1.2%,但仍与全省平均 2.o6个百点。(见表三) 镇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全州平均水平仅有25.3%,尚不足全国 水平相差l平均水平51.27%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8个百分点,位居 全省倒数第五位。(见表一) 表一:2011年全国、全省及省内各市州主要经济指标对比表 城镇居民 农民人 城镇 人均 城镇居民 农民人 地区 人均GDP 人均可支 均纯收 化率 地区 GDP 人均可支 城镇化 (元) 配收入 配收入 均纯收 率(%) 表三:全国、全省及临夏州部分年份相关经济指标情况表单位:元、% 年份 经济指标 全国 全省 临夏州 年份 经济指标 全国 全省 临夏州 人均GDP 463 388 人均GDP 25125 12834 4673 城镇居民人均 477城镇居民人均 17175 i1930 72896 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 03 1980 农民人均 2009 农民人均 纯收入 19l_3 123 纯收入 5153 2980 2089 ..(元) 入(元) (%) (元) (元) 入(元) 全国 35083 21810 6977 51.27 张掖市 21357 12400 6467 37.1 甘肃省 19595 l4988.68 3909.4 36.1 平凉市 I3320 13354.59 3581 l2.3 兰州市 37570 15952.57 5252 62.69 酒泉市 43825 17265 8158 5L 09 嘉峪关市 lO1306 18931.3 9304 93.35 庆阳市 30506 14388 3673 25.07 金昌市 49974 20074 6709 63 1 定西市 6916 12289.64 3074 24.42 白银市 21956 15960 3798 40.5 陇南市 7603 12123.59 2621 2L 4 天水市 10931 13051 3266 32 临夏州 6584 9759 2693 25.3 武威市 14884 13261 5193 28.86 甘南州 l1801 12063 3106 24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年鉴(2012)》《临夏统计手册(2011)》 整理 同期临夏州内各县市中⑥,只有临夏市、永靖县人口城镇化率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1.62%、39.77%。其余各县人口城 镇化率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最低的积 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口城镇化率仅有9.79%,与全省 平均水平相差26-31个百分点。(见表二) 表二:临夏州各县市部分年份相关经济指标对比表单位:元、% 年份 经济指标 临夏州 临夏市 临夏县 康乐县 永靖县 广河县 和政县 东乡县 积石山 县 2009 人均GDP 4673 10979 3549 3126 10290 3537 3266 2562 2521 城镇化率 12.85 53.36 8.1l 5.65 20.67 7.59 8.44 3.72 4.18 2010 人均GDP 8441 10743 4046 3518 11574 4003 3655 2816 2886 城镇化率 24.3 80.48 8.03 l0.66 38.69 20.14 l6.36 l2.16 8.79 20l1 人均GDP 6584 13303 4886 404I 14037 4414 4065 3050 3287 城镇化率 25.3 81.62 l2.28 11.66 39.77 21.14 l7.36 l3.15 9.79 2012 人均GDP 7712 15624 5740 4890 16046 7552 4843 3737 3840 城镇化率 26.69 83.44 13.41 l2.67 41.15 22.26 l8.36 14.19 11.31 资料来源:《临夏统计年鉴(2009-2011)》《临夏统计手册(2012)》 整理 2.城镇化增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差距不断拉大 建国以来,甘肃省城镇化建设水平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等 的变化,经历了升一降一升的曲折发展历程。④1980年,甘肃省 人口城镇化率为15.5%,到2000年达到24.01%,年均增长0.43%。 特别是2000年以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甘肃省人口城镇 化率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到2005年首次突破30%,达到30.02%, 2012年达到38.75%,年均增长1.23%。 临夏州城镇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与全省的趋势相一致,也经 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但其增长速度与全省差距较大,呈现出缓慢 增长的趋势。特别就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宏观大观景下,临夏 州人口城镇化率增幅很小,西部大开发带动临夏城镇化建设的效应 不明显。1980年到2000年,临夏州人口城镇化率从6.83%提高到 11.02%,年均增长0.61%,比全省年均增长率略高。但2000年以后, 增速明显放缓,到2009年时,临夏州人口城镇化率仅有12.85%, 仅比2000年上升1.83个百分点,9年年均增长0.20%,增长趋势 非常缓慢,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拉大。2000年,临夏州人 城镇化率 19.39 l5.15 6.83 城镇化率 46.59 33.95 12.85 人均GDP 7858 4117.6 1616 人均GBP 38354 21921 7712 城镇居民人均 6280 49163 3269 城镇居民人均 24565 l7157 11428 2000 可支配收入 .2012 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 纯收入 2253.4 1428.7 10l0 6 农民人均 纯收入 7917 4507 3167 城镇化率 36.22 24.Ol 11.02 城镇化率 52.6 38.5 26.69 整理 3.区域差异大,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临夏州内各县市中,城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 临夏市是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化水 平高,增长速度快,2010年人口城镇化率为80.48%,2012年达到 83.44%,年均增长1.48个百分点。7个县中,永靖县城镇化水平最高, 2010年首次突破30%,达到38.69%,2012年达到41,15%,高出 全州平均水平14.4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5个百分点; 广河县人口城镇化率居全州中等水平,2012年达到22.26%,大体 接近全州平均水平;其余5县的人口城镇化率均均不足20%,长期 处于低水平状态,最低的积石山县仅为11.31%,与全州平均水平 相差l5.38个百分点,与州内7个县中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永靖县 相差29.84个百分点。(见表二) 4.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临夏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收入不 平衡,城乡收入比一直在3以上运行④,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2000 年,临夏州城乡收入比为3.23,2011年最高扩大到3.62,而2011年 甘肃省人口城镇化率最高的嘉峪关市城乡收入比仅为2.03,人口城 镇化率位居第二的兰州市城乡收入比为3.O3。全国城乡收入比2000 年为2.79,2009年时扩大到3.33,之后逐年缩小,到2011年时缩小 为3.13。在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开始不断缩小的大背景下,临夏州的 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拉大。虽然2012年临夏州城乡差距略有缩小, 但仍高达3.61,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如下图、表一、表三) 1997年-2012年临夏州城乡居民收入图 资料来源:《临夏辉煌五十年(1956-2006) 《临夏州统计手册》 整理 5.城镇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临夏州有县级市1个,建制镇46个,乡(事处)84个。 从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来看,临夏市城镇人口2012年底为l5.32万人, 只能算得上一个小城市。其余城镇人口规模以l一2万人为主,占城 China buslneu updm 39 _器篁鲨 镇总数的53.08%,2 ̄3万人的占17.69%,而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 从州内各县市来看,1993年8县市三次产业构成都以第一产 城镇仅占5.38%。临夏州内尚没有一个人口20万以上的中型城市, 业为主,但临夏市、永靖县、广河县一产所占比重比其他县稍低, 而城镇中70%以上的为小城镇,极少一部分勉强算得上中型城镇, 大体在37%一38%之间,和政县第一产业比重为48%,而其余4 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个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全部在50%以上,最高的东乡、积石山县 三、制约因素 产业结构为65:05:30、57:16:27,县域经济以农业为支撑,基本上 没有工业可言。到2011年时,临夏市、永靖县产业结构持续得到 临夏州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低 优化,分别调整为8:24:70、l5:64:21,特别是永靖县第二 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产业所占比重远远高于其余各县,随着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其 决定城镇化的进程。2011年,临夏州人均GDP为6584元,仅为全 城镇化水平也持续提高,从2010年的38.69%提高到2012年的 国人均GDP35083元的18.77%,全省人均GDP19593元的33.6%; 41.15%,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州年均1.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9元,居全国3O个民族自治州的末位, 全省年均1.19个百分点的增速;广河、和政县第一产业比重均为 与最高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相比,相差9799元,还不足其一半, 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8.68元相差5089.68元;农民 人均纯收入2375元,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居27位,仅占最 高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人的23.36%,与全省农民人均 纯收入3909.4元相差1534.4元。(见表三、表四) 州内各县市中,2012年临夏市、永靖县人均GDP最高,分别 达到15624元、16046元,大幅高于全州平均水平,这两个市县 的城镇化率也相应较高,甚至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广河县人均 GDP为7552元,与全州平均水平7712元大体相当,其2012年的 人口城镇化率为22.26%,与26.69%的全州平均水平接近。其余5 县人均CDP明显低于全州平均水平,其城镇化率一直在低位运行, 且与全州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由此可见,经济的低水平发展是临夏 州城镇化率长期低水平运行的主要原因,也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 最主要的制约因素。(见表二) 2.农业占主导地位,工业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吸纳力不强 临夏州是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区。1993年,临夏州三次产业比 为45:30:25,农业经济所占的比重非常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 展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11年调整为21:31:48,二、三 产业的比重明显上升,但与当年全国的产业结构10:47:43与甘 肃省的产业结构14:50:36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大, 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依然很低。当年全州从业 人员105.4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60.21万人,占全州从业人 员总数的57%;第二产业从业13.32万人,占12%;第三产业从业 31.88万人,占31%。 表四:2011年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城乡收入单位:亿元、元 地区 A B C D 地区 A B C D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53 48 19558 6650 50"/3 怒江僳僳族自治州 6.66 12117 2045 7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 3131489 15033 3939 .3 .迪庆藏族自治州 8.6 17970 4105 167 75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卅『 25 16 14143 3674 213.3 临夏回族自治州 7.21 9759 2693 139.74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21.0l 18403 4663 322.5 甘南藏族自治州 5.42 12063 3106 123.74 甘孜藏族自治州 2O.24 17038 3570 246.5 海南藏族自治l州 3.73 l螗52 5237 83.63 凉山彝族自治州 80 04 17218 5538 719.8 海北藏族自治州 3 75 18150 6150 53.26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 419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 州 45.27 16410 3949 ,治州 39.15 19007 6574 360.71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 400 卅I 39.2 16983 4633 黄南藏族自治州 l_5 16754 364g 31.9l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 治州 4530174 17004 3900 .2 .果洛藏族自治州 1.26 15299 2964 24.61 楚雄彝族自治州 37.58 17785 4627 354.5 玉树藏族自治州 2.06 17427 2657 165.59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 州 7264179 16789 4650 .9 .伊犁哈萨克自泊州 90.45 14288 8030 734.19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27.45 16651 3864 340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 州 8.21 l4858 8008 57 29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17 6 14815 5327 138.5 昌吉回族自治州 48.22 15301 11)166 508.9 大理白族自治州 45.95 17713 4733 360.3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 州 49.13 15607 9990 416.7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泊 州 181169l 15255 4096 .8 .克孜勒苏 5.52 12090 2426 45.69 资料来源:根据《临夏统计年鉴(2009—2011)》整理 40中国经贸 22%,但广河县第二产业的比重要明显高于东乡县;其余4个县第 一产业比重大体在29%一34%之间,但积石山县第二产业比重仍 然非常低,仅有12%。可见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发展速度慢,不能有效带动非农产业就 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原动力不足,是临夏州及州内各县市城 镇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见表四) 3.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临夏州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位劣势突出,吸引力弱,招 商引资难度大,筹措资金难。加上自身财力非常弱,金融机构对农 村的支持相当有限,融资渠道不畅,资金投人不足,城镇基础设施 建设欠帐大,除县城外,绝大多数小城镇排水、供暖等基础设施不 配套,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 2011年,临夏州地方财政收入仅7.21亿元,在全国30个少 数民族自治州中居22位,全省l4个市州中居第13位,仅占位居 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的伊犁州地方财政收入的7.97%, 占位居全省第一的兰州市地方财政收入的8.34%,财政自给率仅 6.6%。当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139.74亿元,在全省14个市州中位 居第11位,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居第20位,仅占位居 全省第一的兰州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4.70%,占位居全国30个民族 自治州第一的伊犁州固定资产投资的46.84%。(见表五) 表五:临夏州及州内各县市重点年份地区生产总值及一、二、三 产业所占比重(单位:亿元) 地区 指标 1993 2000 20O5 201l 地区 指标 1993 2OOO 2005 2011 临 GDP 10 28 30.2 5 23 128 78 永靖 第二产业 O42 5.79 7.74 18-31 夏 第一产业 4 64 8.63 15.35 27 县 第三产业 0.28 092 2 77 5.98 第二产业 3 o9 9盯 1636 39.94 广 GDP 1l5 2-62 4.95 l0.g9 州 第三产业 2.55 11 7 24.52 61.84 第一产业 0.44 0 74 l 6 2.42 临 GDP 1.92 5.76 14.36 32.18 河 第二产业 0 32 l_1 1 14 3 24 夏 第一产业 0.71 1.42 1.95 2.7l 县 第三产业 39 0 78 2.21 5.23 第二产业 0 54 1.65 2.85 7 2 和 CDP 0.91 2.16 3.87 8-47 市 第三产业 0 2 9.56 22∞ 政 第一产业 O.44 1.o5 t-72 2.9 临 GDP 212 4.34 7.88 l8.82 第二产业 0.18 042 046 1.82 夏 第一产业 l_l5 1.78 2.78 5 22 县 第三产业 0 29 n69 1.69 3.75 第二产业 0.47 l_04 l_82 293 东 GDP 0.66 ll97 4.39 9 79 县 第三产业 n5 1.52 328 1067 第一产业 0康 GDP 1.22 2.74 4.97 10.76 乡 第二产业 003.43  n75 n31 01.53 318 .96 2.09 乐 第一产业 O.66 1.28 2.22 3.64 县 第三产业 0 2 0.91 1.9 4 52 第二产业 0.17 0|32 0.67 1.42 GnP 0.69 1.79 4.06 &48 县 第三严业 0 39 1.14 2.08 5 7  ̄t-i5 第一产业 0l39 0.65 1.58 245 永靖 GDP 1.13 7I31 12.51 28.72 山县 第二产业 0.11 45 0.58 0.98 县 第一产业 0.43 0.6 1.99 4.43 第三产业 0.19 69 1.9 5 05 资料来源:根据《临夏辉煌五十年(1986—2006)》《临夏统计 年鉴(2009—2011)》整理 州内各县市中,永靖县、临夏市地方财政收入相对较高,分 别达到1.79亿元、1.72亿元,其余各县财政收入均不足亿元, Re翻嘲■——■_■经济曩 gional Economy 墨 最低的东乡县,地方财政收入仅有2797万元,占永靖县地方财 平、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借鉴东部发  政收入的15.59%。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永靖县、临夏市最高, 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模等级、分别达到32.12亿元、26.14亿元;广河县、和政县次之,分别 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人文环境等进行科学规划,充分论证,促进 为l8.05亿元、17.82亿元;其余各县大体相当,均在l0亿元~ 城镇化建设科学、有序推进,提高城镇化质量。 13亿元之间,其中积石山县、康乐县最低,分别为10.92亿元、 lO.0l亿元。 4.教育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的。临夏州及州内各县 市要加快城镇化进程,最关键的是要在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2011年,临夏州教育总支出14.89亿元,占全州财政总支出的 上下功夫,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的同时,全面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 13.42%。城镇居民家庭总支出和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教育文 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分别占4.28%、2.50%。当年全州高中教育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 毛入学率37.89%,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42.11、37.11个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新型工业化,着力培育民族 百分点;人均受教育年限5_3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6年。农村 用品、清真食品、传统工艺等特色优势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 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45%,初中占18.79%, 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创  小学占44.07%,文盲、半文盲占15.78%。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 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3.整合优势资源,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全州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高中、初中、小学 文化程度的分别为3490人、6802、17485人、50958人,而全省每 (1)着力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市县一体化的思路,统筹临 1O万人中的同类人口分别为7520人、12686人、31213人、32504 夏市与临夏县区位优势,以甘肃临夏工业园区为依托,沿大夏河流 人,全国为8930人、14032人、38788人、26779人;全州文盲率 域建设人口50万人左右的全州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全州的区域核心增长 州内各县市中,从专任教师学历情况来看,永靖县、临夏市专任 极。利用临夏县北塬、土桥等乡镇近邻临夏市,自然条件好,小城 为10.78%,分别比全省、全国高2.09、6.7个百分点。 教师队伍素质最高。小学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 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与临夏市的两条交通主干道已经 永靖县、临夏市分别为27.34%、21.38%,临夏县、和政县分别为 打通等优势,整合优势资源,着力打造临夏市的休闲娱乐区和生活 16.35%、15.09%,东乡县11.07%,康乐、积石山、广河县均不足 供应区,建成全州次中心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自然延伸和有 8%;初中专任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临夏市、永靖县 效补给。 最高,分别为77.05%、70.57%,积石山县最低,仅为38.50%,其 (2)重点建设中小城镇。在全面加强县城建设的同时,要克服 余各县大体相当,均在40%~55%之间;高中专任教师中大学本 简单地以行政区域划片,各自为阵,片面追求政绩,导致小城镇“遍 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各县市大体相当,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临夏市 地开花”,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根据各地实际,考 最多,占3.7%,永靖县、康乐县次之,占2%左右,广河、东乡、 虑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人文景观等多种因素,每个县 和政县高中专任教师中研究生数为零 。 科学规划,合理确定3—5个重点镇,打破与周边建置乡镇的行政界 农村城镇化要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农民 线,有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加大、资金等倾斜力度,着力 的生活方式必然也要经历从农村生活——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这 建成人口5万人左右的中型城镇,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 就对广大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族地区受经济社 周边乡村的发展。 会发展水平的,教育投入不足,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 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失衡 ,文化教育发展落后,人口文化素质 低,根本上制约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5.自然条件严苦 4.突出“三农”工作,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从量的提升到质的转变,关键是要注重 人与自然、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民族地 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注重土地、水、生物资源等的集约高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自然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城镇化建设受自 效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然条件的严重制约。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 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大 地带,地势受积石山、太子山山系影响,呈西南部高、东北部低的 农业产业培育,引导农业用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加强新农村建 倾斜盆地,西南多为山地,中部山川相间,多为冲积川谷台地,东 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环境保护、污染治理、垃圾处理、供 北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梁峁沟谷相间,丘陵起伏,地形复杂,相对 水供电等方面的城乡衔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城乡分割、相 高差大,不利于城镇化建设。 互脱节的发展模式。统筹推进“三农”发展与城市发展,建立起开 四、发展路径 放互通、相互衔接、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推进城 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步伐较慢,但与之相应的,发达地区城镇 乡一起化进程。 化进程中出现的交通拥挤、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社会治安等“大城 5.着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质 市病”也较少。这些地区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借鉴 20013年开始,临夏州委、州制定出台《促进全州教育事 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 1.规划先行,科学推进 业跨越式发展的决定》,全州实行高中教育全免费,加大教育投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强化教师培训教育,提高教师待遇,为全 民族地区城镇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走新型城镇化的路子,首 州教育事业的发展注人了强大动力。民族地区实现城镇化,要必须 先要确立统筹规划、科学推进的思路,根据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 把教育事业作为基础工程和核心任务,加大教育投人。优化配置教 China bualnelm update 41 2)》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公报整理。 育资源,加大教师队伍培训教育,积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教育 (201人才,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也要解决教育结构失衡的 ⑥相关数据根据2011年临夏州教育统计资料整理。 问题,特别要加强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 质,使进城农民真正实现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 6.发挥特色优势,提升城镇内涵与品质 ⑥2012年临夏州学前教育毛入因率只有25.5%,分别比全国、全省平 平均水平低41.1、36.1个百分点。 9%,分别比全国、全省 展。要加大农村青壮年的劳动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农村人口文化素 均水平低39、32个百分点;高中教育毛入学率43.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是民族地区的重要资源和优势。 参考文献: 临夏回族自治州被称为中国的“小麦加”,穆斯林风情浓郁。近 年来,临夏州利用这一优势,打响穆斯林风情这张名牌,积极培 [1]I石培基,刘海龙.甘肃省城体系结构优化研究(A).开发研究,2007@) [2】袁旭东,刘科伟.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㈥.干旱区资源与环 4j 育清真食品、宗教用品、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 境,2008(积极争取中国“小麦加”、经典——国家级临夏民族民俗 『3]安应民,张巨尽.甘肃城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研究㈥.科技管理研 究,2009(11) 文化产业园建设,初步探索走出一条特色城镇化的路子,带动了 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甘肃民族地区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立足 本区区域实际,走特色城镇化的路子。要充分挖掘深厚的民族历 史文化底蕴,着力培育文化产业,强化城镇建设、生活环境、旅 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镇化的内涵 与品质。 注释: ①安应民,张巨飞(2009)通过选取甘肃历年城镇化率、人均GDP等相 关数据和2005年各地市相关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的分析,发现甘 [41吕翠玲,陈英.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时空差异研究㈥.绿色经济 [55王蕾.1甘肃城镇化问题分析及思考(A).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4) 【6]徐希龙,甘文海,张海云,伏俊江甘肃省城镇化研究.中国科技论 游娱乐等的民族文化元素,丰富城镇化的文化内涵。加强城市文 文在线 张强,陈怀录.甘肃省城镇化特征与发展战略选择㈥.甘肃社会科 学,2010 ̄) [8]罗明奇,付晶园,马少仙.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集体经济・战略研究,2009(5) [9】王建兵.基于动力机制分析的甘肃省城镇化发展的对幕与建议.城 镇化研究 肃省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城镇化进程与产 值结构变化的相关性较弱,与就业结构变化的相关性较强。 【1 o】张军扩.中国城镇化的成就、问题与前景.建设论坛 【11】张明霞.甘肃省城镇化道路的正确选择分析㈥.甘肃省经济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2006(3) 杨杰,谢保鹏,段小红(2012)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 应函数等现代计量方法对甘肃省1979年-2009年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匹 配性”和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水平和经济 发展水平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存在正相关。 [12】康等银.甘肃省农村城镇化的调查研究.学术纵横,2009(1 ̄ [13】蒲欣冬,蔺雪芹,吕哲军 甘肃省城镇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甘 肃科技,2004(12) ②张明霞(2006).石培基、刘海龙(2007).袁旭东,刘科伟,储玖 琳(2008).王蕾(2011)。 【1 4]袁旭东,刘科伟,储玖琳.甘肃省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㈧.西北大 学学报,2008(2) 【1 5]巩月明,魏巍,李恒.甘肃省农民收入对城镇化建设的效应研究财 会研究,2009(11) ③徐希龙,甘文海,张海云,伏俊江。 ④数据来源于甘肃省2012年统计公报。 ⑤分别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1 6]郭荣朝.城镇化研究综述cA).绥化师专学报,2004(3) [1 7】陈怀录,甄延临,毛利伟.金昌市城镇体系结构研究㈥.干旱区资 源与环境,2006(3) 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 族自治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⑥临夏回族自治州共辖1市7县,即:临夏市、临夏县、康乐县、永靖县、 广河县、和政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傈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⑦关于甘肃省城镇化发展历程,大多数学者认为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f18】杨晓东.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新型 城镇化发展为例.智库课题 【19】蒋晓岚,程必定.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 快速增长或调整、发展阶段(1949年-1960年前)、急速减少或大起大落 (A).区域经济论坛,2013(2) 阶段(1960年前后一1963年)、缓慢增长(1964年一1978)、快速增长(1978 【201贾华荣.我国新型城镇化建建设的路径分析.青春岁月,2013(5)下 [21】王弘,蔡彭真,贺立龙.关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探讨——以阿 年一)(张明霞,2006;袁旭东、刘科伟,2008;康等银,2009.)也有学者 2013(2) 分为五个阶段即1978年一2000年为恢复增长阶段,2000年西部大开发实施 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设为例㈧.贵州民族研究,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 2]李楠.以人为本的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A).改革与战略,2013(8) [231张继良.以制度创新加快甘肃城镇化进程㈥.兰州商学院学报, ⑧学术界一般认为,城乡收入比例大于等于2时,城乡处于二元结 构;小于2且大于等于1.25时,处于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过渡时期;小 2003(4) 于1.25时.基本完成了城乡一体化。 【24】徐晓鹰.在特色产业基础上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新经济, 2013( ̄ ⑨相关数字根据《临夏州统计年鉴(2009—2011)》整理。 ⑩A:地方财政收入;B: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c:农民人均纯收入; f25】骆江玲.城镇化研究综述 D:固定资产投资。 [26】姜爱林.近年来中国城镇化研究的重点与热点问题㈧.黑河学刊, ⑩相关数据根据《临夏州统计年鉴(2009-2011)》《甘肃发展年鉴 2002(12) 42中国妊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