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成功还是失败
[摘 要] 客观、准确地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正确评判辛亥革命成败的前提, 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虽有联系,却并不是一回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比英、法、美诸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还要大、还要艰巨。所以,仅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开端的辛亥革命,当然只可能完成自己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而却绝对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进行到底。在充分注意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与区别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成功的。
[ 关键词] 辛亥革命;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功绩;成败
1911年,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辛亥革命的炮声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辛亥革命到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长期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其中“, 失败论”者显然有意无意低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成功论”者显然有意无意高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一直以来,辛亥革命都是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者的共同缺陷都是把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混为一谈。
首先,我们应客观、准确地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一)推翻皇帝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辛亥革命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后,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个宝座。近代中国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号称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也免不了要登上皇位;戊戌变法也是一场以拥立皇帝为目的的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旗帜上写的是“扶清灭洋”,就是说反对外国侵略,拥护皇帝。辛亥革命则不同,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掀倒了,皇帝宝座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这就是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二)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中世纪的旧制度和维护这个制度的政府”建立起“伟大的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彻底的批判,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公开成立,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在时代的碰撞、打磨中,有两个政党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重心。这就是1921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192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加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国共两党的联合与斗争,成为此后半个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内容。
(三) 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
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二.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
(一)实现共和宪政。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发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不久就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鄂州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制订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范本。《临时约法》贯彻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临时约法》具有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此得到较为充分的肯定。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破坏了《临时约法》,法制观念仍为民众所接受。用宪法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共和宪政最大的特点。
(二)提出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新概念。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华民族概念为此后中国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础。从民族革命角度说,反满是要反对满族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权。这种统治特权反映在民族关系上,就是民族不平等。因此,孙中山曾说,民族主义,是要扫除民族的不平等。当然,这个民族不平等,也包括后来他所说的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不平等。取消民族不平等,是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立即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为先决条件的,五族共和就是五族平等。随着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就是中华民族新概念的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规定了中国境内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民族平等,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
立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这个称呼为全国各民族人民所接受。
(三) 提倡以人民为本位的公仆精神。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从而确认人民为本位。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为感谢各省代表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在致各省都督电中称“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把大总统等同于人民的仆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精神。他曾以大总统名义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他还说过:“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孙中山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廉洁自持,始终保持国民公仆形象。孙中山曾对来访者言:“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这是一种伟大的公仆精神,也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政治和精神遗产。
而在这些历史功绩下,一些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其原因有:
(一)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它预期的目标,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它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它民权、民生主义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在北洋军阀的反对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着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而且,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以后,由于面临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立宪派旧官僚的内部压力,被迫交出了政权,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革命的方向。
(二)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正因为如此,后来袁世凯才能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他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的。再者,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的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助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辩明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为代价,和帝
国主义维持支好关系。
(三)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来实现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失掉了农民的支持。正是由于脱离了农民群众,革命力量薄弱。同时,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只依靠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然而,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和旧官僚,因此,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冰山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支队伍在旧势力的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更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我们一直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我们的研究和宣传中,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把辛亥革命本身的胜利同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失败这两个问题区分开来。“辛亥革命失败论”的一个典型的论据就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中国资产阶级没有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我们把辛亥革命定义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屏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它所应做的一切,即加强资本主义发展——列宁”,一次大的社会革命运动,必然要由若干次小的社会革命运动所组成,作为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中世纪的旧制度和维护这个制度的政府,建立起“伟大的中华民国”, 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已经完成了自已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因而,无疑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不等于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等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辛亥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则有一个非资本主义的前途,它通向社会主义。相应地,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以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为基本标志;而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则以国民党统治在大陆的结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基本标志。由此可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一项“近于完全的革命工
作”;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更大、更艰巨,更不可能一举成功,以中、英、法三国相比,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推翻封建统治。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却既要打倒封建主义,也要打倒帝国主义。而且,由于中国封建统治的根深蒂固,所以,单是打倒封建主义这一个任务,已足以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更大、更艰巨;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辛亥革命当然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进行到底,事实上,就连欧美诸国世界上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分步走”才完成的。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49 年,英国宣布为共和国。但是,革命胜利后,工农大众一无所获。这样“, 掘地派”和“真正平等派”出现了。然而,他们却遭到了克伦威尔的镇压,共和国徒有虚名,实权都操在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手中。1653 年,克伦威尔索性解散议会,接受“护国主”称号。克伦威尔甚至还想当国王,只是因为军队的坚决反对而放弃。但上议院却恢复了,护国主规定为世袭的。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到1688 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至此,英国才确立了君立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所以,我们并不能苛求辛亥革命。
在历史教科书上,辛亥革命作为一个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已不能通过资产阶级领导完成,而必须经过无产阶级领导才能完成。在客观、准确地审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以及充分注意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联系与区别的前提下肯定辛亥革命的成功,丝毫不会遮掩中国共产党所发动和领导的一系列新的革命运动的光辉。因为正像我们前面所讨论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虽有联系,却并不是一回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比英、法、美诸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还要大、还要艰巨。所以,仅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开端的辛亥革命,当然只可能完成自己作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端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而却绝对不可能将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下子进行到底。这就决定了在辛亥革命之后,不仅需要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人不下马,马不停踢,继续坚持斗争(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二次革命) ,以求把整个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而且还需要更为先进的革命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在更为先进的革命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发动新的革命,去争取最后的胜利。而事实上,也正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所发动和领导的一系列新的革命运动,最终把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胜利的光辉之巅。因此,在肯定辛
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共产党所发动和领导的一系列新的革命运动仍然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