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突破传统作文指导的框架,探索、改革、创新。
一、体裁多样化
记叙文是各种文体中最基本、最常见、实用性最强的一种文体,当然是小学生要训练的主要文体。但应注意不要强求学生一定要按一个模式照葫芦画瓢,“复制范文”,如果用一个“模子”套住学生的思路,必然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完全背离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小学生刚刚学习写作,关于文章体裁方面的训练肯定少不了,但不能因此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淡化文体,适当地放开体裁方面的要求,是必要的,要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文体的作文。
如以“花生”为例,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花生的特点及生长过程;可以写成一般的记叙文;可以写成借物喻人的散文;还可以写观察日记,记录花生生长过程的变化。只有不受文体概念的限制,学生能够各显其才,各显其长,释放个性,才能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习作。
二、命题开放化
传统作文教学,教师一般都是按训练要求,每次出一道题目,让几十名学生以不同的经历和体验,去按同一要求写同一道题,这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他们只能跟着教师邯郸学步,哪能写出风格各异的文章呢?哪能有利于学生发展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呢?因此,命题应由规定一道题改为规定一个写作范围,解开束缚,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作文。
大凡写过作文的人都有如此的经历:作文时,自己有真知灼见的,最动情的,不一定是老师命题的内容——教师的题目,我无东西可写;我有东西写的,却不符合教师的命题。譬如教师规定写“我有一个好爸爸”,如果某个学生的爸爸抛弃妻儿,丢开家庭去另寻新欢,那么,这个学生又怎能以真情实感写好这篇文章呢?若改为“我有一位好”(爸爸、妈妈、邻居、同桌、朋友),学生就有了选择的余地,有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写作范围,相信谁都有物可写了。
对于教师规定范围仍无东西可写的学生,更应大胆“改革开放”,更应让他们不拘一格,自拟题目,自由选材,自行作文,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的要求。这样就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创造了条件,也减少了学生的心理上的束缚。
三、章法自由化
长期以来,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往往是指导怎么写开头,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样,教师一人包打天下,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开始习作。学生的思路完全被教师封死,学生还没有开始写作文,便已知道结果,写出来的作文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没有个性所言。作文并不是不要章法,而是不要过分强求、拘泥,比如今天有内容就把内容统统写下来,明天觉得有一个开头,那就把精彩的开头写上去。这样作文教学章法自由开放,学生写作文就不会东抄西摘,作文会真实自然,百花齐放,就能自然地激发出强烈的探索表达欲望。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独创是文章的真正价值所在。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尊重和启发学生的独创性。由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历、认知结构和感悟能力的差异,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呈现出不同的方向和层面,传统的作文教学采用“一刀切”,严重地忽视并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多数学生厌倦或躲避作文。
其实写作是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经验结合起来,不能用一种形式把习作罩住,写作就是探索,不能带有框框去探索,学生写作文,就是写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章法自由开放才能调动学生无拘无束去思考,去创新。
四、技巧的淡化
技巧是表现在作文中的巧妙的技能,作文当然可以运用技巧,但不能为了技巧而作文,尤其是小学阶段,比技巧更重要的是真情实感的自由表达。有真情实感的习作,即使没有什么技巧也是好习作,只为展示技巧而没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不论悬念设得如何好,“包袱”抖得如何俏,过渡如何自然,照应如何周全,都不能说是好习作。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生也热情高涨准备写作的时候,老师说:且慢,我们来谈谈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到说好了。学生的热情也没有了,反而不知道怎么写了。所以,在小学作文中,自由表达,表达真情实感是第一位的,技巧可以淡化。当然,淡化技巧不是抛弃技巧,在不影响真情实感的前提下,技巧可以运用,这样可以增强表达效果。
五、评价多元化
评价一篇作文的优劣,除了一些常规指标外,还要看作文是否有创意。对不随波逐流,有新颖独到之处的文章,要大加赞赏。即使是别出心裁得不太合理,十分幼稚,也不要轻易否定,因为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和自我表现。
我们教师要不断更新、调整作文评价理念,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作文,只要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出一点新意,写出自己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经验,就是创新的体现,就应加以 肯定、引导和鼓励。如果用陈旧的观念去评价,就有可能扼杀学生的创新灵感,写不出标新立异的作文。
总之,在作文的教学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尽可能地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还学生一片自由表达的天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