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1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1答案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一、单项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1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对待马克思主义,正确的态度应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逐字逐句地熟读马克思主义着作 B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结论 C急用先学,立竿见影 D理论联系实际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 )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7.唯心论的基本形态有( )

A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B客观唯心论与主观唯心论 C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D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可知性 B实物性 C运动性 D客观实在性 9.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可知性 B主观性 C物质性 D存在性

10.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认为“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说明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与时空运动的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2. “画饼不能充饥”说明( )

A精神的东西是不重要的 B精神不是物质的反映 C精神是物质的主观映象 D精神不能代替物质

13.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弟子克拉底鲁提出“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D前者是诡辩论,后者是辩证法

14. 自然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是( )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 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 C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 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

15.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 B基本矛盾与非基本矛盾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D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互作用的原理 17.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久暂 B事物的状态是否稳定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18. 实际工作中的“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19. 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20. 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 B事物数量的增加和减少 C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1.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2. “一国两制”符合矛盾学说中的( )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D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23. “挟泰山而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而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非不能而实不为也”说明( )的区别

A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B本质与现象 C原因与结果 D可能与现实 24. 把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的哲学依据是( )

A肯定与否定的相互渗透 B质与量的统一 C内容与形式的相互转化 D矛盾的同一与斗争的相互转化

25. 高能物理和天体物理的研究证明,地球上的核反应、元素蜕变现象与宇宙天体物理活动存在共同规律,说明两类现象之间存在( )

A间接的联系 B偶然的联系 C内在的联系 D外部的联系

26. “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步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理论依据是( ) A质变过程中量的迅速扩张的原理 B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 C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D非爆发式飞跃的原理 27. 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 )

A维持事物存在的因素 B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C决定事物基本趋势的因素 D包含事物量的因素

28.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也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的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 D激变论的观点 29.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的负面现象,符合唯物辩证法矛盾学说的( ) A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

30.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说明( )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 B事物的发展是永恒的绝对的

C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1. 十六大提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32. 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 )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33. 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 )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34. 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35. “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 )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36.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的含义是( )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除了实践标准还有其他标准 D.实践的历史局限性决定检验理论是一个过程 37. 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 )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38.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39.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 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 D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40.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1.“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42. 在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

A血缘关系 B法律关系 C思想关系 D生产关系 43. 人类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因此人可以( )

A.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改变社会发展规律 D.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 44.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45. “人定胜天”的观点表明( ) A.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B.错误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C.准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夸大了自然界的客观性 46.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A.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 C.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B.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

D.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47.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规律的反映 48.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49. 社会变革的成功,是以( )为根本标志的。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政权易手 C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D发展高新技术 50.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是( )

A.坚持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坚持为政治服务的原则

C.坚持传统观念的原则 D.坚持历史主义与阶级分析的原则 51. “时势造英雄”说明( )

A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 B英雄没有阶级性

C英雄都具有历史局限性 D英雄的出现是必然与偶然的统一

52. 美国经过南北战争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俄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通过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 )

A.社会形态的更替是没有规律可言的 B社会发展是不存在共同道路的 C.社会发展是客观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D社会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3.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54.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5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56.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57. 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5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59.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60.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 )

A.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B.同一部门内部的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 C.同一部门资本家追求超额利润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 61.平均利润形成后,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 A.一切企业都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B.所有企业都不能得到超额利润 C.所有企业都能够得到超额利润 D.少数技术先进企业仍能得到超额利润 6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相当于

A.剩余价值 B.利息 C.年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 63.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A.土地优劣和地理位置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的C/V低于社会平均C/V 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6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65.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

A.土地优劣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的C/V低于社会平均C/V 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66.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B.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 C.追加投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 D.土地肥沃程度和位置的差别 67. 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 )

A.避免两败俱伤; 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 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68. 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69.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是( )

A.银行资本家; B.工业资本家; C.金融寡头; D.商业资本家 70.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71.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个人联合; 72.垄断价格形成的基础是( )

A.垄断统治; B.垄断利润; C.自由竞争; D.资本主义私有制 73.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7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 )

A.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 B.发达国家带动其商品输出的手段; C.发达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一种互助互利关系;

D.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和奴役其它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75.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的依据是( )

A.军备力量的强弱; B.资本和经济实力的大小;C.国土的大小; D.人口的多少 76. 第二资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国际垄断组织( )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7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

A.国有企业的存在; B.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 C.私人垄断资本的主导地位;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78.社会主义产生以前的阶段是( )

A.股份公司; B.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国际垄断同盟 79.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80.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

A.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D.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 )。

A物质世界是否发展变化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中国历史上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法的有( )

A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C物生有两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为(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静止是暂时的、局部的,有条件的 4.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说明( )

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B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C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D意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5.下列哪些说法表明时间的一维性( )

A盛时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渊明) B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C百事宜早不宜迟(谚语) D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谚语) 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7. 实践的基本特征有( )

A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B实践的主观任意性 C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8.人们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有( )

A实践目的的提出 B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C实践结果的检验 D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 9.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的形式取决于( )

A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 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C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事物本身的性质和事物所处的具体条件 10.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是( )

A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前提 C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D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提高 1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B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和前人为直接经验 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排斥的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互促进的 1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②③ )

A真理就是客观事物的规律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C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也是客观的 13.犯错误是难免的,因为( )

A人的认识过程是复杂的 B人的认识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C人的认识有预见性 D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因人而异 14.真理都是具体的,因为( )

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B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C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D真理是包含谬误的 1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

A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B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D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向谬误转化 16.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说明( )

A人的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B人的认识运动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C人的认识运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过程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的

17.“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 ) 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 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 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18.“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论断基本依据在于( ①②③④ ) A劳动创造了人的天然器官和生产工具 B劳动使人们结成社会关系 C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于形成 D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和基础

19.一位日本首相说“在日本,政府是船长,财界是罗盘,船长始终是按罗盘指引的方向前进的”。说明( ) A资本主义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资产阶级政府只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利益 C资产阶级国家的实质是资产阶级专政

20. 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 ) A社会革命是狭义的革命

D 社会改革就是为了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 2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

A发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了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2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明( )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B普通个人的作用 C每个人都要有历史责任感 D夸大了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23.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有( )

A为现实服务的原则 B历史主义的态度 C阶级分析的方法 D政治第一的标准 24.对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正确表述是( ) A社会革命是狭义的革命 D社会革命只有暴力革命的形式 E社会改革就是为了改变根本的社会制度 25.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 )

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 26..商品的价值是(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27.垄断是( )

A.在自由竞争和生产集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 C.资本主义大企业或企业联合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市场 D.帝国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特征

28..战后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 )

A.康采恩; B. 混合联合企业; C. .跨国公司; D..以国家形式出现的国际垄断同盟 29.社会主义改革从已有的实践中得到下列的启示( )

A.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B.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 C.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D.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0.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 A.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 B.根据社会需要,有计划地调节生产 C.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D.没有商品生产,没有货币交换

B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

C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社会改革是广义的革命

C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资产阶级的权力基础在于金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