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57期 Highways 8L Automotive Applications 51 基于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城市轨道交通与 常规公交协调方案优选研究 周静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随着大城市、特大城市的不断发展,各大城市倾向于大力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 交为主体的一体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文中结合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相互协调的交通特点, 提出“灰色加权关联度”的评价优选模型,建立两者之间相互协调规划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熵值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对各规划方案的预选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案例对某城市的3 个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相互协调预选方案进行分析,选出最佳方案。 关键词:城市交通;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评价指标体系;灰色加权关联度;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68(2013 JO4—0051一O3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的道路交通 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各大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先后提出“公交优先”的理念,努力构建以城市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协调方案的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公交服务系统。城市 综合评价指标,应本着实用性、独立性、可行性三方 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相互协调对于缓解城市道路 面要求来确定。1)实用性,即指标应能全面真实地 交通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反映线网规划的整体情况,既不遗漏关键性指标,又 目前,中国关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 不选择重要性低的指标,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协调方案评价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层次分 2)独立性,即指标体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指标之 析法,而这一方法存在缺乏客观实在性等不足。城 间具有独立性,避免重叠;对于不可避免的重叠部 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服务系统具有系统性、 分,可从关联影响矩阵人手对权重进行修正。3)可 层次性、动态性和全方位性等特点,该公交服务系统 行性,即指标能尽可能地量化,能明确界定定性指标 协调方案的评价是一个多主体、多目标的问题,适合 的评分标准,确定定量指标的指标值。综合考虑各 采用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认为若干个 方面因素,建立表1所示的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 统计数列所构成的各条曲线几何形状越接近,即各 交协调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条曲线越平行,则它们的变化趋势越接近,其关联度 表1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规划方案 越大。因此,可利用各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关联度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的大小对评价对象进行比较、排序。该方法首先是 类别 评价指标 求各种方案与由最佳指标组成的理想方案的关联系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政策法规协调P 数矩阵,由关联系数矩阵得到关联度,再按关联度的 体制协调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管理机构协调P 大小进行排序、分析,得出评价结论。但灰色关联度 分析法忽视了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而根据“熵权 线路重复系数P。 法”赋予各指标权重,即“灰色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 线路交叉系数P 线网协调 方法能很好地克服这个缺点,且无需大量的样本,计 运能匹配程度P s 算简便,且决策科学。为此,该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 站点覆盖率P 与常规公共交通协调规划方案的指标进行筛选,建 换成延误时间P 立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加权关联度” 枢纽协调 乘客换成系数P。 的方法进行评价。 营运调度协调程度P 52 (1)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政策法规协调P 。它 是将城市公共交通政策、各公交枢纽和站场等基础 交通设施建设规划方案、公交票价政策、公交财政政 策等的科学、合理性作为考量系统协调性的一个指 标,可通过相关等级分类进行量化处理。 (2)城市公共交通综合管理机构协调P。。目 前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 理,因而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相互协调性要 求各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相互合作、协调管理,这样才 能使公交服务系统的协调性进一步提升。该指标可 通过等级分类进行量化处理。 (3)线路重复系数P。。是指在城市轨道交通 的旅客直接吸引范围之内,常规公交线路与城市轨 道交通平行的总长度与轨道交通线网总长度的比 值。线路重复系数越小,其协调性越高。 (4)线路交叉系数P 。是指平均公里轨道交 通线路与轨道交通相互交叉的常规公交线路的总条 数。线路交叉系数越大,其协调性越好。 (5)运能匹配程度P 。反映常规公共交通的 运输能力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能力相互匹配、协 调的程度,可根据该指标判断旅客运输设备的适应 性。其定义为在客流高峰小时内,城市轨道交通换 乘枢纽客流量与常规公交运输能力的比值。 (6)公交站点覆盖率P 。是指城市公交站服 务的总面积占整个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率,是反映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性的一项重要指标。 (7)平均换乘时间P 。是指乘客在公交系统 内,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相互换乘所花费的平均时 间。乘客平均换乘时间越短,公交换乘枢纽的基础 建设越合理与科学,公交服务系统越便捷,越能满足 乘客的需求。 (8)乘客换乘系数P。。反映公交服务系统的 直达性,乘客换乘系数越大,乘客越方便,系统的协 调性越强。 (9)营运调度协调程度P。。反映公交系统之 间相互调度的协调程度,协调程度越大越好。该指 标通过等级分类进行量化处理。 2综合评价方法 2.1模型的构建 对于 个指标,假设有m种轨道交通与常规公 交协调规划方案,评价模型为 Y:=W・G 第4期 2O13年7月 式中:y为m种规划方案的决策矩阵,Y—Ey(1), 3,(2),Y(3),…,Y( )];w为 个指标的权重向量, w=[ ,训。,W -.,733 ];G为各个指标的灰色关 联系数,G—Er ( )] ;r(i)为灰色加权关联度;i 一1,2,…,72; 一1,2,…,m。 2.2模型求解 (1)各序列的均值像。设方案 关于指标i的 属性值为U ( ),则均值像 ( )::= (i一1,2,,…, ; 一1,2,,…, ) 式中:己, 为m种方案的第i个指标的属性值的平 均值。 ∑ ( ) U ===£ — m (2)确定最佳方案。假设指标i是效益型指 标,则 ?一max{ ( )};假设指标i为成本型指标, 1≤j≤m 则z£?一min{ (』));最佳方案的指标向量集U。一 l≤ ≤m { 2, 2, 2,…, :)。 (3)确定关联系数。设U。一{ ?, 2, ,…, :)为参照数据列,将各方案的指标均值像u ( )一 {“ ( ),“;( ),“;( ),…,“ ( ))( 一1,2,…, ; 一 1,2,…,m)作为比较数据列,则第 种方案第i个 指标与最佳方案第i个指标的关联系数 ( )可按 下式计算: ( )一 min minl ?一 ( )l+e max maxl“?一M ( )I l ?一 fI -)I+e max maxl 一“ ( )l 式中:e为分辨率,其取值一般为0.5。 (4)关联度计算。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r( )一∑W “,,( )( 一1,2,…,m) 一1 假设max{r( ))一r(j),则说明方案 与最佳 l≤J每m 方案最接近,即方案j比其他方案更优,且可依据灰 色加权关联度r( )将各方案的优劣进行排序。 (5)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进行原始 数据矩阵归一化,设 个指标m个评价对象,其原 始矩阵为A一(n j) ,对其归一化后,矩阵为.R 一( ) 。然后定义熵,设 个指标m个评价对 象的指标体系中,第i个指标的熵为 H g 公僦 路& A 与泐 汽 A 运 . f 口 公 路 与 汽 运 总第157期 H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53 h 一一P∑f lnf玎 其中,最佳方案的均值像指标集为: U。=(1.041,t.023,0.930,1.042,1.036, 式中:P=1/lnmif 一r /∑r巧。 1.063,0.987,0.963,1.063) 经计算,得到关联系数: 定义第i个指标的熵之后,按下式计算第i个 1.000 O.520 指标的熵权: 1.000 1.000 叫 一 一——÷((≤0≤Wl≤1,奎W ∑ =):1) 1.000 O.333 一∑h 0.614 1.000 一 0.443 1.000 3案例分析 1.000 0.347 假设某大都市为了满足旅客出行需求,建立以 0.855 1.000 轨道交通和常规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服 0.659 1.000 务系统,提出3种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规 1.000 0.347 划方案。应用“灰色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对这 根据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3种预选方案进行评价,并对其优劣进行排序。 W =[0.024,0.115,0.345,0.173,0.221, 该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协调规划方案 0.001,0.062,0.058,0.001] 的指标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P 、P 、P。经过等级 计算得各方案的关联度为: 分类后作量化处理。 R=[O.781,0.537,0.757] 袭2某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共交通协调规划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方案1最接近最佳方案,方 预选方案各指标数据 案3次之,方案2最差。 O O O O 0 O O O O 4 结语 O 3 5 3 6 5 2 7 5 城市居民出行公交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缓 解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方法之一,因而常规公交与 城市轨道交通相互协调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强。该文 在运用熵权法确定各个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建立轨 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相互协调规划方案综合评价指标 体系,运用“灰色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方法对各种 方案进行分析评价。“灰色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方 法能较科学、合理、简便地对多主体、多目标问题进 行综合评价,在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规划 方案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经过计算,得到各序列的均值像: 参考文献: 1.041 O.979 O.979 [1]赵鑫.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协调研究[D].成 1.O23 O.955 1.023 都:西南交通大学,2004. 0.930 1.O01 1.O62 [2]虞晓芬,傅玳.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综述[J].统计与决 1.042 策,2004(11). 1.000 0.958 [3]马超群,王玉萍,陈宽民,等.基于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城 O.952 1.O12 1.O36 市轨道线网方案评价[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063 1.000 0.938 2007,27(3). 0.998 1.O15 0.987 [4] 马荣国,李铁强.灰关联决策在公路建设项目方案比选 0.998 1.O39 0.963 中的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6). 1.O63 1.000 0.937 (下转第64页) Highways&Automotive Applications 64 公 路 与 汽 运 第4期 2013年7月 于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价。 [5]李煜华,孙凯,孙彩.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城市公交发 展水平综合评价[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4,9 (6). 4 结语 将可拓学中的物元分析模型应用于城市公共交 [6]张丽花,张好智,杨小宝.基于乘客出行链的公共交通 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1(4). 通服务质量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各评价指标测量值 关于评价等级的关联度来求解评价等级的值,该模 [7]张丽花.基于乘客出行链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综 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8]胡启洲.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评价方法研究[D].南 京:东南大学,2008. [9]杨春燕,蔡文.可拓工程[MI.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O]蔡文,杨春燕.可拓集与可拓数据挖掘[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8. 型能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评价中多参数因子的评价 目标转化为单目标,能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定结果, 对解决指标体系内部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相容问题具 有良好的效果,可为评价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提 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以芜湖市为例,应用物元分析模型对其公共交 通服务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公共交通服务质 量水平一般,该情况与调研的芜湖市的实际情况较 相符,说明该方法具有有效性与实用性。该市的交 通管理部门应及时对各项配套设施进行改善,以期 [11]李燕,冯玉强.基于可拓学的岗位等级综合评价[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7). [12]邵祖峰.基于神经网络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质量评价 [J].城市交通,2006(6). [13]胡启洲,陆化普,戴帅,等.城市公交线网等级评定的 物元分析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2010,27(3). 满足乘客的需求,提高乘客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苻力文,冯星淇,张旭,等.国外综合评价方法发展历程 及启示[J].时代经贸,2010(1o). [2]周雪梅,杨晓光.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综合评价[J].交 通与计算机,2006,24(6). [14]李红涛.基于GIS的城市公交网络服务水平聚类分析 [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151 黄婷.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公交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09. [16]周业旺.基于物元分析模型的城市公共交通成本规制 绩效评价[J].商业时代,2012(7). [17]褚浩然,郑猛,杨晓光,等.出行链特征指标的提出及 应用研究[J].城市交通,2006(2). [18]李春清,宋瑞,韩洋.城市公交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 体系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9). 收稿日期:2012—11--06 [3]胡启洲,邓卫,张卫华.城市公交线网的灰色评价及其 应用[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 [4]胡启洲,杨艳妮.城市公交线网评价的灰色关联模型 [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33 (6). (上接第53页) [5] 喻伟,方磊.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的灰色聚类 评价[J].公路与汽运,2011(4). [-6I尹俊淞,李艳艳,禹伟.路网运行可靠性评价方法研究 [J].公路与汽运,2012(1). [7]方磊.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的实证研究[D]. 西安:长安大学,2010. 交通大学,2009. [13]周静.基于灰色加权关联度的市域通勤轨道线网方案 优选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13(1). [141杨霞.公路交通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 型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08. El5]李洁.公路客运行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长 安大学,2009. [8]刘琦.城市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协调发展研究[D].长 沙:长沙理工大学,2010. [16]武旭,胡思继,崔艳萍,等.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 评价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2). [9]王吉超.基于IE—UM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评价 [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09. [1O]高奖.大城市快速路规划与设计关键问题研究[D]. 南京:东南大学,2006. [17] 熊崇俊,宁宣熙,潘颖莉.中国综合交通各运输方式协 调发展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2006,24(6). [181叶玉玲,季令.区域性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 系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2). 收稿日期:2012一O7~O8 [11] 胡国军.我国大城市快速路规模与布局研究[D].南 京:东南大学,2005. [12]刘欣.铁路运输企业效率的组合评价[D].北京: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