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科学魔术妙妙手教案反思 【活动由来】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看见几个小朋友在装模作样的学汪其魔的魔术\"大变飞机\",许多小朋友都被吸引而来,看到孩子们如此感兴趣,我趁机露了一手----表演了一个在电视上现学的小魔术\"纸巾还原\",孩子们被我弄一愣一愣的,眼中充满着佩服与好奇……我想如果开展有关魔术的活动,孩子们一定很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魔术妙妙手\"这一活动,本活动与科学小实验结合围绕\"看魔术--学魔术--演魔术\"这一主线逐一展开,由浅入深地带幼儿进入科学世界和梦幻世界。虽然是些小魔术,但幼儿那投入、专注的样子,家长们那欣慰的笑容,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
活动一:神奇的魔术活动目标:
1.感受魔术的神奇和艺术魅力,知道魔术是一种巧妙的表演技巧。
2.学习简单的科学魔术,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化。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魔术大师表演的视频、白丝帕一条、正方形面纸若干张、剪刀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1、说儿歌:《我是魔术师》
2、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吗?你见过什么魔术表演呀? (幼儿:变花、玩牌、变飞机、把人变得没有)3、请幼儿观看魔术大师表演魔术(视频)《变鸽子》《大变活人》 4、教师表演小魔术《剪不坏的丝巾》 5、魔术大揭秘:
老师介绍自己变魔术的过程,变魔术的技巧,让孩子恍然大悟,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尝试的欲望。
(有的孩子说\"哦!原来是这样呀,魔术是骗人的\"我想有必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魔术,理解魔术是一门表演艺术,于是我将小结环节提前)师:魔术的确是假的,魔术师利用很多方法迷惑观众,让我们信以为真,但是他们很幸苦,每表演一个魔术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练习,动作要特别快,还要动脑筋不让我们发现秘密,我觉的魔术师非常了不起。 6、幼儿尝试学魔术《剪不坏的丝巾》 师:你们想当魔术师吗?和我一起来学吧!
(1)教师慢动作示范1-2遍(2)幼儿用面纸代替丝巾,学习魔术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7、小结活动:魔术好玩吗?你们知道吗,魔术不单要靠道具,还要靠魔术师的娴熟手法,这样才不会露出破绽,我国古时候,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魔术,虽然魔术是假的,但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思考。 8、结束:游戏《变造型》
今天,我们看了魔术表演,表演了魔术。我们很开心。让我们用身体变魔术吧。
活动延伸:表演区《小小魔术师》 【活动感想】
这节课的效果超乎我的想象,孩子们特别兴奋而且都能静下心来努力学魔术表演,有趣的魔术给了我启迪:大班孩子好奇心很强,我们往往通过科学活动和一些小实验来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可效果时好时坏,如果以表演的形式让幼儿走近科学,将枯燥深奥的科学常识设计成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实验、小魔术,效果又会怎样?当科学和魔术相遇,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可是学魔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花时间练习,于是我发动家长,把想法告诉家长,并在家长中展开调查,惊喜的发现了两个魔术爱好者,我请家长回去和孩子一起看魔术表演,让他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兴趣选择简单的小实验、小魔术,也可和孩子一起进行表演。一星期后开展\"我是魔术师\"亲子表演活动,家长们的参与热情很高。 活动二:魔术大揭秘活动目标:
运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发现和发现魔术和小实验的秘密。
活动准备:
一元硬币人手一个、小魔术、表演魔术的道具,魔术大师表演的碟片活动过程:
1、家长代表扮演魔术师表演魔术《变硬币》
师:大家仔细观察,猜猜她是怎样将硬币变没,然后在别人的口袋中找到的?
(1)幼儿寻找魔术的秘密猜一猜魔术的秘密可能是什么?藏在了哪里呢?
(2)《变硬币》魔术大揭秘
2、幼儿学习,\"魔术师\"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拿一个硬币,夹在食指与中指间,在左手挡时,夹硬币的指头向虎口弯,将硬币夹在虎口处, 瞬时将它滑入袖子中 ,然后打开手,硬币没有了,在大家惊奇时,右手垂下,把硬币掉到手上,把手放到某个小朋友的口袋里,就找到了。)重点教孩子将硬币滑入袖中,再掉在手上。
3、老师表演小实验《会显图的纸》(在一张白纸上用碱液写出字,然后用酚酞试液喷射,就会显红色的字。)(当配班教师演示将壶里的水喷到无色的纸上,画纸上显现出有色的图案时,我立刻抓住时机提问)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变成红色的吗?\"(孩子们有一两秒钟没有反应。我知道,他们的小脑袋一定在快速的运转。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是魔术壶变的。\"原来是果果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他小朋友虽然没有说话,但很显然,他们也认为是这样的。)师:是魔术壶变的吗?那魔术壶里藏着什么秘密呢? (孩子们更好奇了。我在孩子们一双双眼睛的注视下,打开魔术壶。)师:魔术壶里藏着什么东西啊?是魔水会变颜色啊!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都充满了神秘感,魔术表演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将魔术带入教学,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个活动从一开始的魔术表演就引入了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单橡皮筋和双橡皮筋的探索打
下了基础。单根橡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学的很快。后面双橡皮筋的探索,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个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难度。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提供了两个层次的操作展板供幼儿探索和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非常投入。他们按照老师的提示摸索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总结陈述中,对单双橡皮筋的科学原理解释不到位。 2、大班科学魔术变变变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尝试几次单橡皮筋和双橡皮筋魔术的变化,培养对事物微小变化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学会用记录单记录自己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萌发探索魔法奥秘的兴趣。
3.感受魔术的神奇和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个硬币,一个杯子,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筋,展板,操作卡等。
2.孩子们有看魔术表演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以\"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场。
2、纸杯魔术展示。
二、魔术橡皮筋魔术,试试单橡皮筋魔术和双橡皮筋魔术的几种变体。
1、学习单根皮筋魔术。 (1)引出疑问。
如果我把一根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握住拳头,等我再打开时会怎样?(幼儿随意猜测,教师记录) (2)揭示秘密,唤起孩子的思考。 (3)孩子学习单根橡皮筋的魔力。
(4)总结:其实魔术里隐藏着很多秘密。魔术师动作比较快,很多魔术还是需要一定的科学原理,所以我们感受到了魔术的神奇。
2.探索双橡皮筋的魔力,掌握双橡皮筋的三个变化。 (1)出示双根皮筋,同样握拳引出疑问。
(2)幼儿探索操作,并记录自己的想法或结果。 (3)通过孩子的探索,学习双橡皮筋的前两种变化。 (4)孩子再探索,重点是一个难点的改革。 (5)交流和总结勘探成果。
三、结束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对魔术奥秘的探究兴趣。 1.总结:原来魔术也是一门艺术,只是有些魔术也隐藏着一些科学原理,在魔术师的精彩表演下,呈现出神秘的效果。
2.鼓励幼儿将学会的魔术表演给更多人欣赏。 活动延伸:
活动:展示一些魔术道具和魔术操作卡,让孩子探索学习,萌发对魔术的兴趣。
亲子活动:请家长带孩子一起探索更多有趣、简单的魔术表演。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都充满了神秘感,魔术表演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将魔术带入教学,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个活动从一开始的魔术表演就引入了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单橡皮筋和双橡皮筋的探索打下了基础。单根橡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学的很快。后面双橡皮筋的探索,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个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难度。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提供了两个层次的操作展板供幼儿探索和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非常投入。他们按照老师的提示摸索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总结陈述中,对单双橡皮筋的科学原理解释不到位。 3、大班科学魔术圈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初步了解莫比乌丝圈的特点,感受其神奇的变化
2、在操作活动中能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3、对科学现象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5.能够大胆实践,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一把剪刀、一个有一条等分线的莫比乌丝圈,一个有两条等分线的莫比乌丝圈、一张没有线的莫比乌丝圈、记号笔2、视频仪、PPT课件、二张长方形纸(两面不同颜色)、双面胶、剪刀、记录卡、有三条等分线的莫比乌丝圈、一块布。
活动过程:
一、导入:纸圈变魔术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吗?今天陈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变魔术,你们愿意吗? 这是一张纸,请你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少年1:是一张长方形的纸(嗯,这个回答不错,从纸的形状来看)。年轻人2:这是一张白色的彩色纸。(太好了,从纸条的颜色来看)尤三:纸条中间有一条黑线。
师:请你摸一摸,有什么感觉!(滑滑的)2、师: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纸。现在我就要来变魔术了,你们看仔细了哦。(教师在视屏仪下演示,彩色一头粘上双面胶,另一头彩色纸盖在上面,变成一个普通的圈,展示给幼儿看)3、师:小朋友来看看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啊? 幼1:一个圆圈圈。
幼2:像个汽车轮胎。(恩,回答的真形象,像个轮胎,也是圆圈圈)4、师:那如果我们用剪刀沿着圈上面的黑线剪开会变成什么呢?
1:变成一张长方形的纸。
幼2 :变成两个圈。
5、师:好的,那你们来看老师剪一下?看它会变成什么样子。
(利用视屏仪,教师一边操作,一边告诉幼儿怎样沿着黑线剪纸圈)我们先把纸圈接口的地方叠起来,沿着黑线剪一个小口子,然后把小剪刀张开,伸进小口子沿着黑线慢慢地剪,剪得时候要注意安全,不要剪刀手,你们看变成什么了呀? 教师出示剪下的两个圈。 幼:变成了两个圈。
6.老师:嗯,它变成了两个同样大小的圆。
二、感受莫比乌丝圈的不同1、师:陈老师这次还要变一个圈,这是和刚才一样的包装纸,仔细观察,这次我是怎么做的!看看这个圈和刚才那个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啊?(教师在视屏仪下演示,一头粘上双面胶,另一头扭一下,白色一面盖在彩色一头的上面,展示给幼儿看)幼1:现在这个圈扭了一下,刚才那个没有。
幼2:现在这个圈接口的颜色不一样的。(回答的真棒!)三、变化莫比乌丝圈(一)两等分的莫比乌丝圈1、师:如果我还是用方才的方法用剪刀沿着中间的黑线剪开纸圈,会变成什么样子?
2、师:我我这里有一张记录卡,?表示小朋友猜想的,剪刀形状是我们实验的结果,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幼1:变成两个圈幼2:变成一个大圈那到底会变成什么呢?等一会小朋友可以用陈老师刚才教你的方法去剪一剪,然后看一看,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哦,现在请开始!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嘱咐幼儿该这样来剪这个圈。(播放音乐)3、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幼1:还是一个圈师:那我们比较一下,比原来的大还是小啊?
幼2:要比原来的大。
在老师的记录单上记录实验结果:变成一个大圈。
总结:这个圈子很神奇。沿中线切开,变成一个大滚圈。这个圈比原来的细一点,两个关节,颜色交替。
(二)三等分的莫比乌丝圈教师出示一个三等分的纸圈1、师:我们来看看,这个纸圈上有几条黑线啊?
幼:两条2、师:那如果我们也沿着黑线把纸圈剪开,猜一猜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1.转3圈。2.转4圈。老师把孩子的猜测记录在记录单上,孩子用手操作。老师带领参观,并指导孩子们如何沿线切割。
师:小朋友都猜了那么多,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沿着一条黑线剪开,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3、师:小朋友看看自己剪的纸圈变成什么了呀? 幼1:两个圈圈师:什么样的两个圈圈啊?一样大小吗? 幼2:不一样大小的,而且是两个圈圈连在一起的。 老师:嗯,变成了两个圈,一大一小。
四、感受莫比乌丝圈的原理1.师:这个魔术圈真神奇,我们都是用剪刀沿着黑线剪开,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
呢?(引导幼儿观察黑线)答案真的是在黑线上,那这个黑线又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去找一找?
2.要求:老师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魔法阵。以后请随便找个地方开始在纸圈上画线。最后,你还得回到起点。画完之后,请大家看一看,两个圆里的线有什么区别。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4、幼儿反馈操作结果师: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Young:只有普通圈的有色顶是有线的,魔法阵的有色白顶是有线的。
总结:没错,这就是魔法阵的秘密。普通的圆圈有两面,彩色和白色,所以我们只能从头到尾在白色或彩色的一面上画,而魔法阵只有一面,所以我们可以在彩色和白色上都画。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设计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形式灵活,应变能力强。而且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不需要过多的示范和讲解,让孩子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项活动提高了孩子的思维灵活性和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4、大班科学活动魔术妙妙手教案反思 【活动由来】
在一次区域活动中,我看见几个小朋友在装模作样的学汪其魔的魔术\"大变飞机\",许多小朋友都被吸引而来,看到孩子们如此感兴趣,我趁机露了一手----表演了一个在电视上现学
的小魔术\"纸巾还原\",孩子们被我弄一愣一愣的,眼中充满着佩服与好奇……我想如果开展有关魔术的活动,孩子们一定很感兴趣。于是我设计了\"魔术妙妙手\"这一活动,本活动与科学小实验结合围绕\"看魔术--学魔术--演魔术\"这一主线逐一展开,由浅入深地带幼儿进入科学世界和梦幻世界。虽然是些小魔术,但幼儿那投入、专注的样子,家长们那欣慰的笑容,却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
活动一:神奇的魔术活动目标:
1.感受魔术的神奇和艺术魅力,知道魔术是一种巧妙的表演技巧。
2.学习简单的科学魔术,体验成功的快乐。
3.通过观察、交流、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化。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魔术大师表演的视频、白丝帕一条、正方形面纸若干张、剪刀人手一份活动过程:
1、说儿歌:《我是魔术师》
2、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吗?你见过什么魔术表演呀? (幼儿:变花、玩牌、变飞机、把人变得没有)3、请幼儿观看魔术大师表演魔术(视频)《变鸽子》《大变活人》 4、教师表演小魔术《剪不坏的丝巾》 5、魔术大揭秘:
老师介绍自己变魔术的过程,变魔术的技巧,让孩子恍然大悟,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尝试的欲望。
(有的孩子说\"哦!原来是这样呀,魔术是骗人的\"我想有必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魔术,理解魔术是一门表演艺术,于是我将小结环节提前)师:魔术的确是假的,魔术师利用很多方法迷惑观众,让我们信以为真,但是他们很幸苦,每表演一个魔术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来练习,动作要特别快,还要动脑筋不让我们发现秘密,我觉的魔术师非常了不起。 6、幼儿尝试学魔术《剪不坏的丝巾》 师:你们想当魔术师吗?和我一起来学吧!
(1)教师慢动作示范1-2遍(2)幼儿用面纸代替丝巾,学习魔术表演,教师巡回指导。
7、小结活动:魔术好玩吗?你们知道吗,魔术不单要靠道具,还要靠魔术师的娴熟手法,这样才不会露出破绽,我国古时候,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魔术,虽然魔术是假的,但能带给我们快乐和思考。 8、结束:游戏《变造型》
今天,我们看了魔术表演,表演了魔术。我们很开心。让我们用身体变魔术吧。
活动延伸:表演区《小小魔术师》 【活动感想】
这节课的效果超乎我的想象,孩子们特别兴奋而且都能静下心来努力学魔术表演,有趣的魔术给了我启迪:大班孩子好奇心很强,我们往往通过科学活动和一些小实验来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可效果时好时坏,如果以表演的形式让幼儿走近科
学,将枯燥深奥的科学常识设计成饶有趣味的科学小实验、小魔术,效果又会怎样?当科学和魔术相遇,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可是学魔术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兴趣,最重要的是要花时间练习,于是我发动家长,把想法告诉家长,并在家长中展开调查,惊喜的发现了两个魔术爱好者,我请家长回去和孩子一起看魔术表演,让他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兴趣选择简单的小实验、小魔术,也可和孩子一起进行表演。一星期后开展\"我是魔术师\"亲子表演活动,家长们的参与热情很高。 活动二:魔术大揭秘活动目标:
运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发现和发现魔术和小实验的秘密。
活动准备:
一元硬币人手一个、小魔术、表演魔术的道具,魔术大师表演的碟片活动过程:
1、家长代表扮演魔术师表演魔术《变硬币》
师:大家仔细观察,猜猜她是怎样将硬币变没,然后在别人的口袋中找到的?
(1)幼儿寻找魔术的秘密猜一猜魔术的秘密可能是什么?藏在了哪里呢?
(2)《变硬币》魔术大揭秘
2、幼儿学习,\"魔术师\"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拿一个硬币,夹在食指与中指间,在左手挡时,夹硬币的指头向虎口弯,将硬币夹在虎口处, 瞬时将它滑入袖子中 ,然后打开手,硬币没有了,在大家惊奇时,右手垂下,把硬币掉到手
上,把手放到某个小朋友的口袋里,就找到了。)重点教孩子将硬币滑入袖中,再掉在手上。
3、老师表演小实验《会显图的纸》(在一张白纸上用碱液写出字,然后用酚酞试液喷射,就会显红色的字。)(当配班教师演示将壶里的水喷到无色的纸上,画纸上显现出有色的图案时,我立刻抓住时机提问)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变成红色的吗?\"(孩子们有一两秒钟没有反应。我知道,他们的小脑袋一定在快速的运转。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是魔术壶变的。\"原来是果果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其他小朋友虽然没有说话,但很显然,他们也认为是这样的。)师:是魔术壶变的吗?那魔术壶里藏着什么秘密呢? (孩子们更好奇了。我在孩子们一双双眼睛的注视下,打开魔术壶。)师:魔术壶里藏着什么东西啊?是魔水会变颜色啊!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都充满了神秘感,魔术表演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将魔术带入教学,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个活动从一开始的魔术表演就引入了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单橡皮筋和双橡皮筋的探索打下了基础。单根橡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学的很快。后面双橡皮筋的探索,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个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难度。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提供了两个层次的操作展板供幼儿探索和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非常投入。他们按照老师的提示摸索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总结陈述中,对单双橡皮筋的科学原理解释不到位。 5、大班科学变魔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对小科学实验感兴趣,愿意参加魔术活动。
2、能仔细观察、思考魔术背后的秘密,并愿意动手操作和尝试探究。
3.愿意和同龄人一起玩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1、与家长联系,收集\"小魔术\"题材或联系家长、幼儿参与。
2.魔术师的服装,实验用的容器和材料等。 3.按地区准备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1、表演者以魔术师形象出现在幼儿面前,由教师、幼儿或家长分别进行表演。 2、魔术师表演。
魔术一、不湿的手帕魔术二、妙笔生花魔术三、巧取纸张魔术四、浮起来的蛋3、幼儿结伴分散在区域里操作,尝试变魔术,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或帮助。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都充满了神秘感,魔术表演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将魔术带入教学,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个活动从一开始的魔术表演就引入了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单橡皮筋和双橡皮筋的探索打下了基础。单根橡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学的很快。后面双橡皮筋的探索,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个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难度。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提供了两个层次的操作展板
供幼儿探索和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非常投入。他们按照老师的提示摸索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总结陈述中,对单双橡皮筋的科学原理解释不到位。 6、大班科学魔术胶囊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感知到物体会由于重心的移动而不断滚动。
2.能够大胆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发现,并尝试记录探索的过程。
3.提高观察能力和探索事物的兴趣。
4.在实践活动中要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5.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1、前知识准备:了解圆的物体(如小圆球、小钢珠)是会滚动的。
2、物质准备:空胶囊、米、豆、塑料珠子、小纸团、小钢珠、纸盘、记录表格、课件(1)(2)。 活动过程:
1、组织游戏,激发兴趣。
(1)展示胶囊,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
(2)师:如果我把胶囊放在盆里,再摇动盘子,你们猜胶囊会怎么样了?(幼儿猜想后在视频仪下演示:胶囊在盆里翻跟
头),这个胶囊在盆里怎么样了?我的胶囊可有点不同,它会变魔术!
(3)猜想:(幼儿边看边议)为什么胶囊能连续地翻跟斗呢? 2、幼儿动手操作
实验一:尝试让空胶囊翻跟斗
(1)你们想知道胶囊为什么会翻跟斗吗?那就要动脑筋想一想,动手试一试,你的小胶囊会不会在盆里翻跟斗? (2)幼儿操作:(启发幼儿用各种方法来尝试)
(3)交流实验结果:你的小胶囊能在盆里有规律的翻跟斗吗?(发现小胶囊不能翻跟头)
(4)实验结果(老师):你的胶囊在盆里不能有规律地翻跟头。
实验二:尝试在小胶囊中放各种东西,让空胶囊翻跟斗 (1)讨论:你有什么办法能让小胶囊翻跟头呢?(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想想放什么东西?)
(2)根据幼儿的讨论,给幼儿提供各种材料(米饭、豆子、珠子、小纸团、小钢珠),让幼儿猜是什么能让小胶囊不断翻滚。(还有实验前的猜测)
(3)让孩子试着在小胶囊里放入大米、豆子、珠子、小纸团、小钢珠等物体,看看这些物体能否使小胶囊不断翻滚。(并提醒孩子记录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操作、试验。启发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记录操作结果。
3.教师和学生在交流中讨论发现。
(1)师:你的小胶囊会连续翻跟斗吗?你放了什么东西胶囊会连续翻跟斗的?(请个别幼儿利用透明胶囊来演示,共同验证钢珠放在胶囊里后,胶囊就会出现翻跟头的现象。) (2)师:你放了哪些东西胶囊不会连续翻跟斗的?
(3)师(演示课件(1)记录表):为什么小胶囊里放了小钢珠能连续翻跟斗,而其他东西就不能呢?(引导幼儿比较形、重量、大小)
4.了解胶囊空翻的原理。
(1)观看多媒体课件(2),了解钢珠使小胶囊翻跟头的真正原理:因为小钢珠是球形的,会自由滚动,它又比小胶囊重,所以当小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了;当滚到另一头时,这一头又翘起来了,这样接连不断地滚动,小胶囊就像变魔术一样有规律地翻起跟头来了。
(2)揭示胶囊翻跟斗的奥秘。(得出胶囊会翻跟斗的结果) 师小结:在像胶囊这样的空心物体里装进大小适中、会滚动的、有一定重量的球形物体,那么只要我们让里面东西一滚动起来,就会带动它有规律地连续翻跟斗。 5、拓展:
(1)师:我们可以让小胶囊在摇动的盘子里翻跟斗,你还能让它在什么地方翻跟斗呢?**
(2)能不能让会翻跟斗的小胶囊站立不动,想一想为什么它也会站立?(玩“小胶囊站立”的游戏结束)。 活动延伸:
在科技操作区提供各种空心物体,如胶囊、玻璃球、小钢珠、弹珠等操作材料,鼓励孩子进一步操作和探索。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都充满了神秘感,魔术表演也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娱乐节目。将魔术带入教学,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个活动从一开始的魔术表演就引入了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为后面的单橡皮筋和双橡皮筋的探索打下了基础。单根橡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学的很快。后面双橡皮筋的探索,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个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难度。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提供了两个层次的操作展板供幼儿探索和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非常投入。他们按照老师的提示摸索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总结陈述中,对单双橡皮筋的科学原理解释不到位。 7、大班科学魔术课堂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尝试几次单橡皮筋和双橡皮筋魔术的变化,培养对事物微小变化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学习用记录表记录自己的猜想和操作结果,萌发对魔术奥秘的探究兴趣。
3、感受魔术的神奇与趣味,体验成功的快乐。 4.愿意大胆尝试,与同行分享经验。 5.培养孩子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一个硬币,一个杯子,三种不同颜色的橡皮筋,展板,操作卡等。
2.孩子们有看魔术表演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以\"魔术\"引发幼儿的兴趣。 1、老师以\"魔术师\"的身份出场。 2、纸杯魔术展示。
二、魔术橡皮筋魔术,试试单橡皮筋魔术和双橡皮筋魔术的几种变体。
1、学习单根皮筋魔术。 (1)引出疑问。
如果我把一根皮筋套在两根手指上,握住拳头,等我再打开时会怎样?(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幼儿随意猜测,教师记录) (2)揭示秘密,唤起孩子的思考。 (3)孩子学习单根橡皮筋的魔力。
(4)小结:其实魔术里面藏了许多的秘密,魔术师动作比较快,许多魔术里还需要一定科学原理,所以让我们感受到了魔术的神奇。
2.探索双橡皮筋的魔力,掌握双橡皮筋的三个变化。 (1)展示两根橡皮筋,握拳提问。
(2)幼儿探索操作,记录自己的想法或结果。
(3)通过孩子的探索,学习双橡皮筋的前两种变化。 (4)幼儿再次探索,重点学习较难的一种变法。 (5)交流和总结勘探成果。
第三,结束活动,进一步萌化孩子探索魔法奥秘的兴趣。 1.小结:原来,魔术也是一种艺术,只不过有些魔术里还藏了一些科学道理,在加上魔术师精彩的表演,就呈现出神秘的效果了。
2.鼓励孩子们向更多的人展示他们的魔术。 活动延伸:
活动:展示一些魔术道具和魔术操作卡,让孩子探索学习,萌发对魔术的兴趣。
亲子活动:请家长带着孩子去探索更多有趣简单的魔术表演。
活动反思:
魔术一直是充满着神秘,魔术表演也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娱乐节目,把魔术带入教学中引起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本次活动从刚开始的魔术表演导入主题,一下子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为后面的单根皮筋和双根皮筋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单根皮筋的探索比较简单,孩子们学习的较快,后面的双根皮筋的探索上让孩子自己发现了两种变化,在此基础上提高难度,根据孩子的能力差异,提供了两种层面的操作展板,让孩子探索操作。整个活动气氛活跃,孩子们都很投入,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探索和操作,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小结语句上,对活动重点单根和双根皮筋的科学性原理解释的不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