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3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含解析中图版必修2

来源:尚车旅游网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建议用时:40分钟)

[合格基础练]

阿尔金山位于我国青藏高原北部。下图为1960~2010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及年平均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从总体上看,阿尔金山在1960~2010年间( ) A.冰川消融面积过半 B.气温波动下降 C.冰川面积显著增加

D.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气温有相关性

2.导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C.寒潮频发

B.地壳抬升 D.全球气候变暖

1.D 2.D [第1题,据图可知,1960~2010年间,阿尔金山冰川面积在减小,气温波动上升。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故冰川消融量与年均温具有相关性。1970年冰川面积约为350千米,2010年约为300千米,消融量并未过半。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阿尔金山冰川融化,冰川面积减小。]

低碳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习惯。“碳中性”是指生活中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通过森林、大海等资源,将这个量抑制到地球可以吸收的程度,保持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2008年2月,联合国副秘书长提出了“碳中性国家”(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概念之后,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碳中性国家”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据此完成第3~4题。

3.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 ) A.冰岛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B.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 C.挪威有95%的电力来自水力发电

D.哥斯达黎加森林覆盖率高,是世界上人均种植树木最多的国家 4.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 A.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B.全球平均气温与现在相比大大降低 C.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D.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3.B 4.C [第3题,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条件或现象是那些大量消费矿物能源,

- 1 -

2

2

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或现象,A、C、D三项均有利于全球变暖的防治,新西兰农业高度机械化会释放大量温室气体。第4题,绝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则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全球变暖减速,有利于减缓海平面上升速度。]

为了支持联合国国际森林年,第40个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强调森林所提供给人类生命维系的价值,以及人类生活质量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之间的固有联系。据此完成第5~6题。

5.可能演化成酸雨的环境问题是( ) A.水体污染 C.乱砍滥伐

B.全球变暖 D.大气污染

6.随意抛弃废旧电池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壤有机物污染 C.土壤重金属污染

B.大气颗粒物污染 D.大气气态污染

5.D 6.C [第5题,酸雨是人们燃烧矿物燃料排放SO2和NOx形成的,属于大气污染。第6题,旧电池中含有大量重金属,易导致土壤污染。]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在新西兰测得太阳紫外线辐射比10年前所测的数据要大12%。据此完成第7~8题。

7.下列现象中与紫外线增多直接有关的是( ) A.土壤酸性增强,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受腐蚀 B.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 C.患白内障和皮肤病的人数明显增加 D.季风区的洪涝灾害增多

8.下列采取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降低紫外线对人类伤害的是( )

①外出时,使用防紫外线的伞 ②推广使用新型制冷系统和无氟制冷剂 ③生活中少使用喷雾剂 ④涂抹防晒霜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7.C 8.B [第7题,氟氯烃化合物广泛用于制冷设备、化工产品中,如空调、冰箱、发胶、喷雾剂等。第8题,减少氟氯烃的使用是减轻臭氧层破坏,降低紫外线伤害的根本措施。]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介绍了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190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5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且区域间差异明显,北方增温速率明显大于南方地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其中青藏地区增温速率最大。2017年,中国属异常偏暖年份,地表年平均气温接近20世纪初以

- 2 -

来的最高值。《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呼吁大家行动起来,科学认识气候变化,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材料二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 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1)题,a、b都与CO2的增多有关,且b还释放废热,可判断a应是毁林,b是燃烧矿物燃料;气候变暖产生c,c又促使海平面上升,可判断c是极冰融化,d是沿海低地被淹。第(2)题,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经济总量大有关:我国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排放CO2量多;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CO2排放量大。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可结合我国CO2排放量大的原因提出: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改进能源利用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第(3)题,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沿海的低地,对此采取的应对措施可从应对气候变暖、防止海水入侵、加强预报、加固海防建设等方面入手: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开发沿海土地;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以减少海水入侵的影响;加强监测和预报;应对气候变暖,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1)毁林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沿海低地被淹

(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流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等级过关练]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0~12题。

- 3 -

10.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C.①④

11.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C.3月到5月

B.12月到2月 D.6月到8月 B.②③ D.③④

12.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10.A 11.D 12.D [第10题,由图文材料可以读出赤潮发生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应为南方近岸海域;有机物、营养盐等物质在城市近岸海域较丰富,故选A。第11题,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赤潮发生的最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推断6月到8月发生赤潮的可能性较大。故选D。第12题,赤潮是在温度比较高、光照较强、营养物质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产生的,当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时,可以降低赤潮产生的污染程度,但也会使污染扩散。故选D。]

13.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2008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的酸雨频率有三条线,分别是酸雨频率、弱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三者在季节上有高低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描述。第(2)题,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较多,降水对大气中的酸性气体起到稀释作用,故夏季该市酸雨pH值高于其他各季。

[答案](1)季节变化特征: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原因: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

- 4 -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