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来源:尚车旅游网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初探

秦艳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 吉林省吉林市 132001) 摘要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21世纪新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文章对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从师资队伍建设、校本教材开发、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和创新设想。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现状 解决策略 正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就表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明确态度以及对职业教育的高度定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中职计算机教育如何把握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良机,在信息化背景下走创新之路,适应各行业快速发展对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是目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随着这种大趋势,目前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都开设了《计

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但是纵观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

教育,都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养方向不明确、“教”与“用”相脱节、教学模式单一、考核方法不科学等不利因素。如何解决这些不利因素,使该课程更好地适应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现状及社会需求,结合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提几点浅显的改革意见,与同行商榷。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现状

1、专业特点不明晰,专业区分度不大。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在制定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时图省事,千篇一律的按照一个教学计划执行,但实际上不同的专业对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有极大区别的。比如,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编写数控程序,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重点讲授程序设计的相关内容;营销与公关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字处理能力,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重点掌握五笔录入法及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一样的教学计划造成学生“学”与“用”相脱节,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却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从而造成了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鸿沟。

2、学生计算机基础两极分化严重。

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好,从小就接触计算机,系统操作已经非常熟练,有的学生从来没有碰过计算机,连鼠标都不会使用,这无疑加大了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的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往往要照顾基础薄弱的学生,致使教学进度缓慢,教学内容浅显,而这些内容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早已掌握,从而抑制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白白浪费了时间。

3、教学方法落后陈旧。

由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方式方法的基本训练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只采用传统板书讲解的方法,即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最后通过笔试或上机进行考试。这样的教学方法只能造成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的现象,从而使学生更加厌恶学习,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和成长。

4、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

以往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就是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法。第一学期期末测试方式为笔试,第二学期期末测试方式是上机考核。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由于试题知识点覆盖不可能全面,教学重、难点不可能突出,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 1、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根据专业群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笔者工作的学校每年都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在企业里与各级别的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咨询各个工种需要的

计算机相关知识,列出专业技能细目表,根据细目表制订各个专业学科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大纲与计划。从而实现了企业需求与职业教学的直接对接,达到三用的目的,即“实用,够用,好用”。

2、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为了好坏兼故,计算机教师可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建立网络的教学资源库,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网上课堂,使学生各取所需,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兼顾不同层面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地氛围下学习,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4、采取新的评价机制。

应改变期末一考定成绩的现状,扩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

例,其主要评分依据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情况、理论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出勤率情况等。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了期末突击学习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学生应试现象。平时成绩当中,以上机作业为主要考查部分,这样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运用能力,比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些理论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致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

5、师资也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教师队伍应定期“走出去”,了解市场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教师应定期接受在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开阔视野,增强学科意识;教师之间也应加强交流,以相互学习。教师队伍在人员组成上不但应该有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还应该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师和从企业中聘请的有经验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以上是本人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心得和体会。总之,新时代新要求,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使学生真正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技能型和创新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艳莉.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2007,(17)。

[2]魏慧彩.论文: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方法初探。 [3]徐仁坤.改革计算机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