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名义、源流
简,一般是指竹质的书写材料。牍,一般是木质的书写材料。
出土木简比竹简多,主要是柳树、松树、胡杨等。还有石玉的简册。
书写前要经过杀青、打磨、涂液等工序。长度不等,按照种类、内容、时代有所区别。参见胡平生《简牍制度研究》。
名称:简、牍、牒、方、觚(柧)、檄、札、槧、笺、版、检、楬、册、两行、符、棨、传、过所。
源流:
李学勤: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是书,“典”是大册。只是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尚未找到简的实物而已,这可能是竹木在地下不易保存的缘故。1
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
我国使用简牍究竟始于何时呢?据地下出土的简牍,最早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即战国早期。但从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的分析,至少在殷商时我国就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
1《中国历史知识手册·简牍帛书》,转自骈宇骞《简帛文献概述》,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2页
《尚书·多士》篇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金文的“册”字作,像把若干
条竹木简用两道绳子编成一册书的样子。典,金文写作在
,《说文解字》解释“从册
上”,即把“册书”放在几上。殷商时代的典册是否用竹木质的简牍呢?至今尚无
实物出土,但殷商时的玉册倒是发现不少。根据出土的这些殷商玉册,是否可以这样分析:殷商时的“典册”使用的还是比较贵重的玉质典册,因此使用不普遍。随着文字的普遍推广,这种珍贵玉质典册才被各地习见的竹木条取代。2
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秦律十八种》:今县及都官取柳及木柔可用书者方之以书。3
帛书,写在丝帛,《墨子·兼爱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简帛出土情况概述
楚系简帛资料:
一湖南:
1951年中科院考古所在长沙五里牌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内容为随葬品的遣册。释文图版,可参见1957年科学出版社,中科院考古所编的《长沙发掘报告》。
2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 3骈宇骞《简帛文献概述》,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2页
1953年7月,长沙市南门外仰天湖战国楚墓出土竹简43枚,内容为随葬品的遣册。图文参见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撰写的《长沙仰天湖第25号木橔墓》一文。1955年有史树青专著《长沙仰天湖楚简研究》,1957年饶宗颐《战国楚简笺证》。
1954年湖南杨家湾6号战国墓,出土竹简72枚。《文物参考资料》12期《长沙杨家湾M006号清理简报》,有详细介绍。1957年1期《考古学报》,长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橔墓》。
1980年,湖南临澧县旧历1号战国楚墓出土简数10枚,内容为随葬品清单。主要相关文章:1991年文物出版社《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
1983年,常德市德山夕阳坡2号墓中出土2枚,共54字。这是迄今湖南境内唯一保存完整的长简。
1987年,慈利县石板村,战国西汉墓出土800——1000枚左右,整理后共得残简4557片。内容可能与《国语》、《战国策》、《越绝书》等书的一些内容相同。相关文章见于,1990年9期《文物》。
二湖北省
1965年,江陵望山,战国楚国墓,出土267枚。其中1号墓207枚,内容为葬品清单,2号墓66枚,内容为墓主卜筮记录。参见1966年5期《文物》杂志,《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1995年,《望山楚简》由中华书局出版。
1973年,江陵藤县战国中期墓,出土竹简24枚。1973年第9期《文物》有详细报
道。
1978年,江陵观音垱五山大队,天星观1号楚墓,出土竹简70枚。内容为卜筮记录和遣册。1982年1期《考古学报》有报道。
1981至1989年底,江陵九店公社雨台大队,发掘东周墓596座,其中56号出土竹简164枚,621号墓出土88枚。参见文物出版社《楚文化考古大事记》,1955年科学出版社《江陵九店东周墓》。
1986年,包山2号墓,出土竹简448枚,有字简278枚,共12472字。内容文书、卜筮记录、遣册。1991年文出版社出版《包山楚简》。
1986年至1987年,江陵秦家嘴墓,出土41枚竹简。1988年2期《江汉考古》有专文。
1992年,江陵砖瓦厂M370号楚墓,出土6枚竹简,内容主要是文书,大致与包山简相似。2001年《简帛研究》有专文。
1993年,荆州郭店楚简,出土800余枚,大部分完整。内容包括多部古籍,其中《老子》有甲乙丙三种抄本。还有佚文《太一生水》和《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形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
参见1998年,文物出版社《郭店楚简》。刘钊老师有专著。
1977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竹简240多枚,内容为随葬品记录。参见1989年文物出版社《随县曾侯乙墓》。
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1600多枚竹简,内容有《易经》、《性情论》、《缁衣》、《子羔》、《孔子闲居》、《彭祖》、《乐礼》、《曾子》、《武王践祚》、《赋》、《子路》、《恒先》、《曹沫之陈》、《夫子答史葘问》、《四帝二王》、《曾子立孝》、《颜渊》、乐书》等。图文可见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简》,
河南省
1957年,长关1号战国墓,出土竹简148枚。内容为记载申徒狄和周公的谈话和遣册。参见1986年文物出版社《信阳楚墓》。
1994年,驻马店新蔡县平夜君战国墓,出土竹简1500多枚,内容主要为卜筮记录和遣册。参见2003年,河南大象出版社《新蔡葛陵楚墓》。
楚系帛书资料
现存战国帛书只有1942年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战国楚墓帛书。
1996年,商志譚捐赠,国内唯一一块楚帛书残片。
秦代简牍
湖北省
1975年,云梦睡虎地战国墓,出土1115枚,内容为《编年记》、《语书》、《亲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问答》、《对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乙种。参见1990年,文物出版社《睡虎地秦墓竹简》。
1989年,云梦龙岗墓,出土304枚竹简,内容主要为法律文书。参见2001年中华书局《龙岗秦简》。
1986年,江陵岳山秦墓,出土木牍2枚,内容为日书。2000年4期《考古学报》有专文。
1991年,江陵杨家山135号墓,出土75枚竹简,内容为遣册。1993年8期《文物》和1992年3期《江汉考古》有文介绍。
1993年,江陵王家台15号墓,出土800多枚,内容为《效律》、《日书》、《易占》,1995年1期《文物》有专文。
1993年,荆州周家台30号墓,出土381枚竹简,1枚木牍。内容有日书、占卜、医药病方、祝由术、择吉避凶占卜、农事等。参见2001年中华书局《关沮秦汉墓简牍》。
四川省
1979至1980年,青川郝家坪50号墓,出土两块木牍,内容为秦王颁布的《更修田律》和除道干支,共121字。参见1982年1期专文。
甘肃省
1986年,天水放马滩1号墓,出土460多枚竹简。内容为《日书》、《墓主记》。其中,《日书》乙种和《墓主记》未公布,参见1989年2期《文物》专文和甘肃人民出版社《秦汉简牍论文集》。
湖南
2002年4月,湘西里耶战国秦代古城1号井,出土3.6万余枚简牍。内容涉及公文、司法文书、吏员薄、物资登记转运等。参见2003年1期《文物》。
汉代简帛
甘肃省
一敦煌汉简
1907年,斯坦因在疏勒河流域掘出708枚木简。内容主要是文书。1913年,斯坦因第三次来敦煌又掘得84枚,在安西酒泉得105枚。
1920年,周炳南在小方盘古城附近掘得17枚。现藏敦煌研究院。1944年,前西北考古队在小方盘又得49枚,现藏台北图书馆。
1977年,玉门花海汉代烽燧遗址出土91枚。
1979年,小方盘以西的马圈湾出土1217枚简牍。
1981年,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76枚简牍。
1986年至1988年,敦煌博物馆陆续得137枚。以上参见中华书局《敦煌汉简》。
1990年至1992年,敦煌悬泉遗址出土3.5万枚简牍。未完全公开,参见2000年4
期《文物》。
二居延汉简
1930年至1931年,汉代张掖郡居延县出土1.1万枚,可见1980年中华书局《居延汉简》和1987年文物出版社《居延汉简释文合校》。
1972—1974年,在额济纳河流域破城子、甲渠塞第四队和肩水金关发掘,出土1.97万枚简牍。可见199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居延新简—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队》一书。肩水金关出土的1200多枚简牍虽整理完毕,但未见公开出版物。
1959年,武威磨嘴子6号墓,出土600多枚木竹简,内容为《仪礼》的部分篇章。同年,又在磨嘴子18号墓出土10枚,内容为关于西汉宣帝、成帝的两份诏令。参见1964年文物出版社《武威汉简》一书。
1972年,武威市柏松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发现汉墓,出土木简78枚,木牍14枚。内容为医方。可见1975年文物出版社《武威汉代医简》一书。
1981年,武威文物管理委员会,得磨嘴子汉墓的《王杖诏书令》木简26枚。198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汉简研究文集》有专文介绍。
1989年,武威市柏松公社下五畦大队在旱滩坡汉墓,出土木简17枚,木牍14枚。内容为律令条文。可见1993年10期《文物》专文。
甘谷汉简
1971年,甘谷县刘家坪东汉墓,出土木简23枚,内容为汉桓帝延熹元年、二年的奏章批文。198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汉简研究文集》,张学正《甘谷汉简考释》。
甘肃省内出土汉简,还可参阅骈宇骞《本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概述》(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9年版)、李永良《河西汉简的考古与发掘》(1997年甘肃人民出版社《简帛学研究》第一辑)。
湖南省
1972年,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竹简312枚,木楬49枚。内容为随葬品遣册。详见1973年文物出版社《长沙马王堆1号墓》一书。
1973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2号、3号墓,出土竹木简600多枚。内容为随葬品遣册和医书。详见1985年文物出版社《马王堆汉墓帛书》(4)一书。
1999年,沅陵县虎溪山1号墓,出土简牍1336枚,现存600多枚,内容为黄籍、日书、美食三类。2003年第一期《文物》有专文。
湖北省
江陵地区
1973年,凤凰山8、9、10号墓,出土竹简428枚,木牍9枚。内容为遣册、田租账目、商业账目、政府机关赋税契约等。1976年第六期《文物》有相关文章。
1975年,在167号墓出土木简74枚,同年168号墓出土竹牍1枚,竹简66枚,衡
杆一件。1975年第九期《文物》有简报。
1983年至1984年,张家山247、249、258号墓,出土竹简1600枚。内容为律令、医书、算术书、历谱、遣册等。参见2001年文物出版社《张家山汉墓竹简》。
1990年,江陵高台4、5、18号秦汉墓,出土一批简牍,竹简数量不详,木牍4块,1993年第八期《文物》有详细报道。
其他地区
2000年随州孔家坡8号墓,出土785枚竹简,内容为日书、历书、数术类等。2000年第六期《古代文明通讯》有专文。
江苏省
1978年,连云港云台砖厂发现西汉墓,出土13枚竹木简,内容为刑事案件和历日干支。参见1990年文物出版社《散见简牍合辑》。
1980年,扬州邘江县胡场5号墓,出土13枚木牍,内容为神灵名、记事日记、司空告主文书、遣册。参见1981年第十一期《文物》。
1984年,扬州仪征胥浦101号墓,出土竹简17枚。内容为临终遗嘱和记衣物帐。参见1987年第一期《文物》。
1993年,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157枚竹木简牍。内容为名薄、历书等。竹简有《神乌傅》、《元延二年日记》、《刑德行时》、《行道吉凶》,木牍有《集簿》、《东海郡吏员簿》、
《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东海郡下辖长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东海郡属吏设置簿》、《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赠钱名籍》、《礼钱簿》、《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局占》、《元延元年历谱》、《元延三年历谱》、《君兄衣物疏》、《君兄缯方缇中物疏•君兄节笥小物疏》以及名讠曷等等,文字近4万字。这批简牍内容十分丰富,反映了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多属首次发现。它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郡级行政文书档案。其中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五月之历谱是我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完整的日书。参见中华书局《尹湾汉墓简牍》1997年。
山东省
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5枚木牍,4942枚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13篇,《六韬》14组、《尉缭子》5篇、《晏子》16章、佚书类有《孙子兵法》4篇、《孙膑兵法》16篇、《守法守令十三篇》10篇、《论政论兵》类50篇。参见1985年文物出版社《银雀山竹简》(一)。但未完全公布。
安徽省
1977年,阜阳汉墓,出土6000多枚竹木简牍,内容有《诗经》、《周易》、《仓颉篇》、年表》、《大事记》、《辞赋》等等。相关文章非常多。
河北省
1973年,定县八角廊村,第40号墓,出土2500多枚竹简。内容有《论语》、《儒家
者言》、《太公》、《文字》4、《日书》、《占卜》等。参见1981年第八期《文物》。
青海省
1978年,大通县上孙家寨汉墓,出土木简240枚。内容为军令、兵法、军法等。参见1993年文物出版社《上孙家寨汉晋墓》。
陕西省
1980年,长安未央宫遗址,出土木简115枚。内容为病例医方等。参见199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汉长安城未央宫考古发掘报告》。
广西省
1976年,罗泊湾1号墓,出土木牍5枚。内容为《从器志》、《东阳田志》等,参见1990年文物出版社《散见简牍合辑》。
新疆
1930年,罗布淖尔烽燧遗址,出土木牍71枚。
汉代帛书
1908年,斯坦因发现两件帛书信件,1973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一批帛书,字数达十几万字。内容非常多如《周易》、《春秋事语》、《老子》甲乙本、《阴阳
4
彭裕商以此作《文字》校注。
五行》甲乙本、《养生方》、《地形图》等。内容陆续由文物出版社《马王堆汉墓帛书》公布。
1979年,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发掘一件帛书。参加《汉简研究文集》,1984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0年至1992年,甘肃悬泉,出土10件帛书、10张纸文书、一幅墙壁题记。除了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甘肃悬泉汉简释粹》外其他未见公布。
三国以后简牍资料
三国简,在1996年前,所出土简牍基本是名刺类,其价值很有限。1996年,长沙走马楼22号井出土简牍14万枚。内容有钱、米、器物等交接券;司法文书;民籍;帐薄、名刺、官刺。参见1999年文物出版社《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三国以后,书写材料逐渐以纸为主,简牍使用越来越少,出土的数量明显减少。
三国、魏晋、唐简出土简牍简表
新疆古尼雅遗址 1901、1908 66(晋木简)
新疆古楼兰遗址 1901、1914 421(魏晋木简牍)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墓M53 1966、1969 1(晋木简)
江西南昌东湖晋墓M1 1974 6(晋木牍)
江西南昌阳明路吴墓 1979 23(吴木牍)
新疆古楼兰遗址 1980 63(魏晋木简)
湖北鄂城水泥厂吴墓M1 1981 6(吴木牍)
安徽马鞍山吴墓 1984 17(吴木牍)
甘肃武威旱滩坡晋墓M9 1985 5(晋木牍)
甘肃高台常封晋墓 1986 1(晋木牍)
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 1996 14万(三国吴简)
甘肃武威唐简 1970年代 2(唐木牍)
新疆米兰等地 20世纪初 464(唐简牍)
思考拓展:
试调查出土简牍的目录、标题、题记等形制,分析其形制对后世书籍制度的影响。
合文形成的文字与易混合文举例。
简帛文字书体再探。(漆书、墨书、署书等传世文献中记载的书体与简帛文字的关系)
基本书目
主要网站
1简帛研究:http://www.jianbo.org/
2简帛网:http://www.bsm.org.cn/
3清华大学简帛研究: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anmu2/jianbo.htm
4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http://www.guwenzi.com/Default.asp
5简帛资料文哲研读会:
http://web.ntnu.edu.tw/~696200165/jinbo/index.htm
6华东师范大学文字网:http://www.wenzi.cn/
参考文献
张显成《简帛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10月。
骈宇骞《简帛文献概述》,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
吴辛丑《简帛典籍异文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何双全《简牍》,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4月。
马今洪《简帛发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12月。
赵超《简牍帛书发现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
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
骈宇骞《本世纪以来出土简帛概述》,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1999年。
中国简牍集成编委会《中国简牍集成》,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
何双全《居延汉简研究》,台湾兰台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