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研究.125. 中英婚俗文化的比较 许产茨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451191) 摘要:不同民族的婚姻文化存在着殊异现象,在不同民族、地域和不同时期表现出了文化形态的丰富性。本文具体阐述了中国婚俗 和英国婚俗两种文化.并通过婚俗起源、婚姻观念、婚姻目的、婚神信仰、婚礼仪式等方面产生的不同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在不同文化背 景下所表现出采的婚俗差异,揭示不同的文化对婚俗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中国婚俗;英国婚俗;婚俗差异 中图分类号:G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ol2)06—0000—02 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中华 民族的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一 种表现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婚俗又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个人息息相关,而且也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现象。 中国传统的婚姻礼仪习俗 中国的传统婚俗通常有“六礼”: 一、(一)纳采 纳彩即男家托媒人向女家提亲。纳采是嫁娶的第一礼,是男女双方 家庭的第一次碰撞。因此意义很重大。 (二)问名 男方行纳采礼后,如女方接纳,那么男方就要再派媒人执雁去女 家,以谦虚的口吻询问女方之名,故称之为“问名”。问名的同时还要 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以供男方占卜之用。 (三)纳吉 所谓“纳吉”就是“占h纳吉利”,即现在所说的“订婚”。 (四)纳征 纳征在民间也叫“下聘”,是男家在纳吉之后,将聘礼送给女家。 女家若接受男家的聘礼,则表示两家婚姻已成,不得随意更改。 (五)请期 俗称为“定Et子”,也就是说男方请人查看黄历或进行占 之后, 得出黄道吉日。定好日子后差遣媒人到女方家告知,让女方作好嫁女的 准备。 (六)亲迎 经过前面的五道繁琐的程序之后,便剩下最后一关“亲迎”,也即 迎亲。一般是新郎骑着高头大马或乘着轿,带着花轿和迎亲队伍来到女 方家亲自迎娶新娘。礼成之后,一对年轻的陌生人就被命运之绳牢牢地 拴在了一起,开始了他们的悲喜人生。 二、英国民间的婚姻礼仪习俗 英国,作为一个历史相对悠久的西方国家和一个昔El的“Et不落帝 国”,它有关婚姻的习俗和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整个西方世界。 (一)求偶 在英国,中上层社会男女之间的恋爱无需“媒妁之言”。男子向女 子的求婚,必须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然后才能和她有进一步的自由 交往。待男女的感情成熟稳定后,就可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并告知 亲友。 (二)订婚 在报纸上刊登订婚启事后,一般在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女方安排 宴会。男方则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购买订婚戒指一枚,在亲朋好友的 祝福和见证下戴在女方左手的手指上,表示从此女方归他所有。 (三)结婚预告 婚期定下来以后,女方的父母就要印制请柬,以他们的名义通知双 方亲友。请柬一般要在婚礼举行前两三个月发出,以便被邀请者安排好 其他事宜,从容地参加婚礼。 (六)举行婚礼 这是最隆重的仪式。在西方,婚礼一般都选择在春天和夏天。英国 国教婚礼都是在教堂里举行的。婚礼结束,男女双方就正式携手开始共 同谱写他们余下的人生了。 三、中英婚俗的比较 中英两国的婚嫁习俗都是在本国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因 此通过对两地婚俗的比较,就能从一些侧面反映出国家之间文化的差 异,也有利于促进两国的文化交流。 (一)中英婚俗的共通之处 1、求吉。中英婚俗虽然存在差异,但人们求吉祝福的愿望是一样 的。中英婚俗中都蕴含着吉祥的文化内涵,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婚姻取得 社会的承认,并且希望能开始另一种幸福的生活。 (1)物品吉祥 在婚俗中一些物体本身在某些方面具有特定的内涵,于是它与人们 所要表达的吉祥情感或愿望被形象化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被赋予了吉祥 的内容。 在中国的传统婚礼上,人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巧妙运用象征的手 法,或者运用谐音,或者利用事物的类似,给形形色色的物品寄予了表 达祝吉祈福、早生贵子的迫切心情和象征世代相传、万世不已的崇高愿 望。在英国婚俗中,人们的观念里也有表达美好愿望的吉祥物。 (2)声色吉祥 英国法律规定,如果举行婚礼的双方都属英格兰教会,事先要到各 自居住地区的教堂里发布结婚预告,在规定时间内没有人对这桩婚姻提 出异议,可以按期举行婚礼。结婚预告的目的是防止不符合结婚条件的 人结婚和已婚的人重婚。 (四)办结婚证 结婚预告期满,没有人提出异议,双方可以根据需要,在准备婚礼 前向大主教提出申请颁发特别许可证。一旦申请通过,就要宣誓,确保 证书所写内容属实。 (五)发请柬 喜庆的日子当然要伴随喜庆的音乐和色彩。无论是中国婚俗还是英 国婚俗,他们都有自己认为吉祥的声音和吉祥的色彩,以此表达内心的 美好愿望。 ①声音吉祥 在我国传统的民俗中,鞭炮是驱邪辟恶、祈求平安吉祥的象征。而 人们又认为在婚礼上越是嘈杂的声音越被认为热闹,新人们才能得到越 多人的祝福。而在英国,部分人也会放鞭炮以赶走不祥及邪恶之物。在 苏格兰,富有苏格兰特色的风笛声会响彻整个婚礼会场。由此也可以看 出英国人的稳重。 ②色彩吉祥。 在我国传统婚俗中,红色象征喜庆和兴旺,是吉祥色。从订婚到结 婚,事事须“红”。英国婚礼也相当注重颜色的选择。在英国流传着一 种有关婚礼颜色的象征意义的说法:白色的婚礼中,你将一切如意。新 娘在婚礼当天的穿着中除了白色婚纱外,还会手拿白色捧花,它代表了 纯洁和忠诚。 (3)数字吉祥 人们认为某些数字是吉利的,某些数字是不吉利的,并将与自已有 关的事情选定在吉利的日子。数字的吉利与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 当地的风俗习惯、谐音等。 在中国,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使得人们对一些数字产生避讳。大多 数地方都选双日,最好是双月双Et的日子为结婚Et子。如果阴阳历都成 双,那就更好。同样的,英国婚礼也相当注意结婚日子的选择。但现今 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在星期六结婚,因为可以方便上班的客人。 (4)仪式吉祥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人们总是通过进行某种或某些仪式活动来祈福求 吉、祝福新婚夫妇将来的El子幸福美满、 (下转第154) 作者简介:许广庆(1982一),男,汉族,中共党员,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团委副书记,公共管理硕士。 待下人也是宽厚仁慈。她是富家小姐出身却不没有富家小姐的架子。她 常常亲自下厨,缝补衣裳。嫁入曾家后,更是恪守妇道、孝敬公婆,尊 重丈夫.体现了道家“有容乃大”的思想。 3.3时代意识 林语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化史上唯一一位用英文进行文学创作 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林语堂在1923年留学归国后成为《语丝》的成员 之一,开始批判国民性。在这一时期林语堂先后写下的《论性急为中国 人所恶》、《给玄同先生的信》、《萨天师语录》、《祝土匪》、《论土气与 思想界之关系》、《讨狗檄文》等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文章,批判军阋统 治,鼓励民主起义。他所创作的小说《京华烟云》,其故事开始于t901 年的义和团运动,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 期等,他用曾、姚、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描绘了现代中 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呈现了一个深刻的时代印记。 巨大的变化也使他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1932年林语堂在牛 津大学和平会进行名为《中国文化之精神》的演讲,从此他开始抛弃往 日的激进,开始理智、客观地评价中西方文化。进而之后以幽默的角度 看待中国文化。林语堂所有的思想上的变化皆归因于这个时代面对的危 机以及西方文化的挑战。 3.4地域意识 林语堂曾写过一篇名为《动人的北平》的散文,他对北平有着特殊 的感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始于此地。北平(北京)是千古帝 都,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京味,文化气息浓烈,所以林语堂决定把《京华 烟云》的故事发生地点锁定在北平。书中女主人公姚木兰也是个典型的 北平富家女形象,赏古玩,住四合院,说一口“京片子”。而且书中不 少语句有北京方言,儿化音的特征。北平的人、事、风景、味道都在 《京华烟云》里都很好地体现了。 西安也是文化名都,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朱门》描写的是 地地道道的西安人——上海《新公报》派驻西安的记者李飞,及大家闺 (上接第125页)生儿育女、白头偕老。英国婚俗中也存在许多表达吉 祥愿望的仪式。例如:英国的新娘在步人礼堂时,一个小花童走在队列 最前面,她一路抛撒鲜花,预示着新娘一生的道路上也将开满鲜花。 2.敬客。宴客是中英等各民族婚姻习俗中必走的一个流程。举行 婚礼前,新人会给亲朋好友发出请柬,邀请宾客前来参加婚礼。在婚宴 上,新郎新娘都要给家人、朋友及众宾客敬酒以示谢意,人们往往会欣 然接受,俗话说粘粘喜气,同时会回赠许多美好的祝福,如白头偕老、 永结同心等。 (二)中英婚俗文化的差异 1.婚俗文化的根源不同 秀、女子师范学院学生杜柔安展开的一段爱情故事。“他见识到这座沉 静的古城,唐朝的名都,犹豫、不情愿、却有迹可寻地改变着。西安位 于内陆,是西北的心脏。他称西安是“保守主义之锚”。这是他的故乡, 他爱这里的一切。西安不会温文尔雅地转变。人、风气、政治、服饰的 改变都是混杂紊乱的,他就爱这一片纷繁的困惑。”_9 与北京不一样,西 安是善于保守的城市,它把上古的言辞顽强地保留在自己的日常用语 里,许多土语方言书写出来就是极雅的文言词,用土话方言吟咏唐诗汉 赋,音韵合辙,节奏有致。 4结语 通过性别意识、文化意识、时代意识和地域意识四个角度分析林语 堂的本土意识,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作家无论他是用英文创作还是本土语 言创作,只要他是这个民族的,他就抹不去身上的本土意识痕迹。一个 民族的文学要想对另一个民族的文学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必须要对其 他民族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其次对本民族文化也要研究深厚,从而更 好地向其他民族传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性和语言 感觉都来自两者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 区供.外国文学与本土意识[J].当代文坛执1988(1):9—11. [2] 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 林语堂.八十自叙[M].北京:北京宝文堂书店,1991. [4] 周其祥.从跨文化角度看林语堂中西文化观的根源[J].重庆 科技学院学报,2009(2):180—181 [5] 林语堂.给玄同先生的信[J].语丝.1925(23). [6] 林语堂.中国人的智慧[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 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 [8]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9] 林语堂.朱门[M].陕西:赏析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带着迎亲的队伍、抬着花轿到新娘家迎娶新娘;返回新郎家后,新人在 婚礼大堂向天地、父母及亲朋行叩拜礼;礼节结束后,新人人洞房,喜 宴开始。英国人举行婚礼,首先,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 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 置。伴随着婚礼进行曲,结婚仪式正式开始。这时,新娘和她的父亲在 花童的引领下步人教堂。当新娘及其父亲到达教堂前部并位于神父右侧 时,新娘的父亲把新娘交给新郎,并回答神父的问题然后转身就坐。接 着神父开始宣读誓约,新郎新娘交换戒指、亲吻对方。最后,新人一同 退场,婚礼仪式结束。 (2)婚礼服饰 中国古代的婚俗呈现出鲜明的封建性并且政治色彩浓重,古时男尊 女卑的思想尤为严重。英国民间的婚俗则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他们多 信仰基督教,宣扬众生平等,并特别强调男女都是上帝的儿女,男女应 该平等,不存在谁服从谁的问题。 婚姻观念不同 中国传统婚姻里,封建思想占主导,子女多是听从父母长辈的,而 父母长辈往往考虑家族因素,一定会选择与自家门当户对的亲家。婚姻 被视为家庭的要事,而非个人的私事,男女间的爱情并不能作为婚姻的 首要依据。与中国传统婚姻观相比,英国的传统婚姻观更加开放。对于 英国人来说,结婚并不是爱情的坟墓,而是爱情的完美结局。 婚姻目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 继后世也”。所以,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广家族、繁子孙,同时用来 维护并提高家族名望及地位。在英国,婚姻是男女青年爱情的归宿,缔 结婚姻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长相厮守,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在一起,是个 人的私事。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上, 新郎新娘都要穿着红色的礼服。在英国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 色。他们认为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重要的是白色象征纯洁。从两 国的婚礼服饰上也可以看出中国的喜庆和热情,英国的浪漫和庄重。 五、结语 中英两国都有着较深的历史沉淀,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 响造就了各自的婚姻观念,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婚姻礼俗。通过分析比较 中英婚俗的不同,进一步了解中英婚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容,更有助于 对两个民族中深厚的文化积淀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徐明月,尚论聪.中国婚俗文化[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O:35—36. [2] [英国]田丽颖.外国习俗丛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2003:220—225.. 2.婚神信仰不同 中国人认为婚姻是五百年前上天注定,人为不能改变的。中国的姻 司神是一个老人的形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月下老人,又称月老。英国 人的爱神则是一个孩童的形象,即我们常常提到的爱神丘比特,他一直 被人们喻为爱情的象征。 婚礼事项不同 (1)婚礼仪式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迎亲之前,新郎要先向祖先行叩拜之礼,然后 [3] 黄勇.人生礼俗[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5:147—210. [4] 高含菊.热闹喜庆与庄重浪漫[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102—1o6. [5] 陈海员.中英乡村传统婚俗对比分析[J].农业考古,2010: 372—374. [6] 孟兆芬.蒙古族传统婚俗与现代英国婚俗异同叙略[J].内蒙 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31—32. [7] 席晓.浅谈中西方婚礼异同[J].读与写杂志,2008:181—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