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1期 No.1.2010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Teaehe ̄College(Social Science) 总第133期 Sum No.133 口学术研讨会综述 “创新兴皖与建设文化强省"学术研讨会综述 梁家贵 (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安徽阜阳236041) 中图分类号:C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0)01—0153一O3 为适应安徽省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力推动安徽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快文化建 设的步伐,由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阜阳师范学院联合 主办的“创新兴皖与建设文化强省”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 11月14日在阜阳成功召开。此次研讨会是以“创新兴皖: 观念・体制・路径”为主题的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 术年会四个分会场之一,来自省内高校、研究机构、党政机关 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共收到学术论文近8O篇,涉及文 学、艺术、语言、宗教、经济、社会、历史等领域。会议围绕 “创新兴皖与建设文化强省”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 就当前的安徽省文化产业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政 策建议。 重视文化理论探讨。强化文化创新意识 一化资源的规划整合,积极开展地域文化研究与整理,努力促 成地域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的结合与共赢。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房正宏论证了淮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淮河 文化精神”概念,认为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淮人世代生生不 息、顽强拼搏、不断奋进,从而不断创造新的文化、不断推动 中华文明的进程。铜陵学院王跃飞、韩正安分析了安徽省文 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认为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 、展,应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区域文化进行合理扬弃,大 力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激发功 能、利用区域文化特色与同质性发展区域经济。安庆社科联 周毅指出,皖江文化应该是一个推陈出新、创新改革、独立鳌 头的崭新的地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安庆崛起的进 程中,地域文化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如何在金融危机中建设安徽文化强省?这一问题引起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 题,确定了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肯定了文化 在推进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阜阳师范学院学科处 李齐全提出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增强社会经 济实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逻辑起点;建构核心价值体系是 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深层动因;规范文化管理行为是提升文化 软实力的法律保障;创新中华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不竭 动力。 创新文化是孕育创新的文化,但创新文化也不能凭空产 生,它的产生需要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制度、文化策略做基 础。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毛加兴、卜晓勇以芜湖为例,认为创 新文化的培育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永恒动力。合肥师范 学院美术系吴道义通过对芜湖铁画现状分析,认为应加强传 统工艺的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规划,从而有效保护地方特色 人文资源,积极提升安徽文化品牌影响力,适应地域性民族 文化产业发展,并使之在国内外文化市场竞争中占领有利地 位。 安徽省地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由于开发较晚、发掘力 与会代表的关注。阜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王浩认 为应该秉持“四个一点”的态度:“尽量把问题想得复杂一 点、准备充分一点、行动积极一点、措施具体一点”;坚持文 化领域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四 位一体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发展,坚持和谐文 化建设,坚持以文化发展促进现代文明强国建设”;在文化 发展过程中,尤其要坚持文化产业的“二为”方向:“为产业 服务,为文化服务”。阜阳师范学院物电学院李亮也提出, 要以经济危机为契机,使安徽文化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 目标还不相适应,突出地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供给与需求、硬 指标与软任务之间存在矛盾。皖西学院中文系陈运贵提出, 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树立“文化生产力”的思想和大 文化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 经营发展战略。安徽大学社会学系王文燕着眼于农村社区 建设,认为要尊重农村社区本身的特点,承认农村文明的合 度不够等,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周边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 差距。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张立志、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甘 政权提出,政府应及时出台鼓励发展文化事业的政策,提升 省会经济圈的文化内涵,设立文化特区,加大投入并优化文 理之处,在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下加强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 熨平城乡差距。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注重文化资源开发 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商业学院张新华、李红主张应立足 现实,认为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收稿日期:2009—11—25 作者简介:梁家贵(1968一),男,历史学博士,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15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和文化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推进建设文化强省的实 践。安徽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许振波从文化 形式、传播媒体、传播符号三个方面人手,探讨了中国社会转 型期先进文化的传播创新。合肥市社科联孙呖、合肥学院鲁 世秀认为要塑造好的企业文化,首先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 情况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准确定位,这是搞好中小企业 档案文化是人类社会各种组织和社会成员,通过有意识 的创造性劳动,逐步积累和保存下来的维系和促进人类历史 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物质与精神文化财富。马鞍山市档案学 会许兆来以马鞍山为例,论述了档案文化内涵的基本内容和 重要意义,指出档案文化是城市文化坚实的河床和稳固的文 化基因,是城市的文明之源,是城市精神之根,有利于在文明 的赓续中提升城市文化软力量。 三、突出文化服务功能,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社会更好的服务是当今 社会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阜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 学院王峰从公共文化含义人手,详细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水 平的意义和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面临的主要问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石。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经济和社会发展必不 可少的条件和基础,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之一。安徽 大学社会学系孔丹丹、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殷世东以 颍上县为例展开调查研究,认为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经济 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人口迁入具有拉力作用,从而 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顾家 旺认为,开发利用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可谓独树一帜的 良策,要注重“颍州西湖文化”开发研究,借助“颍州西湖文 化”这个品牌,必将能促进颍州西湖的旅游资源开发。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郝海洪从文化品牌、文化体制、市 场对接、文化创新、文化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开发安徽文化资 源、提高安徽省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的对策。阜阳师范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罗春华、董秋静、崔玉民强调要打造具有安徽 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廖荣宝、崔玉民、方强、罗春 华则以庐剧为例,提出了保护与开发安徽地方文化资源的建 议。阜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院崔亚东、体育学院何启安别出 心裁,前者提出要挖掘皖北昆虫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和 生态教育;后者认为阜阳市应努力做好水的文章,充分利用 现有水域资源,大力开拓水上体育旅游资源,带动本地区以 交通、膳食、住宿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本地区经济平稳 较快增长。 近年来各地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形象推广工 作,把产业化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思路。阜 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肖玮认为安徽省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 化遗产企业品牌塑造,应建立在对企业自身和消费群体调查 研究的基础之上,明确定位品牌差异性,实现特色品牌文化 的创新;要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质量,改进包装设 计,将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树立品牌优质形 象,提高市场竞争力;与地方政府协作,开展营销宣传,兴办 会展,拓宽海内外市场,实现文化传承基础之上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产业化复兴。安徽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马晓、洪 光,以及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戎龚 停均考察了花鼓灯的发展状况,并就如何保持花鼓灯艺术的 生命力,使之步人良性的发展轨道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程敏立足于对太和以及阜阳周边等 地清音的实地调查,并结合相关理论文献,对太和清音这一 濒危剧种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建议。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 院吴从瑞、江河提出,应将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审美理念与表 现方法合理融入界首彩陶图案设计中,以期促进界首彩陶图 案的创新与发展。 发展动漫产业,既可以增强经济实力,又可以提升文化 软实力,促进良好形象传播。安徽省社科院新闻信息所王慧 提出了打造安徽特色动漫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策略:要 立足本土文化,努力创建安徽特色文化品牌;扶持原创,积极 构建完备的产业链;加强资金投入,支持品牌化建设;采用校 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加大对原创作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 度。 ・154・ 题和困难,提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主要途径和方 式。阜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柴兰兰、马继龙认为,今后 应当通过完善目标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考核机制、切实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完善 表彰奖励机制、全面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加强公共文化 服务队伍建设、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健全公共文化网络建设的政策机制等几个方面来提升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阜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刘杰、崔玉 民主张拓展高校职能,以图书馆、人才及学生三大资源为依 托,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力量。阜阳师范学院体育 学院刘玉认为要促进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必须以促进体 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契机,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完善体育公 共服务发展动力机制,改革现行的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体制。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充当什 么角色?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孙仁歌认为广大文艺工作者 要在这场迷人的和谐社会构建中先和谐自身,然后才能创作 出和谐的文艺作品,做到人和文和,人谐文谐,有责任把生活 中那些高尚的、美的东西发掘出来,并加以赞扬和歌颂,以振 奋读者的精神,提高其审美情操,使其和谐起来,阳光起来, 从而把他们引向和而有为的“净界”之中,以不负时代赋予 自己的神圣使命。 当前农村某些地区的文化沙漠现象依然十分严重。阜 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张宇从庐剧的流派、流行区域、艺术形 式和内容等几个方面阐述其与三农文化之间的关系,解读戏 曲艺术的生成环境和人文内涵,强调农民文化权利的问题不 仅关系到农民自身的权利利益,而且关乎国家社会的文化战 略和文化安全。 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商业学院吕本友提出,政府公共卫 生支出要增加医疗服务的可及和公平性,调整公共卫生支出 结构,增加基本医疗服务支出的比例。 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充分发挥 有关教育机关和团体的学术优势,可以将学术优势转化为创 意优势、人才优势,突出领头地位。南京艺术学院王耕耘、涡 阳县委宣传部王大杰提出文化强省建设人才选拔和培养战 略的五种机制,对文化强省人才队伍建设的宏伟蓝图进行了 展望和构想。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摆在高校工作者 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任务。阜阳师范学院物电学院陈 宏建、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张炳明认为,高校要深刻领会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准确分析当前大学生价值观 现状,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这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和 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 学院袁强认为,我省高校可以借鉴西方女性主义价值观建设 被提及但未深入研究过的伤感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张明华 对王锰事迹作了考证。 当代和谐校园文化。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王建琴、芜湖信 息技术职业学院陈维提出了后奥运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路径。 语言学方面,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苏锡育、叶太青分别 探讨了风台、阜阳方言古人声字今读问题;阜阳师范学院文 学院郑潇潇概述了颍上杨湖方言名词词汇特点。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也引起与会代 表的关注。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桂丹阐述了 “隐性教育”的内涵,认为如将其运用到高师民族音乐教学 中,对于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无疑会起到添砖加瓦 的作用。安庆师范学院陆健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强调了顶 岗实习支教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大学生养成教师专业能力 历史学方面,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郭从杰通过对 李鸿章与淮系、段祺瑞倪嗣冲与北洋时代、皖籍国民党抗战 人物、皖籍中共人物研究等方面的分析,认为应加强近代皖 籍历史人物的研究,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吴修申客观评价了 民国初年安徽禁烟运动;陈雷梳理了民国初年淮河流域治理 情况;刘家富考察了近代安徽旅沪同乡会,认为该组织为近 的一种新路径。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李清贤通过对皖 西北地区19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自我效 能感的差异的调查研究,得出:在问题解决和制定计划两个 因子上存在着性别上、专业上以及学历上的显著性差异;在 问题解决上,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生,理科毕业生 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文科毕业生;在制定计划上,本科毕 业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专科生。阜阳师范学院教育科 学院张国华、刘言信考察了大学生日常生活支出与其校园生 活满意度的关系。 四、开展专题学术探索.深化人文社科研究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次专 场研讨会收到不少人文社科专题探索的论文,与会代表也就 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文艺学方面,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王政探讨了《周 易》与元明戏曲的关系,认为《易》文化因素在社会生活特别 是民间意识中深刻沉淀,以致戏曲家在创作中不能不涉及到 它、不能不客观地表现它,并从一个侧面透示了《易》作为文 化因子对各种艺术现象的渗透;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孙仁歌 认为文论重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 研究中心郑炎贵、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朱显亮认为当代文学 批评中存在“张恨水现象”,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代文学 批评前进的轨迹与精神风貌;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郭世轩论 述了桓谭的文艺思想,认为发掘桓谭的文艺思想对中国古代 文学和美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阜阳师 范学院文学院付莉分析了曹丕和刘勰之间的深层联系;铜陵 学院柏家文剖析了徽商妇的情感世界,认为徽商妇深受新安 理学教化、禁锢,为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的贡献;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张堂会认为皖北现代作家韦丛 芜长期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要还韦丛芜一个清白真实的历史 面目,恢复其被“莫须有”的历史尘埃所长期遮蔽的耀眼光 芒;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江飞以文学史为视角考察了安徽小 说三十年发展;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黄敏从心理学角度对徽 州女作家苏雪林《棘心》文本进行重新解读,探讨了其中常 代上海政治、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从 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特色;曾承、吴海 涛通过文献解读考察了淮河流域气候变迁,认为淮河流域于 西周以前气候暖湿、西周至两汉降温、魏晋至五代寒冷、北宋 至元中叶温暖、元后期至清末寒冷;李强认为民国初年的皖 北地区赈灾工作对于减轻灾民痛苦,消除灾荒带来的负面影 响起到积极作用,成效较为显著。 哲学方面,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郭淑新认为老子在 《道德经》中强调的“三去”,凸显的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 彰显的是人生“智慧”,是有利于人类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和未来的大智慧;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程梅花解读了 《管子》“乘马”论;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李锦旺以儒道之争 为视角,分析了老子人性论被误解的特殊文化背景;何书岚 通过庄子与儒家比较,分析了庄子之“情”;戴孝军分析了宗 白华建筑美学思想;社会发展学院张邦建认为庄子的思想中 蕴涵了较丰富的自然观,它的形成,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深刻 反思的结果、科技发展成果的引发、融摄诸子思想和吸纳楚 文化营养而建构。 .社会学与经济学方面,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商业学院魏 遥 析了产融集团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认为产融集团系 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通过自组织和他组织的非线性作用产 生协同效应,促使系统从非组织状态到组织状态、从组织无 序状态到组织有序状态;阜阳师范学院经济与商业学院韦向 阳、中国科技大学韦琳认为农民工流动不仅提高了农业劳动 力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为农业发展带回了资金、技术和信 息、为现代农业积累了人力资本,同时为农业生产方式的现 代化变革创造了条件,充分肯定了农民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的积极作用;阜阳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王申红认为皖北 回族女性中真正了解伊斯兰教教义、虔诚实践宗教功修的人 较少,回族女性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又使其产生对伊斯兰教的 情感依赖,这一信仰观念和行为的变化是散杂居回族女性适 应“现代化”的表现。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