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车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浅析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浅析

来源:尚车旅游网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浅析

摘要: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一个新视角,将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作为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提出缓解我国大学生资源性事业问题的对策如下: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特别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大学毕业生要建立在职搜寻机制,取代失业搜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失业;自愿性失业

一、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消极影响

关于大学生失业的问题,我国学者大多数是从“大学生就业难”的角度进行研究的,而西方学者则是把大学生失业涵盖在知识失业或过量教育的领域,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研究。根据失业概念的界定,失业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劳动能力;二是愿意就业;三是没有工作。从失业者的第二个条件来看,似乎不存在自愿性失业,其实不然,失业者中存在着一群人,他们愿意工作,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拥有工作机会,但对于已有的工作机会不满意,宁愿暂时选择失业。所以可以把自愿性失业界定为,对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不能做出选择或不满足已有工作机会而继续寻找工作的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类型有“校漂考研型,保持信息型,领工资就业型及傍老啃老型”等,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行为,可以作为人生角色转换的缓冲带,利用这一时期可以客观规划自己的未来,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的确,自愿性失业行为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演变成一种生存常态,对于大学生自身,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都是不可小视的。

1.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给大学生自身发展带来的损失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群体虽然出入校园却不是学校学生,虽然走出校门迈入社会却闲置在家不属于任何单位和组织,这种游离状态势必造成大学生缺乏一种心理归属感,长期积累就会使大学生变得失落、孤独。“考研校漂族”想通过考研的方式缓冲毕业时间,一旦考研失败,势必加重“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傍老啃老族”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就如同“温水煮青蛙”,既无心也无力参与社会竞争。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由于事实和观念上的原因,在选择用人时,往往不看重往届不就业的毕业生。在机会一次次浪费的情况下,自愿性失业这一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自信心底线就会彻底崩溃,对就业,对以后的人生都贻害无穷。

2.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对家庭经济的影响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给家庭经济带来的负担是可想而知的。“考研校漂族”的日常开支主要来源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尚能接受,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在子女上学期间已不堪重负,子女毕业后还要家庭负担生活费用,压力不言而喻。尽管没有学杂费,但租房和生活费用明显超过在学校支出。而“傍老族啃老”的出现则将大大降低父母对教育的投入热情,使许多家庭担心自己子女的前途和命运,担心高额教育投入是否有所回报。种种疑虑将大大降低家长对子女进行高等教育投入的信心和决心。

3.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给高等教育投资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给高等教育投资造成浪费。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力争让每一名大学生都能及时、充分地将其在校园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社会,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需

要。首先,大学生失业造成了严重的高等教育资源浪费,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4.大学生自愿性失业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一族中绝大多数在能力和水平上属于中间层,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着对自身定位不准的问题。他们向往好的工作,对一般的工作往往不屑一顾。他们的思想波动较大,极易产生冲动和不满情绪,将自己面临的困难归咎于社会和政府。当这个群体聚合一定数量,将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相对稳定的“新弱势群体”。在我国,人们已经形成一种传统的定式心里,即认为大学生就应该找到一份好工作,当面对“天之骄子”连就业都成问题时,便会觉得不可思议,他们很少会从大学生身上找原因,而是过多地对社会和政府进行批评埋怨。在这种“护犊”气氛中,大学生自愿性失业族亦容易情绪波动,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二、解决我国大学生自愿性失业问题的途径及对策

第一,解决大学生自愿性失业问题,应该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特别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较大差异。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们在收入上,公共设施服务方面,信息资源配备上,发展空间、生活质量上都远远优于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这种差异,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就业取向选择在东部和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和偏远地区工作。

在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同时,可以把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为初级和次级两个市场。收入稳定、薪水高、福利好、有社会地位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看作是初级市场;次级市场是工资福利待遇不高、劳动量大、就业不稳定的在中小企业。由于我国的两个

市场之间存在较大的分割性,且较少发生人员流动,所以目前大学生就业多数会偏好初级市场;但由于初级市场吸纳劳动力的人数有限,所以很多想进入这一市场而没能进入的人就采取了自愿性失业的方式,从而变成了考研校漂族或考公务员族。这种现象的出现即源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与观念,也源于我国目前的分配制度,教育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

要完善二元结构劳动力市场体系,首先要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和限制,从根本上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降低人才从第二劳动力市场向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成本。其次可以采取优惠政策和措施,如减免贷款和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和创业。此外,还可以从规范劳动力市场竞争,鼓励多种多样竞争形式入手,不只限于大型的综合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可以分门别类地按行业或专业形成专门的市场竞争,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第二,高校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求职择业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特长没有清晰的合适的定位,存在着攀比心理和等靠的依赖心理,缺乏求职的自主意识,消极等待,这些现象都暴露了当前大学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此,2008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教育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并贯穿在学生大学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要求各高校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要求就业指导教师在教学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性,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大学毕业生要建立在职搜寻机制,取代失业搜寻。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在初级市场找工作困难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降低就业期望,

先到次级市场就业,同时进行在职搜寻,等待机会返回初级市场就业。这一机制对高校毕业生本人、国家以及高校都有好处。首先,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后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有利于自立和今后的发展,其次可以在工作实践中接触社会,取得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提高再次择业的竞争优势。对于国家来说,高校毕业生毕业先去西部,基层单位就业,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大大加强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对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消除搜寻性自愿失业,用在职搜寻替代失业搜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工作:其一,降低高校毕业生对于初级就业市场的预期,提高毕业生在次级市场的收入水平或者给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其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消除高校毕业生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力的基础。要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就业,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势在必行,特别要在西部和农村地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的政策。

第四,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大学生自愿失业人群在择业时所反映出的依赖和逃避心理,为高校和家庭教育带来了启示和思考,在注意素质教育的同时,应当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积极的就业观。

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在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如进行人文精神讨论,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实施社会扶贫工程等。在全球化的趋势影响下,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使大学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

其二,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理想信念教育理论的创新研究。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提出许多新课题,国外大量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新的经济组织的不断出现,使得原有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理想信念教育机制与现实问题不相适应。只有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力度,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来改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才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形势。在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和改进理想信念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其三,在社会发展实践中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实践基地。大学生要自觉地把事业融入自己的生命,把奉献作为崇高的理想追求。同时,各级政府和高校应当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大学生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和会和谐的实践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缓解我国大学生自愿性失业主要是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建立积极的就业观,同时,还需要国家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大学生积极,顺利就业,走出误区,及时地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回报国家、社会和父母。

参考文献:

[1]刘颂.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ceh.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